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讲 《回忆我的母亲》-新八年级语文暑假提升自学课讲义(统编版)(解析版)_第1页
第09讲 《回忆我的母亲》-新八年级语文暑假提升自学课讲义(统编版)(解析版)_第2页
第09讲 《回忆我的母亲》-新八年级语文暑假提升自学课讲义(统编版)(解析版)_第3页
第09讲 《回忆我的母亲》-新八年级语文暑假提升自学课讲义(统编版)(解析版)_第4页
第09讲 《回忆我的母亲》-新八年级语文暑假提升自学课讲义(统编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第09讲《回忆我的母亲》模块一思维导图串知识模块二基础知识全梳理(吃透教材)模块三教材习题学解题模块四核心考点精准练(5大考点)模块五小试牛刀过关测1.了解作者及回忆录的语体特征。2.学习按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典型材料来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写法。3.学习朱德母亲的传统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敬爱之情。4.理解母亲对“我”精神品格形成的重要影响,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一、知识积累1.文体知识:回忆录(1)定义:是一种用叙述、描写、资料编排等方法,追忆本人或本人所熟悉的人物过去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叙事性文体。它可以记述人物一生的事迹,也可以讲述人物故事中的一个片段;它可以追述一个历史阶段,也可以描写一个生活侧面,灵活多样,格式不一。(2)特点:“真实”“广泛”“突出”。真实,就是真实记录作者的经历和思想;广泛,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经历,而且要以个人经历为主线,串联起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各个角落,反映社会某一时段的历史面目;突出,指回忆录中的主要人物要处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2.作者简介:朱德,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于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3.写作背景:朱德同志的母亲钟太夫人是一位普通的劳动妇女,她一生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忍顽强,并始终如一地支持儿子投身革命事业,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伟大母亲。钟太夫人以80多岁高龄于1944年去世,朱德同志极为悲痛,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文章。4.字音字形佃(diàn)农韶(sháo)关溺(nì)死劳碌(lù)私塾周济宽厚仁慈连夜慰勉不辍任劳任怨为富不仁5.词语积累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帮助。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为富不仁:只求自己发财而没有好心肠。慰勉:安慰勉励。聊叙:姑且谈谈。二.《回忆我的母亲》1、内容结构根据倒叙—顺叙—倒叙把文章划分为三个段落第一部分:(1)痛悼母亲去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第二部分:(2-15)叙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歌颂母亲的美德,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第一层,(2-8)叙述家庭情况,着重写母亲的勤劳俭朴、宽厚仁慈的高贵品质和坚强不屈的性格。(其中“退佃搬家”表现坚强不屈的性格。)第二层:(9——13)母亲理解儿子。鼓励支持他投身革命。【送子读书。】【同情革命。】【坚持劳动。】【支持革命。】【热爱劳动】第三层(14-15),从三个方面概述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深刻的影响。第三部分,对母亲的沉痛悼念,并表达了作者以尽忠于党和人民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崇高的思想感情。2、一线串珠: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按照时间顺序安排记叙内容。记叙事例的时间跨度很大(从1985至1944年近半个世纪),可内容并不松散。以时间为顺序,紧紧围绕着母亲勤劳的品质及对作者的影响这一主线和中心,有重点的选择典型材料,有条理地组织材料,做到详略得当、中心明确。3、人物形象(1)在贫苦的家境中:勤劳的母亲宽厚仁慈,聪明能干,任劳任怨,坚强刚毅(2)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革命的母亲送子读书,给我慰勉,深明大义,支持革命。4、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1)课文第一段,有叙述,有议论,有抒情;有富有力度的动词,有表示强调的虚词,都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2)第14—15段用抒情、议论的笔触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谢与怀念,这两段前后并列,和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紧密呼应。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感谢母亲“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二是感谢母亲“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并“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3)第16自然段运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怀念和感谢;对母亲的爱升华为对党、对人民的爱;画龙点睛,深化感情,升华主题。5、语言特点:质朴平实,包含深情。(1)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在平静的叙述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真挚的爱。(2)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母亲识大体、耐大劳的高贵品德和儿子对母亲的敬佩、感激之情。(3)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几句平实的话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是对旧社会的血泪控诉。在旧中国的农村,溺婴是常有的事情,朱家也不例外,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才被迫忍痛溺死五个孩子。这个怵chù目惊心的事例,足以揭示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的牛马不如的悲惨境遇,是旧中国农村的缩影。后一句是画龙点睛的议论,一个“多么惨痛悲哀”,一个“无可奈何”,字字滴血声声泪,悲惨万状万般无奈啊!(4)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190O)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去“吃大户”。(怎么理解“和平”一词?)在这里,“和平”指中国农民勤劳朴实,很多人世代为地主耕种,尽管遭灾受难最为严重、惨烈,也能忍耐,能经受住煎熬,然而,灾难不会因为他们的“和平”而放过他们。“不得不”是无法忍耐的饥饿、破产逼迫着他们不得已而“上梁山”——成群结队去“吃大户”。这是最起码的自发的反抗行为,但连这样的行为也遭到最血腥的屠杀。课文解释为:平和、温和。