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开年摸底联考全国卷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意与境的交融有三种不同的方式。一是情随境生。诗人先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生活中遇到某种物境,忽有所悟,思绪满怀,于是借着对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达到意与境的交融。在古典诗歌中这类例子狠多,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那闺中的少妇原来无忧无虑,高高兴兴地打扮了一番,登上翠楼去观赏春景。街头杨柳的新绿忽然使她联想到自己和夫婿的离别,这孤单的生活辜负了大好春光,也辜负了自己的韶华,她后悔真不该让夫婿远去了。这少妇的愁是由陌头柳色触发的,又是与陌头柳色交织在一起的。这是诗中人物的随境生情。诗人自己随境生情,达到意境浑融的例子,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用照一孤舟。”情随境生,这情固然是随境而生,但往往是原先就已有了,不过隐蔽着不很自觉而已。耳日一旦触及外境,遂如吹皱的一池春水,唤醒了心中的意绪,若没有触景之前感情的蓄积,就不会有触景之后感情的迸发。所谓情随境生也还是离不开日常的生活体验的。意与境交融的第二种方式是移情入境。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接触外界的物境,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又借着对物境的描写将它抒发出来,客观物境遂亦带上了诗人主观的情意。葛立方《韵语阳秋》说,“竹未尝香也,而杜子美诗云:‘雨洗娟娟静,风吹细细番’。雪未尝香也,而李太白诗云:‘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李杜诗中的香竹,香雪,显然已不是纯客观的存在,诗人把自己的感情移注其中,使它带上强烈的主现色彩,其有浓郁的诗意。诗里移情入境的例子很多,如李白:“山花向我笑,正好衔杯时。”(《待酒不至》)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长相思》其一)柳永:“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赠别》)辛弃疾:“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鹧鸠天·鹅湖归病起作》)这些诗句所写的物境都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是以主观感染了客观,统一了客观,达到意与境的交融。移情入境,这境不过是达情的媒介。谢榛《四溟诗话》论情景关系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意与境交融的第三种方式是体贴物情,物我情融。上面所说的情随境生和移情入境,那情都是诗人之情。物有没有情呢?山川草木,日月星辰,它们在形态色调上的差异,使人产生某种共同的印象。仿佛它们本身便具有性格和感情一样。这固然出自人的想象。但又是长期以来公认的,与诗人临时注入的感情不同。我们不妨把它们当成物境本身固有的性格和感情来看待。有的诗人长于体贴物情,将物情与我情融合起来,构成诗的意境。陶渊明和社甫在这方面尤其突出。陶渊明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杜甫的“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发潭州》)“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后游》)都达到了物我情融的地步。陶测明《饮酒》其八: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青松即渊明,渊明即青松,“语语自负,语语自怜”(温汝能《陶诗汇评》)。诗人和青松融而为一了。又如杜甫的《三绝句》之二;门外鸬鹚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诗人体贴鸬鹚那种欲近人又畏人的心情,向它表示亲近,欢迎它常来作客。诗人和鸬鹚达成了谅解,建立了友谊,他们的感情交融在一起。(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所谓“情随境生”,是指诗人原本没有这种情感,但生活中的某种景物,触发了诗人的某种情感。B.所谓“移情入境”,是指诗人带着某种强烈的情感,而客观景物也带有这种情感,从而达到了统一。C.所谓“物我情融”,指世间万物本身就带有某种情感,而诗人又善于体贴这种情感,从而物我相融。D.杜甫《春夜喜雨》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属于“物我情融”。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宗明义,然后分述中国古典诗歌的意与境交融的三种方式。B.作者论述意与境交融的不同方式时,都是先阐释概念,再举例加以论证。C.“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可以作为“情随境生”的论据。D.