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安全技术实物_第1页
消防安全技术实物_第2页
消防安全技术实物_第3页
消防安全技术实物_第4页
消防安全技术实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篇消防基础知识

第一章燃烧基础知识

第一节燃烧条件

1、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

发烟现象。

2、发光的气相燃烧区就是火焰,它是燃烧过程中最明显的标志。

3、由于燃烧不完全等原因,会是产物中产生一些小颗粒,这样就形成了烟。

4、燃烧可分为有焰燃烧和无焰燃烧

5、燃烧三个必要条件:

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

如:木材、氢气、汽油、煤炭、纸张、硫等。

可燃物按其化学组成,分为无机可燃物和有机可燃物两大类;

按其所处的状态可分:可燃固体、可燃液体和可燃气体三大类。

助燃物(氧化剂):凡是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

引火源(温度):常见的引火源有下列几种:

明火;2、电弧、电火花;3、雷击;4、高温;5、自燃引火源

链式反应自由基

自由基是一种高度活泼的化学基团,能与其他自由基和分子起反应,从而使燃

烧链式反应的形式扩散,也称游离基。

第二节燃烧类型及其特点

一、按燃烧发生瞬间的特点分类

按照燃烧形成的条件和发生瞬间的特点,燃烧可分为着火和爆炸。

1、着火:可燃物在与空气共存的条件下,当达到某一温度时,与引火源接触既

能引起燃烧,并在引火源离开后仍能持续燃烧,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叫着火。

可燃物的着火方式一般分为下列几类:

(1)、点燃(或称强迫着火)

(2)、自燃自燃点是指可燃物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2、爆炸:是指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地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以机械功的

形成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或是气体、蒸汽在瞬间发生剧烈膨胀等现象。

二、按燃烧物形态分类

1、燃烧物按燃烧物形态分为气体燃烧、液体燃烧和固体燃烧。

(一)、气体燃烧:根据燃烧前可燃气体与氧混合状况不同,其燃烧方式分为扩

散燃烧和预混燃烧。

扩散燃烧即可燃性气体和蒸气分子与气体氧化剂互相扩散,边混合边燃烧。

特点:燃烧比较稳定,火焰温度相对较低,扩散火焰联运动,可燃气体与气体

氧化剂的混合在可燃气体喷口进行,燃烧过程补发生回火现象(火焰缩入火孔内部

的现象)。

预混燃烧是可燃气体、蒸气预先同空气(或氧)混合,遇引火源产生带有冲击

力的燃烧。火焰在预混气中传播,存在正常火焰传播和爆轰两种方式。按照混合程

度不同,预混燃烧还可分为部分预混式燃烧和完全预混式燃烧。

特点:燃烧反应快,温度高,火焰传播速度快,反应混合气体不扩散,在可燃

混合气体中引入一火源即产生一个火焰中心,成为热量与幻雪活性粒子集中源。

(二)液体燃烧:易燃、可燃液体在燃烧过程中,并不是液体本身在燃烧,而是

液体受热时蒸发出来的液体蒸气被分解、氧气达到燃点而燃烧,即蒸发燃烧。

1、闪燃:是指易燃或可燃液体(包括可溶化的少量固体,如石蜡、樟脑、蔡等)

挥发出来蒸气分子与空气混合后,达到一定的浓度时,遇引起火源产生一闪即灭的

现象。

闪点则是指易燃或可燃液体表面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

2、沸溢:以原油为例,其黏度比较大,并且都含有一定的水分,以乳化水和水

垫两种形式存在。

燃烧过程中,这些沸程较宽的重质油品产生热波,在热波向液体深层运动时,

由于温度远高于水的沸点,因而热波会使油品中的乳化水汽化,大量的蒸汽就要穿

过油层向液面上浮,在向上移动过程中形成油包气的气泡,即油的一部分形成了含

有大量蒸汽气泡的泡沫。这样,必然使液体体积膨胀,向外溢出,同时部分未形成

泡沫的油品也被下面的蒸汽膨胀力抛出罐外,使液面猛烈沸腾起来,就像“跑锅”

一样,这种现象叫沸溢。

沸溢形成的三个条件:

(1)、原油具有形成热波的特性,即沸程宽,密度相差较大。

(2)、原油中含有乳化水,水遇热波变成蒸汽。

(3)、原油黏度较大,使水蒸气不容易从下向上穿过油层。

3、喷溅:在重质油品燃烧过程中,随着热波温度的逐渐升高,热波向下传播的

距离也加大,当热波达到水垫时,水垫的水大量蒸发,蒸汽体积迅速膨胀,以至把

水垫上面的液体层抛向空中,向罐外喷射,这种现象叫喷溅。

(三)、固体燃烧

根据可燃固体的燃烧方式和燃烧特性,固体燃烧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五种,其燃

烧各有特点。

1、蒸发燃烧:硫、磷、钾、蜡烛、松香、沥青等可燃固体,在受到火源加热时,

先熔融蒸发,随后蒸气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这种形式的燃烧一般称为蒸发燃烧。

樟脑、蔡等易升华物质,在燃烧时不经过熔融过程,但其燃烧现象也可看作是一种

蒸发燃烧。

2、表面燃烧:可燃固体(如木炭、焦炭、铁、铜等)的燃烧反应是在其表面由

氧和物质直接作用而发生的,称为表面燃烧。这是一种无火焰的燃烧,有时称之为

异相燃烧。

3、分解燃烧:可燃固体如:木材、煤、合成塑料、钙塑材料等,在受到火源加

热时,先发生分解,随后分解出的可燃挥发分与氧发生燃烧反应,这种形式的燃烧

一般称为分解燃烧。

4、熏烟燃烧(阴燃):可燃固体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分解出的可燃

挥发分较少或逸散较快、含水分较多等条件下,往往发生只冒烟而无火焰的燃烧现

象,这就是熏烟燃烧,又称阴燃。

如纸张、锯末、纤维织物、胶乳橡胶等,都能发生阴燃。

5、动力燃烧(爆炸):指可燃固体或其分解析出的可燃挥发分遇火源所发生的

爆炸式燃烧,主要包括可燃粉尘爆炸、炸药爆炸、轰燃等几种情形。

在适当的外界条件下,木材、棉、麻、纸张等的燃烧会明显地存在分解燃烧、

阴燃、表面燃烧等形式。

三、闪点、燃点、自然点的概念

(一)闪点:1、定义: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液体发挥的蒸发与空气形成的混

合物,遇引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称为闪点。

2、闪点的意义:闪点是可燃液体性质的主要标注之一,是衡量液体火灾危险

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闪点与可燃性液体的饱和蒸气压有关,饱和蒸气压越高,闪点越低。

