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12000字_第1页
《人口老龄化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12000字_第2页
《人口老龄化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12000字_第3页
《人口老龄化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12000字_第4页
《人口老龄化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120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口老龄化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TOC\o"1-2"\h\u247751.导言 1149221.1研究背景 1283211.2问题陈述 2265992.研究问题 2282583.研究目标 393374.研究意义 311015.文献综述 46335.1研究理论 48151、人口转型理论 4211985.2具体研究成果 6256931、关于人口老龄化的研究 634242、关于金融供给侧与需求侧改革的研究 67289(1)关于金融结构性改革的顺序与重点 610036(2)关于金融供给侧需求侧协同改革认识的研究 77070(3)金融供给侧需求侧协同改革的路径研究 726903、关于人口老龄化对金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影响研究 831645(1)人口老龄化对金融供给侧的影响 818533(2)人口老龄化对金融需求侧的影响 10136816.研究方法 1264166.1研究区域 12161556.2研究方法 1299056.3潜在关键要素 13157417.研究监测和评价 13164878.参考资料 141.导言1.1研究背景人口老龄化问题是目前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在世界中也是最高的,老龄人口比重也一直居高不下,而且随着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中国在1999年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也直接影响到全球人口老龄化今后的发展方向。从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只有5个省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没有超过7%,还没有进入老年人口社会,而这五省中除了西藏老年人口比重为5.09%外,其余四省均超过6%,这进一步说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之严重,这一社会现象还有可能进一步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的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显示,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为1.69亿人,是全国总人口数量的13.5%。根据生命周期理论,老年人在消费、投资和劳动供给等方面的独特偏好,意味着人口年龄结构变迁触发的宏观经济效应可能在任何经济体都不容忽视。据预测,到2030年和2050年,全球65岁及以上人口将高达9.9亿和15.4亿,老龄化率为11.66%和15.82%,其中,发达国家最为严重,分别为22.93%和26.62%。因此,十分紧迫的问题是,人口年龄结构的快速演化到底会对经济产生何种影响?这是很多经济学家、政策制定者和舆论界等高度关注的问题。1.2问题陈述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都不能逃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所不同的也仅在时间和影响的程度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逃脱人口老龄化的冲击。我国同样如此,目前我国人口的增长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变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己经于2000年就跨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据预测到2050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3.19亿,占总人口的22.9%。如此庞大的老龄人口将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为了减少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冲击,抚平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使老龄人口“老有所养老有所托,生活得更好”。学者也正在默默探索和积极借鉴,从目前世界各国所采取的措施和科研成果来看,主要聚焦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等问题。关于人口老龄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资本市场等方面,而忽略了一些基本要素一一人口老龄化对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研究这一课题,从而分析人口老龄化对金融的影响。2.研究问题人口转变及其特征将显著影响经济发展,这既得到了经济史的证明。中国的人口转变也遵循了一般规律,经历了打破贫困陷阱和收获人口红利的发展阶段,如今日益表现出具有世界上最快的老龄化速度、最大规模的老年人口以及未富先老的特征。这几个特征构成未来很长时期内中国发展的重要人口国情。