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重点中学2025届化学九上期中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新余市重点中学2025届化学九上期中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新余市重点中学2025届化学九上期中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新余市重点中学2025届化学九上期中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新余市重点中学2025届化学九上期中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余市重点中学2025届化学九上期中达标检测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将等质量的镁和铁分别放入等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反应结束后镁一定有剩余B.反应消耗盐酸的总质量一定相等C.O—t1时段,产生氢气的质量镁比铁大D.O—t2时段,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与铁相等2.甲烷可用于工业制合成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为CH4 B.乙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C.丁为单质 D.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33.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干冰汽化B.活性炭吸附C.空气制氧气D.食物腐败4.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A.硝酸镁——MgNO3 B.1个二氧化硫分子——SO2C.3个氧原子——O3 D.铵根——NH35.建立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干冰和二氧化碳都能使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变红色,主要是因为分子构成相同B.把少量干冰放入气球后,扎紧口部,观察到气球慢慢胀大,主要是因为分子体积变大C.10mL水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等于20mL是因为同种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相等D.救援犬能根据气味发现因地震埋藏于地下的生命迹象,主要是因为分子在不停的运动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工农业生产中用受污染的水常会降低产品质量,甚至损害人体的健康B.天然水就是指纯水C.人食用的自来水是经沉淀、过滤、消毒等净化后的水D.保护水资源,是公民的责任7.t℃时,向10g水中逐渐加入硝酸钾晶体至饱和,则此过程中该溶液满足下图a、b两个变量的变化关系的是A.a-溶解度,b-溶质质量B.a-溶质的质量分数,b-溶质质量C.a-溶质质量,b-溶剂质量D.a-溶解度,b-溶剂质量8.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化学式为C15H22O5)并运用于医学治疗,为人类医学作出重大贡献,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关于青蒿素说法正确的是()A.青蒿素是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的B.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2gC.青蒿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5:22:5D.青蒿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9.下列归纳和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排列顺序B.性质与用途①净水程度由低到高:蒸馏、过滤②地壳中元素含量由低到高:硅、氧①氧气能供给呼吸:医疗急救②稀有气体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作电光源C.化学史D.物质的鉴别①最早用定量方法研究空气成分:拉瓦锡②发现元素周期律:张青莲①双氧水和蒸馏水:用二氧化锰②二氧化碳和氮气:用燃着的木条A.A B.B C.C D.D10.今年,我区正在大力推广垃圾分类,下列图标中,表示可回收物的是()A. B.. C.. D.11.2015年10月,中国科研团队首次证实了天然铀单质的存在,用于核电工业的一种铀原子中含有92个质子和143个中子。有关该原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属于金属元素 B.原子序数为92 C.核外电子数为92 D.相对原子质量为14312.下列实验操作或数据中,正确的是()A.称量10.05g固体 B.检查气密性C.加热液体 D.量取9.5mL液体13.实验室常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加热过程中涉及的相关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A. B.C. D.14.甲烷可用于工业制合成气,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是A.甲为CH4 B.乙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为

1∶9C.16g甲完全反应能生成6g丁 D.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

1∶315.化学概念间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下列对概念间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交叉关系 B.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C.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属于交叉关系 D.缓慢氧化与氧化反应属于并列关系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6.请你结合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_,仪器②的名称是________。(2)实验室用A装置来制取氧气,A中盛放的是高锰酸钾,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小海同学发现A中缺少的一种用品是______。用C装置可以制取许多种气体,C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方法是_____。(3)实验室用B装置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若实验室用碳酸钠与盐酸来制备二氧化碳,用C装置是否合适______(填“是”或“否”),若用G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应从_______(填b或c)口进气。(4)实验室常用无水醋酸钠固体与碱石灰共热制甲烷,甲烷是无色、无味、可燃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则制取并收集干燥的甲烷的装置组合为______,甲烷在光照条件下能与氯气(Cl2)以分子数1:1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一氯甲烷(CH3Cl),则另一种产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17.(8分)N(NO2)3是科学家2011年发现的一种新型火箭燃料。试计算:(1)N(NO2)3的相对分子质量______。(2)N(NO2)3中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______。(3)N(NO2)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_______18.(8分)硝酸铵NH4NO3受到撞击或受热后会发生爆炸性的分解,可用作炸药。又因其含氮量比较高,也用作化学肥料。试计算:(1)硝酸铵中各元素的质量比。______(2)200g硝酸铵中含氮元素的质量。_______(3)多少克硫酸铵中的氮元素与200g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相当?______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19.(8分)I.探究水的组成:(1)研究氢气的燃烧实验是人们认识水的组成的开始。在相同条件下,欲使1L氢气完全燃烧,所需空气至少约为____L。(2)科学家们用“电解法”证明了水的组成(装置如图所示,电极不与水及生成的气体反应)。电解时,水中可加入少量的NaOH,其作用是____。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试管中收集到的氧气和氢气的体积之比略小于1:2,其原因可能是____(写出一条即可)。(3)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也可以证明水的组成,发生的反应为:H2+CuO→ΔCu+H2O,装置中的碱石灰是一种可吸收水和二氧化碳的物质。①装置A中玻璃管和其中的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差为m1,装置B和其中的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差为m2,据此可计算出水中H、O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用含m1、m2的代数式表示)②小明同学认为上述装置存在明显不足,其理由是:空气中的______会进入B装置,这将会导致实验测得的H、O元素的质量比比理论值____(填“大”或“小”)。II.(4)量筒中液体的液面如图,则液体体积的读数为_____,若欲量取18.0mL液体,应选用的量筒规格是___A10mLB25mLC50mL,请填序号。(5)某次实验需要称取8.2g食盐,但实验室只找到一架托盘天平和一只10g的砝码,托盘天平的游码最大读数为5g。若小李同学在称量时游码读数如图,则他至少进行了___次称量操作;小张同学想出了一个更简单的方法:他利用10g砝码一次就准确称取了8.2g食盐,则小张在称量时游码的读数为____。Ⅲ.请计算:1.7千克NH3与____千克CO(NH2)2(尿素)中所含的氮元素质量相等(写出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D【解析】试题分析:由图,Mg反应速率大于Fe,两者生成的氢气的量一样。A、由Mg+2HCl="="MgCl2+H2↑Fe+2HCl="="FeCl2+H2↑,24份质量的镁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56份质量的铁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那么生成同量的氢气,消耗的Fe的质量大于Mg,等质量的镁和铁分别放入等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生成同量的氢气,Mg肯定有剩余,正确;B、由方程式可知,氢气的量相同,消耗的盐酸的量也相同,正确;C、由图可知,正确;D、由方程式可知,生成同量的氢气,消耗的Fe的质量更多,因此错误。2、B【解析】

