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全册教案_第1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全册教案_第2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全册教案_第3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全册教案_第4页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在山的那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过程与方法: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

出语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

生哲理。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

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

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

的世界。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形似字辨析。

3.解释词语。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

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教师指导]

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再挑选意义重音。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

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

“我”有什么特点?♦“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

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

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

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五、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②全班激情齐读。

六、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

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

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业。

a.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七、板书: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喻指困难)不怕困难百折不饶(喻指理想)

八、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突出的亮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环节设计紧凑,内容环环相扣,学生的活动层层深入,自

然流畅。过程与方法: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突出朗读,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

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诗的探究,品味,从探究关键词句入手。

2、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联系自身生活体

验,感悟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

①复述故事情节。

②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三、教学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②

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

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在理清以上

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4、教师可提要求:

①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②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

5、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六、布置作业

①写生字。

②朗读课文。

七、板书: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冒险经历——生活哲理:化大为小

(事)(理)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文章。

二、教学设计

1、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

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②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组。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

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

的成就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

的理解。

①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

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

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

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

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

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②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

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

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

是让儿子经过这

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

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

③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

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

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2、总结全文

①让学生再谈学习

②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

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

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

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③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3、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第一、二题

4、板书:

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毫疝言‘心——有了信心——信心大增——巨大的成就感

5、教学反思:

运用朗读复述、合作探究阅读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先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内涵,

再走出文本,联系生活,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在第二节课时探究人物的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问题。这几个问题紧扣中心,

有梯度感,注重情感的渗透。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发挥了学生的个性体验。

3短文两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字词,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

哲理过程与方法: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培养深入

细致探究课文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有具体细小的事物所引出的抽象深刻的人生哲理

2.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反映的情感

三、教学时间: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蝉》

一.导语

同学们对蝉一定很熟悉,蝉是儿童的伴侣,蝉是夏的歌手。但是你们知道蝉的

一生,为了一个夏天的歌唱,甚至在黑暗地底下努力奋斗了六年,多则十七年。

我们该向蝉学点什么?

二、正课

1.作者介绍:

2、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探究质疑:思考研讨与练习一,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哪

里?讨论归纳:文章开头写蝉使事忙得人听了很烦,再写病蝉的微弱、细小,

都可以表现了蝉的惹人讨厌和微不足道的一面,这是抑。然而得知蝉17年埋在

泥土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作者被蝉活着的生命的意义所感动,宽恕了那烦

人的聒聒,这是扬。

4、探究质疑:蝉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本来的生活历程就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5、探究质疑: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讨论并归纳: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的生

活。

6、探究质疑:最后一句“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

风”有颜色吗?作者这样说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

讨论并归纳:我们一般是听到秋风的声音,但是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

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

把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

疏朗的天空等等都融入秋风中,言少而意浓。

7、讨论: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

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癌症少女张漠然的故事。张漠然年轻的生命被癌症

折磨得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的搏斗着。她

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

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漠然的生命,但他勇

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今天我们学习

的《蝉》这篇课文,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学生自由发言,师生

共同探究思考)

三、课堂小结

蝉虽然烦人、弱小、微不足道,但是蝉的一生的经历给人的启示确实是深刻的。

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I

四、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第二课时《贝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介绍

席慕容,生于1943年,台湾女诗人,出生在四川。席慕蓉既是一位才华横溢

的女性诗人,又是一位卓越的女画家。主要作品《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

光九篇》《写给幸福》《河流之歌》、《有一首歌》等。

2.导语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经常能看到身边大大小小的事物,但是我们是否留

心去观察它呢?是否通过它的表象去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呢?这两篇短文都各

我们很好的借鉴。希望同学们能像作者一样,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正课

1.探究质疑:作者为什么说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宝贝”?

讨论并归纳: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

浅的小点。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我的一圈的复杂的图样。

2.探究质疑:作者看到这美丽的贝壳感悟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地

用心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是

有限,但总比贝壳的生命要长一些。空间要多一些,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地面对

它,创造它,让他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3.探究质疑:文章结尾的一句“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呀!”中的“固

执“,,简单”是什么意思?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

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事实自己所能做到的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的

事情,它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是对自己的生命做出一些精美的回馈。

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它的绝对的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执著的爱

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着和单

纯的意思。

4.探究质疑:对比阅读两篇短文,说说它们的异同点。

讨论并归纳:

同:两篇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从身边的小事物,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引起我

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

异:(1).两篇文章主体不同。《蝉》启示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

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贝壳》启示我们应该好好地面对生命,创

造他,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2)写作手法不同。《蝉》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首尾照应的首发。《贝壳》

