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选择题1.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由此可知,隋朝大运河()A.保障统一和政权稳定B.是中国最早的运河工程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D.加速了隋朝政权的衰亡2.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3.北魏早期,祭祀以自然崇拜和女性祖先为主。孝文帝执政后改革传统祭祀制度,华夏圣君日益与北魏统治者的血缘祖先结合成为北魏政权的祖先神并与儒家先贤共同成为祭祀的主要对象。这一改变意在()A.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B.削弱鲜卑旧贵族势力C.巩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D.变革传统的社会习俗4.西晋建国后不久便分封了27个同姓王,允许诸王自选国中长吏,以户数把诸王分为三等,增加封国户数,又使诸王都督各州军事。这一做法()A.导致门阀政治初步形成B.削弱了中央集权统治C.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5.(2023·玉溪)西晋颁布占田、课田令,规定占田限额,男子一人可占田70亩,女子30亩;而需要收取租税的土地为男子50亩、女子20亩。这一举措()A.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C.促进了田庄经济发展D.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6.唐朝诗人韩愈在《平淮西碑》中记载,“高祖太宗,既除既治;高宗中睿,休养生息;至于玄宗,受报其功,极炽而丰。”《唐大诏令集》则说,农民“贫困日蹙”,“转徙他乡,佣假取给,浮漂求生”。这反映了()A.歌功颂德是当时文人扬名捷径B.土地兼并仍是当时的普遍现象C.统治者优先关注全国政治稳定D.盛世外表下蕴藏深刻社会矛盾7.下表为唐朝后期南北户口变化比较。这说明()天宝元年(742年)户数元和年间(806—820年)户数下降幅度(%)占全国户数比例(%)北方373665286688776.836.52南方3117624150654851.6863.48A.北方人因战乱大量南迁B.南方户数呈现增长趋势C.经济重心完全转到南方D.政治局势影响户数变化8.(2024·成都)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积极招募卫士、贫苦书生和流亡农民等群体,从事军屯或民屯,并向其收取相应的赋税。这一现象促进了()A.江南地区的开发 B.北方战争的频繁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庄园经济的膨胀9.(2023·东莞)北燕后裔冯宝任南梁商凉郡(岭南南越地区)太守,娶当地俚人冼氏女为妻。他在当地办理词讼,教民耕织,开设士林学馆,吸纳俚人子弟入学读书。这些举措()A.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维护了岭南地区的安定C.推动当地农耕文明发展D.促进了各民族共同繁荣10.(2023·唐山)下图所示为北魏“六镇”分布图,“六镇”自西向东依次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分布在阴山以北的北魏长城沿线。由此可知,北魏“六镇”的主要功能是()A.军事防御 B.经济贸易C.文化交流 D.政治改革11.(2024·乌鲁木齐)中国古代的通行货币是铜钱,但在6—7世纪,拜占庭金币和萨珊波斯银币长期在高昌流通。唐朝直接管辖高昌后,很长时间内仍然没有禁止用金银币。由此可知,隋唐时期()A.金银成为中国的主要货币B.异域先进文化传播到中国C.东西方之间商贸往来兴盛D.白银货币化推动商贸发展12.(2024·淮南)中唐之后,禅让观念再度被重视。柳宗元以“前者忘,后者系”警示君主,即前代君主被百姓遗忘,而继位者为民众所拥护才可以政权交接。据此可知()A.社会改革趋向复古 B.民本思想受到推崇C.皇位世袭受到冲击 D.藩镇割据愈演愈烈二、非选择题13.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形成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材料一到了夏商周三代,黄河流域的居民不断吸收周围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族的成分,逐渐形成华夏民族。相传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仲雍与当地的民族结合,形成兼有商、周和当地特点的吴文化,吴和越开发了东南地区。秦人和西戎诸族共同开发了西北地区。楚地的华夏族和许多少数民族相交融,共同开发了长江中游地区。最后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这个统一的过程也可视为多民族交融的过程。到了汉朝,华夏族进一步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扩大为人口近6000万的民族,后来遂称汉族。——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公讳晖,字景袭,河南洛阳人。昭成皇帝(北魏高祖拓跋什翼犍)之六世孙……温源恭俭之性,得之自然;忠孝笃敬之诚,因心而厚。幼涉经史,长爱儒术……太和(北魏孝文帝年号)中始自国子生辟司徒参军事,转尚书郎太子洗马……入为尚书右仆射,寻迁左光禄大夫尚书仆射……春秋五十五,以神龟二年九月庚午遘疾薨於位(因病去世)。天子震悼,群辟痛心,有诏追赠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司空公领雍州刺史,侍中如故。考德累行,谥曰文宪公。——摘编自《元晖墓志铭》(1)依据材料一,概括华夏族形成与发展的特点。(2)写出《元晖墓志铭》的具体史料类型。