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危重症抢救的策略与措施_第1页
中医儿科危重症抢救的策略与措施_第2页
中医儿科危重症抢救的策略与措施_第3页
中医儿科危重症抢救的策略与措施_第4页
中医儿科危重症抢救的策略与措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27中医儿科危重症抢救的策略与措施第一部分呼吸衰竭的抢救策略 2第二部分循环衰竭的处理措施 4第三部分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选择 6第四部分脑水肿的脱水治疗 10第五部分颅内出血的止血与颅压控制 13第六部分休克的液体复苏与血管活性药物 16第七部分脏器功能衰竭的支撑治疗 18第八部分新生儿特定危重症的救治 22

第一部分呼吸衰竭的抢救策略关键词关键要点【呼吸衰竭的病理生理】

1.呼吸衰竭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肺泡-血管系统不能进行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和/或二氧化碳瀦留。

2.呼吸衰竭可分为两类:低氧血症型和低通气型。低氧血症型呼吸衰竭由低氧血症定义,而低通气型呼吸衰竭由二氧化碳瀦留定义。

3.呼吸衰竭的常见原因包括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肺水肿和创伤。

【呼吸衰竭的评估】

呼吸衰竭的抢救策略

1.氧疗

*呼吸衰竭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目标血氧饱和度:>94%,或保持在患者平时的水平。

*给氧方式: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经鼻高流量吸氧(HFNC)。

2.非侵入性机械通气(NIV)

*对于呼吸衰竭程度较轻的患者。

*通过面罩或鼻塞连接呼吸机,提供正压通气。

*可减轻呼吸肌负担,改善通气功能。

3.有创机械通气(IMV)

*对于呼吸衰竭程度较重,NIV效果不佳的患者。

*通过气管插管将呼吸机连接到气道,提供完全通气支持。

4.胸腔穿刺术

*适用于合并胸腔积液或气胸的呼吸衰竭患者。

*引流积液或气体,改善肺组织复张,增加通气量。

5.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采用低潮气量、低峰压、充分呼气时间等模式。

*避免过度通气,减少肺损伤。

6.药物治疗

*支气管扩张剂:改善气道通畅,缓解支气管痉挛。

*糖皮质激素:抑制炎症反应,减轻气道水肿。

*镇静镇痛药:缓解患者焦虑和痛苦,减少呼吸功。

*抗生素:感染是呼吸衰竭的常见原因,需及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7.其他措施

*体位引流:将患者头部抬高,方便分泌物引流。

*雾化吸入:稀释分泌物,促进痰液咳出。

*营养支持:呼吸衰竭患者消耗大,需及时补充营养。

*心理支持:患者常伴有焦虑和恐惧,需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

呼吸衰竭抢救的具体流程

1.初步评估:评估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血氧饱和度、呼吸音、胸部X线等。

2.给氧:根据患者血氧饱和度给予适宜的氧疗。

3.监测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等。

4.评估呼吸衰竭严重程度:根据PaO2、PaCO2、pH值等指标评估呼吸衰竭程度。

5.选择抢救措施:根据呼吸衰竭的严重程度选择氧疗、NIV、IMV等抢救措施。

6.给予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镇静镇痛药等药物治疗。

7.其他辅助措施:实施体位引流、雾化吸入、营养支持等辅助措施。

8.密切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抢救措施。

注意事项

*呼吸衰竭抢救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儿科、麻醉科、呼吸科、重症监护科等。

*及时识别和治疗呼吸衰竭的潜在病因至关重要。

*避免过度抢救,严格控制通气参数,防止肺损伤。第二部分循环衰竭的处理措施关键词关键要点【药物治疗】

*

1.血管活性药物是循环衰竭治疗的重要手段,包括升压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扩容药(如白蛋白、血浆)。

2.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应根据患者的血压、心率和尿量等指标进行调整,避免过度升压或扩容导致心脏负荷过重。

3.当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使用机械辅助循环设备,如体外膜肺氧合(ECMO)或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

