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明,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社会热点专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二轮复习_第1页
传承文明,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社会热点专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二轮复习_第2页
传承文明,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社会热点专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二轮复习_第3页
传承文明,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社会热点专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二轮复习_第4页
传承文明,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社会热点专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承文明,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一、选择题1.(2023·湖南邵阳二模)周人提出了“孝”和“德”的伦理思想。他们认为孝的对象不仅是父母、祖父母,而且包括宗室、宗庙以及兄弟、朋友;德是处事得宜的意思,包括敬天、孝祖、保民三项内容,运用在政治上即是要求明察和宽厚。这说明()A.周人伦理观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B.天命观推动周人宗教理论形成C.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在西周定型D.周人承认天意与人事相互制约2.(2023·重庆南开中学月考)《诗经》中有众多关于饮食的记录。《小雅》中有“物其旨(味美)矣,维其偕(调和)矣!物其有(丰富)矣,维其时(适时)矣”的记载;《商颂》中有“亦有和羹,既戒(齐备)既平(平和)”的记载。上述内容反映了()A.礼乐制度等级森严B.贵族生活注重养生C.道家思想源远流长D.中和之美的文化理念3.(2023·山东青岛一模)孔子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韩非说:“今轻刑罚,民必易之。犯而不诛,是驱国而弃之也;犯而诛之,是为民设陷也……此则可谓伤民矣!”这表明两者()A.重视对民众的治理B.轻罪重刑的策略C.外儒内法的思想D.以刑辅德的理念4.(2023·湖南教研联盟一联)哲学家冯友兰曾说:“中国人尊重过去的经验……这种心理状态,对于中国哲学影响很大,所以从孔子的时代起,多数哲学家都是诉诸古代权威,作为自己学说的根据……对于这种历史观,却是鲜明的例外。”这里“例外”指的是()A.“祖述尧舜,宪章文武”B.“行禹道”“用夏政”C.“法与时移,变法革新”D.“黄帝为祖,老子为宗”5.(2023·广东江门一模)西汉后期兴起的“九族异姓”说,以“仁”为核心,“亲亲”是其特征。东汉时出现的“九族同姓”说,则将母族、妻族从九族中剔除,以“礼”为核心,“尊尊”是其特征。这一变化()A.排除了外戚干政的困扰B.构建了新型的思想学说C.有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D.折射出皇权弱化的现实6.(2023·广西南宁一模)唐朝元日(元旦)期间,长安城里各家各户要悬幡立竿,设丰盛的家宴,举家同庆。宋朝人“入市店饮宴,惯习成风”“不论贫富,游玩琳宫梵宇,竟日不绝”。这一转变()A.打破了坊市功能界限B.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C.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D.扩大了城市消费市场7.(2023·山东日照一模)明清时期,政府非常重视对乡贤的祭祀。在山东地区,明朝乡贤大都是政绩卓著、清正廉洁的官员,且“生于斯”;清朝乡贤发展到包括官员、孝子和其他善行义举之人在内的社会贤达,重视“生于斯”也重视“贡献于斯”。这样的变化意在()A.强化儒学的政治主导地位B.凸显地方治理的民本理念C.充分发挥乡贤的教化功能D.提高社会的精神文化认同8.(2023·广东广州一模)杂字书是明清时期采辑常用字汇编而成的识字读物,多由无名塾师编撰,流传广泛。《庄农日用杂字》记载:“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要记日用账,先把杂字观。”《妇女杂字》中记载:“劝尔妇女,识字为先;居家度日,务要淑贤。”这反映了当时()A.学术文化重心下移B.崇实致用的思想观念C.社会阶层流动加强D.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9.(2023·广东广州一模)下表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国文教科书选文情况(部分)。据此可知()出处选文(部分)语体情况1923年版叶圣陶等主编《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教科书》《大铁椎传》《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刺秦王》《庄子·秋水篇》《最后一课》《天演论导言》《莫尔斯传》文言文119篇,白话文59篇,文言文与白话文的比例约为2∶11935年版叶圣陶、夏丏尊编《国文百八课》《庄子四则》《杨修之死》《愚公移山》《念奴娇·赤壁怀古》《最后一课》《荷塘月色》《项链》《背影》文言文58篇,白话文86篇,文言文与白话文的比例约为2∶3A.编者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理性继承B.培养实务人才成为社会共识C.民主共和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D.文学革命具有形式主义特征二、非选择题10.(2023·广东江门一模)经世济民思想体现了知识分子的传统治学理念和社会责任担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和时代精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故其制人道而差上下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为民而立之君,故斑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三依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社会上法律、政治、伦理等精神的构造,都是表面的构造。他的下面,有经济的构造作他们一切的基础。经济组织一有变动,他们都跟着变动。换一句话说,就是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解决。经济问题一旦解决,什么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家族制度问题、女子解放问题、工人解放问题,都可以解决。——摘编自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西汉和唐朝为例,说明统治者在“富而不骄”“贫而不忧”方面的举措。(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的思想,并分析其历史价值。(3)从材料三的角度,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经世济民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脉络环环相连,呈现出姿态万千的治国方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听取百家之言,采纳政治家的忠言制定出符合当时社会客观规律的治国策略,在实施的过程中统治者适当调整治国的方法以期达到理想的效果。——摘编自李丹《论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嬗变》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治国思想”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1.