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声音》练习题(真题汇编)_第1页
小学科学《声音》练习题(真题汇编)_第2页
小学科学《声音》练习题(真题汇编)_第3页
小学科学《声音》练习题(真题汇编)_第4页
小学科学《声音》练习题(真题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科学《声音》练习题一.选择题(共10题,共20分)1.声音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的(

)决定的。A.快慢

B.幅度

C.是否振动2.同一个物体,振动幅度越(

),发出的声音越强。A.大

B.均匀

C.小3.外耳由耳郭和(

)组成。A.鼓膜

B.外耳道

C.听小骨4.我们听到周围不同的声音,主要原因是(

)。A.声音的高低不同

B.声音的强弱不同

C.不同的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5.下列关于声音说法正确的是(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B.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C.声音传播中遇到墙壁的阻挡就停止传播D.声音在水中比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慢6.耳朵里产生振动的是(

)。A.耳蜗

B.鼓膜

C.听神经7.在研究钢尺的振动幅度与音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中,我们需要改变的(

)。A.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

B.拨动钢尺的力度

C.钢尺本身的长度8.(

)属于自然界的声音。A.风吹树叶的声音

B.汽车鸣笛的声音

C.炒菜的声音9.通过“弦的音高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研究,我们知道:(

)。A.长而粗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B.短而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C.长而粗、短而细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一样高10.莉莉借助音叉和乒乓球研究声音产生的秘密(如图所示),当他撞击音叉并将悬吊的乒乓球紧贴着音叉,他会观察到(

)。A.乒乓球位置不变

B.乒乓球多次被弹开

C.乒乓球接触音叉后,音叉立即停止发声二.填空题(共10题,共50分)1.声音可以在(

)、固体、(

)中传播。2.一个振动的物体(发声)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

),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引起(

)振动。耳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

),液体的振动转化成(

),(

)接受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3.各种物体只要(

),就会发出声音,我想让声音停止必须设法让物体(

)。4.我们能够发出声音,主要依赖喉咙里的(

)。它越紧发出的声音越(

)。5.用不同的力度敲击同一个音叉,用力小时发出的声音(

),用力大时发出的声音(

)。6.在我们身边,到处都能听到(

),并能从它那里获得很多。7.用不同的力量击打同一支音叉,轻轻击打时声音(

),重重击打时声音(

)。(选填“强”或“弱”)8.(

)的弦,(

)的弦,振动频率(

),音高(

)。9.声音有(

)、(

)等特点。10.我们耳朵的结构主要分为(

)、(

)和(

)三部分。三.判断题(共10题,共20分)1.物体振动的速度越快,发出的声音越强。(

)2.流水声、鸟叫声、雨声都属于自然界的声音。(

)3.声音能在液体、固体中传播,在气体中不能传播。(

)4.我们听到蝉的叫声是它们的翅膀在迅速地振动产生的。(

)5.音量是由物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

)6.同一根弦,拉得越紧声音越高;拉得越松,声音越低。(

)7.如果有大陨石撞上月球,我们地球上的人也能听到撞击声。(

)8.我们改变电视机的音量时,改变的是声音的强弱。(

)9.同一个物体能发出高低、强弱的声音。(

)10.医生的听诊器的听诊头像鼓膜一样,能感受到心脏的跳动。(

)四.连线题(共1题,共6分)1.连线题。

鸟叫声人为的声音

电锯声

雷声自然界的声音

雕刻石碑的声音

雨声

琴声五.填表题(共2题,共20分)1.猜想:声音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声音越(

);物体振幅越小,声音越(

)。实验器材:钢尺,桌子改变的条件:(

)不改变的条件:(

)填写表格。实验结论是什么?2.探究尺子发出声音的音高变化实验记录表。六.简答题(共5题,共26分)1.二胡只有两根弦,它是怎样发出高低不同、强弱不同的声音的?2.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对自制的小乐器进行评价?3.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有什么变化?怎样解释我们看到的现象?声音的传播与空气有关系吗?4.向水壶中倒水,随着水越到越多,听到的声音高低不同,倒的水越多,声音越高,其科学原理是什么?5.简单说说如何改变古筝上的某一根弦的音高?七.材料题(共3题,共20分)1.写出下图各部分的名称。2.用三个塑料袋分别装上沙子、水和空气封口,将三个塑料袋分别放在桌子上,一只耳朵轻轻地贴在塑料袋上,捂住另一只耳朵。在距离一臂远处,用铅笔上的橡皮轻轻敲击桌面。请分析隔着哪个塑料袋听到的声音效果好,并试着排序。3.