【液体复苏】

*循环衰竭的处理措施

1.纠正脱水和补充血容量

*迅速静脉补充平衡液(如乳酸林格氏溶液)或晶体胶体溶液(如羟乙基淀粉),以纠正脱水。

*对于脓毒症或失血性休克,可能需要输血。

*血管活性药物(升压药):如有必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提高血压。

2.改善心肌功能

*强心药:当心肌功能较差时,可使用强心药(如地高辛、西地兰)改善心力。

*肾上腺素:对于严重心肌抑制,可使用肾上腺素作为强心药物。

3.改善呼吸功能

*吸氧:根据情况给予氧气吸入,提高组织氧供。

*机械通气:对于呼吸衰竭患者,需要进行机械通气支持。

4.控制感染

*抗生素:对于感染引起的循环衰竭,应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

*免疫调节剂:对于脓毒症患者,可使用免疫调节剂(如丙种球蛋白、白细胞介素-10)抑制炎症反应。

5.其他支持措施

*电解质平衡:维持电解质平衡,纠正低钾血症和低钠血症。

*酸碱平衡:维持酸碱平衡,纠正酸中毒或碱中毒。

*血糖控制:控制血糖,避免低血糖或高血糖。

*体温管理:维持正常体温,避免体温过低或过高。

具体处理措施

*轻度循环衰竭:静脉补液20~30ml/kg,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中度循环衰竭:静脉补液40~60ml/kg,严密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和尿量,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重度循环衰竭:迅速补液60~100ml/kg,行持续静脉输液,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强心药,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

监测指标

*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尿量

*乳酸水平、电解质、血气分析

注意事项

*过量补液会导致肺水肿,应密切监测液体平衡。

*血管活性药物使用不当会导致心律失常或血压波动,应谨慎使用。

*脓毒症患者的循环衰竭治疗较为复杂,应由具有经验的医生负责。第三部分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选择关键词关键要点抗菌药物选择原则

1.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或临床表现选择相应抗菌药物。

2.选择窄谱抗菌药物,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产生。

3.根据病情的轻重和患儿的年龄、体重等因素调整抗菌药物剂量和疗程。

常用抗菌药物

1.青霉素类:青霉素G、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类。

2.抗革兰氏阳性球菌药物:万古霉素、利奈唑胺。

3.抗革兰氏阴性菌药物: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氨基糖苷类。

耐药菌及处理

1.加强病原学监测,了解耐药菌的分布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抗菌药物使用方案。

2.对耐药菌感染患者采取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3.使用抗耐药菌药物,如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等。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和处理

1.常见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肝肾损伤等。

2.密切监测患者的使用情况,及时发现不良反应。

3.发生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使用脱敏剂、抗组胺药、保肝护肾药物等。

抗菌药物使用后的随访

1.抗菌药物使用后,应定期随访患者,监测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2.对治疗失败或耐药菌感染的患者,需要调整抗菌药物方案或采取其他治疗措施。

3.对长期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应监测肝肾功能和血象等。

抗菌药物管理

1.建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制度,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

2.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监督抗菌药物的使用和耐药菌监测。

3.加强抗菌药物使用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对合理用药的认识。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选择

一、抗菌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理

抗菌药物根据其作用机理可分为以下几类:

*细胞壁合成抑制剂:如青霉素、头孢菌素、万古霉素等,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杀菌或抑菌。

*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如大环内酯类(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四环素类(四环素、米诺环素等)、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等,通过干扰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来抑制其生长。

*核酸合成抑制剂:如喹诺酮类(环丙沙星、莫西沙星等)、磺胺类(磺胺甲噁唑等)等,通过干扰细菌的核酸合成来抑制其复制。

*其他抗菌药物:如多黏菌素E、线虫霉素等,作用机理不同。

二、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选择原则

*经验性用药:根据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和当地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经验性用药,覆盖可能的致病菌。

