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2023届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作为人类群体生活、文化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语言是人类知识创造、思想情感和信息交流的主要表现形式与工具性载体。在族群或民族的自我说明中,很多都把语言作为与群体同生共死的本质特征,造成语言稳定、独立的印象。但是在当代社会科学知识中,族群分化和聚合是人类社会组织演化的一个面向,分分合合是长时段观察中看到的常态,民族是现代社会条件下政治建构的结果,而语言和记录语言的文字始终与社会一起变化,因此需要在社会的发展演变中认识语言的性质。从社会运行与发展视角来看,语言从自身性质和功能而言具有传统文化载体与族际交流工具的双重功能。其一,语言文字记载着本群体的历史及所有领域的知识与文化积累,是群体传统文化的符号和载体,作为文化象征寄托着全体成员对本族历史文化的深厚感情和群体聚合力。其二,语言可被视为纯粹是群内、群际信息交流的工具,其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被淡化,人们选择学习或舍弃哪种语言只是实践应用中的理性选择,追求的是通过该语言工具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完全不含感情色彩。把人们划分为不同族群的重要文化特征之一就是语言。在多族群国家内部,族群相互竞争的场域之一就是语言的使用,通常会表现为各自语言使用人群规模的增减。语言使用模式及变迁都可以作为衡量族群关系现状及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之一。与此同时,语言互动情况也反映出族群互动在文化层面的基本发展态势。不同语言之间在词汇与表达方式等方面彼此借鉴与吸收的情况,反映的是族群间交流与融合的程度。有人提出“语言共同体”概念并赋予其特定的政治意涵。语言与民族构建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因此,在多族群国家的族群关系研究中,语言使用及其演变始终是一个核心研究主题。在多族群国家内部的族际互动过程中,语言始终是牵涉族群身份和族际互动的敏感议题,时常成为群体间文化博弈乃至政治博弈的焦点。在族际交往交融的社会大潮中,学者们通常关注的是现实社会中语言使用行为的各种变化及其社会意义,把语言视为族际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而不是群体区隔的固定边界。世界上现在有2000多个族群和5000多种语言,分属于234个国家和地区。2020年这些国家人均GDP水平的分布,最低的布隆迪是240美元,最高的卢森堡是109602美元,中国是10582美元。从简单的数字对比可以看出,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悬殊。现代科技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各国、各族民众的文化传统包括使用的语言密切相关。在社会经济发展大潮中,如果一个群体语言的工具性在吸收现代科技和学术词汇方面,呈现明显弱势,但这个群体坚持只使用本族语言,而不是积极学习已在竞争中呈明显优势的另一种语言,这种保守心态甚至可能成为这个群体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在现代化和国际竞争的态势下,有些民族曾一度被动挨打,居于劣势,如果它们能够及时认清形势,放下架子,在语言文化和知识体系方面克服狭隘保守的民族主义情感,转而以谦逊开放的态度积极学习其他发展较快民族的语言文字,以此为工具努力吸收其他民族的思想财富和科技成果,积极改造就业结构并投入国际经济贸易的大市场,那么在语言和思想方面持开放态度的这些民族就会得到迅速发展。一旦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发展壮大了经济实力,回过头来才更有条件保护与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摘编自菅志翔、马戎《人类语言与社会发展》)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语言和记录语言的文字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所以我们要透过语言稳定、独立的表象,去动态地认识语言的性质。B.从自身性质和功能来说,语言具有双重功能,既是群体传统文化的符号和载体,又是群内、群际信息交流的工具。C.在族群间互动过程中,语言始终是牵涉族群身份和族际互动的敏感议题,语言使用及演变则始终是一个核心研究主题。D.对优势语言持开放态度,可以发展壮大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更有利于保护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过程。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围绕“人类语言与社会发展”这一论题,论述了语言在历史、现实中,甚至在未来对国际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B.文章主体部分是总分关系,第二段阐述了语言在相应视角下的双重功能,第三段分别对这两个功能进行了具体分析。C.文章详细列举了一些国家人均GDP分布的数据,是为了引出世界各国经济水平、科技水平和高等教育水平差距大这一观点。D.文章选取社会运行与发展这一视角,使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去论证与语言相关的内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当代社会,不能孤立地去研究语言,既要注意语言与社会发展演变的关系,又要注意语言与政治建构的关系。B.语言是将人们划分为不同族群的标准,但语言不应该成为群体区隔的固定边界,而应该成为族际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C.语言使用模式及变迁,语言互动、交融等情况,都可能成为族群关系现状、发展态势或族群间交流与融合程度的反映。D.语言与社会进步发展密切相关,一个族群对待语言的开放程度与这个群体能否进一步发展存在着正比例关系。〖答案〗1.C2.D3.B〖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在族群间互动过程中”偷换概念,原文第三段中说的是“在多族群国家内部的族际互动过程中”。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甚至在未来对国际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的“国际社会发展”扩大范围,根据原文中“一个群体”“这个群体”“有些民族”“本民族”等表述可知,文章论述的是语言对“一些群体”所发挥的作用,而不是对“国际社会发展”的作用。B.“第三段分别对这两个功能进行了具体分析”理解错误,曲解文意,第三段只对第二个功能“族际交流工具”进行了具体分析。C.“是为了引出世界各国经济水平、科技水平和高等教育水平差距大这一观点”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第四段“从简单的数字对比可以看出,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悬殊。现代科技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各国、各族民众的文化传统包括使用的语言密切相关”可知,是为了引起“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各国、各族民众的文化传统包括使用的语言密切相关”这一观点。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语言是将人们划分为不同族群的标准”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把人们划分为不同族群的重要文化特征之一就是语言”可知,语言只是把人们划分为不同族群的重要文化特征之一,而不是标准。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获得93个世界冠军,创造11项世界纪录,2022年中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再创佳绩。竞技场上的澎湃激情,鼓励着更多人加入运动的队伍,感受体育的魅力。北京冬奥会后的首个雪季已经到来,各地雪场开门迎客,冰雪运动的影响力持续扩大。从“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到飞盘、骑行等小众运动方兴未艾,参与体育锻炼已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同健康理念一起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全民运动、全民健身的热潮席卷各地,体育运动的种子正在更加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摘编自《创佳绩开新局,中国体育蓬勃发展》)材料二:体育既是国家强盛的应有之义,也是人民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最根本的是增强人民体质、保障人民健康。