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练习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选择题1.隋唐以三省六部为政务中枢,并集汉魏以来中枢政制变化之大成,较之秦汉三公九卿制度,无论就其组织机构,还是运行机制和行政效率,都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与秦汉体制相比,隋唐三省体制的最显著特征是()A.实现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有效制约B.三权分立有利于决策并限制了皇权C.政务程序规范决策与执行机构分职D.权力相对分散极大提高了行政效率2.(2023·烟台)钱穆先生认为,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B.权力中枢决策规范化C.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D.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3.(2023·商洛)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取消了长官辟署佐官的制度及九品中正制。同时诏令“外官九品以上,父母及子年十五已(以)上,不得将之官”“州县佐吏,三年一代,不得重任”。这些举措()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完善了地方官员的升迁机制C.促成了察举制到科举制的过渡 D.基于推进国家廉政建设考量4.(2023·河南省名校联盟)自贞观十七年始,不管是官阶低于还是高于三品者均要加带“同中书门下三品”称号,方可参预政事堂会议。唐高宗时,又规定外司四品以下的官员入相,统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名。从此,更多负实际行政职责的低级官员进入了政事堂。这一变革()A.使君相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B.完善了政事堂的集议制度C.加剧了士族与庶族间的矛盾 D.适应了科举制发展的需要5.有学者指出“正是由于士族力量的强大,曹氏若想公然取汉室而代之,就不得不对士族妥协,作出让步。延康元年,曹丕接受陈群建议,同意实行九品中正制,以换取士族对自己登上皇帝宝座的同意和支持”。据材料可知,九品中正制()A.以门第族望作为选官标准 B.折射出士族精于为官之道C.体现寒、士族间某种妥协 D.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加强6.(2023·北京房山)《礼宾图》(下图)是出土于陕西唐章怀太子(655—684年)墓中的壁画,描绘了鸿胪寺官员引见三位使节的情景。据此分析正确的是()A.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友好和睦的民族关系B.鸿胪寺的职责仅限于管辖少数民族事务C.鸿胪寺是隶属于唐朝尚书省的官方机构D.说明唐朝与世界各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7.(2023·河南)唐末,宰相裴垍改革赋税制度,藩镇治所所在州停止向中央“上供”赋税,全部改为“留使”作藩镇的经费。除治所州郡“留使”不足约定数额时由其予以补足外,藩镇所辖其他州郡的赋税则主要上交给中央。这一做法()A.加强了中央财政实力 B.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C.加剧了藩镇割据局面 D.减轻了其他州郡负担8.西晋时,“举秀才必五策皆通”,又设立国子学,与太学相并立。南朝时期,国子学中经策试而入仕的学生,“见于史传者数十人之多”。国学的“明经”科地位上升,超过了孝廉,形成了“州举秀才试文、国学明经试经”的格局。这反映出()A.九品中正制名存实亡B.考试选官逐渐受到重视C.门阀士族影响力巨大D.人才选拔制度发展成熟9.(2024·衡阳)唐代举子在考试前的请托宣传和达官闻人的荐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通过著书立传提升名气,并且形成了特有的“行卷”风气。唐代著名人物如韩愈、杜牧、皮日休等人都有“行卷”的经历,有些还成为科场和文坛佳话。这客观上()A.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促进了唐朝文化的繁荣C.削弱了门第观念的影响D.反映当时社会文化多样10.(2024·成都一模)唐朝前期,统治者多次规范官员奏事的层级、程序和功能,注重皇帝与宰相及官僚机构之间的分工,皇帝原则上只处理军国大事或现行法律规章所无法涵盖的问题。这些举措()A.反映了中枢机构的调整B.降低了君主专制的程度C.避免了朝廷决策的失误D.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11.政事堂初设于唐代贞观年间,凡是国家大政方针均在政事堂商议。至唐玄宗十一年(723年),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而且有了独立的印信——“中书门下之印”。这反映出当时()A.中枢机构运行方式有调整B.中书门下省成为决策机构C.政事堂的职能发生了变化D.君权和相权矛盾有所缓和12.(2024·锦州)表中诗句反映出两税法()白居易“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柳宗元“蚕丝尽输税,机杼空倚壁。”杜荀鹤“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A.简化税目,统一税制B.将役折钱,赋役合并C.制度缺陷,现实困境D.取消户税,夏秋两征二、非选择题13.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书省、门下省同处北面的宫城,与尚书省隔着宫墙南北分开。门下省诏敕行达尚书省,需先经其长官审阅,若发现差错,可以不奉诏,甚至封还诏书,但一般都是奉敕力行。提取材料中有关三省的两条信息,并加以解读。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选择题1.