(5)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加点的“竟”字有何深意?)在这样的语境中,准确地用上一个“竟”字,含义非常深刻,既寄托了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生遗憾(表达无尽的遗憾),又寄寓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6)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以让人震惊的事实“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来说明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劳动,这样的话语虽无溢美之词,但母亲勤劳坚强的形象却十分生动感人。(7)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生活中,人们表达对亲人的感情都是无须多修饰的,同时又是最生动的。此段平白如话的语言,把一个儿子在失去母亲以后的悲痛表达得十分深切。6、主题思想本文主要回忆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叙述了母亲对作者的教育和影响,抒发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无比崇敬的感情,表达了作者要以尽忠于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教材习题01文章开头即说:“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阅读课文,想一想:母亲的“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解题方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母亲平凡而伟大的形象。【答案】母亲的“勤劳”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事例体现出来。第一个层面,是在贫苦的家境中表现母亲的品质,主要写了以下的事情: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支撑家庭;母亲每日辛勤地劳动;“我”帮助母亲劳作,母亲教我生产知识;母亲用自已的聪明勤劳,维系着一家人的吃穿用度;母亲在家庭中任劳任怨,待人和蔼,宽厚仁慈。第二个层面,是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叙述具体事例,凸显母亲形象,事例有:母亲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父母亲节衣缩食培养“我”读书;母亲支持“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母亲离不开土地,习惯劳作;母亲支持“我”的事业,一直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母亲直到老年,仍热爱劳动。这些事例,表现出母亲勤劳吃苦、俭朴能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爱憎分明,有远见、识大体,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等优秀品质。母亲既是一位普通的农妇,又是伟大人民中的一员。教材习题02作者在回忆往事之后,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解题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文章的思想情感。【答案】作者反复写“我应该感谢母亲”,表达了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以及无比怀念的情感。母亲用她“勤劳”的一生,用她的言传身教,给予“我”启示和鼓励,这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母亲勤劳吃苦,“我”从小耳濡目染,帮她劳作,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母亲任劳任怨,直到生命的终结,依然热爱劳作,教“我”养成勤劳的习惯,也教给“我”生产的知识;母亲聪明能干,教会“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母亲对地主劣绅的反抗,对“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坚定支持,让“我”拥有了革命的意志。教材习题03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解题方法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叙议结合的特点,抓住议论性语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答案】文章的一大写作特点就是夹叙夹议,以记叙为主,其间穿插着若干议论性语句。如:“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句中饱含母亲的无限辛酸,更有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和体谅。“母亲是个好劳动。”总领第4段,强调母亲的勤劳能干,随后叙述了母亲日常要做的许多事情。“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这是对母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的评价。“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一句总括性的评价,呼应开头,也表明至此段结束了对往事的回忆。“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这一句议论,呼应前文的记叙——母亲教“我”生产的知识,同情革命、支持革命,让“我”养成革命的意志,是“我”为什么感谢母亲的重要原因。“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母亲勤苦一生,任劳任怨,反抗地主豪绅的欺压,坚强不屈,母亲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妇,她是“平凡的”,但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融汇成革命的洪流,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为我们的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的现在、未来都将是劳动人民的。这句议论,将对母亲的深情与对民族、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情融汇在一起。教材习题04课文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细读下列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1.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3.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4.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解题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文中具体的语句,体会作者平实叙述中的深挚情感。【答案】1.这一句承接上文,“这样地”即指上文中每天繁重的劳动:“天不亮就起床”“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整日”,说明从早到晚,没有一丝空闲,每日如此,没有一点例外。作者对母亲,是敬重而又心疼的。2.“看也不看”“有滋味”,两相对比,既表现出作者对地主家穷奢生活的蔑视,也突出了母亲的善持家务、聪慧能干,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3.“我”参加了革命,不能在母亲身边侍奉,但是母子之间的思念从未因时空阻隔而中断。