数据显示,我国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已超过4亿,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逾九成。截至2021年底,全国体育场地数量增至397.1万个,体育场地面积达34.1亿平方米。2022年以来,《“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等文件相继印发,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将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为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提供更为坚实的制度支撑。(摘编自《建设体育强国,为社会提供强大正能量》)材料三: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2673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9.9%的受访家长感到孩子现在体育运动的兴致高。交互分析发现,受访小学生家长感到孩子体育运动热情的比例最高(85.2%)。孩子爱上体育运动,会发生哪些变化?数据显示,放松身心、压力减少了(63.9%)是受访家长最普遍的感受。其次是拓宽视野、丰富心灵(47.6%)。其他主要还有:比以前活泼开朗了(43.9%),迎难而上的拼搏意识变强了(43.1%),身体素质提高了(42.1%)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要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建设体育强国要从青少年开始,培养终身运动者。93.9%的受访家长认同,体育锻炼要成为青少年的终身习惯。对此,小学生受访家长认同度最高(97.7%)。(摘编自《建设体育强国93.9%受访家长认同体育锻炼要成为青少年终身习惯》)4.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京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反映了冰雪运动的影响力之大,参与体育锻炼已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B.体育是人民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增强人民体质、保障人民健康的途径来达到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目标。C.体育场地数量和面积的增加,以及各种与体育相关的文件的落实、法律的实施,都为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提供重要支撑。D.中国青年报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家长都认识到参加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的重要性,他们最支持的体育运动是跑步、游泳、跳绳。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人数已超过4亿,居民超九成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水平,说明我国距离健康中国的目标又近了一步。B.参与体育运动对孩子放松身心、减少压力、拓展视野、丰富心灵有明显作用,对孩子的性格、意志、身体素质等的影响不是很大。C.绝大多数家长都认同体育锻炼要成为青少年终身习惯的观点,其中小学生家长对此的认可度最高,且感到孩子体育运动热情的比例也最高。D.不论是中国运动员在比赛中创造的成绩,还是普通大众对体育运动的参与热情,都是“要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目标的体现。6.你认为应如何更有效地在青少年中开展体育运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D5.B6.①国家层面:重视青少年体质状况,出台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各种政策促进青少年开展体育活动;②社会层面:要营造全民锻炼的良好氛围,为各年龄段学生提供科学运动指导和建议,为青少年提供更多更好的运动场地和配套设施;③家长层面:要重视体育,合理安排学习和运动的时间,帮助孩子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④学校层面:要合理安排学习和运动的时间,提高体育科目的地位,多举行体育比赛等活动,引导并提倡学生参加体育运动。〖解析〗【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他们最支持的体育运动是跑步、游泳、跳绳”错,根据材料三图表“中小学生都喜欢哪类体育运动”可知,“跑步、游泳、跳绳”是中小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而是不家长最支持的体育运动。故选D。【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对孩子的性格、意志、身体素质等的影响不是很大”错,材料三“比以前活泼开朗了(43.9%),迎难而上的拼搏意识变强了(43.1%),身体素质提高了(42.1%)”,可见对孩子的性格、意志、身体素质等的影响也不小。故选B。【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国家层面,由材料二“2022年以来,《“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等文件相继印发,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将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为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提供更为坚实的制度支撑”可得出:重视青少年体质状况,出台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各种政策促进青少年开展体育活动;社会层面,由材料一“竞技场上的澎湃激情,鼓励着更多人加入运动的队伍,感受体育的魅力。北京冬奥会后的首个雪季已经到来,各地雪场开门迎客,冰雪运动的影响力持续扩大”“随着全民运动、全民健身的热潮席卷各地,体育运动的种子正在更加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以及材料三图表“中小学生都喜欢哪类体育运动”以及“培养孩子们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家长们看重哪些方面”可得出:社会要营造全民锻炼的良好氛围,为各年龄段学生提供科学运动指导和建议,为青少年提供更多更好的运动场地和配套设施;家长层面,由材料三“孩子爱上体育运动,会发生哪些变化?数据显示,放松身心、压力减少了(63.9%)是受访家长最普遍的感受”“93.9%的受访家长认同,体育锻炼要成为青少年的终身习惯”可得出:家长要重视体育,合理安排学习和运动的时间,帮助孩子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学校层面,要合理安排学习和运动的时间,提高体育科目的地位,多举行体育比赛等活动,引导并提倡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胡麻的天空张金凤在我的故乡,麻是一种身份朦胧的作物。它傍水而生,高大茂密,如芦苇一般迷惑了水鸟;它在大田里阵脚威仪,把玉米和高粱棵子搞花了眼。村中的老先生说,不要慢待了麻,麻是跟我们的祖先并肩而来的,麻比村口的石碾更久远。我果然在古卷中遇到了它,《诗经》唱和的年代,麻就是先人的好友了。那时候人们广泛种植麻,靠着麻来燃起生活的暖:“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可是,麻有什么用呢?只开花不结粮食,又不像玉米秸秆,可以劈来当甜秆吃。在孩子的眼里,麻就是一个个傻大个子。麻不管人们的眼光,一年年迎风站立在春夏的沟坎野地,葳蕤,婆娑。古老的农耕时代,温饱是人的首要奋斗目标,生长泼辣的麻,担负着蔽体御寒的重任,《诗经》里记录着大量的劳动场景,其中包括种麻、绩麻、沤麻等场景,如“东门之池,可以沤麻”。麻在旧时代被广泛种植,“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甚至“桑麻”成了农业生活的指代,“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掀开一页页种桑植麻的岁月,纸张间都是岁月的沉香。夏末伏尾,是收麻的时节了。砍倒的麻,要被沉到水湾里去经过漫长的浸泡,甚至要沉到淤泥里去。如果不经过炼狱般的沤麻,一棵麻就是生涩的、没有价值的,只有炼狱之后的涅槃,麻才走到了晴朗之地,才走到了被人们使用的舞台。沤麻是对麻的使用上的改良吧,沉入水底,将青皮等腐烂,留下最具韧性的纤维。在阴雨的天气里,在农活不忙的日子里,麻秆走近农人的手指。抓一根麻秆,从根部剥开麻皮,像给它脱去一层厚衣裳,手指走过的地方,栗色的麻纤维与雪白的秸秆从此分道扬镳,这叫醒麻皮。女人取过自己的桃木梳子,仔细地将麻皮的小疙瘩梳去,将那些粗大的劈开,梳成匀匀溜溜的一叠叠“瀑布”,汇成一束束、一捆捆。