文章采用“总一分—总”的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结构清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有的作品写出了诗人情意随客观物境的转换而变化,这就是说诗人能体贴物情,物我情融。B.“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说明诗人心中早有某种情感,只是原来没有自觉。C.曾皙侍坐,借着对物境的描述来表达自己的情志,移情入境,意与境融,他的话虽不是诗,但已带有浓郁的诗意。D.情胚与景媒交融契合产生诗的意境,但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传统,中国人借柳以示惜别,外国人就不一定如此。【答案】1.D2.D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诗人原本没有这种情感”曲解文意,依据“这情固然是随境而生,但往往是原先就已有了,不过隐蔽着不很自觉而已”,可知不是“原本没有”,而是“隐蔽着不很自觉”。B.“客观景物也带有这种情感”曲解文意,依据“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接触外界的物境,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又借着对物境的描写将它抒发出来,客观物境遂亦带上了诗人主观的情意”,可知客观景物是因为诗人注入了自己的情感,才带上了诗人主观的情意,而不是“也带有这种情感”。C.“世间万物本身就带有某种情感”曲解文意,依据“仿佛它们本身便具有性格和感情一样”“我们不妨把它们当成物境本身固有的性格和感情来看待”等内容,可知是“仿佛具有”,而不是“本身就带有”。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文章采用‘总一分—总’论证结构”错,文章是“总一分”结构。故选D。【3题详解】本题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A.“诗人能体贴物情,物我相融”错,这种意与境的交融方式是“情随境生”,而不是“物我情融”。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啄木是啄木鸟最主要的活动,它啄木的频率达到每秒15~16次。令人惊讶的是,其大脑面对强烈的啄树冲击竟然完好无损。如果人类像啄木鸟那么干的话,毫无疑问将会导致脑震落、脑损伤、视网膜出血和视网膜脱落等一系列致命的后果。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想弄清楚“啄木鸟能够反复用力敲击树干,却不损伤大脑”的原因。迄今比较流行的一种看法认为,啄木鸟的脑袋中存在某种减震构造,也许是头骨起到了缓冲作用,或者是鸟喙吸收了部分力量,能让它们不停地啄击树木却不会脑震荡。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啄木鸟有着非常厚的特殊头骨结构,上面至少有三层防震装置:头骨结构疏松,充满空气;在头骨的内部,有一层坚韧的外脑膜;在外脑膜和脑髓之间有一条狭窄的空隙,里面充满液体,减少了震波的流体传动。头的两侧都分布着发达而强有力的肌肉,可以起到防震减震的作用。还有人提出,啄木鸟颅骨上有一块松质骨,如同海绵一样能起到减震吸能的作用。松质骨是天生的“安全气囊”,能够避免大脑遭受损伤。此外,啄木鸟啄木时,喙尖和头部始终保持在一条直线上,而啄击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这保证了其大脑与头骨相撞的点是不断变化的,从而避免了一个点一直受力的情况。但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的生物学家萨姆·范瓦森贝格及其同事的全新研究结果,对此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任何吸收冲击力的“减震功能”都会削减啄木鸟的啄击能力,啄木鸟的头部实际上更像是坚硬的锤子,而不是头盔,研究人员利用高速摄影机拍下了6只啄木鸟的109段啄入树木的视频,它们分属黑啄木鸟、北美黑啄木鸟和大斑啄木鸟三个物种。为了精准地了解不同部位的运动是否同步,研究人员对视频中啄木鸟喙、眼睛与头部特定的点进行定位追踪,发现啄木鸟啄木时眼睛与喙的减速完全同步。由于松质骨就在眼睛前方,眼睛与喙同步的减速现象,说明松质骨完全没有起到减震的作用。接下来,研究人员基于视频数据创建了模型,模拟结果显示减震过程根本无法保护它们的大脑。其原因也不难理解:如果松质骨真的吸收了撞击产生的部分动能,那么啄木鸟通过撞击施加的力就受到了削弱,啄木的效率就会下降。要啄到同样深的位置,啄木鸟需要更用力地撞击,从而抵消减震装置的作用。既然没有“安全气囊”,那么啄木岛如何避免在持续的头部撞击中出现脑震荡与大脑损伤的后果呢?研究人员根据模拟计算得到的答案非常简单:啄木时,啄木鸟的大脑所承受的压力,根本没有达到脑震荡的阈值。事实上,如果同样的压力作用到我们的头上,那么足以造成脑震荡。但啄木鸟的大脑长度只有人类大脑的七分之一,这意味着它们可以承受的作用力是我们的7倍。研究人员通过微型计算机断层成像扫描的数据发现,啄木岛的颅骨具有更多板状的骨小深与更大的厚度。更多的数量和个别的骨小梁之间更紧密的间距,可能能够减少颅骨在啄木过程中的变形,削弱啄木过程中对大脑的作用力。与此相反,鸟喙处的骨小梁更薄,能通过更大的变形来分散大脑受到的冲击力。此外,研究人员还推测或许它们拥有某种机制来预防、修复微小脑外伤。