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高三月考试卷四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高三月考试卷四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高三月考试卷四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高三月考试卷四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高三月考试卷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冢三月考试卷四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是个乡土大国,乡土文学一直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社会转

型期,城市兴起了,乡村因为城市的“他者”比照而形成了一个与之相对的独立空

间。城市自出现似乎就与乡村保持对立姿态。宁静的小村庄不断被外来的现代文

明碰撞、摧毁。城市以发达的工业技术生产挤压乡村居民的手工制造,巨大的物

质诱惑使村民们离开从小生活的土地而进入城市,当下跟随社会发展潮流进入城

市的中国农村人口数以亿计。在社会学的人文视野下,城市与乡村作为两个不同

的地理与文化空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既相互对抗又相互渗透。直至今天,

城乡关系已经涉及政治、文化、经济、制度等各个方面,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

复杂体验。与此同时,文坛涌现大量书写城乡关系的作品。

当下,作为乡土文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反映对象的乡村或农村(乡土空

间),正在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而逐步萎缩,乡土文学也由此开始面临前所

未有的危机。现实世界中乡土空间的萎缩似乎预示了乡土文学的衰落是不可避免

的。乡村作为一种文化空间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当空间被解构,这些作家只能凭

借记忆式的写作对乡村进行重构,在回忆过程中凭借诗意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又

一个梦幻般美好、和谐恬静的乡村。乡村和城市作为一种对立的空间而存在,城

市代表着污浊,乡村代表着美好,人们在城市受到伤害,希望回到乡村疗伤,这

是审美怀乡式小说书写惯用的模式。

大多数学者认为,乡村之所以呈现出美好的特征,原因在于作家美好的回忆

光环。和普通人一样,作家远离了童年成长的村庄,在城市里历经艰辛,再回忆

起那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故土,自然想起的全是美好的记忆。雷蒙・威廉斯从文学批

评的角度对怀旧的田园主义传统进行了批驳。认为乡村一定有丑陋,且不亚于城

市,乡土小说排斥一切的写法显得抽象、做作且不自然。乡村美德,不过只是作

为一种记忆。中国文学史上大多数学者也对乡土记忆书写持批判态度,王鹏程提

出:“将乡村视为田园牧歌、人间乐土的,不过是一种理想化的想象和诗意化的呈

现罢了。”这种呈现用想象代替观察的写作使得文本缺乏审美感和新鲜度。丁帆也

认为,一味沉溺于对故乡的恋旧情绪与诗意化的还原,会使作者忘记原有的文明

不好的一面,无法进行辩证的价值判断,使得作品单调且格局狭窄。

片面地将乡村文明的消逝归因于城市的兴起,会使得乡村文明原有的弊病被

掩盖。在城市文学占据主导地位之前,乡村并不见得只有美好,作家笔下的乡村

与乡村里的人曾被当作“落后”“封建”“保守”的代名词,有时又是犯人用来逃避法

律制裁的“绝佳”场所,是藏污纳垢之地。其中有因为穷困被迫典妻的丈夫,有“冥

婚”习俗下出嫁的菊英,有封建迷信的二诸葛和三仙姑,有落后、爱计较的“小腿

疼”和“吃不饱”,这些作品都揭露、批判了乡村社会的弊病。

城市一方面作为具有极大包容性的空间而存在,它将富贵与贫穷、善良与丑

恶、真诚与虚假等一切现象都包含在内。这些现象在城市未出现之前就存在于乡

村,只是随着城镇化进程,跟随着社会流动进了城市,在城市的环境中不断被加

剧和放大了,这些对立的现象不断冲突与碰撞。但是另一方面,城市从来都以冷

漠的姿态去对待他们,它从不消解这些现象而任其流动。所以城市较之乡村来说,

显得更加混杂、丑陋。

当作为城乡空间流寓者的乡土作家们在现实层面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就需

要“乌托邦”的建构,给自己困顿的心灵提供适时的慰藉。不同于沈从文以“乡下人”

的姿态去批判城市给乡村带来的巨大破坏,“乌托邦”式的写作是为心灵提供一个

避难所。乡村是连接现实与过去的情感纽带,乡村作为地理空间的消逝只是其外

部表征,更重要的是随着地理空间消逝后,空间所承载的情感也随之消逝。赫姆

林・加兰认为,在城市与乡村的两种文化冲突中,乡土小说作为调和而存在,以此

来完成从乡土到城市进程中的情感转换。乡土书写者代表了与他们有着相同身份

认同困境的一批人,其作品以一种“精神还乡”的姿态来回望故乡,他们并不是意

欲与社会进步对抗,相反,是希望在剧烈的城乡冲突中给精神层面增加设置一处

缓和带,使得冲突不会太剧烈。乡土记忆写作站在弱势群体一方,通过创建“乌托

邦”式的心灵避难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很大一部分空间流寓

者的身份认同困境。

(摘编自张郁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

下乡土记忆书写的人文关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城乡关系涉及方方面面,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复杂体验,使得书写

