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系解笔记 终极版_第1页
人体解剖学:系解笔记 终极版_第2页
人体解剖学:系解笔记 终极版_第3页
人体解剖学:系解笔记 终极版_第4页
人体解剖学:系解笔记 终极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神经系统NervousSystem

总卷

1.神经系统Nervoussystem的区分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CNS):

y脑Brain、脊髓Spinalcord

-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nervoussystem(PNS):

脊神经Spinalnerve、脑神经Cranialnerve>内脏神经Visceralnerve

2.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nervoussystem(PNS):

◊据分布对象不同分为:

躯体神经SomaticnerveN内脏神经Visceralnerve

◊据功能不同分为:

感觉神经Sensorynerve(传入神经Afferentnerve)

运动神经Motornerve(传出神经Efferentnerve)

3.神经系统Nervoussystem的组成

神经系统的基本组织是神经组织,神经组织由神经元neuron和神经胶质neuroglia组成;

神经元neuron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⑴神经元Neuron的构造

胞体

{一树突Dendrite

突起〈

I轴突Axon

⑵神经元Neuron的分类

◊据神经元突起的数目:

单极神经元Pseudounipolarneuron

,双极神经元Bipolarneuron

3极神经元Multipolarneuron

假单极神经元和双极神经元有周围突Peripheralprocesses和中枢突Centralprocesses

◊据神经元的功能和神经冲动传导方向:

港入(感觉)神经元Afferent(sensory)neuron

y传出(运动)神经元Efferent(motor)neuron

I中间(联络)神经元Intermediate(association)neuron

⑶神经纤维Nervefiber

神经元较长的突起被髓鞘和神经膜包被所形成。

⑷突触Synapse

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传递信息的特化的接触区域,通过他可实

现细胞与细胞间的通讯。

4.常用术语

⑴灰质Graymatter

在中枢部,神经元的胞体及树突聚集的部位,因其富含血管,在新鲜标本上色泽灰暗而

得名。

⑵皮质Cortex

分布在大、小脑表面的灰质。

⑶神经核Nucleus

在中枢部,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或柱称为神经核。

⑷白质Whitematter

中枢部,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因髓鞘含类脂质色泽亮白而得名。

⑸髓质Medulla

位于大脑和小脑皮质深部的白质。

⑹纤维束Fasciculus

白质中,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称为纤维束。

⑺神经节Ganglion

周围部,神经元胞体聚集的部位。

有感觉神经节和内脏运动神经节

⑻神经Nerve

神经纤维在周围部聚集而成粗细不等的神经。

胞体Cellbody神经纤维Nervefiber

CNS灰质Greymatter白质Wh让ematter

神经核Nucleus纤维束Fasciculus

皮质Cortex髓质Medulla

PNS神经节Ganglion神经Nerve

5.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⑴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reflex,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reflexarc.

⑵反射弧包括:

"感受器Receptor

传入神经Afferentnerve

《中枢Center

传出神经Efferentnerve

I效应器Effector

⑶举例:

膝反射:

叩击骰韧带一股四头肌的肌梭(感受器)一股神经(传入纤维)—脊髓(中枢)

T殳神经(传出纤维)一股四头肌(效应器)收缩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NervousSystem

中枢神经系统是控制和调节其它系统活动的中枢.

•■脑Brain:位于颅腔

(端脑Telencephalon、间脑Diencephalon、小脑Cerebellum、脑干Brainstem

j脊髓Spinalcord:位于椎管

等髓spinalcord

一、位置和外形

1.位置:椎管内,枕骨大孔一第1腰椎体下缘(成人)。

2.外形:

脊髓末端呈圆锥形,称脊髓圆锥Conusmedullaris,其末端与终丝Filumterminale相连。

⑴两个膨大:

颈膨大(C4一Tl)Cervicalenlargement

腰舐膨大(L1—S3)Lumbosacralenlargement

⑵沟和裂:

「前正中裂anteriormedianfissure

J后正中沟posteriormediansulcus

[前外侧沟anterolateralsulci

嘀外侧沟posterolateralsulci

⑶脊髓节段Spinalsegments:每一对脊神经前、后根的根丝附着范围即是一个脊髓节段。

X3ervicalpart8

Thoracicpart12

〈Lumbarpart5

Sacralpart5

voccygealpart1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SpinalsegmentsVertebralbodies

Cl〜C4C1~C4

C5~T4C4〜T3

T5〜T8T3〜T6

T9〜T12T6〜T9

L1〜L5T10〜T12

Sl-ColL1

马尾Caudaequina:腰、骨氏、尾神经前后根未出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在椎管内垂直下行一

段距离,围绕终丝集聚成束,形成马尾。

⑷脊髓解剖的临床应用

临床上常选择第3、4或4、5腰椎棘突之间进行腰穿.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

中央为中央管Centralcanal,围绕在中央管周围的是灰质Greymatter,灰质外围是白质

Whitemattero

1.灰质Greymatter

"前角(柱)Anteriorhorn(column)