常见的集中易燃或可燃液体的闪电

名称闪点/℃名称闪点/℃

汽油-50二硫化碳-30

煤油38-74甲醇11

酒精12丙酮-18

苯-14乙醛-38

乙醇-45松节油35

3、闪点在消防上的应用

闪点是判断液体火灾危险代销及对可燃性液体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根据闪点

的高低,可以用来确定生产、加工、储存可燃性液体场所的火灾危险性类型:闪点

V28C为甲类;28℃W闪点V60℃的为乙类;闪点260℃的为丙类。

(二)燃点:1、定义: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

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

2、常见可燃物的燃点

物质名称燃点/℃物质名称燃点/℃

蜡烛190棉花210~255

松香216布匹200

橡胶120木材250~300

纸张130~230豆油220

3、燃点与闪电的关系

易燃液体的燃点一般高出其闪点05℃。并且闪点越低,这一差值越小,特别

是在敞开的容器中很难将闪点和燃点区分开来。因此,评定这类液体火灾危险性大

小时,一般用闪点。固体的火灾危险性大小一般用燃点来衡量。

(三)自燃点1、定义: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

为自燃点。在这个一温度时,物质与空气(氧)接触,不需要明火的作用就能发生

燃烧。

2、常见可燃物的自燃点

自燃点是衡量可燃物质受热升温导致自燃危险的依据。

常见可燃物的自燃点单位:℃

物质名称自燃点物质名称自燃点

氢气400丁烷405

一氧化碳610乙酸160

硫化氢260汽油530~685

乙焕305乙醇423

3、影响自燃点变化的规律

对于液体、气体可燃物,其自燃点受压力、氧浓度、催化、容器的材质和表面

积与体积比等因素的影响。而固体可燃物的自燃点则受受热熔融、挥发物的数量,

固体颗粒度、受热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燃烧产物

燃烧产生的物质,其成分取决于可燃物的组成和燃烧条件。

一、燃烧产物的概念

由燃烧或热解作用产生的全部物质称为燃烧产物,由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

产物之分。

完全燃烧产物。

完全燃烧产物是指可燃物中的C被氧化生成C02(气)、H被氧化生成H20(液)、

S被氧化生产S02(气)等,而CO、NH3、醇类、醛类、醛类等是不完全燃烧产物。

二、三类常见材料的燃烧产物

(一)高聚物的燃烧产物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简称高聚物),主要是以煤、

石油、天然气为原料制得,如塑料、橡胶、合成纤维、薄膜、胶粘剂和涂料等。塑

料、橡胶、纤维是人们熟知三大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高聚物的燃烧过程复杂,包括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主要分为受热软化熔

融、热分解、着火燃烧等阶段。其中,热分解是其燃烧的关键阶段,高聚物的燃烧

主要是分解产物中的可燃性气体的燃烧。

(二)木材和煤的燃烧产物木材、煤等是典型的固体可燃物质。

1、木材的燃烧产物

2、煤的燃烧产物

(三)金属的燃烧产物

金属燃烧通常热值大、温度高,某些金属燃烧时火焰具有特征颜色,

金属名称NaKCaBaSrCuMg

火焰颜色黄色紫色砖红色绿色红色蓝色白色

金属燃烧的难易程度与比表面积关系极大,其燃烧能力还取决于金属本身及其

氧化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其中金属及其氧化物的熔点和沸点对其燃烧能力的影响

比较显著。根据熔点和沸点不同,通常将金属分为挥发金属和不挥发金属。

三、燃烧产物的危害性

统计资料表明,火灾中死亡人员中的大约75%是由于吸入毒性气体而致死的。

第二章火灾基础知识

第一节火灾的定义、分类与危害

一、火灾的定义

根据国家标准,火灾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

二、火灾的分类

(一)按照燃烧对象的性质分类

按照国家标准《火灾分类》(GB/T4968-2008)的规定,火灾分为A、B、C、D、

E、F六类。

A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这种物质通常具有有机物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

生灼热的余烬。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等火灾。

B类火灾:液体或可熔化固体物质火灾。例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沥

青、石蜡等火灾。

C类火灾:气体火灾。例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氢气、乙焕等火灾。

D类火灾:金属火灾。例如:钾、钠、镁、钛、错、锂等火灾。

E类火灾:带电火灾。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例如:变压器等设备的电气火灾

等。

F类火灾: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物油脂和植物油脂)火灾。

(二)按照火灾事故所造成的灾害损失程度分类

依据国务院2007年4月9月颁布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

务院令493号)中规定的生产安全事故等级标准,消防部门将火灾相应地分为特别

重大火灾、重大火灾、较大火灾和一般火灾四个等级。

1、特别重大火灾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

以上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2、重大火灾是指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

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3、较大火灾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

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4、一般火灾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

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注:“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三、火灾的危害

(一)危害生命安全

(二)造成经济损失

(三)破坏文明成果

(四)影响社会稳定

(五)破坏生态环境

第二节火灾发生的常见原因

一、电气

二、吸烟

烟蒂和点燃烟后未熄灭的火柴梗温度可达到800℃,能引起许多可燃物质燃烧,

在起火原因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三、生活用火不慎

四、生产作业不慎

五、玩火

六、放火

七、雷击

雷电导致的火灾原因大体上有三种:一是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上发生热效应、

机械效应作用等;二是雷电产生静电感应作用和电磁感应作用;三是高电位雷电波

沿着电气路线或金属管道系统侵入建筑物内部。

第三节建筑火灾蔓延的机理与途径

一、建筑火灾蔓延的传热基础

热量传递有三种基本方式,即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一)、热传导热传导又称导热,属于接触传热,是连续介质就地传递热量

