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江西省新余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届江西省新余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届江西省新余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届江西省新余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届江西省新余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西省新余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第Ⅰ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农民起义不断爆发,至八十年代中期,各地起义虽然平息,但这时的唐帝国已是千孔百疮,风雨飘摇了。这一时代变化给文人士大夫又一次沉重打击。“西北乡关近帝京,烟尘一片正伤情。愁看地色连空色,静听歌声似哭声”(司空图《淅上》),面对着这种巨变,感受着这种时代的衰飒气氛,他们或者从沉痛中抬起头来,企图挽救时世;或者在悲哀里低下头去,走向明哲保身的退隐之路;也有不少人在这两者之间徘徊,对时世变化感到伤感与痛楚,却缺乏勇气站起来,只是在那里发发感慨。在黄巢起义之前,一些文人就有了一种关注社会问题的思想趋向。如曹邺的诗,就常反映民生疾苦、抨击统治者的荒淫残暴,较多地涉及了社会情态。著名的《官仓鼠》写道:“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这诗令人想到《诗经·硕鼠》,在表面的幽默诙谐语气中,蕴含了深刻的批评和无比的沉痛。又如于濆的诗,也有不少针砭时弊之作,如《苦辛吟》“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抛梭女,手织身无衣”写了劳者反而无获的不合理;《陇头水》“杀成边将名,名著生灵灭”以激愤的语言指斥边将以杀人为功绩。他们都效仿汉魏以来古诗和乐府的内容与风格来揭露现实,针砭社会,语言平易通俗、气格刚健朴实,在当时独树一帜。但可惜的是他们在艺术上比较粗糙,观察社会问题也不够敏锐和深入,诗中所写多是过去常见的伤农、厌战等内容,因此影响不大。随着士人逐渐察觉到社会问题的严重性,传统的社会责任感与政治参与意识也愈来愈强烈,这使一部分人认真地考虑国家的危亡和一个稳定的文化价值系统的失落。于是,在文学领域里,主张发扬儒学传统,强调文学作品应具有服务于社会政治现实的实用功能,又成为颇为流行的思潮。如皮日休在其《皮子文薮·序》中自称他的各种文章,“皆上剥远非,下补近失,非空言也”;《悼贾》一文的序中又说:“圣贤之文与道也,求知与用,苟不在于一时,而在于百世之后者乎?”同时的陆龟蒙、罗隐也持相近的看法。从强调实用的意识出发,他们大都反对韩愈、柳宗元以后一度又很兴盛的俪偶工巧之辞,像罗隐的《河中辞令狐相公启》中所谓“歌者不系音声,惟思中节;言者不期枝叶,所责达情”,就表明了这样的态度。而他们的文章,也确实多议论政治、揭露社会弊端、批评统治者的暴虐。在诗歌领域,他们也再次宣扬诗歌对于政治、教化的功能。皮日休说“诗之美也,闻之足以观乎功;诗之刺也,闻之足以戒乎政”(《正乐府序》),杜荀鹤则在《自叙》中说自己“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而黄滔在《答陈蟠隐论诗书》中则更明确地提出:“诗本于国风王泽,将以刺上化下,苟不如是,曷诗人乎?”晚唐的这一文学思潮,就理论上而言,实际是中唐以韩愈为代表的古文运动和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运动的延续。它的偏狭的功利性与前人是一致的。但是,要说到艺术的创造力,以皮日休、陆龟蒙、罗隐、聂夷中为代表的这些文人比较韩愈、白居易等人就相差很多了。当然,也不能说他们的创作没有自己的特色和成就。由于社会已处于崩溃的状态,他们的诗文在批判现实方面表现得特别尖锐。尤其是散文,一些具有讽刺性的短小精悍之作,其气势和锋芒是引人注目的。(摘编自章培恒、骆玉明《晚唐后期诗文的演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唐帝国局势动荡的影响,文人士大夫走上了或积极救世或明哲保身或在两者间徘徊的不同道路。B.在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的唐末,发扬儒学传统、重视文学的实用功能成为文学领域内颇为流行的思想。C.黄巢起义之前,唐朝的部分文人也能够关注社会问题,但所写话题常缺乏新意,导致其影响不大。D.和韩愈等人相比,皮日休等文人在艺术创造力上相对较弱,但其诗文在批判现实方面有独到之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主要论述了晚唐时期的国家局势,为后文论述晚唐诗歌的流变提供了社会背景。B.文章第三段引用《正乐府序》和《自叙》等文章,意在论证诗文要关注政治,体现其教化功能。C.本文大量运用举例论证,既证实晚唐的诗歌比中唐更关注社会问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D.文章结尾指出了晚唐文人的不足,又肯定了其在批判现实方面的优点,体现了客观公正的立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能体现晚唐诗歌特点的一项是()A.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B.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罗隐《雪》)C.四弦才罢醉蛮奴,醽醁馀香在翠炉。夜半醒来红蜡短,一枝寒泪作珊瑚。(皮日休《春夕酒醒》)D.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聂夷中《咏田家》)〖答案〗1.C2.D3.C〖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所写话题常缺乏新意,导致其影响不大”错误,以偏概全。从第二段“但可惜的是他们在艺术上比较粗糙,观察社会问题也不够敏锐和深入,诗中所写多是过去常见的伤农、厌战等内容,因此影响不大”可知,影响不大的原因不只有所写话题缺乏新意,还有艺术上比较粗糙,观察社会问题也不够敏锐和深入等。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第一段主要论述了晚唐时期的国家局势”错误,第一段论述的重点是国家动荡之下文人的不同选择。B.“引用《正乐府序》和《自叙》等文章,意在论证诗文要关注政治”错误,扩大范围。从第三段“皮日休说‘诗之美也,闻之足以观乎功;诗之刺也,闻之足以戒乎政’(《正乐府序》),杜荀鹤则在《自叙》中说自己‘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而黄滔在《答陈蟠隐论诗书》中则更明确地提出:‘诗本于国风王泽,将以刺上化下,苟不如是,曷诗人乎?’”可知,只是论证了诗歌要关注政治,用“诗文”来描述显然扩大了范围。C.“证实晚唐的诗歌比中唐更关注社会问题”错误。从最后一段“晚唐的这一文学思潮,就理论上而言,实际是中唐以韩愈为代表的古文运动和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运动的延续。它的偏狭的功利性与前人是一致的。但是,要说到艺术的创造力,以皮日休、陆龟蒙、罗隐、聂夷中为代表的这些文人比较韩愈、白居易等人就相差很多了”可知,文中没有从关注社会问题角度将晚唐的诗歌和中唐诗歌进行比较,而是从艺术的创造力方面进行了比较。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晚唐诗歌的特点是关注社会问题,体现文学作品服务于政治现实的实用功能。A.诗歌体现战争的残酷,是关注社会问题,体现文学作品服务于政治现实的实用功能。B.体现百姓疾苦,是关注社会问题,体现文学作品服务于政治现实的实用功能。C.写诗人酒醒后感慨自己身世凄凉,不是关注社会问题,不能体现文学作品服务于政治现实的实用功能。D.体现百姓疾苦,是关注社会问题,体现文学作品服务于政治现实的实用功能。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早在我们祖先居住洞穴的年代,门的雏形可能就产生了。大概有了家居意识,也就产生了门。山顶洞人住的山洞,在洞口挡些石块、树干之类的东西以作屏障,很可能就是原始人类的门。门是居住的室内与外界的出入口,有房屋建筑就得有门,它是居住建筑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门具有防卫的作用,是一种安全设施。掩上门,外人无法窥视室内;插上门,则能控制出入,保障居所的安全。门的另一种作用是界定空间。门内是内部空间,门外则是外部空间,以门为连接点,内外空间清晰明了,这在中国古典建筑中表现得最为精彩。中国的古典建筑采用的是平面上横向展开的群体空间组织方式,由单体建筑组成院落,由院落组成建筑群,建筑群组成街坊,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在如此众多的建筑中,起界定与连接作用的就是门。(摘编自《中国古建筑“门”的艺术特性》)材料二:垂花门是宅门中一道很讲究的门,它是内宅与外宅(前院)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旧时人们常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就是指宅门中的垂花门。垂花门用垂莲柱加深出檐,不占地面,很符合“二门”的功能需要。妇女们在此寒暄、行礼。