《毛泽东思想概论》复习要点_第1页
《毛泽东思想概论》复习要点_第2页
《毛泽东思想概论》复习要点_第3页
《毛泽东思想概论》复习要点_第4页
《毛泽东思想概论》复习要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复习要点第一章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p36.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求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统筹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各方面的关系。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此,毛泽东思想不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P13.错误。毛泽东思想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世界观、方法论,在宗旨、目标等方面都是完全一致的,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毛泽东思想又完全是中国的,中国革命需要马克思主义,必须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理论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他完全是中国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这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片面肯定和夸大某一方面都是错误的。3、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P36.错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要求我们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各方面的协调发展。4、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P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5、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P20.错误。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同志个人的杰出贡献和党的集体智慧的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共同构成的理论大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工程的建设中,毛泽东的贡献最大、创造最多、水平最高,因此,用他的名字命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但毛泽东思想不是毛泽东同志的个人独创,党的许多领导人都对它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许多重要会议和文献都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因此,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不是毛泽东同志的个人独创。第二章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P48-52.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全面、发展的看问题,在任何时间、地点和条件下都要反对本本主义,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既重视用理论指导实践,又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内在的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内容。要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由于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所以党的思想路线又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2、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P51.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内容。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第三章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P90.错误。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形式。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P76-78.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展开和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的奋斗目标。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补充:基本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3、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原因。P64-66.中国国情: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从独立的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社会性质决定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时代特征:近代中国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同时,帝国主义的侵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新的革命力量的成长。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P81-86.三大法宝指: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也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关系: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5、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中国革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P72.错误。首先,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历史任务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对内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历史证明,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能担当起反帝反封建的领导责任,中国革命的领导权落到无产阶级的肩上,这也是划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其次,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而言,它是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因而这个革命不是一般的、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它不是以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为目标,而是要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并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也不是一般地反对和消灭资本主义,相反是要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因此它仍然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6、“一次革命论”与“二次革命论”都是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论断。P75.错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的一次革命论,主张把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任务放在民主革命阶段来完成,在反帝反封建的同时也反对民族资产阶级,企图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这种观点只看到了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其次,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把中国革命过程中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和发展资产阶级的阶段,只看到两者之间的区别,没有看到两者的联系。一次革命论和二次革命论的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损失。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必须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7、为什么说正确地理解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正确地理解了中国革命。P81-86.首先,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三个主要的法宝。其次,半封建的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中国共产党是在长期的革命战争环境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党的建设和开展武装斗争紧密联系着。党的发展和巩固是在革命战争中进行的。再次,统一战线是实现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战线必须以人民军队为支柱才能巩固和发展。最后,党的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无产阶级思想以增强党的战斗力,党的建设是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着,是同党对于统一战线问题和武装斗争问题正确处理与否紧密联系着。这些关系的正确处理会促使党在政治、思想上更加成熟,更有利于处理好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问题。因此,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缺一不可的,正确地处理这三者及其关系就正确地理解了中国革命,8、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着两个联盟,它们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样的。P82-83.错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一是劳动者之间的联盟,主要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也包括与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二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同一切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也包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与一部分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的联盟。两个联盟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第一个联盟是基础的主要的联盟,第二个联盟是非基础的,但同时又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联盟,只有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它真正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才能推动中间势力向革命靠拢,才能建立和巩固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终孤立、分化、瓦解直到消灭敌人。第四章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P102-104.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现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实践证明,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三大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中国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矛盾问题,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注意:简答题只答第一句。论述题全答。第五章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P117.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邓小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理论概括一方面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又赋予了社会主义以新的含义和时代内容。第六章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反映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P137-138.正确。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专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起点低,他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极端落后的社会,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间又比较短。我们逾越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但不能逾越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去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不可逾越的特定的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性。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P147-150.主要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其内涵是: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P137-13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专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它包括两层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基本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长期性。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4、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346章。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5、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P143-146.