一束束麻被挂在屋山上阴干着,等待一个集日待价而沽。麻转了一圈江湖复又回到乡村,一口口崭新的麻袋是最不起眼的麻纤维编织物,它们奉命来收获田园的粮食。其实,男人挂念的是另一些麻缕,那些被拧成绳索的去捆绑一些虚妄,去牵引一些迷茫,用的是麻骨髓里的韧度。他种的麻,力度强劲;他沤的麻,火候正好;他送出去的麻,不管走到哪里都经得住考验,都会不辱使命。冬闲的日子里,女人开始梳理那些筛选剩下的麻缕,她把那束麻吊在梁头上,麻像她年轻时的头发一样飘泻下来。她梳理出一缕麻线,打结,挂在梁头高处,用拨锤在旋转中将这一缕麻线绺拧成一股,然后,再拧一股,两股麻线粗细长短都均匀如双胞兄妹,女人将两股合在一起,“扑棱棱”,拨锤旋转着,像风吹花颤,一根结实匀溜的麻绳就打好了。有一根粗壮的麻绳是留给自己的,那根麻绳不是拨锤能拨得动的,得用许多麻线,用绞绳子的木耙子,在院落里,男人和女人各执一股,他们各自努力地旋扭,任自己的汗水悄悄洇湿后背,他们的两股劲又是那么和谐,谁也不多,谁也不少,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是一根活的绳子。他们不看对方,也不用数扭了多少扣,炕头炕尾的两口子,怎么会拧出两样的绳扣呢?可也有拧不在一起的绳子,永生娘年年抹着眼泪说,自己的绳子怎么就是两股合不到一起去。女人就给她一把梳子,说,先梳通了自己的结再说。男人的背上背着这条麻绳,这是他和女人合力拧成的绳子,这根绳子勒在肩头和背上的时候是疼的,但男人知道,疼也要扛着,皮肉疼过了就成了茧,再硬的日子也抗得过去。一根新绳索,在男人的背上吸饱了汗就绵软了,生活还是那样的重量,只是,扛起它的肩膀已经更坚硬。背上,麻绳捆绑的那捆柴,那捆沉甸甸的穗子,甚至是那刚刚收下来的青麻棵,男人感觉背上背的不是草不是粮,而是一轮鲜亮的太阳。不是谁都能种好麻,不是谁都能梳理好麻线。那些离开麻秆的麻线,最容易绞在一起,搅成一团乱麻。一些做娘的,常常将一团乱麻丢给贪玩的孩子:梳麻!掷地有声地吩咐。孩子那个恨啊,谁弄得了这一团乱麻啊。狠狠地抽,麻团越来越紧,一点儿头绪都没有。娘原是要磨一磨这毛头小子的心性的。一团乱麻面前,小子学会求助,好言讨好着姐姐,姐姐用针又挑又拨,总算给他理出个头绪。缓慢抽麻丝的过程,毛头小子慢慢悟出些道理,顺风顺水的日子过得就更珍惜起来。沉甸甸的麻捆背下田,然后再背到水塘里去。男人知道,麻不经过塘泥黑暗中的包裹和历练,就是一棵不成熟的麻,甚至带麻毒的麻,麻木,比疼痛更可怕。男人颤抖着手,将鞭子抽打在孩子背上的时候,他的心口血水滴答,塘泥一样的父亲,原是要锻造出一匹好麻,一套好绳索,一件可以压箱底千年的衣裳……麻离开了那片水泽,那块坡头,麻行色匆匆,四海为家。可是麻的种子偶尔站在喧闹的十字街头听听风,还遥遥地听得到,春风弹拨麻棵清脆的叮咚声,谁又在南坡种麻?又一年的新麻棵在风里长大了。(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麻是一种身份朦胧的作物”一句交代了“麻”的身份,它不是农作物,不能食用,在农耕时代担负着蔽体御寒的重任。B.“醒麻皮”是将麻纤维与秸秆剥离的一个环节,通过“醒麻皮”,让麻留下最具韧性的纤维,同时传达出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C.第二段写“麻比村口的石碾更久远”,写出了麻的历史悠久,结尾写“又一年的新麻棵在风里长大了”,突出了麻生生不息的生长过程。D.象征手法的使用是本文的特色,如麻的“结”象征着人心中的结,麻经历塘泥黑暗中的包裹和历练,象征着人走向成熟的过程。8.文章第二、三段大量引用古诗句,这样处理有何作用?请对此加以分析。9.文章看似在写“麻”,实际是写人通过“麻”磨炼出的品质和生活智慧。请结合文本对此进行简要分析。〖答案〗7.B8.①内容上,突出了麻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丰富了文章的内容。通过这些古诗句可知,古时人们就广泛种植麻,靠着麻来维持生活中的暖,麻担负着蔽体御寒的重任。②主旨上,赋予麻以历史感,使文章主旨表达更加深沉有力。将种麻的历史延伸至《诗经》唱和的年代,写出麻不仅在当今影响着人们,而且“是跟我们的祖先并肩而来的”。③表达效果上,增添了文章的文化气息,给读者以诗意的美感。引用古诗句,并写古诗句“掀开一页页种桑植麻的岁月,纸张间都是岁月的沉香”,增加了文章的文化气息和交化意蕴。9.①麻磨炼人的韧性。“男人”在扛着“麻”的时候,知道“疼也要扛着,皮肉疼过了就成了茧,再硬的日子也抗得过去”,“男人”抽打孩子,也是想将他锻造成“一匹好麻”。②麻让人懂得珍惜。麻线容易绞在一起,乱成一团。就像生活一样,让孩子“悟出些道理,顺风顺水的日子过得就更珍惜起来”。③麻让人学会和谐相处。旋扭麻绳时的两股劲要和谐,谁也不多,谁也不少,不懂和谐就拧不出合在一起的绳子。〖解析〗【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通过‘醒麻皮’,让麻留下最具韧性的纤维,同时传达出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错,让麻“留下最具韧性的纤维”是“沤麻”的结果,“传达出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的也是“沤麻”这一环节,而不是“醒麻皮”。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分析大量引用古诗句的作用,可以从内容、主旨、表达效果等角度组织〖答案〗。内容上,“那时候人们广泛种植麻,靠着麻来燃起生活的暖:‘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古诗句写出了麻在古代就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并且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对文章内容的拓展,使内容更加丰富;主旨上,“我果然在古卷中遇到了它,《诗经》唱和的年代,麻就是先人的好友了……《诗经》里记录着大量的劳动场景,其中包括种麻、绩麻、沤麻等场景,如‘东门之池,可以沤麻’。麻在旧时代被广泛种植,‘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甚至‘桑麻’成了农业生活的指代,‘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将种麻历史延伸至《诗经》唱和的年代,将麻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写,突出麻在历史中对人们的意义,使文章的主旨更加厚重;表达效果上,“‘东门之池,可以沤麻’‘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引用古诗句,能增加文章的文采,使作品具有文化气息,且读来朗朗上口,让读者感受到其中的诗意美。【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主旨的能力。“麻”是本文的重要物象。“他种的麻,力度强劲;他沤的麻,火候正好;他送出去的麻,不管走到哪里都经得住考验,都会不辱使命”,种麻的过程,是对自己韧性的一种磨炼;“男人的背上背着这条麻绳,这是他和女人合力拧成的绳子,这根绳子勒在肩头和背上的时候是疼的,但男人知道,疼也要扛着,皮肉疼过了就成了茧,再硬的日子也抗得过去”;“男人颤抖着手,将鞭子抽打在孩子背上的时候,他的心口血水滴答,塘泥一样的父亲,原是要锻造出一匹好麻”,“男人”抽打孩子,也是想将他锻造成“一匹好麻”。麻让人懂得珍惜。“孩子那个恨啊,谁弄得了这一团乱麻啊。狠狠地抽,麻团越来越紧,一点儿头绪都没有。娘原是要磨一磨这毛头小子的心性的。一团乱麻面前,小子学会求助,好言讨好着姐姐,姐姐用针又挑又拨,总算给他理出个头绪。缓慢抽麻丝的过程,毛头小子慢慢悟出些道理,顺风顺水的日子过得就更珍惜起来”,麻线容易绞在一起,乱成一团。就像生活一样,让孩子梳麻,就是让他“悟出些道理,顺风顺水的日子过得就更珍惜起来”。麻让人学会和谐相处。“院落里,男人和女人各执一股,他们各自努力地旋扭,任自己的汗水悄悄洇湿后背,他们的两股劲又是那么和谐,谁也不多,谁也不少,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是一根活的绳子”,旋扭麻绳时的两股劲要和谐,谁也不多,谁也不少,不懂和谐就拧不出合在一起的绳子。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熹宗天启七年八月,上不豫。时魏忠贤张甚,中外危栗。上召信王入见,谕以“吾弟当为尧舜之君”。信王惶恐不敢当,但云:“陛下为此言,臣应万死。”信王出,上崩。忠贤自出请王入,王危甚,袖食物以入,不敢食大官庖也。当是时,群臣无得见王者,王秉烛独坐,久之,见一阉携剑过,取视之,留置几上,许给以赏;闻巡逻声劳苦之问左右欲给以酒食安从取乎侍者以宜问之光禄寺传令旨取给之欢声如雷次日,即皇帝位于中极殿,受百官朝,毋贺。朝时,忽天鸣。十一月,魏忠贤、客氏伏诛。罢各道镇守内臣。户部郎中刘应遇上言天下六大苦:“一逮系,二狱死,三追赃,四仕途去就,五新进禁锢,六廷臣被劫。”上然之,命逮死各臣赃银尽免之,释其家属。魏、崔党次第伏诛。时魏珰甚炽,帝不动声色,逐元凶,旁无一人之助,而神明自运,宗社再安。崇祯始政,天下翕然称之。罢苏、杭织造,谕曰:“封疆多事,征输重繁,朕甚悯焉。不忍以衣被组绣之工,重困此一方民。其俟东西底定之日,方行开造,以称朕敬天恤民至意。”上御便殿阅章奏,闻香烟,心动,疑之;出步阶墄间,乃定。询内官此自何至?曰:“宫中旧方。”上叱令毁之,勿复进。太息曰:“皇考、皇兄皆为此误也!”五月,上召廷臣于平台,谕辅臣来宗道曰:“票拟之事,宜悉心商榷。”谕吏部曰:“起废太多,会推宜慎。”责户部措办边饷无术,侍郎王家祯引罪。论边事,兵部尚书王在晋语未详,命中官给笔札录进。谕刑部曰:“天时亢旱,用法宜平允。”次日,复谕吏、户、兵三部曰:“昨召对九卿、科、道官,辅臣刘鸿训言更调甚速,宜行久任之法,责实效。”