运用了类比的手法,把人的生命与贝壳进行比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珍惜生

命,让有限的生命发出异彩。

(3)、描写手法不同。《蝉》运用了语言描写,通过了“朋友”的话,揭示了蝉

的生活历程,蝉的生活意义。《贝壳》则直接对贝壳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5、探究质疑:能否也像作者一样,据一个身边的小事物,谈谈你对生命的感

悟?(师生交流,讨论归纳)

三、课堂小结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

一息,我们是大生命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

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痛苦又何尝不是一

种美丽呢?“冰心老人的话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和真谛,愿每位同学都珍惜生命,

珍惜时间,让生命更有意义。

四、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五、板书:

短文两篇

《蝉》

小思

情感:烦——惊——叹——怒

写法:先抑后扬

《贝壳》

席慕蓉

贝壳:坚硬精致

生命:脆弱卑微

人生:固执而简单

六、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突出的亮点是:

1、紧扣“生命”主题设计,环节紧凑,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注重方法指导,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

4、紫藤萝瀑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树盛开

藤萝花的生机勃发、辉煌灿烂的景象,抒发自己由焦急、悲愤转化为宁静和喜悦

的心情。作者又上溯到十多年来藤萝的变迁史,由藤萝引向生命的思考,生命的

长河虽有曲折,但永远前进。③学法指导

出示朗读方法:重音、节奏及停顿,注重内化和感情。佳词妙句细品味,内容

中心都理清。

a.简单的内容归结:看花?繁花似锦

忆花?思绪万千}生命永恒

思花?振奋精神

b、学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理由,允许思维发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小结:面对紫藤萝瀑布,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变化,对生命会有

那样的感悟呢?1982年是极左论调笼罩的年代,十多年前的一大株紫藤萝被拆

掉,理由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理解这个背景,才能理解文章的感

情。其实作者的感情就如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被拆掉,到如今繁花似锦,

正是十几年来国家命运的写照。作者对人生有了感情上的变化和彻悟。

C、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结合自己的理解,展开思考。

[教师小结](注意文章里提到的“生死谜、手足情”六个字,结合作者的简历稍做

介绍。)作者在回顾了花和人的命运后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也就是说,遭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

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不让悲痛长压心头,要面对新生活,

振奋精神,投身到事业中去。作者发出了“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

我不觉加快了脚步”的感慨,我们也由此感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④合作探究

通过合作、探究,进一步品味文章的语言,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从中找出精美

的语言片段,进行探究与赏析。

例如:揣摩语句,体会写景之妙。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

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导总结:

这是用帆和船舱作比喻,细致地描绘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给人以生机勃勃的

感受;比作笑容,就有美好可爱的感觉,也抒发了喜悦之情。

学生可以找出多处,从内容上、从写作特点上去理解、品味、鉴赏、把握。

(三)体验反思

①质疑交流

a.学生向教师提出疑问,教师可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

b.教师向学生提出质疑:你能用自己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

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吗?

②拓展延伸

a用一株实物花(并不一定是名贵的花,可以是生命力顽强但并不起眼的花),

让学生现场观察,进行联想,做口头作文:《我看()花》。

[教师总结]紫藤萝瀑布为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画卷:藤萝不与群芳争,独自开在

花谢时,踏春无人恋,峰蝶亦不顾,而它们却尽情地展示着自己的生命,骄傲自

信地为自己美丽生命而欢腾嬉闹。然而回首十年,心中的“焦虑和悲痛”又会令人

感受到一种沉重,一种悲哀。仔细品味这篇短文,使人幡然悟到,只有经历过苦

难的人,才会珍惜生活,珍爱生命,正如宗璞所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每个人都应当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让生

命更加绚丽多彩。

(四)延伸作业

①观察花草树木,观察生活

(五)板书:

紫藤萝瀑布

宗璞

看花:繁花似锦

忆话:思绪万千

悟花:振奋精神

(六)教学反思:

1、创设氛围,铺垫情感,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激发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引

导学生在读中感受、领悟,在读中积累、运用,锻炼、培养学生的能力。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主重方法的点拨,授学生以“渔”。如与学生一起探

究赏析美文佳句的方法。

5、童趣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背诵、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二、教学重点

①掌握文言词句。②感悟“物外之趣”。

三、课前准备

①预习课文,了解大意。②掌握字词。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1、导入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

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3、教师导学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

4、朗读课文

①默读课文,揣摩课文g.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h.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徐喷以烟。

k.以草为林。1.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②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③反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三、作业

①完成“研讨和练习”二。

②写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③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②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二、教学设计

1、检查作业

复述、背诵、翻译课文。

2、研读与赏析

①教师导学

a.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b.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②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a.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提示]“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

