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课隋唐制度的变更与创新51.吕思勉为晋朝惋惜:“然而大权始终为自北南迁的贵族所把持,使宋武帝(出身贫寒)一类的人物,直到晋末,才得出现于政治舞台上,这也是一笔很大的损失。”造成这一损失的制度缘由是()A.世官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选C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使世家大族世代把持政权,是维护士族制度的工具,导致了材料中所述现象的出现,故选C项。52.“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与材料相关的制度是()A.世袭制 B.郡县制C.科举制 D.行省制度解析:选C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重要标准,自隋朝确立后慢慢成为后世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因此,出现材料中“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的现象。故选C项。53.某史书记载:“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形成上述现象的制度性因素是()A.世官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选B。“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表明是察举制,故B项正确。54.据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郡县制的推行 B.科举制的设置C.九品中正制的实施 D.中心集权的加强解析:选C。材料“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表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材料“六世名德,海内冠冕”说明当官的依据是门第出身,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选官依据门第,故C项正确。55.《南齐书·褚渊王俭传》载:“贵仕素资,皆由门庆,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则知殉国之感无因,保家之念宜切。”该现象缘于()A.世官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选C由材料“皆由门庆”,可知对世族门阀的重视,符合九品中正制选官的要求。56.钱穆说:“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同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据此可知钱穆认为科举制()A.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了思想文化限制C.重视官员的综合素养 D.抑制了世族门阀势力解析:选D钱穆提及科举制的选拔标准和原则,未提及对君主专制的作用,故A项错误;德行和学识成为科举的主要依据,但并未体现出思想文化的限制,故B项错误;德行和学识只是官员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故C项错误;科举制选拔标准的公允公正在确定程度上抑制了世族门阀势力,故D项正确。57.汉和帝永元十三年诏曰:“幽、并、凉州,户日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抚接夷狄,以人为本。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材料中反映的选官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解析:汉代实行察举制,孝廉属于察举制的标准,B项正确;A项属于先秦时期选官制度;C项属于魏晋时期选官制度;D项属于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答案:B58.魏晋之时,傅畅“年未弱冠,甚有重名,以选入侍讲东宫”;谢琰“弱冠以贞干称,美风姿……拜著作郎”;王洽,“(王)导诸子中最知名,与荀羡俱有美称。弱冠,历散骑、中书郎”。这说明魏晋之时()A.社会重学人才辈出B.世家大族垄断官位C.选官方法公允科学D.察举制度盛行不衰解析:结合所学学问,魏晋时期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事实上是按门第出身选官,世家大族垄断了官位,因此出现材料中大族子弟刚刚成年,甚至“年未弱冠”就授予官职的现象,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答案:B59.孔子说,(统治者)得到贤明的人时,政治就兴盛;得不到贤明的人时,政治就衰落。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中,最有利于统治者“得到贤明的人”的是()A.西周时实行的世卿世禄制度B.汉代时实行的察举制C.魏晋南北朝时实行的九品中正制D.隋唐时实行的科举制解析:世卿世禄制和九品中正制依据的分别是血缘关系和家世门第的凹凸,故这两种制度不行能得到贤明的人;察举制易于形成小集团;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则以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最有利于统治者得到“贤明”人才,D项正确。答案:D60.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的官爵和门第。隋唐后该现象逐步消逝,主要缘由是()A.九品中正制的完善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解析: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A项解除;察举制是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B项解除;C项是隋唐时期的中心行政制度,与题干无关;科举制的推行取代了凭门第家世做官的九品中正制,为九品中正制服务的谱局也就失去其政治作用,继而逐步消逝了。故D项正确。答案:D61.秦及汉初的“尚书”仅是内侍小臣,掌管收发文书,汉武帝时始让其省阅奏章参与政务;东汉光武帝将尚书扩充为“尚书台”,“天下枢要,在于尚书”,但仍为内侍机构;隋唐时设置“尚书省”掌管六部,成为执行全国政务的机构。这在本质上反映了()A.中心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B.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C.内朝转为外朝的官制变革趋势D.相的行政级别慢慢降低的趋势解析:选B。题干讲的是秦汉至隋唐中心机构的演化过程,体现了皇权与相权的冲突,本质上反映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故B项正确。题干没涉及地方官制的变革,故A项不正确。C项说的是现象不是本质。D项题干并未涉及。62.《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此材料干脆说明唐代三省六部制()A.利于丞相筹划全国政务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C.削减了皇帝决策的失误D.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解析:选C。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减弱了相权,不利于丞相筹划全国政务,故A项错误;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但材料“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强调三省六部制的干脆作用是削减失误,故B项错误;“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强调三省分工明确,削减决策失误,故C项正确;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记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故D项错误。63.