(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崇祯治乱》,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闻巡逻声/劳苦之/问左右/欲给以酒食/安从取乎/侍者以宜问之光禄寺/传令旨取给之/欢声如雷/B.闻巡逻声/劳苦之/问左右/欲给以酒食/安从取乎/侍者以宜问之/光禄寺传令旨取给之/欢声如雷/C闻巡逻声/劳苦之/问左右欲给以酒食/安从取乎/侍者以宜问之光禄寺/传令旨取给之/欢声如雷/D.闻巡逻声/劳苦之/问左右欲给以酒食/安从取乎/侍者以宜问之/光禄寺传令旨取给之/欢声如雷/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留置几上”与“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两句中的“置”字含义相同。B.“释其家属”与“复释去张仪”(《屈原列传》)两句中的“释”字含义不同。C.“其俟东西底定之日”与“俟其欣悦”<《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俟”字含义相同。D.“起废太多”与“于是废先王之道”(《过秦论》)两句中的“废”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熹宗驾崩后,信王在宫中独坐,看到一个太监带了一把剑,就把剑留了下来用以自我防卫,并承诺以后会给这个太监赏赐。B.崇祯帝认可户部郎中刘应遇关于“天下六大苦”的说法,下令全部免除追讨在天启朝被逮捕处死臣子的钱财。C.崇祯帝废除了苏、杭织造,他认为当时天下还未安定,不能因为追求衣被织绣的工巧而增加一方百姓的负担。D.崇祯帝审阅奏章时闻到香烟的味道,得知实情后下令销毁它们,并感叹说自己的父亲、兄长都是因为这种香烟而身亡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忠贤自出请王入,王危甚,袖食物以入,不敢食大官庖也。(2)昨召对九卿、科、道官,辅臣刘鸿训言更调甚速,宜行久任之法,责实效。〖答案〗10.A11.B12.D13.(1)魏忠贤亲自请信王进宫,信王感到形势特别危险,把食物藏到袖子里带进宫,不敢吃皇宫厨房的东西。(2)昨天召对九卿、科、道官等官员,辅臣刘鸿训说对官员的更换调整过快,应当实行官员长久担任官职的办法,责令要有实际成效。〖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信王听到外面有巡逻的声音,认为他们辛苦了。(信王)问旁边的侍从,想赏他们一些酒食,可以去哪里取?侍从说这事最好要问光禄寺。以信王传玲下旨取来酒食给他们,他们欢声如雷。“问左右”与“欲给以酒食”的主语都是信王,中间应断开,排除CD;“光禄寺”是“问”的宾语,且“传令旨”的主语是“信王”,而非“光禄寺”,不能在“光禄寺”前边断开,排除B。故选A。【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两个“置”都是“放置、安放”的意思。句意:放到了茶几上/况且把土石放在哪里呢。B.“含义不同”错,两个“释”都是“释放”的意思。句意:释放他们的家属/又把张仪放掉了。C.两个“俟”都是“等待”的意思,含义相同;句意:还是等到东西方平定的时候/等到老师高兴的时候。D.“起废太多”中“废”是“废黜(官员)”的意思,“于是废先王之道”中“废”是“废除”的意思。句意:对大臣的起用和废黜太多/秦始皇废除了先王的治国之道。故选B。【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自己的父亲、兄长都是因为这种香烟而身亡的”于文无据,原文中“皇考、皇兄皆为此误也”说的是自己的父亲、兄长都为此耽误大事。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危”,感到危险;“袖”,藏在袖子里;“庖”,厨房。(2)“更调”,更换调整;“速”,快;“责”,责令、要求。参考译文:熹宗天启七年八月,皇上病重。当时魏忠贤特别嚣张,朝廷内外都很畏惧他。皇上召信王入朝觐见,告诉他“弟应当做皇帝,成为尧舜那样的帝王”。信王惶恐不敢承当,只是说:“陛下这样讲,臣罪该万死。”信王出宫不久。熹宗就驾崩了。魏忠贤亲自请信王进宫,信王感到形势特别危险,把食物藏到袖子里带进宫,不载吃皇宫厨房的东西。这个时候,群臣中没有人可以见到信王,信王拿着点燃的蜡烛独自坐着,过了很久,信王见一太监拿着剑过来,信王取剑看后,放到了茶几上,许诺到时会给此人赏赐;这时信王听到外面有巡逻的声音,认为他们辛苦了。(信王)问旁边的侍从,想赏他们一些酒食,可以去哪里取?侍从说这事最好要问光禄寺。信王传令下旨取来酒食给他们,他们欢声如雷。第二天,信王就在中极殿即皇帝位,接受百官的朝拜,没有让他们恭贺。朝见时,突然听到天空发出响声。十一月,魏忠贤、客氏被处死。撤掉各道镇守的内臣。户部郎中刘应遇上奏谈天下六大苦:“一是拘捕太滥,二是狱中毙命太多,三是追赃太苛刻,四是仕途得失难以预料,五是对新进之士要求太严,六是廷官经常被要挟。”皇上认为他说得对,下令全部免除追讨在天启朝被建捕处死臣子的钱财,并释放他们的家属。魏、崔二阁的党羽先后被处死。当时魏珰的势力很大,崇祯帝不动声色,铲除元凶,没有靠他人帮助,全靠自己的才智,国家再次得到安宁。崇祯刚刚即位(就取得如此功绩),天下人一致称颂他。废除苏、杭织造,颁布诏令说:“边疆多战事,向百姓征收的赋税繁重,我非常同情他们。我不忍心为追求衣被织绣的工巧,增加这个地方百姓的困境。还是等到东西方平定的时候,再实行织造,以和我敬重天意、怜悯百姓的想法相符。”崇祯帝在便殿审阅奏章,闻到一股香烟味,内心有些蠢动,觉得很可疑;走出殿外到台阶上,内心才安定下来。询问宦官香烟味是从哪儿来的。宦官回答说:“这是宫中旧方。”崇祯帝呵斥命令毁掉它们,不要再弄进这些东西。他叹息说:“我父亲、兄长都为此而误了大事。”五月,崇祯帝在平台上召见廷臣,下旨对辅臣来宗道说:“对于大臣上奏奏章拟写的票签,要悉心商量。”下旨对吏部说:“对大臣的起用和废黜太多,共同推荐选任大臣应当谨慎。”指责户部筹集边地粮饷没有好的方法,侍郎王家祯承认罪过。谈论边事,兵部尚书王在晋谈论得不详细,命令中官给他笔札让他把情况写下来上奏。下旨对刑部说:“天气干旱情况严重,对罪人用法应当公平适当。”第二天,又下旨对吏、户、兵三部说:“昨天召对九卿、科、道官等官员,辅臣刘鸿训说对官员的更换调整过快,应当实行官员长久担任官职的办法,责令要有实际成效。(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暑雨彭汝砺暑热炎炎起道途,霆雷一阵出山隅。雨吹细点沾须鬓,风卷轻寒上发肤。但使田畴终润泽,敢言车马久泥涂。天时信有丰年意,笑语轻便共野夫。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隅传来的雷声是暑雨袭来的前奏,狂风暴雨很快就洒落于诗人身上。B.暑热时暑雨忽至,舒适之余,诗人感受到风雨袭来带来的些许寒意。C.虽然途中突然而至的暑雨给出行带来了不便,但诗人却不以为意。D.诗歌情景交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诗毫无生硬之感。15.律诗第三联为其“转折”,又称“颈联”。为何以“颈联”名之?盖欲俯仰上下,照顾前后也。请结合以上诗歌理论对本诗进行简要分析。〖答案〗14.A15.①诗歌颈联从前两联叙述途中遇雨转向抒情,若是田畴得以润泽,即便行路途中车马行于泥土也不甚在意,蕴含着诗人对农事关心。

②颈联诗人期待“田畴润泽”,不在乎“车马泥涂”是在前两联叙述途中遇雨的基础上生发的感慨,照应了前诗;同时又为尾联诗人感恩天降甘霖,欣喜于农作物将会丰收,而与农人同乐做了铺垫。〖解析〗【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狂风暴雨”错误。由“雨吹细点沾须鬓”可知,诗中描写的是“细雨”。故选A。【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诗歌颈联“但使田畴终润泽,敢言车马久泥涂”两句的意思是:若是田畴得以润泽,即便行路途中车马行于泥土也不甚在意。本诗前两联“暑热炎炎起道途,霆雷一阵出山隅。雨吹细点沾须鬓,风卷轻寒上发肤”为叙述,叙写途中遇雨之事,颈联转向抒情,虽然途中突然而至的暑雨给出行带来了不便,但诗人却不以为意,表达了诗人对农事的关心。从结构上看,颈联诗人期待“田畴润泽”,不在乎“车马泥涂”,是在前两联叙述途中遇雨的基础上生发的感慨,因此,颈联的抒情照应了前诗的叙述;同时又为尾联“天时信有丰年意,笑语轻便共野夫”中诗人感恩天降甘霖,欣喜于农作物将会丰收,而与农人同乐做了铺垫,因此颈联在结构上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反问,批判了秦朝贪婪掠夺天下财富又肆意挥霍行为。(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作者用酒祭江,有迷茫与无奈,却又尽显风雅,抒发了其对人生的无限感慨。(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秋风的猛烈无情,为下文描写茅屋在秋风下的遭遇做铺垫。〖答案〗(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3)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小在工厂的家属楼里长大,郭锐耳边总听着大人们讲着火车、车轮、车钩等词语,中国的火车从绿皮车到现在时速350千米的复兴号,中国铁路发生了①的变化,郭锐见证了一个大国交通的蜕变。9岁那年,郭锐用几件简单的工具,将铁皮边角料打造成一只铁桶。父亲说,铁桶的铁皮弯曲、窝边和咬合非常完美,与市场上的产品相比也②。1997年,他刚参加工作,看到《火车头报》上有一篇文章标题为“大干实干加巧干”。