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_第1页
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_第2页
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_第3页
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_第4页
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明确考纲要求写什么?怎样写?为何写?答题技巧【题目形式】

(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考纲解读考点内容说明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等级E。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情感时所采取的特的表现手法。客观题1.设题方式:结合诗歌情感、诗歌形象、诗歌语言设置选项综合考查。2.高频设错点:对各种结构技巧、虚写、用典、对比、欲扬先抑、景与情的关系、比喻、夸张、拟人、反问、设问的考查尤多。主观题判断句段主要表达技巧,结合语境赏析其表达效果。重点、难点学习目标辨清表达技巧概念掌握审答题技巧熟悉4大类技巧一辨清“表达技巧”概念一般来说,试题题干中所说的“艺术手法”“表达特色”“表达技巧”“写作特点”“艺术特色”等概念属于同一关系的大概念,它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四个小概念。高考试题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二掌握审、答题技巧审题型明考型

题干中明确含有“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信息。暗考型

题干中不直接含有“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等用语来提问。对于暗考型,答题时必须明确一种或几种表达技巧。二掌握审、答题技巧审范围局部型指对诗歌的某句某联(片)等表达技巧的判断整体型指对全诗的表达技巧的判断。分清范围对做题大有帮助。“整体看手法”,意谓鉴赏全诗的表达技巧首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局部看修辞”,意谓鉴赏局部的表达技巧首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二掌握审、答题技巧审角度大(宽)角度即题干直接提问表达技巧是什么;小(窄)角度即具体到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行文结构等方面的某一个角度。大(宽)角度,要从几个角度入手,优先考虑某个角度。小(窄)角度,角度很明确,不能乱答。二掌握审、答题技巧审数量在答题时,要注意根据题干提示的相关信息,审清楚答题的数量,即要分清楚题干中“一”与“些(多)”、“主”与“次”的区别。题干中说“哪种”,则只能答一种;题干中说“哪些”,则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突出)”,则一般只答出一种,至多两种。要求答一个的,绝不能答多个;要求答多个的,绝不能少答;要求答主要的、突出的,绝不能答次要的、不突出的,确保答题的规范和准确。答题3步骤步骤一:明技巧(品读诗歌,读懂诗意,明确全诗或某联所运用的表达技巧)步骤二:释运用(结合具体诗句,说明如何运用表达技巧。)步骤三:析作用(分析表达技巧在形象、意境、结构、情感等方面的作用。)(说明:若题干中已明确表达技巧,步骤一可省略,作答时步骤二、步骤三可以合并,也可以调换顺序。)表达技巧表达方式结构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表达技巧表达方式:叙述、记叙(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描写、抒情、议论——举例、对比、类比、比喻论证等,说明;表现手法:描写手法(观察角度——时间转换、空间变化、远近、高低、内外、明暗,多感官结合——视听结合、味觉听觉结合、通感,点面、情节、环境、他人及他人评价,物象象征,动静、虚实、正、侧、白描、细描、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侧面描写(其他人物、物象、环境)等描写,)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借典抒情、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等)其他常见手法(想象、衬托、反衬、渲染、讽刺、渲染、抑扬结合、虚实相生、有张有弛、详略得当、忽离忽合、时断时续、波澜起伏、以小见大、点面结合、象征、点染、对比、赋、比、兴、烘托、曲笔、对写法——对面落笔、一笔两面等);3、修辞方法:比喻、排比、对比、反语、引用、用典、象征、拟人、借代——代人、事、物、事,反问、设问、夸张——夸大、缩小,对偶、互文、反复、顶针、双关、通感、叠字叠词等;4、结构安排:单线结构、双线结构、以时间、空间、事、物、人、情感为线索等,摇摆式(一波三折)、对话式、延迟式(捉迷藏、环环相扣)、“突转”式(出人意料)、“横截面”式,意识流式开头(悬念式、开门见山、写景法),结局(以景结情、出人意料、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的结局、戛然而止、留白、补叙结尾、卒章显志),素材安排(详略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点面结合、以小见大),设置悬念、承上启下、伏笔、铺垫、对比、衬托、突转、照应、先景后情、先情后景、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小见大;并列式、总分式、对照式、层进式,连贯式(时间先后)。诗歌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写作特色(广义)抒情记叙议论描写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15种)(1)景情角度: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以景衬情、寓情于景;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物情关系: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3)事情关系:借古讽(伤)今、怀古伤今、用典抒情、即事抒怀、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人物描写手法景物描写手法(1)描写顺序:远近、高低、时间空间变化(2)色彩运用:明暗对比,绘形绘色(3)动静(视听)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4)衬托渲染(5)白描、工笔(细节)(6)修辞: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7)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比喻、比拟、对偶、借代、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常见9种)、反语、互文、双关、引用、顶真、叠字(词)、通感先写景后抒情、先记事后抒怀、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卒章显志、开门见山、以景结情、伏笔铺垫、以小见大、曲笔入题、主客移位、层层深入、重章叠句、起承转合象征、想象、联想、曲笔(从对方如笔,展开想象)、衬托、渲染、对比、比兴、用典、表达方式表现手法(9种)修辞方法(14种)结构技巧(10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