殷殷话别需要一定的空间,如果两根檐柱落了地,那门前能活动的地面就要受到很大的局限,用不落地的垂莲柱,地面就宽敞多了。上边有遮阳挡雨的屋顶,再加上华美的垂花门的衬托,环境、气氛均极恰当。(摘编自《中国古建筑中的垂花门》)材料三:中国传统建制中,门也可称为“门户”,将双扇称为门,单扇称为户,因此就有“门当户对”等说法。“门”一般包括门楣、门簪、门铁、门墩等重要构件。门楣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也属于重点装饰部位,位于屋檐下方和门框上方之间,常有“光耀门楣”的说法,奢华的门楣常运用雕刻、彩绘的手法装饰,而简单的门楣矮小且无装饰。门簪专指一种形似妇女发簪起固定整个门作用的木构件,不同等级的门其门簪数量也各不相同。门铁是固定在门板下方起保护作用的铁皮包装,一般位于“门”的底部正中位置。门墩又称抱鼓石,是放置在门槛两侧用以辅助大门转轴的石质构件。(摘编自杨新兴《浅谈中国传统建筑中“门”的伦理》)材料四:门是内部生活世界与外部生活世界联系的端口。“门,闻也”,按照段玉裁的解释:“闻者,谓外可闻于内,内可闻于外也”,故“门者,谓耳目也。耳目者,所以闻见也”。因此,关闭门分割了空间,开启门却能实现内与外、中心与边缘之间的有机联系,使门成为从封闭独立空间转变成开放连续空间的端口。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根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门的世界,“入地无门”描述的绝望人生境地,揭示的正是“门”的联系意义。(摘编自陈丛兰《由“门”管窥中国古代居宅伦理之堂奥》)4.根据材料,下列各图属于“垂花门”的一项是()A. B.C. D.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顶洞人在他们居住的洞口挡些石块和树干之类的东西,这大概就是原始人类的门了,门的产生,大致反映了原始人类的家居意识B.从造字法看:“门”属于象形字,它的字形很像门的样子;段玉裁对“门”的解释,偏重于其具有联系内外的功能。C.门簪指一种起固定整个门作用的木构件,封建等级地位不同,门簪数量不同;门铁是固定在门板下方起保护作用的铁皮包装。D.在古建筑中,垂花门将外宅与内宅分开,其设计带有一定的人性化,能为妇女在此行礼、道别等活动提供较大的空间。6.梁思成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中说:“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门”作为中国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答案〗4.A5.C6.①实用性:门具有防卫的作用,是一种安全设施;可以界定空间。

②艺术性:垂花门设计华美,有意境;门楣是门的重点装饰部位,奢华的门楣常运用雕刻、彩绘的手法装饰;门簪形似妇女发簪,很有艺术感。

③伦理性:门是内部生活世界与外部生活世界联系的端口。〖解析〗【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A.此图中门上有非常大的屋顶,而根据材料二“用不落地的垂莲柱,地面就宽敞多了,上边有遮阳挡雨的屋顶,再加上华美的垂花门的衬托,环境、气氛均极恰当”的描述,可判断该项属于“垂花门”。故选A。【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C.“封建等级地位不同,门簪数量不同”错误,根据材料三“不同等级的门其门簪数量也各不相同”中的“不同等级”指的是“门”本身大小的等级,不是指封建等级地位。故选C。【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原文“门具有防卫的作用,是一种安全设施。掩上门,外人无法窥视室内;插上门,则能控制出入,保障居所的安全”“门的另一种作用是界定空间。门内是内部空间,门外则是外部空间,以门为连接点,内外空间清晰明了,这在中国古典建筑中表现得最为精彩”可归纳出:实用性:门具有防卫的作用,是一种安全设施;可以界定空间。根据材料二原文“垂花门用垂莲柱加深出檐不占地面很符合“二门”的功能需要。妇女们在此寒暄、行礼、殷殷话别需要一定的空间,如果两根檐柱落了地,那门前能活动的地面就要受到很大的局限,用不落地的垂莲柱,地面就宽敞多了,上边有遮阳挡雨的屋顶,再加上华美的垂花门的衬托,环境、气氛均极恰当”和材料三原文“门楣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也属于重点装饰部位,位于屋檐下方和门框上方之间……奢华的门楣常运用雕刻、彩绘的手法装饰”“门簪专指一种形似妇女发簪起固定整个门作用的木构件,不同等级的门其门簪数量也各不相同”可归纳出:艺术性:垂花门设计华美,有意境;门楣是门的重点装饰部位,奢华的门楣常运用雕刻、彩绘的手法装饰;门簪形似妇女发簪,很有艺术感。根据材料四原文“因此,关闭门分割了空间,开启门却能实现内与外、中心与边缘之间的有机联系,使门成为从封闭独立空间转变成开放连续空间的端口”可归纳出:伦理性:门是内部生活世界与外部生活世界联系的端口。(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本一:读碑刘成章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20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它庄严、雄伟、壮观,像一个有着汉白玉肌肤的巨人,站立在天安门广场。其时,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半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我比他们看得更慢,是河水中的一块石头。它正面的题词,我细细地读;它背面的碑文,我细细地读;它底座上的浮雕,我也一一细心地看了。题词和碑文沁入我心,浮雕又夯实了我对它们的记忆。忘不了的还有,离开的时候,见石栏杆前一喜盈盈的少妇,抱着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少妇抬抬下巴指点,孩子伸出豆芽般的小手,抚摸石栏杆上突出的圆柱。这使我怦然心动。霎时间,昨天,今天,明天,一齐在我的心头涌现。我不由再次仰起头:彼苍者天,此碑丰哉!丰碑千丈!后来,我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都是少不了要去的地方,去了,自然要见纪念碑。不过,有时是细看,有时只是扫那么一眼。然而,终因看的次数数也数不清了,那碑上毛泽东的题词,那碑上毛泽东起草、周恩来手书的碑文,不敢说可以倒背如流,起码是牢牢地记在心里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它们的体会弥深。但是,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竟发觉,我并没有读懂!南泥湾有一个泉,叫九龙泉,泉上小亭如开花的浓荫,掩映着一座烈士纪念碑。那是当年王震同志率领的三五九旅在这儿开展大生产运动时立下的。多年的风雨剥蚀,那碑身已经有些残破。周围一片静寂,只看见几个默默耕作的农民。碑前也只站着我和陪同我的一个同志。碑如苍茫天边的古老星体,我俩是卫星一和卫星二,绕着它运行。它的正面,像个储得满当当的铅字架;它的背面,也像个储得满当当的铅字架;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我的呼吸急促起来。啊,一个旅就牺牲了这么多的战士!泉水如泣如诉。陪同者告诉我,年前,一位烈士的亲属从南方来,趴在碑上查找烈士的名字,找了整整半个小时都没有找见。他说,假若让他到一个团的营房挨着门找人,也该找到了。烈士的名字究竟有多少,我没有数,只是粗估了一下;然后我将目光投向前边开阔的川道。我想,要是把每一个名字都复活为一个血肉之躯,那么,他们足以把多半条川道站满!要是他们又像开誓师会那样齐声高呼,那么,这条川道将震响多么恢弘的一片声音!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那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只从字面上读读就行了吗?它的背后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过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吗?名字的数目,不是几十万,不是几百万,而是几千万!要是把那些名字也都复活为血肉之躯,那么,天安门广场是站不下的,加上东西长安街也是站不下的。就是把偌大的北京城挤得房倒屋塌,也摆不下他们的巨大阵容!他们的人数,是要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公民数还要多的!然而,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倒在血泊里了!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却是不易读出来的最基本的东西。读书往往要读注释,才能读得懂。读碑也需要读注释。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现在完全读懂了么?不敢说。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起码不会因为人生道路漫长,口袋里的什么东西丢了,也发现不了;起码不会在某一天,摔了跤,眼镜也打碎了,抬头望望,说天安门广场的那个环绕着浮雕的高大建筑,只是一个美丽的装饰。