现在想来,大干就是要努力干活,实干就是踏踏实实,巧干就是要设计、研发新的工具。他分析了一个假设:如果动车组上有50多万个零部件,即便按照0.01%的出错率来算,可能会出现上百个质量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③地把每一个环节做好。在960多万平方千米的中华土地上,正是有了这批流动着“工匠精神”血液的劳动者们,才创造了无数个中国奇迹:为火箭焊接“心脏”的大国工匠高凤林,焊接时间精确到0.01秒;文物修复师李云鹤,相伴壁画60载,写了100多本工作笔记,修复了约4000平方米壁画、500多尊塑像。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文段中列举了大量的数字,这些数字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选段内容分析。〖答案〗17.①翻天覆地②毫不逊色③精益求精18.用数字来说明问题,一方面使时速、出错率等信息更准确;另一方面使人物形象更具说服力,让人信服。〖解析〗【1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语境形容中国铁路变化巨大,可用“翻天覆地”。翻天覆地: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也指闹得很凶。②语境指自制铁桶比得上市场上的产品,可用“毫不逊色”。毫不逊色:表示比得上,丝毫不差。③语境指工作上追求更高标准,可用“精益求精”。精益求精: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表示要求极高。【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文中列举了大量的数字,如“时速350千米”“0.01%的出错率”“焊接时间精确到0.01秒”,这些具体数字使说明更准确;“相伴壁画60载”“100多本工作笔记”“约4000平方米壁画、500多尊塑像”,用数字表现人物形象的工作付出,使论证更具说服力,让人信服。(二)语言文字运用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于拥有世界近1/5人口的中国而言,想要养活14亿张嘴,每天至少需要消耗70万吨粮、192万吨菜,而我国的可用耕地总面积尚不足世界耕地总面积的1/10。此情此景,全世界都不禁要问:“①?”而这样一个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它的〖答案〗只能是【甲】“中国人自己”。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只有种优才能粮丰,只有粮安才能民安。俗话说,【乙】“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想要在有限的耕地基础上创造出更高的产量,满足人民群众从“吃得饱”向“吃得好”的食物消费升级,②。【丙】“十三五”期间,我国种业更是得到了快速发展,形成了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育种制种基地。目前,除了部分蔬菜高档品种如番茄、西兰花种子进口依赖度较高,我国常见的蔬菜种子自给率已达到87%以上。截至2019年年底,由我国自主研发的蔬菜品种已达到69个。仅以山东寿光一地为例,在当地种子公司销售的蔬菜种子中,国产种子的占有率就超过了90%……“洋种子”垄断中国菜地“一家独大”的时代,如今早已是“过去式”了。③,但不可否认,我国对进口种子仍有较大需求。2018年,我国农作物种子进口额高达32亿元人民币,种子进出口赤字高达17.36亿元人民币。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0.请分别说出文中甲、乙、丙三处引号的作用。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9.①谁来喂饱中国人②优化种子是关键③尽管国产种业快速崛起20.甲处表示强调;乙处表示直接引用;丙处表示特定称谓。21.目前,除了部分高档蔬菜品种如番茄、西兰花种子进口依赖度较高,我国常见的蔬菜种子自给率已达到87%。〖解析〗【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前文说要养活14亿中国人,那么全世界要问的问题,是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问题,应填:谁来喂饱中国人。②前文说“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只有种优才能粮丰”,可见,满足人民群众从“吃得饱”向“吃得好”的食物消费升级,关键是优化种子,应填:优化种子是关键。③位于段首,承上启下形成过渡句,上文“我国种业更是得到了快速发展”指出国产种业快速发展,“尽管”与下句“但”搭配构成转折关系,应填:尽管国产种业快速崛起。【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和分析标点符号的能力。甲处,“中国人自己”是回答的〖答案〗,对应前面的问题,加引号表示强调。乙处,“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属于俗语,加引号表示直接引用。丙处,“十三五”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加引号表示特定称谓。【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语序不当,“部分蔬菜高档品种”中“高档”修饰“蔬菜品种”,改为“部分高档蔬菜品种”;不合逻辑,“达到87%以上”,“达到”后面接具体数值,不能接范围,删掉“以上”。四、写作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圆”是一种几何图形,但在现实中,我们无论用任何仪器都无法画出一个真正完美的圆。画出一个真正完美的圆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如果把“圆”看成一种隐喻,那么每一次画“圆”都是一次与之相关的追求。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不气不馁只为“圆”世上没有真正的“圆”,即使这样,世人都为了追求“真正完美的圆”而不懈追求。即便不能实现,但每一次的努力,都会有不同寻常的体验。生活与人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才变得更加丰盈和有意义。“圆”作为一个图形,它是静态客观的存在,让人产生一种圆融周正的审美体验。正是如此,从审美需求的角度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能够被太多的“圆”填充;“圆”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动态的、不断修复与完善的过程。“画圆”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正是在不断的涂改中,才会日渐逼近“真正的完美”。其实,喜欢“圆”和画“圆”投射出极鲜明的世情心理,对现实生活与人生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不完满才是人生”固然不错,但是为了尽可能地降低“不完满”的程度,每个人都不会坐以待毙,都会弘扬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神矢志追寻。在这个过程中,有付出的艰辛,有遇到挫折的失落,有获得成功的喜悦,即使无法达成所愿,但是每一次的出发,“每一次画‘圆’”,尽管充满五味杂陈,也有不一样的体验和收获。正是“每一次与之相关的追求”,生活和人生才变得有价值。被剥夺用双脚亲吻大地权利的史铁生,在自己的生活与人生之“圆”被“撕碎”的面目全非之后,有悲伤,有绝望。但是,当把自己安放在“地坛世界”,目睹一花一草、一虫一鸟不论遇到什么艰难时,都能够表现出生命的倔强与顽强。正是从中获得再出发的动力,他用手中稍显凝重的如椽大笔重新描画独属于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之“圆”。个中甘苦谁人解?“得失寸心知。”放眼世界、观照当下,有太多的史铁生们以自己的方式焚膏继晷、兀兀穷年地描画着自己的“圆”。纵使“残缺”很多,但是永不言弃的追求,才诠释出“人”的真意。个体如此,群体和国家亦然。漫溯人类的发展史,从刀耕火种的农耕文明到机器隆隆的工业文明,再到快速发展的科技文明,不断演进的过程,其实就是用自己的方式不断勾画着人类历史的“圆”,有停滞不前,有开历史倒车,正是在这种曲曲折折、反反复复的变革中,人类文明才变得厚重深邃。站在时代的制高点,新时代的青年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擘画着“完美”的人生“圆”。纵使“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只要不放弃,就能享受到沿途更多风景给自己带来的视听愉悦,人生也正是在不断追求中变得丰富多彩。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2023届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作为人类群体生活、文化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语言是人类知识创造、思想情感和信息交流的主要表现形式与工具性载体。