城乡关系的文学作品以批判城市、怀念乡村为主。

B.乡土文学的衰落成为现实,是因为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步伐挤压着乡土空

间,使得乡土文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日益萎缩。

C.审美怀乡式小说常以“城市代表着污浊,乡村代表着美好”的模式进行书

写,其中的乡村是如梦幻般美好、和谐恬静的存在。

D.沈从文认为,乡村是连接现实与过去的情感纽带,乡村作为地理空间的

消失,使得其所承载的情感也一起消逝了。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使得书写城

乡关系的文学作品以批判城市、怀念乡村为主”错误。”以批判城市、怀念乡村为

主”是审美怀乡式小说的书写模式。B.“乡土文学的衰落成为现实”错误。第二段原

文为“现实世界中乡土空间的萎缩似乎预示了乡土文学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似

乎预示了"表明乡土文学的衰落只是一种推测,并非现实。D.根据第六段原文,“乡

村是连接现实与过去的情感纽带,乡村作为地理空间的消逝只是其外部表征,更

重要的是随着地理空间消逝后,空间所承载的情感也随之消逝”是作者的观点,并

非沈从文的观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X)

A.城市和乡村是两个对立的地理和文化空间,但不能简单地将乡村文明的

消逝归因于城市的兴起,否则会掩盖乡村文明原有的弊病。

B.乡村不等同于田园牧歌、人间乐土,同样存在着各样的问题,在城市文

学占据主导地位之前,有很多作家曾深刻批判乡村的陋习和弊病。

C.富贵与贫穷、善良与丑恶、真诚与虚假等现象随着城镇化进程进了城市,

城市却从不消解这些现象而任其流动,这使得城市显得更加混杂、丑陋。

D.“乌托邦”的建构,是作为城乡空间流寓者的乡土作家们寻求的一种精神

寄托,是心灵的避难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和他们的身份认同困境。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A.“城市和乡村是两个对立的

地理和文化空间”错误,从第一段“城市与乡村作为两个不同的地理与文化空间,

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既相互对抗又相互渗透”可知,两者并非只是对立关系。

3.下列各项中,能支撑文中雷蒙・威廉斯和王鹏程的共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路遥《人生》里的高加林羡慕城市里的生活,不甘愿屈服于农村,但始

终摆脱不了阶层固化的影响。

B.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在被虐待、被迫再嫁、被嘲弄侮辱时,她挣扎

抗争,但最终惨死街头。

C.阎连科《受活》里的受活庄风景自然优美、民风淳朴,村民们虽然身体

有缺陷,但人性善良。

D.贾平凹《高兴》里刻画了进城拾荒的农民刘高兴的形象,他踌躇满志进

城,却因种种城乡矛盾锦羽而归。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从文中第三段“雷蒙・威

廉斯……认为乡村一定有丑陋,且不亚于城市,乡土小说排斥一切的写法显得抽

象、做作且不自然。乡村美德,不过只是作为一种记忆。……王鹏程提出:‘将乡

村视为田园牧歌、人间乐土的,不过是一种理想化的想象和诗意化的呈现罢了。

可知,无论是雷蒙•威廉斯还是王鹏程,都认为乡村一定有丑陋,将乡村视为田园

牧歌、人间乐土的,不过是一种理想化的想象和诗意化的呈现。A.说明城市对乡

村走向衰落的影响。B.鲁迅的《祝福》中祥林嫂受到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势

力的迫害,反映了农村存在着丑陋的一面,能支撑雷蒙・威廉斯和王鹏程的共同观

点。C.反映城镇化时代乡下人的生活的流寓和艰难。D.表现城市与乡村的隔阂与

矛盾对人性的破坏并造成了巨大悲剧。

4.请简要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先写在乡土空间逐步萎缩的背景下乡土作家用审美怀乡式的写作模

式书写乡村。②再阐述雷蒙・威廉斯等学者对审美怀乡式写作的批判,并举例论证

乡村丑恶确实存在。③再写乡村的富贵与贫穷等对立现象在城市环境中被加剧和

放大,乡土作家们建构心中的乡村“乌托邦”寻求心灵的慰藉。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在第一、二段中,作者首先叙