据图可以看出,该反应是甲烷和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一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H2O一定条件__一定条件__CO+3H【详解】A、据图可以看出,甲为CH4,故选项正确;B、据图可以看出,乙是H2O,乙中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2):16=1:8,故选项不正确;C、丁是氢气,属于单质,故选项正确;D、据图可以看出,该反应是甲烷和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一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H2O一定条件__一定条件__CO+3H2,生成的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3,故选项正确。故选3、D【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A、干冰升华是二氧化碳由固态变成气态,状态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B、活性炭吸附利用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将物质吸附分离,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C、空气制氧气是利用空气中液态氮和液态氧的沸点不同将氮气和氧气分离,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D、食物腐败发生的是缓慢氧化,生成了新物质属化学变化。故选D。点睛:工业制氧的方法是分离液态的空气,是利用液态氮和液体氧的沸点不同先将氮气蒸发出来。该变化属物理变化。与工业制氧相类似的还有石油的分馏。4、B【解析】硝酸镁中,镁元素显示+2价,硝酸根显示-1价,根据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得,化学式应该是Mg(NO3)2,错误;B、表示若干个分子是在化学式前面加上数字表示分子个数,正确;C、表示原子的个数是在元素符号前加数字表示原子个数,应写为3O;D、铵根是一个原子团,而不是化学式,应该是NH4,错误。故选B。5、B【解析】

A、干冰和二氧化碳都能使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变红色,主要是因为分子构成相同,A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把少量干冰放入气球后,扎紧口部,观察到气球慢慢胀大,主要是因为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B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C、10mL水和10mL水混合后体积等于20mL是因为同种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相等,C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救援犬能根据气味发现因地震埋藏于地下的生命迹象,主要是因为分子在不停的运动,D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6、B【解析】

A、被污染的水中含有有害物质。工农业生产用了被污染的水,常会降低产品质量,甚至会损害人类健康,故A正确;B、天然水不是纯净水,含有杂质,属于混合物,故B错误;C、自来水的生产过程是:向天然水中加入混凝剂,使水中的悬浮物沉降,再通过过滤,把不溶于水的杂质除去,最后通过加入消毒剂把病菌杀灭。人食用的自来水是经沉淀、过滤、消毒等净化后的水,故C正确;D、地球上的水资源十分丰富但淡水资源紧缺,且分布不均,所以我们要保护水资源,是公民的责任,故D正确;故选B。7、A【解析】

A、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因素主要是温度,不受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多少的影响,加入溶质质量只能影响溶液质量或溶质质量分数,故选项正确。

B、随着溶质的加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加,溶剂质量不变,则溶质质量分数增大,当溶液达到饱和后,溶质质量分数就不变了,图象应该是先上升后成一条水平直线,故选项错误。

C、t℃时,向10g水中逐渐加入硝酸钾晶体至饱和,此过程中溶剂的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增加,b不能表示溶剂,图象与溶质、溶剂的变化不对应,故选项错误。

D、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因素主要是温度,不受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多少的影响,t℃时,向10g水中逐渐加入硝酸钾晶体至饱和,此过程中溶剂的质量不变,b不能表示溶剂,图象与溶质、溶剂的变化不对应,故选项错误。8、D【解析】