在族群或民族的自我说明中,很多都把语言作为与群体同生共死的本质特征,造成语言稳定、独立的印象。但是在当代社会科学知识中,族群分化和聚合是人类社会组织演化的一个面向,分分合合是长时段观察中看到的常态,民族是现代社会条件下政治建构的结果,而语言和记录语言的文字始终与社会一起变化,因此需要在社会的发展演变中认识语言的性质。从社会运行与发展视角来看,语言从自身性质和功能而言具有传统文化载体与族际交流工具的双重功能。其一,语言文字记载着本群体的历史及所有领域的知识与文化积累,是群体传统文化的符号和载体,作为文化象征寄托着全体成员对本族历史文化的深厚感情和群体聚合力。其二,语言可被视为纯粹是群内、群际信息交流的工具,其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被淡化,人们选择学习或舍弃哪种语言只是实践应用中的理性选择,追求的是通过该语言工具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完全不含感情色彩。把人们划分为不同族群的重要文化特征之一就是语言。在多族群国家内部,族群相互竞争的场域之一就是语言的使用,通常会表现为各自语言使用人群规模的增减。语言使用模式及变迁都可以作为衡量族群关系现状及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之一。与此同时,语言互动情况也反映出族群互动在文化层面的基本发展态势。不同语言之间在词汇与表达方式等方面彼此借鉴与吸收的情况,反映的是族群间交流与融合的程度。有人提出“语言共同体”概念并赋予其特定的政治意涵。语言与民族构建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因此,在多族群国家的族群关系研究中,语言使用及其演变始终是一个核心研究主题。在多族群国家内部的族际互动过程中,语言始终是牵涉族群身份和族际互动的敏感议题,时常成为群体间文化博弈乃至政治博弈的焦点。在族际交往交融的社会大潮中,学者们通常关注的是现实社会中语言使用行为的各种变化及其社会意义,把语言视为族际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而不是群体区隔的固定边界。世界上现在有2000多个族群和5000多种语言,分属于234个国家和地区。2020年这些国家人均GDP水平的分布,最低的布隆迪是240美元,最高的卢森堡是109602美元,中国是10582美元。从简单的数字对比可以看出,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悬殊。现代科技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各国、各族民众的文化传统包括使用的语言密切相关。在社会经济发展大潮中,如果一个群体语言的工具性在吸收现代科技和学术词汇方面,呈现明显弱势,但这个群体坚持只使用本族语言,而不是积极学习已在竞争中呈明显优势的另一种语言,这种保守心态甚至可能成为这个群体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在现代化和国际竞争的态势下,有些民族曾一度被动挨打,居于劣势,如果它们能够及时认清形势,放下架子,在语言文化和知识体系方面克服狭隘保守的民族主义情感,转而以谦逊开放的态度积极学习其他发展较快民族的语言文字,以此为工具努力吸收其他民族的思想财富和科技成果,积极改造就业结构并投入国际经济贸易的大市场,那么在语言和思想方面持开放态度的这些民族就会得到迅速发展。一旦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发展壮大了经济实力,回过头来才更有条件保护与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摘编自菅志翔、马戎《人类语言与社会发展》)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语言和记录语言的文字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所以我们要透过语言稳定、独立的表象,去动态地认识语言的性质。B.从自身性质和功能来说,语言具有双重功能,既是群体传统文化的符号和载体,又是群内、群际信息交流的工具。C.在族群间互动过程中,语言始终是牵涉族群身份和族际互动的敏感议题,语言使用及演变则始终是一个核心研究主题。D.对优势语言持开放态度,可以发展壮大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更有利于保护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过程。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围绕“人类语言与社会发展”这一论题,论述了语言在历史、现实中,甚至在未来对国际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B.文章主体部分是总分关系,第二段阐述了语言在相应视角下的双重功能,第三段分别对这两个功能进行了具体分析。C.文章详细列举了一些国家人均GDP分布的数据,是为了引出世界各国经济水平、科技水平和高等教育水平差距大这一观点。D.文章选取社会运行与发展这一视角,使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去论证与语言相关的内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当代社会,不能孤立地去研究语言,既要注意语言与社会发展演变的关系,又要注意语言与政治建构的关系。B.语言是将人们划分为不同族群的标准,但语言不应该成为群体区隔的固定边界,而应该成为族际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C.语言使用模式及变迁,语言互动、交融等情况,都可能成为族群关系现状、发展态势或族群间交流与融合程度的反映。D.语言与社会进步发展密切相关,一个族群对待语言的开放程度与这个群体能否进一步发展存在着正比例关系。〖答案〗1.C2.D3.B〖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在族群间互动过程中”偷换概念,原文第三段中说的是“在多族群国家内部的族际互动过程中”。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甚至在未来对国际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的“国际社会发展”扩大范围,根据原文中“一个群体”“这个群体”“有些民族”“本民族”等表述可知,文章论述的是语言对“一些群体”所发挥的作用,而不是对“国际社会发展”的作用。B.“第三段分别对这两个功能进行了具体分析”理解错误,曲解文意,第三段只对第二个功能“族际交流工具”进行了具体分析。C.“是为了引出世界各国经济水平、科技水平和高等教育水平差距大这一观点”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第四段“从简单的数字对比可以看出,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悬殊。现代科技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各国、各族民众的文化传统包括使用的语言密切相关”可知,是为了引起“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各国、各族民众的文化传统包括使用的语言密切相关”这一观点。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语言是将人们划分为不同族群的标准”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把人们划分为不同族群的重要文化特征之一就是语言”可知,语言只是把人们划分为不同族群的重要文化特征之一,而不是标准。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获得93个世界冠军,创造11项世界纪录,2022年中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再创佳绩。竞技场上的澎湃激情,鼓励着更多人加入运动的队伍,感受体育的魅力。北京冬奥会后的首个雪季已经到来,各地雪场开门迎客,冰雪运动的影响力持续扩大。从“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到飞盘、骑行等小众运动方兴未艾,参与体育锻炼已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同健康理念一起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全民运动、全民健身的热潮席卷各地,体育运动的种子正在更加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摘编自《创佳绩开新局,中国体育蓬勃发展》)材料二:体育既是国家强盛的应有之义,也是人民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最根本的是增强人民体质、保障人民健康。数据显示,我国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已超过4亿,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逾九成。截至2021年底,全国体育场地数量增至397.1万个,体育场地面积达34.1亿平方米。