中间带Intermediatezone

<侧角(侧柱)Lateralhorn(column):存在于T1一L3脊髓节段spinalsegments

后角(柱)Posteriorhorn(column)

l中央灰质Centralgray

灰质前、后连合Anterior/posteriorgraycommissure

注:前角、后角和侧角上下纵贯成柱,分别形成前柱、后柱和侧柱。

⑴灰质greymatter的分层

脊髓灰质是由大量大小形态不同的多极神经元所组成。功能相同或相近的神经元往往排

列在一起形成层或核,这些细胞在横切上分界明显,从立体角度看,它们是占据不同节段、

长度不一的神经元柱;灰质细胞构筑分层:I-X层(Rexed分层)。

⑵前角(柱)Anteriorhorn(column)(板层LaminaVHI>IX)

含运动神经元motorneuron(a、丫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a•运动神经元:支配跨

关节的梭外肌纤维一关节运动;Y-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纤维一调节肌张力。

核团性质为运动性核团;在颈、腰舐膨大处分为内、外侧核,分别支配躯干、四肢;脊

髓全长都可见内侧群。

前角anteriorhom主要接受脑部下行的纤维,其运动神经元发出的轴突参与脊神经前根

anleriorroot形成,支配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⑶中间带Intermediatezone(板层LaminaVD)

内侧有贯穿全长的中间内侧核intermediomedialnucleus;C8—L3节段有胸核thoracic

nucleus(Clarke柱);T1—L3节段形成侧角,内有中间外侧核intermediolateralnucleus;在

S2一S4节段有舐副交感核sacralparasympatheticnucleus。其中中间外侧核和舐副交感核发

出轴突参与前根anteriorroot的形成。

⑷后角Posteriorhorn(column)(板层LaminaI一VI)

自背侧向腹侧依次有:后角边缘核posteriomarginalnucleusI、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II>后角固有核nucleuspropriusIII>IV。

⑸中央灰质Centralgray(板层LaminaX)

灰质前、后连合anterior/posteriorgraycommissure

⑹灰质greymatter板层与核团的对应关系

第I层一后角边缘核posteriomarginalnucleus

第II层一胶状质substantiagelatinosa

第III、IV层一后角固有核nucleusproprius

第V层一后角颈

第VI层一后角基底部

第VII层一中间内侧核intermediomedialnucleusx中间外侧核intermediolateralnucleus

胸核thoracicnucleus>舐副交感核sacralparasympatheticnucleus

第VIII层一前角基底部

第IX层一前角运动核

第X层一中央灰质centralgraymatter

2.白质Whitematter

「前索Anteriorfuniculus

J外侧索Lateralfuniculus

[后索Posteriorfuniculus

,白质前连合Anteriorwhitecommissure

⑴上行传导束(感觉传导束)Ascending(Sensory)tracts^----感觉信息自后根传入脊髓

①薄束fasciculusgracilis与楔束fasciculuscuneatus

位置:脊髓后索

组成:薄束位于后索内侧楔束位于后索外侧(T4以上有薄束和楔束,T5以下仅有薄束)

定位:S、L、T、C(内一外)

功能:传导同侧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②脊髓小脑前、后束Anterior/Posteriorspinocerebellartract

位置:脊髓外侧索

组成:

功能:传导非意识性本体感觉

③脊髓丘脑束前束Ant.spinothalamictract和侧束Lat.spinothalamictract:

位置:外侧索前半和后索

组成:

定位:S、L、T、C(外f内)

功能: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痛温觉(脊髓丘脑束侧束)和触压觉(脊髓丘脑束前束)。

⑵下行传导束(运动传导束)Descending(Motor)tracts<---来自脑的不同部位

①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tract

位置:位于脊髓外侧索、前索

组成:皮质脊髓侧束Lat.corticospinaltract

皮质脊髓前束Ant.corticospinaltract

皮质脊髓前外侧束Anterolateralcorticospinaltract

功能:传递大脑皮质发出的随意运动信息,支配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②红核脊髓束Rubrospinaltract

起于中脑红核,兴奋屈肌运动神经元,抑制伸肌运动神经元。

③前庭脊髓束Vestibulospinaltract

起于脑干的前庭神经核,兴奋伸肌运动神经元,抑制屈肌运动神经元,参与调节身体平

衡。

④网状脊髓束Reticulospinaltract

主要来源于脑干的网状结构,调节肌张力,协调肌的运动。

⑤顶盖脊髓束Tectospinaltract

来源于中脑上丘,兴奋对侧颈肌,抑制同侧颈肌,参与完成视觉、听觉防御反射。

⑥内侧纵束Mediallongitudinalfasciculus

来源于脑干,协调眼球的运动和头部的姿势。

⑶固有束

是紧贴灰质周围的白质,由起于脊髓又止于脊髓各节段的联络纤维组成,是脊髓节内和

节间反射弧的组成部分。

三、脊髓的功能和脊髓反射

1.脊髓的功能

⑴上、下行传导通路的中继站

躯体、内脏的感觉信息脑的运动信息

,脊神经的感觉纤维

I下行传导束

臀稹Spinalcord脊JKSpinalcord

上行传导束I脊神经的运动纤维

脑管理躯体、内脏的运动

⑵反射机能和低级中枢

2.脊髓反射

脊髓反射是指脊髓的固有反射,其反射弧不经过脑,但在脑的控制下进行。

⑴单突触反射:只有传入和传出两个神经元,局限于在一个脊髓节段或相邻一个脊髓节内。

牵张反射(包括肌紧张和腱反射):