依据材料内容,具体说明《元晖墓志铭》可以印证的史实。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选择题1.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由此可知,隋朝大运河()A.保障统一和政权稳定B.是中国最早的运河工程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D.加速了隋朝政权的衰亡[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时期开通的京杭大运河,沟通五大水系,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大运河保障了政权的稳定,故A项错误;中国最早的人工运河是春秋时期吴国开凿的邗沟,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大运河加速了隋朝政权的衰亡,且隋朝因隋炀帝的暴政而亡,故D项错误。2.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解析]隋唐时期,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逐渐构成“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王朝生命线,反映了隋唐时期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D项正确;我国的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B项错误;直到唐朝后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才开始南移,C项错误。3.北魏早期,祭祀以自然崇拜和女性祖先为主。孝文帝执政后改革传统祭祀制度,华夏圣君日益与北魏统治者的血缘祖先结合成为北魏政权的祖先神并与儒家先贤共同成为祭祀的主要对象。这一改变意在()A.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B.削弱鲜卑旧贵族势力C.巩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D.变革传统的社会习俗[解析]材料反映了北魏从祭祀自然神和女性祖先变为祭祀华夏圣君和儒家先贤,这体现了北魏孝文帝对汉族文化的认同,既可以彰显北魏政权的正统性,又可以加速其封建化,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对汉族文化的认同,证明北魏政权的正统性,没有涉及削弱旧贵族势力的措施,故排除B项;北魏时期的中国处于分裂时期,不是大一统的局面,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文化的认同,没有涉及社会习俗变革,故排除D项。4.西晋建国后不久便分封了27个同姓王,允许诸王自选国中长吏,以户数把诸王分为三等,增加封国户数,又使诸王都督各州军事。这一做法()A.导致门阀政治初步形成B.削弱了中央集权统治C.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西晋为了巩固统治,大量分封同姓王,这些同姓王权力巨大,削弱了中央集权统治,故选B项;这一做法和门阀政治初步形成无关,排除A项;这一做法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这一做法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项。5.(2023·玉溪)西晋颁布占田、课田令,规定占田限额,男子一人可占田70亩,女子30亩;而需要收取租税的土地为男子50亩、女子20亩。这一举措()A.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C.促进了田庄经济发展D.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给适龄的人分配土地,使得原本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故选B项;由于西晋统治者的腐朽统治,土地政策未能很好地落实,西晋也迅速走向灭亡,因此未能有效抑制土地兼并,故排除A项;田庄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土地私有制,是大量地兼并土地,所以能够抑制土地兼并的占田、课田令不能促进田庄经济的发展,故排除C项;占田、课田令给农民分配土地,有利于自耕农的经济发展,故排除D项。6.唐朝诗人韩愈在《平淮西碑》中记载,“高祖太宗,既除既治;高宗中睿,休养生息;至于玄宗,受报其功,极炽而丰。”《唐大诏令集》则说,农民“贫困日蹙”,“转徙他乡,佣假取给,浮漂求生”。这反映了()A.歌功颂德是当时文人扬名捷径B.土地兼并仍是当时的普遍现象C.统治者优先关注全国政治稳定D.盛世外表下蕴藏深刻社会矛盾[解析]从材料信息看,韩愈的记载,对唐朝政治极尽赞美之词,而《唐大诏令集》则反映了民众生活的困苦,两则材料综合反映了唐朝盛世时期也蕴藏着深刻的社会矛盾,故选D项;前段材料反映了唐朝的发展,后段材料则反映了民众困苦,排除A项;唐朝前期土地兼并现象有所缓解,排除B项;统治者不仅关注政治稳定,更关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排除C项。7.下表为唐朝后期南北户口变化比较。这说明()天宝元年(742年)户数元和年间(806—820年)户数下降幅度(%)占全国户数比例(%)北方373665286688776.836.52南方3117624150654851.6863.48A.北方人因战乱大量南迁B.南方户数呈现增长趋势C.经济重心完全转到南方D.政治局势影响户数变化[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唐朝天宝到元和年间,南北方户数都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有关,说明政治局势影响户数变化,故选D项;材料不能体现人口的迁移,排除A项;从材料信息看,南方户数减少,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C项。