文本二:毛泽东撰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倾注了对人民英雄光辉业绩的深切缅怀,凸现出“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的建碑主题。它高度概括了中国100多年来革命历史的全貌,全面系统地勾勒出不同时期人民革命的斗争历程,既为整座纪念碑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纪念碑设计和建设确定了时代主题。首先,它概括梳理了中国自近代以来为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断奋斗的光辉历史。碑文中“三年以来”是指解放战争时期,即1946-1949年期间的革命历史;“三十年以来”是指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即1919-1949年的整段历史;“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整个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奋斗历史。三个不同历史时段,彼此呼应,层层递进,构成一幅近代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其次,由近及远,立足解放战争,彰显领导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时代特征。碑文独特的叙述方式,也颇值得研究。它没有从时间顺序,从远及近,而是首先从解放战争讲起,最后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正符合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面对苦难,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了气壮山河的斗争,而真正能担负起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历史使命的就是。(节选自孙希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敬读》)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开头“如半凝滞河水缓缓流淌”非常生动,“河水”喻瞻仰者,“半凝滞”和“缓缓流淌”表现瞻仰者动作缓慢、阅读认真。B.材料一“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运用叠词,表达了作者想到人民英雄纪念碑所纪念的英烈之众而产生的震撼之情。C.材料二认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由近及远,把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历史放在最后说,强调了这段历史在革命史中的重要地位。D.材料一作者两次读碑,第一次是读人民英雄纪念碑,读的是碑的内涵;第二次是读九龙泉纪念碑,读的是外观,是烈士的名字。8.两个文本都写了读人民英雄纪念碑,内容上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9.文本一读来深情感人,这与叙写少妇和孩子密切相关,请简要分析其内在关联。〖答案〗7.D8.①文本一侧重于通过写读人民英雄纪念碑展开联想,表达对无数革命烈士的敬仰,强调要纪念烈士,不忘其遗志。

②文本二侧重于对毛泽东的碑文进行解读,指出其写作特点,揭示其思想蕴含。9.①文本一揭示了烈士是我们幸福生活的创造者,歌颂了烈士的英勇牺牲,动人心弦。

②对少妇和孩子的描写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生活的安宁祥和,她们的一举一动正是幸福生活的体现。这种描写本身就十分动人。

③少妇和孩子代表了人民,她们的生活正是烈士创造的幸福生活的具体化,描写她们使读者更加深切地理解烈士牺牲的意义,感人肺腑。

④孩子代表了未来,意味着烈士的牺牲意义深远,烈士的精神传之恒久,让读者感怀于心。〖解析〗【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读的是碑的内涵”“读的是外观,是烈士的名字”错误,错在对读碑内容的解说。写第一次读碑,侧重于写碑的外观,如碑的庄严、雄伟、壮观,以及题词和碑文。第二次侧重于写读到的内涵,即无数革命先烈的奋斗牺牲。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文本一,“我不由再次仰起头:彼苍者天,此碑丰哉!丰碑千丈”“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我的呼吸急促起来”“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吗”“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倒在血泊里了”“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却是不易读出来的最基本的东西”等分析,作者以前认为纪念碑是用来纪念革命先烈的,后来认识到碑是由几千万英雄儿女的生命构筑的,记载了我国人民的斗争历史,是无数先烈生命的象征等。读出来烈士的悲壮、使命、品质等,读懂了人们英雄纪念碑不是装饰,是人们心中永远铭记的丰碑,不要忘记他们的遗志。文本二,第一段讲毛泽东撰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作用和影响等。第二段主要解读毛泽东撰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指出其写作特点,如“它概括梳理了中国自近代以来为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断奋斗的光辉历史”“由近及远,立足解放战争,彰显领导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时代特征”等。最后揭示其思想蕴含,如“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斗争”“担负使命”等。【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结合“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倒在血泊里了”分析,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那么多烈士牺牲了,为了人民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歌颂了英雄儿女的英勇牺牲。结合“见石栏杆前一喜盈盈的少妇,抱着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少妇抬抬下巴指点,孩子伸出豆芽般的小手,抚摸石栏杆上突出的圆柱”分析,少妇是喜盈盈的,孩子是牙牙学语的,少妇不断指点,孩子抚摸圆柱,少妇和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是快乐、幸福生活的体现,这样幸福祥和的生活是无数热血中华儿女用鲜血换来的。用现代人祥和的生活来表达对烈士的敬仰之情,这样的描写富有感染力。结合“要是把每一个名字都复活为一个血肉之躯,那么,他们足以把多半条川道站满!要是他们又像开誓师会那样齐声高呼,那么,这条川道将震响多么恢弘的一片声音”“要是把那些名字也都复活为血肉之躯……他们的人数,是要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公民数还要多的”等分析,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牺牲了那么多中华儿女,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换来了人们安定祥和的生活,少妇和孩子的举动,正是这种幸福安定生活的具体体现。少妇和孩子是无数人们的代表,这样写可以让读者更深刻理解烈士牺牲的价值和意义等,令人感动。结合“霎时间,昨天,今天,明天,一齐在我的心头涌现。我不由再次仰起头:彼苍者天,此碑丰哉!丰碑千丈”分析,看到少妇和孩子的举动,我的内心受到震撼,“昨天,今天,明天,一齐在我的心头涌现”,想到烈士的牺牲,看到今天的幸福,预见未来的生活等,烈士牺牲的意义深远。孩子是未来,是希望,是传承烈士精神的重要力量,相信烈士的精神将永久流传,让读者感怀于心。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安陵缠以颜色美壮,得幸于楚共王。江乙往见安陵缠曰:“子之先人,岂有矢石之功于王乎?”曰:“无有。”江乙曰:“子之身岂亦有乎?”曰:“无有。”江乙曰:“子之贵何以至于此乎?”曰:“仆不知所以。”江乙曰:“吾闻之,以财事人者,财尽而交疏;以色事人者,华落而爱衰。今子之华,有时而落,子何以长幸无解于王乎?”安陵缠曰:“臣年少愚陋,愿委智于先生。”江乙曰:“独从为殉可耳。”安陵缠曰:“敬闻命矣。”江乙去。居期年,逢安陵缠,谓曰:“前日所谕子者,通之于王乎?”曰:“未可也。”居期年。江乙复见安陵缠曰:“子岂谕王乎?”安陵缠曰:“臣未得王之间也。”江乙曰:“子出与王同车,入与王同坐,居三年,言未得王之间,子以吾之说未可耳!”不悦而去。其年共王猎江渚之野野火之起若云蜺虎狼之嗥若雷霆有狂兕从南方来正触王左骖王举旌旄而使善射者射之一发兕死车下王大喜,拊手而笑,顾谓安陵缠曰:“吾万岁之后,子将谁与斯乐乎?”安陵缠乃逡巡而却,泣下沾衿,抱王曰:“万岁之后,臣将从为殉,安知乐此者谁?”