腱反射(为单突触反射):

肌肉、肌腱一►脊神经后根—a-运动神经元—脊神经前根一►肌肉收缩

⑵多突触反射:除传入和传出神经元外,还有中间神经元,要经过数个脊髓节段。

屈曲反射(为多突触反射)

皮肤一►脊神经后根f中间神经元ft-运动神经—►脊神经前根一►肌肉收缩

四、脊髓常见损伤表现

1.脊髓半横断

布朗-塞卡尔综合征Brown-Sequardsyndrome

伤侧平面以下,同侧肢体硬瘫,深感觉和精细触觉丧失,对侧痛温觉丧失。

2.脊髓前角受损

脊髓灰质炎Flaccidparalysis:

伤侧平面以下同侧肢体的骨骼肌瘫痪,但感觉存在。

3.脊髓全横断(脊髓休克Spinalshock):

离断平面以下感觉和运动丧失

4.中央灰质周围病变

脊髓空洞症Peripheraldissociation

感觉分离

脑干

临Brain

rj指月窗Telencephalon(Cerebrum)

间脑Diencephalon

J小脑Cerebellum

|中脑Midbrain

脑桥Pons

【延髓Medullaoblongata

一,肱干Brainstem

俎鼠:延髓Medullaoblongata、脑桥Pons、中脑Midbrain

位置,

外形:

1.腹面观

延髓Medullaoblongata

1.锥体Pyramid

2.锥体爰叉Decussationofpyramid

3.橄榄Olive

脑桥Pons

4.脑桥基底部Basilarpartofpons

5.基底沟Basilarsulcus

6.小月而中脚Middlecerebellarpeduncle

(脑桥臂Brachiumpontis)

中脑Midbrain延髓脑》沟

7.大脑脚CerebralpeduncleBulbopontmcsulcus

8.脚间窝Interpeduncularfossa

脑干腹侧面与9对脑神经相连:

延髓Medullaoblongata:IX—XII;脑桥Pons:V—VIII;中脑Midbrain:III

脑桥小脑三角(CP角)Pontocerebellartrigone:

延髓、桥脑和小脑的结合处,前庭蜗神经根位于此处。

2.背面观

延髓Medullaoblongata

1.薄束结节Graciletubercle

2.楔束结节Cuneatetubercle

3.小月齿EWInferiorcerebellarpeduncle

(绳状体(Restifoirnbody)

脑桥Pons

4.小脑上脚Superiorcerebellarpeduncle)

(结合臂Brachiumconjunctivum)

中脑Midbrain

5._EJrSuperiorcolliculus^^

6.下丘Inferiorcolliculus"^Corpus

上丘臂Brachiumofsuperiorcolliculus

7.下丘臂Brachiumofinferiorcolliculus

脑干背侧面与1对脑神经相连:中脑Midbrain:IV

连接脑的部位:

端脑:I间脑:II脑干:HI-XU

(一端二间后,三中脚间窝,四中背下丘,五出桥脑臂,

六七八延沟,舌咽副迷走,出自橄榄后,十二锥橄沟.)

3.菱形窝Rhomboidfossa(第四脑室底Flooroffourthventricle)

⑴位置及境界:延髓上部和脑桥的背面.

⑵结构特点

1.正中沟Mediansulcus

2.髓纹Siriaemedullares

3.界沟Sulcuslimitans

4.前庭区Veslibulararea

听结节Acoustictubercle

5.内侧隆起Medialeminence

6.舌下神经三角Hypoglossaltiiangle

7.迷走神经三角Vagaltriangle

8.面神经丘Facialcolliculus

9.蓝斑Locusceruleus

4.第四脑室Fourthventricle

位置:脑桥、延髓和小脑之间,底为菱形窝,顶朝向小脑.

交通:下通中央管,上通中脑水管,并借助于三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5.中脑水管Mesencephalicaqueduct

位置和交通

内梆秸构

与脊髓相比较,脑干的内部结构出现了如下的变化特征:

⑴延髓上部中央管向后敞开,形成菱形窝.

⑵纤维束在脑干内交叉传导,打乱了原有的灰、白质界限;灰质不再连续成柱,而成断续的核

团,主要包括脑神经核、中继核和网状结构核团.

⑶出现了较大范围的网状结构.

-灰质Greymatter中继核、脑神经核

-白质Whitematter:上、下行纤维束

'网状结构Reticularformation

1.灰质

⑴脑神经核Nucleiofcranialn.