8.(2024·成都)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积极招募卫士、贫苦书生和流亡农民等群体,从事军屯或民屯,并向其收取相应的赋税。这一现象促进了()A.江南地区的开发 B.北方战争的频繁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庄园经济的膨胀[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积极安置流民,大力发展屯田的做法,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A项正确;北方战争频繁并非江南发展农业生产的结果,排除B项;军民屯田不能直接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排除C项;军屯、民屯将土地和人口控制在政府手中,不会促进庄园经济的膨胀,排除D项。9.(2023·东莞)北燕后裔冯宝任南梁商凉郡(岭南南越地区)太守,娶当地俚人冼氏女为妻。他在当地办理词讼,教民耕织,开设士林学馆,吸纳俚人子弟入学读书。这些举措()A.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B.维护了岭南地区的安定C.推动当地农耕文明发展D.促进了各民族共同繁荣[解析]根据材料“他在当地办理词讼,教民耕织,开设士林学馆,吸纳俚人子弟入学读书。”可知,冯宝在南越地区推行中原地区先进的耕织技术,设立学校,吸纳俚人子弟入学读书,这些措施有助于促进当地农耕文明的发展,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岭南地区社会安定的信息,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信息,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10.(2023·唐山)下图所示为北魏“六镇”分布图,“六镇”自西向东依次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分布在阴山以北的北魏长城沿线。由此可知,北魏“六镇”的主要功能是()A.军事防御 B.经济贸易C.文化交流 D.政治改革[解析]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六镇”主要分布在北魏的北部边疆地区,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为了防御北方的少数民族,起到军事防御的作用,A项正确;“六镇”是军镇,主要是为了军事防御,并不是为了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和政治改革,排除B、C、D三项。11.(2024·乌鲁木齐)中国古代的通行货币是铜钱,但在6—7世纪,拜占庭金币和萨珊波斯银币长期在高昌流通。唐朝直接管辖高昌后,很长时间内仍然没有禁止用金银币。由此可知,隋唐时期()A.金银成为中国的主要货币B.异域先进文化传播到中国C.东西方之间商贸往来兴盛D.白银货币化推动商贸发展[解析]根据材料“但在6—7世纪,拜占庭金币和萨珊波斯银币长期在高昌流通。唐朝直接管辖高昌后,很长时间内仍然没有禁止用金银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高昌地区流通着拜占庭和萨珊波斯的货币,反映出这一时期东西方贸易往来兴盛,C项正确;由材料可知,高昌长时间用金银币,但不能得出金银币成为隋唐时期的主要货币,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高昌地区流通着拜占庭和萨珊波斯的货币,不涉及异域先进文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隋唐时期白银货币化,且白银货币化是在明朝之后,排除D项。12.(2024·淮南)中唐之后,禅让观念再度被重视。柳宗元以“前者忘,后者系”警示君主,即前代君主被百姓遗忘,而继位者为民众所拥护才可以政权交接。据此可知()A.社会改革趋向复古 B.民本思想受到推崇C.皇位世袭受到冲击 D.藩镇割据愈演愈烈[解析]根据材料“前代君主被百姓遗忘,而继位者为民众所拥护才可以政权交接”可知,柳宗元认为继位者必须得到民众拥护才能交接政权,体现了民本思想受到推崇,B项正确;禅让观念再度被重视不代表“社会改革趋向复古”,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禅让观念再度被重视,并未得到实施,因此皇位世袭没有受到冲击,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当时民本思想受到推崇,未体现藩镇割据愈演愈烈,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3.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形成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材料一到了夏商周三代,黄河流域的居民不断吸收周围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族的成分,逐渐形成华夏民族。相传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仲雍与当地的民族结合,形成兼有商、周和当地特点的吴文化,吴和越开发了东南地区。秦人和西戎诸族共同开发了西北地区。楚地的华夏族和许多少数民族相交融,共同开发了长江中游地区。最后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这个统一的过程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