这一句感情强烈,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以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刻遗憾。4.“一分钟”,母亲连如此短暂的休息时间都没有,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操持家务、照顾子女上。这一句表现出沉甸甸的思念和感恩之情。考点一文章内容的理解1.两则选文(邹韬奋《我的母亲》)都是以回忆自己母亲为主要内容,为何在记叙“我”母亲过程中还加入了对“我”的记叙和描写?【答案】两则选文加入了我看到母亲辛勤劳作后的所做所想,都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心疼;也体现了母亲对我的影响;从而凸现了文章的主旨。【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联系甲文第②段中“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的内容可知,主要记叙了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帮母亲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会种地,放学回家,知道悄悄地去挑水和放牛。农忙时节,就整日跟着母亲劳动。这些事件表现了我的勤劳、懂事、孝顺。这些都是母亲多年以来对我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正是在母亲勤劳品质的影响下,我才会变得勤劳懂事。我的表现也从侧面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联系人物感情可知,“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联系乙文章“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的内容可知,这句话有人物的外貌、动作描写,也有环境描写,以寂静的环境衬托母亲的劳苦。这段文字是从我的视觉、听觉等感觉中写出来的,颇为真挚动人。作者通过母亲熬夜为我做新鞋这件小事,突出母亲的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段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可看出作者对无法回报母爱的歉疚;综上分析可知,两则选文在记叙“我”母亲过程中还加入了对“我”的记叙和描写,首先都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心疼;其次也体现了母亲言传身教对我深远的影响;最后表现出“怀念母亲”的文章主旨。考点二情节梳理与概括2.朱德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离不开母亲的支持。选文①——④段回忆了母亲对“我”哪些方面的支持?请根据提示,加以补写。“母亲”支持“我”读书,支持“我”办高等小学,支持“我”,支持“我”。【答案】支持“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支持“我”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民族解放运动。(根据文本内容,概括到位即可)【详解】本题考查情节梳理与概括。(1)根据“支持‘我’办高等小学”的提示,找到②段“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可概括为:支持“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2)根据“支持‘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的概括,找到④段“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可概括为:支持“我”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民族解放运动。考点三人物形象概括分析3.通读选文,文章通过很多平凡而又典型的事例表现出了母亲的优秀品质。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任意两个事例并对应写出其表现母亲什么优秀品质?【答案】①爱劳动,尤其爱纺棉,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俭朴。②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人吵过架,表现母亲的宽厚。③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表现母亲的仁慈。④在家庭遭遇不幸不灰心,表现母亲的坚强。⑤对我从事的事业的支持,表现母亲对革命的支持。【详解】本题考查内容概括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第⑥段“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可以概括看出母亲的勤劳俭朴,因为她爱劳动,尤其爱纺棉;根据第②段“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可以概括看出母亲的宽厚,因为她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人吵过架根据第②段“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可以概括看出母亲的仁慈,因为她经常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根据第③段“特别是乙未那一年……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可以概括看出母亲的坚强,因为她在家庭遭遇不幸不灰心根据第⑤段“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可以概括看出母亲对革命的支持,因为她一直支持我从事的事业。考点四:议论性语句的作用4.夹叙夹议是本文的写作特点。请结合第②和第⑨段画横线的句子,分析议论性语句在文中的作用。母亲是个好劳动。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答案】(1)“母亲是个好劳动”是一句议论句,评价母亲勤劳能干的形象,表达对母亲的赞美之情;该句领起整个段落及其后几段对母亲是个劳动能手相关事件的叙述。这个议论性语句的作用是领起下文,展开记叙。(2)“在这条路上……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这一句议论句,呼应前文“母亲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的记叙,总结“我”感谢母亲的原因。这个议论性语句的作用是总结上文,收束之前的记叙内容,升华主题和情感。【解析】本题考查句段作用。(1)第②段画线句“母亲是个好劳动”,这句话放在第②段的开头,在结构上总领全段,引出下文,结合第②段后文“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以及第③段“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还有第④段“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等内容可知,照应了“母亲是个好劳动”,内容上写出了母亲的勤劳能干,操持家务,表现了“我”对母亲的赞美和敬佩。(2)第⑨段结尾句“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这句话结构上总结全文,呼应第⑨段开头提到的“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内容上点明中心,表现出对母亲的感谢,感谢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培养“我”革命的意志,让“我”在革命的路上越走越远。考点五主题拓展与延伸5.《孝经》中说:“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你对“尽孝”的理解。