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03(全国卷123模式)_第1页
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03(全国卷123模式)_第2页
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03(全国卷123模式)_第3页
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03(全国卷123模式)_第4页
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03(全国卷123模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2024年高考考前信息必刷卷(全国卷统编版)03历史(考试时间:5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2024年高考历史卷(新教材老高考模式)还坚持无情境不命题的原则,高考试题多通过创设陌生的、复杂的、开放的问题情境,考查和检验考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总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常见的情境类型有文献情境、图像情境、数据情境、综合情境等,不同情境下试题的解题思路不同,要求考生具备各种不同类型情景试题的能力。全国卷统编版高考试题预测:在2024年高考中,“五史”考查依然可能是高考的重头戏,注意“五史”体系:加大了对党史的考查力度;注重考查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突出对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考查。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将农村、农业放在了国家安全基石的高度,将乡村振兴与中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放到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首位,粮食、农村、农业依然是高考的长效热点。如第43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物种交流、国家粮食安全,落实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历史理解等核心素养的考查.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24.在西周中期至晚期前端的百余年中,井氏家族成为赓续绵延的法官家族。周恭王时期,井氏家族的宗子井伯曾以审判团首席法官的身份处理裘卫诉邦君厉一案;传世的青铜器曶鼎铭文记录了井叔处理贵族曶与限之间争讼的案例。这反映出当时()A.国家权力被烙上宗族印记B.地方治理体系较为松散C.审判权是诸侯的重要权力D.传统礼乐制度遭到冲击【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西周中期至晚期前端,井氏家族获得了世袭的审判权力,井伯、井叔相继审理了一系列重大案件,这体现了国家权力的宗族印记,故选A项;材料不涉及地方治理体系,“松散”更没有依据,排除B项;审判权只是井氏诸侯的重要权力,不具有普遍性,排除C项;材料中的重大案件由井氏诸侯负责审理,遵奉天子册封的权威,说明当时人们依然恪守传统的礼乐制度,排除D项。25.汉武帝鼓励天下“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上书言国事以自荐,并亲自审阅,优者录用,授予郎中、给事中等官职,“其时上书自荐者达千人之多”。宣帝规定通过上书拜官者须试用一年。上述做法()A.纠正了察举制度弊端B.强化了中枢行政制度C.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D.改变了社会主流思想【答案】C【解析】据材料“汉武帝……上书言国事以自荐……官职”、“宣帝……上书拜官者”可知,汉武帝时期鼓励“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上书言国事以自荐,经皇帝亲自审阅后授予官职,当时上书自荐的人数非常多。汉宣帝也允许上书拜官,这些做法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故选C项;材料只提及汉武帝和汉宣帝允许上书自荐,未涉及察举制度,“纠正了察举制度弊端”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强化了中枢行政制度,材料内容属于选官制度,与中枢行政制度无关,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材料中的做法没有改变社会主流思想,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26.下表是唐朝宰相科举出身统计表,据此可知唐朝()