随着人口峰值的临近,中国的老龄化将以总量效应、结构效应和分配效应对社会总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产生不利影响,这体现在金融方面,那将是对金融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影响方面。因此,本文提出了如下的研究问题:(1)人口老龄化是否会影响到金融供给侧?其在影响金融供给侧上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中?(2)人口老龄化是否会影响到金融需求侧?其在影响金融需求侧上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中?3.研究目标一般来说,老龄化主要是由两个因素导致的人口转变结果。第一是生育率的下降。由于一个社会的生育率经历从早期发展阶段的高水平到更高发展阶段的低水平的下降过程,早期的婴儿先后成长为青少年、劳动者和老年人,老年人口比重的提高正是这个人口“回声”的结果。第二是老年人口寿命的延长。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和人均预期寿命的增长,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人们更加长寿,进一步提高了老年人口的比重。因此,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作为一个规律性结果,人口老龄化必然发生。既然这是一个必然发生的现象,并且其对经济政策的影响较大,为了防止其对经济产生更大的不利影响,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鉴于金融行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从金融供给角度来研究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可以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因此,本文旨在从政策角度来分析人口老龄化对金融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分别选择可以代表金融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变量,来分析老年人口抚养比、少儿人口抚养比对金融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影响。4.研究意义虽然关于人口老龄化对金融的影响研究较多,这些研究包括人口老龄化对金融市场发展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对金融需求的影响等多个方面,但是缺乏对金融政策的影响研究。现有的研究多集中于金融供给侧与金融需求侧的某一方面,缺乏对金融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系统研究。本文将构建模型来重点研究人口老龄化对金融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影响,有利于丰富我国学术界有关金融需求供给以及人口老龄化影响的研究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文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金融供给侧与需求侧两方面出发,以平均消费倾向和消费率为切入点,发展了一个适合本土实践经验的理论模型,并进一步探究了人口老龄化对金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影响机制。进而在此基础上,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论证自己的假设,得到人口老龄化与金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某种关系。最后,针对不同的相关关系,从而为我国金融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提供一定的建设性意见,因而有一定的现实意义。5.文献综述5.1研究理论1、人口转型理论人口转变理论又称人口过度论或人口演变论,是由AdolphLandry发表于1909年的《人口的三种理论》中的一大理论,该理论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口发展分为三阶段:原始阶段、中期阶段以及现代阶段。之后在1934年出本的书籍《人口革命》中对人口发展三阶段理论进行了系统论述:第一阶段,是无节制生育的原始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生产率水平低,必要生活资料短缺,此时基本处于出生率、死亡率双高,增长率低的状态。第二阶段,是生育率降低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生产率已经极大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也已上升,晚婚晚育现象较为普遍,进而降低了生育率。第三阶段,是生育率与死亡率双低的现代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经济水平与生活水平均已处于较高标准,对于家庭人口规模人们已经能够理性控制,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以及增长率低是这阶段的特点。在1929年汤普逊也提出相似理论,试图对19世纪以来的发达国家人口变动情况进行解释。他将世界各国按人口增长模式分为三类:第一类国家有美国、西欧与北欧,其特点是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水平降至低水平,逐渐成为静止人口甚至出现人口下降。第二类国家有中欧部分地区、西班牙以及意大利,其特点是出生率与死亡率均下降,但在未来死亡率比出生率下降更快。这些国家的人口增长率将趋于稳定或是逐渐增大。第三类国家指除第一、二类外的其他地区。其特点是对出生、死亡的控制较弱,人口增长主要由增加生存手段的机会决定。如马尔萨斯所言,只要生存资料增长,人口就会增加。1954年诺特斯坦在兰德里与汤普森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更为系统、细致的人口转变理论。