【答案】“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意思是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显扬名声与后世,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结合文章中的“尽孝”指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体会父母的辛劳,尽自己的力量为父母多做点事;同时好好学习,做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就是“尽孝”。【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题干要求写出对“尽孝”的理解。首先要理解给出的例句的含义,“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举之终也”意思是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显扬名声与后世,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其次结合文章,根据第⑩段“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可知,作者将对母亲的爱与感恩转移到与母亲一样的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身上,所以作者认为“尽孝”就是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忠于中国共产党,让千百万劳动人民能够过快乐的生活。最后联系生活实际回答,结合学生的身份和生活,可从学习来说:踏踏实实学习,为未来更好地报效国家打好基础;从生活来说:放假在家体谅父母,多分担家务等等。一.阅读记叙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回忆我的母亲(节选)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②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③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④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⑤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粱,通年没吃过白米。特别是乙未(1895)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⑥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⑦光绪三十四年(1908)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⑧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⑨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作者:朱德)1.阅读全文,概括指定段落所写的具体事件。段落具体事件②母亲是个劳动能手③母亲的整日忙碌无声地影响着我④(1)⑤(2)⑥(3)⑦母亲给远走的儿子许多慰勉2.“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本文语言正是如此。请你品析下面两个句子,体会朱德对母亲的情感。(1)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3.夹叙夹议是本文的写作特点。请结合第②和第⑨段画横线的句子,分析议论性语句在文中的作用。【答案】1.示例:(1)母亲勤俭持家使日子过得有滋有味;(2)母亲与家人一起经历最悲惨的遭遇;(3)母亲节衣缩食培养我这个读书人。2.示例:(1)“汗流满面”写母亲烧饭的辛劳;“悄悄”“挑水或放牛”写我放学后的劳动生活,体现母亲对我无声无形的影响,既有童年时的作者对母亲的心疼,更有写作时的作者对母亲影响的感恩。(2)“看也不看”“有滋味”,两相对比,既表现出作者对地主家穷奢生活的蔑视,也突出了母亲的善持家务、聪慧能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敬佩。3.示例:(1)“母亲是个好劳动”是一句议论句,评价母亲勤劳能干的形象,表达对母亲的赞美之情;该句领起整个段落及其后几段对母亲是个劳动能手相关事件的叙述。这个议论性语句的作用是领起下文,展开记叙。(2)“在这条路上……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这一句议论句,呼应前文“母亲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的记叙,总结“我”感谢母亲的原因。这个议论性语句的作用是总结上文,收束之前的记叙内容,升华主题和情感。【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第(1)问:结合第④段“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和“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以及“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可概括为:母亲勤俭持家使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第(2)问:结合第⑤段“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粱,通年没吃过白米”和“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可概括为:母亲与家人一起经历最悲惨的遭遇;第(3)问:结合第⑥段“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可概括为:母亲节衣缩食培养我这个读书人。2.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1)句中的“悄悄”的本意为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行动)不惊动人或不愿别人知道。词性为副词,在句中修饰“我”放下书的动作,起到生动形象的效果,写出了“我”的动作之轻。结合“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可知,母亲为一家人做饭,累的满头大汗,“我”看到母亲辛苦劳作的样子后,心疼不已,便主动帮母亲分担家务,体现出母亲对我的影响,“我”对母亲的感恩和孝心。(2)根据第④段“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可知,母亲用地主家“看也不看”的食材,做出了“有滋味”的饭食,这里通过将地主家对待食物的态度和我家对待食物的态度进行对比,体现了地主富人家的生活奢靡,赞美了母亲将简易食材变美味的聪慧能干,通过描写母亲做的饭食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3.本题考查句段作用。(1)第②段画线句“母亲是个好劳动”,这句话放在第②段的开头,在结构上总领全段,引出下文,结合第②段后文“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以及第③段“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还有第④段“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等内容可知,照应了“母亲是个好劳动”,内容上写出了母亲的勤劳能干,操持家务,表现了“我”对母亲的赞美和敬佩。(2)第⑨段结尾句“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这句话结构上总结全文,呼应第⑨段开头提到的“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内容上点明中心,表现出对母亲的感谢,感谢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培养“我”革命的意志,让“我”在革命的路上越走越远。二.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问题。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②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和我们来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实实的贫苦农民。