于是共王乃封安陵缠于车下三百户。故曰:“江乙善谋,安陵缠知时。”郑桓公东会封于郑,暮舍于宋东之逆旅。逆旅之叟从外来,曰:“客将焉之?”曰:“会封于郑。”逆旅之叟曰:“吾闻之,时难得而易失也。今客之寝安,殆非会封者也?”郑桓公闻之,援辔自驾,其仆接淅而载之,行十日夜而至。以郑桓公之贤,微逆旅之叟,几不会封也。晋文公伐卫,入郭,坐士令食,曰:“今日必得大垣。”公子虑俛而笑之。文公曰:“奚笑?”对曰:“臣之妻归,臣送之,反见桑者而助之。顾臣之妻,则亦有送之者矣。”文公惧,还师而归。至国,而貉人攻其地。(节选自《说苑·权谋》)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年/共王猎江渚之野/野火之起/若云蜺虎狼之嗥/若雷霆/有狂兕从南方来/正触王左骖/王举旌旄/而使善射者射之/一发/兕死车下/B.其年/共王猎江渚之野/野火之起若云蜺/虎狼之嗥若雷霆/有狂兕从南方来/正触王左骖/王举旌旄而使善射者/射之/一发/兕死车下/C.其年/共王猎江渚之野/野火之起/若云蜺虎狼之嗥/若雷霆/有狂兕从南方来/正触王左骖/王举旌旄而使善射者/射之/一发/兕死车下/D.其年/共王猎江渚之野/野火之起若云蜺/虎狼之嗥若雷霆/有狂兕从南方来/正触王左骖/王举旌旄/而使善射者射之/一发/兕死车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得幸于楚共王”与“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幸”字含义相同。B.“顾谓安陵缠曰”与“将军宜枉驾顾之”(《出师表》)两句中的“顾”字含义不相同。C.“客将焉之”与“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两句中的“焉”字含义不同。D.“微逆旅之叟”与“微风鼓浪”(《石钟山记》)两句中的“微”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江乙拜见安陵缠,一连问了安陵缠三个问题,引导安陵缠思考该如何永远得到大王的宠信,进而提出让安陵缠为大王殉葬的谋划。B.安陵缠三年都没有找到与大王沟通的时机,江乙认为安陵缠不认可他的谋划;直到一次打猎,安陵缠适时表明心迹,得到共王的赏赐。C.晋文公准备攻打卫国且志在必得,但公子虑担忧此事,公子虑讲述送妻子回娘家的故事,以此委婉劝谏晋文公,晋文公领悟后带兵回国。D.郑桓公被封在东边的郑国,晚上住在旅店,旅店的老人提醒他要注意时机,他幡然醒悟,独自匆忙驾车,十天十夜赶到了郑国。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闻之,以财事人者,财尽而交疏;以色事人者,华落而爱衰。(2)抱王曰:“万岁之后,臣将从为殉,安知乐此者谁?”〖答案〗10.D11.C12.D13.(1)我听说,用钱财侍奉人的,一旦钱财用尽,人们同他的交情就会疏远;用姿色取悦于人的,一旦人老色衰,他所得到的宠爱就会减退。(2)抱住楚王说:“您死之后,我将跟着去死为您殉葬,怎么知道享受这种快乐的人是谁呢?〖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句意:这一年,楚共王在江渚之野打猎,围猎时放的野火如天上的云霓,虎啸狼嗥的声音若雷霆一般。一只发了狂的犀牛从南方冲过来,正碰到楚共王车左边的马,楚共王举起指挥的旗子,让善于射箭的人射杀犀牛,一箭射出,犀牛死在了车下。“野火之起若云蜺”“虎狼之嗥若雷霆”是两个比喻句,结构一致,各自断开,每个分句中间不断开,排除AC;“射之”的主语是“善射者”,二者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幸”都表示被宠幸。句意:被楚共王宠幸/被赵王宠幸。B.正确。顾,回头/拜访。句意:回头对安陵缠说/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C.“‘焉’字含义不同”错。“焉”都是哪里的意思。句意:客人将要去哪里/况且往哪里放置土石呢?D.正确。微,没有/细小、轻微。句意:如果没有旅店的老人/细小的风,鼓起波浪。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独自匆忙驾车”错,根据原文“郑桓公闻之,援辔自驾,其仆接淅而载之,行十日夜而至”,意思是,郑桓公听了这话,牵拉缰绳自己驾车,他的仆人行色匆忙地登车,走了十天十夜到了郑国。据此可知,有仆人相随。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事”,侍奉;“交”,交情;“疏”,疏远;“华落”,指人年长色衰;“爱”,宠爱。(2)“万岁”,君王死亡的讳称;“从”,跟从;“殉”,殉葬;“安”,怎么,哪里;“乐此”,以此为乐,享受这种快乐。参考译文:安陵缠因为容貌美丽,赢得楚共王的宠爱。江乙去拜见安陵缠,说:“您的祖先难道对大王有奋勇杀敌之功吗?”安陵缠回答:“没有。”江乙又问:“您难道有这样的功劳吗?”安陵缠回答:“没有。”江乙又问:“为什么您能够如此富贵?”安陵缠回答:“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江乙说:“我听说,用钱财侍奉人的,一旦钱财用尽,人们同他的交情就会疏远;用姿色取悦于人的,一旦人老色衰,她所得到的宠爱就会减退。今天您是一朵花儿,但花总要枯萎,您怎样才能让大王永远宠爱你而不嫌弃你呢?”安陵缠说:“我年少无知,希望先生为我出主意。”江乙说:“只有跟从大王为大王殉葬啊。”安陵缠说:“敬听先生之言。”江乙离开。过了一年,遇到安陵缠,对他说:“之前告诉您的,和大王沟通了吗?”说:“还没有。”过了一年。江乙又见安陵缠说:“您还没有告诉大王吗?”安陵缠说:“我还没有找到同大王讲的时机。”江乙说:“您出去与大王坐一辆车,回来与大王一起坐。过了三年,说没有找到时机,您认为我说的不可以吧。”不高兴地离开了。这一年,楚共王在江渚之野打猎,围猎时放的野火如天上的云霓,虎啸狼嗥的声音若雷霆一般。一只发了狂的犀牛从南方冲过来,正碰到楚共王车左边的马,楚共王举起指挥的旗子,让善于射箭的人射杀犀牛,一箭射出,犀牛死在了车下,楚共王非常高兴,拍着手笑,回头对安陵缠说:“我死后,你将与谁一起快乐啊?”安陵缠恭敬地后退,眼泪掉下沾湿衣襟,抱着大王说:“大王千秋万岁之后,我将要跟从大王为大王殉葬,哪里知道以此为乐的是谁呢?”于是楚共王当即把车下三百户的领地封给安陵缠。所以说:“江乙善于谋划,安陵缠了解时机。”郑桓公将要到东边的郑国受封,晚上住在宋东的旅店,旅店的老人从外边回来,说:“客人将要去哪里?”说:“要到郑国受封。”旅店的老人说:“我听说:时机难以得到而容易失掉。现在客人睡得安稳,大概不是去受封的人吧?”郑桓公听了这话,牵拉缰绳自己驾车,他的仆人行色匆忙地登车,走了十天十夜到了郑国。所以凭借郑桓公的贤能,如果没有旅店的老人,差点到不了封地。晋文公准备攻打卫国,进入城郭,让士人坐下吃饭,说:“今天一定能够得到大垣。”公子虑低头而笑。晋文公问:“为什么笑?”回答说:“我的妻子回娘家,我送她,在路上碰到一个采桑的妇女,就去帮助(搭讪)她,回头看自己的妻子时,发现竟然也有人正搭讪她。”晋文公恐惧,(就打消了进攻卫国的念头),带领着军队回国。回到晋国,就听说貉人入侵晋国。(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题弟侄书堂杜荀鹤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备注〗①这是一首题壁诗,是杜荀鹤咏其侄子读书之处而作。作此诗时,恰逢黄巾军起义,战火纷飞。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B.首联对弟侄的直接赞赏,虽处境窘迫,仍埋头于前贤典籍之中悟道,这与“颜回之乐”的境界相似。C.颔联“干戈地”承“道不穷”,一边是战火纷乱,一边是弟侄们“常修礼乐”。D.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词,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了弟侄。15.诗歌最后一联富有哲理,“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暗含了求学要日积月累“寸功”才能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要如何才能做到积“寸功”达到质变。〖答案〗14.C15.①求学需要沉心静气,不受外部环境影响。首联“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告诉我们不管局势再动荡,处境再窘迫,都要静下心来做学问。②求学需要意志坚定,矢志不渝地追求。“常修礼乐风”可以看出即使身处“干戈地”,仍需要坚定志向,坚持修身养性。③求学需要勤奋,珍惜点滴光阴。尾联“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直接告诉我们,做学问就需要珍惜时光,积累“寸功”。〖解析〗【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颔联‘干戈地’承‘道不穷’”错。应是承“乱时”。“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故乡虽然饱受战乱之苦,可是弟侄仍然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可看出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出弟侄的勤勉好学的高洁品格。故选C。【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到积“寸功”达到质变的方法:①求学需要沉心静气,不受外部环境影响。