隋唐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得以完善,其“完善”的含义是()①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②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③地方官吏由中心统一任命④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心各部门相互制约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解析:据材料提到,隋唐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得以完善,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当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扩大了统治基础,故②正确;当时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心各部门相互制约,加强了皇权,故④正确,故C项正确。答案:C64.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依据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解析:选B。中书省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而工部主管工程建设,故选B项。65.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愿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材料反映出唐代()A.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B.三省体制有利于科学的决策C.给事中负有起草诰敕的职责D.门下省权力远远超越中书省解析:选B魏征不愿署名导致唐太宗诰敕没有颁行,反映了对皇权有确定的限制,故A项错误;皇帝的诰敕遭到门下省的驳斥,说明门下省在行使审议的权力,这有利于科学的决策,故B项正确;给事中属于门下省,门下省负责审议,故C项错误;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工合作,相互制约和监督,故D项错误。66.图1和图2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心机构的变更。此变更所反映的本质是()A.皇权不断得到加强 B.中心官员数量增多C.大臣分工慢慢明确 D.丞相负责军事责任解析:选A从图1到图2体现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相权不断减弱,皇权不断增加,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秦朝、唐朝的中心官制的演化,无从得知中心官员数量的变更,故B项错误;秦朝、唐朝在中心官制上都有相关的分工,故C项错误;丞相负责行政权,故D项错误。67.在隋至唐初,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每日上午在政事堂(设于门下省)共同商讨国家大事,午后各归本省处理本职工作。由此可见,隋至唐初()A.实行三省六部制 B.决策与行政分别C.实行集体宰相制 D.决策权归门下省解析:选CA、B、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解除;据材料“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仆射每日上午在政事堂(设于门下省)共同商讨国家大事,午后各归本省处理本职工作”可以得出隋至唐初实行集体宰相制,故C项正确。68.自西晋至南朝,或设丞相,或设司徒,废置不一,但若要总揽朝政大权,必需加有“录尚书事”的头衔才行,否则只是赠官,并无实权。据此可知,三省体制形成的过程中,最初握有实权的是()A.尚书省 B.中书省C.门下省 D.司徒解析:选A“但若要总揽朝政大权,必需加有‘录尚书事’的头衔”可知尚书省是一个有实权的机构,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中书省和门下省有实权,故B、C两项错误;“或设司徒,废置不一,但若要总揽朝政大权,必需加有‘录尚书事’的头衔才行”可见司徒一职也不具备实权,故D项错误。69.下表是780年唐朝起先实行的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它的实施()(1)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2)不论土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按丁壮和财产多少定出户等(3)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公元799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4)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A.使税制更加紊乱 B.加强了对农夫的限制C.增加了财政收入 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解析:选C。杨炎的两税法实施以后,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在确定程度上减轻了广袤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故C项正确。70.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慢慢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B.保证农夫生产时间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解析:选C。依据材料“慢慢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可知,由向人征税改为向地征税,农夫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故C项正确。71.隋朝规定“(丁)民满五十,纳庸代役”;公元624年,唐高祖颁布“……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下列关于“庸”的理解正确的是()①输庸代役有利于保障农时②唐与隋相比放宽纳庸年龄限制③相对减轻农夫的劳役负担④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均田制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④ D.③④解析:选A农忙季节用庸代替服劳役,可以保障农业生产,故①正确;隋朝规定,满五十才可以纳庸代役,而唐代只要是成年男子均可,说明唐代放宽了纳庸年龄限制,故②正确;纳庸代役,成年男子可以不去服劳役,相对减轻农夫的劳役负担,故③正确;租庸调制须要农夫有确定数量的土地,否则就无法缴纳租税,它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故④正确。A项符合题意。72.孟子说:“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后世出现的一种赋税制度,同时接受了三种征取方式,却被史学家评价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轻徭薄赋、项目分明的赋税制度。这种制度是()A.什一税 B.初税亩C.租调制 D.租庸调制解析:选D什一税为西欧的赋税制度,初税亩为春秋时期鲁国的征税政策,租调制为魏晋时期的赋税政策,都不是接受三种方式征税,故A、B、C三项错误;后世赋税制度中,接受了三种征取方式,结合史实可知为唐代的租庸调制,且其在唐代的实行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农夫负担减轻,故D项正确。73.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慢慢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A.松弛人身依附关系 B.保证农夫生产时间C.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解析:选A材料体现中国古代征税慢慢由征人头税到财产税,削减了对农夫的人身限制,故A项正确;征税标准的变更削减了对农夫的人身限制,但不能保证农夫生产时间,故B项错误;征税形式由实物到货币推动农产品商品化,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才起先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故D项错误。74.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A.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B.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