在诺特斯坦的人口转变理论中,第二阶段时,死亡率下降快于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相应提高,从而形成了“婴儿潮”,使得少儿抚养比升高。第三阶段时,死亡率下降到极低水平,而生育率下降到更低水平,在“婴儿潮”阶段出生的孩子进入老年阶段,老年人口比例快速升高,社会进入老龄化。2、贫困陷阱模型。在经济学说史上,马尔萨斯(Malthus,1798)是第一位深入分析人口与经济之间关系的学者,对经济理论、社会思潮和政策制定产生了旷日持久的影响。马尔萨斯从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增长、人口以几何级数增长的假设出发,认为不受控制的人口增长必然导致产出不能满足消费的需要,最后只能通过贫困、饥谨和灾荒等抑制人口增长。依据马尔萨斯传统形成的发展经济学理论认为,不发达状态是一种“贫困恶性循环”。由于人口相对于其他生产要素而言是过剩的,社会的生产率、产出和收入水平极为低下,经济增长的结果既不能满足消费的需求,也不能形成足够的储蓄,从而导致资本形成的不足,致使低生产率、低产出和低收入又成为下一个经济循环的起点。这个模型描述的就是一个以人口过度增长和劳动力过剩为前提,潜在增长能力处于低水平均衡的不发达状态。3、人口红利模型。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这个经济学流派观察到,在特定的人口转变阶段上,会形成一个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年龄结构,表现为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间的比率持续下降,从而使人口抚养比不断变小,通过生产要素供给和配置效率的改善提高潜在增长率。这种从人口因素中获得的经济增长额外增量,被称为人口红利(Williamson,1997。早在20世纪50年代,刘易斯(Lewis,1954)构造的二元经济理论模型,把现代经济部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过程和机制作为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经济增长的途径,其也适用于解释人口红利的实现过程。也就是说,由于都是以特定人口转变阶段上形成的人口结构特征解释经济增长源泉,所以,这两个理论传统尽管分别强调的是不尽相同的特质,也分别以人口红利和劳动力无限供给作为特征化表述,但仍然具有十分相近的理论基因。由于劳动力无限供给在某种程度上是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结果,两者也都是发展中国家特定阶段的禀赋条件或经济特征,因此,这两种经济发展模型反映了一个获取人口红利的动态过程,为发展中国家实现赶超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4、长期停滞模型。凯恩斯(Keynes,1937)承认在特定发展阶段上,马尔萨斯持有的人口过快增长会导致生活水平降低的观点符合事实,同时也指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人口增长的停滞也会给经济增长带来灾难性的结果。汉森(Hansen,1938)按照这个思路做出进一步分析,并把人口停滞造成的这种经济增长结果称为“长期停滞”。萨默斯(Summers,2016,2018)指出,在2008-2009年金融危机发生前后,以美国经济为代表,世界经济已经处于这种以低通货膨胀率、低长期自然利率和低经济增长率为特征的长期停滞新常态。长期停滞既是一种供给侧现象,即由于劳动力短缺、技能供需不匹配以及资本报酬递减等因素构成对发展的制约,并表现为潜在增长率的下降,同时也是一种需求侧现象,突出表现在比较优势未能实现动态转换、市场主体投资意愿低、过大的收入差距导致消费不足和储蓄过度等因素的制约下,致使社会总需求不足以保障国民经济在潜在能力上实现增长。可见,这个模型所描述的,是一个在人口增长停滞和老龄化条件下的均衡状态,一旦国家的经济增长陷入这种状态,就会经常出现负增长缺口。5.2具体研究成果1、关于人口老龄化的研究人口老龄化这一概念最早是出现在1940年Raymond.Poar1著作的《人口老龄化》这一篇文章中。1982年联合国首次官方定义人口老龄化,将其界定为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日益提高的这么一种现象,特别是达到这一标准后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仍然继续提高的过程。国内的学者罗淳(2001)指出人口老龄化最显著的特征是整个人口中老年人口比例在上升,特别是老年人比例在增加,少儿人口比例在下降。少儿人口比例的减少(绝对或相对)主要是通过降低出生率或生育率,重在提高婴幼儿存活率。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绝对或相对)主要是通过降低中老年群体的死亡率,提高人口预期寿命。归根结底,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变动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整个人口结构的变动和人口年龄中位数的上升。后来研究人口老龄化的学者越来越多,开始将人口老龄化从整个人口年龄结构、老年人口比重不断动态提升及变化的过程三个层面定义(姜向群、杜鹏,2013)。还有学者直接从人口老龄化的特征将其定义为人口年龄中位数的上升。本文对人口老龄化的概念界定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量的比重持续提升的过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重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而我国早在2000年就达到这一标准,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的发展阶段。2、关于金融供给侧与需求侧改革的研究(1)关于金融结构性改革的顺序与重点陆岷峰(2020)认为金融交易成功率高低在于结构的协调程度,改革是为了让供需不仅总量规模上相当,在结构上也要大体一致,而不协调的结构往往会导致无效规模的产生,因此,须将供需结构性改革作为一切改革的重点。