由于中央管向后敞开形成菱形窝,中央管周围灰质则形成第四脑室底,脊髓灰质原有前角

(运动性核团)、后角(感觉性核团)的腹背关系,变成了内、外侧关系,以界沟为界,与内脏相

关的核团排列在界沟两侧。

位置:靠近第四脑室底灰质中,运动性核团和感觉性核团以界沟为界,自中线向两侧依

次为一般躯体运动核、一般内脏运动核、内脏感觉核和特殊躯体感觉核;特殊内脏运动核和

一般躯体感觉核则位于室底灰质腹外侧的网状结构内。

组成:7类核团排列成6个断续的纵行功能柱.

r躯体运动柱

特殊内脏运动柱

I一般内脏运动柱

]内脏感觉柱

一般躯体感觉柱

0殊躯体感觉柱

大多脑神经根进出脑干的部位相当于该脑神经的起核、终核在脑干内存在的主要部位.

①一般躯体运动柱Generalsomaticmotornuclei

r动眼神经核Nucleusofoculomotorn.:5块眼外肌

I滑车神经核Nucleusoftrochlearn.:上斜肌

I展神经核Nucleusofabducentn.:外直肌

l舌下神经核Hypoglossalnucleus:舌肌

②特殊内脏运动柱Specialvisceralmotornuclei

r三叉神经运动核Motornucleusoftrigeminaln.:咀嚼肌

J面神经核Facialnucleus:表情肌

,I疑核Ambiguousnucleus:咽喉肌

l副神经核Accessorynucleus: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③一般内脏运动柱Generalvisceralmotornuclei

「动眼神经副核Accessorynucleusofoculomotorn.: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J上泌涎核Superiorsalivatorynucleus:泪腺、舌下腺、下颌下腺

,下泌涎核Inferiorsalivatorynucleus:腮腺

煤走神经背核Dorsalnucleusofvagu:颈、胸、腹腔的大部分脏器和心脏

④内脏感觉柱Generalandspecialvisceralsensorynucleus

孤束核Nucleusofsolitarytract:味觉和一般内脏感觉

⑤一般躯体感觉柱Generalsomaticsensorynuclei

三叉神经中脑核Mesencephalicnucleusoftrigeminaln.:咀嚼肌等本体感觉

三叉神经脑桥核Pontinenucleusoftrigeminaln.:头面部的触压觉

三叉神经脊束核Spinalnucleusoftrigeminaln:头面部的痛温觉

⑥特殊躯体感觉柱Specialsomaticsensorynuclei

前庭神经核Vestibularnucleus:平衡觉

蜗神经核Cochlearnucleus(包括背、腹侧核:听觉

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

动眼神经副核

三叉神经中脑核

面神经核

上泌涎核

展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

三义神经脑桥核

蜗神经核和前庭神经核

舌下神经核

疑核、副神经核

迷走神经背核、下泌涎核

孤束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

脑神经及其相连的核团:

一条神经与一个核团相关:

W:滑车神经核

VI:展神经核

XD:舌下神经核

一条神经与多个神经核相关:

III:动眼神经核动眼神经副核

V:三叉神经运动核、三叉神经脑桥核、脊束核、中脑核

vn:面神经核、上泌涎核、孤束核

VIII:前庭神经核、蜗神经核

IX:疑核、下泌涎核、孤束核、三叉神经脊束核

X:疑核、迷走神经背核、孤束核、三叉神经脊束核

XI:副神经核、疑核

几条神经与一个核团相关:

孤束核:皿、IX、X

疑核:IX、X、XI

三叉神经脊束核V、IX、X

⑵中继核

延髓Medullaoblongata:

①薄束核Gracilenucleus、楔束核Cuneatenucleus:

接受同名纤维束,发出的内弓状纤维在中央管腹侧交叉,继而在对侧上行为内侧丘系。

②下橄榄核Inferiorolivarynucleus:

接受多种纤维,并发出橄榄小脑束,组成小脑下脚进入小脑,是大脑皮质和小脑之间的

中继站,参与小脑对运动的控制。

脑桥Pons:

①脑桥核Pontinenucleus:

接受大脑皮质的纤维,并发出脑桥小脑纤维,组成小脑中脚进入小脑,是传递大脑皮质

信息至小脑的中继站。

②上橄榄核Superiorolivarynucleus:

接受双侧蜗腹侧核的纤维,发出纤维加入两侧外侧丘系,参与对音响的空间定位。

中脑Midbrain:

①下丘核Nucleusofinferiorcolliculus:

接受外侧丘系,是听觉通路上的中继站,也是听觉反射中枢。

②上丘Superiorcolliculus:

发出纤维形成顶盖脊髓束,是听觉和视觉的反射中枢。

③红核Rednucleus:

连接大脑皮质、小脑和脊髓,是躯体运动通路中的重要中继站。

④黑质Substantianigra:

参与运动调节的重要中枢。

⑤顶盖前区Pretectalarea:

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

2.白质

⑴长的上行纤维束

①内侧丘系Mediallemniscus:

来自对侧的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上行纤维,终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传导对侧躯