这三个概念,经常被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

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1.表达方式:

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2.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但表现手法是用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而修辞手法则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而修辞手法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

一、修辞手法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二是说明修辞的表达效果。《考试说明》规定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9种)互文、顶真、双关、叠字(词)、通感(5种)描绘事物特征抽象化为具象深入浅出易懂比喻明喻本体&喻体有比喻词垆边人似月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暗喻本体&喻体比喻词:是、成了、变成,作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孔雀东南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借喻只有喻体无比喻词、本体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李白《清溪行》)语言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趣给人深刻印象比拟拟人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春日》)拟物把人当作物来描写〈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借用相关事物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事代情借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夸张突出本质特征表达强烈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送汪伦》)反问问而不答答在问中增强语气强化情感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题乌江亭》)设问自问自答引思考读来更有说服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对偶结构整齐有节奏吟诵便有音乐美对比映衬或补充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排比内容集中增强语势节奏鲜明长于抒情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

(李白《将进酒》)反复写景抒情增强感染力承上启下强调层次感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双关利用多音多义表达双重含义言在此意在彼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互文

在古文中,把属於一个句子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辞》)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通感利用感觉相通借助想象联想新颖别致隽永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李贺《李凭箜篌引》)顶真下一句头续接上一句尾表现递相依存关系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答题步骤步骤一:明技巧

(明确全诗或某联所运用的表达技巧)步骤二:释运用

(结合具体诗句,说明如何运用表达技巧。)步骤三:析作用

(分析表达技巧在形象、意境、结构、情感等方面的作用。)(说明:若题干中已明确表达技巧,步骤一可省略,作答时步骤二、步骤三可以合并,也可以调换顺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书湖阴先生①壁二首(其一)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②送青来。[注]①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时的邻居,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②排闼(tà):推门,撞开门。闼,小门。诗的后两句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诗人运用了对偶、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山水写得有情有趣。②“一水”对“两山”,整齐美观,音律和谐。

山水本是无情之物,运用拟人,诗人说水“护田”,山“送青”,水对田有一种护惜之情,山对人有一种友爱之情,化无情为有情,将山水赋予人的情思,构思极其巧妙,令人叫绝。

水环绕绿色农作物,用色彩绿色代替农作物,突出了植物的翠绿与景致的优美。一丛花令(张先)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①通。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注]

①桡:船桨,这里引申为船。2.下片最后三句为作者赢得了“桃杏嫁东风郎中”的雅号,请简要分析其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用意。解析:首先,要明确手法(修辞格),“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其次,概述内容,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桃花杏花在春风中盛开、争奇斗艳的场面;最后,说明情感,表达了女子对只能在形影相吊中消磨青春的幽怨之情。答案:手法:①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嫁”字将桃花杏花比拟作女子,将桃花杏花飘落在东风中比拟为女子嫁人,形象生动;②使用对比的手法,将女主人公与桃花杏花作对比,桃花杏花尚能嫁东风,女主人公只能在形影相吊中消磨青春,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幽怨。③用意:表达女子的怨悔之情。