(摘编自李忠东《解密啄木鸟的超能力》)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段和第三段列举了科学家的一些观点,这些观点认为啄木鸟大脑不受伤的原因是头骨具有减震功能。B.啄木鸟用力敲击树干却没有损伤大脑,就是因为啄木鸟大脑可承受的作用力是人类大脑的7倍。C.颅骨的板状的骨小梁,能减少啄木时颅骨变形;面鸟喙处的骨小梁,则是通过变形分散冲击力。D.萨姆·范瓦森贝格等人的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解密了啄木鸟的超能力,但仍有未知需要探索。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第三段的“安全气囊”和第四段的“减震功能”都使用了引号,引号的作用都是表示突出强调。B.萨姆·范瓦森贝格及其同事的研究结果推翻了以前的科学家的结论,啄木鸟完全没有减震构造。C.第五段主要运用反证法证明松质骨没有减震作用:如果松质骨有减震作用,啄木效率就会下降。D.萨姆·范瓦森贝格和同事的研究,采用视频追踪、模拟计算等手段,体现了他们的科学精神。6.生物学家萨姆·范瓦森贝格及其同事的具体研究结果有哪些?请根据文本概括。【答案】4.D5.D6.①啄木鸟啄木时眼睛与喙的减速完全同步,说明松质骨完全没有起到减震的作用。②减震过程根本无法保护它们的大脑。③啄木时,啄木鸟的大脑所承受的压力,根本没有达到脑震荡的阈值。④啄木鸟的颅骨具有更多板状的骨小梁与更大的厚度。鸟喙处的骨小梁更薄,能通过变形来分散大脑受到的冲击力。【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原因是头骨具有减震功能”错,依据“或者是鸟喙吸收了部分力量”“此外,啄木鸟啄木时,喙尖和头部始终保持在一条直线上,而啄击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这保证了其大脑与头骨相撞的点是不断变化的,从而避免了一个点一直受力的情况”,这种观点与“减震功能”无关。B.“就是因为啄木鸟大脑可承受的作用力是人类大脑的7倍”错,表述绝对,依据“啄木岛的颅骨具有更多板状的骨小深与更大的厚度。更多的数量和个别的骨小梁之间更紧密的间距,可能能够减少颅骨在啄木过程中的变形,削弱啄木过程中对大脑的作用力”等内容,可知除了这个原因,可能还有其他原因。C.“能减少啄木时颅骨变形”错,依据“可能能够减少颅骨在啄木过程中的变形”,可知是“可能能够减少”,而不是“能够减少”。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A.“引号的作用都是表示突出强调”错,“安全气囊”引号作用是表示特殊含义。B.“啄木鸟完全没有减震构造”错,依据“鸟喙处的骨小梁更薄”“研究人员还推测或许它们拥有某种机制来预防、修复微小脑外伤”等内容,可知“啄木鸟可能有减震构造”。C.“第五段主要运用反证法证明松质骨没有减震作用”错,第五段先用视频跟踪,直接证明了“松质骨完全没有起到减震作用”,再用数据建模,证明了“减震过程根本无法保护它们的大脑”,最后才运用反证法进行推理。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依据“研究人员对视频中啄木鸟喙、眼睛与头部特定的点进行定位追踪,发现啄木鸟啄木时眼睛与喙的减速完全同步”,可知研究结果有:啄木鸟啄木时眼睛与喙的减速完全同步,说明松质骨完全没有起到减震的作用。②依据“研究人员基于视频数据创建了模型,模拟结果显示减震过程根本无法保护它们的大脑”,可知研究结果有:减震过程根本无法保护它们的大脑。③依据“研究人员根据模拟计算得到的答案非常简单:啄木时,啄木岛的大脑所承受的压力,根本没有达到脑震荡的阈值”,可知研究结果有:啄木时,啄木鸟的大脑所承受的压力,根本没有达到脑震荡的阈值。④依据“研究人员通过微型计算机断层成像扫描的数据发现,啄木岛的颅骨具有更多板状的骨小深与更大的厚度”“鸟喙处的骨小梁更薄,能通过更大的变形来分散大脑受到的冲击力”,可知研究结果有:啄木鸟的颅骨具有更多板状的骨小梁与更大的厚度。鸟喙处的骨小梁更薄,能通过变形来分散大脑受到的冲击力。(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迎春花开田光明程宏发是企业家。去年,他返乡投资创办了现代综合农业开发公司,种植花木、果蔬,发展生态农业,今年,为了家乡经济发展,公司扩大规模,他又与镇政府签订了合同,征用红岭小学的校园。程宏发手拿盖有镇政府红印的命同,来校园里准备施工,却被看守校园的校长王文治骂出了门。王文治是程宏发的启蒙老师,他骂学生理直气壮。他当了三十年的校长。三年前,红岭小学撒了,教师们被分流,留下了空空荡荡的校园。王校长和赵守信老师自告奋勇看守校园。王校长说,有他在,谁也别想打学校的主意。无奈,程宏发请我回老家去,帮他做老校长的工作。我俩既是同学又是好朋友,我就答应了他。那天,我踏进红岭小学的校园,映入眼帘的是一簇一簇的迎春花,清香扑鼻。两位老师看见我,无比激动。一番寒暄后,王校长领着我在没有了学生的校园里走着,他边走边回顾红岭小学的历史。红岭小学原名灯塔小学,新中国成立前,由干特殊的地理位置,秀岭之上这座庙,就成了地下党组织秘密活动和联络的场所。为方便开展工作,党组织筹办了灯塔小学。地下党员康文贤任校长。他是护送一位首长,从湖北那边过来的,留在了这里。又聘请了当地两名教师,边教书,边从事革命工作。革命胜利后,康校长不愿意做官,坚持在学校任教。王校长继续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来,我在这里上学,走进低矮的教室,课桌是土坮上架着块厚厚的木板,凳子是从家里带的。