③母亲一共生了十三个儿女。因为家境贫穷,无法全部养活,只留下了八个,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④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⑤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⑥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⑦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⑧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⑨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⑩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⑪愿母亲在地下安息!(选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1)阅读选文③~⑥段,在下面横线上补全小标题。含辛茹苦,A→每日不歇,辛勤劳作→整日劳碌,教我生产→B,维系用度(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①结合前后文,请你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②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3)有同学认为如⑦段中交代家庭成员的内容,与母亲没有什么关系,可以删去,你觉得呢?请给出你的理由。(4)阅读挽联,结合选文具体内容,分析母亲的形象。教子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钦贤母范;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葆好家风。——《党史博览》(5)《孝经》中说:“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举之终也。”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你对“尽孝”的理解。【答案】(1)A养育子女B聪明能干(2)①“悄悄”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看到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的情形的不忍,便尽量帮母亲多做一些事的心理,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孝顺。②运用对比的手法,“看也不看”与“有滋味”相对比,既表现出作者对地主家奢华生活的蔑视,也突出了母亲的善持家务、聪慧能干,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怀念和赞美。(3)不应该删去。通过对家庭成员的描写,概述了母亲任劳任怨,协调一家人和谐相处,周济和照顾比自己穷的亲戚,更好地突出母亲勤劳能干,性格和蔼,有朴素阶级意识的形象。为后文写母亲对我各方面的影响,表达“我”对母亲的感恩作铺垫。(4)该挽联情真意切,“贤”字突出贤惠、善良,“劳动”突出勤劳,“教子”“好家风”突出母亲对后代的教育影响。母亲周济穷亲戚,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体现母亲的贤惠善良,宽厚仁慈;母亲在家里第一个起床,养育子女,整日劳碌,体现母亲任劳任怨,勤劳简朴;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吸烟喝酒,教我们生产知识,体现母亲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这些事情都体现了母亲的“贤”。(5)“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意思是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显扬名声与后世,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结合文章中的“尽孝”指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体会父母的辛劳,尽自己的力量为父母多做点事;同时好好学习,做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就是“尽孝”。【详解】(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该题示例,由8个字构成,前四个字和后四个字构成修饰关系,都省略了主语:母亲。然后结合内容慨括。根据第③段“母亲把八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没法多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们在地里爬着”可知,本段主要讲母亲辛苦照顾子女;根据第⑥段“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可知,虽然家里物资匮乏,但母亲靠自己的智慧用桐子榨油来点灯,丰年自己生产衣服,亲自纺线来维持家庭用度,这里突出了母亲聪明能干。然后按照示例概括。(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1)本题加点词“悄悄”的本意为没有声音或声音很低;(行动)不惊动人或不愿别人知道。词性为副词,在句中修饰“我”放下书的动作,起到生动形象的效果,写出了“我”的动作之轻。结合“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可知,在“我”看到母亲辛苦劳作的样子后,心疼不已,便主动帮母亲分担家务,体现“我”对母亲的孝顺;(2)根据第⑥段“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可知,母亲用地主家“看也不看”的食材,做出了“有滋味”的饭食,这里通过将地主家对待食物的态度和我家对待食物的态度进行对比,体现了地主富人家的生活奢靡,赞美了母亲将简易食材变美味的聪慧能干,通过描写母亲做的饭食来表达对母亲的怀念。(3)本题考查句段作用。根据第⑦段“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可知,本段讲述了家庭成员的情况,每个人都很早起床去劳作,而母亲是最早的一个,由此可以看出母亲的勤劳能干;母亲面对繁重的劳作并不抱怨,还和家人相处和睦,这突出了母亲的为人宽厚;母亲的身上还体现出阶级意识,是因为她会照顾比自己穷的亲戚。该段不仅丰富了母亲形象,通过“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可以看出母亲的善良宽厚对“我”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由此引出下文对母亲的感恩,故不能删除。(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根据第⑦段“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可知,朱德的母亲勤劳能干且宽厚仁慈,为人和善,会照顾贫穷的亲戚,母亲的一言一行在无形中对朱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第⑧段“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可以看出,朱德的成功离不开母亲的启蒙,所以母亲是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的;由此可见,挽联中的“贤”字恰是对母亲形象的高度概括。(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题干要求写出对“尽孝”的理解。