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高教社)》教学课件-04从受众到用户-_第1页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高教社)》教学课件-04从受众到用户-_第2页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高教社)》教学课件-04从受众到用户-_第3页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高教社)》教学课件-04从受众到用户-_第4页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高教社)》教学课件-04从受众到用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从受众到用户第一节互联网用户的发展现状互联网用户,又称网民、网众,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我国互联网用户的定义为:过去半年内使用过互联网的6周岁及以上的中国居民。淤据瑞典互联网市场研究公司RoyalPingdom发布的全球互联网产业发展状况报告,全球互联网用户总数在2012年底已达到24亿。这意味着,全世界70.9亿人口当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互联网用户。一、互联网用户的规模二、互联网用户的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业结构收入结构应用结构第二节从受众到用户美国学者拉斯维尔著名的“5W模式”中,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界线分明:传播者是职业化的媒介组织或个人,而处于传播活动下游的信息接收者则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伴随着大众传媒业乃至文化工业的兴盛,以及传播学在美国的学科化和建制化,“受众冶概念在20世纪的下半叶开始流行起来。受众的全部差异,理论和现实之间仍存在着相当的距离。“用户”的概念被引入传播学领域是在计算机和数字媒体日益扮演重要角色之后。一、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互联网用户可以自由地选择他们要看、要读、要写的信息。这种选择,既包括对信息内容的选择,也包括对信息的接收形式、接收时间、接收顺序的选择。用户主动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下面仅以搜索引擎和协同过滤为例进行说明二、从接收信息到传播信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使用和推广,用户具备了成为信息传播主体的条件。数字技术使传者与受者位置互换、重叠、界限模糊,传播活动逐渐“去中心化”。互联网用户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其主要传播特征即自媒体表达。普通公民在维权抗争、监督政府、观点交流方面亦表现出巨大的活力。三、从消费商品到生产内容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Content,UGC,又称作UserCreatedContent,UCC),泛指以任何形式在网络上发表的由用户创作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是Web2.0环境下一种新兴的网络信息资源创作与组织模式。1.以网络出版为前提。

2.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3.非专业人员或权威组织创作。UGC的良性发展不应由外界干预主导,而是依赖于用户加强自律,可行的做法包括:尊重其他用户生产的内容;对于事件型的信息避免加入主观感情;避免人身攻击;引用数据、资料时注明参考来源;创造有价值的内容。

四、从匿名群体到真实个体匿名性绝非互联网用户的特征。随着网络和新媒体向各个领域更深、更广地渗透,用户愈发倾向于有选择地公开个人隐私,把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呈现于互联网,塑造一个真实的、固定的个体身份。五、从受众反馈到用户体验用户体验(UserExperience,简称UE)在ISO9241-210标准中被定义为“人们对于正在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互联网时代的用户体验具有如下特征: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用户的参与性需求提高。用户的情感性需求提高。

第三节互联网用户的小众化、碎片化趋势与大众传播相比,互联网小众传播的特点表现为:1.传播主体和传播内容的细分。小众化传播不再追求广种薄收,而是着眼于特定的群体,提供符合特定需求的信息和服务。2.用户的主动性增强。传统的受众在接受信息的时间、空间上都处于被动地位,而小众化传播便于用户冲破时空束缚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3.传、受者之间的互动频繁,界限模糊。一、小众化的积极面向文化发展的新方向互联网用户的小众化,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包容性、延续性发展,推动着“百花齐放”的局面。小众群体是新的智慧形态的催化剂。2.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原本被忽视的需求量很小且种类繁杂的产品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户的非主流需求得到认可和鼓励,这就进一步刺激了小众化的发展。二、小众化的消极面向“信息茧房”的扩张群体极化现象并非当下社会所独有,而是存在于人类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之中,但互联网空间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信息茧房的生成、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条件,使得这一现象可能更加普通、表现得更为显著。

2.社会黏性的丧失网络上选择信息的高自由度使人们很容易形成群己之分,使个体脱离社会共同体的发展轨道,减少社会经验的分享。当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缺乏黏性,离散成单一的力量,无疑将会极大地弱化群体的功能,产生消极的影响。五、从受众反馈到用户体验用户体验(UserExperience,简称UE)在ISO92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