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_第1页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_第2页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_第3页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_第4页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一、选择题1.古代雅典的城市建筑呈现出宗教区、公共活动区和私人区混合的格局,街道体系也缺乏规划,城市一直延续到郊区和乡村。富人区和穷人区均衡地散布于城市之中。唯其如此,雅典人创造了独特的文明。以上材料能说明的是()A.雅典城市设计理念促使其民主政治产生B.雅典城市设计导致其民主政治出现脱节现象C.雅典城市设计与其行为和观念形成互动效应D.雅典城市规划足以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典范2.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始建于1756年,整个院落呈双“喜”字形,分为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三面临街,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青砖墙,大门为城门洞式,是一座具有北方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古宅。修建者乔全美、乔致庸父子为著名商人,富而置田宅也是当时的普遍现象。这反映了()A.民居民俗文化受到了广泛重视 B.商业资本大量转化为产业资本C.新型生产关系发展缓慢而滞后 D.晋商成为当时实力最雄厚商帮3.明初,苏州府的吴江县震泽镇有“千百家,到了乾隆年间居民且三千家”,“栋宇鳞次,百货俱集,以贸易为事者,往来无虚日”。由此可见,清初()A.农村集镇发展迅速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D.农耕文明渐趋衰落4.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增设了一些县城,部分县城是设在“力量雄厚的集镇”,而像上海、嘉定等地在设为治所前,已然是繁荣的贸易港口或内地商业市镇。这说明当时()A.地区经济被密切关注 B.地方管理模式得到创新C.江南交通已相当发达 D.经济重心南移已然完成5.(2023·益阳)位于土耳其的恰塔尔·休于可能是人类最早建立的城市,距今有8000年之久。这座城中有1000多座土砖砌的房屋,人口超过6000。其房屋规格统一,屋内有木梯、炉灶,供坐卧的平台,还有不少人家的墙壁上有装饰壁画、灰泥浮雕和兽头。据此可推知,该城市()A.不存在贫富阶级差异 B.为军事目的而设立C.手工业发展领先世界 D.生活环境较为稳定6.“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人营造宫室的原因。其解读准确的是()A.文化习俗影响民居的建筑 B.民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C.经济发展决定民居的建筑 D.村落的兴衰决定民居建筑7.清代福建农村家族在遗产继承中既有保障嫡长子特权的“抽长制”,又有照顾老年人、妇女的“膳田”“寡守田”等社会保障机制。这种继承制度()A.旨在维护农村家族的和谐稳定B.造成家族地权不断集中C.说明清代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D.导致宗法制愈来愈巩固8.“城市”是当今人们所熟知的名词。实际上,今天人们眼中的“城市”与古人眼中的“城市”并不完全相同。《说文解字》中记载:“城,以盛民也。”“市,买卖之所也。”这表明,古今城市的主要区别是()A.政治、经济地位不同B.占地范围与规模不同C.主要功能不同D.繁荣程度不同9.《汉书·沟洫志》记载:“古首立国居民……填淤肥美,民耕田之……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由此可知,古代村落的形成主要得益于()A.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B.劳动分工和人口增加C.自然环境和地理分布D.宗族观念和乡土意识10.有人说,唐朝长安城的布局体现“规范之美”,而北宋汴京城则体现“自由之风”。唐宋城市不同布局的根源是()A.理学成为官方哲学B.城市商品经济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D.海外贸易得到发展11.世界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各地民居大多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其差异主要取决于世界各地区的()A.城市化建设的高水平B.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C.宗教信仰和文明程度D.自然环境和人文状况12.南宋江南繁荣的市镇,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永和镇的“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太平州黄池镇的俗谚有云:“太平州不如芜湖,芜湖不如黄池。”这说明,南宋时期()A.江南市镇已出现城市化特征B.商帮的出现带来了市镇经济的繁荣C.江南市镇专业化分工较明显D.