而又没有各部分之间相对的宏观位移的一种传热方式。

(二)、热对流

(三)、热辐射

二、建筑火灾的烟气蔓延

一般500℃以上热烟所到之处,遇到的可燃物都有可能被引燃起火。

(一)、烟气的扩散路线

(二)、烟气流动的驱动动力

烟气流动的驱动力包括室内外温差引起的烟囱效应、外界风的作用、通风空调

系统的影响等。

1、烟囱效应

2、火风压

火风压是指建筑物内发生火灾时,在起火房间内,由于温度上升,气体迅速膨

胀,对楼板和四壁形成的压力。

3、外界风的作用

(三)烟气蔓延的途径

1、孔洞开口蔓延;2、穿越墙壁的管线和缝隙蔓延;3、闷顶内蔓延;

4、外墙面蔓延。

三、建筑火灾发展的三个阶段

(-)初期增长阶段

(二)充分发展阶段

当房间内温度达到400~600c时、室内绝大部分可燃物起火燃烧,这种在限定

空间内可燃物的表面全部卷入燃烧的瞬变状态,即为轰燃。

影响轰燃发生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辐射和对流情况,即建筑室内上层烟气的热

量得失。轰燃的发生标志着室内火灾进入全面发展阶段。标志房间火势失控。

(三)衰减阶段

一般认为火灾衰减阶段是从室内平均温度降到其峰值的80%时算起。

第四节灭火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一、冷却灭火可燃物一旦达到着火点,即会燃烧或持续燃烧。

二、隔离灭火在燃烧三要素中,可燃物是燃烧的主要因素。

三、窒息灭火可燃物的燃烧是氧化作用,与氧气隔离灭火。

四、化学抑制灭火

第三章爆炸基础知识

第一节爆炸的概念及分类

爆炸是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转变变成另一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同时

产生声响的现象。

一、爆炸的定义

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的现象,称

为爆炸。

二、爆炸的分类

爆炸按物质产生爆炸的原因和性质不同,通常将爆炸分为物理爆炸、化学爆炸

和核爆炸三种。

化学爆炸:

1、炸药爆炸(1)炸药爆炸的特点;(2)炸药爆炸的破坏作用主要有三部分:

一是爆炸产物的直接作用,即指高温、高压、高能量密度产物的直接膨胀冲击作用,

一般爆炸产物只在爆炸中心的近距离内起作用;二是冲击波的作用,空气冲击波是

一种具有巨大能量的超声速压力波,是爆炸时起主要破坏作用的物质,离爆炸中心

越近,破坏作用越强;三是外壳破片的分散杀伤作用。

2、可燃气体爆炸(1)混合气体爆炸(2)气体单分解爆炸

3、可燃粉尘爆炸(1)粉尘爆炸的过程

(2)粉尘爆炸的条件一般来说,最小点火大致是10~100MJ,比可燃气的

最小点火能大100~1000倍

常见具有爆炸性的粉尘

种类

炭制品煤、木炭、焦炭、活性炭等

肥料鱼粉、血粉等

食品类淀粉、砂糖、面粉、可可、奶粉、谷粉、咖啡粉等

木质类木粉、软木粉、木质素粉、制粉等

合成制品类染料中间体、各种塑料、橡胶、合成洗涤剂等

农产品加工类胡椒、除虫菊粉、烟草等

金属类铝、镁、锌、铁、镒、锡、硅铁、钛、钢、错等

(3)粉尘爆炸的特点主要有三点

1)与可燃气体爆炸相比,粉尘爆炸压力上升和下降速度都较缓慢,较高压

力持续时间长,释放的能量大,爆炸的破坏性和对周围可燃物的烧毁程度较严重。

具有离起爆点越远破坏越严重的特点。

2)粉尘初始爆炸产生的气浪会使沉积粉尘扬起,在新的空间内形成爆炸性

混合物,从而可能会发生二次爆炸。

3)粉尘爆炸比气体爆炸所需的点火能大、引爆时间长、过程复杂,可以利

用这一特点通过仪器装置探测爆炸的前兆,及时采取措施有效遏制爆炸的发展。

(4)影响粉尘爆炸的因素。主要有一下五个方面

1)粉尘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2)粉尘浓度。3)环境条件。4)可燃气体和

惰性气体的含量。5)其他。

(三)核爆炸由于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出来核能所形成的爆炸。

第二节爆炸极限

爆炸极限一般认为是物质发生爆炸必须具备的浓度范围。

一、气体和液体的爆炸极限

爆炸极限受四个方面的影响

(1)火源能量的影响。引燃混合气体的火源能量越大,可燃混合气体的爆

炸极限范围越宽,爆炸危险性越大。

(2)初始压力的影响。可燃混合气体初始压力增加,爆炸范围增大,爆炸

危险性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干燥的一氧化碳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压力上升,其爆

炸极限范围缩小。

(3)初温对爆炸极限的影响。(4)惰性气体的影响。

二、可燃粉尘的爆炸极限

三、爆炸极限在消防上的应用具体应用五个方面

(1)爆炸极限是评定可燃气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依据,爆炸范围越大,下

限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

(2)爆炸极限是评定气体生产、储存场所火险类别的依据,也是选择电气

防爆形式的依据。生产储存爆炸下限小于10%的可燃气体的工业场所,应选用隔爆

型防爆电气设备;生产、储存爆炸下限大于或等于10%的可燃气体的工业场所,可

选用任一防爆型电气设备。

(3)根据爆炸极限可以确定建筑物耐火等级、层数、面积、防火墙占地面

积、安全疏散距离和灭火设施。

(4)根据爆炸极限确定安全操作规程。

第三节爆炸危险源

发生爆炸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爆炸介质;二是引爆能源。

一、引起爆炸的直接原因以下四个方面:

(一)物料原因(二)作业行为原因(三)生产设备原因(四)生产工艺原因

二、常见爆炸引火源主要有机械火源、热火源、电火源及化学火源。

(一)机械火源(二)热火源1、高温表面2、日光照射

(三)电火源1、电火花2、静电火花3、雷电(四)明火

三、最小点火能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每一种爆炸混合物的起爆最小点火

能量。目前基本都采用毫焦(mj)作为最小点火能量的单位。

第四章易燃易爆危险品消防安全知识

危险品是指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性质,在运输、装卸和储存

保管过程中,易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毁而需要特别防护的物品。目前常用的、用

途较广的危险品有2020余种。

国家标准《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2012)和《危险货物品名表》

第一节爆炸品

一、爆炸品的分类爆炸品实际上是火药、炸药和爆炸性药品及其制品的总称。

爆炸品按其爆炸危险性的大小分为六项:

(1)具体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

(2)具有进射危险,但无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

(3)有燃烧危险并有局部进射危险或者两种危险都有,但无整体爆炸危险

的物质和物品。

(4)不呈现重大危险的物质和物品。

(5)有整体爆炸危险的非常不敏感物质。

(6)无整体爆炸危险的极端不敏感物品。

二、爆炸平的特征及参数

(一)爆炸性(二)敏感度

第二节易燃气体

一、易燃气体的分两级

1级:爆炸下限<10%;或者不论爆炸下限如何,爆炸极限范围》12个百分

2级:爆炸不限<13%,并且爆炸极限范围V12个百分点。

实际应用中,通常还将爆炸下限小于10%的气体归为甲类火险物质,爆炸下

限大于或等于10%的气体归为乙类火险物质。

二、易燃气体的火灾危险性

(一)易燃易爆性(二)扩散性(三)可缩性和膨胀性(四)带电性

(五)腐蚀性、毒害性

三、易燃气雾剂

第三节易燃液体

一、易燃液体分为三级

(1)1级:初沸点W35C,如汽油、正戊烷、环戊烷、

(2)2级:闪点<23℃,初沸点W35C

(3)3级:23℃W闪点<60℃,初沸点W35C。

二、易燃液体的火灾危险性

(一)易燃性(二)爆炸性(三)受热膨胀性(四)流动性

(五)带电性(六)毒害性

第四节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一、易燃固体

(一)易燃固体的分类和分级

易燃固体和可燃固体

(二)易燃固体包括的范围

1、固态退敏爆炸品2、自反应物质

(三)易燃固体的火灾危险性

1、燃点低、易点燃2、遇酸、氧化剂易燃易爆3、本身或燃烧产物有毒

二、易于自燃的物质

(一)分类

发火物质和自然物质两类

(二)火灾危险性

1、遇空气自燃性2、遇湿易燃性3、积热自燃性

三、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1、遇水或遇酸燃烧性2、自燃性3、爆炸性4、其他

第五节氧化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

一、氧化性物质

(一)氧化物质的分类

(二)氧化性物质的火灾危险性

1、受热、被撞分解性2、可燃性3、与可燃液体作用自燃性4、与酸作用分

解性5、与水作用分解性6、强氧化性物质与弱氧化性物质作用分解性7、腐

蚀毒害性

二、有机过氧化物

第二篇建筑防火

第一章概述

一、建筑火灾的原因

二、建筑火灾的危害

三、建筑防火的原理和技术方法

(一)总平面布置(二)建筑结构防火(三)建筑材料防火(四)防火分区

分隔(五)安全疏散(六)防排烟(七)建筑防爆和电气防火

第二章生产和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第一节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一、评定物质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指标

(一)评定气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指标

爆炸极限和自燃点是评定气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指标。可燃气体的爆炸浓度

极限范围越大,爆炸下限越低,越容易与空气或其他助燃气体形成爆炸性气

体混合物,其火灾爆炸危险性越大。

(二)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指标

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指标(评定可燃液体火灾危险性最直接的

指标是蒸气压,蒸气压越高,越易挥发,闪点也越低,但由于蒸气压很难测

量,所以世界各国都是根据液体的闪点来确定其危险性)

爆炸温度极限范围越大,危险性越大。

(三)评定固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指标

熔点和燃点是评定其火灾危险性的主要标志参数。

二、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方法

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生产的

火灾危使用或产生下列物质生产的

火灾危险性分类举例

险性类火灾危险性特征

1、闪点V28℃的液体

2、爆炸下限<10%的气体

3、常温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

气中氧化即能导致迅速自燃

或爆炸的物质。

4、常温下受到水或空气中水

蒸气的作用,能产生可燃气

体并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1、闪点小于28c的油品和有机溶剂的提炼、回收或洗

5、遇酸、受热、撞击、摩擦、涤部位及其泵房,橡胶制品的涂胶和胶浆部位,二硫化

催化、以及遇有机物或硫磺碳的粗储、精储工段及其应用部位,青霉素提炼部位,

等易燃的无机物,极易引起原料药厂的非纳西丁车间的

燃烧或爆炸的强氧化剂。

6、受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

有机物接触时能引起燃烧或

爆炸的物质。

7、在密闭设备内操作温度不

小于物质本身自燃点的生

产。

第二节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一、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方法

参考《危险货物运输规则》相关内容划分的,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14),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为五类,