2022年以来,《“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等文件相继印发,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将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为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提供更为坚实的制度支撑。(摘编自《建设体育强国,为社会提供强大正能量》)材料三: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2673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9.9%的受访家长感到孩子现在体育运动的兴致高。交互分析发现,受访小学生家长感到孩子体育运动热情的比例最高(85.2%)。孩子爱上体育运动,会发生哪些变化?数据显示,放松身心、压力减少了(63.9%)是受访家长最普遍的感受。其次是拓宽视野、丰富心灵(47.6%)。其他主要还有:比以前活泼开朗了(43.9%),迎难而上的拼搏意识变强了(43.1%),身体素质提高了(42.1%)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要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建设体育强国要从青少年开始,培养终身运动者。93.9%的受访家长认同,体育锻炼要成为青少年的终身习惯。对此,小学生受访家长认同度最高(97.7%)。(摘编自《建设体育强国93.9%受访家长认同体育锻炼要成为青少年终身习惯》)4.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京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反映了冰雪运动的影响力之大,参与体育锻炼已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B.体育是人民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增强人民体质、保障人民健康的途径来达到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目标。C.体育场地数量和面积的增加,以及各种与体育相关的文件的落实、法律的实施,都为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提供重要支撑。D.中国青年报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家长都认识到参加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的重要性,他们最支持的体育运动是跑步、游泳、跳绳。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人数已超过4亿,居民超九成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水平,说明我国距离健康中国的目标又近了一步。B.参与体育运动对孩子放松身心、减少压力、拓展视野、丰富心灵有明显作用,对孩子的性格、意志、身体素质等的影响不是很大。C.绝大多数家长都认同体育锻炼要成为青少年终身习惯的观点,其中小学生家长对此的认可度最高,且感到孩子体育运动热情的比例也最高。D.不论是中国运动员在比赛中创造的成绩,还是普通大众对体育运动的参与热情,都是“要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目标的体现。6.你认为应如何更有效地在青少年中开展体育运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D5.B6.①国家层面:重视青少年体质状况,出台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各种政策促进青少年开展体育活动;②社会层面:要营造全民锻炼的良好氛围,为各年龄段学生提供科学运动指导和建议,为青少年提供更多更好的运动场地和配套设施;③家长层面:要重视体育,合理安排学习和运动的时间,帮助孩子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④学校层面:要合理安排学习和运动的时间,提高体育科目的地位,多举行体育比赛等活动,引导并提倡学生参加体育运动。〖解析〗【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他们最支持的体育运动是跑步、游泳、跳绳”错,根据材料三图表“中小学生都喜欢哪类体育运动”可知,“跑步、游泳、跳绳”是中小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而是不家长最支持的体育运动。故选D。【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对孩子的性格、意志、身体素质等的影响不是很大”错,材料三“比以前活泼开朗了(43.9%),迎难而上的拼搏意识变强了(43.1%),身体素质提高了(42.1%)”,可见对孩子的性格、意志、身体素质等的影响也不小。故选B。【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国家层面,由材料二“2022年以来,《“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等文件相继印发,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将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为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提供更为坚实的制度支撑”可得出:重视青少年体质状况,出台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各种政策促进青少年开展体育活动;社会层面,由材料一“竞技场上的澎湃激情,鼓励着更多人加入运动的队伍,感受体育的魅力。北京冬奥会后的首个雪季已经到来,各地雪场开门迎客,冰雪运动的影响力持续扩大”“随着全民运动、全民健身的热潮席卷各地,体育运动的种子正在更加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以及材料三图表“中小学生都喜欢哪类体育运动”以及“培养孩子们熟练掌握1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家长们看重哪些方面”可得出:社会要营造全民锻炼的良好氛围,为各年龄段学生提供科学运动指导和建议,为青少年提供更多更好的运动场地和配套设施;家长层面,由材料三“孩子爱上体育运动,会发生哪些变化?数据显示,放松身心、压力减少了(63.9%)是受访家长最普遍的感受”“93.9%的受访家长认同,体育锻炼要成为青少年的终身习惯”可得出:家长要重视体育,合理安排学习和运动的时间,帮助孩子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学校层面,要合理安排学习和运动的时间,提高体育科目的地位,多举行体育比赛等活动,引导并提倡学生参加体育运动。(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胡麻的天空张金凤在我的故乡,麻是一种身份朦胧的作物。它傍水而生,高大茂密,如芦苇一般迷惑了水鸟;它在大田里阵脚威仪,把玉米和高粱棵子搞花了眼。村中的老先生说,不要慢待了麻,麻是跟我们的祖先并肩而来的,麻比村口的石碾更久远。我果然在古卷中遇到了它,《诗经》唱和的年代,麻就是先人的好友了。那时候人们广泛种植麻,靠着麻来燃起生活的暖:“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可是,麻有什么用呢?只开花不结粮食,又不像玉米秸秆,可以劈来当甜秆吃。在孩子的眼里,麻就是一个个傻大个子。麻不管人们的眼光,一年年迎风站立在春夏的沟坎野地,葳蕤,婆娑。古老的农耕时代,温饱是人的首要奋斗目标,生长泼辣的麻,担负着蔽体御寒的重任,《诗经》里记录着大量的劳动场景,其中包括种麻、绩麻、沤麻等场景,如“东门之池,可以沤麻”。麻在旧时代被广泛种植,“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甚至“桑麻”成了农业生活的指代,“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掀开一页页种桑植麻的岁月,纸张间都是岁月的沉香。夏末伏尾,是收麻的时节了。砍倒的麻,要被沉到水湾里去经过漫长的浸泡,甚至要沉到淤泥里去。如果不经过炼狱般的沤麻,一棵麻就是生涩的、没有价值的,只有炼狱之后的涅槃,麻才走到了晴朗之地,才走到了被人们使用的舞台。沤麻是对麻的使用上的改良吧,沉入水底,将青皮等腐烂,留下最具韧性的纤维。在阴雨的天气里,在农活不忙的日子里,麻秆走近农人的手指。抓一根麻秆,从根部剥开麻皮,像给它脱去一层厚衣裳,手指走过的地方,栗色的麻纤维与雪白的秸秆从此分道扬镳,这叫醒麻皮。女人取过自己的桃木梳子,仔细地将麻皮的小疙瘩梳去,将那些粗大的劈开,梳成匀匀溜溜的一叠叠“瀑布”,汇成一束束、一捆捆。一束束麻被挂在屋山上阴干着,等待一个集日待价而沽。麻转了一圈江湖复又回到乡村,一口口崭新的麻袋是最不起眼的麻纤维编织物,它们奉命来收获田园的粮食。其实,男人挂念的是另一些麻缕,那些被拧成绳索的去捆绑一些虚妄,去牵引一些迷茫,用的是麻骨髓里的韧度。他种的麻,力度强劲;他沤的麻,火候正好;他送出去的麻,不管走到哪里都经得住考验,都会不辱使命。冬闲的日子里,女人开始梳理那些筛选剩下的麻缕,她把那束麻吊在梁头上,麻像她年轻时的头发一样飘泻下来。