坊市界限打破带动了江南市镇发展二、综合题13.客家民居建筑是体察客家文化特质的重要视角之一。福建土楼是一种极具客家民系风格和山居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表1历史上客家迁移及动因迁移时间迁移动因迁出地域迁入地域317—879年中原旧地江淮流域880—1126年黄巢起义皖、豫、鄂、赣等皖南、赣东南、闽西南、粤东北1127—1644年宋高宗南渡,金人、蒙古人南下入主中原闽西、赣南粤东北1645—1867年满人南下入主中原闽西南、赣南、粤东北粤中部及滨海地区与川、桂、湘及台湾1867年以后太平天国起义粤东北及中部等广东南路与海南岛、川、桂、南亚等地——根据罗香林《客家源流考》整理材料二表2福建土楼的一些相关研究与描述相关研究与描述出处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总数达30000多座。土楼分布尤为集中的闽西南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盗匪四起。土楼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按一定比例将未经烧焙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用夹墙板夯筑而成,是一种自成体系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吴海波《福建土楼,客家传奇》土楼房间的规格大小一致。土楼均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楼内均有天井,可储半年以上粮食。建方楼时在楼角基石刻上“泰山石敢当”字样,或在楼角钉上绘有八卦、写上字符的木板,用以避邪。据说,圆楼无角,“煞气”能滑走,故清代以后的土楼多为圆楼。大多数土楼的命名也寓意隽永、意味深长,或以方位命名,或以主人名字命名,或为纪念先祖定名明万历以后,闽西广种烟草,所产“条丝烟”因质地精良而销路日广,以致人称“烟魁”而作贡品。客家人广设烟行,普通烟农也有受益。居民收入普遍增长,士大夫日益增多,大兴土木,土楼建筑进入鼎盛期。特别是商贾富户、达官显贵,出于防卫、聚族而居、追慕高贵豪华气派等需要,建造庞大的土楼,并冠以“大夫第”“中书第”“太史第”等称号谢莉《福建土楼形成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研究》客家先民对土楼选址十分讲究。永定民间有“南田北屋”之说,把“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作为最“贵”之地。土楼内一般都挖有两眼水井,且呈东西或南北对称,象征日月或影射太极图中阴阳鱼的眼睛余德辉《福建永定土楼:世界民居奇葩》在永定,每座土楼几乎都有私塾或学堂,都有意味深长、工整对仗的楹联,有些土楼还有众多名人题刻。楹联如“振纲立纪,成德达材”“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必太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重法人伦”等(1)根据材料一,指出表1空白处的迁移动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客家民系形成过程呈现出的显著特点。(2)提取表1、表2中的相关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福建土楼民居模式的发展演变是一部社会变迁史。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一、选择题1.古代雅典的城市建筑呈现出宗教区、公共活动区和私人区混合的格局,街道体系也缺乏规划,城市一直延续到郊区和乡村。富人区和穷人区均衡地散布于城市之中。唯其如此,雅典人创造了独特的文明。以上材料能说明的是()A.雅典城市设计理念促使其民主政治产生B.雅典城市设计导致其民主政治出现脱节现象C.雅典城市设计与其行为和观念形成互动效应D.雅典城市规划足以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典范解析:“古代雅典的城市建筑呈现出宗教区、公共活动区和私人区混合的格局”,说明民主政治影响了城市的设计,同时城市的这种布局也利于民主政治的实施,二者形成互动效应,C项正确;A、B两项说法错误,均排除;D项表述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排除。2.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始建于1756年,整个院落呈双“喜”字形,分为6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313间房屋,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三面临街,四周是高达10余米的全封闭青砖墙,大门为城门洞式,是一座具有北方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古宅。修建者乔全美、乔致庸父子为著名商人,富而置田宅也是当时的普遍现象。这反映了()A.民居民俗文化受到了广泛重视 B.商业资本大量转化为产业资本C.新型生产关系发展缓慢而滞后 D.晋商成为当时实力最雄厚商帮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的商帮把钱投入到田宅中,而不用于商业的扩大,这不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与民俗无关,排除A项;B项与主旨相反,排除B项;D项不能从材料得出,排除D项。