首联“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意思是“处于穷困之境仍要注重修养”“尽管外面已经战乱纷纷我还是与往常一样”。首联先叙侄子虽未入仕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表达对子侄求学不受环境影响的赞美之情。据此看出,不管局势再动荡,处境再窘迫,我们都要静下心来做学问。②求学需要意志坚定,矢志不渝地追求。颔联“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意思是故乡虽然饱受战乱之苦,可是弟侄仍然在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家山虽在干戈地”,仍要“常修礼乐风”,对比之中既明弟侄的勤勉好学,也表明求学需要意志坚定,矢志不渝地追求。。③求学需要勤奋,珍惜点滴光阴。尾联“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意思是年轻时候的努力是有益终身的大事,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不要丝毫放松自己的努力。诗句直接告诉我们,做学问就需要珍惜时光,积累“寸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观刈麦》中农家人在农忙季节抢收粮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对他们忘我劳动的真实写照。(2)“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杜牧在《阿房宫赋》对美女头发也有精妙描述,该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宋荣子和列子虽有“未数数然也”的人生态度,但分别存在“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不足,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境界。〖答案〗(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2)绿云扰扰梳晓鬟也(3)犹有未树也犹有所待者也第Ⅱ卷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中国人家,除夕的团圆饭堪称一年中最隆重的一顿饭,也是母亲一年中用力最多、最为辛苦的一顿饭。旧历年的脚步愈来愈近,屋里屋外彻底除尘之后,母亲就逐步进入“临战”状态。采购原料,腌的、卤的、糟的、炸的、煮的,各种门类,分门别类制作。这是母亲的过年攻坚战。除夕宴是喜乐的:各家各户,华灯红烛,香烟缭绕,①,达于夜阑。忙碌的依然是母亲,她酝酿着正月初一的午宴——这是过年的最后一场“战役”。春节的第一天,第一件事是敬祖和敬天地,按照家庭的习惯,侍佛或祭祖要素食。她要为这个全然不同的素食宴一口气准备十样大菜。母亲依然②,临阵不乱。白菜、菠菜、木耳等原料经过母亲的巧手或煎、或炒、或烩,幻化成一盘盘色彩鲜艳、搭配和谐、极富审美效果的精美菜肴,让人③。正月初一清晨,家人早早起床,漱洗,敬香,鞭炮,跪拜。祭祖,敬神,行礼如仪。香烟尽处,时近中午,正是合家围坐共庆新春的欢乐时刻。母亲迎接春节的“战斗”至此也是一个短暂的放松。她坐定她的座位,静静地分享着全家的欢乐。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文中将母亲迎接春节、准备饭菜的过程类比成作战,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答案〗17.①觥筹交错②胸有成竹③垂涎三尺18.①说明了人们对春节的重视和慎重态度,有利于突出春节对中国人的重要意义;

②这种类比有利于突出母亲吃苦耐劳、贤德敦厚的形象特点。〖解析〗【1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前文说“除夕宴是喜乐的”,既然是“宴会”,当然少不了吃饭喝酒,再结合“各家各户,华灯红烛,香烟缭绕”的热闹场景,此处可填“觥筹交错”。觥筹交错:意思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聚在一起饮酒的热闹情景。第二处,结合语境“她要为这个全然不同的素食宴一口气准备十样大菜。母亲依然,临阵不乱”,既然是“临阵不乱”,说明母亲在这之前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设想和安排,故可用“胸有成竹”。胸有成竹:比喻办事以前,已经有全面的设想和安排。第三处,前文说“白菜、菠菜、木耳等原料经过母亲的巧手或煎、或炒、或烩,幻化成一盘盘色彩鲜艳、搭配和谐、极富审美效果的精美菜肴”,此处描画出了一幅让人眼馋的禁不住流口水的画面,故此处应用“垂涎三尺”。垂涎三尺:意思是指嘴边挂着三尺长的口水,形容嘴馋到极点。亦形容羡慕到极点,极想据为己有。【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文中有多处将母亲迎接春节、准备饭菜的过程类比成作战的句子,如“母亲就逐步进入‘临战’状态,……这是母亲的过年攻坚战”“这是过年的最后一场‘战役’”“母亲迎接春节的‘战斗’至此也是一个短暂的放松”,文中将母亲迎接春节、准备饭菜的过程类比成作战,突出了人们对春节的重视和慎重态度,这种描写方式有利于突出春节对中国人的重要意义。以上类比充分说明了母亲迎接春节、准备饭菜过程中种种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从而有利于突出母亲吃苦耐劳、贤德敦厚、顾家爱家的形象特点。(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阵雨之后,我们总能在空气中闻到一股“泥土的芬芳”,这个味道清新自然,让人总是忍不住多呼吸两口。(1)?其实在稀疏多孔的土壤中,存在着一种含有土腥味的特殊物质,叫作“土臭素”。当雨滴落到地面时,会把这种含有“土臭素”的气体包裹住,形成许多小气泡;当这种带有许多小气泡的气体扑面而来时,我们就会闻到清香的泥土了。土臭素,又称乔司脒和2-二甲基异茨醇。在20世纪40年代,先后从放线菌的发酵液中提取到乔司脒和2-二甲基异茨醇,因此,放线菌最初被认为是土臭素的主要来源。土臭素是一种醇,正如其他醇一样,醇类分子往往在挥发的过程中释放强烈的气味,比如大家比较常见的酒精。潮湿的天气有助于提升放线菌的活性并形成更多的土臭素,所以,小雨过后,我们更能感受到泥土的芬芳。除此之外,夏天的雷阵雨常伴随着电闪雷鸣,通过科学理论分析认为:(2)。因为在闪电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氧气分子被电离成为正氧离子和负氧离子。此外,雷阵雨本身也会一扫空气中飘浮着的粉尘,这也使得空气清新。值得注意的是,放线菌的作用,(3),在医学界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抗生素的产生一大部分都来自放线菌,放线菌所产生的抗生素大约有4200多种,是妥妥的“宝藏菌”。(2022年11月5日《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有删改)19.好的科普文语言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请结合上述文本进行分析。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19.①科学性:在介绍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运用较多的科学术语。如本文介绍土臭素的科学名称,氧气分子的电解过程等。②严谨性:对科学现象过程解释严谨,对事物的作用列出准确数字。如放线菌的作用,泥土芬芳气味的形成。③通俗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文本用通俗的语言阐释空气清新的科学来源。20.雨滴落到地面时,会把这种含有“土臭素”的气体包裹住,形成许多小气泡;当这种带有许多小气泡的气体扑面而来时,我们就会闻到泥土的清香了。21.(1)那么“香味”的来源到底在哪呢?(2)闪电也能导致雨后空气清新(3)不仅是提供“清新的空气”〖解析〗【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根据原文“土臭素,又称乔司脒和2-二甲基异茨醇”“先后从放线菌的发酵液中提取到乔司脒和2-二甲基异茨醇”“土臭素是一种醇”“因为在闪电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氧气分子被电离成为正氧离子和负氧离子”等可知,作者在介绍土臭素的科学名称,氧气分子的电解过程等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并没有随意说明,而是注意运用各种科学术语。由此可见,科普文语言的科学性。根据原文“在20世纪40年代,先后从放线菌的发酵液中提取到乔司脒和2-二甲基异茨醇”“放线菌所产生的抗生素大约有4200多种”可知,作者对科学现象过程解释严谨,对事物的作用列出准确数字,如放线菌的作用,泥土芬芳气味的形成。由此可见科普文语言的严谨性。原文用“阵雨之后,我们总能在空气中闻到一股‘泥土的芬芳’,这个味道清新自然,让人总是忍不住多呼吸两口”这一常见的生活现象引出所要介绍的科学话题。“醇类分子往往在挥发的过程中释放强烈的气味,比如大家比较常见的酒精”中也能借助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举例说明。由此可见,作者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用通俗的语言阐释空气清新的科学来源,具备科普文语言的通俗性。