太宗高宗玄宗代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宣宗懿宗宰相总数2941271229147242321科举出身3131871786182017所占比例10%31%67%58%57%57%85%75%87%81%A.科举制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B.中央集权呈不断加强趋势C.庶族地主逐渐取得政治优势D.制度变革冲击旧利益格局【答案】D【解析】据材料“唐朝宰相科举出身统计表”可知,唐朝由科举入仕成为宰相的比例逐渐提高,门阀士族阶层的特权受到打击,说明选官制度的变革打破了旧的利益格局,故选D项;材料只涉及唐朝宰相科举出身情况,没有其他选官途径对比,不能得出“科举制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的结论,排除A项;中央集权是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的政治制度,材料中没有关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的描述,不能得出“中央集权呈不断加强趋势”,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通过科举入仕的宰相数量呈上升趋势,但并没有士族地主和庶族地主在官僚集团中的占比情况,不能得出“庶族地主逐渐取得政治优势”的结论,排除C项。27.图1为明代画家陈洪绶创作的《水浒叶子》(叶子即纸牌,也用于行酒)。此作品()九纹龙史进

小李广花荣

赤发鬼刘唐

霹雳火秦明图1A.突破了程朱理学的思想束缚B.具有反君主专制的民主色彩C.彰显了文学艺术的教化功能D.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答案】D【解析】据题干可知,明代画家陈洪绶把一些《水浒传》人物形象创作成“叶子”,再结合题干“叶子即纸牌,也用于行酒”可知“叶子”属于市民文化的一种,据此可知,该现象体现出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故选D项;据题干可知,明代画家陈洪绶仅是把一些《水浒传》人物形象创作成“叶子”,以供市民娱乐使用,这与“程朱理学”内容无关,排除A项;题干的着重点在于叙述明朝画家陈洪绶将一些《水浒传》人物形象创作成“叶子”供市民娱乐,而不是其人物形象本身的含义,并且,这些人物形象本身并不具有“反君主专制的民主色彩”,排除B项;题干述及的是“叶子”本身的文学艺术的娱乐功能,而不是“教化功能”,排除C项。28.戊戌维新前后,资产阶级改良派创办《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时报》等报刊,文体摒弃陈词套语,或文或白,或中或外,时杂以俚语、韵语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民呼》《民吁》《民立》等“民”字报刊及大量如《中国白话报》等完全用口语编写的报纸。这一办刊趋向旨在()A.改革报刊达成代民立言目标B.表达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C.唤起民众觉悟助推政治革新D.体现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答案】C【解析】据材料“或文或白,或中或外,时杂以俚语、韵语等”“完全用口语编写的报纸”可知,晚清时期,维新派和革命派在宣传改革和革命时多实用通俗语言,这有助于民众接受宣传信息,有助于调动民众参与改革或者革命,有助于维新派和革命派唤起民众觉悟,进而助推政治革新,故选C项;无论是维新派还是革命派,使用通俗语言进行宣传都是为了推动改革或者革命活动,“改革报刊”只是现象,并非目标,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维新变法和革命运动都有救亡图存的特点,但材料强调报刊使用通俗化语言,并未体现具体宣传内容,看不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且这并非根本目的,排除B项;使用通俗语言照顾了民众的文化水平,但这并非其目的,而是材料表象,排除D项。29.民国二十二年十二月,中央执行委员会公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方苏维埃暂行组织法(草案)》规定:在省、县、区级执行委员会及其主席团之下,设立劳动、土地、军事、财政、审计委员会及总务处等部,具体管理该苏维埃管辖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方面的行政事务。这说明当时()A.“三三制”原则得罚贯彻执行B.中共重视工农民主政权建设C.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基层的管控D.民族矛盾地位正在快速上升【答案】B【解析】据材料“民国二十二年”可知,是1933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方苏维埃暂行组织法(草案)》的规定,完善和规范了苏维政府的组成和职权,加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故选B项;“三三制”原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采取的政策,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不是国民政府,排除C项;1931年后,中日民族矛盾地位确实快速上升,但材料主旨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与民族矛盾无关,排除D项。30.晋冀鲁豫边区银行(即冀南银行)成立后,五年内曾向八路军总部贷款共计10386万元。邓小平指出,冀南银行发行的冀钞,“打击了敌人利用法币的阴谋,缩小了伪联银券的市场。”冀南银行的举措()A.表明各根据地实现货币统一B.稳定了红色苏区的金融秩序C.有利于抗日军民的持久抗战D.