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讲 《唐诗五首》-新八年级语文暑假提升自学课讲义(统编版)(解析版)_第1页
第05讲 《唐诗五首》-新八年级语文暑假提升自学课讲义(统编版)(解析版)_第2页
第05讲 《唐诗五首》-新八年级语文暑假提升自学课讲义(统编版)(解析版)_第3页
第05讲 《唐诗五首》-新八年级语文暑假提升自学课讲义(统编版)(解析版)_第4页
第05讲 《唐诗五首》-新八年级语文暑假提升自学课讲义(统编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第05讲《唐诗五首》模块一思维导图串知识模块二基础知识全梳理(吃透教材)模块三教材习题学解题模块四核心考点精准练(5大考点)模块五小试牛刀过关测1.品味五首古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把握五首古诗的相关写作手法及其作用。3.感受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怀与志趣。4.熟读并背诵这五首诗。1.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一、作者简介王绩(约589一644),字无功,号东皋(gāo)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独具面貌。二、背景与主题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之时。这首诗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之感。三、诗歌赏析1.参考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这首诗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从先贤那里寻找慰藉。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2.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作者简介:崔颢(?一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考中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二、背景与主题崔颢在外游历期间,来到黄鹤楼,登楼后,看到眼前景色,他情不自禁地提笔写下此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上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吊古怀乡之情。三、诗歌赏析1.参考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2.此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秘莫测。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3.全诗以“愁”字收篇,有什么作用?全诗以一“愁”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主旨。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意境相照应,从而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了缠绵的乡愁3.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一、作者简介:王维(约701一761),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人称“诗佛”。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他一生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苏轼盛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著名诗篇有《渭川田家》《终南别业》《山居秋暝》等。二、背景与主题唐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前往边塞宣慰,这首诗即是途中所写。诗作叙述了诗人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三、诗歌赏析1.参考译文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的含义,这两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诗人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听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塞上,本已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3.《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它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了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最后,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鲜明,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直”“圆”二字的“锤炼”之处就在于构成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其自然之处,在于符合塞外现实的情境。“烽烟”多用狼烟,有轻直、聚集的特点,是“孤烟”,不会相互纠缠,故在无风的时候,能够“直”冲云天;苍茫的大漠背景下,“落日”即将没入地平线,显得又大又圆,这也符合我们日常观察落日的视觉感受。“自然”之处还在于,这两句诗所写的独特景象,是长期生活于内地的人刚进入塞外很自然地就会捕捉到的。4.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作者简介:李白(701一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其诗作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风格豪迈潇洒,达到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其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有《李太白集》传世。二、背景与主题开元十二年(724),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渴望有一番惊人的作为。此时舟出荆门山,意味着他已离开家乡的土地,踏上了人生的新起点。正是在这样具有特殊意义的旅程上,他写下了这首诗。此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故乡无限眷恋的真挚感情。三、诗歌赏析1.参考译文(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2.细读诗作,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诗人心境的变化。乘舟东下,随着船只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山岭本是静止的事物,却如影随形,竟至于消失,这里作者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江水本在河道中奔涌,却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显得视野辽阔,境界高远。颈联则以静止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的澄净明澈。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时的景象,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这两联的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正是作者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表现出作者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兴奋心情。但随着离乡越来越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就越来越浓,最后一联则转入思乡之情的抒发。5.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作者简介:白居易(772一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二、背景与主题唐穆宗长庆二年(822)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到杭州上任。