述了当下乡村被城市的发展所挤压的现状,同时指出在文学上“文坛涌现大量书写

城乡关系的作品”,然后介绍了审美怀乡式的写作模式——“乡村作为一种文化空

间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当空间被解构,这些作家只能凭借记忆式的写作对乡村进

行重构,在回忆过程中凭借诗意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梦幻般美好、和谐恬

静的乡村”。接着作者在三、四两段中指出审美怀乡式的写作模式的弊病,通过阐

述雷蒙・威廉斯、王鹏程等学者对审美怀乡式写作的批判,“认为乡村一定有丑陋,

且不亚于城市,乡土小说排斥一切的写法显得抽象、做作且不自然。乡村美德,

不过只是作为一种记忆”“一味沉溺于对故乡的恋旧情绪与诗意化的还原,会使作

者忘记原有的文明不好的一面,无法进行辩证的价值判断,使得作品单调且格局

狭窄”,同时通过举出文学作品中的例子来论证乡村丑恶确实存在,“其中有因为

穷困被迫典妻的丈夫,有‘冥婚’习俗下出嫁的菊英,有封建迷信的二诸葛和三仙

姑……最后,作者在五、六两段分析了审美怀乡式的写作模式产生的原因,“这

些现象……在城市的环境中不断被加剧和放大了,这些对立的现象不断冲突与碰

撞”“城市从来都以冷漠的姿态去对待他们,它从不消解这些现象而任其流动。所

以城市较之乡村来说,显得更加混杂、丑陋”“乡土小说作为调和而存在,以此来

完成从乡土到城市进程中的情感转换”。文章层层深入,分析了审美怀乡式的写作

模式的形成原因及其缺陷,分析细密,论证有力。

5.结合材料内容,谈谈如何正确地看待审美怀乡式乡土文学。(4分)

答:...............................................................

答案①审美怀乡式乡土文学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梦幻般美好、和谐恬静的

乡村,是乡土作家们“乌托邦”式的心灵避难所。②这种审美怀乡式的写作,使文

本缺乏审美感和新鲜度,也会掩盖乡村文明原有的弊病。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对于审美怀乡

式乡土文学的评价,根据文中的分析,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总结。首先,审美怀

乡式乡土文学有其正面的意义,从“这些现象……随着城镇化进程,跟随着社会流

动进了城市,在城市的环境中不断被加剧和放大了,这些对立的现象不断冲突与

碰撞”“城市从来都以冷漠的姿态去对待他们,它从不消解这些现象而任其流动”

的现实来看,审美怀乡式乡土文学“在城市与乡村的两种文化冲突中,乡土小说作

为调和而存在,以此来完成从乡土到城市进程中的情感转换”“给自己困顿的心灵

提供适时的慰藉”。但是,这种审美怀乡式的写作也存在着缺陷,它所造出的一个

又一个梦幻般美好、和谐恬静的乡村,过于美化了乡村生活,从而“使得乡村文明

原有的弊病被掩盖”,而“一味沉溺于对故乡的恋旧情绪与诗意化的还原,会使作

者忘记原有的文明不好的一面,无法进行辩证的价值判断,使得作品单调且格局

狭窄”。

(二)现代文阅读11(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木匠老陈(有删节)

巴金

生活的经验固然会叫人忘记许多事情。但是有些记忆过了多少时间的磨洗也

不会消灭。

故乡里那些房屋,那些街道至今还印在我的脑子里。我还记得我每天到学堂

去总要走过的木匠老陈的铺子。木匠老陈那时不过四十岁光景,大家都说他的相

貌丑,但是同时人人称赞他的脾气好。

他平日在店里,也经常到相熟的公馆里去做活,我们家里需要木匠的时候,

总是去找他。我就在这时候认识他。我那时注意的,并不是他本人,倒是他的那

些工具:有两个耳朵的刨子啦,会旋转的钻子啦,像图画里板斧一般的斧子啦。

这些奇怪的东西我以前全没有看见过。一块粗糙的木头经过了斧子劈,锯子锯,

刨子刨,就变成了一方或者一条光滑整齐的木板,再经过钻子、凿子等等工具以

后,又变成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像美丽的窗格,镂花的壁板等等细致的物件,都

是这样制成的。

老陈和他的徒弟的工作使我的眼界宽了不少。那时我还在家里读书,祖父聘

请了一位前清的老秀才来管教我们。老秀才不知道教授的方法,他只教我们认一

些字,呆板地读一些书。此外他就把我们关在书房里。过惯了这种单调的生活,

无怪乎我特别喜欢老陈了。老陈常常弯着腰,拿了尺子和墨线盒在木板上面画什

么东西。我便安静地站在旁边专心地望着。我有时候觉得有些地方很奇怪,不明

白,就问他,他很和气地对我一一说明。他的态度比那个老秀才的好得多。

家里人看见我对老陈的工作感到这么大的兴趣,就嘲笑地唤我做老陈的徒弟,

父亲甚至开玩笑地说要把我送到老陈那里学做木匠。而且我对老陈说过要跟他学

做木匠的话。

“你要学做木匠?真笑话!有钱的少爷应该读书,将来好做官!穷人的小孩才

做木匠。”①老陈听见我的话,马上就笑起来。

“为什么不该学做木匠?做官有什么好?修房子,做家具,才有趣啊!我做木

匠,我要给自己修房子,爬到上面去,爬得高高的。”“爬得高,会跌下来。”老陈

随口说了这一句,②他的笑容渐渐地收起来了。

“跌下来,你骗我!我就没有见过木匠跌下来。”

老陈看我一眼,依旧温和地说:“做木匠修房子,常常拿自己性命来拼。一个

不当心在上面滑了脚,跌下来,不跌成肉酱,也会得一辈子的残疾。”他说到这里

就埋下头,用力在木板上推他的刨子,一卷一卷的刨花接连落在地上。他过了半

晌又加了一句:“我爹就是这样子跌死的。”

我不相信他的话。一个人会活活地跌死!既然他父亲做木匠跌死了,为什么

他现在还做木匠呢?我简直想不通。

“你骗我,我不信!那么你为什么还要做木匠?难道你就不怕死!”