推动了土地改革的深入开展【答案】C【解析】由“五年内曾向八路军总部贷款共计10386万元”、“打击了敌人利用法币的阴谋”、“缩小了伪联银券的市场”可知,冀南银行在经济上支持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和八路军,所以有利于抗日军民的持久抗战,故选C项;A项不符合史实,题干也没有涉及其他地区的货币使用情况,没法得出各根据地实现货币统一的结论,排除A项;“红色苏区”应该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称谓,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缴租交息”,而不是土地改革,因为土地改革不利于团结地主阶级抗日,排除D项。31.据统计,1951年全国拥有农村电影放映队七百多个,1958年增至八千多个,到了1965年,全国已经拥有超过一万三千个放映队。电影放映队在中国乡村社会迅速普及,并形成了一张全国性的电影放映网。这()A.有利于国家意志向农村社会下沉B.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的生活习惯C.满足了农村广大民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D.反映出当时政治与经济体制的持续变革【答案】A【解析】据材料“1951年全国拥有农村电影放映队七百多个”、“到了1965年,全国已经拥有超过一万三千个放映队”并结合所学可知,电影放映队在中国乡村社会迅速普及,便于国家意志通过电影放映在乡村进行灌输,符合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前后的意识形态建设,故选A项;电影放映队在中国乡村社会迅速普及,有利于满足农村广大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但“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的生活习惯”说法夸大,与事实不符合,排除B项;电影放映队在中国乡村社会迅速普及,有利于满足农村广大民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但“满足了”绝对化,且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事实不符合,排除C项;电影放映队在中国乡村社会迅速普及,与政治经济体制变革无直接关联,排除D项。32.13世纪后期,德意志北部城市之间形成了一个商业、政治联盟——汉萨同盟。位于沿海地带或通航河流两岸、或有自主权的城市,才能加入该同盟。西、北欧君主国在与汉萨同盟建立商业关系后获利颇丰,纷纷欢迎其在本国开设商站。这表明()A.德意志主导北大西洋的贸易B.重商主义催生城市自治C.商人阶层崛起影响历史进程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答案】C【解析】据材料“商业、政治......才能加入......获利颇丰”可知,汉萨同盟是一些商业城市结成的商业、政治联盟,在西、北欧各国开展贸易,促进了商业和城市发展,影响了历史进程,故选C项;汉萨同盟位于德意志北部,主要控制波罗的海地区贸易而非北大西洋贸贸易,排除A项;据材料“自主权的城市......才能加入”可知,加入汉萨同盟的条件是城市获得自治,并且材料主要讲汉萨同盟的商业活动,未提及推动城市自治的政治运动,排除B项;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是在14世纪,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33.19世纪初,“解放者”玻利瓦尔强调自由仰仗于科学,而科学的发展将帮助人们理解自己的权利并为之而战。在他看来,只有科学家才能真正了解国家的实际情况,知识确实是一个产生力量的源泉。据此可知,他强调()A.以思想解放推动革命发展B.民族独立是科学发展的前提C.知识是国家经济发展基础D.科学是破解考迪罗制的良方【答案】A【解析】据材料“19世纪初”科学的发展将帮助人们理解自己的权利并为之而战”“知识确实是一个产生力量的源泉”可知,玻利瓦尔强调科学的重要性,这是因为科学的发展能够推动思想解放,进而推动革命发展,故选A项;玻利瓦尔强调科学发展对民族独立的影响,而不是民族独立是科学发展的前提,排除B项;玻利瓦尔强调以思想解放推动革命发展,且当时的中心任务就是实现国家独立而不是国家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考迪罗制是拉丁美洲特有的军阀、大地主和教会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独裁制度,拉美地区的大多数国家在19世纪20年代独立后至20世纪前盛行,而此时拉美独立运动才刚刚起步,排除D项。34.图2为英国漫画家伯纳德·帕特瑞吉1935年9月创作的漫画《她能控制得住他吗?》。作者意在()A.表达对国际局势恶化的担忧B.强调各国加强协作应对危机C.呼吁改革国联壮大和平力量D.动员广大民众投身反战运动【答案】A【解析】结合纲要下册第17课所学法西斯势力侵略扩张可知,德国纳粹党利用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强烈不满,煽动民族复仇主义,种族狂热和对外扩张得到了广泛支持。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与材料漫画中“柔弱女子”国联对关锁“战争”怪兽力不从心相合,故选A项;“各国加强协作”不合题意,与国联被英法操控,不愿与其他成员协作相悖,排除B项;“改革国联”不合题意,与漫画《她能控制得住他吗?》相悖,排除C项;“动员广大民众”不合题意,与漫画作者仅对国联能否制止战争持担忧态度相悖,排除D项。35.