她觉得桃花杏花在青春快凋谢时还懂得嫁给东风,随风而去,有所归宿;而她的情郎远行,自己只能在形影相吊中消尽青春。言外之意是怨悔未能抓住“嫁东风”的时机以致无所归宿。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题目。水仙子·舟中孙周卿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明考型参考答案:运用了比拟和排比手法,表现出诗人高昂的诗兴,展现出湖上风雪翻飞的景象,描绘出一幅壮观的江天风雪行吟图。解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望海潮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考型解析:“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一句牵出了诸多意象——湖、山、桂花、荷花,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参考答案:对偶、夸张。表现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艳羡之情。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鹧鸪天[金]王寂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暗考型解析:赏析诗句的妙处,可从诗句选景、所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炼字等方面切入。结合题目,可抓住“写山水的妙处”这个切入点,分析它使用的修辞手法(比拟),“散去”之“瘦”暗写“晓云”弥漫时的阔;“肥”暗写雨前水面的窄。这种曲笔要细心把握。参考答案:运用比拟写出了山水的变化。“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面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水面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窄狭。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其中在诗歌创作中用到的主要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尤其是描写和抒情,用得最为普遍。这两种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表达方式抒情记叙议论描写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表达方式(1)正面描写、侧面描写(2)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3)细节描写、白描、工笔(4)描写顺序:远近、高低、上下(5)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6)色彩运用:明暗对比,绘形绘色(1)景情角度: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2)物情关系:托物言志(3)事情关系:用典抒情、即事抒情

借古讽(伤)今、怀古伤今乐景写乐情、

哀景写哀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抒情方式贰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1)景情角度: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2)物情关系:托物言志(3)事情关系:用典抒情、即事抒情

借古讽(伤)今、怀古伤今乐景写乐情、

哀景写哀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抒情方式(二)托物言志:明物语(情、志、理)明确:抓写了哪些物,物有什么特点,体现与之相似的人的什么情、志、观点。三、抓住时空转换,领悟变化的情感(三)用典抒情:抓典语悟情感明确:用了什么典故,正用、反用、活用,典故的人物经历与主人公相似还是相反,借典抒情还是借古讽今、借古伤今、借古伤己、借古明志、借古喻理。四、抓住结构层次,领悟丰富的情感一、抓住显性的情感语言,掌握情感基调注意直抒胸臆的词或句。二、抓住具体抒情方式,领悟含蓄、隐晦的情感(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抓景语悟情语

明确:写了哪些景或意象,有什么特点,营造什么意境。

如何或怎样抒情分析+概括:手法+分析具体诗句,后概括出情感内涵。分析表达了什么、怎样的情感②概括+分析:先概括出情感内涵,后分析具体诗句。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间接抒情:又叫委婉含蓄,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手法说明及作用教材示例赏析直接抒情直接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的抒情方式。包括直抒豪情壮志、直抒愤世嫉俗之情、直抒悲思愁绪、直抒欢快喜悦之情、直接表达对事理的见解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悲凉慷慨的调子,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典例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岭南江行①(柳宗元)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②。射工③巧伺游人影,飓母④偏惊旅客船。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注]

①岭南:五岭以南地区,即今广东、广西一带。此诗约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赴任柳州刺史的旅途之中。②蛟涎:蛟龙的口液。③射工:传说中一种叫蜮的毒虫,能含沙射人,人或人影被射中后,都会害病。④飓母:预兆飓风将至的云晕。2.尾联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尾联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写到岭南这地方之后,作者忧虑的事还有很多,怎能容许自己枉自嗟叹、虚度年华呢?这是作者对前途多事的感叹,也是自己不甘沉沦之心绪的自然流露。答案:直抒胸臆,写到岭南后,使人忧虑的事还很多,作者不容许自己枉自嗟叹、虚度年华,表达了作者想要趁着暮年在柳州有所建树的愿望。手法说明及作用教材示例赏析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通过描写景、此物予以抒发。古诗词中,松、竹、菊、柳等都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或直接以景物描写代替情感抒发,或先写景后抒情。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全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诗中所写的虽尽是绿草、芳树、山泉、鸟语的宜人之景,但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是“鸟空啼”,以乐写哀、以闹衬寂,抒发安史之乱后“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景与情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1)、以乐写乐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即使诗中没有“最爱”二字,那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昂然的西湖,在作者的字里行间已充满了爱意。“莺争”“燕啄”“绿杨”“白沙”,从动态到色彩,无处不体现诗人对西湖的独有钟情——乐景

例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例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析】此写景诗描写作者夜泊枫桥时的情景,描写的景物带有凄清萧疏孤寂特点,这正与作者的羁旅之愁相融。2)

以哀景写哀情

(3)、以乐写哀:

“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如:。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绝句(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例1:“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分析】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的,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4)以哀景写乐情手法说明及作用教材示例赏析间接抒情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用于“咏物诗”,诗中的物象一般只有一个,所托之物既是作者的气节、志趣、理想的化身,也是作品主旨的载体。垂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蕴涵的真理,即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讽喻当朝。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台城》)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曾经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如今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对比,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手法说明及作用教材示例赏析间接抒情用典抒情事典: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表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语典: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文名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本处用事作典,“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相似之处:都是借某种景物来抒情的。不同之处:

“借景抒情”中所借之“景”具有临时性,一般是眼前实实在在的景,通常是多种景,需要从多方面来细致描绘出这些景物的自然形态特点;所抒之“情”多是指热爱、愤怒、赞美、快乐、悲伤等情感;情与景都是临时性的。

“托物言志”中所托之“物”一般具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性质,作者的描写多聚焦在一个主体事物之中,多是“形”“神”兼备的。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作者的志向、抱负、情操、追求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人杨万里)-----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元王冕《墨梅》)-----是以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更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

贺诗借咏柳赞春天,不言春之美好而言柳之婀娜,以柳之可爱衬托春之妖娆;曾诗托物言志之作,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

答题步骤步骤一:明技巧

(明确全诗或某联所运用的表达技巧)步骤二:释运用

(结合具体诗句,说明如何运用表达技巧。)步骤三:析作用

(分析表达技巧在形象、意境、结构、情感等方面的作用。)(说明:若题干中已明确表达技巧,步骤一可省略,作答时步骤二、步骤三可以合并,也可以调换顺序。)[典例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蓦山溪·梅(曹组)洗妆真态,不作铅华御。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黄昏院落,无处著清香,风细细,雪垂垂,何况江头路。月边疏影,梦到销魂处。结子欲黄时,又须作、廉纤细雨。孤芳一世,供断有情愁,消瘦损,东阳①也,试问花知否?[注]

①东阳:沈约,因其曾做过东阳太守,故称。沈约暮年形体消瘦。2.从全词来看,词人主要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感情?解析:托物言志,借助某物的一些特性,来表达作者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这是首咏梅词。上片描写梅花孤芳无赏的命运,下片感叹梅花一生清真孤高却频遭摧折和弃置。词人自称是惜梅、爱梅的多情者,意在以梅之品格、境遇映衬自身,寄寓自己“孤芳一世”的情怀。答案:本词主要用了托物言志。表达了词人赞美梅花、怜惜梅花、喜爱梅花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词人愿意像梅花那样,虽然处境不顺,但仍坚守品格,清高自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典例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赠边将(施肩吾)轻生奉国不为难,战苦身多旧箭瘢。玉匣锁龙鳞甲冷,金铃衬鹘羽毛寒。皂貂拥出花当背,白马骑来月在鞍。犹恐犬戎临虏塞,柳营①时把阵图看。[注]

①柳营:汉代将军周亚夫驻军细柳防备胡人。周亚夫以治军严明著称。2.本诗尾联运用了典故,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解析:要根据注释“汉代将军周亚夫驻军细柳防备胡人。周亚夫以治军严明著称”来把握。借用这一典故旨在说明戍边将领的认真和恪尽职守,因此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的歌颂和赞扬之情。答案:尾联化用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兵细柳、治军严明的典故。诗人把这位将军比作周亚夫,他时刻警惕着犬戎侵犯边塞,为此而仔细查看、研究阵图,表现了将军心系祖国,忠勇有谋,兢兢业业的形象。[典例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贺新郎·九日(刘克庄)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①滴。追往事,去无迹。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②,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注]

①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②南朝狂客:孟嘉。晋孟嘉为桓温参军,尝于重阳节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2.词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成语出处:

《晋书·孟嘉传》:“有风到至,吹嘉帽堕落,嘉不知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孟嘉落帽:形容才思敏捷,洒脱有风度。

东晋初年,征西大将军桓温继任江州刺史,当年九月初九重阳节,桓温带着属下的文武官员游览龙山,登高赏菊,并在山上设宴欢饮,当时大小官员都身着戎装。山上金风送爽,花香沁人心脾。突然一阵风扑面吹来,竟把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但他一点也没有察觉,仍举杯痛饮。

