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同步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1页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同步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2页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同步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3页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同步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4页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同步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2023·湖北模拟)780年,唐朝开始实行“居人之税”,即规定在纳税过程中不再区分主户和客户,一律以现在居住地方为准登入户籍纳税。同时也不分贵贱和身份,每个人都要履行纳税义务。这一政策()A.确保了税收公平 B.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C.加强了中央集权 D.体现了赋役制度的进步2.(2023·江门)明朝万历年间,政府规定并广泛推行:统一役法把原来的里甲、均徭、杂役等项徭役合并为一,不再区别银差和力役,一律征银。从长期来看,政府这一举动()A.彻底改变了明朝的货币体系 B.使其在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C.有利于中外商业贸易的发展 D.推动了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3.(2023·河南)下表是根据唐朝杜佑编撰的《通典》整理的唐前中期户数、口数、纳税人口数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唐历公历户数口数纳税人口数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8914081529093098208321肃宗乾元三年760年1933134146195872370799A.土地制度的破坏 B.经济重心的南移C.经济结构的巨变 D.征税标准的变化4.(2023·衢州)下表为汉代更赋表。据此可知,汉代的以钱代役()更赋类别服役内容代役价“更卒”23至50岁的男丁到本郡服兵役一年可纳钱200文,由政府雇人代役“正卒”23至50岁的男丁在郡县或京师服徭役一个月每月200文“戌卒”23至50岁的男丁一生必须去边境屯戌一年可以纳2400文代役“戌边”男子每年须戌边三日可纳钱300文代役A.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C.有利于当时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D.减少了官员的腐败和土地兼并5.(2023·安达七中)汉末学者徐干在其文章《中论》中写道:“庶功兴在事役均,事役均在民数(户籍)周,民数周为国之本”。这说明,他已经认识到()A.国家治理应当注重轻徭薄赋与民休息B.户口统计是国家制度建设的基本内容C.赋役公平是国家稳定的基础性因素D.统治阶层应当重振重农的治国理念6.明朝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工部奏准:“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不愿者,仍旧当班。”这一规定的主要历史影响是()A.全国班匠的劳役为匠银所代替 B.明朝匠役制度开始衰落和瓦解C.加速了明朝白银货币化的进程 D.为民营手工业提供了发展空间7.(2023·苏州)下表是台湾学者林满红所著的《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一书中有关近代中国赋税的内容。年代田赋工商税(含盐税、厘金、关税等)数额(单位:元)百分比数额(单位:元)百分比1842年42,293,2827613,030,589241885年49,829,4234853,405,201521890年51,999,6754466,323,100561903年57,269,1943892,143,422621911年74,076,07327202,723,65873下列对表格中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A.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田赋在税收中一直占据主导B.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致使税收结构发生了逆转C.中华民国成立后,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使两税差距拉大D.税收结构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变8.商鞅变法时,“舍地而税人”,征收赋税,不税田亩而税人丁;唐朝中期,宰相杨炎改革,“舍人而税田”,征收赋税,不税人丁而税田亩。推动赋税征收标准变革的主要因素是()A.改革者的个人意愿 B.土地所有制的变更C.社会形势的变化 D.弥补财政的亏空9.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年)推行“输籍之法”:由中央制定户等及纳税标准,各州县官长以此核定每户的征课并载入定簿,“凡民间课输,皆籍其数,使州县长吏不得以走弄出没”。这表明,输籍法()A.是对均田制度的重大调整B.改变了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C.有利于防止地方官营私舞弊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10.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十分重视对户口的收集和整理,规定每10年全国清查一次户口,清查后的户口档案存放到南京玄武湖的黄册库。这一做法()A.促进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B.有利于社会流动以及人口迁移C.保证了赋役征调和国家机构的运转D.反映出国家对地方治理的弱化11.(2024·深圳)1861年,清廷一年的关税总收入为白银496万两,只占当年财政总收入的9%。1894年,清廷的关税岁入竟达2290万两白银,占当年财政总收入的四分之一。《清朝续文献通考》也曾记载,“近来岁入之项,转以厘金、洋税(海关税)为大宗”。这客观上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A.对外贸易入超发生逆转B.卷入世界市场程度加深C.民族资本企业发展迅速D.关税主权收回进程加快12.(2024·海口)20世纪90年代之前,各省(市)每年需向中央缴纳固定的税额,1993年,中央税收占全国税收的20%;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其目标是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1994年以后中央税收比重提升到50%以上。上述变化()A.脱离了中国社会的现实B.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C.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D.高度强化计划经济体制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50年,政务院发布了《税政实施要则》,其中就包含着具有个人所得税性质的存款利息所得税和薪给报酬所得税。