3.明初,苏州府的吴江县震泽镇有“千百家,到了乾隆年间居民且三千家”,“栋宇鳞次,百货俱集,以贸易为事者,往来无虚日”。由此可见,清初()A.农村集镇发展迅速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D.农耕文明渐趋衰落解析:根据材料“到了乾隆年间居民且三千家”“栋宇鳞次”“百货俱集,以贸易为事者,往来无虚日”可知,清初江南市镇人数多、规模大,市镇商业繁荣,故A项正确。B项,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始于唐朝中后期,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除经济以外的其他功能,排除。D项,材料不能体现农耕文明的衰落,排除。4.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增设了一些县城,部分县城是设在“力量雄厚的集镇”,而像上海、嘉定等地在设为治所前,已然是繁荣的贸易港口或内地商业市镇。这说明当时()A.地区经济被密切关注 B.地方管理模式得到创新C.江南交通已相当发达 D.经济重心南移已然完成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增设的县城多是在力量雄厚的集镇、繁荣的贸易港口等基础上设置,说明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已经得到关注,故选A项;新设县城不代表管理模式得到创新和交通相当发达,排除B、C两项;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排除D项。5.(2022·益阳)位于土耳其的恰塔尔·休于可能是人类最早建立的城市,距今有8000年之久。这座城中有1000多座土砖砌的房屋,人口超过6000。其房屋规格统一,屋内有木梯、炉灶,供坐卧的平台,还有不少人家的墙壁上有装饰壁画、灰泥浮雕和兽头。据此可推知,该城市()A.不存在贫富阶级差异 B.为军事目的而设立C.手工业发展领先世界 D.生活环境较为稳定解析:材料“这座城中有1000多座土砖砌的房屋,人口超过6000”体现的是当时定居生活的出现,说明生活环境较为稳定,D项正确;城市的出现说明当时已经出现私有制,必然会出现贫富差距问题,排除A项;材料与军事目的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手工业同其他地区的对比,排除C项。6.“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人营造宫室的原因。其解读准确的是()A.文化习俗影响民居的建筑 B.民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C.经济发展决定民居的建筑 D.村落的兴衰决定民居建筑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人营造宫室即民居的原因,是为了解决居住在山洞中,“润湿伤民”的问题,说明中国古代的民居建筑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文化习俗影响民居的建筑,A项错误;“经济发展决定民居的建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决定民居建筑的是经济发展,而不是村落的兴衰,D项错误。7.清代福建农村家族在遗产继承中既有保障嫡长子特权的“抽长制”,又有照顾老年人、妇女的“膳田”“寡守田”等社会保障机制。这种继承制度()A.旨在维护农村家族的和谐稳定B.造成家族地权不断集中C.说明清代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D.导致宗法制愈来愈巩固【解析】材料强调这种继承制度照顾到社会各层面的人群,有利于维护农村家族的和谐稳定,故选A项。8.“城市”是当今人们所熟知的名词。实际上,今天人们眼中的“城市”与古人眼中的“城市”并不完全相同。《说文解字》中记载:“城,以盛民也。”“市,买卖之所也。”这表明,古今城市的主要区别是()A.政治、经济地位不同B.占地范围与规模不同C.主要功能不同D.繁荣程度不同【解析】当今城市的含义是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通常是某一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主要以经济职能为主,而古代的城市更突出“城”,市从属于城,以政治职能为主,故C项正确。9.《汉书·沟洫志》记载:“古首立国居民……填淤肥美,民耕田之……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由此可知,古代村落的形成主要得益于()A.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B.劳动分工和人口增加C.自然环境和地理分布D.宗族观念和乡土意识【解析】材料“填淤肥美,民耕田之”反映农业生产,“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反映定居生活,故选A项。10.有人说,唐朝长安城的布局体现“规范之美”,而北宋汴京城则体现“自由之风”。唐宋城市不同布局的根源是()A.理学成为官方哲学B.城市商品经济发展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D.海外贸易得到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宋朝打破了汉唐以来的坊市分区制度,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11.