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

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

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

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b.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3、体验与反思

a.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b.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

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

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c.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

认识美。

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a、珍惜生命。b、处置有度

三、作业

a、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四、小结

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

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

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

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

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

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

五、板书:

童趣

沈复

藐小之物——物外之物:戏蚊如趣(观蚊如鹤、鹤戾云端)

丛草之趣(神游山林、观虫斗鞭蛤蟆)

想象——联想

六、教学反思:

学习

6、理想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二、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录音磁带。

第一课时

教学②正音、正字、释词③默读

(2)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

的结构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三、研讨与赏析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

比喻。②课堂讨论

第1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

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

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

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

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②完成“研讨与练习”二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二、教学设计

1、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②朗读。

2、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

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

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

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

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

“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

办。第11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

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

4、语言运用

3语晶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

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

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

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

动。

5、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

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

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

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

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6、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三、板书:

理想

(总)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分)人格意义(4、5、6、7)

人生意义(8、9、10、11)

(总)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四、教学反思:

《理想》是一篇诗歌,听前辈们讲在中考时这类文章一般是无足轻重的,不用

多费笔墨和口舌。的确,诗歌这一独特文体,较难出题,尤其对于初中层面的学

生来说,能

通过朗诵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情感就已达到目标了。

然而,这篇课文的教案我却重备了两次。第一次,因为不够重视,翻阅了点资

料就草草了事了,自以为是能够胜任的。还好,上新课前去听了师父的课,才猛

然醒悟,原来诗歌还可以这样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讲此诗的各章节,老

师再稍作总结和强

调。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老师上课也倍觉轻松。

7、短文两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行道树一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三、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

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第一课时《行道树》:

一、教学内容

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

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

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2、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3、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

4、整体感知

①自读,发现问题

②讨论,筛选、整理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

准备课堂发言。

③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

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5、研讨与赏析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

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b.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

比。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6、拓宽与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7、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

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

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

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

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三、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第一次真好》。

四、板书:

行道树

行道树的自述一奉献者的形象(神圣:献出浓阴、迎接光明、制造清新)

(痛苦)

(深沉——奉献精神、深沉的幸福)

五、教学反思:

通过解读新课标,我感到首要改革的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从这里引

发出来这样几点思索:

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导读,

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参考资料。但作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这些先入为主的框框,

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要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注意从三个维度尤

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

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

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

第二课时《第一次真好》:

一、教学内容

1、认识人生第一次经历的重大意义,珍视第一次经验。

2、学习以小见大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3、了解选材的典型性。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

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

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

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

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2、整体感知

①集体朗读

②默读课文

3、独立思考。出示思考题:

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c.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d.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

③课堂集中讨论、解答

引导学生采用互动方式,合作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a.“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

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

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

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

(学生谈不透,教师要予以引导、点拨。)

d.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

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

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研读与赏析

出示思考题:

①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②“雏形”

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③“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④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课文有关①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

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提示: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

②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③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④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

5、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

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

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

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同学们,我们要多多地尝试有益的第一次,让万紫千红的第一次,织成我们五

彩斑斓的人生,给社会带来进步。

三、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习作:写一篇题为《第一次,我忘不了你》的作文,谈谈学习

四、板书:

第一次真好

周素珊

第一次愈多,生命愈益多姿多彩

随时留心,寻找机会,大胆尝试

五、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自渎课文,》,将阅读、模仿、写作结合起来,即节约了课堂时间,

有让学生得到实际的写作训练。至于朗读这不是一篇典范的朗读课文,不一定非

要强调学生大声朗读,只要理解文意就可以了,关键让学生有感悟。

8、人生寓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寓言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二、教学重点

①理解寓言含义。②学习精美的表达。

三、课前准备

①查字典、词典,扫除字词障碍。②预习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白兔和月亮》:

一、教学内容

①介绍寓言。②解读寓意。

③引导学生自相对照,把握人生态度。

二、教学设计

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有俗语说:

“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

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当怎样

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

1、出示课题。

2、介绍寓言

3、朗读

4、疏通文意,感受语言。

5、整体感知

①感知内容

a.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b.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为什么会患得患失?

d.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②感知语言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

例如,“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

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

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除让学生分析上述词语的妙用之外,还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有关的词句

再作分析,并让学生试着仿写。

6、问题研究

①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

②白兔最终要求诸王之神撤销决定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③这则寓言提到了人类有什么含义?

寓言的讽刺意义。

辩证思维

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自我反思

①我们应从白兔身上学到什么?