【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画线句共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成分残缺,“当雨滴落到地面时”有“当”时,在句中是状语成分,而此后“会把这种含有‘土臭素’的气体包裹住……”则缺少了主语,因此应删去“当”。第二处,“闻到……泥土”搭配不当,人能闻到的应是味道,即“清香”,故应改为“我们就会闻到泥土的清香了”。故句子可改为:雨滴落到地面时,会把这种含有“土臭素”的气体包裹住,形成许多小气泡;当这种带有许多小气泡的气体扑面而来时,我们就会闻到泥土的清香了。【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问句后的回答“其实在稀疏多孔的土壤中,存在着一种含有土腥味的特殊物质,叫作‘土臭素’”可知,此处的问句应该是对于雨后为何能闻到“香味”的设问句,故可填“那么‘香味’的来源到底在哪呢?”第二空,根据后文“因为在闪电的作用下,空气中的氧气分子被电离成为正氧离子和负氧离子”中的“因为”可知填空处应填闪电天气引发的一系列影响,而根据“此外,雷阵雨本身也会一扫空气中飘浮着的粉尘,这也使得空气清新”可知,所产生的影响是“使得空气清新”,故可填“闪电也能导致雨后空气清新”。第三空,根据后文“在医学界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的关联词“也”可知此处应是表示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故此处可填“不仅是提供‘清新的空气’”。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十年之旅,国更强盛,生态更美了,交通更好了,钱包更鼓了,购物更方便了,中国人的腰杆更硬了,更有了平视世界的底气。然而,生活节奏更快了,升学与就业竞争也更激烈了,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活中有一些人躺平了,一些人抑郁了,一些人开始破罐破摔了。我们应以怎样的心态进入社会?在祖国愈加繁荣昌盛的当今,我们应扮演怎样的角色?请结合以上材料,以“新时代,新自我”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拒绝躺平,做有为青年新时代领路人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只有青年人努力拼搏,才能让民族保持青春活力,才能创造美好明天。新时代青年应拒绝躺平,不惧艰辛,奋力拼搏,展青春风采,共创美好明天。“躺平”和颓废是对现实的逃避,新时代青年人应拒绝躺平,因为“躺平”不会“躺赢”。“躺平”的表现是放弃拼命工作攒钱焦虑伤身的生活,主动低欲望地生活。现实中有人说“人生打工一场空,不如躺平更轻松”,如果把这个看成是努力之后的一种心里安慰尚可,但如果作为生活的常态则大错特错。不管怎样,“躺平”并不可取,废青年的做法更是荒唐,因为我们都有责任在身,还是需要努力奋斗。“躺平”只会让我们变好的概率成为零,奋斗总会让变好的概率大于零,因此新时代青年坚决不做“躺平”青年和废青年,应作积极向上的新时代青年,在努力奋斗中展青春风采。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困难只会吓退懦夫,不会吓倒强者。李白在《行路难》中言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彰显了不畏困难、昂扬向上、积极乐观的精神,这种精神能让身处困境的人迈向光明。高位截瘫的史铁生,找到人生的支点,克服病痛,珍惜时光,坚持写作,终在中国文坛占据一席之地。中国第一个残疾人奥运会跳高冠军平亚丽是一个近乎失明的盲人,可她用自己不懈的努力,“跳出”了自己生命中的一片光明……他们无惧风雨,乘风破浪,值得我们称赞,更值得我们学习。身体健全的我们更应不畏前路险阻,劈波斩浪,奋勇向前。即使生活以痛吻我,我也要报之以歌,用乐观和坚韧克服困难,迈向更美好的明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现在我们国家建设形势一片大好,正是青年大展身手之时。杜甫曾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位卑未敢忘忧国”,即使我们此刻能量很小,如烛火之光,但仍应心怀天下,心系家国,立志为国家的富强奋斗一生。屠呦呦为了攻克抗疟难关,带领团队,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终为世界范围消除疟疾贡献中医力量;邓稼先先辈一生在戈壁滩上无私付出,只为让中国不再弱小。遥想诸位前辈,以牺牲小我而成就国家的精神令世人钦佩,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也应传承奋斗基因,拒绝颓废,不断努力,一起向未来。尘埃之微,补益山海;萤火末光,增辉日月。新时代给予我们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新时代,作新青年,我们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拼搏,展青春风采,奏响嘹亮的青春之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本题是一道给材料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类型是引语式材料。图片材料是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提供的一份调查问卷结果,其数据从八个方面列举了中国过往十年的变化让受访青年感受最深的地方。其中多数内容突出了中国十年来的飞速发展,这些方面无疑能够激发考生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这两大方面的内容,带给考生的应该是辩证的思考,即既有感自豪,又有压力。感到自豪就应该更加爱国,更愿意为国奋斗;有压力,就更应该振奋精神,百折不挠。文字材料除了阐述了我们的自豪感,还列举了在社会优越和自身压力之下有些人消极的表现,发人深省,告诫我们青年人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和状态面对新时代。写作任务:文章要以“新时代,新自我”为主题,写作时不能脱离新时代的大背景和“新自我”的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表现,体现新时代青年人的写作身份。写作指导:文字材料后面提出的两个问题“我们应以怎样的心态进入社会”“我们应扮演怎样的角色”,写作时可以着重回答其中一个,也可以兼答两个。同时还需注意,写作中一定要将人们存在的问题与图中显示的国家发展的成就联系起来,这样可以使论述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如果写成议论文体,文章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来充分、有力的说理。文章开头要简短引用材料引出中心论点,如“拒绝躺平,作有为青年”;正文部分可运用驳立结合的方法,先批驳某些“躺平”青年和废青年的做法,接着阐述新时代青年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最后阐述新时代青年人应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新时代,用奋斗去创造新时代。立意:1.拒绝躺平,作有为青年。2.为国奋斗,展青年风采。3.不断提升自己,实现自我价值。4.爱国家,爱自己,做优秀公民。江西省新余市2023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第Ⅰ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农民起义不断爆发,至八十年代中期,各地起义虽然平息,但这时的唐帝国已是千孔百疮,风雨飘摇了。这一时代变化给文人士大夫又一次沉重打击。“西北乡关近帝京,烟尘一片正伤情。愁看地色连空色,静听歌声似哭声”(司空图《淅上》),面对着这种巨变,感受着这种时代的衰飒气氛,他们或者从沉痛中抬起头来,企图挽救时世;或者在悲哀里低下头去,走向明哲保身的退隐之路;也有不少人在这两者之间徘徊,对时世变化感到伤感与痛楚,却缺乏勇气站起来,只是在那里发发感慨。在黄巢起义之前,一些文人就有了一种关注社会问题的思想趋向。如曹邺的诗,就常反映民生疾苦、抨击统治者的荒淫残暴,较多地涉及了社会情态。著名的《官仓鼠》写道:“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这诗令人想到《诗经·硕鼠》,在表面的幽默诙谐语气中,蕴含了深刻的批评和无比的沉痛。又如于濆的诗,也有不少针砭时弊之作,如《苦辛吟》“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抛梭女,手织身无衣”写了劳者反而无获的不合理;《陇头水》“杀成边将名,名著生灵灭”以激愤的语言指斥边将以杀人为功绩。他们都效仿汉魏以来古诗和乐府的内容与风格来揭露现实,针砭社会,语言平易通俗、气格刚健朴实,在当时独树一帜。但可惜的是他们在艺术上比较粗糙,观察社会问题也不够敏锐和深入,诗中所写多是过去常见的伤农、厌战等内容,因此影响不大。随着士人逐渐察觉到社会问题的严重性,传统的社会责任感与政治参与意识也愈来愈强烈,这使一部分人认真地考虑国家的危亡和一个稳定的文化价值系统的失落。于是,在文学领域里,主张发扬儒学传统,强调文学作品应具有服务于社会政治现实的实用功能,又成为颇为流行的思潮。