世界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各地民居大多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其差异主要取决于世界各地区的()A.城市化建设的高水平B.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C.宗教信仰和文明程度D.自然环境和人文状况【解析】由于各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习俗、人文条件、审美观念不同,也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和细部特征有各自的特色,从而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故选D项。12.南宋江南繁荣的市镇,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永和镇的“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太平州黄池镇的俗谚有云:“太平州不如芜湖,芜湖不如黄池。”这说明,南宋时期()A.江南市镇已出现城市化特征B.商帮的出现带来了市镇经济的繁荣C.江南市镇专业化分工较明显D.坊市界限打破带动了江南市镇发展【解析】材料“南宋江南繁荣的市镇,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表明江南市镇出现城市化特征,故A项正确;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江南市镇出现城市化特征,没有涉及专业化分工,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坊市界限被打破,故D项错误。二、综合题13.客家民居建筑是体察客家文化特质的重要视角之一。福建土楼是一种极具客家民系风格和山居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表1历史上客家迁移及动因迁移时间迁移动因迁出地域迁入地域317—879年中原旧地江淮流域880—1126年黄巢起义皖、豫、鄂、赣等皖南、赣东南、闽西南、粤东北1127—1644年宋高宗南渡,金人、蒙古人南下入主中原闽西、赣南粤东北1645—1867年满人南下入主中原闽西南、赣南、粤东北粤中部及滨海地区与川、桂、湘及台湾1867年以后太平天国起义粤东北及中部等广东南路与海南岛、川、桂、南亚等地——根据罗香林《客家源流考》整理材料二表2福建土楼的一些相关研究与描述相关研究与描述出处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总数达30000多座。土楼分布尤为集中的闽西南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盗匪四起。土楼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按一定比例将未经烧焙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用夹墙板夯筑而成,是一种自成体系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吴海波《福建土楼,客家传奇》土楼房间的规格大小一致。土楼均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楼内均有天井,可储半年以上粮食。建方楼时在楼角基石刻上“泰山石敢当”字样,或在楼角钉上绘有八卦、写上字符的木板,用以避邪。据说,圆楼无角,“煞气”能滑走,故清代以后的土楼多为圆楼。大多数土楼的命名也寓意隽永、意味深长,或以方位命名,或以主人名字命名,或为纪念先祖定名明万历以后,闽西广种烟草,所产“条丝烟”因质地精良而销路日广,以致人称“烟魁”而作贡品。客家人广设烟行,普通烟农也有受益。居民收入普遍增长,士大夫日益增多,大兴土木,土楼建筑进入鼎盛期。特别是商贾富户、达官显贵,出于防卫、聚族而居、追慕高贵豪华气派等需要,建造庞大的土楼,并冠以“大夫第”“中书第”“太史第”等称号谢莉《福建土楼形成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研究》客家先民对土楼选址十分讲究。永定民间有“南田北屋”之说,把“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作为最“贵”之地。土楼内一般都挖有两眼水井,且呈东西或南北对称,象征日月或影射太极图中阴阳鱼的眼睛余德辉《福建永定土楼:世界民居奇葩》在永定,每座土楼几乎都有私塾或学堂,都有意味深长、工整对仗的楹联,有些土楼还有众多名人题刻。楹联如“振纲立纪,成德达材”“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必太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重法人伦”等(1)根据材料一,指出表1空白处的迁移动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客家民系形成过程呈现出的显著特点。(2)提取表1、表2中的相关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福建土楼民居模式的发展演变是一部社会变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