坐在教室,向屋顶观看,能看见天空的亮光。我上四年级那个深秋,绵绵的阴雨下了长达二十多天,河水猛涨,山体滑坡。那天,康校长正为我们上作文课,突然,山坡上滑下的泥石流涌向了教室西墙,靠东墙坐的同学,翻窗户逃了出去,靠西墙坐着我和三名同学,其中就有程宏发他爹,看着墙在垮塌,就傻站着,不知道逃。这时,康校长冲了过来,伸手用力把我们四个按在了木板下,让我们蜷缩着。瞬间,教师就垮塌了。在人们把我们救出来后,我和程宏发他爹受了点儿轻伤,那两名同学,一个腿骨折了,一个路膊压断了。康文贤校长被一根木料砸中了头部,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恢复高考那年,我选择了师范学校。毕业后,我就回到了红岭小学教书,未离开过。“唉!”王校长说着叹着气,泪水充盈在他的眼眶,“学生没了,学校也就没能保住。回家养老管孙子,我又说服不了自己,就守在学校里。”王校长和赵老师是同学。过去,赵老师是负责学校后勤的副校长,俩人在一起共事几十年。赵老师有点不乐意,但又拧不过他。“死心眼,不开窍,我看你是校长还没当够。”赵老师数落着王校长,心中很无奈。就这样,他俩住在学校里,刮风下而,都没能动摇过他们。像上班一样准时,每天打开校门,清扫卫生,修剪树木,他们还把学较教学用过的旧物件收拾起来,登记造册,一件一件,摆放在空教室里。王校长常向人们说,城市的发展像没过水坝的水,每时每刻都在向外漫延,有朝一日,也会漫延到咱这岭上,红岭小学也会重生的。这几年,盯上校园这块地的人不少,建养殖场的,开发山庄别墅的,办化工厂的,王校长都在阻挡着。我告诉王校长,程宏发想聘请他担任企业的高级顾问,给他发工资。“我爱钱吗?”听了我的话,王校长重重地甩过来一句话,“我两年前就退休了,看着相处了几十年的校园,没了学生,我心里有万分不舍。二十世记八九十年代,咱这乡上大大小小的学校十四五所,学生把校园撑得满满的。这些年,村民们向外跑,生源少了,学校也就没了,秀岭上再也听不到琅琅的书声。”赵老师打开学校会议室的门,让我进去参观。这三年,他俩走遍全乡撤掉的学校,从倒塌的校舍里搜寻来校牌、风琴、黑板、书柜等,琳琅满目,从上课下课用的半块铁犁片,到手摇的铜铃,再到生铁铸造的钟,再到后边用的电铃……王校长有个心愿,他想建个乡学馆。把乡村学校所有的旧物件,陈列出来,让那些头顶白发的学生,回来看看,记住曾经的乡村学校。他还计划把学校后边山梁上那三亩荒芜了的土地,开垦出来,种瓜种豆,让城市里的老师带领他们的学生来这里上劳动课,体验田园生活,争取给红岭小学挂上城里实验小学实践基地的牌子。聆听着王校长的讲述,往昔红岭小学欢乐的时光,一幕一幕在我脑海上演。走出会议室,绕过花园,踩着青砖小道,我们来到了康文贤校长的故前。坟茔被迎春花的枝条一年又一年编织得严严实实,青枝黄花,在春风里盛开。我们默默站在坟前,向康校长鞠了三个躬。我抬头,看着泪眼婆娑的王校长,我没有了说服他的想法。夕阳挂在天空,金灿灿的余晖洒向校园的角角落落。我和王校长漫步在夕阳里。一年后,市实验小学实践基地的牌子,挂在了红岭小学的校门上。(有删改)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程宏发是企业家,只想着办公司谋利,面王文治是校长,坚守学校不离不弃,两个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B.红岭小学原名灯塔小学,“灯塔”的寓意是中国共产党像灯塔一般,为人民指明了方向,给人民送来了光明。C.第五段和第六段回顾了红岭小学的历史和康文贤校长牺牲的经过,补充了情节,有助于下文展开。D.小说结局美好,且前文有伏笔,王校长早就有计划“争取给红岭小学挂上城里实验小学实践基地的牌子”。8.“王校长继续说”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9.文中两次写到“迎春花开”的场景,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答案】7.A8.①回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上学时的艰难与贫苦,心情沉重。②面对山体滑坡,教室垮塌的惊恐。③康校长舍生忘死、勇救学生,对康校长的崇敬与怀念。④报考师范,回到了红岭小学教书的坚定与感恩。9.示例一:①第一次描写迎春花开,衬托“我”回到母校的喜悦,以及师生相见的激动。②第二次描写迎春花开,“我"被校长的精神感动,暗示学校将迎来新的生机。③两次描写迎春花开,都是紧扣题目“迎春花开”。示例二:①第一次描写迎春花开,紧扣题目“迎春花开”,衬托“我”回到母校的喜悦,以及师生相见的激动。②第二次描写迎春花开,紧扣题目“迎春花开”,“我”被校长的精神感动,暗示学校将迎来新的生机。【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只想着办公司谋利”错,程宏发“返乡投资”“为了家乡经济发展”,“与镇政府签订了合同”,表明程宏发想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不是只想着谋利。两个人物也没有形成鲜明的对比。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王校长继续说”这个段落,主要是王校长回忆,讲述了王校长在这里读书的难忘经历(尤其是山体滑坡、康校长不幸去世等情节),以及后来报考师范回到这里教书。在这一段讲述中,展现出了王校长的多重心情。①王校长首先回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来,我在这里上学”,条件极其简陋,“低矮的教室”“课桌是厚厚的木板”“凳子是从家里带的”“向屋顶观看,能看见天空的亮光”,回想起上学时的艰难与贫苦,心情沉重。