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冲动。

位置:延髓Medullaoblongata:位于中线与下橄榄核之间,锥体后方

脑桥Pons和中脑Midbrain:位于腹外侧

②脊髓丘系Spinallemniscus(脊髓丘脑束Spinothalamictract):

来自于脊髓的脊髓丘脑前、侧束,上行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传导对侧躯干、四

肢的浅感觉冲动。

位置:延髓:位于下橄榄核的背外侧

脑桥和中脑:位于内侧丘系的背外侧

③三叉丘系Trigeminallemniscus(三叉丘脑束Trigeminothalamictract):

来源于对侧的三叉神经脑桥核、脊束核,上行至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传导对侧头面部

的浅感觉。

位置:紧随内侧丘系的背外侧

④外侧丘系Laterallemniscus:

来自双侧的蜗神经核和上橄榄核发出的纤维,主要上行止于下丘,传导两侧的听觉冲动。

脑桥和中脑:

位置:位于内侧丘系的外侧

斜方体Trapezoidbody:

蜗神经核发出的纤维横行越过上行的内侧丘系,在脑桥基底部和被盖部之间形成斜方体。

⑤脊髓小脑前、后束Anterior/Posteriorspinocerebellartract

传递非意识性本体感觉冲动

脊髓小脑后束一小脑下脚一小脑脊髓小脑前束一小脑上脚一小脑

⑵长的下行纤维束

①锥体束Pyramidaltract

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tract:支配躯干、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皮质核束Corticonucleartract:支配头面部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位置:中脑(大脑脚底)脑桥(基底部)延髓(锥体)

②起自脑干的其它下行纤维束

内侧纵束、红核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来~►调节随意运动

3.脑干的网状结构Reticularformationofbrainstem

⑴定义:除脑神经核、中继核和长纤维束外,还有神经纤维纵横交织成网,其间散布有

大小不等的神经细胞团块的区域。

⑵功能

①通过上行网状激动系统ascendingreticularactivatingsystem(ARAS)和上行网状抑制系统

ascendingreticularinhibitingsystem(ARIS)参与睡眠-觉醒周期和意识状态的调节

②调节内脏活动(内有心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等)

③对躯体运动的控制

④对躯体感觉的调节

各部代表桃水平切面

顶部室腔姐基底部

延髓中央管干锥体

脑桥上、下髓帆第四脑室基底部

中脑顶盖中脑水管体大脑脚底

(上、下丘)

延髓代表性水平切面

锥体交叉平面:

⑴锥体束的纤维越

边至对侧,形成锥

体交叉。

⑵后正中沟两侧的

深面出现薄束核、

楔束核。

锥体交叉

内侧丘系交叉平面:

⑴中央管移向背侧

⑵薄束核、楔束核增

大,向对侧发出纤维形

成内侧丘系交叉

⑶锥体束行于前正中裂

两侧,聚为锥体,其背

侧出现下橄榄核

(4)出现了一些脑神经核

内侧丘系交叉

橄榄中部平面:

⑴中央管敞开为第

四脑室,脑神经核

沿第四脑室底向两

侧展开。

⑵下橄榄核很明显

⑶正中线两侧,自

腹.侧向背侧有锥体

束、内侧丘系

延髓内侧综合征Medialmedullarysyndrome

(舌下神经交叉性偏瘫Alternatinghypoglossalhemiplegia):

同侧舌肌瘫痪

对侧上下肢瘫痪

对侧躯体和四肢深感觉障碍

橄榄上部平面:小脑卜脚

出现蜗神经背核

和腹核,位于小脑

下脚外侧,其它大

致同橄榄中部平面

脑桥代表性水平切面

面神经属(脑桥下部)平面:

⑴腹部出现膨大的基

底部,内有脑桥核,

其发出的横行纤维组

成小脑中脚。

⑵基底部与被盖部间

以斜方体为界。

⑶面神经丘深面有展

神经核和面神经膝。

⑷内侧丘系和斜方体

外有外侧丘系,斜方

体的背外侧有上橄榄

核和面神经核。

脑桥基底部综合征Basalpontinesyndrome

(展神经交叉性偏瘫Alternatingabducenthemiplegia):

对侧上下肢瘫痪

同侧外直肌麻痹

三叉神经根(脑桥中部)平面:

中脑代表性水平切面

下丘平面:

⑴出现中脑水管,其背

侧为下丘,腹侧是大脑

脚,黑质将其分为大脑

脚底和被盖。

⑵中脑水管局是中央灰

质,其外侧有三叉神经

中脑核,腹侧有滑车神

经核。

⑶黑质背侧可见内侧丘

系、三叉丘系、脊髓丘

系、外侧丘系沿被盖两

侧呈腹并排列。

上丘平面:

⑴背侧为上丘

⑵中央灰质腹侧有动

眼神经核及副核。

⑶被盖部出现红核,

其腹外侧有黑质,背

外侧有内侧丘系、三

叉丘系和脊髓丘系。

大脑脚底综合征Peduncularsyndrome

(动眼神经交叉性偏瘫Alternatingoculomotorhemiplegia)

同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的所有眼外肌麻痹,瞳孔散大

对侧上下肢瘫痪

对侧面神经和舌下神经核上瘫

二、小脑Cerebellum

1.位置:

颅后窝,隔小脑幕与端脑的枕叶相邻;在脑桥与延髓背侧,借三对小脑脚与脑干相连.