隋唐以三省六部为政务中枢,并集汉魏以来中枢政制变化之大成,较之秦汉三公九卿制度,无论就其组织机构,还是运行机制和行政效率,都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与秦汉体制相比,隋唐三省体制的最显著特征是()A.实现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有效制约B.三权分立有利于决策并限制了皇权C.政务程序规范决策与执行机构分职D.权力相对分散极大提高了行政效率[解析]在三省体制下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而具体的执行部门又分为六部,故C项正确;三省体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分割相权加强君权,从本质上讲它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故A项错误;三权分立体现在行政、立法和司法的制约与平衡,这是西方近代民主政体的主要特征,隋唐时的中国是专制政体,故B项错误;权力相对分散也有可能导致行政效率的低下,故D项说法欠妥。2.(2023·烟台)钱穆先生认为,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B.权力中枢决策规范化C.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D.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比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在制度变革层面上的进步表现为,三省长官分工协作,使权力中枢决策规范化,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服务于君主专制,使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与加强对地方管理的中央集权不符,A项错误;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与三省六部制使“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不符,C项错误;隋唐时期促使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的是科举制,而不是三省六部制,D项错误。3.(2023·商洛)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取消了长官辟署佐官的制度及九品中正制。同时诏令“外官九品以上,父母及子年十五已(以)上,不得将之官”“州县佐吏,三年一代,不得重任”。这些举措()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完善了地方官员的升迁机制C.促成了察举制到科举制的过渡 D.基于推进国家廉政建设考量[解析]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把选拔官员的权力收归中央,规定“外官九品以上,父母及子年十五已(以)上,不得将之官”“州县佐吏,三年一代,不得重任”,加强了对地方官的管理,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选A项;B项“完善了”材料信息不足以说明,排除;材料举措促进了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过渡,排除C项;D项不是主要目的,排除。4.(2023·河南省名校联盟)自贞观十七年始,不管是官阶低于还是高于三品者均要加带“同中书门下三品”称号,方可参预政事堂会议。唐高宗时,又规定外司四品以下的官员入相,统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名。从此,更多负实际行政职责的低级官员进入了政事堂。这一变革()A.使君相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B.完善了政事堂的集议制度C.加剧了士族与庶族间的矛盾 D.适应了科举制发展的需要[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革使更多的负实际行政职责的低级官员进入了政事堂,在朝章国典上有了发言权,从而充实和扩大了政事堂集议的内容和范围。由于低级官员政治上的进取心较强,也更熟悉下情,因此他们的加入,有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正确性,也给政事堂带来了生气和活力,对政事堂宰相集议制的发展起了很好的补充和完善作用,故选B项。君相矛盾非材料主旨,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士族与中小地主间的矛盾,也与科举制的发展无关联,故排除C、D两项。5.有学者指出“正是由于士族力量的强大,曹氏若想公然取汉室而代之,就不得不对士族妥协,作出让步。延康元年,曹丕接受陈群建议,同意实行九品中正制,以换取士族对自己登上皇帝宝座的同意和支持”。据材料可知,九品中正制()A.以门第族望作为选官标准 B.折射出士族精于为官之道C.体现寒、士族间某种妥协 D.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加强[解析]材料反映出生寒族的曹氏集团与士族豪门之间的默契与妥协,以此缓和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矛盾,以求得世家大族对曹丕代汉称帝的支持,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选官的标准,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士族为官情况,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属于选官制度,对中央集权加强起到一定作用,但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6.(2023·北京房山)《礼宾图》(下图)是出土于陕西唐章怀太子(655—684年)墓中的壁画,描绘了鸿胪寺官员引见三位使节的情景。据此分析正确的是()A.