第二年,春天刚刚来临,早就思慕杭州西湖美景的白居易来到湖边游赏,兴之所至,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钱塘湖春行》。诗作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之情。三、诗歌赏析1.参考译文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2.赏析颔联中“争”“啄”两个字的妙处。这两个动词极富表现力,细致传神地刻画出了一幅早莺争着飞向朝阳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3.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物各有不同。《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钱塘湖春行》一诗围绕初春来写,描绘了西湖明媚的春光。很多词语都能看出初春景象来,如“早莺”“新燕”自不必说,“几处”说明早莺尚少;“争暖树”说明是乍暖还寒时候,早莺争夺向阳的树木;“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乱花渐欲迷人眼”说明花儿还未盛放,但盛放可期;“浅草才能没马蹄”说明芳草才生,尚未长高。教材习题01《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解题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答案】《野望》一诗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颌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优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向先贤那里寻找慰藉。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教材习题02《黄鹤楼》一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解题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首联和领联的写法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答案】《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逆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妙莫测,鬼斧天工。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教材习题03《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解题方法引导学生鉴赏名篇名句,理解诗歌创作的妙处。【答案】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最后,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鲜明,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直”“圆”二字的“锤炼”之处就在于构成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其自然之处,在于符合塞外现实的情境。“烽烟”多用狼烟,有轻直、聚集的特点,是“孤烟”,不会相互纠缠,故在无风的时节,能够“直”冲云天;苍茫的大漠背景下,“落日”即将没入地平线,显得又大又圆,这也符合我们日常观察落日的视觉感受。“自然”之处还在于,这两句诗所写的独特景象,是长期生活于内地的人刚进入塞外很自然地就会捕捉到的。教材习题04李白年轻时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渡荆门送别》就写于他乘舟东下、出蜀入楚的途中。细读诗作,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诗人心境的变化。解题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写景的特点,体会作者前后思想感情的变化。【答案】诗人乘舟东下,随着船只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颌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山岭本是静止的事物,却如影随形,竟至于消失,这里作者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江水本在河道中奔涌,却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显得视野辽阔,境界高远。颈联则以静止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与江上空气的澄净明澈。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这两联的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正是作者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表现出作者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兴奋心情。但随着离乡越来越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就越来越浓,最后一联则转入思乡之情的抒发。考点一理解诗歌内容1.理解性默写填空。(1)王绩《野望》一诗中“,”两句,抒发了诗人向先贤寻求慰藉的苦闷和怅惘之情。(2)《黄鹤楼》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出黄鹤楼两岸视野开阔、景象优美的句子是:,。(3)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中,“,”两句,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雄奇壮观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4)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借江水来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5)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一诗中,描写早春莺歌燕舞所带来的勃勃生机的诗句是:,。【答案】(1)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详解】本题考查默写。注意易错字:顾、薇、晴、萋、鹦鹉、洲、孤、圆、莺、暖、啄。考点二分析概括情感2.在《使至塞上》整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根据诗歌内容补全下面的空格。【答案】抑郁、苦闷

赞叹、释然【详解】结合“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可知本诗首联诗人写自己轻车简从出使遥远的边关,表达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孤独与失意。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比作随风而去的“征蓬”和振翅北上的“归雁”,流露出自己被排挤的抑郁和远离家乡漂泊异地的苦闷。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由此,诗人看到大漠风光时的心情由孤独抑郁转为开阔豁达。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人从侧面反映了戍边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情绪由此高涨,赞叹将士们以身为国的热情,也将个人失意的情绪消散在雄浑的景象中。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考点三:画面角度赏析3.古人评价《黄鹤楼》一诗具有“气象恢弘、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请结合此诗颈联和尾联的内容分析本诗“绘画美”的特点。【答案】颈联和尾联通过一明一暗的色彩对比,描绘出一幅江面开阔、绿树青草茂盛的浩渺江岸图,展现出了气象恢弘、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解析】本诗写景自然,意境深远。颈联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外江上开阔明朗的日景,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青草长得茂盛喜人。尾联写诗人从黄鹤楼的最高处放眼眺望,他的思绪却飘向了远方,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颈联和尾联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日景、晚景,体现出画面的空间感和层次感,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考点四意象分析鉴赏4.