2.外形

小脑半球Cerebellarhemisphere小脑蚓Vermis

小脑扁桃体Tonsilofcerebellum:

小脑下面、蚓垂两侧较膨隆的部分,靠近枕骨大孔外上方,颅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体

可嵌入枕骨大孔,形成小脑扁桃体疝,压迫延髓,危及生命。

3.分叶

借原裂Primaryfissure和后外侧裂Posterolateralfissure分为:

,绒球小结叶Flocculonodularlobe

yItDfAnteriorlobe

1后叶Posteriorlobe

后两者合称小脑体Corpusofcerebellum

4.功能分区

一原小脑(前庭小脑)ArchicerebeHum(Vestibulocerebellum):绒球小结叶

y旧小脑(脊髓小脑)Paleocerebellum(Spinocerebellum):小脑蚓(除小结)+中间区

j新小脑(大脑小脑)NeocerebeHum(Cerebrocerebellum):外侧区

5.内部结构

小脑表面的薄层灰质,称小脑皮质cerebellarcortex;深层是神经纤维组成的白质,称小

脑髓质medullaofcerebellum,其中有小脑核cerebellarnucleio

⑴小脑皮质Cerebellarcortex

⑵小脑核Cerebellarnuclei

「顶核Fastigialnucleus

齿状核Dentatenucleus

<

球状核Globosenucleus

4全状核Emboliformnucleus

后两者合称中间核Interposednucleus

⑶小脑髓质Medullaofcerebellum

小脑脚

(a)小脑下脚(绳状体,Inferiorcerebellarpeduncle:

连于小脑和延髓之间,由传入纤维(如脊髓小脑后束)和传出纤维组成。

(b)小脑中脚(脑桥臂)Middlecerebellarpeduncle:

连于小脑和脑桥之间,由传入纤维(如脑桥小脑纤维)组成。

(c)小脑上脚(结合臂)Superiorcerebellarpeduncle:

连于小脑和中脑之间,由传出纤维(小脑核发出的传出纤维)和传入纤维组成。

6.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张力,维持骨骼肌随意运动的协调)

⑴前庭小脑Vestibulocerebellum:

传入纤维:来自前庭神经节及前庭神经核的纤维.

传出纤维:经小脑下脚至前庭神经核.

功能:答应同侧平衡刺激,维持平衡,协调眼球运动.

损伤后出现平衡失调

⑵脊髓小脑Spinocerebellum:

传入纤维:主要是脊髓小脑束经小脑上、下脚传入.

传出纤维:经顶核、中间核中继后,至前庭神经核、网状结构及红核等.

功能:控制同侧肌张力和肌的协调.

受损后出现肌张力低下、共济失调

⑶大脑小脑Cerebrocerebellum

传入纤维:在脑桥核中继后的皮质脑桥束,经小脑中脚传入.

传出纤维:由齿状核经小脑上脚传出.

功能:协调肢体的精确运动(保证同侧随意运动的圆滑和协调,也保证了运动力量、方向

和范围的精确性).

受损后出现共济失调

7.小脑损伤与临床联系

⑴典型表现:

随意运动不丧失,无一般感觉障碍

运动障碍出现在同侧

典型体征: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意向性震颤

⑵原小脑综合征:

平衡失调、眼球震颤

⑶新小脑综合征:

肌张力低下、共济失调、意向性震颤

三、间脑Diencephalon

1.位置:脑干与端脑之间,除下丘脑腹侧部分露于脑底外,其余皆被端脑所包绕.

2.分部:

,背侧丘脑Doralthalamus

上丘脑Epithalamus

〈下丘脑Hypothalamus

后丘脑Metathalamus

,氐丘脑Subthalamus

3.各部位置及结构特征

⑴背侧丘脑Doralthalamus(丘脑)

①外形

②位置

③内部结构:Y形内髓板internalmedullarylamina将其分为前、内、外侧三群核团.

外侧核群

背侧组:背外侧核后外侧核丘脑枕

腹侧组:腹前核ventralanteriornucleus

腹外侧核ventrallateralnucleus(腹中间核)

腹后核Ventralposteriornucleus

腹后外侧核Ventralposterolateralnucleus

腹后内侧核Ventralposteromedialnucleus

④核团分类

特异性中继核团(包括腹前核、腹外侧核和腹后核):

腹前核和腹中间核的传入纤维来自小脑齿状核、纹状体和黑质,传出纤维至大脑皮质运

动区,调节躯体运动

腹罩外侧核的传入纤维为脊髓丘系和内侧丘系.

腹来内侧核的传入纤维是三叉丘系及孤束核发出的味觉纤维.

非特异M投射核团:

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纤维,传出纤维至皮质下结构(下丘脑、纹状体),参与上行网状激动系

统的构成.

