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医学基础知识介绍_第1页
神经科医学基础知识介绍_第2页
神经科医学基础知识介绍_第3页
神经科医学基础知识介绍_第4页
神经科医学基础知识介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学背景知识1.神经系统解剖和功能神经系统概述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以及与其相连的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神经系统借助感受器接受内、外环境中的各种刺激,经传入神经传至脑和脊髓的各级中枢,在此对刺激进行整合后再经传出神经传至各效应器。

1.一方面调节和控制体内各系统各器官的功能活动,使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另一方面调整机体功能活动与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相适应,因此,神经系统是机体的主导系统。

2.人类在长期进化发展过程中,人类的大脑皮质高度发展。而人脑作为高级神经活动(思维和意识)的器官,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劳动和语言的发展,这样人类就远远超越了一般动物的范畴,不仅能适应和认识世界,而且能主观能动地改造世界,使自然界为人类服务。神经系统的解剖与功能神经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了学习上的方便可从不同角度将其区分。(1)按其位置和功能不同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centra1nervoussystem包括脑和脊髓。脑位于颅腔内;脊髓位于椎管内,两者在枕骨大孔处相连续。

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1nervoussystem包括与脑相连的12对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31对脊神经。(2)按分布的对象不同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somaticnervoussystem和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nervoussystem(内脏神经系统)。它们的中枢部也在脑和脊髓内,而周围部分别称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两者都有感觉(传入)和运动(传出)两种纤维成分。内脏神经除部分独立走行外,皆行于脑神经和脊神经内。躯体神经somaticnerves主要分布于皮肤和运动器(骨、骨连结、骨骼肌),管理皮肤的感觉和运动器的运动及感觉。可分为躯体运动神经和躯体感觉神经。a:躯体运动(传出)神经:由中枢发出神经分布于骨骼肌,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骨骼肌为效应器。b:躯体感觉(传入)神经:分布于皮肤和运动器的感受器,管理它们的感觉。感受器接受周围的感觉冲动后沿传入神经由周围传至中枢。内脏神经viscera1nerves又称自主神经,主要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管理它们的感觉和运动,可分为内脏运动神经和内脏感觉神经。a:内脏运动神经: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内脏运动神经,根据功能不同又可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b:内脏感觉神经:分布于内脏,管理内脏的感觉。神经系统组成人体神经系统的构成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组织构成,神经组织包括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神经细胞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冲动的功能,是神经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因此,又称神经元neuron。神经胶质是神经组织的辅助成分,对神经元具有支持、髓鞘形成、修复、代谢物质的传递等作用。下面概括介绍神经元的构造、分类以及神经元间的联系(突触)。1.胞体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它也是由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组成。细胞质内除含一般细胞器外,还有神经元的特殊结构如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等。胞体是神经元的代谢和营养中心。2.突起(1)树突dendrite数量为一个或多个,一般较短,反复分支,逐渐变细,形如树枝状。树突具有接受刺激和将冲动传入细胞体的功能。(2)轴突axon每个神经元只有一条轴突,其长短因神经元而异,短者仅数微米,长者可达1m以上。轴突全长粗细均匀。轴突的功能是将冲动自胞体传出到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轴突表面的细胞膜称为轴膜,轴突内的细胞质称轴浆。神经元胞体内合成的蛋白质等可经轴浆运输至末梢。轴突为髓鞘和神经膜所包被,或仅为两者之一所包被,则称为神经纤维nervefiber。大多数轴突末梢都分出许多细支(终未支),每一支的未端呈钮扣状膨大,称终结terminalbouton。3.神经元的分类按神经元功能之不同,可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

(1)感觉神经元sensoryneuron也称传入神经元,能感受内、外界刺激并将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传向中枢。(2)运动神经元motorneuron也称传出神经元,能将冲动自中枢传至效应器(肌、腺体),其胞体位于中枢内,其轴突由中枢出来沿周围神经传出冲动。

(3)联络神经元associationneuron也称中间神经元,位于感觉神经元与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4.突触(1)突触的概念:神经系统由大量神经元构成,神经元之间是相互联系共同完成功能活动的。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联系的接触点,称为突触synapse。它们的联系并不连续,仅是互相接触。最多见的突触方式是一个神经元轴突未梢的终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分别称为轴体突触、轴树突触。此外还有轴轴、树树突触等。(2)电镜下典型的化学性突触的结构及突触部位的传导过程:

大部分突触属于化学性突触,即冲动的传递需借化学性的神经递质的作用。电镜下,一个典型的化学性突触包括三部分:突触前部、突触后部和突触间隙。突触前、后部在突触间隙处相对应的细胞膜,分别称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在突触前部有密集的突触囊泡synapticvesicle,囊泡内含有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等)。当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部时,突触囊泡移向突触前膜并与其融合,形成开口,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发生兴奋(或抑制性的变化)。5.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十分复杂,但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reflex。所谓反射是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反射活动的形态基础是反射弧reflexarc。最简单的反射弧由感觉和运动两个神经元组成,如膝跳反射。而一般的反射弧都在感觉与运动神经元之间存有不同数目的联络神经元。反射弧的五个基本组成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弧中任一环节发生障碍,反射活动即减弱或消失。临床上常通过一些反射检查协助诊断神经系统疾病。6.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由于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聚集的部位和排列方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术语。▲灰质graymatter和白质whitematter(1)在中枢神经内,神经元的胞体及其树突聚集的部位,色泽灰暗,称为灰质。位于大脑和小脑表层的灰质,称为大脑皮质和小脑皮质。(2)在中枢神经内神经元轴突集中的地方,因多数轴突具有髓鞘,颜色苍白,称为白质。▲神经核nucleus和神经节ganglion(1)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白质内的灰质块,其内聚集有形态和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称为神经核。(2)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神经元胞体集聚的地方,形状略膨大,称为神经节,如脑、脊神经节。▲纤维束fibertract和神经nerve(1)纤维束:在中枢神经白质内,起止、行程和功能相同的神经纤维集聚成束,称为纤维束或传导束。(2)神经:在周围神经,神经纤维集合成粗细不等的集束,由不同数目的集束再集合成一条神经。每条纤维、每个集束和整条神经的周围都包有结缔组织被膜。脑的分部与功能分区:(1)脑的结构人脑的构造:额叶(红色)、顶叶(橙色)、颞叶(绿色)、枕叶(黄色)、\o"小脑"小脑人脑的构造:额叶(红色)、顶叶(橙色)、颞叶(绿色)、枕叶(黄色)、\o"小脑"小脑(蓝色)、脑干(灰色)\o"大脑"大脑,包括\o"额叶"额叶\o"顶叶"顶叶\o"枕叶"枕叶\o"颞叶"颞叶\o"岛叶"岛叶\o"小脑"小脑,包括\o"蚓部"蚓部\o"小脑半球(尚未撰写)"小脑半球\o"间脑"间脑,包括\o"视丘"视丘\o"下视丘"下视丘\o"脑干"脑干,包括\o"中脑"中脑\o"脑桥(尚未撰写)"脑桥\o"延髓"延髓(2)脑的功能分区大脑(Brain)包括左、右两个半球及连接两个半球的中间部分,即第三脑室前端的终板。大脑半球被覆灰质,称大脑皮质,其深方为白质,称为髓质。髓质内的灰质核团为基底神经节。大脑半球表面凹凸不平,布满深浅不同的沟,沟间的隆凸部分称脑回。大脑每一半球又分为四个叶(lobe),包括额叶(frontallobe),为四个脑叶中之最大者,约占大脑半球的三分之一;颞叶(temporallobe),顶叶(parietallobe)和枕叶(occipitallobe)。

各叶的位置、结构和主要功能如下:1、额叶:也叫前额叶。位于中央沟以前。在中央沟和中央前沟之间为中央前回。在其前方有额上沟和额下沟,被两沟相间的是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额下回的后部有外侧裂的升支和水平分支分为眶部、三角部和盖部。额叶前端为额极。额叶底面有眶沟界出的直回和眶回,其最内方的深沟为嗅束沟,容纳嗅束和嗅球。嗅束向后分为内侧和外侧嗅纹,其分叉界出的三角区称为嗅三角,也称为前穿质,前部脑底动脉环的许多穿支血管由此入脑。在额叶的内侧面,中央前、后回延续的部分,称为旁中央小叶。负责思维、计划,与个体的需求和情感相关。2、顶叶:位于中央沟之后,顶枕裂于枕前切迹连线之前。在中央沟和中央后沟之间为中央后回。横行的顶间沟将顶叶余部分为顶上小叶和顶下小叶。顶下小叶又包括缘上回和角回。响应疼痛、触摸、品尝、温度、压力的感觉,该区域也与数学和逻辑相关。3、颞叶:位于外侧裂下方,由颞上、中、下三条沟分为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隐在外侧裂内的是颞横回。在颞叶的侧面和底面,在颞下沟和侧副裂间为梭状回,,侧副裂与海马裂之间为海马回,围绕海马裂前端的钩状部分称为海马钩回。负责处理听觉信息,也与记忆和情感有关。4、枕叶位于枕顶裂和枕前切迹连线之后。在内侧面,,距状裂和顶枕裂之间为楔叶,与侧副裂候补之间为舌回。负责处理视觉信息。5、岛叶:位于外侧裂的深方,其表面的斜行中央钩分为长回和短回。