②回忆经历的山体滑坡时,“河水猛涨,山体滑坡”“靠东墙坐的同学,翻窗户逃了出去”“靠西墙坐着我和三名同学”“看着墙在垮塌,就傻站着,不知道逃”,面对巨大的自然灾难内心惊恐。③在教室坍塌的紧急关头,康校长舍生忘死、勇救学生,“伸手用力把我们四个按在了木板下,让我们蜷缩着”,而康校长自己“远地离开了我们”,流露出对康校长的崇敬与怀念。④后来,“恢复高考那年,我选择了师范学校。毕业后,我就回到了红岭小学教书,未离开过”,回到了红岭小学教书,一直不曾离开,体现出坚定和感恩。【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第一次描写迎春花开,是“我”回到母校时,“我踏进红岭小学的校园,映入眼帘的是一簇一簇的迎春花,清香扑鼻”,在这里,看到了两位老师,“无比激动”。这一次描写迎春花开,主要衬托“我”回到母校的喜悦,以及师生相见的激动。第二次描写迎春花开,是在康校长的坟前,“坟茔被迎春花的枝条一年又一年编织得严严实实,青枝黄花,在春风里盛开”,我们“向康校长鞠了三个躬”,表现出对康校长崇敬畏和缅怀;同时,“迎春花……严严实实,青枝黄花,在春风里盛开”“金灿灿的余晖洒向校园的角角落落”等茂盛、灿烂的景物描写,暗示了学校将迎来新的生机结构上,文章的标题为“迎春花开”,两次描写迎春花开的场景,都紧扣标题“迎春花开”,使得文章整体结构疏密有致。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管夷吾、鲍叔牙二人相友甚戚,同处于齐。管夷吾事公子纠,魏叔牙事公子小白。齐公族多宠,嫡庶并行。国人惧乱。管仲与召忽奉公子纠奔鲁,鲍叔奉公子小白奔莒。既而公孙无知作乱,齐无君,二公子争入。管夷吾与小白战于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既立,胁鲁杀子纠,召忽死之,管夷吾囚。鲍叔牙谓桓公曰:“管夷吾能,可以治国,“桓公曰:“我仇也,愿杀之。”鲍叔牙曰:“吾闻贤君无私怨,且人能为其主,亦必能为人君。如欲霸王非夷吾其弗可君必舍之遂召管仲。鲁归之齐,鲍叔牙郊迎,释其囚。桓公礼之,而位于高国之上,鲍叔牙以身下之,任以国政,号曰仲父。桓公遂霸。管仲尝叹曰;“吾少穷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大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世称管、鲍善交者,小白善用能者。然实无善交,实无用能也。实无善交实无用能者,非更有善变,更有善用能也。召忽非能死,不得不死;鲍叔非能举贤,不得不举;小白非能用仇,不得不用。材料二;魏人有东门吴者,其子死而不忧。其相室曰:“公之爱子,天下无有。今子死不忧,何也?”东门吴曰:“吾尝无子,无子之时不忧。今子死,乃与向无子同,臣奚忧焉?”农赴时,商趣利,工追术,仕逐势,势使然也。然农有水旱,商有得失,工有成败,仕有遇否,命使然也。(节选自《列子·力命》,有删改)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欲霸A王B非夷吾C其弗D可E君F必舍之G遂H召管仲。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意为“给”,与《烛之武退秦师》“失其所与”的“与”词义不同。B.耻,意动用法,与《师说》“不耻相师”中的“耻”意义和用法不同。C.相室,室家之相,可译为随嫁的妇女或管家,与官职名称“宰相”不同。D.奚,疑问代词,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乐夫天命复奚疑”中的“奚”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管夷吾、鲍叔牙是亲密的朋友,却侍奉了不同的主人,齐国发生兵乱后,他们又跟随各自的主人陷入国君之争。B.管夷吾曾经与公子小白作战,还射中了小白的衣带钩,但小白成为国君后,在鲍叔牙的举荐下,又重用了管夷吾。C.管仲曾经替鲍叔出谋划策,导致鲍叔极度贫穷,但鲍叔不认为是管仲愚笨的缘故,知道时机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D.人们称道管仲、鲍叔善于结交朋友,小白善于任用能人,其实是鲍叔不能不推举管仲,小白不能不任用管仲。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小白既立,胁鲁杀子纠,召忽死之,管夷吾囚。(2)桓公礼之,而位于高国之上,鲍叔牙以身下之,任以国政,号曰仲父。【答案】10.BEG11.B12.C13.(1)公子小白立为齐君以后,威胁要杀死公子纠,召忽被迫自杀,管夷吾被囚禁。(2)桓公用厚礼对待他,地位在高氏与国氏之上,鲍叔牙也把自己置于管仲之下,桓公把国政交给管仲,称他为“仲父”。【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您如果想称霸为王,非管夷吾不可。请您一定赦免他!”桓公于是召管仲回国。“如欲霸王”,省略主语“您”的主谓句,“霸王”谓语,表意完整,其后B处断开;“非……弗可”,双重否定句,表意完整,其后断开;“君必舍之”,主谓宾齐全,表意完整,句式前后断开;故EG处断开。故选B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不同,“与”,给/结交,亲附。句意:分配钱财时总是多给自己/失掉了自己的同盟国。B.“意义和用法不同”错误。