首先要理解给出的例句的含义,“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举之终也”意思是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显扬名声与后世,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其次结合文章,根据第⑩段“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可知,作者将对母亲的爱与感恩转移到与母亲一样的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身上,所以作者认为“尽孝”就是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忠于中国共产党,让千百万劳动人民能够过快乐的生活。最后联系生活实际回答,结合学生的身份和生活,可从学习来说:踏踏实实学习,为未来更好地报效国家打好基础;从生活来说:放假在家体谅父母,多分担家务等等。三.阅读下面选文,回答文后小题《回忆我的母亲》节选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②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到八九十岁还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会害病,直到临死前不久还在地里劳动。祖母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务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③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庚子年(1900)前后,四川连年旱灾,很多的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地去“吃大户”。我亲眼见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被所谓官兵一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在这样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难,仅仅吃些小菜叶、高粱,通年没吃过白米。特别是乙未(1895)那一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子,因为办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胁着我家要退佃,逼着我们搬家。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④从宣统元年(1909)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1919)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⑤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⑥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⑦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⑧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⑨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⑩愿母亲在地下安息!5.通读选文,文章通过很多平凡而又典型的事例表现出了母亲的优秀品质。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任意两个事例并对应写出其表现母亲什么优秀品质?6.选文语言平实,饱含深情。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⑤段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并体会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7.说说第⑨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8.分析第⑤段画曲线句子中加点的“竟”字的含义?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9.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加点词“我爱我母亲”一句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勤劳一生”是母亲的本质,起总领全文的作用。B.第②段加点词“管束”不但表现母亲对我们严格要求的态度,还在行为上束缚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沾染坏习惯。C.第⑧段中加点词“最可宝贵的财产”指的是“母亲教给我的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与敬重之情。D.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只有:教育“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答案】5.①爱劳动,尤其爱纺棉,表现了母亲的勤劳俭朴。②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人吵过架,表现母亲的宽厚。③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表现母亲的仁慈。④在家庭遭遇不幸不灰心,表现母亲的坚强。⑤对我从事的事业的支持,表现母亲对革命的支持。6.我参加了革命,不能在母亲面前侍奉,但母子之间的思念从未因时空阻隔而中断。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以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深遗憾。7.议论表达对母亲的悼念之情,并由母亲推广到广大劳动人民,抒发了对母亲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赞颂,深刻地表现了主题思想。8.寄托了作者对母亲的无限哀思、深情怀念与终生遗憾。9.D【解析】5.本题考查内容概括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第⑥段“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可以概括看出母亲的勤劳俭朴,因为她爱劳动,尤其爱纺棉;根据第②段“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可以概括看出母亲的宽厚,因为她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人吵过架根据第②段“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可以概括看出母亲的仁慈,因为她经常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根据第③段“特别是乙未那一年……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母亲没有灰心”可以概括看出母亲的坚强,因为她在家庭遭遇不幸不灰心根据第⑤段“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可以概括看出母亲对革命的支持,因为她一直支持我从事的事业。6.本题考查对语句含义的理解。根据第⑤段“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可知,我参加了革命,不能在母亲面前侍奉,母亲一个人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表现了母子之间的思念从未因时空阻隔而中断;“母亲年老了”表达了我因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所带来的“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7.本题考查对表达方式、文章情感和主题的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这是作者对勤劳一生的母亲的高度概括,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从文章内容可以看出,母亲平凡在勤劳俭朴、仁慈宽厚、乐观坚强,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赞美和悼念之情,表达了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作者由爱母亲推广到爱劳动人民,由赞美母亲上升到赞美劳动人民。