储存物品

的火灾危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特征举例

险性类别

1、闪点<28℃的液体

2、爆炸下限V10%的气体,

收到水或空气中水蒸气的作

用能产生爆炸下限〈10%气

体的固体物质

3、常温下能自行分解或在空

气中氧化能导致迅速自燃或

爆炸的物质

4、常温下受到水或空气中水

蒸气的作用能产生可燃气体

并引起燃烧或爆炸的物质

5、遇酸、受热、撞击、摩擦

以及遇有机物或硫磺等易燃

的无机物,极易引起燃烧或

爆炸的强氧化剂

6、受撞击、摩擦或与氧化剂、

有机物接触时能引起燃烧或

爆炸的物质。

1、闪点228℃至V60℃液体

2、爆炸下限210强的气体

3、不属于甲类的氧化剂

4、不属于甲类的易燃固体

5、助燃气体

6、常温下与空气接触能缓慢

氧化,积热不散引起自燃的

物品

1、闪点》60℃的液体

2、可燃固体

T难燃烧物品

戊不燃烧物品

二、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特征

(一)甲类储存的火灾危险性特征

主要是依据《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I级易燃液体、I级易燃固体、I级氧化剂、

I级自燃物品、I级遇水燃烧物品和可燃气体的特性进行划分。

(二)甲类储存的火灾危险性特征

主要是依据《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n级易燃液体、n级易燃固体、n级氧化剂、

助燃气体、n级自燃物品特性进行划分,这类物品的火灾危险性仅次于甲类。

(三)丙类、丁类、戊类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特征

丙类、丁类、戊类物品的分类主要是根据有关仓库调查和储存管理情况划分

1、丙类。包括闪点在60c或60℃以上的可燃液体和可燃固体物质。这类物品

的特性是液体闪点较高、不易挥发,火灾危险性比甲类、乙类液体要小些。可燃固

体在空气中受到火焰和高温作用时能发生燃烧;即使火源移走,也仍能继续燃烧。

2、丁类。是指难燃烧物品。这类物品的特性是在空气中受到火焰或者高温作

用时,难起火,难燃或者微燃;将火源移走,燃烧即可停止。

3、戊类。是指不燃物品,这类物品的特性是在空气中受到火焰或高温作用时,

不起火、不微燃、不碳化。

4、丁类、戊类物品的包装材料。丁类、戊类物品本身虽然是难燃或不燃的,

但其包装材料很多是可燃的,如木箱、纸盒等,因此其火灾危险性属于丙类。

(四)石油库储存油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方法

《石油库设计规范》(GB50074-2014)将石油库储存油品的火灾危险性分三类

石油库储存油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

类别油品闪点Ft/℃

甲类Ft<28

A28WFtW45

乙类

B45<Ft<60

A60WFtW120

BFt>120

第二章建筑分类与耐火等级

一、按使用性质分类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及农业建筑。

(1)民用建筑。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根据民用建筑高度

和层数又可分为单、多层民用建筑和高层民用建筑。高层民用建筑根据其建筑高度、

使用功能和楼层的建筑面积可分为一类和二类。

高层民用建筑

名称单、多层民用建筑

一类二类

建筑高度大于

27m,但不大于建筑高度不大于27m的

住宅建筑高度大于54m的住宅建筑(包括设置54m的住宅建住宅建筑(包括设置商

建筑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建筑)筑(包括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建

业服务网点的巩)

住宅建筑)

1、建筑高度大于50m的公共建筑

2、建筑高度24m以上部分,任一楼层建筑

面积大于1000nf的商店、展览、电信、邮除住宅建筑和

1、建筑高度大于24m的

政、财贸金融建筑和其他多种功能组合的一类高层公共

公共单层公共建筑

建筑公共建筑外的

建筑2、建筑高度不大于24m

3、医疗建筑、重要公共建筑其他高层民用

的其他公共建筑

4、省级及以上的广播电视和防灾指挥调度建筑

建筑、网局级和省级电力调度

5、藏书超过100万册的图书馆、书库

住宅建筑是提供单身或家庭成员短期或长期居住使用的建筑。公共建筑是指供

人民进行各种公共活动的建筑,包括教育、办公、科研、文化、商业、服务、体育、

医疗、交通、纪念、园林、综合类建筑等。

(2)工业建筑。指工业生产性建筑,如主要生产厂房、辅助生产厂房等。

(3)农业建筑。是指农副产业生产建筑,主要包括暖棚、牲畜饲养场、蚕房、烤

烟房、粮仓等。

二、按建筑结构分类木结构、砖木结构、成与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成混结构)、

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钢与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钢混结构)、其他机构。

三、按建筑高度分类单层、多层建筑和高层建筑两类。

(1)单层、多层建筑。27m以下的住宅建筑、建筑高度不超过24m(或已超过24m,

但为单层)的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

(2)高层建筑。建筑高度大于27m的住宅建筑和其他建筑高度大于24m的非单层

建筑。我国称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为超高层建筑。

第二节建筑材料的燃烧性能及分级

一、建筑材料燃烧性能分级

按照《建筑材料的燃烧性能分级方法》(GB8624-2012),我国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

性能的基本分级为A、Bl、B2、B3

(一)建筑材料及制品的燃烧性能等级

燃烧性能等级名称燃烧性能等级名称

A不燃材料B2可燃材料(制品)

Bl难燃材料B3易燃材料(制品)

(二)建筑材料燃烧性能等级判据的主要参数及概念

1、材料2、燃烧滴落物/微粒3、临界热辐射通量4、燃烧增长速率指数5、THR600S

(三)平板状建筑材料燃烧性能等级判据

满足Al、A2级即为A级,满足B级、C级即为B1级,满足D级、E级即为B2级

二、建筑材料燃烧性能等级的附加信息和标识

(一)附加信息包括产烟特性、燃烧滴落物、微粒等级(铺地材料除外)、烟气

毒性等级。

(二)附加信息标识

第三节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

一、建筑构件的燃烧性能

建筑构件按其燃烧性能分为三类,即不燃性、难燃性、可燃性。

二、建筑构件的耐火极限

(一)耐火极限的概念是指建筑构件按时间-温度标准曲线进行耐火试验,从收

到火作用时起,到失去支持能力或完整性,或隔火作用时止的这段时间,用小时表

示O

(二)影响耐火极限的要素

影响建筑构配件耐火性能的因素较多,主要有材料本省的属性、构配件的结构特性、

材料与结构间的构造方式、标准所规定的试验条件、材料的老化性能。火灾种类和

使用环境要求等。

1、材料本身的属性

建筑材料对火灾的影响有四个方面:一是影响点燃和轰燃的速度,二是造成火焰的

连续蔓延,三是助长火灾的热温度,四是产生浓烟及有毒气体。

2、建筑构配件结构特性

3、材料与结构间的构造方式

4、标准所规定的试验条件

5、材料的老化性能

6、火灾种类和使用环境要求

第四节建筑耐火等级要求

一、建筑耐火等级的确定是由组成建筑物的墙、柱、楼板、屋顶承重构件和

吊顶等主要构件的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决定的,共分为四级

二、厂房和仓库的耐火等级

对于甲、乙类生产或储存的厂房或仓库,由于其生产或储存的物品危险性大,

因此这类生产场所或仓库不应设置在地下或半地下。

三、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级耐火等级分为一、二、三、四级。

如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和一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一级;单、多