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友好和睦的民族关系B.鸿胪寺的职责仅限于管辖少数民族事务C.鸿胪寺是隶属于唐朝尚书省的官方机构D.说明唐朝与世界各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解析]根据材料“鸿胪寺官员引见三位使节的情景”可知,鸿胪寺属于礼部,而礼部属于尚书省,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年)驾崩,庙号太宗,葬于昭陵,这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项;B项中“仅限于”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中“世界各地区”的说法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7.(2023·河南)唐末,宰相裴垍改革赋税制度,藩镇治所所在州停止向中央“上供”赋税,全部改为“留使”作藩镇的经费。除治所州郡“留使”不足约定数额时由其予以补足外,藩镇所辖其他州郡的赋税则主要上交给中央。这一做法()A.加强了中央财政实力 B.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C.加剧了藩镇割据局面 D.减轻了其他州郡负担[解析]据材料“除治所州郡‘留使’不足约定数额时由其予以补足外,藩镇所辖其他州郡的赋税则主要上交给中央”并结合所学知识,唐末藩镇割据,藩镇往往统辖多个州县,并经常截留中央税收。在此背景下,裴垍的赋税改革,在制度上将藩镇的税收限定在治所所在的一个州,其他州郡的赋税则专供中央,客观上有利于增加中央财政收入,故A项正确;藩镇所辖州郡赋税上交中央与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存在因果关系,B项错误;藩镇所辖州郡赋税上交中央,使中央可以更好地控制地方收入,有利于削弱藩镇实力,C项错误;减轻其他州郡负担的说法与材料“藩镇所辖其他州郡的赋税则主要上交给中央”描述不符,D项错误。8.西晋时,“举秀才必五策皆通”,又设立国子学,与太学相并立。南朝时期,国子学中经策试而入仕的学生,“见于史传者数十人之多”。国学的“明经”科地位上升,超过了孝廉,形成了“州举秀才试文、国学明经试经”的格局。这反映出()A.九品中正制名存实亡B.考试选官逐渐受到重视C.门阀士族影响力巨大D.人才选拔制度发展成熟[解析]材料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秀才和国子学明经都需经过考试,结合史实可知,考试日益受到重视,B项正确;这一时期九品中正制刚刚形成不久,排除A项;材料没有指出选官被门阀士族控制,排除C项;科举制的创立是古代选官制度成熟的体现,排除D项。9.(2024·衡阳)唐代举子在考试前的请托宣传和达官闻人的荐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通过著书立传提升名气,并且形成了特有的“行卷”风气。唐代著名人物如韩愈、杜牧、皮日休等人都有“行卷”的经历,有些还成为科场和文坛佳话。这客观上()A.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促进了唐朝文化的繁荣C.削弱了门第观念的影响D.反映当时社会文化多样[解析]材料“通过著书立传提升名气,并且形成了特有的‘行卷’风气”可见举子可以通过文章提高名气,有利于文化繁荣,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阶层之间的流动,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重视文章写作现象,与门第观念的削弱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文化多种多样,排除D项。10.(2024·成都一模)唐朝前期,统治者多次规范官员奏事的层级、程序和功能,注重皇帝与宰相及官僚机构之间的分工,皇帝原则上只处理军国大事或现行法律规章所无法涵盖的问题。这些举措()A.反映了中枢机构的调整B.降低了君主专制的程度C.避免了朝廷决策的失误D.促进了行政效率的提高[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规范奏事程序,皇帝与官员分工,这些措施都有助于简化工作流程,提高行政效率,D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举措是调整皇帝与中枢机构的分工,而非调整中枢机构,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到皇帝的权力是否有所变化,因而不涉及君权,不能说明“降低了君主专制的程度”,排除B项;决策失误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无法完全避免,排除C项。11.政事堂初设于唐代贞观年间,凡是国家大政方针均在政事堂商议。至唐玄宗十一年(723年),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而且有了独立的印信——“中书门下之印”。这反映出当时()A.中枢机构运行方式有调整B.中书门下省成为决策机构C.政事堂的职能发生了变化D.君权和相权矛盾有所缓和[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即中书、门下、尚书、六部。依据材料可知,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而且有专印,这体现唐初中枢机构的运行方式发生了调整,A项正确;门下省负责审议、封驳,不是决策机构,排除B项;政事堂改名,并且有独立的印信,说明政事堂的地位大为提升,而其职能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君权和相权的矛盾问题,排除D项。12.(2024·锦州)表中诗句反映出两税法()白居易“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柳宗元“蚕丝尽输税,机杼空倚壁。”杜荀鹤“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A.简化税目,统一税制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