*针对性用药:当明确病原菌后,根据其药敏结果选择针对性的抗菌药物。

*联合用药:针对多重耐药细菌或重症感染,可考虑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抗菌药物,以提高疗效和降低耐药风险。

*剂量调整: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肾功能等调整抗菌药物剂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给药途径:根据病情和抗菌药物的性质选择合理的给药途径,如静脉滴注、肌内注射、口服等。

*疗程和监测:根据感染类型和患者全身情况确定抗菌药物疗程,并定期监测患者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常见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选择

1.肺炎

*轻度肺炎:阿莫西林、头孢氨苄、罗红霉素等。

*重度肺炎: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

*厌氧菌感染:甲硝唑、克林霉素等。

2.脑膜炎

*细菌性脑膜炎:头孢曲松、万古霉素、氧氟沙星等。

*结核性脑膜炎: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等。

3.败血症

*革兰阴性菌败血症:头孢西丁、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

*革兰阳性菌败血症: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等。

4.腹泻

*细菌性肠炎:氟喹诺酮类、阿奇霉素、头孢菌素等。

*病毒性肠炎:口服补液盐、止泻药物等。

5.泌尿系感染

*单纯性尿路感染: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硝呋太酮等。

*复杂性尿路感染: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万古霉素等。

6.皮肤软组织感染

*轻度感染:阿莫西林、头孢氨苄、红霉素等。

*重度感染: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等。

四、特殊情况下的抗菌药物选择

*新生儿:选择安全性高、低毒性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万古霉素等。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覆盖可能的致病菌,并考虑联合用药。

*怀孕和哺乳期妇女:选择对胎儿和婴儿影响小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耐药菌感染:根据药敏结果选择针对性的抗菌药物,必要时联合使用多重抗菌药物或新型抗菌药物。

五、抗菌药物的副作用和监测

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副作用,常见的有:

*过敏反应

*胃肠道反应

*肾脏毒性

*骨髓抑制

*神经毒性

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副作用。第四部分脑水肿的脱水治疗关键词关键要点甘露醇脱水治疗

1.甘露醇是一种高渗性利尿剂,可通过改变血浆与脑组织渗透压梯度,使脑组织脱水,从而降低颅内压。

2.对于脑水肿患者,使用甘露醇脱水治疗时,应注意监测患者血钠水平,避免高钠血症的发生。

3.甘露醇脱水治疗时,应注意患者尿量,避免快速脱水,导致循环血容量不足。

呋塞米脱水治疗

1.呋塞米是一种袢利尿剂,可通过抑制亨利氏环的钠钾2Cl-共转运体,增加肾脏对钠的排泄,同时伴有水的排出,从而起到利尿脱水的作用。

2.呋塞米脱水治疗脑水肿,用药剂量和给药速度应根据患儿的病情和反应适当调整,避免出现低血容量或电解质紊乱。

3.呋塞米脱水治疗脑水肿时,应注意监测患者电解质水平,尤其是钾离子水平,避免低钾血症的发生。

对症治疗

1.控制惊厥发作,减少脑耗氧量,保护脑细胞。

2.改善脑循环,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细胞缺血缺氧的状态。

3.维持电解质平衡,纠正低钠血症、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避免脱髓鞘改变的发生。

营养支持

1.脑水肿患儿营养支持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儿的病情和营养状况制定个体化的营养支持方案。

2.脑水肿患儿早期营养支持主要是通过肠内营养,肠内营养不仅可以提供足够的热量和营养,还可以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3.当患儿无法耐受肠内营养时,可考虑使用肠外营养,肠外营养可直接通过静脉输入,满足患儿的营养需求。

并发症处理

1.低钠血症:甘露醇脱水治疗脑水肿时,应注意监测患者血钠水平,避免低钠血症的发生。低钠血症可导致脑水肿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2.低钾血症:呋塞米脱水治疗脑水肿时,应注意监测患者电解质水平,尤其是钾离子水平,避免低钾血症的发生。低钾血症可导致肌肉无力、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3.高钠血症:甘露醇脱水治疗脑水肿时,应注意监测患者血钠水平,避免高钠血症的发生。高钠血症可导致脑出血、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