《钱塘湖春行》一诗作者紧扣季节特征选取意象。请从画线句中选取一个意象,分析意象特点及其蕴含的情感。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答案】示例1:我选择的是“莺”,“几处”“早”说明它们数量不多,而且出现的早,“争”说明它的欢快、充满生机,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示例2:我选择的是“燕”,“谁家”“新”说明燕子数量不多且新来,“啄”说明其忙于筑巢,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解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意思是: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阳光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句中的主要意象是“莺”“燕”,选择其一分析特点及蕴含的情感即可。“几处早莺争暖树”意思是: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几处”是好几处的意思,便并不多。“早”表明莺来得早。“争”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初春到来,几只早来的黄莺争相飞向朝阳的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莺在大好春光中欢快飞舞、充满生机的样子,表达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谁家”意思是不知道是谁家的,“新”是新来到的,这说明它们数量不多,并且是从南方初来乍到的。“啄春泥”是为了筑巢。“啄”描写几只燕子在人家屋檐下忙着衔春泥筑巢的情景。“谁家”“新”“啄”用词准确,凸显出早春的季节特点,也表现了作者对早春燕子的惊喜与喜爱之情。考点五艺术手法分析5.《黄鹤楼》一诗首联和颔联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首联以神话传说起笔,回到现实中的黄鹤楼,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颔联先写黄鹤杳然不见,引人远望天际寻觅,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解析】这首诗首联和颔联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诗人从楼的命名之由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更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苍茫之感。诗人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人生的感慨紧密结合起来,由虚入实,抒发了诗人想念自己的家乡却有家难归的无奈和惆怅。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又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转换非常自然。一.《野望》1.理解性默写(1)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并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的句子:,。(2)《野望》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傍晚时分,遥望山野,满目浓浓秋意的对偶句(写景句):,。(3)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句子是:,。(4)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追古怀伤,在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表现诗人身处乱世,前途无望,孤独抑郁心情的句子是:,。【答案】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注意易错字词:皋、薄暮、徙、皆、唯、落晖、驱犊、禽、薇。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所展现的画面。3.结合全诗内容说说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2.每一棵树都顶着一抹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脉重峦叠嶂,披上了落日的余晖。树叶黄了,落到地上,山后的太阳余晖落在山上。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3.尾联中诗人借商末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的典故,表现了现实中的自己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孤独无依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隐逸山林的愿望。【解析】2.本题考查诗句画面的描绘。本题要求考生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句诗所展现的画面。这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更要能够深入挖掘诗句背后的意境和情感,通过描绘细节和场景,使画面更加鲜活、立体。在描绘时,考生需要注意运用生动的语言,包括形象的比喻、细腻的描绘等手法,以展现诗句所蕴含的美感和情感。示例:每棵树都缀满金黄的秋意,层峦叠嶂的山脉沐浴在落日的柔光中。黄叶纷纷,悠然飘落,铺就一地金黄。夕阳斜照,山巅洒满余晖,秋意更浓。远望四周,林木与山峦共绘秋色画卷,在夕阳的映照下更显萧瑟之美。整幅画面静谧而深远,充满秋日的韵味。3.本题考查情感主旨。首先,“相顾无相识”一句,诗人描述了自己环顾四周,却找不到一个相识之人。这里的“无相识”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无人相识,更深层地表达了诗人在隐居生活中感受到的孤独和寂寞。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与世无争,但同时也失去了与人的交流和沟通,这种孤独感深深地困扰着他。接着,“长歌怀采薇”一句,诗人借用了商末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的典故,以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伯夷、叔齐的故事代表了坚守气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这正是诗人所追求的。他通过“长歌”来抒发内心的情感,怀念那种隐逸山林、与世无争的生活。综合来看,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诗人在隐居生活中的孤独抑郁心情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他渴望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同时也希望能够过上那种与世无争、自在逍遥的生活。这种情感深深地体现在了诗人的诗句之中,使整首诗充满了浓郁的情感色彩。二.《黄鹤楼》4.理解性默写填空。(1)毕业多年后当你再回母校,发现已是物是人非,也许会像崔颢在《黄鹤楼》中所写的一样发出“,”的感慨。(2)崔颢《黄鹤楼》中用对偶手法描写出黄鹤楼两岸视野开阔、景象优美的诗句是“,”。(3)《黄鹤楼》中情景交融,抒发了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4)《黄鹤楼》中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相仿的诗句是“?”。【答案】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详解】本题中“返”“载”“历”“萋”“鹦鹉洲”“暮”等是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5.本诗首联和颔联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古人评价本诗具有“气象恢弘、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请结合此诗颈联和尾联的内容分析本诗“绘画美”的特点。【答案】5.首联以神话传说起笔,回到现实中的黄鹤楼,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颔联先写黄鹤杳然不见,引人远望天际寻觅,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6.颈联和尾联通过一明一暗的色彩对比,描绘出一幅江面开阔、绿树青草茂盛的浩渺江岸图,展现出了气象恢弘、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解析】5.