欧阳文杰(2020)认为需求改革是基础,改革主要是体制改革,体制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以生产力和经济基础为基础,因此,需求是生产力要素中的一种反映,供给是为需求服务的,因此,改革必须围绕需求导向,满足需求才是一切改革的出发点与目标。许旭明(2020)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根本,只有通过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市场需求者提供尽可能多的、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金融需求者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难与贵等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徐阳洋(2020)认为以实体经济获得率为标准,改革要坚持金融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为目的,不能为改革而改革,要坚持改革的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切实坚持改革的本源与出发点,这样才能精准改革,保证改革的方向不出差错。(2)关于金融供给侧需求侧协同改革认识的研究陆岷峰(2020)认为改革须抓住不同时间的主要矛盾,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为,经济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供给与需求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会发生互相转换。因此,必须灵活选择改革的重点与突破口。供给与需求本来就是一对矛盾,特定条件下,矛盾的主要方面会发生互相转化,协调是最大的效益。张欢(2020)认为改革须与整体结构性改革保持一致性,无论是需侧结构性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总体思路保持一致,要将局部改革与整体改革结合起来,而不是就局部改革而谈改革。周军煜(2020)认为改革是一个过程,矛盾是常态化,动态的,在解决矛盾中得以前行,特别是结构优化更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因为平衡始终不断被打破,结构也就要不断地优化,因此,金融供给侧或需求侧改革是一个没有句号的过程,不断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变化而不断深化改革。(3)金融供给侧需求侧协同改革的路径研究徐阳洋等(2020)认为改革要抓住主要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就是金融结构改革要置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要与经济结构相协调,要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顶层设计上充分体现金融供、需结构协调改革的导向和进行顶层设计,只有从宏观上布局金融供需结构的改革,才能保证微观金融供需结构改革的协调性。王婷婷(2020)认为还是要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与机制不断走向成熟,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中的基础性决定作用,因此,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持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陆岷峰(2020)认为金融生产力的根本在于技术的创新与运用,因此,要积极运用新一代科学技术手段在金融供需结构协调改革中的运用,要加强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供需结构标识中的作用,便于及时了解改革的需求,同时,能运用技术的手段,提升改革的有效性、针对性。马进(2020)认为改革的重点在于提升金融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保持金融供需结构的协调,必须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上来进行思维,只有在根本上从制度、体系上的完善才能解决金融供需结构的持续性协调。从目前的理论研究成果来看,这对于金融结构性的改革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当前对金融供给侧、需求侧协调性改革的研究成果还不多,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不难得出如下结论。3、关于人口老龄化对金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影响研究(1)人口老龄化对金融供给侧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对金融结构的影响”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具有相当成熟的金融体系,研究的焦点也集中于人口老龄化给资本市场带来的影响。Bakshi和陈志武(1994)基于生命周期理论中关于投资的假定,认为随着年龄结构的变化人们对资产的选择也会随之变化。慕尼黑大学的教授A.Boersch-Supan和J.K.Winter(2001)认为人口老龄化给工业国带来的冲击会非常严峻,而给资本市场带来的影响会更加令人害怕。对于整个欧洲大陆来说,人口老龄化对德国、法国的影响尤为严重。因为这些国家的资本市场相对薄弱、市场的表现微不足道,再加上现收现付制度规模很大,使得人口老龄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进一步扩大。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个人储蓄行为和家庭资产配置就会变化,其中更大部分会通过契约式储蓄机构间接进入股票市场,从而扩大了股票市场的规模。