联络性核团:

接受广泛的传入纤维,与大脑皮质的联络区有往返纤维联系.

⑤功能

皮质下感觉的最后中继站,损伤可致感觉障碍.

为大脑皮质与小脑、纹状体、黑质之间的联系枢纽(腹前核和腹外侧核),调节躯体运动

⑵后丘脑Metathalamus

①位置

②组成:内侧膝状体Medialgeniculatebody:听觉传导通路的最后中继站.

外侧膝状体Lateralgeniculatebody:视觉传导通路的最后中继站.

下丘下丘臂内侧膝状体听辐射》大脑皮质听觉中枢

上丘上丘臂外侧膝状体视辐射》大脑皮质视觉中枢

⑶上丘脑

松果体Pinealbody、缰三角、缰连合、后连合、丘脑髓纹

⑷底丘脑Subthalamus

⑸下丘脑Hypothalamus

①位置及境界

上界:下丘脑沟Hypothalamicsulcus

下界:漏斗Infundibulum、灰结节Tubercinereum、乳头体Mamillarybody、垂体

前界:视交叉Opticchiasma、终板

向后:续中脑被盖

②下丘脑hypothalamus的分区及核团

视上核Supraopticnucleus

室旁核Paraventricularnucleus

漏斗核Infundibularnucleus

乳头体核Mamillarynucleus

③下丘脑hypothalamus的纤维联系

与垂体hypophysis的联系

视上垂体束Supraopticohypophysealtract(加压素)

室旁垂体束Paraventriculohypophysealtract(催产素)

结节垂体束Tuberohypophysealtract(促释放/抑制激素)

④下丘脑hypothalamus的功能

神经内分泌中心

皮质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心:对机体体温、摄食、生殖、水盐平衡和内分泌活动等进

行广泛的调节

参与情绪、行为的调节

视交叉上核参与人体昼夜节律的调节

4.第三脑室Thethirdventricle

⑴位置:两背侧丘脑、下丘脑之间的矢状窄隙.

⑵境界

顶:第三脑室脉络组织

底:视交叉、漏斗、灰结节和乳头体

前界:终板

侧壁:背侧丘脑和下丘脑

⑶交通

两侧:经室间孔通侧脑室

下方:经中脑水管通第四脑室

四,端脆Telencephalon

(-)俵置

端脑是脑的最高级部位,由左右大脑半球借脱胀体连接而成;由于它的高度

发展,遮盖了间脑、中脑和小脑。

(^)外形

⑴三面

上外侧面、内侧面、底(下)面

⑵三沟

中央沟Centralsulcus、外侧沟Lateralsulcus^顶枕沟Parietooccipitalsulcus

⑶分叶

[额叶Frontallobe

颛叶Temporallobe

〈枕叶Occipitallobe

顶叶Parietallobe

幅叶Insularlobe

⑷各叶的主要沟回(略)

(三)南部秸拘

「灰质Graymatter

大脑皮质Cerebralcortex+基底核Basalnuclei

《白质Whitematter

大脑髓质Medullarycenter

M则脑室Lateralcerebralventricle

1.大脑皮质Cerebralcortex

⑴新皮质:除原、旧皮质以外的部分,为6层结构.

原皮质:海马、齿状回.

旧皮质:嗅脑.

⑵新皮质分区:

Brodmann分区:将皮质分为52区

⑶皮质的功能定位

⑴第一躯体运动区Firstsomaticmotorarea:

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4、6区)precentralgyrusandanteriorpartofparacentrallobule

投射特点:

①交叉支配

②上下颠倒,头面部正立

③投影区大小与各部位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成正比

⑵第一躯体感觉区Firstsomaticsensoryarea:

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后部(3、1、2区)postcentralgyrusandposteriorpartofparacentrallobule

投射特点:

①左右交叉

②上下颠倒,头面部正立

③投影区大小与感觉的灵敏程度呈正比,与形体的大小无关

⑶视区Visualarea

距状沟calcarinesulcus两侧(17区)(包括楔回和舌回)

⑷听区Auditoryarea

颛横回transversetemporalgyrus(41、42区)

⑸语言中枢Speechcenter:颍上听,额中书,额下动,角视通

⑻运动性语言中枢Motorspeecharea(说话中枢):

额下回后部posteriorpartofinferiorfrontalgyrus(44、45区):运动性失语症

(b)书写中枢Writingarea:

额中回后部posteriorpartofmiddlefrontalgyrus(8区):失写症

⑹视觉性语言中枢Visualspeecharea(阅读中枢):

角回angulargyrus(39区):失读症

(d)听觉性语言中枢Auditoryspeecharea(听话中枢):

颗上回后部posteriorpartofsuperiortemporalgyrus(22区):感觉性失语症

2.基底核Basalnuclei

⑴组成:纹状体Corpusstriatum>屏状核Claustrum>杏仁体Amygdaloidbody

⑵纹状体Corpusstriatum

①组成

/尾状核Caudatenucleus:全长与侧脑室相邻,围绕丘脑和豆状核,“C”形,分头、

y体、尾

I豆状核Lentiformnucleus:岛叶深部,背侧丘脑的外侧,与尾状核的头部相连,包括

苍白球globuspallidus和壳putamen两部分

②新纹状体:尾状核caudatenucleus和壳putamen

旧纹状体:苍白球globuspallidus

③功能:锥体外系的组成部分(运动的主要调节中枢,与肌张力调节和姿势调整有关)