“做木匠的人这样多,不见得个个都遭横死。我学的是这行手艺,不靠它吃饭

又靠什么?”他苦恼地说。③然后他抬起头来看我,他的眼角上嵌着泪珠。他哭了!

祖父死后木匠老陈不曾到我们家里来过。但是我每天到学堂去都要经过他那

个小小的铺子。

他的店起初还能维持下去,但是不久省城里发生了巷战,一连打了三天,然

后那两位军阀因为别人的调解又握手言欢了。老陈的店在这个时候遭到“丘八”的

光顾,他的一点点积蓄都给抢光了,只剩下一个空铺子。这以后他虽然勉强开店,

生意却很萧条。我常常看见他哭丧着脸在店里做工。他的精神颓丧,但是他仍然

不停手地做活。我听说他晚上时常到小酒馆里喝酒。

又过了几个月他的店终于关了门。我也就看不见他的踪迹了。有人说他去吃

粮当了兵,有人说他到外县谋生去了。然而有一天我在街上碰见了他。他手里提

着一个篮子,里面装了几件木匠用的工具。

“老陈,你还在省城!人家说你吃粮去了!”我快活地大声叫起来。

“我只会做木匠,我就只会做木匠!一个人应该安分守己。“④他摇摇头微微

笑道,他的笑容里带了一点悲哀。他没有什么大改变,只是人瘦了些,脸黑了些,

衣服脏了些。

“少爷,你好好读书,你将来做了官,我来给你修房子。”他继续笑着说。

以后我就没有再看见老陈。我虽然喜欢他,但是过了不几天我又把他忘记了。

等到公馆里的轿夫告诉我一个消息的时候,我才记起他来。他告诉我:老陈

同别的木匠一起在一家大公馆里修楼房,工程快要完了,但是不晓得怎样,老陈

竟然从楼上跌下来,跌死了。

在那么多的木匠里面,偏偏是他跟着他父亲落进了横死的命运圈里。这似乎

是偶然,似乎又不是偶然。总之,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就这样地消灭了。

(1934年秋于上海)

文本二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巴金可能是最喜欢跟读者谈论自己的作家了,

而且总是那么亲切,那么坦率,从不掩饰自己的爱憎、欢乐和懊丧。这些文章清

丽流畅,将叙事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感情在叙述中回荡,事实随着情绪的急流展

开,虚实相间,挥洒自如,写得很有魅力和光彩。

(摘自唐援《中国现代文学史》)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X)

A.文中写的老陈被人找去做工,他的工具繁多,一块粗糙的木头变成窗格

和壁板等细致物件都说明他的手艺好。

B.文中前清老秀才和老陈形成对比:老陈和气可亲,老秀才呆板僵化。同

时写出了孩子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

C.文中叙述的大军阀在城中发生巷战又握手言欢的事情是在暗示故事发生

的时代背景: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

D.老陈跌死的事实让“我”痛心,“我”深感黑暗、罪恶的社会是造成老陈悲剧

的原因,由此引发了“我”反抗现实的决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项,“由此引

发了'我'反抗现实的决心”错误。文中“我”只是同情老陈,没有反抗现实的意思。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巴金是一位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作家,这种特点不仅体现在《木匠老

陈》中,也体现在他的随笔《小狗包弟》中。

B.巴金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良心”,本文选自巴金文集《生之忏悔》,深刻

之处在于隐含于文字中的忏悔之情。

C.老陈的悲惨命运反映了旧中国最底层善良、淳朴的劳动人民的共同命运,

就如巴金小说《家》中的觉民一样。

D.孟子说“劳力者治于人”,老陈坚持自己的手艺,安分守己,不知反抗,

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B项,“深刻之处在于

隐含于文字中的忏悔之情”错误。本文没有忏悔的感情,而是表达了“我”对木匠老

陈的同情。C项,“就如巴金小说《家》中的觉民一样''错误。觉民不是旧中国最

底层的劳动人民,他是没落封建大家庭的继承人。D项,“令人'哀其不幸,怒其

不争'”错误。本文没有“怒其不争”,作者同情老陈,为他感到悲伤,为像他一样

的在旧社会安分守己而又命运悲惨的劳动人民感到痛苦和无奈。

8.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老陈“笑''与"哭''的内涵。(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觉得“我”的想法幼稚可笑;②想到父亲的惨死,内心沉重;③为父