预后因素

1.病情严重程度: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

2.脑水肿发生时间:脑水肿发生时间越早,预后越差。

3.脑水肿部位:脑水肿部位不同,预后也不同。脑水肿的脱水治疗

脱水治疗的原理

脑水肿发生时,组织水分含量增加,颅内压升高。脱水治疗通过减少脑组织水分含量,从而降低颅内压。

脱水剂的选择

常用的脱水剂包括:

*甘露醇:渗透性利尿剂,可迅速脱水。

*速尿:袢利尿剂,可抑制肾小管对氯化钠的重吸收,利尿效果强。

*醋酸泼尼松:皮质激素,具有利尿作用,但作用较慢。

脱水治疗的方案

脱水治疗的方案应个体化,根据患者的病情、颅内压水平和脱水剂耐受情况调整。

*甘露醇:静脉推注1.5-2.0g/kg,每日2-4次。

*速尿:口服40-80mg/d,或静脉推注10-20mg,每日1-2次。

*醋酸泼尼松:口服或静脉注射,每日40-80mg,连续3-5天。

脱水治疗的疗效监测

脱水治疗的疗效需要密切监测,包括:

*神经系统检查:观察患者的神经系统功能变化,如意识状态、瞳孔反应、肌力等。

*颅内压监测:直接或间接测量颅内压,评估脱水治疗的效果。

*血浆渗透压:监测血浆渗透压,避免过度脱水导致电解质紊乱。

*尿量及尿比重:监测尿量和尿比重,评估利尿效果和脱水情况。

脱水治疗的注意事项

脱水治疗需要谨慎应用,注意以下事项:

*过度脱水:过度脱水会导致低血容量、低钠血症、脱水性脑病等并发症。

*电解质紊乱:脱水剂利尿后可引起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电解质紊乱。

*高钠血症:甘露醇脱水后可引起高钠血症,尤其在合并肾功能不全时。

*颅内出血:脱水治疗可使颅内血管痉挛加重,增加颅内出血风险。

*感染:激素脱水治疗可降低免疫力,增加感染风险。

总的来说,脑水肿的脱水治疗是一项复杂的治疗措施,需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谨慎应用,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和脱水效果,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第五部分颅内出血的止血与颅压控制关键词关键要点脑出血急性期的颅内压控制

1.降低颅内压:使用甘露醇、速尿、甘油果糖等药物脱水,减少脑脊液和脑组织容积;应用高渗盐水静脉点滴,使血浆渗透压升高,促进脑脊液向血管内转移,降低脑脊液压力。

2.控制颅内高压:可通过使用镇静剂、麻醉剂等药物降低脑代谢率,减少脑血流,减轻脑水肿。必要时,可使用脑室外引流装置引流脑脊液,缓解颅内高压。

3.预防和治疗脑疝:脑疝是颅内高压的严重并发症,可通过维持呼吸道通畅、纠正电解质紊乱、控制发热等措施进行预防;一旦发生脑疝,应立即进行手术减压,缓解颅内高压,挽救生命。

脑出血颅内出血的止血

1.促凝药物应用:可使用维生素K1、酚磺乙胺、氨基己酸等药物促进凝血因子合成,增强血小板功能,提高凝血能力,止血。

2.介入治疗止血:对于出血量大或持续出血的患者,可考虑介入治疗,如血管内栓塞、球囊压迫术等,直接阻断出血血管,止血。

3.手术止血: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出血量大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开颅血肿清除、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等,直接清除血肿或阻断出血灶,止血。颅内出血的止血与颅压控制

颅内出血是儿童危重症中常见的危及生命的情况,其病因包括颅脑外伤、脑血管畸形、凝血功能障碍等。及时有效的止血和颅压控制是抢救颅内出血患儿的关键。

止血措施

*外科干预:对于持续性出血或血肿量较大的颅内出血患者,需要考虑外科手术干预。手术方式包括开颅血肿清除、脑室引流、血管栓塞等。

*药物止血:可使用止血药物如止血敏、瑞止血、维生素K等,抑制纤溶酶的活性,促进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形成。