Davis(1998)研究了人口老龄化给金融结构带来的影响,他指出现行的PAYG养老体系很难满足目前人口老龄化程度给社会提出的养老需求,养老金的社会改革势在必行,应该向着基金式养老迈进,这样带动了养老金等契约式储蓄机构的发展。Poterba(2001)通过构建模型描述老龄化引起的“资产消融”现象,即婴儿潮时期年轻人占比增大,投资增加从而推动资产价格上涨,而等到这部分人退休将迎来较大规模资产出伟行为,彼时如果遇到出生率下降从而老龄化程度加重,资产供给大于需求,资产价格将下跌。类似地从人口红利期到人口老龄化的长期分析视角研究老龄化对金融稳定的还有朱太辉和张晓朴(2015),他们认为人口红利期,人口数量的上升推动信贷扩张从而住房投资性需求上升,房价泡沫积累,而老龄化将加快房价泡沫破裂,从而给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带来负面影响,但仲晏晏(2018)的研究则表明,人口老龄化会进一步推高房价泡沫。Meton(1995)提出契约式储蓄机构为实现资源的时空转移、实施风险管理提供了一种方便的手段,这种机构使金融市场获得了较大发展。同时,Davis以智利为例,证明了养老金改革可以促进契约式储蓄机构的发展,进而形成了市场的良性互动关系。Blommestein(2001)也有相似观点,认为人口老龄化使基金制的养老金机构获得了发展机遇,速度很快,同时他基于养老金机构的交易技术得出了养老金机构的快速发展,突出了资本市场的中介功能。方显仓、张卫峰(2020)基于19个发达经济体1960-2017年的季度数据,借助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实证研究表明,近年来,这些经济体货币政策效果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进一步,将老年人抚养比引入货币政策效果方程,运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发现人口老龄化确实是导致货币政策效果弱化的原因之一。王婷,李科宏(2020)基于中国2000-2014年分省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1)人口老龄化抑制经济增长,对人口红利产生负向影响;(2)人口老龄化对人口红利影响依赖于平均受教育年限、大专以上学历占比、人均资本存量、储蓄投资转化率、城市化率、二三产业占比和人均公共服务支出。据此,文章从激励教育发展、资本积累、城镇化战略、产业转型和政府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五个方面,提出了降低人口老龄化对人口红利抑制的政策建议。李建伟(2020)结合我国当前经济环境以及未来劳动力供给预测,分析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趋势下我国经济将面临的挑战,研究表明未来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将呈逐年下调走势,预计将从2019年的6.2%逐步下调到2025年的5.4%,2035年的3.9%和2050年的0.2。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可以明确老龄化对经济百害而无一利。(2)人口老龄化对金融需求侧的影响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口结构变化对金融的影响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年龄结构对金融资产需求及价格的影响上。部分学者基于生命周期投资理论和风险偏好理论来研究人口年龄结构对金融资产需求的影响。Bergantino(1998)根据家庭资产的微观数据构建了家庭对房产、股票、债券需求的年龄结构,他发现40岁以下的年轻家庭都是从金融市场贷款买房,40-60岁的中年家庭则通过养老金账户向金融市场提供资金,而64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为了维持退休生活从金融市场取回过去储蓄的资金。Bakshi,etal(1999)用美国1900-1990年90年间的经济数据得出结论:随着人口年龄的增加,金融资产的投资需求会上升,而房产的投资需求则会下降,即金融资产价格上升而房产价格下降;此外,人们退休后风险厌恶程度随着人口年龄增加而上升,即老年人风险厌恶程度呈上升趋势,对金融资产的投资会随年龄增长而下降。Goyal(2001)认为股市资本流出与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有关,而股市资金流入则与40-64岁中年人口比重上升成正比。陈成鲜等(2003)认为老年人口比重增加会使股票市场中的资金减少,对股市产生不利影响。Robert(2003)认为抚养比率的下降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美国股市大牛市的产生因素之一。在分析了美国经历的人口结构变化之后,作者根据最基本的供需基本原理,认为较多的退休人口,较少的工作人口,使得金融资产卖方多,而买方少。韦宇红(2000)在《论我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金融商机》阐述人口老龄化引发的特殊金融需求,(2)对人寿保险,健康保险和老年护理保险的需求;(2)对银行金融服务的需求。我国老年人的金融需求是有购买能力的需求,老年人不再有养老育幼的负担,因此他们用于自己消费的可支配收入不亚于青年人,甚至比某些青年人更高,因此,我国老年人的金融需求不仅是主观上的需求,更是有购买力的需求,是金融业不可忽视的商机。李延敏和杨林(2004)以人口老龄化与金融产品创新为题,把中国老年人的行为特征归纳为:(1)储蓄意愿强。消费层次低,愿意积累资金或投资,对高风险或新投资形式厌恶;(2)他人代理决策行为;(3)家庭内部资源代际转移弱化。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传统社会意识的弱化,家庭内部前代和后代的经济独立化,表现为中国老年人中自己拥有稳定收入的比例越来越来大,利用自己的收入养老而不是靠后代,因此家庭内部的资源代际转移弱化,以社会保障为基础的开放性的社会资源代际转移成为主导模式。随着老年人口规模越来越大,开发符合老年人行为特征的金融产品变得很重要,包括各种代理服务满足老年人代理决策需求,开发符合老年人特点的储蓄产品,采用适合老年人特点的营销方式等。