表3所示为1992—1993年美国所倡导的部分经济合作组织。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时间涉及国家倡议1992年美、加、墨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1992年南北美洲国家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1993年美、日、韩建立太平洋共同体表3A.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B.努力促进全球贸易快速发展C.妄图主导世界经济新秩序D.试图增强自身的经济影响力【答案】D【解析】由1992—1993年美国所倡导的部分经济合作组织可知,冷战后美国积极拉拢一些国家建立经济合作组织,这主要是为了增强自身的经济影响力,维护经济霸主地位,故选D项;题干所述为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不属于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且“积极推动”也不符合美国史实,排除A项;美国上述举措的主观目的并不是促进全球贸易快速发展,而是要增加自己的经济影响力,排除B项;题干所述为美国试图主导区域经济发展,而不是主导世界经济新秩序,且这一时期世界经济新秩序也尚未建立,排除C项。第Ⅱ卷二、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4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马铃薯(俗称洋芋)在明万历年间传入中土,从东南沿海至北京,当时仅是皇室、显贵盛馔。乾隆年间推行垦荒增粮,马铃薯承担了重要角色,八旗子弟也以油炸、烧烤马铃薯为食。汉族人以为八旗子弟吃洋芋让人长得帅气,变得强壮有力,于是出现“吃洋芋,长子弟”之说。嘉庆年间,人口成倍骤增,适应性强的马铃薯种植已经遍及山南海北,垦者达千百万计,局部地区甚至以其为口粮,“吃洋芋,长子弟”遂成为中国人情结。——摘编自翟乾祥《16~19世纪马铃薯在中国的传播》等材料二表1马铃薯与英国餐桌文化时间“马铃薯与英国餐桌文化”大事记1589年伦敦市长向英王报告“一部分失地的下层人以小块土地或盆栽种植马铃薯充饥”。1649年威斯敏斯特教堂红衣大主教修订教义,宣布“马铃薯也是上帝的恩赐之物”。1815年议会通过《谷物法》,将马铃薯与小麦、稻谷、玉米等并列为谷物并征收高额进口税。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机器标准化加工的马铃薯罐头成为英国军事储粮之一。20世纪初马铃薯食品(土豆泥、土豆派、土豆威士忌等)逐渐成为英国餐桌文化亮丽的风景。——据史蒂文·托皮克《马铃薯在欧洲的传播及社会影响》等整理材料三甘肃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2022年底,马铃薯制品生产能力达70余万吨,马铃薯全产业链产值达340亿元。马铃薯从“救命薯”到“温饱薯”,从“脱贫薯”到“小康薯”,再到“振兴薯”“营养薯”,极大夯实了粮食安全基础。——摘编自王朝霞《“小土豆”书写乡村振兴“大文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中国人“吃洋芋,长子弟”情结的形成过程。(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铃薯逐渐成为英国“餐桌文化亮丽风景”的原因。(10分)(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马铃薯推广开发为例,说明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可借鉴的经验。(6分)【答案】(25分)(1)过程:随着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马铃薯传入中国;在明清皇室及贵族的推动下,出现“吃洋芋,长子弟”之说;明清时期人地矛盾突出,马铃薯适应性强,逐渐推广种植并成为口粮,“吃洋芋,长子弟”成为中国人情结。(9分)(2)原因:圈地运动后,失地农民种植;宗教改革修订传统教义,改变观念;议会立法与重商主义经济政策的影响;工业革命与战争需求的推动;马铃薯食品丰富多样,适应了社会饮食需求。(10分)(3)经验:国家重视,如清朝政府推动和英国议会立法;重视技术革新,如英国工业革命后机器标准化加工的应用;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如甘肃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6分)【解析】(1)据材料一马铃薯“在明万历年间传入中土”并结合纲要上册第14课所学明清农业的发展得出随着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马铃薯传入中国;据材料一“八旗子弟也以油炸、烧烤马铃薯为食”“汉族人以为八旗子弟吃洋芋让人长得帅气,变得强壮有力”得出在明清皇室及贵族的推动下,出现“吃洋芋,长子弟”之说;据材料一“嘉庆年间,人口成倍骤增,适应性强的马铃薯种植已经遍及山南海北”得出明清时期人地矛盾突出,马铃薯适应性强,逐渐推广种植并成为口粮,“吃洋芋,长子弟”成为中国人情结。(2)据材料二“一部分失地的下层人以小块土地或盆栽种植马铃薯充饥”得出圈地运动后,失地农民种植;据材料二威斯敏斯特教堂红衣大主教修订教义“马铃薯也是上帝的恩赐之物”得出宗教改革修订传统教义,改变观念;据材料二“议会通过《谷物法》”将马铃薯与小麦、稻谷、玉米等并列为谷物并征收高额进口税得出议会立法与重商主义经济政策的影响;据材料二“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机器标准化加工的马铃薯罐头成为英国军事储粮之一”得出工业革命与战争需求的推动;据材料二“马铃薯食品(土豆泥、土豆派、土豆威士忌等)”成为亮丽的风景得出马铃薯食品丰富多样,适应了社会饮食需求。