桓温见了,暗暗称奇,以目示意,叫大家不要声张,看孟嘉有什么举动。但见孟嘉依然谈笑风生,浑然不觉。又过了很久,孟嘉起身离座去上厕所。

桓温趁机让人把孟嘉的帽子捡起来,放在他的席位上。又命人取来纸笔,让咨议参军太原人孙盛写了一张字条,嘲弄孟嘉落帽却不自知,有失体面。写好后让桓温过目,桓温觉得很有趣,想乘酒兴调侃奚他一番。便把纸条压在帽子下。孟嘉回到座位时,才发觉自己落帽失礼。但却不动声色地顺手拿起帽子戴正。又拿起字条看了一遍,即请左右取来纸笔,不假思索,奋笔疾书,一气呵成一篇诙谐而文采四溢的答词,为自己的落帽失礼辩护。桓温和满座宾朋争相传阅,无不击节叹服。

孟嘉在聚会中帽落而依然风度翩翩,当人们嘲笑他时,又能从容应对使四座叹服。后遂用“孟嘉落帽、山头吹帽、山头落帽”等称扬人的气度宽宏,风流倜傥,潇洒儒雅。解析:本词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风雨交加的环境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满天密布深黑的乌云,再加上阵阵斜风细雨,使人心乱如麻,愁思似织,这是借景抒情。

结合注释可知“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是用典。这是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而流泪的典故,表现词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

还有“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意思是:少年时我风华正茂,气冲斗牛,以为身负凌云健笔。到而今才华如春花凋谢殆尽,只剩下满怀萧条寂寞的心绪。这是拿少年时的才华与如今的才气凋尽进行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答案:①借景抒情。开篇描写交织着斜风细雨的暗沉沉的天空,中间描写登楼所见的点点秋色,结尾描写大雁远飞、斜阳西沉,都表达了词人对于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②用典。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流泪的典故,表现词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化用孟嘉登高帽落的典故,谴责当时文人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风流的狂客行径,表现词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又无能为力的心情。③对比。将少年的才华横溢与如今的才气凋尽形成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将自己对家国的忧心与当时文人不顾家国现状,仿效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形成对比,表现救国无望的无可奈何。(1)正面描写、侧面描写(2)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3)细节描写、白描、工笔(4)描写顺序:远近、高低、上下(5)感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6)色彩运用:明暗对比,绘形绘色描写方式1.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描写:是指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直接描写。侧面描写:是对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进行描写。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15.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画眉鸟(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啭:鸟婉转地啼叫。随意:随着自己(鸟)的心意。树高低:树林中的高处或低处。金笼:贵重的鸟笼,喻指不愁吃喝、生活条件优越的居所。百啭千声:形容画眉叫声婉转,富于变化。始知:现在才知道。不及:远远比不上。画眉禽(文同)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尽日:整日,全天。好风:即适意的微风。下高笼:是对画眉动作的描写,即飞下高高的鸟笼。公庭:指代官府,公差。简:简少而闲散。千岩万壑:形容山峦连绵,高低重迭。

欧诗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啭,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在本诗中,诗人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

文诗虽以画眉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进行侧面描写,重点渲染了“公庭事简人皆散”之后,初听上去仍在“高笼”中的画眉鸣声此时听起来却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悠远空旷,清幽寂静。本诗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真题解析15.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欧诗托物言志,通过对比画眉鸟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抒发的是诗人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②文诗对画眉进行侧面描写,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衬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的人物形象。2、细节描写

细节,是指细微的动作或细小的情节。它可以是一个动作、一种情景、一个特点或一种景物等。通过特写镜头把事物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本诗写了生活中的怎样的细节?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秋天思念亲人的情景。诗人通过写信和“开封”这两个细节的描写,把客居他乡思念亲人的复杂的感情,传神地表达出来了。

3、白描

: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指不着颜色,也不画背景,只用虚线勾勒人物形象的画法。

文学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不事雕饰,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的手法。

田家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工笔,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典例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塞下曲六首(其三)(李白)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①。弯弓辞汉月②,插羽破天骄③。阵解星芒尽④,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⑤。[注]

①渭桥:位于唐代长安渭水上。②辞汉月:离开京城。③天骄:匈奴,这里指敌人。④星芒尽:战争结束。⑤霍嫖姚:霍去病。2.作者采用哪些手法塑造了将士们什么样的形象?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特点、塑造人物形象技巧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范围是全诗。注意结合诗句分析。这类题的答题模式:手法+手法的解释+形象特点。“骏马”“鸣鞭”是侧面烘托,“弯弓”“插羽”是正面的动作描写,“霍嫖姚”是用典。答案:①侧面描写。首联写奔驰的骏马、催马前进的鞭声,从侧面烘托将士们斗志昂扬、杀敌心切的形象特点。②细节描写。颔联通过弯弓搭箭的细节描写,表现将士们的神勇无敌。③用典。尾联用霍去病建功立业的典故突出将士们报效国家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献身精神。4、动静结合