正是千百万像母亲一样平凡而又普通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一高度评价和赞美,升华了感情,深化了主题。8.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赏析。“竟”表示出乎意料,意思是竟然;结合具体语境,上文“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道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和深切怀念;“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表现了作者把民族、人民、党的事业放在首位的崇高品质;“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无尽的遗憾之情。9.本题考查对内容的分析与理解。D.根据第⑦⑧段内容可知,母亲对我最大的教育和影响就是: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故选D。四.阅读下面回忆性散文,完成下面小题。回忆我的母亲(节选)朱德①我不久就离开母亲,因为我读书了。我是一个佃农家庭的子弟,本来是没有钱读书的。那时乡间豪绅地主的欺压,衙门差役的横蛮,逼得母亲和父亲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支撑门户”。我念过私塾,光绪三十一年(1905)考了科举,以后又到更远的顺庆和成都去读书。这个时候的学费都是东挪西借来的,总共用了二百多块钱,直到我后来当护国军旅长时才还清。②光绪三十四年(1908)我从成都回来,在仪陇县办高等小学,一年回家两三次去看母亲。那时新旧思想冲突得很厉害。我们抱了科学民主的思想,想在家乡做点事情,守旧的豪绅们便出来反对我们。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③从宣统元年(1909)到现在,我再没有回过一次家,只在民国八年(1919)我曾经把父亲和母亲接出来。但是他俩劳动惯了,离开土地就不舒服,所以还是回了家。父亲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亲回家继续劳动,一直到最后。④中国革命继续向前发展,我的思想也继续向前发展。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七年中间,我曾寄回几百元钱和几张自己的照片给母亲。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去年收到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⑤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⑥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⑦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⑧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⑨愿母亲在地下安息!10.朱德之所以能够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离不开母亲的支持。选文①——④段回忆了母亲对“我”哪些方面的支持?请根据提示,加以补写。“母亲”支持“我”读书,支持“我”办高等小学,支持“我”,支持“我”。11.选文在质朴叙述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请从议论这一表达方式的角度,简析第⑧段划线句子的作用。12.选文第④段和第⑤段,分别引用了侄儿和外甥的来信,对表达作者情感具有怎样的作用?【答案】10.支持“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支持“我”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民族解放运动。11.一方面对“母亲”平凡一生及其伟大品格的肯定和赞扬;另一方面对“母亲般”的“千百万劳动人民”“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的肯定和赞扬。这样,由“个体母亲”推及“全体母亲”,由少及多,把对母亲的深情和对民族、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情融合在一起,起到了画龙点睛、点染情感、升华了主题的作用。(结合具体内容,意思对即可)12.侄儿的信突出母亲身体、精神“不比往年”,强调母亲“甚望见你一面”,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愧疚、遗憾之情;外甥的信“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突出了母亲一生勤劳、到老不息的伟大品格,表达了对母亲勤劳一生的赞叹、热爱和感激之情。(结合文意,意思对即可)【解析】10.本题考查情节梳理与概括。(1)根据“支持‘我’办高等小学”的提示,找到②段“我决心瞒着母亲离开家乡,远走云南,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可概括为:支持“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2)根据“支持‘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的概括,找到④段“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绝了。母亲就靠那三十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战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可概括为:支持“我”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民族解放运动。11.本题考查语句作用。要求从议论这一表达方式的角度简析。第⑧段划线句“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是对母亲的评价,属于议论;首先肯定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继而由自己的“母亲”推及“全体母亲”,表达了对“母亲般”的“千百万劳动人民”“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的肯定和赞扬;这样,不仅赞美了“母亲”平凡一生及其伟大的品格,更把对母亲的深情和对民族、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情融合在一起,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肯定和赞扬,升华了主题;结合本句在结尾部分,可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12.本题考查选材理解。根据第④段“侄儿的来信说:‘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岁,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中的“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饮食起居亦不如前”可知,母亲年高体衰,渴望见“我一面”,表达了对母亲的牵挂之情,结合“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可知,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地愧疚、遗憾之情;根据第⑤段“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中的“不辍劳作,尤喜纺棉”母亲不停止劳作,结合“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可知,突出了母亲热爱劳动、终生贯之的伟大品格,蕴含着对母亲的赞美、敬爱和感激之情。