②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③我们应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

三、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落难的王子》。

四、板书设计:

白兔和月亮

周国平

心旷神怡一紧张不安心痛如割

诸神之王赏赐一请求撤销赏赐

五、教学反思:

寓言主要是通过故事的形式讲述一些哲理。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正式接触这种体

裁,但其实在小学阶段他们已经读过许多寓言。因此在课文导入中,我就从学生

接触过的寓言开始引入,充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自然转入文体介绍。初一

学生好动活泼,因此在文章整体感知的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虽

然准备仓促,但他们的热情被极大地调动,更重要的是深深地感染了作为观众的

同学,在看完表演后,整个班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因此我认为,教师必须

准确地把握并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才会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第二课时《落难的王子》: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与《白兔与月亮》比较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理解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

视困难,直面人生。

二、教学设计

1、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给大家讲过,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我们要树立正确

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好生活中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还要告诉大家,“天

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同困难、挫折甚至灾难打交道。

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心理准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难的

王子》,它可能给我们带来足够的警示。

2、朗读、默读课文

3、整体感知

也很具典型性,有普遍的现实意义。教师应组织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由

于学生阅历有限,有些问题没有直接体验,教师要很好地引导,还是应从现实生

活中找到实例,加以印证为好。

3、讨论题:

①这篇寓言说了个什么故事?

要求学生熟练地复述课文。

②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可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

③“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线索人物。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

④“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反复出现

过三次,

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提示]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第一次是王子对天灾人祸的

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

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其实未必如此,假如灾难真的落到了

人们的头上,谁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

现实中的普遍性。5、问题研究

学生讨论,教师备案引导:

①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提示]开始很脆弱,后来坚强起来。原因:一是他经历了厄运,二是他没有被

厄运所吓倒,挺了过来。

②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编排情节有何用意?

③“我”是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然而,厄运也落到的“我”的头上,这一情

节说明了什么?

[提示]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

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

④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提示]王子落难的故事还会不断发生,而旁观者的叹息也将无限循环地延续下

去。只有经历厄运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

谁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一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⑤只有落难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辩证地来谈,谈透彻,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观的教

育。比较阅读

4、与《白兔和月亮》比较阅读。

①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

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

②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事;

《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

思想观念。)

③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

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

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

④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

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

则重在叙事。

以上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教师引导得当,还是可以完成的,

可根据情况处理。

5^体验与反思

①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此我们应怎样面对?

②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是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的。

③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喜大悲的事毕竟不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

中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6、小结

我们学习了两篇寓言故事,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应当怎样把握人生态

度,对待人生际遇。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们: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

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

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

困难,直面人生。

7、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三、板书设计:

落难王子

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四、教学反思:

这则寓言故事情节简单,寓意不难理解,在“整体感知”这个环节中设计了两个

小题目,训练学生用简单语言概括故事的内容,培养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的语句

并能分析提炼出寓意。我抓住了“凡是”这个关键词语让学生认识到遇到厄运具有

普遍的意义,因此我们要对自己遭遇苦难有足够的精神准备,切不可怀侥幸心理,

认为苦难只会落在别人头上。这个教学环节进行得很顺利。

9、我的信念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讨论归纳:

坚忍不拔树立信心执著勤奋集中目标献身科学探讨真理生活简单

重大发现保持安宁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追求自由克制自己热爱生活沉醉科学

②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板书:

探讨真理保持安宁集中目标

思想理念{不图财富环境需求{追求自由工作态度{树立信心

沉醉科学珍惜时间坚忍不拔执著勤奋

6、重点研读

①研读h.“我从没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应当”中的“这种权益”指什么?

问题设置比较多,教师可根据需求取舍。

②品味语言

a.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理解这种朴素而平实的语言风格。不重文

采,而重写实,是传记类作品的特点。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与

文学作品语言作比较,就容易理解了。

b.找出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试着进行赏析。

7、参考: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

♦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

8、教师小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

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

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

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

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9、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居里夫人放弃了镭的专利,却两次成为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此,你怎么

看?写成300字的小文章。

五、板书设计:

9我的信念

玛丽居里

思想理念(沉醉科学)

(探讨真理)

(不图财富)

工作态度(树立信心)

(坚忍不拔)

(执著勤奋)

环境需求(保持安宁)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六、教学反思:

《我的信念》讲完了,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不知是自己被自己感动了,还是

自己被居里的伟大人格魅力所折服了。这位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竟然

把自己看得如此平凡。读这篇文章,不仅要用眼读,更要用心读,用你的心去贴

近那颗伟大的水晶般的心!在教学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做得不好。

一、学生“梳理”课文的时间不太充分。

二、对于“献身”的理解还需加强。

10、《论语》十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过程与方法:积累文言词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思想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

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

论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

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

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

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5、教师导学:

关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