由于经济形势的变化,这一税种最终于1959年停止征收。1980年,国务院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征税对象包括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等六类;免征额为800元;……1981年,全国职工的月平均工资只有64元。因此,……其实际纳税人人数很少,税源分散,收入甚微。1986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暂行条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收入调节税暂行条例》,前者是适应我国个体工商户迅速发展,并对其中的高收入者加以税收调节的产物;后者是防止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悬殊的重要制度构建。1994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将原来按纳税人类型分设的各种所得税合并为统一的个人所得税。2005年,国务院将个税免征额从800元提高到1600元,并增加了有关高收入者必须办理纳税申报的规定。2007年,国务院将个税免征额提高到2000元。2009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增加到3944亿元,逐步成为我国的第四大税种。——据赵仁平《近现代中国个人所得税功能的历史变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新中国的个人所得税改革”这一主题,提炼论点,并予以说明。(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一、选择题1.(2023·湖北模拟)780年,唐朝开始实行“居人之税”,即规定在纳税过程中不再区分主户和客户,一律以现在居住地方为准登入户籍纳税。同时也不分贵贱和身份,每个人都要履行纳税义务。这一政策()A.确保了税收公平 B.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C.加强了中央集权 D.体现了赋役制度的进步[解析]根据材料“唐朝”“规定在纳税过程中不再区分主户和客户,一律以现在居住地方为准登入户籍纳税。同时也不分贵贱和身份,每个人都要履行纳税义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这一政策打破征税对象的地域、身份限制,具有一定的公平性,体现了赋役制度的进步,故D项正确;A项中“确保了”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公平原则,排除;征税范围的扩大、征税名目简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负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加强了中央集权”的信息,C项错误。2.(2023·江门)明朝万历年间,政府规定并广泛推行:统一役法把原来的里甲、均徭、杂役等项徭役合并为一,不再区别银差和力役,一律征银。从长期来看,政府这一举动()A.彻底改变了明朝的货币体系 B.使其在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C.有利于中外商业贸易的发展 D.推动了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解析]题干描述的是一条鞭法,这一赋税制度改革中,不再区别银差和力役,一律征银,放松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同时加速了白银货币化历程,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往来,C项正确;这一改革只是加速了白银货币化历程,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明代的货币体系,排除A项;在赋税改革之前,中国在外贸中也处于出超地位,排除B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排除D项。3.(2023·河南)下表是根据唐朝杜佑编撰的《通典》整理的唐前中期户数、口数、纳税人口数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唐历公历户数口数纳税人口数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8914081529093098208321肃宗乾元三年760年1933134146195872370799A.土地制度的破坏 B.经济重心的南移C.经济结构的巨变 D.征税标准的变化[解析]材料反映出唐代国家控制的户口数量骤减,且纳税人口数所占比例较低,虽然这其中有安史之乱及唐控制区域减少等因素影响,但主要原因却是国有土地减少。土地兼并盛行等使均田制遭到破坏,导致租庸调制无法再推行下去,故选A项;经济重心南移不一定会导致唐代中央政府所控制的户数、口数、纳税人口数发生如此巨变,排除B项;唐代前中期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经济结构并未发生巨变,排除C项;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征税标准由人头税为主过渡到以资产税为主,排除D项。4.(2023·衢州)下表为汉代更赋表。据此可知,汉代的以钱代役()更赋类别服役内容代役价“更卒”23至50岁的男丁到本郡服兵役一年可纳钱200文,由政府雇人代役“正卒”23至50岁的男丁在郡县或京师服徭役一个月每月200文“戌卒”23至50岁的男丁一生必须去边境屯戌一年可以纳2400文代役“戌边”男子每年须戌边三日可纳钱300文代役A.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C.有利于当时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D.减少了官员的腐败和土地兼并[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汉代采取了以钱代役的方式,这种方式能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以钱代役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A项;当时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没有改变,排除B项;以钱代役不会抑制腐败和土地兼并,排除D项。5.(2023·安达七中)汉末学者徐干在其文章《中论》中写道:“庶功兴在事役均,事役均在民数(户籍)周,民数周为国之本”。这说明,他已经认识到()A.国家治理应当注重轻徭薄赋与民休息B.户口统计是国家制度建设的基本内容C.赋役公平是国家稳定的基础性因素D.统治阶层应当重振重农的治国理念[解析]材料“事役均在民数(户籍)周,民数周为国之本”说明作者认识到赋税公平对于维护国家统治的重要性,C项正确;A、B、D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6.明朝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工部奏准:“轮班工匠,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银九钱,免赴京。北匠出银六钱,到部随即批放。不愿者,仍旧当班。”这一规定的主要历史影响是()A.全国班匠的劳役为匠银所代替 B.明朝匠役制度开始衰落和瓦解C.加速了明朝白银货币化的进程 D.为民营手工业提供了发展空间[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允许工匠以银代役的做法,可以使各地工匠自由地从事某种手工业,这就推动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中明显规定有两种选择,工匠也可以依旧当班,排除;B、C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7.