A、青蒿素是有机物,是由分子构成的,故错误;B、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故不能带g,故错误;C、由化学式可知,青蒿素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15:22:5,故质量比不可能是15:22:5,故错误;D、青蒿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22:16×5)=180:22:80,故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正确。故选D。9、B【解析】

A、①过滤除去的是不溶性固体小颗粒,蒸馏除去的是水中所有的杂质,故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过滤、蒸馏,②地壳中元素含量由低到高:硅、氧。①归纳和总结错误;故不符合题意;B、①氧气能供给呼吸,可以用于医疗急救;②稀有气体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电光源。归纳和总结正确;故符合题意;C、①最早用定量方法研究空气成分:拉瓦锡;②发现元素周期律:门捷列夫。②归纳和总结错误;故不符合题意;D、①双氧水和蒸馏水:用二氧化锰可以鉴别;②二氧化碳和氮气:用澄清的石灰水鉴别。②归纳和总结错误;故不符合题意;故选B10、C【解析】

A、是绿色食品的标志,错误;B、是节水标志。故错误;C、是循环回收标志,故正确;D、是危险标志,错误;故选:C。11、D【解析】

A、铀是“金”字旁的,属于金属元素,故不符合题意;B、根据原子的原子序数=质子数原则,铀原子中含有92个质子,原子序数为92,故不符合题意;C、根据原子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原则,铀原子中含有92个质子,核外电子数为92,故不符合题意;D、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得,92+143=235,故符合题意。12、B【解析】

A、①应考虑托盘天平的读数方法,所以实验的数据不合实际;②药品放在纸上或烧杯中,防污染、腐蚀托盘,图中操作错误;B、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先将导管放入水槽中,然后用手握住试管外壁,看是否有气泡冒出,图中操作正确;C、给液体加热时,①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其体积的三分之一,防止沸腾溅出;②用焰心加热,会引起试管炸裂,图中操作错误;D、量取9.5mL液体,最好选取10毫升的量筒,图中操作错误。故选B。13、D【解析】

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详解】A.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应不断减少,直至完全反应,图象不符合变化过程,故A不正确;B、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后氧气逸出,氧气质量从零开始,故B不正确;C、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后氧气逸出,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但氯酸钾中含有钾元素,钾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可能从0开始,图象不符合变化过程,故C不正确;D、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后氧气逸出,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减少,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且氯酸钾中含有氧元素,图象符合变化过程,故D正确。故选D。【点睛】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14、B【解析】

从微观图示中可得出,该反应是1个甲烷分子和1个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生成1个一氧化碳分子和3个氢气分子的反应。A、从图示可知甲是甲烷(CH4),A选项正确,不合题意;B、乙为水分子(H2O),氢、氧元素质量比=(2×1):16=1:8,故B选项错误,符合题意;C、一个甲烷分子参加反应可以生成3个氢分子,因此16g甲烷可以生成(3×2=6)g水,C选项正确,不合题意;D、从图示中可以看出,一氧化碳和氢分子的分子个数比为1:3,D选项正确,不合题意;故选B。15、B【解析】

A、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两种。则两种物质应该是并列关系。故A说法错误;B、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再根据元素的种类,可以将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再根据元素中是否符合氧化物的定义,可以将化合物再分为氧化物和非氧化物。故氧化物是化合物的一个分支,属于包含关系。故B说法正确;C、化合反应的定义描述是多生一,而分解反应的定义描述是一生多。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属于并列关系。故C说法错误;D、氧化反应中根据反应现象的剧烈程度,将其分为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故缓慢氧化和剧烈氧化属于包含关系。故D说法错误。故选B。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6、集气瓶酒精灯2KMnO4△K2MnO4+MnO2+O2↑棉花关闭止水夹,从长颈漏斗中向试管中加水一段时间后在长颈漏斗下端形成一段高于试管中液面的小水柱CaCO3+2HCl==CaCl2+H2O+CO2↑否bAE或AG(漏选不给分)HCl【解析】(1).集气瓶(2).酒精灯(3).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反应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4).为防止高锰酸钾颗粒堵塞导管,常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5).关闭止水夹,从长颈漏斗中向试管中加水,一段时间后在长颈漏斗下端形成一段高于试管中液面的小水柱,并在一段内不变,说明装置的气密性好。(6).实验室常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7).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太快,不适合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8).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用G收集,则气体应从长管b进入,(9).用无水醋酸钠固体与碱石灰共热制甲烷,应选用固固加热型发生装置A,甲烷密度比空气小,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难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即AE或AG(10).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所以另一种产物的化学式为HCl。点睛:选择发生装置需考虑是因素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需考虑气体的密度,是否与空气的成分反应,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17、1527:1236.8%【解析】

(1)由化学式N(NO2)3可知该物质是由氮、氧两种元素组成的,N(NO2)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14+16×2)×3=152;(2)依据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和的比,所以N(NO2)3中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14×4):(16×6)=7:12;(3)N(NO2)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36.8%。18、7:1:170g330g【解析】

(1)硝酸铵中氮、氢、氧元素的质量之比是(14×2):(1×4):(16×3)=7:1:1.故填:7:1:1;

(2)200克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200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