诗歌常常通过意象的动静结合,采用相互映衬的手法来开拓诗境,传达情感。分类:以动(声)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化动为静,以静写动遥看瀑布挂前川化静为动,以动写静两山排闼送青来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通过描写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营造出春天的山谷中的一派生机,而这些动景更衬托出一片静谧的意境,以动衬静,韵味无穷。

[典例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早发竹下①(范成大)结束晨妆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碧穗吹②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湾。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注]

①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此诗写于诗人徽州任内。②吹:通“炊”。2.有评论家认为本诗颔联写雾写山非常巧妙。

诗人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答案:①动静结合:用“冲”字写马在轻雾中穿行,恍若冲开一道轻纱似的帷幔,使流动的雾化为静态;用“放”字写出一座座山好像从身边奔放而出的情态,使静止的山化为动态。②运用叠词:用“薄薄轻轻”突出了雾的虚无缥缈,用“重重叠叠”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写出山中黎明时的朦胧美。5、点面结合

“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面”---概写,粗线条的勾勒。“点”---详写,精妙的描画。

“点”: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顾及全局,体现广度。4.点面结合例1: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例2:朱敦儒的《好事近》:“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例3: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朱敦儒《好事近·渔父词》)

上片从面上对渔父的志趣和生活概貌作了总的交代,下片用洗练的笔墨摹写了一个恬淡自适的渔父形象。而在静态的画面上,又加上了孤鸿这个动点。全词点面结合,描写了词人超脱世俗、不受约束的闲适生活

5、虚实结合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诗人想象的(2)回忆过去的(3)设想未来的(1)诗人想象的。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幻世界和梦境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回忆过去的。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未来的。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柳永《雨霖铃》:“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典例1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临江仙(牛希济)洞庭波浪飐晴天,君山一点凝烟。此中真境属神仙。玉楼珠殿,相映月轮边。

万里平湖秋色冷,星辰垂影参然。橘林霜重更红鲜。罗浮山①下,有路暗相连。[注]

①罗浮山:号称道教的“第七洞天”,相传为葛洪炼丹处。2.这首词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有关词句简要分析。解析:本词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为虚实结合。对于这种手法,要懂得在诗词中找“虚”的技巧。古诗词中,对“虚”的描写有三种情况:过去发生的、未来发生的、作者想象的。本词中,作者由君山想象到“玉楼珠殿,相映月轮边”这样的仙境,由洞庭湖联想到罗浮山,是虚写。本词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夜游洞庭湖的愉悦心情和对仙境的向往。答案:虚实结合。上片实写眼前所见之洞庭湖与君山,后由君山展开想象,“玉楼珠殿,相映月轮边”是对仙境的想象。下片先实写眼前所见之景,后由洞庭湖联想到罗浮山,表达了夜游洞庭湖的舒畅闲适,也表现了对仙境的向往。6、描写顺序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由近而远、由上而下、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寒鸿一字来如线。(周德清《塞鸿秋·浔阳即景》)由近而远,由水写到山,由地写到天,由静写到动,由昼写到夜,高低远近天上地下,通过铺垫,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一幅秋景图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注][唐]许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注]

“阙”指唐代都城长安,此诗写于作者赴长安应试途中。这首诗勾勒了一幅秋日行旅图,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参考答案:①远近结合(由近到远)。先从近处着笔,写枫叶在秋风中的沙沙响声和长亭夜宿独自饮酒的情景,再描绘四周的远景,写华山的“残云”,中条山的“疏雨”,随山远伸的“树色”,在远处奔腾激荡的“河声”。②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赋予华山、中条山等以动感,显现出生机和活力,同时反衬环境的空旷、悠远、宁静。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或通过色彩、声音去描写景物。

凡是诗词中出现了颜色词,即应考虑视觉(或绘色);出现了表声音的词,即应考虑听觉(或绘声)或动静结合;如有冷暖,须考虑触觉;如有花香之类,须考虑嗅觉。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杜甫《绝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居易《夜雪》)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满山青翠欲滴,遍布似火的朵朵红花。江、山、花、鸟四景,分别被敷以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色清新,令人赏心悦目。“衾枕冷”是触觉,“窗户明”是视觉,“折竹声”是听觉,从多角度侧面烘托了夜雪之大。7、感官角度[典例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点绛唇·途中逢管倅赵彦端①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别离何遽,忍唱《阳关》句!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无据。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注]