吴义根,贾洪文(2012)根据生命周期理论,通过老龄人口与金融资产需求结构的相关性分析,阐述我国老龄人口对金融资产需求的偏好,发现人口老龄化与我国居民定期存款呈现负相关,而和居民活期存款呈现正相关关系;人口老龄化与我国居民股票持有和保险准备呈现高度正相关。柴时军,王聪(2015)实证分析发现,较之中青年居民,老龄居民的投资渠道逐步趋于单一化,其资产选择更倾向于安全资产,银行存款是其主要投资渠道。实证研究发现:更高程度的老龄人口比显著减弱了家庭对风险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基金市场)的参与倾向;随着年龄的递增,老龄居民对股票、基金以及风险资产的参与概率逐步降低,其显著性逐步增强;进一步研究表明,以老龄人口比和老龄居民年龄阶段虚拟变量反映的家庭老龄化水平,对居民风险资产投资深度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老龄居民不仅更少可能涉足风险资本市场,而且即便进入市场其参与程度也更低。袁成和李茹(2017)基于动态面板系统GMM估计方法,根据中国2000-2015年人口数和保险消费的省际面板数据,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的深化对促进中国人身保险消费,具有明显正向作用。人口老龄化不是养老保险制度的财务风险点,而是基金的投资风险,因而保障好养老保险制度也势在必行,需要通过多阶段的战略来延迟退休年龄,逐步解决养老金支付压力问题。许瑾(2019)分险种实证研究了人口结构对寿险需求的影响,结果显示,人口结构因素对保障型和投资型寿险的影响存在异质性,老年抚养比、少儿抚养比与保障型寿险需求有显著关系,而与投资型寿险需求关系不显著。耿丽婕(2020)选取了我国2005-2018年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除西藏外)的面板数据,以寿险密度为因变量,以老年抚养比、少儿抚养比、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利率、储蓄率和教育水平为解释变量建立模型,得出实证结果:老年抚养比、人均可支配收入、储蓄率和教育水平与寿险需求有正相关关系,少儿抚养比和实际利率与寿险需求是负相关关系。因此得出口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促进寿险需求增加的结论。本文发现,前人对人口年龄结构影响金融市场的研究集中在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方面,但是这方面的分析还不是很充分,研究较为分散,大多集中于金融供给或者金融需求的某一方面,以人口老龄化为自变量的研究不是很丰富,相关的研究有待进一步系统和深化。而且研究对象主要是美、英、日等少数发达国家,这可能因为:一方面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进程较早且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人口转变已经历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发达国家经济水平高,金融发展历史长,有较长的样本数据。6.研究方法6.1研究区域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也是我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大型城市,上海的老龄化也在不断提升,截止到2020年底,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程度位居全国前列,上海市60岁以上户籍人口达到了533.49万人,其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高达36.1%,即每3个户籍人口中就有1位60岁以上的老人。如果把范围扩大到常住人口(包括常住外来人口和户籍人口),因为外来人口非常年轻,2020年底上海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的比例就被稀释为22.3%。根据上海市统计局发布的《上海人口老龄化现状和预判》,2020年上海户籍人口中65岁以上的比例为21.8%,而外来常住人口中65岁以上的比例仅3.2%。老龄化程度日益严重,给上海市的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而上海金融行业的发展在全国属于前列,其在老龄化的影响上会更加显著。因此,笔者以上海市作为研究区域,重点研究人口老龄化对其金融供给与需求的影响。6.2研究方法本文的具体研究方法如下。(1)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研究大量的中英文论文、书籍等文献资料,了解前人关于老龄化对金融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尤其是老龄化对金融供给和金融需求的影响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特别是通过研读文献,加深关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金融行为变化的影响机制的理解,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调,同时也为构建模型展开深入分析做好准备。(2)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理论分析是从理论上研究一种社会现象或两个经济行为之间应该是什么,而实证检验则是从实务角度,利用现实数据研究它实际是什么,两者之间必有联系,但也有差异,理想模型和实际状态之间总会有差距。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大量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以上海市为例,分析上海人口老龄化对金融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影响,在研究的过程中,既要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分析其影响机制,也要从实证检验角度,分析其实际的影响效果,并对检验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3)定性分析与计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通常能够通过图表直观醒目的观察变量的变动趋势,并对国内外相关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多维度比较分析。