“耻”,都是意动用法,以………为耻。句意:知道我不在乎小节而以不能扬名于天下为耻辱/不以互相学习为耻。C.正确。D.正确。都是疑问代词,什么。句意:我忧愁什么呢/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导致鲍叔极度贫穷”错,依据“吾尝为鲍叔谋事而大穷困”,句意为“我曾替鲍叔出主意导致非常困窘”,可知“穷”的意思是“处境困窘”,不是“贫穷”。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既”,“……之后”;“胁”、威胁;“死”,为……而死。(2)“礼”,名词作动词,以礼相待;“下”,名词作动词,置于……之下;“任以国政”,省略句兼状语后置句,“(桓公)以国政任(之)”,“桓公把国政交给管仲”。参考译文:材料一:管夷吾、鲍叔牙两人交朋友十分亲近,都在齐国做事,管夷吾侍奉公子纠,鲍叔牙侍奉公子小白。当时齐国公族的公子被宠幸的很多,嫡子和庶子没有区别。大家害怕发生动乱。管仲与召忽帮助公子纠逃到了鲁国,鲍叔牙帮助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国。后来公孙无知发动兵乱,齐国没有君主。两位公子抢着回国。管夷吾与公子小白在莒道作战,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公子小白立为齐君以后,威胁要杀死公子纠,召忽被迫自杀,管夷吾被囚禁。鲍叔牙对桓公说:“管夷吾很能干,可以治理国家。”桓公说:“他是我的仇人,希望能杀了他。”鲍叔牙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没有个人怨恨,而且一个人能尽力为主人做事,也一定能尽力为国君做事,您如果想称霸为王,非管夷吾不可。请您一定赦免他!”桓公于是召管仲回国。鲁国把他送回了齐国,鲍叔牙到郊外迎接,释放了他的囚禁。桓公用厚礼对待他,地位在高氏与国氏之上,鲍叔牙也把自己置于管仲之下。桓公把国政交给管仲,称他为“仲父”。桓公终于称霸于诸侯。管仲曾感叹说:“我年轻穷困的时候,曾经与鲍叔一道做买卖,分配钱财时总是多给自己,鲍叔不认为是我贪婪,知道我贫穷。我曾替鲍叔出主意导致非常困窘,鲍叔不认为是我愚笨,知道时机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多次做官,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是我不才,知道我没有碰到机会。我曾多次作战多次败逃,鲍叔不认为是我胆小,知道我有老母要人照顾。公子纠失败了,召忽自杀了,我也被囚禁而受耻辱,鲍叔不认为是我无耻,知道我不在乎小节而以不能扬名于天下为耻辱。生我的人是父母,了解我的人是鲍叔。”这是人们称道的管、鲍善于结交朋友的事,小白善于任用能人的事。然而实际上无所谓善于结交朋友。实际上无所谓任用能人。说他们实际上无所谓善于结交朋友、实际上无所谓任用能人,并不是说世上有比他们更善于结交朋友、更善于任用能人的事。召忽不是能够自杀,而是不能不自杀;鲍叔不是能够推举贤能,而是不能不推举贤能;小白不是能够任用仇人,而是不能不任用仇人。材料二:魏国有个叫东门吴的人,他儿子死了却不忧愁。他的相室说:“您对儿子的怜爱程度,天下是找不到的。现在儿子死了却不忧愁,为什么呢?”东门吴说:“我曾经没有儿子,没有儿子的时候并不忧愁。现在儿子死了,就和先前没有儿子的时候一样,我忧愁什么呢?”农民赶赴时令,商人趋求利润,工人讲究技术,仕人追逐权势,这是时势使他们这样的。但农民有水旱之灾,商人有得失之时,工人有成功与失败,仕人有顺利与挫折,这是命运使他们这样的。(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四禽官(其二)潘文虎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家在渐江东畔住。离家一程远一程,饮食不同言语异。今之眷聚昔寇仇,开口强笑心怀忧。家乡欲归归未得,不如狐死犹首丘。四禽言(其二)梁栋不如归去,锦官宫殿迷烟树。天津桥上一两声,叫破中原无住处。不如归去。【注】①又题《为被虏妇作》。北宋末年,外族入侵,浙东之人被俘虏劫虐。②梁栋(1212—1305):南家诗人。宋亡,归武林,卜居建康,③天津桥:隋唐洛阳皇城前的桥梁。天津桥上杜鹃,用邵雍“闻鹃声而知天下将乱”的故事。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如狐死犹首丘”,狐理将死时,头朝向狐穴所在的山丘,而这些家在浙江的人,却被掠至遥远的北方。B.“锦官宫殿迷烟树”,锦官城是杜鹃的故乡,那里繁花似锦,风景如画,鳞次栉比的宫殿掩映在绿树丛中。C.潘文虎诗中。“开口强笑”与“心怀忧”形成了对比;梁栋诗中。锦官城的繁华与天津桥的冷清形成了对比。D.两首诗都是借助杜鹃的叫声,引申生发来写现实的内容;都运用典故抒发情感,使全诗的语言含蓄典雅。15.两首诗都是借杜鹃写“不如归去”,所归之处与所抒之情却不相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14.D15.①潘文虎的《四禽言(其二)》,所归之处为浙江东畔的家乡;所抒之情为被劫掠之人的悲苦之情,以及对家乡的思念、对战争的憎恨之情。②梁栋的《四禽言(其二)》,所归之处为繁花似锦的锦官城(或“杜鹃故乡”,或“隐居之处”);所抒之情为对中原沦落、国家残破的愤慨,以及对南宋朝廷无意恢复中原的不满。【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全诗的语言含蓄典雅”错,两首诗的语言质朴自然,潘文虎的诗更有一种歌谣风味。