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认识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的解决可以依靠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力量,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同时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它是否适应当时的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从而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的途径是改革。要把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生产力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因此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6、试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P148、P249.第一,两手抓是指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邓小平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战略方针。实质是协调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第二,是否真正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和成败。第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辅相成和互相促进的。物质生产是基础,对精神生产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精神生产和精神文明也对物质生产和物质文明起着巨大的反作用。第四点,只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才能充分发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积极影响,防止、克服和减少各种消极丑恶现象的发生和泛滥,保障和促进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第七章1、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P168-169.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坚定不移的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2、如何理解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P161-163.第一,革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各种障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二,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但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第三,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革命,会引起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深刻变革,但它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第四,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第五,把改革开放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言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使我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改革开放要把中国变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3、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P166.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改革的任务所决定的。改革需要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它的目标和实质,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总的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它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地改善了中国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第八章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P181.内容: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首先,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这一新的认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前提;其次,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最后,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他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即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是市场经济,两者没有本质区别。P183.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它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则不具有这样的特征。具体来说:①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再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③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礼仪为出发点和归宿。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是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所在。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3、效率与公平的关系。P198-200.效率和公平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关系。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首先,效率优先,就是首先要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这是保证公平的前提条件,没有效率就没有公平;其次,公平是社会主义所追求的根本目标。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和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只注重效率而无视公平,将导致两极分化。所以我们要在强调效率优先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公平。4、计划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经济调节手段。错误。计划经济以计划机制为基础,通过中央计划直接调节、配置资源的经济组织形式,国家指令在整个经济运行中占主导地位。在资本主义国家,也有通过计划手段来调节经济。5、如何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P195-198.首先,先富是指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存在富裕程度的差别,但不是两极分化;共富不是人民同时同步实现同等程度的富裕,不是平均主义,而是大家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手段在竞争中所实现的共同富裕;其次,在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允许先富是一种必然选择;(经济制度、分配原则、事物发展规律)再次,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离开“先富”谈“共富”,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离开“共富”谈“先富”,就有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目标。最后,先富和共富是目标和手段、目标和途径的关系,二者不能割裂。6、试述我国改革与完善社会主义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及政策措施。P200-201.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具有重大意义。政策措施: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必要性:一、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物质基础比较薄弱,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因此需要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缓解社会矛盾,保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改革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主要在于:第一适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需要;第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企业的需要;第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第四减轻国家和企业的负担,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第五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广大农民利益的需要。(2)具体措施为:一依法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和提高保险费征缴率;二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三积极推进养老保险社会化管理和服务。】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189.首先,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其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再次,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第九章1、人民民主专政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P223.正确。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从性质上来看,二者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从内容上来看,二者都包含民主和专政两个方面,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从历史使命来看,二者都是为了保卫无产阶级的政权,发展社会生产力,最后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因此,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2、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P220-22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首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其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再次,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因此,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他们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3、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P231-23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这种制度,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首先,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依据;其次,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治基础;再次,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现实条件。第十章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P255-256.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关系:一、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第十一章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P276-27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准确把握赎回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2、为什么要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P274-27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1)国情依据:这是我们抓好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2)世情依据: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3)党情依据: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可能性,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已经具备。政治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物质保证: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思想文化保证: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意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稳定的社会就是和谐的社会。错误。我们所说的和谐社会,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和谐的社会有其内在的本质属性,具有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的社会一定是稳定的社会,稳定的社会不一定是和谐的社会。和谐不仅仅是人与人的和谐,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稳定的社会只能说明在一段时间内,社会的供求关系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下,但并不能说就是和谐社会。4、和谐社会就是没有矛盾的社会。错误。①和谐社会内涵;②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而是矛盾保持在不激化状态的一种多元并存的状态。和谐社会的矛盾(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其他)。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消除所有矛盾,而是让社会各部分能够协调发展,最终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者的关系(8、9、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