①赵彦端,有几十年从宦生涯,漂泊流离。管倅是他的友人。2.从写景、抒情和构思的角度赏析“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二句的妙处。答案:①写景角度:视听结合。“寒蝉鸣”为听觉描写,“斜阳暮”为视觉描写。②抒情角度:寓情于景。凄切的蝉鸣和暗淡的斜阳烘托了词人浓重的愁情。③构思角度:以景结情。结尾不直抒胸臆而以景物描写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狭义的表现手法,常见的有赋比兴、抑扬、联想、想象、渲染、烘托、对比、衬托、以小见大等。但在实际做题中,当问到表现手法的时候,往往把表达方式中具体的抒情方式与描写方式也纳入其中,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用典抒情、托物言志、白描、细节描写(动作、神态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这就是广义的表现手法。而以下所讲的则是狭义的表现手法,是除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外的常用的诗歌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手法说明作用教材示例赏析点染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点明的情感。运用点染法,会收到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点明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染,渲染了离别之悲、冷落之苦。对比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震撼人心。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的繁荣,最后一句描写今日的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深切,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必备知识]手法说明作用教材示例赏析比兴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既以关雎鸟鸣叫求偶来比喻男子对女子的爱慕追求,又能自然引出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衬托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加突出、形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人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然后才集中描写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手法说明作用教材示例赏析渲染烘托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渲染和烘托都是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创造气氛,突出形象,增强艺术效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杜诗一连出现风、天、猿、渚、沙、鸟六个特定镜头,渲染秋江景物凄清肃杀的特点。《陌上桑》从观看者的神态来烘托罗敷的美,比从正面直接描写其形貌美在哪里节省笔墨,且更具有艺术魅力。手法说明作用教材示例赏析想象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想过程。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选择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借古讽今在咏史诗、怀古诗中是最常见的,借对历史上的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向当权者提出忠告等。深沉蕴藉,发人深思。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表面写赤壁之战怀古,实则是因预感到唐朝将亡而发出慨叹。手法说明作用教材示例赏析对写法(对面落笔、一笔两面)指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的角度着笔,而从对方的角度入手,进行悬想揣测,从而曲折达意,收到委婉旁衬的艺术效果。这种表达技巧常见于表现亲情的作品中。单方面写思乡念亲,只是一层意思;如果转换角度,写两地的思念,情感的表现将更加细腻动人,耐人寻味。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柳永《八声甘州》)由于思归心切,联想到自己的妻子也一定是同样渴望自己回家,想象着妻子会常常在妆楼上痴痴地凝望远处的归船,多少次误以为丈夫归来了,然而船到近前带来的却是无尽的失望。本是自己望乡怀人,却说“佳人”盼望自己回去;本是自己倚栏凝愁,却说“佳人”不知自己的愁苦。衬托与对比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的元素,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对比是把两个对立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的特点。二者的区别主要是:①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②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对比与反衬有时不易区分,高考评分时往往都算正确。关注易混的几种表达手法

烘托、衬托与渲染(1)烘托与衬托烘托,又叫侧面描写,是用一个(或多个)事物暗示另一个事物,只写一个(或多个)事物,但目的是写另一个事物。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写观众的反应,写周围景色,目的是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要写,一个为主,一个为次,“次”对“主”起陪衬作用。做题时可这样区别:看是否出现:烘托是只写这个事物,另一个事物(要暗写的事物)不出现;衬托是两个事物都要写,“主”事物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看描写事物的数量:烘托可以是以“多”写“一”,俗称“众星捧月”;衬托是以“一”写“一”,且是连续写的,俗称“烘云托月”。(2)烘托与渲染烘托是侧面描写,作为陪衬,使要突出的事物更加鲜明。而渲染则一般用景物、环境来烘托情感,对景物环境多作正面描写。如贺铸《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里的手法很多,其中一个就是渲染的手法,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之深。

对比·衬托(1)对比:构成对比的双方没有主次之分,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2)衬托:构成衬托的各组成部分有主次之分,而且次要部分要对主要部分起陪衬烘托的作用,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应用体验]指出下列诗句所用的手法是衬托还是对比。(1)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

(2)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偁《村行》(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杜甫《绝句》)