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潘文虎的《四禽言(其二)》:依据“家在渐江东畔住”“离家一程远一程”,可知诗人的家乡在浙江东畔,也即诗人所欲归去之处。这首诗抒发的感情主要有对家乡的思念、对身为被劫掠之人的悲苦、对战争的憎恨之情。“离家一程远一程,饮食不同言语异”写出诗人在遥远的异地他乡起居饮食都比不上家乡,“家乡欲归归未得,不如狐死犹首丘”,更是直接道出想要回到家乡而不得的苦闷;“今之眷聚昔寇仇,开口强笑心怀忧”,则点明自身的遭遇,作为俘虏来到“寇仇”之地,即使“开口强笑”也是“心怀忧”,抒发了被劫掠之人的悲苦之情和对战争的憎恨之情。梁栋的《四禽言(其二)》:依据“不如归去,锦官宫殿迷烟树”,可知诗人想要归去之处为繁花似锦的锦官城。“天津桥上一两声,叫破中原无住处”,诗人此刻身居“天津桥”,面对中原沦落、国家残破的局面,无奈和悲苦,借助杜鹃“叫破”,也无人听闻,来暗指南宋朝廷无意恢复中原,抒发了内心对此的不满和愤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的《登高》对仗工整,不仅每联对仗,还有句内对仗,有句内对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苏轼《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交代了第一次游玩赤壁的具体时间。(3)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陪伴将士出生入死,在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写到“马”的句子。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风急天高猿啸哀②.渚清沙白鸟飞回③.壬戌之秋④.七月既望⑤.楼船夜雪瓜洲渡⑥.铁马秋风大散关(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啸”“渚”“戌”“洲”。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l(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病毒在人群间传播需要具有三个基本条件,A。传染源是指可以使人类患病的病毒的主要来源,包括病毒感染的患者,病毒携带者、与传染源有过直接接触并被污染的水源或食物等。例如,诺如病毒的传染源既可能是感染者,也可能是被感染者污染的食物或水,还可能是感染者的呕吐物或排泄物。此外。病毒感染可以有一种或B,不同的传播途径有各自的特点,病毒传播途径的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染性的大小。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血液传播、接触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和皮肤传播等途径。①病毒感染没有明显的易感人群划分标准。②但相对高发于抵抗力低下者。③病毒入侵后可增殖致病,④出现相应的症状,⑤其感染后的严重程度表现不等,⑥与感染的部位、病毒类型和人体的抵抗力有关。尽管目前关于病毒的传播还有很多谜团未被完全破解,C,仍可以有效降低病毒感染的概率。在此呼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还是要多注意防范,尽量避免病毒的感染。17.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17.第①句,可修改为“病毒感染没有明确的易感人群划分标准”。第⑤句,可修改为“其感染后表现的严重程度不等”或删除“表现”。18.A.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B.多种的途径C.但我们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①句搭配不当,“明显的……标准”应改为“明确的……标准”。第⑤句语序不当,“不等”是陈述“严重程度”的,不是陈述“表现”的,故“表现”应该放在“感染”后,可修改为“其感染后表现的严重程度不等”,或直接删除“表现”。【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句,本句作为整个语段的开头,总括性地介绍“三个基本条件”,依据前三段解释的主要内容“传染源是指可以使人类患病的病毒的主要来源”“不同的传播途径有各自的特点”“病毒感染没有明显的易感人群别分标准”。所以可概括出此处应填: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B句,依据“不同的传播途径有各自的特点”“病毒传播途径的不同”“母婴垂直传播和皮肤传播等途径”等内容,可知此句指出有很多“传播途径”,所以此处填:多种的途径。C句,依据“仍可以有效降低病毒感染的概率”“要多注意防范,尽量避免病毒的感染”,可知此处指出“做好防护措施”。所以此处填:但我们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高加林挽着一篮子蒸馍加入这个洪流的时候,他立刻后悔起来。他感到自己突然变成一个真正的乡巴佬了。他觉得公路上前前后后的人都朝他看,他,一个曾经是潇潇洒洒的教师,现在却像他的老父亲一样,上集卖蒸馍去了!他的心难受得像无数虫子在咬着。