层重要公共建筑和二类高层建筑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第四章总平面布局和平面布置

一、建筑选址

(一)周围环境各类建筑在规划建设时,要考虑周围环境的互相影响。生产、

储存和装卸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工厂、仓库和专用车站、码头,必须设置在城市的

边缘或者相对独立的安全地带。

(二)地势条件存放甲、乙、丙类液体的仓库宜布置在地势较低的地方,以

免火灾对周围环境造成威胁;乙焕站等遇水产生可燃气体,容易发生火灾爆炸的企

业,严禁布置在可能被水淹没的地方。生产和储存爆炸物品的企业应利用地形,选

择多面环山、附近没有建筑的地方。

(三)主导风向

宜布置在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的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或侧风向。

液化石油气储罐区宜布置在本单元或本地区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易燃材料的露天堆场宜设置在天然水源充足的地方,并宜布置在本单元或本地

区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二、建筑总平面布局(一)合理布置建筑(二)合理划分功能区域

第二节建筑防火间距

一、防火间距的确定原则

(一)防止火灾蔓延一、二级耐火等级的低层建筑,保持6~10m的防火间

距,三、四级耐火等级的民用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因耐火等级低,受热辐射作用

易着火而致火势蔓延,所以防火距离在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的要求基础上有所增加。

(二)保障灭火救援场地需要

结合实践经验,规定一二级耐火等级高层建筑之间的防火距离不应小于13m

(三)节约土地资源(四)防火间距的计算

二、防火间距

(一)、厂房的防火间距

(1)乙类厂房与重要公共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宜小于50m;与明火或散发火花地

点的防火间距不宜小于30m;单、多层戊类厂房之间及与戊类仓库的防火间距可按

本表规定减少2m;为丙、丁、戊类厂房服务而单独设置的生活用房应按民用建筑

确定,与所属厂房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6m。

(2)两座厂房相邻较高一面外墙为防火墙时,或相邻两座高度相同的一二级

耐火等级建筑中相邻任一侧外墙为防火墙且屋顶的耐火极限不低于l.OOh时,其防

火间距不限,但甲类厂房之间不应小于4m。两座丙、丁、戊类厂房相邻两面外

墙均为不燃性墙体,当无外露的可燃性屋檐,每面外墙上的门、窗、洞口面积之和

各不大于该外墙面积的5%

(3)甲乙类厂房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6m;丙丁戊类厂房之间的防火间距

不应小于4mo

(4)发电厂内的主变压器的油量可按单台确定。

(5)耐火等级低于四级的既有厂房,其耐火等级可按四级确定。

(6)当丙丁戊类厂房和丙丁戊类仓库相邻时,应符合以上第二条规定。

甲类厂房与重要公共建筑的防火间距不应小于50m,与明火或散发火花地点的

防火间距不应小于30m

3、厂房外附设有化学易燃物品设备的防火间距

4、厂区围墙与厂区建筑之间的防火间距不宜小于5m,围墙两侧建筑的间距

应满足相应建筑的防火间距要求。

(二)仓库的防火间距

(三)民用建筑的防火间距

三、防火间距不足时的消防技术措施

可以采取下面五种措施补救:

(1)改变建筑物的生产和使用性质,尽量减低建筑物的火灾危险性,改变房

屋部分结构的耐火性能,提高建筑物的耐火等级。

(2)调整生产厂房的部分工艺流程,限制库房内储存物品的数量,提高部分

构件的耐火极限和燃烧性能。

(3)将建筑物的普通外墙改造成防火墙或减少相邻建筑的开口面积,如开设

门窗,应采用防火门窗或加防火水幕保护。

(4)拆除部分耐火等级低、占地面积小、使用价值低且与新建筑相邻的原有

陈旧建筑物。

(5)设置独立的室外防火墙。在设置防火墙时,应兼顾通风排烟和破拆补救,

切忌盲目设置,顾此失彼。

第三节建筑平面布置

一、布置原则

二、设备用房布置

(一)锅炉房、变压器室布置

(二)柴油发电机房布置

(三)消防控制室布置

(四)消防设备用房布置

三、人员密集场所布置

(一)观众厅、会议厅、多功能厅

(二)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

(三)电影院、剧场、礼堂

(四)商店、展览建筑

四、特殊场所布置

(一)老年人建筑及儿童活动场所

(二)医院和疗养院的住院部分

(三)教学建筑、食堂、菜市场

五、住宅建筑及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建筑

六、工业建筑附属用房布置

(一)办公室、休息室

(二)液体中间储罐

(三)附属仓库

第五章防火防烟分区与分隔

第一节防火分区

一、厂房的防火分区

二、仓库的防火分区

三、民用建筑的防火分区

四、木结构建筑的防火分区

五、城市交通隧道的防火分区

第二节防火分隔

一、防火分区分隔

二、功能区分隔

(一)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

(二)人员密集场所

(三)医院、疗养院建筑

(四)住宅

三、设备用房分隔

四、中庭防火分隔

(一)中庭建筑的火灾危险性

(二)中庭建筑火灾的防火设计要求

五、建筑幕墙防火分隔

六、竖井防火分隔

七、变形缝防火分隔

八、管道空隙防火封堵

第三节防火分隔设施和措施

一、防火墙

二、防火卷帘

(一)设置于要求

(二)设置部位

三、防火门窗

(一)防火门

(二)防火窗

四、防火分隔水幕

五、防火阀

(一)防火阀的设置部位

(二)防火阀的设置要求

六、排烟防火阀

第四节防烟分区

一、防烟分区面积划分

二、防烟分区分隔措施

第六章安全疏散

第一节安全疏散基本参数

一、人员密度计算

(一)办公建筑

(二)商场

(三)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

(四)餐饮场所

二、疏散宽度指标

(一)百人宽度指标

(二)疏散宽度

1、厂房宽度

2、高层民用建筑的疏散宽度

3、体育馆的疏散宽度

4、电影院、礼堂、剧场的疏散宽度

5、木结构建筑的疏散宽度

6、其他民用建筑

三.疏散距离指标

(一)厂房、仓库的安全疏散距离

(二)公共建筑的安全疏散距离

(三)住宅间距安全疏散距离

(四)木结构建筑的安全疏散距离

第二节安全出口与疏散出口

一、安全出口

(一)疏散楼梯

(二)疏散门

(三)安全出口设置的基本要求

(四)公共建筑安全出口的设置要求

(五)住宅建筑安全出口的设置要求

(六)厂房、仓库安全出口的设置要求

二、疏散出口

(一)基本概念

(二)疏散出口设置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疏散走道与避难走道

一、疏散走道

(一)基本概念

(二)疏散走道设置的基本要求

二、避难走道

(一)基本概念

(二)避难走道的设置要求

第四节疏散楼梯与楼梯间

一、疏散楼梯间的一般要求

二、敞开楼梯间

三、封闭楼梯间

(一)封闭楼梯间的适用范围

(二)封闭楼梯间的设置要求

四、防烟楼梯间

(一)防烟楼梯间的类型

(二)防烟楼梯间的适用范围

(三)防烟楼梯间的设置要求

五、室外疏散楼梯

(一)室外楼梯的适用范围

(二)室外楼梯的构造要求

六、剪刀楼梯

第五节避难层(间)