本题考查对词句的理解和赏析。这首诗首联和颔联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诗人从楼的命名之由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更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苍茫之感。诗人将黄鹤楼的历史传说与人生的感慨紧密结合起来,由虚入实,抒发了诗人想念自己的家乡却有家难归的无奈和惆怅。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又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转换非常自然。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画面的赏析。本诗写景自然,意境深远。颈联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外江上开阔明朗的日景,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青草长得茂盛喜人。尾联写诗人从黄鹤楼的最高处放眼眺望,他的思绪却飘向了远方,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颈联和尾联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日景、晚景,体现出画面的空间感和层次感,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三.《使至塞上》7.理解性默写填空。(1)《使至塞上》叙述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的诗句是:,。采用对比手法,点明时间,表现诗人失意情绪和飘零之感的诗句是:,。(2)不仅显示了大漠景象奇特,而且巧妙的把自己孤寂情绪融化在自然之中的句子是:,。(3)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是:,。(4)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通过写景来交代行踪,暗示诗人因为受到排挤而内心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是:,。(5),两句即景设喻,以物自比,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6)由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使人联想到范仲淹《渔家傲》中同是写边塞景象的句子是:。(7)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描绘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的诗句是:,。(8)《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奇特雄浑壮美景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9)《使至塞上》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出战事频繁的句子是:,。【答案】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长烟落日孤城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延、蓬、雁、萧、候骑”等字词容易写错。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使至塞上王

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8.在整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根据诗歌内容补全下面的空格。9.王维作完此诗后,友人称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请简要分析王维希望友人称赞这一联的原因。【答案】8.抑郁、苦闷

赞叹、释然9.示例:诗人用几笔雄健粗放的线条,不仅勾勒出塞外沙漠上无边的壮丽景色,也有力地表达了对此景色的强烈赞叹,还将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色描绘之中,所以他希望友人称赞这一联。【解析】8.本题考查情感分析。结合“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可知本诗首联诗人写自己轻车简从出使遥远的边关,表达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孤独与失意。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比作随风而去的“征蓬”和振翅北上的“归雁”,流露出自己被排挤的抑郁和远离家乡漂泊异地的苦闷。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由此,诗人看到大漠风光时的心情由孤独抑郁转为开阔豁达。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人从侧面反映了戍边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情绪由此高涨,赞叹将士们以身为国的热情,也将个人失意的情绪消散在雄浑的景象中。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9.本题考查诗歌鉴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河流,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据此描述原因即可。示例:诗句中的“直”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觉。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地融入从孤寂到开阔的情绪转变,所以诗人希望友人称赞这一联。四.《渡荆门送别》10.理解性默写填空。(1)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2)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3)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表达了奇特大胆的想象这一特点的诗句是:,。(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是:,。(5)《渡荆门送别》比喻描写楚地江水澄澈水雾弥漫的句子是:,。(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用比喻描写水中月、天上云的美丽景象)【答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荆、尽、荒、怜”等字词容易写错。诗歌赏析,完成下面小题。【甲】渡荆门送别

【乙】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李白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注释】(1)杜二甫:即杜甫。(2)徂徕(cúlái):山名。11.【甲】诗中一个“”字,表达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的情思,【乙】诗中“”字,抒写了作者豪迈、洒脱之情。12.“送别之情”在两首诗中都运用了借景抒情手法,但不尽相同,请结合诗句,试比较其不同之处。【答案】11.怜重12.【甲】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乙】诗借明媚之景,表达诗人与朋友即将分别时豁达的情感。【解析】11.本题考查词语赏析能力。①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作者不说自己如何思恋故乡,却说故乡的江水如何留恋自己,如何不惜万里相送,这就使得一片思乡之情越发显得深挚浓烈。所以,本空应填写“怜”。②空,全诗意思是:最后分别没有几日,我们登临泗水的山水。什么时候石门路上,我们重新洗杯把盏?泗水境内的是秋水早已干涸殆尽,徂徕山的山色却甚是明朗。从今后,我们要各自分别,且把杯中酒一饮为尽。依据“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中的“重”可知,其表达了李白希望重逢欢叙的迫切心情,又说明他们生活中有共同的乐趣,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读来令人感到亲切。所以,本空应填写“重”。1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理解分析能力。【甲】诗,依据“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的“怜”“送”可知,本句是运用拟人手法,借故乡水送我乘坐的船,表面是写水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