(3)据材料一“乾隆年间推行垦荒增粮”,材料二“议会通过《谷物法》”得出国家重视,如清朝政府推动和英国议会立法;据材料二“机器标准化加工的马铃薯罐头成为英国军事储粮之一”得出重视技术革新,如英国工业革命后机器标准化加工的应用;据材料三“甘肃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得出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如甘肃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4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图像史料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也包含了复杂的判断。图被称为“凿空丝路的图像记忆”,但有一些明显的“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壁画中找出两处“错误”,并就“错误”产生的原因分别予以说明。(要求:信息有效,史实准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答案】(12分)示例:壁画错误:(1)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是汉武帝并非汉宣帝;(2)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西域国家抗击匈奴并不是求取金人佛像名号。解释说明:错误1:可能由于作画者对历史知识不够熟悉造成的。错误2:可能是作画者有意改编的。初唐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佛教与之相争;对外交往频繁,丝绸之路畅通;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之地,在中原与西域的交往以及东西方文明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在《史记》《汉书》中都有记载,被司马迁称为“凿空”,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身处丝路枢纽敦煌的佛教徒借张骞的名人效应根据史实进行加工把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提前两百多年,赋予了其引入佛教的新含义。《张骞出使西域图》壁画既展示了张骞开通丝绸之路的历史功绩,也展示了佛教东传的历史过程,同时也展示了敦煌艺术的独特风格和高超技巧,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评分细则:(1)明确找出一处错误给2分,两处4分,最多4分。(2)说明要点:作画者知识不足造成的(个人因素);作画者有意改编的(个人因素);初唐时期三教并行,佛道相争(时代因素);初唐对外文化交流频繁,丝路畅通(时代因素);初唐时期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时代因素);敦煌地处丝路咽喉之地(地理因素);张骞出使西域的重要意义(史实因素);壁画的史料价值简要阐述(附加点)。(每一要点给2分,最多8分)

标准具体要求一等(12~8分)①信息提取准确全面;②史实运用准确;③阐述充分;④结构完整、逻辑清晰①明确指出一处错误或两处错误;②能够从个人因素、时代背景、地理位置等多角度进行充分阐述;③对壁画蕴含的史料价值进行简要总结二等(6~4分)①信息提取准确;②阐述较充分①明确指出一处错误或两处错误;②能够从个人、时代、地理因素等一个或两个角度予以说明三等(2~0分)①信息提取不准确;②说明不合理①找到一处错误或无关信息;②没有说明或无关说明;③逻辑混乱,表述随意【解析】第一小问壁画错误,据材料“前汉(即西汉)中宗(汉宣帝的庙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可知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是汉武帝,而不是汉宣帝;据材料“既获金人(黄金制作的佛像)”可知材料认为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为了求取金人佛像,而事实上是为了联络西域各国共同抗击匈奴。第二小问解释,据材料“这幅壁画创作于初唐时期”可知壁画作者是后人描述前人事迹,可能因为作者对汉武帝和汉宣帝相关的历史知识了解不熟悉,导致了记忆错乱;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作者有意为之,因为唐朝初年,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和道教都一度盛行,而且敦煌又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佛教传入中原地区的重要通道,所以也有可能是佛教徒意图借“张骞出使西域”这一著名历史事件来扩大佛教影响力;再结合唐初丝绸之路的发展情况而言,唐朝初期国力强盛,丝绸之路通畅,统治者也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客观上为相关艺术创作创造了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