—SO

■«*

是状楂丘•

图6.1将底神经节的总部解剖关系K

尾状核■—

背侧丘脑—

豆状核

【金;苍白球

侧脑室少

3少

3.侧脑室Lateralventricle

⑴位置

⑵外形及分部

前角、后角、下角、中央部

⑶交通:

借左、右室间孔interventricularforamen与第三脑室相通

4.大脑髓质Medullarycenter

⑴联络纤维Associationfibers

联系同侧半球内各部分皮质的纤维,如:弓状纤维、钩束、上纵束、下纵束和扣带等.

⑵连合纤维Commissuralfibers

连接左右大脑半球皮质的纤维,包括脐月氐体corpucallosum、前连合anteriorcommissure,

穹隆forenix和穹隆连合fornicalcommissure.

骈月氐体Corpucallosum:分嘴、膝、干、压部4部

⑶投射纤维Projectionfibers:大脑皮质与皮质下结构间的纤维联系,大部分经过内囊.

内囊Internalcapsule(投射纤维集中通过而成的白质板)

①位置: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

②外形及分部:水平切面为向外开放的“V”形,分前肢(额部)、膝和后肢(枕部).

③通过各部的投射纤维

「前肢:额桥束、丘脑前辐射

<膝:皮质核束

喝肢: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顶枕颗桥束;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听辐射

④特点:经过内囊的投射纤维是交叉传递的

⑤损伤后症状:典型可见“三偏”体征:偏瘫、偏麻、偏盲

「对侧肢体+对侧舌肌和面下部肌瘫痪(锥体束损伤)

V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丘脑中央辐射损伤)

I双眼视野对侧半偏盲(视辐射损伤)

胎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临餐液循环

第一节脑和脊髓的软膜

「硬脊膜

硬膜Duramater<

硬膜下隙.I硬脑膜

蛛网膜Arachnoid

蛛网膜下隙・「软脊膜

软膜Piamater4

、软脑膜

一、餐髓的被膜

(一)硬等膜Spinalduramater

1.位置

2.结构特点

硬膜外隙Epiduralspace:硬膜外麻醉

硬膜下隙Subduralspace

(二)卷髓蛛网膜Spinalarachnoidmater

1.位置

2.结构特点

蛛网膜下隙Subarachnoidspace:腰麻

终池Terminalcistern:

位于脊髓下端至第二舱椎水平,是蛛网膜下隙的扩大处,内有马尾。

(三)敦普膜Spinalpiamater

1.位置

2.结构特点:形成终丝filumterminale和齿状韧带denticulateligament

齿状韧带Denticulateligament:

软脊膜在脊神经前、后根间形成的结构,尖端附于硬脊膜,有固定脊髓的作用。

二、脑的被膜

(一1硬脑膜Cerebralduramater

1.结构特点

2.形成的结构

⑴硬脑膜隔Septumofduramater

吠脑镰Cerebralfalx

小脑幕Tentoriumofcerebellum

小脑镰Cerebellarfalx

鞍月鬲Diaphragmasellae

大脑倭

Cerebralfalx

Tentorial

、小脑幕切券

Tentorialincis

一、小脑幕

右侧面观Tentoriumofcerebellum

小脑幕切迹Tentorialincisure:

小脑幕的前内缘游离即形成小脑幕切迹,当颅内压增高时可形成小脑幕切迹疝,而压迫

中脑大脑脚和动眼神经。

硬脑膜窦内的血液流向:

上矢状窦

Sup.sagittalsinus

下矢状窦直哭—窦汇—►横窦

Inf.sagittalsinusStraightsinusConfluenceofsinusTransversesinus

海绵窦―岩上窦I

CavernoussinusSup.petrosalsinus!

岩下窦颈内狰脉<=^乙港等

Inf.petrosalsinusInternaljugularveinSigmoidsinus

海绵窦Cavernoussinus

⑴位置:蝶鞍两侧

⑵通过结构:

窦内侧壁:颈内动脉展神经

窦外侧壁(上一下):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上颌神经

颈内动脉展,动滑上颌眼,齐穿海绵窦,内壁与外缘.

⑶交通:

I---------->覆绵窦-----,岩上寞-----►横窦

目工上、下v'乙k窦

内眦V翼丛

til

而V1.面深V岩下窦-------颈内V

(二)脑蛛网膜Cerebralarachnoidmater

结构特点

⑴硬膜下隙Subduralspace

⑵蛛网膜下隙Subarachnoidspace:

蛛网膜下池Subarachnoidalcistern:

「小脑延髓池Cerebellomedullarycistern

交叉池Chiasmaticcistern

〈脚间池Interpeduncular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