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孝的对象不仅是父母、祖父母,而且包括宗室、宗庙”,可知周人的伦理思想明显受血缘关系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西周推行宗法制,所以伦理思想受到宗法观念的影响,故选A项;题干材料中的“孝”和“德”是伦理思想,而非宗教理论,排除B项;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形成,排除C项;题干材料中的“敬天、孝祖、保民”均为伦理思想的表现,没有体现天意与人事相互制约,排除D项。2.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周人重视饮食的调和适时与心绪平和等养生理念,中和之美观念包括天地之中和、人心之中和、身心之中和和人际之中和,中和理念下,追求尚中致和,推崇温柔敦厚,题干材料蕴含着中和之美的文化理念,故选D项;题干材料未涉及礼乐制度,排除A项;题干材料未提及注重养生的主体是“贵族”,排除B项;道家思想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3.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孔子认为在国家治理中对民众要采取宽厚和刚猛相结合的政策,韩非认为在国家治理中对民众应采取重刑的措施,两者都体现了对民众治理的重视,故选A项;韩非的主张体现了重刑的策略,但孔子主张宽厚和刚猛相结合,排除B项;孔子主张儒家思想,韩非主张法家思想,两者的思想没有体现外儒内法,排除C项;韩非的主张只强调刑罚,没有强调以刑辅德,排除D项。4.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多数哲学家都是诉诸古代权威”,可知这里“例外”指的是变革、不遵循传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认为“祖宗不足法”,秉持“法与时移,变法革新”的变法观,如商鞅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选C项。A、B、D三项体现的都是对传统的继承,故均排除。5.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东汉时出现的‘九族同姓’说,则将母族、妻族从九族中剔除”,可知东汉时期将母族和妻族从九族中剔除,而且还强调“九族同姓”,实际上间接承认了外戚与皇权同等的特权地位,折射出皇权弱化的现实,排除A项,故选D项;“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核心”说明二者都是以儒家思想为共同的理论基础,排除B项;西汉和东汉本来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局面,排除C项。6.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从唐到宋,节日庆典由家宴为主转为市店消费、外出游玩,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消费日益社会化、市场化,有利于扩大城市消费市场,故选D项;题干材料强调了唐宋节日庆典的不同,不能说明打破了坊市功能界限,排除A项;节日庆典的不同不能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B项;题干材料仅反映唐宋城市节日庆典风俗的变化,并未涉及全国经济重心的变化,不能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C项。7.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明朝乡贤大都是政绩卓著、清正廉洁的官员,且‘生于斯’”“清朝乡贤……重视‘生于斯’也重视‘贡献于斯’”,可知明清政府借与本地有关的乡贤宣扬清正廉洁、善行义举等美德,体现了政府借乡贤之名发挥教化功能,故选C项;儒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并非政治主导,排除A项;对乡贤的重视是为教化民众,而非以民为本,排除B项;提高社会的精神文化认同并非政府的主观目的,其主要目的是维护统治秩序,排除D项。8.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庄农最为先。要记日用账”“识字为先;居家度日,务要淑贤”,可知当时杂字书的内容广泛涉及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劝导百姓重视农业生产,劝导女性注意识字为先,脚踏实地地经营家庭生活,体现了崇实致用的观念,故选B项;杂字书主要在民间流传,内容主要来自日常生活,不属于学术文化的范畴,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C项;杂字书主要劝导妇女立足于家庭生活,对妇女自身价值并未充分肯定,说明当时女性社会地位并未提高,排除D项。9.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刺秦王》《庄子·秋水篇》”“文言文与白话文的比例约为2∶1”“《庄子四则》《杨修之死》《愚公移山》《念奴娇·赤壁怀古》”“文言文与白话文的比例约为2∶3”,可知当时国文教科书选文的内容和形式都注重对优秀传统典籍、文学形式和优秀传统价值观的传承,故选A项;国文教科书的选文情况并不能代表社会大多数人的共识,排除B项;“民主共和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主要体现在人民群众对共和制度的维护和对帝制观念的批判和否定,题干材料并未体现相关内容,排除C项;“文言文与白话文的比例约为2∶1”“文言文与白话文的比例约为2∶3”说明文学革命促进了白话文的推广,使白话文的比重逐渐提升,具有实质性的意义,排除D项。10.参考答案(1)富而不骄: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算缗告缗、均输平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垄断,打击大商人。贫而不忧:西汉初年、唐朝初年都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唐朝推行均田制,唐朝中后期推行两税法,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统治者关注民生。(2)经世致用;君主和官员为民而立的思想;君臣平等思想。价值:有助于引导学术关注现实需要;对近代民主思想的兴起和发展有重要意义。(3)三年的经济恢复,明显改善了民生,为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铺平了道路。11.参考答案示例一论题: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取百家精髓,成治国方略。阐述: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内容宏大,纵观历朝历代的治国思想,儒家思想注重品德修身,强调以德治国,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汉武帝以来,一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法家思想注重用严刑峻法来作为治国的制度保证,在古代社会统治混乱和非常时期也起到了稳定统治的作用;道家思想追求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主张“无为而治”“清静无为”,对于统治初期各个王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总之,儒、道、法三家思想在不同时期都被统治者作为治国理政的思想,对于治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都是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示例二论题:中国古代的治国思想体现了相互融合、优势互补的特点。阐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