(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5)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6)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李煜《浪淘沙令》)衬托)

对比

衬托衬托对比衬托1.(2019·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单一型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解析:解答本题要明确前六句的思想内容,依次从中找出对比点,并分析这些对比表现了精卫怎样的形象特点。首句中的“终年”与“寸诚”,用时间之长与寸心(决心)对比,凸显精卫决心之坚;三、四句的“山石细”与“海波平”,用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出了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五、六句的“功难见”与“命已轻”,用任务重、功业难成与生命有限对比,表达出精卫不能实现抱负的命运之悲。参考答案:“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2.(2018·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送王昌龄

李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注],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注]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参考答案: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解析:“点染”一词借用了传统国画的技法名称。国画家作画,往往用中锋点出景物,然后再用侧锋加以层层渲染,使画面显得更有立体感。运用到诗词创作上,“点”就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铺写,使诗歌的形象更丰满,意味更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意过于单调。一般来说,点的是内在的情感和诗歌主题,渲染的是外在的环境和景物形象。①点,“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②染,“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1.(2017·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②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注]

①迮:狭窄。②桐江:桐江上有严子陵(东汉著名隐士)隐居的钓台。(多样型)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以颈联、尾联为例,选择其中两种作简要赏析。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诗句赏析题,答题思路是“手法+诗意+情感”。颈联中理想与现实的状态是鲜明的对比。尾联中“明朝”点明所写内容是作者想象,是虚写;“桐江”上有严子陵隐居的钓台,此处为用典。尾联还有对秋景的描述,表现了诗人的愁思,这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手法。参考答案:①对比。想当年,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现实中,听闻五更天吹响的军号,已是愁肠百结,悲愤难平。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②想象(虚写)和用典。明日诗人且学严子陵,在烟雨迷蒙的桐江岸边,在红枫树下系上钓舟,表达的是作者归隐的愿望。③寓情于景。想象自己(虚写)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春思皇甫冉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①龙堆路几千。家住层城②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机中锦字③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元戎窦车骑④,何时返旆勒燕然。[注]

①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②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③机中锦字:窦滔被贬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诗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反覆,皆成文意。④元戎窦车骑:元戎,犹主将;窦车骑,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刻石而还。诗歌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对比。“莺啼燕语报新年”的京城,和平宁静,与“路几千”的遥远边关形成鲜明对比,使读者感受到心灵的强烈震撼。②虚实结合。第一句是眼前实景,第二句是想象,表现出对从征亲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③用典。尾联使用汉代窦宪大破匈奴,刻石而还的典故,表达女主人公盼望丈夫早日得胜而归的心情。④拟人。“燕语”赋予春天的燕子以人的情感,形象描述出和平宁静的场景;“笑独眠”运用了拟人手法,写枝上花团锦簇,好像在嘲笑独眠的女主人公,突出了女主人公的孤独之感。⑤诘问(疑问)。末句“何时”即“什么时候”,表达了女主人公盼望丈夫早日凯旋的急切心情。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指出诗歌使用了何种手法,然后结合诗句作具体阐释。首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莺啼燕语”用拟人的手法形象描绘出京城和平宁静的春景,而“马邑龙堆路几千”,在那遥远的边关,从征的亲人却不能享受这份宁静。第一句是眼前实景,第二句是想象,虚实结合,表现出女主人公对从征亲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颈联,“论”和“笑”,都是拟人化的写法。锦字回文诗的内容,无非离情别恨。锦字诗有多长,恨便有多长;锦字诗无穷,恨也无穷。楼上花枝本无情,然而在女主人公眼中,那花团锦簇的样子,很像是在嘲笑独眠之人。尾联提出一个意义深远的问题,“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这里使用汉代窦宪大破匈奴、刻石而还的典故,表达女主人公盼望丈夫早日得胜而归的心情。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行文上的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都显示出诗歌篇章结构上的艺术。常见的结构技巧有铺垫、卒章显志、首尾呼应、以景结情、重章叠句、抑扬结合等。对此,高考命题时有涉及,经常会就诗歌的开头、中间、结尾、整体结构等设置问题。结构技巧[必备知识]手法特点及作用教材示例

赏析开门见山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揭示主题或全篇主要内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首句概括写出数十年客居他乡的事实,有自伤“老大”之情,下联儿童的淡淡一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而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最后两句写山上所望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手法特点及作用教材示例

赏析卒章显志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心志。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而后透露自己的真实意图。应怜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