她梳理出一缕麻线,打结,挂在梁头高处,用拨锤在旋转中将这一缕麻线绺拧成一股,然后,再拧一股,两股麻线粗细长短都均匀如双胞兄妹,女人将两股合在一起,“扑棱棱”,拨锤旋转着,像风吹花颤,一根结实匀溜的麻绳就打好了。有一根粗壮的麻绳是留给自己的,那根麻绳不是拨锤能拨得动的,得用许多麻线,用绞绳子的木耙子,在院落里,男人和女人各执一股,他们各自努力地旋扭,任自己的汗水悄悄洇湿后背,他们的两股劲又是那么和谐,谁也不多,谁也不少,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是一根活的绳子。他们不看对方,也不用数扭了多少扣,炕头炕尾的两口子,怎么会拧出两样的绳扣呢?可也有拧不在一起的绳子,永生娘年年抹着眼泪说,自己的绳子怎么就是两股合不到一起去。女人就给她一把梳子,说,先梳通了自己的结再说。男人的背上背着这条麻绳,这是他和女人合力拧成的绳子,这根绳子勒在肩头和背上的时候是疼的,但男人知道,疼也要扛着,皮肉疼过了就成了茧,再硬的日子也抗得过去。一根新绳索,在男人的背上吸饱了汗就绵软了,生活还是那样的重量,只是,扛起它的肩膀已经更坚硬。背上,麻绳捆绑的那捆柴,那捆沉甸甸的穗子,甚至是那刚刚收下来的青麻棵,男人感觉背上背的不是草不是粮,而是一轮鲜亮的太阳。不是谁都能种好麻,不是谁都能梳理好麻线。那些离开麻秆的麻线,最容易绞在一起,搅成一团乱麻。一些做娘的,常常将一团乱麻丢给贪玩的孩子:梳麻!掷地有声地吩咐。孩子那个恨啊,谁弄得了这一团乱麻啊。狠狠地抽,麻团越来越紧,一点儿头绪都没有。娘原是要磨一磨这毛头小子的心性的。一团乱麻面前,小子学会求助,好言讨好着姐姐,姐姐用针又挑又拨,总算给他理出个头绪。缓慢抽麻丝的过程,毛头小子慢慢悟出些道理,顺风顺水的日子过得就更珍惜起来。沉甸甸的麻捆背下田,然后再背到水塘里去。男人知道,麻不经过塘泥黑暗中的包裹和历练,就是一棵不成熟的麻,甚至带麻毒的麻,麻木,比疼痛更可怕。男人颤抖着手,将鞭子抽打在孩子背上的时候,他的心口血水滴答,塘泥一样的父亲,原是要锻造出一匹好麻,一套好绳索,一件可以压箱底千年的衣裳……麻离开了那片水泽,那块坡头,麻行色匆匆,四海为家。可是麻的种子偶尔站在喧闹的十字街头听听风,还遥遥地听得到,春风弹拨麻棵清脆的叮咚声,谁又在南坡种麻?又一年的新麻棵在风里长大了。(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麻是一种身份朦胧的作物”一句交代了“麻”的身份,它不是农作物,不能食用,在农耕时代担负着蔽体御寒的重任。B.“醒麻皮”是将麻纤维与秸秆剥离的一个环节,通过“醒麻皮”,让麻留下最具韧性的纤维,同时传达出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C.第二段写“麻比村口的石碾更久远”,写出了麻的历史悠久,结尾写“又一年的新麻棵在风里长大了”,突出了麻生生不息的生长过程。D.象征手法的使用是本文的特色,如麻的“结”象征着人心中的结,麻经历塘泥黑暗中的包裹和历练,象征着人走向成熟的过程。8.文章第二、三段大量引用古诗句,这样处理有何作用?请对此加以分析。9.文章看似在写“麻”,实际是写人通过“麻”磨炼出的品质和生活智慧。请结合文本对此进行简要分析。〖答案〗7.B8.①内容上,突出了麻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丰富了文章的内容。通过这些古诗句可知,古时人们就广泛种植麻,靠着麻来维持生活中的暖,麻担负着蔽体御寒的重任。②主旨上,赋予麻以历史感,使文章主旨表达更加深沉有力。将种麻的历史延伸至《诗经》唱和的年代,写出麻不仅在当今影响着人们,而且“是跟我们的祖先并肩而来的”。③表达效果上,增添了文章的文化气息,给读者以诗意的美感。引用古诗句,并写古诗句“掀开一页页种桑植麻的岁月,纸张间都是岁月的沉香”,增加了文章的文化气息和交化意蕴。9.①麻磨炼人的韧性。“男人”在扛着“麻”的时候,知道“疼也要扛着,皮肉疼过了就成了茧,再硬的日子也抗得过去”,“男人”抽打孩子,也是想将他锻造成“一匹好麻”。②麻让人懂得珍惜。麻线容易绞在一起,乱成一团。就像生活一样,让孩子“悟出些道理,顺风顺水的日子过得就更珍惜起来”。③麻让人学会和谐相处。旋扭麻绳时的两股劲要和谐,谁也不多,谁也不少,不懂和谐就拧不出合在一起的绳子。〖解析〗【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通过‘醒麻皮’,让麻留下最具韧性的纤维,同时传达出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错,让麻“留下最具韧性的纤维”是“沤麻”的结果,“传达出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的也是“沤麻”这一环节,而不是“醒麻皮”。故选B。【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分析大量引用古诗句的作用,可以从内容、主旨、表达效果等角度组织〖答案〗。内容上,“那时候人们广泛种植麻,靠着麻来燃起生活的暖:‘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古诗句写出了麻在古代就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并且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对文章内容的拓展,使内容更加丰富;主旨上,“我果然在古卷中遇到了它,《诗经》唱和的年代,麻就是先人的好友了……《诗经》里记录着大量的劳动场景,其中包括种麻、绩麻、沤麻等场景,如‘东门之池,可以沤麻’。麻在旧时代被广泛种植,‘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甚至‘桑麻’成了农业生活的指代,‘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将种麻历史延伸至《诗经》唱和的年代,将麻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写,突出麻在历史中对人们的意义,使文章的主旨更加厚重;表达效果上,“‘东门之池,可以沤麻’‘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引用古诗句,能增加文章的文采,使作品具有文化气息,且读来朗朗上口,让读者感受到其中的诗意美。【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主旨的能力。“麻”是本文的重要物象。“他种的麻,力度强劲;他沤的麻,火候正好;他送出去的麻,不管走到哪里都经得住考验,都会不辱使命”,种麻的过程,是对自己韧性的一种磨炼;“男人的背上背着这条麻绳,这是他和女人合力拧成的绳子,这根绳子勒在肩头和背上的时候是疼的,但男人知道,疼也要扛着,皮肉疼过了就成了茧,再硬的日子也抗得过去”;“男人颤抖着手,将鞭子抽打在孩子背上的时候,他的心口血水滴答,塘泥一样的父亲,原是要锻造出一匹好麻”,“男人”抽打孩子,也是想将他锻造成“一匹好麻”。麻让人懂得珍惜。“孩子那个恨啊,谁弄得了这一团乱麻啊。狠狠地抽,麻团越来越紧,一点儿头绪都没有。娘原是要磨一磨这毛头小子的心性的。一团乱麻面前,小子学会求助,好言讨好着姐姐,姐姐用针又挑又拨,总算给他理出个头绪。缓慢抽麻丝的过程,毛头小子慢慢悟出些道理,顺风顺水的日子过得就更珍惜起来”,麻线容易绞在一起,乱成一团。就像生活一样,让孩子梳麻,就是让他“悟出些道理,顺风顺水的日子过得就更珍惜起来”。麻让人学会和谐相处。“院落里,男人和女人各执一股,他们各自努力地旋扭,任自己的汗水悄悄洇湿后背,他们的两股劲又是那么和谐,谁也不多,谁也不少,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是一根活的绳子”,旋扭麻绳时的两股劲要和谐,谁也不多,谁也不少,不懂和谐就拧不出合在一起的绳子。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熹宗天启七年八月,上不豫。时魏忠贤张甚,中外危栗。上召信王入见,谕以“吾弟当为尧舜之君”。信王惶恐不敢当,但云:“陛下为此言,臣应万死。”信王出,上崩。忠贤自出请王入,王危甚,袖食物以入,不敢食大官庖也。当是时,群臣无得见王者,王秉烛独坐,久之,见一阉携剑过,取视之,留置几上,许给以赏;闻巡逻声劳苦之问左右欲给以酒食安从取乎侍者以宜问之光禄寺传令旨取给之欢声如雷次日,即皇帝位于中极殿,受百官朝,毋贺。朝时,忽天鸣。十一月,魏忠贤、客氏伏诛。罢各道镇守内臣。户部郎中刘应遇上言天下六大苦:“一逮系,二狱死,三追赃,四仕途去就,五新进禁锢,六廷臣被劫。”上然之,命逮死各臣赃银尽免之,释其家属。魏、崔党次第伏诛。时魏珰甚炽,帝不动声色,逐元凶,旁无一人之助,而神明自运,宗社再安。崇祯始政,天下翕然称之。罢苏、杭织造,谕曰:“封疆多事,征输重繁,朕甚悯焉。不忍以衣被组绣之工,重困此一方民。其俟东西底定之日,方行开造,以称朕敬天恤民至意。”上御便殿阅章奏,闻香烟,心动,疑之;出步阶墄间,乃定。询内官此自何至?曰:“宫中旧方。”上叱令毁之,勿复进。太息曰:“皇考、皇兄皆为此误也!”五月,上召廷臣于平台,谕辅臣来宗道曰:“票拟之事,宜悉心商榷。”谕吏部曰:“起废太多,会推宜慎。”责户部措办边饷无术,侍郎王家祯引罪。论边事,兵部尚书王在晋语未详,命中官给笔札录进。谕刑部曰:“天时亢旱,用法宜平允。”次日,复谕吏、户、兵三部曰:“昨召对九卿、科、道官,辅臣刘鸿训言更调甚速,宜行久任之法,责实效。”(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崇祯治乱》,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闻巡逻声/劳苦之/问左右/欲给以酒食/安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