*血浆置换:对于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可考虑血浆置换,置换出有缺陷的凝血因子和抑制物,补充正常的凝血因子。

*局部止血:对于局部出血,可采用局部压迫、注入止血剂、激光凝固等方法止血。

颅压控制措施

*脱水治疗:使用甘露醇、呋塞米等利尿剂,促进脑脊液的生成和排出,降低颅内压。

*头部抬高:将患儿的头部抬高30-45度,促进静脉回流,减少脑部充血。

*巴比妥类药物:使用巴比妥类药物如硫喷妥钠、异戊巴比妥,可抑制脑代谢和颅内血流量,降低颅内压。

*体温控制:控制患儿的体温在34-36℃,降低脑代谢率,减少颅内血流量。

*神经保护剂:使用神经保护剂如甘露醇、茵栀黄等,保护神经细胞不受缺血缺氧损伤的影响。

*人工冬眠:对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可考虑使用人工冬眠,通过降低脑代谢和血流,降低颅内压。

*脑室引流:对于脑室扩大、脑脊液循环障碍患者,可考虑脑室引流,引出过多的脑脊液,降低颅内压。

监测指标

在颅内出血的抢救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以下指标:

*意识状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

*瞳孔变化:瞳孔大小、反应

*生命体征:血压、心率、呼吸

*颅内压:颅内压监测(ICP)

*脑电图(EEG):脑电活动

*影像学检查:CT、MRI,评估出血量、血肿部位和范围

预后影响因素

颅内出血的预后受以下因素影响:

*出血量:出血量越大,预后越差。

*出血部位:小脑出血、脑干出血预后较差。

*患儿年龄:新生儿、婴幼儿预后较差。

*并发症:如继发性脑水肿、感染等,会影响预后。

*抢救及时性: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对预后有重要影响。第六部分休克的液体复苏与血管活性药物关键词关键要点休克液体复苏

1.液体复苏的目标:纠正低血容量和恢复组织灌注,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避免内脏器官损害。

2.液体复苏的原则:足量、快速、针对性,根据病因和严重程度个体化治疗。

3.液体复苏的监测:密切监测患儿生命体征、血乳酸水平、尿量等指标,及时评估液体复苏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休克血管活性药物

1.血管活性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根据作用方式,血管活性药物可分为血管收缩剂、正性肌力药物、血管扩张剂等。

2.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指征:休克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液体复苏不足以纠正低血容量和维持组织灌注时。

3.血管活性药物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血管活性药物可引起血压波动、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等副作用,需密切监测并谨慎使用。休克的液体复苏与血管活性药物

液体复苏

*对于休克患儿,液体复苏是至关重要的。

*主要目标是恢复组织灌注和纠正血容量不足。

*首次液体复苏剂量建议为20毫升/公斤,晶体液(如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或膠體(如白蛋白或明胶)。

*应监测生命体征,根据患儿的反应进行液体复苏剂量的调整。

*过度液体复苏会增加肺水肿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血管活性药物

当液体复苏不足以维持血压或组织灌注时,可能需要血管活性药物。

1.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种肾上腺素前体药物,具有α和β受体激动作用。

*低剂量(<2微克/公斤/分钟)导致肾脏灌注增加和尿量增加。

*中等剂量(2-10微克/公斤/分钟)导致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

*高剂量(>10微克/公斤/分钟)可能导致心肌收缩力增加和心律失常。

2.去甲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肾上腺素激动剂,具有α1-和β2-受体激动作用。

*具有强大的血管收缩作用,可迅速升高血压。

*副作用包括心律失常、高血糖和组织坏死。

3.多巴酚丁胺

*多巴酚丁胺是一种合成肾上腺素类似物,具有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受体激动作用。