(2023·苏州)下表是台湾学者林满红所著的《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一书中有关近代中国赋税的内容。年代田赋工商税(含盐税、厘金、关税等)数额(单位:元)百分比数额(单位:元)百分比1842年42,293,2827613,030,589241885年49,829,4234853,405,201521890年51,999,6754466,323,100561903年57,269,1943892,143,422621911年74,076,07327202,723,65873下列对表格中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A.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田赋在税收中一直占据主导B.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致使税收结构发生了逆转C.中华民国成立后,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使两税差距拉大D.税收结构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变[解析]田赋一直占据主导,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从表格数据看,1885年工商税就已经超过农业税,故B项错误;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与材料中最迟为“1911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1842年后工商税比重上升反映了晚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变,故D项正确。8.商鞅变法时,“舍地而税人”,征收赋税,不税田亩而税人丁;唐朝中期,宰相杨炎改革,“舍人而税田”,征收赋税,不税人丁而税田亩。推动赋税征收标准变革的主要因素是()A.改革者的个人意愿 B.土地所有制的变更C.社会形势的变化 D.弥补财政的亏空[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重在征收人丁税,而唐代中期,均田制难以维持,则侧重征收田税,导致征税标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形势的变化,C项正确;改革者的个人意愿是主观因素,不是赋税征收标准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从商鞅变法到唐朝中期,土地所有制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项;弥补财政亏空并非主要原因,况且材料也体现不出当时的财政状况,排除D项。9.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年)推行“输籍之法”:由中央制定户等及纳税标准,各州县官长以此核定每户的征课并载入定簿,“凡民间课输,皆籍其数,使州县长吏不得以走弄出没”。这表明,输籍法()A.是对均田制度的重大调整B.改变了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C.有利于防止地方官营私舞弊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解析]材料说明,中央确定户等划分标准及相应的赋役,地方以此核定各户的等级并载入簿册,这有利于保证赋役征发,也使得地方官吏不能“走弄出没”即随意征派和勒索,故C项正确;这不是对均田制度的重大调整,没有改变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这也不能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故A、B、D三项错误。10.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十分重视对户口的收集和整理,规定每10年全国清查一次户口,清查后的户口档案存放到南京玄武湖的黄册库。这一做法()A.促进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B.有利于社会流动以及人口迁移C.保证了赋役征调和国家机构的运转D.反映出国家对地方治理的弱化[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通过清查户口,政府掌控了人口数量,这有利于赋役的征调和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转,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户口的收集和整理”,未涉及土地制度,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据所学可知,小农经济下,政府重农抑商,清查户口其目的是保证政府税收,故不利于人口的社会流动,但对加强地方治理起到很大作用,排除B、D两项。11.(2024·深圳)1861年,清廷一年的关税总收入为白银496万两,只占当年财政总收入的9%。1894年,清廷的关税岁入竟达2290万两白银,占当年财政总收入的四分之一。《清朝续文献通考》也曾记载,“近来岁入之项,转以厘金、洋税(海关税)为大宗”。这客观上反映出这一时期,中国()A.对外贸易入超发生逆转B.卷入世界市场程度加深C.民族资本企业发展迅速D.关税主权收回进程加快[解析]材料反映了1894年清廷的关税收入远超1861年,这说明中国与世界的贸易量增加,反映了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在加深,B项正确;关税收入的增长并不能说明中国对外贸易扭转了入超(国家贸易在一定期限内,对外进口货物的总值超过出口货物的总值)局面,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反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清廷逐步丧失关税主权,D项说法错误,排除。12.(2024·海口)20世纪90年代之前,各省(市)每年需向中央缴纳固定的税额,1993年,中央税收占全国税收的20%;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其目标是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1994年以后中央税收比重提升到50%以上。上述变化()A.脱离了中国社会的现实B.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C.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D.高度强化计划经济体制[解析]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90年代后,国家税收由地方缴纳的固定税额转向“分税制”,并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这说明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国家加强了宏观调控的能力,B项正确;税收改革是符合当时的国情的,排除A项;税收改革是为了更好为市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排除C项;20世纪90年,我国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强化计划经济体制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50年,政务院发布了《税政实施要则》,其中就包含着具有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