亲的惨死感到哀伤,对自己生活状态感到痛苦;④性格温和,但是生活的窘境让

他感到悲哀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第①句,“老陈听见我的话,马

上就笑起来”,老陈“笑”是因为“我”是有钱人家的少爷,而木匠是低贱的行当,“我”

要学木匠,在老陈的眼里,自然是幼稚可笑的。第②句,“他的笑容渐渐地收起来

了”,因为“我”说“我做木匠,我要给自己修房子,爬到上面去,爬得高高的”,老

陈想到了父亲的惨死,内心沉重,所以“笑容渐渐地收起来了"。第③句,“然后他

抬起头来看我,他的眼角上嵌着泪珠。他哭了”,老陈做木匠是因为“学的是这行

手艺“,只能靠它谋生;“他哭了”,既是因为想到了父亲的惨死,又是因为对自己

的生活状态感到痛苦。第④句,“他摇摇头微微笑道,他的笑容里带了一点悲哀”,

“我”和老陈许久不见,这时的他明显生活状态不佳,但是还是“微微笑”,可见他

性格温和;“笑容里带了一点悲哀”,结合下文“人瘦了些,脸黑了些,衣服脏了些”

可知,生活的窘境让他感到悲哀无奈。

9.文本二中评价巴金的文章“将叙事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感情在叙述中回

荡”,请分析文本一是怎样将叙事和抒情融合在一起的。(6分)

答:.......................................................................

答案①开篇抒发“我”对故乡往事的深刻怀念和深沉感慨,并引出下文对老

陈和他的店铺的回忆。②文章通过对老陈动作、语言的细腻描写,记叙老陈在“我”

家做工及和“我”交往的经历,饱含对老陈的亲近之情,同时为下文记叙老陈悲剧

的人生埋下伏笔。③在记叙老陈店铺遭遇时抒发“我”对老陈的怜悯、关心和不舍

之情。④文章末尾以平淡的笔调记叙老陈之死,实则强烈抒发了本文的主旨情感:

同情老陈,为他感到悲伤,为像他一样的在旧社会安分守己而又命运悲惨的劳动

人民感到痛苦和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作品表达方式的能力。由“故乡里那些房屋,那些街道至

今还印在我的脑子里。我还记得我每天到学堂去总要走过的木匠老陈的铺子。木

匠老陈那时不过四十岁光景,大家都说他的相貌丑,但是同时人人称赞他的脾气

好”分析可知,小说开篇抒发“我”对故乡往事的深刻怀念和深沉感慨,并引出下文

对老陈和他的店铺的回忆,叙事和抒情融合。由“老陈常常弯着腰,拿了尺子和墨

线盒在木板上面画什么东西……我有时候觉得有些地方很奇怪,不明白,就问他,

他很和气地对我一一说明。他的态度比那个老秀才的好得多”“你要学做木匠?真

笑话!有钱的少爷应该读书,将来好做官!穷人的小孩才做木匠”分析可知,文章

通过对老陈动作、语言的细腻描写,记叙老陈在“我”家做工及和“我”交往的经历,

饱含对老陈的亲近之情,同时为下文记叙老陈悲剧的人生埋下伏笔。由“他的店起

初还能维持下去,但是不久省城里发生了巷战,一连打了三天……老陈的店在这

个时候遭到‘丘八’的光顾,他的一点点积蓄都给抢光了,只剩下一个空铺子”“我

常常看见他哭丧着脸在店里做工”“‘老陈,你还在省城!人家说你吃粮去了!‘我

快活地大声叫起来”分析可知,文章在记叙老陈店铺遭遇时,字里行间抒发了“我”

对老陈的怜悯、关心和不舍之情。由“老陈竟然从楼上跌下来,跌死了”“在那么多

的木匠里面,偏偏是他跟着他父亲落进了横死的命运圈里。这似乎是偶然,似乎

又不是偶然。总之,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就这样地消灭了”分析可知,文章末尾在记

叙老陈之死的时候,笔调平淡,但“偏偏”一词,透露了作者强烈的情感,表达了

对老陈的同情——“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就这样地消灭了”,作者在为他感到悲伤的

同时,又充满了无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汉文帝十三年)春,二月,甲寅,诏曰:“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皇后亲

桑以供祭服;其具礼仪!”初,秦时祝官有秘祝,即有灾祥,辄移过于下。夏,诏

日:“盖闻天道,祸自怨起而福繇德兴,百官之非,宜由朕躬。今秘祝之官移过于

下,以彰吾之不德,朕甚弗取。其除之!”齐太仓令淳于意有罪,当刑,诏秋逮系

长安。其少女堤萦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

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繇也。妾愿没人为官婢,

以赎父刑罪,使得自新。”天子怜悲其意,五月诏曰诗曰恺弟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

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无繇至朕甚怜之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

终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岂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及