*具有血管扩张和肾脏灌注增加的作用。

*常见副作用包括头痛、恶心和呕吐。

4.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是一种强大的肾上腺素激动剂,具有α和β受体激动作用。

*具有强烈的血管收缩作用,可迅速升高血压。

*主要用于严重休克或过敏反应。

*副作用包括心律失常、高血糖和肺水肿。

选择血管活性药物的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的血管活性药物取决于休克的病因、患儿的年龄和基础疾病。

*多巴胺通常是儿科休克的一线用药,特别是对于容量不足引起的休克。

*去甲肾上腺素用于需要更强血管收缩作用的情况,例如感染性休克或败血性休克。

*多巴酚丁胺用于需要血管扩张和肾脏灌注增加的情况,例如心源性休克或肝衰竭。

*肾上腺素用于需要迅速升高血压的紧急情况,例如过敏反应或心搏骤停。

监测和剂量调整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必须密切监测心率、血压、尿量和组织灌注。

*根据患儿的反应调整剂量。

*过度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会增加不良事件的风险。

*在血压稳定和组织灌注得到改善后,应逐渐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的剂量。第七部分脏器功能衰竭的支撑治疗关键词关键要点【脏器功能衰竭的支撑治疗】

1.呼吸功能衰竭的支撑治疗:

-机械通气:支持呼吸,改善氧合,纠正酸碱失衡。

-无创通气:避免气管插管,维持呼吸稳定。

-高流量氧疗:提供高浓度氧气,减少呼吸功。

2.循环功能衰竭的支撑治疗:

-血管活性药物:升高血压,改善组织灌注。

-液体复苏:改善血容量,纠正低灌注状态。

-机械循环支持:体外膜肺氧合(ECMO)或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维持循环稳定。

3.肾功能衰竭的支撑治疗:

-透析治疗: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清除代谢废物和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利尿剂:增加尿量,减少水分和钠潴留。

-补液:维持液体平衡,预防电解质紊乱。

4.肝功能衰竭的支撑治疗:

-保肝治疗:护肝药物、抗氧化剂和氨基酸制剂,减轻肝脏损伤和功能衰竭。

-腹腔穿刺术:减轻腹胀和腹水,改善肝脏血流。

-肝移植:严重肝功能衰竭的最终治疗手段。

5.神经功能衰竭的支撑治疗:

-镇静剂:控制惊厥,减轻脑水肿。

-神经保护剂:减轻脑损伤后的神经元损伤。

-脑复苏:维持脑灌注,改善脑代谢。

6.脓毒症休克的支撑治疗:

-抗生素:控制感染,预防脓毒症进展。

-液体复苏:维持血容量和灌注。

-血管活性药物:升高血压,改善组织灌注。

-免疫调节剂:调控免疫反应,减轻脓毒症炎症反应。脏器功能衰竭的支撑治疗

脏器功能衰竭是儿科危重症的常见并发症,及时有效的支撑治疗对于降低病死率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一、呼吸衰竭的支撑治疗

1.机械通气

*指征:持续性高碳酸血症(PaCO2>55mmHg)或低氧血症(PaO2<60mmHg)。

*模式:根据患儿的呼吸模式和病情选择适当的通气模式,如低压支持通气(PSV)、同步间歇正压通气(SIPPV)、持续正压通气(CPAP)。

*参数:根据患儿的肺部顺应性、呼吸功和氧饱和度调整通气参数,如潮气量、呼吸频率、吸气时间、吸呼比、峰压、平均气道压(MAP)。

2.呼吸道管理

*气管插管:用于维持气道开放,确保通气和分泌物的抽吸。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通过鼻塞或面罩提供持续的正压,改善气道顺应性和氧饱和度。

3.呼吸道分泌物处理

*雾化吸入:使用祛痰剂(如N-乙酰半胱氨酸)或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稀释和液化呼吸道分泌物。