路上,他想起父亲临走时吩咐他,叫他卖馍时要吆喝,他的脸立刻感到火辣辣地发烧。他满脸通红朝公路两头望了望,见没什么人。于是就像做一件见不得人的事一样,匆忙地折身走进了公路边的那条拐沟里。他在这荒沟里走了好一段路,直到看不见公路的时候才站住。他站住,张了一下口,但没勇气喊出声来,又张了一下口,还是不行。短短的时间里,汗水已经沁满了他的额头。四野里静悄悄的,几只雪白的蝴蝶在他面前一丛淡蓝色的野花里安详地飞着,两面山坡上茂密的苦艾发出一股新鲜刺鼻的味道。高加林感到整个大地都在敛声屏气地等待他那一声“白蒸馍哎——!”啊呀,这是那么的难人!他感到就像要在大庭广众面前学一声狗叫唤一样受辱。他用手背擦了一下额头的汗水,决心下一声非喊出来不可!他狠狠地咽了一口唾沫,把眼一闭,张开嘴怪叫一声:“白蒸馍哎——”他听见四山里都在回荡着他那一声演戏般的,悲哀的喊叫声。他牙咬住嘴唇,强忍着没让眼里的泪花溢出来。他直愣愣地在这个荒沟野地里站了老半天,才难受地回到公路上,继续向县城走去。从他们村到县城只有十来里路,但他感到这段路是多么的漫长和艰难。他知道,更大的困难还在前头——在那万头攒动的集市上!19.下列对原文的解说或者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潇潇洒洒”,运用叠音词,强化高加林当老师的潇洒。B.“安详地飞着”,以动衬静,反衬了当时环境的安静。C.“敛声屏气”,改为“平心静气”更能表现“静悄悄”。D.“把眼一闭”,表现高加林狠下决心与处境的难堪。20.请结合材料内容,分别指出下面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1)“白蒸馍哎——”(2)他知道,更大的困难还在前头——在那万头攒动的集市上!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他站在那里张了两次口都没勇气喊出来。”语义基本相同,但是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答案】19.C20.(1)声音延长(2)解释说明21.①原文是几个短句,运用反复,节奏感很强;②突出了高加林发自内心的不好意思,强调了他内心的羞愧与喊出声的艰难。【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敛声屏气”更好,运用拟人,似乎“整个大地”都在等着他出丑;“平心静气”,也是拟人,但太过平和冷静,不能更好地表现高加林处境的尴尬与难堪。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1)破折号在吆喝声之后,表示声音的延长。(2)破折号用于“在前头”之后,表示“在那万头攒动的集市上”是对“在前头”的解释说明。【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能力。①原文是几个短句,描绘了高加林连续的动作,“张了一下口”“又张了一下口”反复描绘了“张口”这一动作,使整个动作连贯而流畅,读起来有较强的节奏感,生动地表现主人公的内心斗争过程。②原文通过连续的动作描写,反复描绘主人公“张了一下口”的动作,并且每次之后都紧跟其心理状态“但没勇气喊出声来”,突出了高加林发自内心的不好意思,强调了他内心的羞愧与喊出声的艰难,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犹豫。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个人若能坚定而勇敢地行走于世间,他的精神上一定高悬着一盏明灯。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高擎精神信仰明灯,
照亮伟大复兴征程“箪食瓢饮,贫居陋巷,而能不改其乐”,是颜回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精神;“一世忠贞兴故国,满腔热血沃中华”,是赵一曼的精神……一个人若能坚定而勇敢地行走于世间,他的精神上一定高悬着一盏明灯。“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往往决定了他在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直播平台主播薪资规范
- 娱乐场所安防施工合同
- 旅游信息市场管理办法
- 矿山安全设备测试管理办法
- 森林苗圃施工协议
- 建筑工程彩钢瓦施工合同
- 武汉市计划生育管理妇联行业应用
- 湿地保护中石化施工合同
- 畜牧设备租赁合同转让样本
- 城市绿化项目投标承诺:生态优先
- 签申工作准假证明中英文模板
- 员工履历表(标准样本)
- 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数学真题(含答案)
-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 二手门市销售合同范本
- 新能源发电技术 课件 第一章-新能源发电概述
- 《大学美育》 课件 4.模块五 第二十四章 时空综合的影视艺术之美
-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题
- 2024水利云播五大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4-2030年中国汽摩配行业运营态势及重点企业发展分析报告
- 小学必背古诗练习题(四年级上册)(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