6、边缘系统:与记忆有关,在行为方面与情感有关。(3)在正常情形之下,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分工合作的,胼胝体是两半球信息交流的桥梁,完成各功能区的分工合作。对大脑半球的功能,可归纳为以下几点认识: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每一半球上分别有运动区、体觉区、视觉区、听觉区、联合区等神经中枢。由此可见,大脑两半球是对称的。在神经传导的运作上,两半球相对的神经中枢,彼此配合,发生交叉作用:两半球的运动区对身体部位的管理,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两半球的视觉区与两眼的关系是:左半球视觉区管理两眼视网膜的左半,右半球视觉区管理两眼视网膜的右半;两半球的听觉区共同分担管理两耳传入的听觉信息。两半球的联合区,分别发挥左右半球相关各区的联合功能。在整个大脑功能上,两半球并不是各自独立的,两者之间仍具有交互作用;而交互作用的发挥,乃是靠胼胝体的连接,得以完成。在正常情形之下,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分工合作的,在两半球之间,由神经纤维构成的胼胝体,负责沟通两半球的信息。如果将胼胝体切断,大脑两半球被分割开来,各半球的功能陷入孤立,缺少相应的合作,在行为上会失去统合作用。癫痫疾病知识癫痫的定义及发展概况癫痫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脑部疾患。是一组疾病和综合症,以脑部神经系统反复突然过度放电所致的间歇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为特征,是一种起源于大脑,并反复发作的运动、感觉、自主神经、意识状态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具有发作性、反复性和自然缓解性等特征。癫痫是一个伴随人类产生就有的古老的疾病。追朔到4000年前的汉穆拉比法典就有癫痫的记载;在公元前5世纪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在《onthesacredDisease》一书中对癫痫大发作、小发作等做过详细定义性描述。公元175年希腊医学家盖伦(Galen)明确指出是脑部疾病导致癫痫发作;1861年英国医生杰克逊(HaghlingsJackson)首先提出癫痫是由于脑灰质异常结构的过度放电所引起。随之革瓦斯(WillianGowers)又详细描述了大量临床综合症,开创了人类对癫痫科学认识的新纪元。1913年苯巴比妥用于治疗癫痫病,1937年苯妥英钠用于临床,开创了科学治疗癫痫的时代。1929年德国精神病科学家HansBerger第一次在健康人头皮上描记到电位变化,开拓了神经生理的新纪元。20世纪70年代,对癫痫病的研究进入细胞水平的中枢神经系统递质及离子通道;在临床方面长程监测脑电图、录像脑电图、MRI及CT的应用,提高了癫痫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和病因诊断的水平。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新的检测手段、新的抗癫痫药物、新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伽玛刀等)应运而生,给广大癫痫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癫痫的流行病学及其社会学意义癫痫可发生于各年龄组,但儿童期和老年期期患病率明显增高,超过50%的患者首次发病年龄在20岁之内。据一份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癫痫的患病率在发达国家、经济转轨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分别为5.0‰、6.1‰、7.2‰、11.2‰,估计全球有约5000万癫痫病人。国内的癫痫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癫痫病人约900万人,这是一组不小的数字,它不仅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也给患者家庭与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首先,癫痫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长期反复的痫性发作导致许多病人智力减退、精神异常、记忆力低下,社会适应能力极差。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又使一部分患者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嗜睡、困倦和注意力不集中等,使患者很难接受正常的教育和胜任正常的工作,尤其是那些自婴幼儿时期就发病的患者。直接影响了患者自身的生活质量和国家民族的人口素质。癫痫不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而且由于痫性发作的不确定性,我们很难估计患者什么时候发病,什么时候不发病。因此,患者独立生活和工作的潜在危险性很大。在日常生活中,患者不能单独在家或外出,常需有人陪伴,在思想上和人力上也给家人造成严重的负担。与其他疾病不同,死亡率并不能反映癫痫的严重程度。国内报道癫痫死亡率为2.42/10万~7182/10万,但真正因癫痫本身死亡(死于癫痫持续状态)的只占所有死因的20%,有40.21%因意外事件死亡,死于自杀者占5.51%,不明原因的死亡为4.13%。另据报道癫痫病人的自杀率是一般人群的5~6倍。癫痫患者自杀率增高的原因可能与其社会适应能力下降和婚姻与就业的障碍造成思想和精神负担有关。癫痫的病因分型癫痫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隐源性癫痫。原发性癫痫也叫特发性癫痫;无器质性病变并具有遗传倾向的癫痫。它是一组特定的癫痫综合症,对于儿童,往往和年龄有密切关系,有些与遗传因素有关系。继发性癫痫或症状性癫痫,也叫有明确病因和脑器质性病变的癫痫。引起此类癫痫的疾患很多,主要分以下两类:一是脑内疾患,各种各样脑病,如,脑血管病、颅脑损伤、脑炎、脑膜炎、脑积水、脑脓肿、炎性肉芽肿、颅内肿瘤、脑寄生虫、颅脑外伤、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