如皮日休在其《皮子文薮·序》中自称他的各种文章,“皆上剥远非,下补近失,非空言也”;《悼贾》一文的序中又说:“圣贤之文与道也,求知与用,苟不在于一时,而在于百世之后者乎?”同时的陆龟蒙、罗隐也持相近的看法。从强调实用的意识出发,他们大都反对韩愈、柳宗元以后一度又很兴盛的俪偶工巧之辞,像罗隐的《河中辞令狐相公启》中所谓“歌者不系音声,惟思中节;言者不期枝叶,所责达情”,就表明了这样的态度。而他们的文章,也确实多议论政治、揭露社会弊端、批评统治者的暴虐。在诗歌领域,他们也再次宣扬诗歌对于政治、教化的功能。皮日休说“诗之美也,闻之足以观乎功;诗之刺也,闻之足以戒乎政”(《正乐府序》),杜荀鹤则在《自叙》中说自己“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而黄滔在《答陈蟠隐论诗书》中则更明确地提出:“诗本于国风王泽,将以刺上化下,苟不如是,曷诗人乎?”晚唐的这一文学思潮,就理论上而言,实际是中唐以韩愈为代表的古文运动和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运动的延续。它的偏狭的功利性与前人是一致的。但是,要说到艺术的创造力,以皮日休、陆龟蒙、罗隐、聂夷中为代表的这些文人比较韩愈、白居易等人就相差很多了。当然,也不能说他们的创作没有自己的特色和成就。由于社会已处于崩溃的状态,他们的诗文在批判现实方面表现得特别尖锐。尤其是散文,一些具有讽刺性的短小精悍之作,其气势和锋芒是引人注目的。(摘编自章培恒、骆玉明《晚唐后期诗文的演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唐帝国局势动荡的影响,文人士大夫走上了或积极救世或明哲保身或在两者间徘徊的不同道路。B.在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的唐末,发扬儒学传统、重视文学的实用功能成为文学领域内颇为流行的思想。C.黄巢起义之前,唐朝的部分文人也能够关注社会问题,但所写话题常缺乏新意,导致其影响不大。D.和韩愈等人相比,皮日休等文人在艺术创造力上相对较弱,但其诗文在批判现实方面有独到之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主要论述了晚唐时期的国家局势,为后文论述晚唐诗歌的流变提供了社会背景。B.文章第三段引用《正乐府序》和《自叙》等文章,意在论证诗文要关注政治,体现其教化功能。C.本文大量运用举例论证,既证实晚唐的诗歌比中唐更关注社会问题,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D.文章结尾指出了晚唐文人的不足,又肯定了其在批判现实方面的优点,体现了客观公正的立场。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能体现晚唐诗歌特点的一项是()A.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四首·其二》)B.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罗隐《雪》)C.四弦才罢醉蛮奴,醽醁馀香在翠炉。夜半醒来红蜡短,一枝寒泪作珊瑚。(皮日休《春夕酒醒》)D.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聂夷中《咏田家》)〖答案〗1.C2.D3.C〖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所写话题常缺乏新意,导致其影响不大”错误,以偏概全。从第二段“但可惜的是他们在艺术上比较粗糙,观察社会问题也不够敏锐和深入,诗中所写多是过去常见的伤农、厌战等内容,因此影响不大”可知,影响不大的原因不只有所写话题缺乏新意,还有艺术上比较粗糙,观察社会问题也不够敏锐和深入等。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第一段主要论述了晚唐时期的国家局势”错误,第一段论述的重点是国家动荡之下文人的不同选择。B.“引用《正乐府序》和《自叙》等文章,意在论证诗文要关注政治”错误,扩大范围。从第三段“皮日休说‘诗之美也,闻之足以观乎功;诗之刺也,闻之足以戒乎政’(《正乐府序》),杜荀鹤则在《自叙》中说自己‘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而黄滔在《答陈蟠隐论诗书》中则更明确地提出:‘诗本于国风王泽,将以刺上化下,苟不如是,曷诗人乎?’”可知,只是论证了诗歌要关注政治,用“诗文”来描述显然扩大了范围。C.“证实晚唐的诗歌比中唐更关注社会问题”错误。从最后一段“晚唐的这一文学思潮,就理论上而言,实际是中唐以韩愈为代表的古文运动和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运动的延续。它的偏狭的功利性与前人是一致的。但是,要说到艺术的创造力,以皮日休、陆龟蒙、罗隐、聂夷中为代表的这些文人比较韩愈、白居易等人就相差很多了”可知,文中没有从关注社会问题角度将晚唐的诗歌和中唐诗歌进行比较,而是从艺术的创造力方面进行了比较。故选D。【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晚唐诗歌的特点是关注社会问题,体现文学作品服务于政治现实的实用功能。A.诗歌体现战争的残酷,是关注社会问题,体现文学作品服务于政治现实的实用功能。B.体现百姓疾苦,是关注社会问题,体现文学作品服务于政治现实的实用功能。C.写诗人酒醒后感慨自己身世凄凉,不是关注社会问题,不能体现文学作品服务于政治现实的实用功能。D.体现百姓疾苦,是关注社会问题,体现文学作品服务于政治现实的实用功能。故选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早在我们祖先居住洞穴的年代,门的雏形可能就产生了。大概有了家居意识,也就产生了门。山顶洞人住的山洞,在洞口挡些石块、树干之类的东西以作屏障,很可能就是原始人类的门。门是居住的室内与外界的出入口,有房屋建筑就得有门,它是居住建筑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门具有防卫的作用,是一种安全设施。掩上门,外人无法窥视室内;插上门,则能控制出入,保障居所的安全。门的另一种作用是界定空间。门内是内部空间,门外则是外部空间,以门为连接点,内外空间清晰明了,这在中国古典建筑中表现得最为精彩。中国的古典建筑采用的是平面上横向展开的群体空间组织方式,由单体建筑组成院落,由院落组成建筑群,建筑群组成街坊,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在如此众多的建筑中,起界定与连接作用的就是门。(摘编自《中国古建筑“门”的艺术特性》)材料二:垂花门是宅门中一道很讲究的门,它是内宅与外宅(前院)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旧时人们常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就是指宅门中的垂花门。垂花门用垂莲柱加深出檐,不占地面,很符合“二门”的功能需要。妇女们在此寒暄、行礼。殷殷话别需要一定的空间,如果两根檐柱落了地,那门前能活动的地面就要受到很大的局限,用不落地的垂莲柱,地面就宽敞多了。上边有遮阳挡雨的屋顶,再加上华美的垂花门的衬托,环境、气氛均极恰当。(摘编自《中国古建筑中的垂花门》)材料三:中国传统建制中,门也可称为“门户”,将双扇称为门,单扇称为户,因此就有“门当户对”等说法。“门”一般包括门楣、门簪、门铁、门墩等重要构件。门楣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也属于重点装饰部位,位于屋檐下方和门框上方之间,常有“光耀门楣”的说法,奢华的门楣常运用雕刻、彩绘的手法装饰,而简单的门楣矮小且无装饰。门簪专指一种形似妇女发簪起固定整个门作用的木构件,不同等级的门其门簪数量也各不相同。门铁是固定在门板下方起保护作用的铁皮包装,一般位于“门”的底部正中位置。门墩又称抱鼓石,是放置在门槛两侧用以辅助大门转轴的石质构件。(摘编自杨新兴《浅谈中国传统建筑中“门”的伦理》)材料四:门是内部生活世界与外部生活世界联系的端口。“门,闻也”,按照段玉裁的解释:“闻者,谓外可闻于内,内可闻于外也”,故“门者,谓耳目也。耳目者,所以闻见也”。因此,关闭门分割了空间,开启门却能实现内与外、中心与边缘之间的有机联系,使门成为从封闭独立空间转变成开放连续空间的端口。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根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门的世界,“入地无门”描述的绝望人生境地,揭示的正是“门”的联系意义。(摘编自陈丛兰《由“门”管窥中国古代居宅伦理之堂奥》)4.根据材料,下列各图属于“垂花门”的一项是()A. B.C. D.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顶洞人在他们居住的洞口挡些石块和树干之类的东西,这大概就是原始人类的门了,门的产生,大致反映了原始人类的家居意识B.从造字法看:“门”属于象形字,它的字形很像门的样子;段玉裁对“门”的解释,偏重于其具有联系内外的功能。C.门簪指一种起固定整个门作用的木构件,封建等级地位不同,门簪数量不同;门铁是固定在门板下方起保护作用的铁皮包装。D.在古建筑中,垂花门将外宅与内宅分开,其设计带有一定的人性化,能为妇女在此行礼、道别等活动提供较大的空间。6.梁思成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中说:“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门”作为中国建筑的典型代表之一,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答案〗4.A5.C6.①实用性:门具有防卫的作用,是一种安全设施;可以界定空间。