一、避难层

二、避难间

第六节逃生疏散辅助设施

一、应急照明及疏散指示标志

(一)应急照明

(二)疏散指示标志

(三)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的共同要求

二、避难袋

三、缓降器

四、避难滑梯

五、室外疏散救援舱

六、缩放式滑道

第七章建筑电气防火

第一节电气线路防火

一、电线电缆的选择

(一)电线电缆选择的一般要求

(二)电线电缆导体材料的选择

(三)电线电缆绝缘材料及护套的选择

(四)电线电缆截面面积的选择

二、电气线路的保护措施

(一)短路保护

(二)过载保护

(三)接地故障保护

第二节用电设备防火

一、照明器具防火

(一)电气照明灯具的选型

(二)照明灯具的设置要求

二、电气装置防火

(一)、开关防火

(二)、熔断器防火

(三)继电器防火

(四)接触器防火

(五)启动器防火

(六)剩余电流保护装置防火

(七)低压配电柜防火

三、电动机防火

(一)电动机的火灾危险性

(二)电动机的火灾预防措施

第八章建筑防爆

一、防爆原则

二、防爆措施

(一)、预防性技术措施

(二)减轻性技术措施

第二节爆炸危险性厂房库房的布置

一、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及范围

(一)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

(二)爆炸危险区域的范围

二、爆炸危险性厂房、库房的布置

(一)总平面布局

(二)平面和空间布置

第三节爆炸危险性建筑的构造防爆

一、泄压

(一)泄压面积计算

(二)泄压设施

二、抗爆

(一)防爆结构形式的选择

(二)隔爆设施

(三)抗爆计算

第四节爆炸危险环境电气防爆

一、电气防爆原理与措施

(一)电气防爆基本原理

(二)电气防爆基本措施

二、爆炸危险环境区域划分

三、爆炸性混合物的分类、分级、分组

(一)、爆炸性物质的分类

(二)爆炸性混合物的分级和分组

四、防爆电气设备

(一)电气设备的基本防爆类别

(二)防爆电气设备类别

(三)防爆电气设备温度组别

(四)防爆标志

(五)防爆电气设备选用原则

第九章建筑设备防火防爆

第一节采暖系统防火防爆

一、选用采暖装置的原则

二、采暖设备的防火防爆措施

第二节通风与空调系统防火防爆

一、通风、空调系统的防火防爆原则

二、通风、空调设备防火防爆措施

第三节燃油、燃气设施防火防爆

一、柴油发电机防火防爆

(一)柴油发电机房的火灾危险性

(二)柴油发电机房的防火防爆措施

二、直燃机的防火防爆

(一)直燃机的工作特点

(二)直燃机的火灾危险性

(三)直燃机房的防火防爆措施

三、厨房设备防火防爆

(一)厨房的火灾危险性

(二)厨房设备防火防爆措施

第四节锅炉房防火防爆

一、锅炉房的火灾危险性

二、锅炉房防火防爆措施

第五节电力变压器防火防爆

一、电力变压器的火灾危险性

二、电力变压器的安全设置

三、电力变压器本体的防火防爆措施

第十章建筑装修、保温材料防火

第一节装修材料的分类与分级

一、分类(一)按实际应用分类(二)按使用部位和功能分类

二、分级(一)标准分级(二)材料的燃烧性能分级(三)常用材料等级划分

三、常用装修材料等级规定

(一)纸面石膏板和矿棉吸声板(二)胶合板(三)壁纸(四)涂料

(五)多层和复合装修材料(六)多孔或泡沫状塑料

第二节装修防火的通用要求

一、消防控制室二、疏散走道和安全出口三、挡烟垂壁四、变形缝

五、消火栓门六、配电箱七、灯具和灯饰八、饰物

第三节特殊功能部位与用房装修防火要求

一、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二、共享空间三、无窗房间

四、图书室、资料室、档案室和存放文物的房间

五、特殊贵重设备用房六、设备机房七、建筑内的厨房

八、使用明火的餐厅和科研实验室九、消防设施、疏散指示标志

第四节单层、多层公共建筑装修防火

一、基准要求

二、允许放宽条件

(一)局部放宽(二)设有自动消防设施的放宽

第五节高层公共建筑装修防火

一、基准要求

二、允许放宽条件(一)局部放宽(二)设有自动消防设置的放宽

三、特殊要求

第六节地下民用建筑装修防火

一、基准要求二、允许放宽条件

第七节建筑外保温系统防火

一、基本原则

二、建筑外保温材料(一)外保温材料的分类(二)外保温材料的燃烧特性

三、建筑保温系统防火的通用要求

第十一章灭火救援设施

第一节消防通道

一、消防通道设置要求

(一)环形消防车道(二)穿过建筑的消防通道

(三)尽头式消防通道(四)消防水源地消防通道

二、消防车道技术要求

(一)消防车道的净宽和净高(二)消防车道的荷载

(三)消防车道的最小转弯半径(四)消防车道的回车场

第四节直升机停机坪

一、直升机停机坪的设置范围

二、直升机停机坪的设置要求(一)起降区(二)设置待救区与出口

(三)夜间照明(四)设置灭火设备

第三篇建筑消防设施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建筑消防设施的作业及分类

一、建筑消防设施的作业

二、建筑消防设施的分类

(一)建筑防火分隔设施(二)安全疏散设施(三)消防给水设施

(四)防烟与排烟设施(五)消防供配电设施(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七)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八)水喷雾灭火系统(九)细水雾灭火系统

(十)泡沫灭火系统(十一)气体灭火系统(十二)干粉灭火系统

(十三)可燃气体报警系统(十四)消防通信设施(十五)移动式灭火器材

第三节建筑消防设施的设置与管理

一、建筑消防设施的设置要求

二、建筑消防设施管理职责

(一)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职责(二)单位自主管理职责(三)消防监督管理职责

第二章室内外消防给水系统

第一节消防给水设施

一、消防水泵(一)设置要求(二)消防泵的选用(三)消防泵的串联和并联

(四)消防水泵的吸水(五)消防水泵管路的布置要求

(六)消防水泵的启动装置及动力装置(七)通信报警设备

二、消防供水管道(一)室外消防给水管道(二)室内消防给水管道

三、消防水泵接合器(一)设置要求(二)组成

四、增(稳)压设备(一)稳压泵(二)气压罐

五、消防水池的消防水箱(一)消防水池1、设置要求2、容器计算

(二)消防水箱

第二节室外消火栓系统

一、系统组成

二、系统工作原理(一)常高压消防给水系统(二)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

(三)低压消防给水系统

三、系统设置要求(一)室外消火栓的设置范围(二)室外消火栓的设置要求

第三节室内消火栓系统

一、系统组成二、系统工作原理三、系统设置场所

四、系统类型和设置要求(一)系统类型(二)设置要求

第三章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第一节系统的分类与组成(一)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二)干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三)预作用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四)雨淋系统(五)水幕系统(六)自动喷水-泡沫联用系统

第二节系统的工作原理与适用范围

一、湿式系统(一)工作原理(二)适用范围

二、干式系统(一)工作原理(二)适用范围

三、预作用系统(一)工作原理(二)适用范围

(四)雨淋系统(一)工作原理(二)适用范围

(五)水幕系统(一)工作原理(二)适用范围

第三节系统设计主要参数

一、火灾危险等级(一)轻危险级(二)中危险级(三)重危险级

(四)仓库火灾危险级

二、系统设计基本参数

(一)民用建筑和工业厂房的系统设计基本参数

(二)非仓库类高大净空场所的系统设计基本参数

(三)不同仓库内的系统设计基本参数

(四)局部应用系统的设计基本参数

(五)水幕系统设计基本参数

(六)持续喷水时间

第四节系统主要组件及设置要求

一、洒水喷头(一)喷头分类(二)喷头选型与设置要求

二、报警阀组(一)报警阀组的分类及组成(二)报警阀组设置要求

三、水流指示器(一)水流指示器的组成(二)水流指示器设置要求

四、压力开关(一)压力开关的组成(二)压力开关设置要求

五、末端试水装置(一)末端试水装置的组成(二)末端试水装置设置要求

六、管道

第四章喷雾灭火系统

第一节系统灭火机理一、表面冷却二、窒息三、乳化四、稀释

第二节系统分类

一、按启动方式分类

(一)电动启动水喷雾灭火系统(二)传动管启动水喷雾灭火系统

二、按应用方式分类

(一)固定式水喷雾灭火系统(二)自动喷水-水喷雾混合配置系统

(三)泡沫-水喷雾联用系统

第三节系统工作原理与适用范围

一、系统工作原理

二、系统适用范围(一)灭火的适用范围(二)防护冷却的适用范围

三、设置场所(一)固定式水喷雾灭火系统(二)自动喷水-水喷雾混合配置系统

(三)泡沫-水喷雾联用系统

四、不适用范围

(一)不适宜用水扑救的物质(二)使用水雾会造成爆炸或破坏的场所

第四节系统设计参数

一、水雾喷头的工作压力

二、水喷雾灭火系统的响应时间

三、水喷雾灭火系统的保护面积

四、喷雾强度和持续喷雾时间

五、自动喷水-水喷雾混合配置系统设计

六、泡沫-水喷雾联合系统设计

第五节系统组件及设置要求

一、水雾喷头(一)水雾喷头的分类(二)水雾喷头的主要性能参数

(三)水雾喷头布置要求

二、雨淋阀(一)角式雨淋阀(二)直通雨淋阀(三)雨淋阀组的功能及设置要求

三、管道

第五章细水雾灭火系统

第一节系统灭火机理

一、细水雾的成雾原理(一)细水雾的定义及分级(二)细水雾的成雾原理分析

二、细水雾的灭火机理

(一)吸热冷却(二)隔氧室息(三)辐射热阻隔(四)浸湿作用

第二节系统分类

一、按工作压力分类(一)低压系统(二)中压系统(三)高压系统

二、按应用方式分类(一)全淹没式系统(二)局部应用式系统

三、按动作方式分类(一)开式系统(二)闭式系统

四、按雾化介质分类(一)单流体系统(二)双流体系统

五、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