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①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②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③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节选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乙】当我八岁的时候,二弟六岁,还有一个妹妹三岁。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她还时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我在七八岁时、看见母亲那样辛苦,心里已知道感觉不安。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起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但是小孩子深夜不好好的睡、是要受到大人的责备的,就说是要起来陪陪母亲、一定也要被申斥几句,万不会被准许的(这至少是当时我的心理),于是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滴答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成分。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才坐了一会儿,又被母亲赶上床去睡觉,她说小孩子不好好的睡,起来干什么!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段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节选自邹韬奋《我的母亲》)13.请结合两段选文内容分析,两位母亲有何共同特点。14.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作答。(1)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朗读这句话中加点部分,语速宜快,还是宜慢?请说明理由)(2)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从人物描写角度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15.两则选文都是以回忆自己母亲为主要内容,为何在记叙“我”母亲过程中还加入了对“我”的记叙和描写?16.小轩读完甲选文后心有所动,写下了自己的感悟。请你仿照小轩的感悟来写出你阅读乙选文的感悟。母亲:你终日忙碌的身影是我人生路上的坐标,指引着我成长的方向。母亲:【答案】13.两位母亲共同的性格特征是吃苦耐劳,聪明能干。14.(1)语速宜慢,体现母亲所做事情之多,表达对能吃苦耐劳的母亲的赞美。(2)用细节描写或者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劳。15.两则选文加入了我看到母亲辛勤劳作后的所做所想,都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心疼;也体现了母亲对我的影响;从而凸现了文章的主旨。16.开放型试题,能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3.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概括。联系甲文中第①段“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第②段中“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第③段中“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和乙文中“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她还时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的内容可知,两位母亲具有吃苦耐劳,聪明能干的特点。14.(1)考查对朗读语速的把握。语速是指的是朗读的速度。语速的快慢是由内容表达的需要决议的。它直接影响表达的效果。联系“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的内容和语境可知,“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是母亲的部分日常工作,语速宜慢,能够体现母亲所做事情之多,也更突出了作者母亲吃苦耐劳的赞美之情。(2)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来看,“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是对母亲的外貌、动作描写。回答其作用,答题规范是:运用了xx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品质、心情、情感)。结合“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可知,写出了母亲深夜不休的劳苦,表现母亲的辛劳和对孩子的疼爱,为真挚动人。1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联系甲文第②段中“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的内容可知,主要记叙了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帮母亲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会种地,放学回家,知道悄悄地去挑水和放牛。农忙时节,就整日跟着母亲劳动。这些事件表现了我的勤劳、懂事、孝顺。这些都是母亲多年以来对我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正是在母亲勤劳品质的影响下,我才会变得勤劳懂事。我的表现也从侧面表现了母亲的勤劳能干。联系人物感情可知,“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联系乙文章“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得嘀嗒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的内容可知,这句话有人物的外貌、动作描写,也有环境描写,以寂静的环境衬托母亲的劳苦。这段文字是从我的视觉、听觉等感觉中写出来的,颇为真挚动人。作者通过母亲熬夜为我做新鞋这件小事,突出母亲的慈爱、善良、能干和奉献精神。“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段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可看出作者对无法回报母爱的歉疚;综上分析可知,两则选文在记叙“我”母亲过程中还加入了对“我”的记叙和描写,首先都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心疼;其次也体现了母亲言传身教对我深远的影响;最后表现出“怀念母亲”的文章主旨。1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时,首先理解乙文内容,再仿照例句进行总结概括。示例:你深夜额上的汗珠,是我人生旅途中的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②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一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③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虽到老年,仍然热爱生产。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④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⑤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⑥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