夏天的夜晚,我们经常能听到蟋蟀的叫声,可是,你知道吗?只有雄性蟋蟀会叫,雌性是不会叫的。而且,蟋蟀的叫声不是从口中发出的,而是靠翅膀的摩擦来发声的。在雄性蟋蟀的前翅上,有旋涡纹状的翅膜,一边翅膀长着锉刀状的翅膜——弦器,另一边翅膀长着较硬的翅膜——弹器。当这两种发音器相互摩擦时,就能发出声音。蟋蟀称得上是昆虫界里一名优秀的小提琴师。你还听见过哪些动物的叫声?试写出5种。八.综合题(共5题,共40分)1.我国古诗词中有很多对声音的描述,请根据你掌握的知识回答下面问题。1.唐代诗人李白在夜宿山寺中有这样的诗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句诗中的“高”指是(

)。A.声音的高低

B.声音的强弱

C.声音尖锐与否2.唐代诗人杜甫在赠花卿中有这样的诗句:“此曲只因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句诗是形容声音很(

)。A.悦耳

B.很刺耳

C.很嘈杂2.小明和小叶用细棉线和纸杯制作了一个“土电话”。(1)当两人距离较近时,他们可以不用“土电话”直接对话,这说明(

)能传播声音。(2)他们站在相距10米远的两个地方(不能直接对话),通过“土电话”实现了通话,这说明(

)。(3)如果有人用手捏住了“土电话”的棉线,小叶(

)(填“能”或“不能”)听到小明的说话声。(4)把棉线改为金属丝,用同样大小的声音说话,小叶发现听到的声音会(

)。(强一些”或”“弱一些”)。3.认识声音的高低强弱。(1)认识声音的强弱(2)声音的高低变化4.土电话。1.小东和小红用棉线和纸杯制作了“土电话”,“土电话”中声音主要是通过(

)从话筒传到听的。A.棉线

B.空气

C.纸杯2.若小红捏住棉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到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A.捏住后空气不能产生振动

B.捏住后棉线不能产生振动

C.棉线是不能传播声音的3.小东说话的声音是由喉咙里的(

)发出的。A.舌头

B.喉结

C.声带4.在听小东说话时,小红耳朵里的各个器官都参与了活动,请你帮助她把各个器官的作用与对应的器官联系起来。听小骨

传递声波到内耳耳道

将声波转化为振动鼓膜

将听觉信号传递到大脑耳郭

收集声波听觉神经

传递声波到中耳耳蜗

将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5.现实生活中过高过强的声音可能会损伤我们的听力,我们有哪些方法减少噪音,保护耳朵。我的方法:5.按要求回答问题。(1)如图,闹钟在玻璃罩内发出声音,如果不断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直至抽完,闹钟的声音会(

)直至听不到。由此我们知道,声音的传播与(

)有关。(2)根据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解释:宇航员在太空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这是因为(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2.A3.B4.C5.B6.B7.A8.A9.B10.B二.填空题1.气体;液体2.振动;鼓膜;耳蜗;神经冲动;大脑3.振动;停止震动4.声带;高5.弱;强6.各种声音7.弱;强8.紧;短;快;高9.高低;强弱10.外耳;中耳;内耳三.判断题1.×2.√3.×4.×5.×6.√7.×8.√9.√10.√四.连线题1.如图:五.填表题1.强;弱;拨动钢尺力的大小;手按压的位置、钢尺露出桌面的长度;振动幅度小,声音弱;振动幅度大,声音强答: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声音越强,振幅越小,声音就越弱。2.慢;低;快;高六.简答题1.二胡虽然只有两根弦,但弦的振动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弦越短,振动频率就越快,声音就越高越脆。2.能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能否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能否发出有规律的声音等等。3.声音会消失。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被抽出后,声音就不能传播了。4.向水壶中倒水时,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空气柱振动产生的,随着水壶中水的逐渐增多,空气柱振动越来越快,发出的声音越来越高。5.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同一根弦,弦的音调不变,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