令罪人各以轻重,不亡逃,有年而免。具为令!”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奏请定

律日:“诸当髡者为城旦、舂;当颗、髡者钳为城旦、舂;当副者笞三百;当斩左

止者笞五百;当斩右止及杀人先自告及吏坐受赎、枉法、守县官财物而即盗之、

已论而复有笞罪者皆弃市。罪入狱已决为城旦、舂者,各有岁数以免。”制曰:“可。”

是时,上既躬修玄默,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

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澳息。风流

笃厚,禁罔疏阔,罪疑者予民,是以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焉。

六月,诏日:“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

无以异也,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文帝轻刑重农》)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月/诏曰/诗曰/恺弟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

行为善而道无繇至/朕甚怜之/

B.五月/诏曰/诗曰/恺弟/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

行为善而道无繇至/朕甚怜之/

C.五月/诏曰/诗曰/恺弟/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

行为善而道无繇至/朕甚怜之/

D.五月/诏曰/诗曰/恺弟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

行为善而道无繇至/朕甚怜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恺弟君子民之父母”中,“恺弟”是“君子”

的定语,其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B、C两项。“今人有过”主谓宾俱全,结构完

整,宾语“过”后断开,据此排除A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诏狱,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关押由皇帝下诏书定罪的犯人。

B.妾,本义指有罪的女性,文中的“妾”是堤萦上书时自称的谦辞。

C.莪,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的肉刑,被汉文帝废除后就绝迹了。

D.制,帝王的命令。古时皇帝下的命令有策书、制书、诏书、戒敕等名目。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被汉文帝废除后

就绝迹了”错,“莪刑”被汉文帝废除后,五代时又恢复了,直到清末被废除才退出

了历史舞台O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文帝相信灾难由怨恨而生、福气由德政兴起的说法,认为百官的过失

都应该由他一人来承担,因此他下令废除秘祝官。

B.张苍、冯敬上奏请求汉文帝确立法令时说髡刑、莪刑、鼻IJ刑、斩左脚等

肉刑都改为其他相对较轻的刑罚,得到了汉文帝的认可。

C.汉文帝批准的新法令,对官员二次犯罪处罚相当严厉,受贿、枉法、监

守自盗等再犯者,全部公开处以死刑。

D.汉文帝认为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没有什么事情比农业更重要,而农民要

缴纳农田的租税,表明鼓励发展农业的政策没有得到落实。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表明……落实”错误,原文是

“其于劝农之道未备”,意思是说鼓励发展农业的政策还不完备,不是“没有得到落

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繇也。(4

分)

译文:.................................................................

(2)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4分)

译文:.................................................................

答案(1)我悲伤的是人死不能复生,受过刑的肢体不能再接回去,即使以后

想改过自新,也没有机会了。

(2)(君臣)讨论国政追求宽厚,以议论他人的过失为耻;这种风气影响到全国,

改变了告发他人阴私的风俗。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伤”,悲伤;“属”,

接、连接;“无繇”,同“无由”,没有门径或机会。(2)“务”,追求;“耻”,以……

为耻;“告讦”,告发他人的阴私。

14.班固赞扬汉文帝“以德化民”,请结合选文概括汉文帝“以德化民”的具体

表现。(3分)

答:.................................................................

答案具体表现:①亲自耕田,勤劳尚俭;②废除相关肉刑,彰显仁德;③

免除田税,体现爱民。(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关于汉文帝“以德化民”的具体

表现:根据原文中的“朕亲率……祭服”,可以概括出答案要点①;根据原文中的“其

除肉刑……具为令”,可以概括出答案要点②;根据原文中的“其除田之租税“,可

以概括出答案要点③。

参考译文

(汉文帝十三年)春,二月甲寅日,汉文帝下诏说:“我亲自带领天下臣民耕种

土地来供应祭祀用的谷物,皇后亲自采桑来供应祭服;应拟写这样的礼仪制度!”

以前,秦朝的祝官中有秘祝,当有凶兆出现时,(秘祝)就把过错从皇帝身上移到

官员身上。夏,汉文帝下诏说:“我听说天理(是这样的),灾难由怨恨而生,福气

由德政兴起,百官的过失,应该由我亲自承担。现在秘祝把过错移到官员身上,

而(这)彰显了我的失德,我很不赞成。应该废除这个官职!”齐国太仓令淳于意犯

了罪,应该受刑罚,皇帝下诏将其逮捕并拘囚在长安(的牢狱)。淳于意的小女儿

堤萦向汉文帝上书说:“我父亲做官,齐人都称赞他廉洁公正;现在他因犯法而获

罪,应该受刑罚。我悲伤的是人死不能复生,受过刑的肢体不能再接回去,即使

以后想改过自新,也没有机会了。我愿意去官府做官婢,来赎我父亲的刑罚,使

他得以改过自新。”汉文帝怜悯堤萦的孝心,五月,下诏说:“《诗经》中说‘和乐

平易的君子,好比百姓的父母'。现在人们有了过错,没有施加教育但已经施加刑

罚小直的人想改过目新也没有机会工〃或韭刑罚残酷到截断人的

肢体,摧残人的皮肉,使人终生不能平息这种痛苦,这是多么疼痛而不合道德的

刑罚啊!这难道符合我身为百姓父母的本意!应该废除肉刑,用其他刑罚代替它;