计量分析能挖掘变量之间深层次的关系,包括因果关系、相互关联度等。针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资产价格波动以及金融稳定,本文分别采用图表展示2001-2020年上海市人口老龄化和金融供给量、金融需求量的变化情况,构建计量经济模型,选择人口老龄化中的老年人口抚养比和少儿人口抚养比为自变量,以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通货膨胀率、利率、金融资产配置量等作为控制变量,然后以金融资产需求量和金融资产供给量作为因变量,构建模型,分析人口老龄化化对金融供给量和金融需求量的影响。6.3潜在关键要素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变量的选择,人口老龄化的变量非常方便确定,但是金融供给和金融需求的范围较为广泛,在确定研究变量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为了保障研究的科学性,在选择变量的过程中,选择了学术界认为最能反映金融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变量,并在确定控制变量的基础上构建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7.研究监测和评价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建立了人口年龄结构与金融供给量、金融需求量的联系,从长效机制角度研究影响金融供给侧需求侧的内在因素,丰富了金融稳定分析框架。(2)描绘了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影响金融供给侧和需求侧的路径,考察了资产配置、资产价格波动在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影响金融供给侧需求侧过程中的作用。(3)检验了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影响金融稳定的效果,发现了中国老年人与其他国家老年人对金融供给侧需求侧影响效果不一样的现象。8.参考资料马尔萨斯,1798:《人口原理》,华夏出版社2012年中译本。Lass,H.H.,RagnarNurkse’、developmenttheory:Influencesandperceptions,In:R.Katteletal(eds),RagnarNurkse(1907-2007):ClassicalDevelopmentEconomicsandItsRelevanceforoday[M].AnthemPress,2009Hansen,A.H.A.H.Oneconomicprogressanddecliningpopulationgrowth[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38,29(1):1-15.John,A.Thenextcrtstsisbrewinginpensionfunds,notbanks[J].FinancialTimes,2018,uly27.Keynes,J.M,Someeconomicconsequencesofadecliningpopulation,EugenicsReview,1937,9(1):13-17.Lewis,W.A.Economicdevelopmentwithunlimitedsupplyoflabor[J].ManchesterSchool,1954,22(2):139-191.Summers,I.H.Theageofsecularstagnation:Whatitisandwhattodoaboutit[J].ForeignAffair,2016,5(2):2-9.Summers,I.H.Secularstagnationandmacroeconomicpolicy[J].IMFEconomicReview,2018,6:226-250.UnitedNations.WorldPopulationProspects:The2015Revision[J].DVDEdition,2015Williamson,J.G.Growth,distributionanddemography:Somelessonsfromhistory[R].NBERWorkingPaper,1997,,o.6244.MILEVSKYMA.OptimalAssetAllocationtowardstheEndoftheLifeCycle:ToAnnuitizeornottoAnnuitize?[J]·JournalofRiskandInsurance,1998,65(3):401-426.DavisEP,LlC.DemographicsandFinanialAssetsPricesintheMajorIndustrialEconomics[R].London:BrunelUiniversity,2003PoterbaJ.TheImpactofPopulationAgeingonFinancialMarkets[R].NewYork:NBER,2004.EPhilipDavid.HowwillAgeingAffecttheStructureofFinancialMarkets?,PaperpresentedattheReserveBankofAustralia-G20conferenceon"DemographicsandFinancialMarkets"[R].Sydney,July2006.BlommesteinH.AgeinginducedcapitalflowstoemergingmarketsdonotsolvetheOECD'sbasicpensionproblem,inEdsHBlommesteinandNFunke,Institutionalinvestorsinthenewfinanc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