②艺术性:垂花门设计华美,有意境;门楣是门的重点装饰部位,奢华的门楣常运用雕刻、彩绘的手法装饰;门簪形似妇女发簪,很有艺术感。

③伦理性:门是内部生活世界与外部生活世界联系的端口。〖解析〗【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A.此图中门上有非常大的屋顶,而根据材料二“用不落地的垂莲柱,地面就宽敞多了,上边有遮阳挡雨的屋顶,再加上华美的垂花门的衬托,环境、气氛均极恰当”的描述,可判断该项属于“垂花门”。故选A。【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C.“封建等级地位不同,门簪数量不同”错误,根据材料三“不同等级的门其门簪数量也各不相同”中的“不同等级”指的是“门”本身大小的等级,不是指封建等级地位。故选C。【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原文“门具有防卫的作用,是一种安全设施。掩上门,外人无法窥视室内;插上门,则能控制出入,保障居所的安全”“门的另一种作用是界定空间。门内是内部空间,门外则是外部空间,以门为连接点,内外空间清晰明了,这在中国古典建筑中表现得最为精彩”可归纳出:实用性:门具有防卫的作用,是一种安全设施;可以界定空间。根据材料二原文“垂花门用垂莲柱加深出檐不占地面很符合“二门”的功能需要。妇女们在此寒暄、行礼、殷殷话别需要一定的空间,如果两根檐柱落了地,那门前能活动的地面就要受到很大的局限,用不落地的垂莲柱,地面就宽敞多了,上边有遮阳挡雨的屋顶,再加上华美的垂花门的衬托,环境、气氛均极恰当”和材料三原文“门楣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也属于重点装饰部位,位于屋檐下方和门框上方之间……奢华的门楣常运用雕刻、彩绘的手法装饰”“门簪专指一种形似妇女发簪起固定整个门作用的木构件,不同等级的门其门簪数量也各不相同”可归纳出:艺术性:垂花门设计华美,有意境;门楣是门的重点装饰部位,奢华的门楣常运用雕刻、彩绘的手法装饰;门簪形似妇女发簪,很有艺术感。根据材料四原文“因此,关闭门分割了空间,开启门却能实现内与外、中心与边缘之间的有机联系,使门成为从封闭独立空间转变成开放连续空间的端口”可归纳出:伦理性:门是内部生活世界与外部生活世界联系的端口。(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本一:读碑刘成章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20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它庄严、雄伟、壮观,像一个有着汉白玉肌肤的巨人,站立在天安门广场。其时,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半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我比他们看得更慢,是河水中的一块石头。它正面的题词,我细细地读;它背面的碑文,我细细地读;它底座上的浮雕,我也一一细心地看了。题词和碑文沁入我心,浮雕又夯实了我对它们的记忆。忘不了的还有,离开的时候,见石栏杆前一喜盈盈的少妇,抱着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少妇抬抬下巴指点,孩子伸出豆芽般的小手,抚摸石栏杆上突出的圆柱。这使我怦然心动。霎时间,昨天,今天,明天,一齐在我的心头涌现。我不由再次仰起头:彼苍者天,此碑丰哉!丰碑千丈!后来,我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都是少不了要去的地方,去了,自然要见纪念碑。不过,有时是细看,有时只是扫那么一眼。然而,终因看的次数数也数不清了,那碑上毛泽东的题词,那碑上毛泽东起草、周恩来手书的碑文,不敢说可以倒背如流,起码是牢牢地记在心里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它们的体会弥深。但是,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竟发觉,我并没有读懂!南泥湾有一个泉,叫九龙泉,泉上小亭如开花的浓荫,掩映着一座烈士纪念碑。那是当年王震同志率领的三五九旅在这儿开展大生产运动时立下的。多年的风雨剥蚀,那碑身已经有些残破。周围一片静寂,只看见几个默默耕作的农民。碑前也只站着我和陪同我的一个同志。碑如苍茫天边的古老星体,我俩是卫星一和卫星二,绕着它运行。它的正面,像个储得满当当的铅字架;它的背面,也像个储得满当当的铅字架;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我的呼吸急促起来。啊,一个旅就牺牲了这么多的战士!泉水如泣如诉。陪同者告诉我,年前,一位烈士的亲属从南方来,趴在碑上查找烈士的名字,找了整整半个小时都没有找见。他说,假若让他到一个团的营房挨着门找人,也该找到了。烈士的名字究竟有多少,我没有数,只是粗估了一下;然后我将目光投向前边开阔的川道。我想,要是把每一个名字都复活为一个血肉之躯,那么,他们足以把多半条川道站满!要是他们又像开誓师会那样齐声高呼,那么,这条川道将震响多么恢弘的一片声音!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那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只从字面上读读就行了吗?它的背后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过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吗?名字的数目,不是几十万,不是几百万,而是几千万!要是把那些名字也都复活为血肉之躯,那么,天安门广场是站不下的,加上东西长安街也是站不下的。就是把偌大的北京城挤得房倒屋塌,也摆不下他们的巨大阵容!他们的人数,是要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公民数还要多的!然而,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倒在血泊里了!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却是不易读出来的最基本的东西。读书往往要读注释,才能读得懂。读碑也需要读注释。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现在完全读懂了么?不敢说。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起码不会因为人生道路漫长,口袋里的什么东西丢了,也发现不了;起码不会在某一天,摔了跤,眼镜也打碎了,抬头望望,说天安门广场的那个环绕着浮雕的高大建筑,只是一个美丽的装饰。文本二:毛泽东撰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倾注了对人民英雄光辉业绩的深切缅怀,凸现出“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的建碑主题。它高度概括了中国100多年来革命历史的全貌,全面系统地勾勒出不同时期人民革命的斗争历程,既为整座纪念碑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纪念碑设计和建设确定了时代主题。首先,它概括梳理了中国自近代以来为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断奋斗的光辉历史。碑文中“三年以来”是指解放战争时期,即1946-1949年期间的革命历史;“三十年以来”是指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即1919-1949年的整段历史;“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整个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奋斗历史。三个不同历史时段,彼此呼应,层层递进,构成一幅近代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其次,由近及远,立足解放战争,彰显领导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时代特征。碑文独特的叙述方式,也颇值得研究。它没有从时间顺序,从远及近,而是首先从解放战争讲起,最后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正符合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面对苦难,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了气壮山河的斗争,而真正能担负起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历史使命的就是。(节选自孙希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敬读》)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开头“如半凝滞河水缓缓流淌”非常生动,“河水”喻瞻仰者,“半凝滞”和“缓缓流淌”表现瞻仰者动作缓慢、阅读认真。B.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