并且下令都根据罪的轻重来惩处犯罪的人,只要不逃跑,服刑到一定年数就可以

释放。要制定相关的法令!”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上奏请求汉文帝确定法令时

说:“那些应判髡刑的改为城旦刑和舂刑;应判薪刑、髡刑的改为用铁圈束颈,判

城旦刑和舂刑;应判鼻U刑的改为笞打三百下;应判斩左脚的改为笞打五百下;应

判斩右脚的、杀人之后先自首的和官员因受贿、枉法、监守自盗等已经定罪但又

犯罪应判笞刑的,全部改为公开处以死刑。罪犯已被判为城旦刑、舂刑的,各自

服刑到一定年数后赦免。”汉文帝下命令说:“可以。”这时,汉文帝谨守自持,深

沉不语,而将相都是老功臣,他们为人少文饰而质朴厚道。(君臣)讨论国政追求

宽厚,以议论他人的过失为耻;这种风气影响到全国,改变了告发他人阴私的风

俗。官员安于自己的职位,百姓乐于自己的本业,积蓄每年增加,人口渐渐繁衍。

风俗教化忠实厚道,禁令法律宽松,对于有犯罪嫌疑的人,从宽发落,因此刑罚

大量减少,甚至全国只审判四百起案件,有置刑法而不用的景象。六月,汉文帝

下诏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没有什么事情比农业更重要。如今辛勤劳动的农

民还要缴纳租税,这样本末就没有区别了,说明鼓励发展农业的政策还不完备。

应当免除农民的农田租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房明府①罢长宁令湖州客舍

李嘉祐

君为万里宰,恩及五湖人。

未满先求退,归闲不厌贫。

远峰晴更近,残柳雨还新。

要②自趋丹陛,明年鸡树③亲。

[注]①明府:唐时对县令的通称。②要:应该。③鸡树:古代中书省的别

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对仗,意境阔大,句中“万里”言距离之遥远,“五湖”言恩泽之广大。

B.“未满”句写房明府任期未满而求退,“归闲”句写他要归家过闲居生活。

C.颈联写远峰因晴显得更近、柳树因雨显得清新,借清新之景衬托凄恻别

情。

D.本诗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表现出作者与朋友间的深情厚

谊。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衬托凄恻别情”错误,本诗虽

是送别诗,但并没有过多地写别情,而是重在表达对房明府的赞美和期望。全诗

的情调较为欢快,别情并不凄恻。第三联的写景,景色优美,是对送别之地周围

环境的描写,它衬托的应该是较为欢快的情绪,含有对房明府的祝福。

16.元人范德机说:“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

永。”本诗颈联为“转”,体现怎样的变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答:.................................................................

答案变化:①表达上,由上文记叙、议论结合转为写景;②情感上,由上

文对朋友的赞美,转为表达对朋友的深情与不舍,以及对朋友的美好祝福。

效果:①使全诗更富波澜变化,避免平铺直叙;②融情于景,含蓄动人,使

诗意鲜活生动。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起承转合”是诗文写作结构章法

方面的术语。起:开头;承: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转折;合:结束。“转”是

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颈联“远峰晴更近,残柳雨还新”写

远峰因晴显得更近、柳树因雨显得清新。这句写景,而前两联“君为万里宰,恩及

五湖人。未满先求退,归闲不厌贫”的表达方式却是记叙和议论,所以这是一转。

“君为万里宰,恩及五湖人。未满先求退,归闲不厌贫'’表达的是对朋友的赞美,

而“远峰晴更近,残柳雨还新”通过对送别之地周围环境的描写,来表达对房明府

的不舍和祝福,这是又一转。效果:“转”就是为了避免平铺直叙,制造一些波澜,

为表达主题作准备。考生可从这几个角度分析。如由上文的记叙、议论结合转为

写景,使全诗更富波澜变化,避免平铺直叙;通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

使情感表达含蓄而鲜活生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为表现蜀道的高峻无比而摹写行人手摸星辰、屏气不

敢呼吸,用手抚胸、长吁短叹的两句诗是:

(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一,一一....................”两句

通过描写宫嫔梳妆时打开镜子,镜面晶莹闪烁来极写宫中生活的荒淫和奢靡。

⑶古诗词中常使用“月”的意象,“月”是美丽的象征,带给人优美的审美意境,

同时,“月”又是人们情感的载体,寄托了人们对故乡、亲友、恋人等的相思之情。

例如“..................,....................”两句借“月”表达了作者的思乡

之情。

答案(1)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2)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3)(示例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示例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示例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扪、参、历、胁、