*胸部叩诊和体位引流:帮助松动和排出呼吸道分泌物。

二、心血管功能衰竭的支撑治疗

1.液体复苏

*纠正低血容量和低血压。

*根据患儿的入院体重、休克类型和液体敏感性评估液体需求量。

2.血管活性药物

*去甲肾上腺素(NA):首选血管加压药,具有α1和β1受体激动作用,可升高血压和心输出量。

*多巴胺:具有多种受体激动作用,可增加心输出量、降低周围血管阻力。

*多巴酚丁胺:具有β1受体激动作用,可提高心肌收缩力。

3.机械支持

*持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用于纠正严重的液体超负荷和电解质紊乱。

三、肾功能衰竭的支撑治疗

1.持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

*透析:清除血液中的有害代谢产物和水分。

*超滤:清除血液中的过量水分。

2.血液透析

*使用半透膜将血液中的废物和水分清除到透析液中。

3.腹膜透析

*通过腹膜作为透析膜将血液中的废物和水分清除到腹腔透析液中。

四、电解质紊乱的支撑治疗

1.低钾血症

*输注氯化钾或磷酸钾溶液。

*监测血钾浓度,及时调整输液剂量。

2.低钙血症

*输注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溶液。

*监测血钙浓度,必要时追加输液。

3.低镁血症

*输注硫酸镁溶液。

*监测血镁浓度,必要时追加输液。

五、酸碱平衡紊乱的支撑治疗

1.酸中毒

*输注碳酸氢钠溶液。

*监测动脉血气,及时调整输液剂量。

2.碱中毒

*输注生理盐水或氯化铵溶液。

*监测动脉血气,及时调整输液剂量。

六、营养支持

1.静脉营养

*提供必需的热量、蛋白质、脂肪、电解质和维生素。

2.肠内营养

*通过鼻胃管或胃造瘘管提供营养。

七、其他支撑措施

1.镇静镇痛

*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咪达唑仑、洛拉西泮)和阿片类止痛药(如吗啡、芬太尼)缓解患儿的疼痛和焦虑。

2.保护性隔离

*对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进行保护性隔离,防止感染。

3.心肺复苏

*在患儿发生心脏骤停时及时实施心肺复苏。

通过综合运用上述支撑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脏器功能,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有利条件,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第八部分新生儿特定危重症的救治关键词关键要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救治

1.抢救黄金时间:把握分娩后6小时内的最佳治疗窗口期,尽早降温治疗。

2.降温治疗:利用低温灌注或全身体温管理技术,将患儿的脑温降低至32-34℃,维持24-48小时。

3.神经保护治疗:应用苯巴比妥、温和性低温或高压氧等神经保护剂,保护脑细胞。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救治

新生儿特定危重症的救治

1.新生儿窒息

*复苏策略:

*立即清理呼吸道,评估呼吸和心率。

*无呼吸或心率,立即心肺复苏术(CPR)。

*有呼吸困难,给予辅助通气,包括机械通气。

*纠正低氧血症和酸中毒。

*抢救措施:

*胎膜早破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窒息后脑病,给予低温治疗、抗惊厥药和营养支持。

*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给予吸入一氧化氮、肺扩张剂和前列腺素。

*分娩后吸入羊水,给予抗生素、支气管扩张剂和胸腔引流。

2.新生儿败血症

*抢救策略:

*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血液培养和抗生素治疗。

*维持液体和电解质平衡。

*监测生命体征和器官功能。

*抢救措施:

*足量抗生素,覆盖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

*重症败血症,给予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和肾上腺素。

*脓肿形成,需要手术引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给予机械通气和肺保护性通气策略。

3.新生儿黄疸

*抢救策略:

*识别高危因素,及早干预。

*光照治疗,足量光照时间和强度。

*严重黄疸,考虑换血治疗。

*监测胆红素水平和胆汁酸水平。

*抢救措施:

*母乳性黄疸,适当调整母乳喂养时间。

*胆汁淤积,给予胆汁酸治疗和手术解剖。

*核黄疸,给予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苯巴比妥和换血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