膺、荧、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体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一样的虫眼,在不同人的眼里,却是不一样的风景。........于菜市场的人,

视虫眼如宝。虫觅食,仅凭本能。于虫而言,美食入腹,得是无害的,还要够鲜

嫩。有虫眼,无异于是眼前蔬果的质量保证。可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就不同了。

蔬果上有了虫眼,被虫子啃过了,怎么还能吃?一想到自己吃的,可能是虫子剩

下的........,这么一想,顿时兴味索然。

看吧,买菜与过日子,也有........之处。有的人过日子,视虫眼如眼中钉

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光鲜亮丽的外表,才是其追求。于是,生活被装点

传........°在外人眼里,自然7E羡慕不已。即使旦汉有了虫眼,一代仇却可耳匕

远胜过虫眼本身的不适。人过日子,亦是如此。完美本就是一种传说,而要把日

子过得滴水不漏,无可挑剔,要么全靠演技来装,要么背后惨重的代价不为人知。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混迹残羹冷炙异途同归别具一格

B.盘桓残羹冷炙异曲同工焕然一新

C.混迹残山剩水异曲同工焕然一新

D.盘桓残山剩水异途同归别具一格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盘桓:徘徊,逗

留;回环旋绕。混迹:隐蔽本来面目混杂在某种场合。语境为置身菜市场,在菜

场来回徘徊,应选“盘桓”。第二空,残山剩水:指国家领土大都沦陷后残余的部

分;也比喻未被消除而剩下来的事物。残羹冷炙:指吃剩的汤菜;也比喻别人施

舍的东西。根据语境“可能是虫子剩下”,应选“残羹冷炙”。第三空,异曲同工:

比喻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的效果。异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

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语境指的是“买菜与过日子''有相

同之处,应选“异曲同工第四空,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别具一

格:意为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用于文学、艺术、书法等。语境强调装点生活,

应选“焕然一新”。故选B。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即使日子一旦没有了虫眼,代价却可能远胜过虫眼本身的不适。

B.即使一旦没有了虫眼,代价却可能远胜过虫眼本身带来的不适。

C.可是日子一旦没有了虫眼,代价却可能远胜过虫眼本身带来的不适。

D.可是一旦没有了虫眼,代价却可能远胜过虫眼本身带来的不适。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语病:其一为“即使……

却”搭配不当,关联词语“即使”表假设,搭配“也”,“可是”“虽然”“尽管”等词语与

“却”搭配,排除A、B两项。其二为成分残缺,第一句缺少主语,第二句中“虫眼

本身”缺少谓语“带来”,排除D项。比较可知,只有C项全部修改正确。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样的日子有毒,从内里彻底拖垮一个人,看似亮丽,却像毒蔬菜一样

B.却像毒蔬菜一样,看似亮丽,这样的日子有毒,从内里彻底拖垮一个人

C.看似亮丽,却像毒蔬菜一样,这样的日子有毒,从内里彻底拖垮一个人

D.这样的日子有毒,看似亮丽,却像毒蔬菜一样,从内里彻底拖垮一个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首先可以排除B项和C项,明

显缺少主语。辨析A、D两项,D项的句子逻辑顺序比A项更顺畅,“从内里彻

底拖垮一个人,看似亮丽,却像毒蔬菜一样”逻辑顺序不当,应该由浅入深。

(二)语言文字运用11(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一头连着政府的“钱袋”,一头连着企业

和个人的“腰包”。但是,跳出税收看税收,用发展眼光、长远思维放眼量,减税

降费带来的并不一定是财政收入持续减少。根据拉弗曲线理论,税收收入多少一

般取决于两个因素,.…①一。短期看,税基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税率确实会造成

税收收入减少,但从长期看,减税往往能促进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从而扩大税

基,….②….。

近年来的改革实践不断证明,短期财政收入高一点还是低一点,…③.…。通

过减税降费,把原来由政府支配的财力更多留给企业,是另一种形式的财政支出,

能够更好激发经济“细胞”活力,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成效,有利于保持财政收入

持续平稳增长。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③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即税率高低和税基大小②使得税收收入增加③并非评价经济好

坏的绝对指标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结合上文“税收收入多少一般取

决于两个因素”和下文“短期看,税基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税率确实会造成税收收

入减少,但从长期看,……扩大税基”,确定①处应该填两个因素,且两个因素为

税基(大小)和税率(高低)。结合“短期看,税基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税率确实会造

成税收收入减少,但从长期看,减税往往能促进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从而扩大

税基”分析,②处对应的是“造成税收收入减少”,再结合转折连词“但”确定空处信

息应该是与“税收收入减少”相反的一个结果。结合前文语境“短期财政收入高一点

还是低一点”可知,话没说完;然后再参考后文语境“通过减税降费,把原来由政

府支配的财力更多留给企业,是另一种形式的财政支出”以及第一段得出的“短期”

和“长期”的结论,确定③处答案为“并非评价经济好坏的绝对指标”。

22.简述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