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1页
福建省南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2页
福建省南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3页
福建省南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4页
福建省南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平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0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课内基础知识(9分)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A.会论虞常(讨论)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安定)其脆易泮(同“判”,分离)厚币委质事楚(呈献)B.常于几成而败之(接近)皆为陛下所成就(栽培)文胜质则史(虚饰)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聪明)C.顷襄王怒而迁之(流放)当察乱何自起(同“尝”,尝试)才能不及中人(平常的人)虞常果引张胜(牵扯)D.复众人之所过(弥补)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来)争宠而心害其能(嫉妒)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2.按照词类活用分类,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与越人水战②欲因此时降武③其坚不能自举也④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⑤尊贤而重士⑥履至尊而制六合⑦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⑧单于壮其节⑨非礼勿视⑩蝉蜕于浊秽A.①⑥/②③⑧/④⑤/⑦/⑨⑩ B.①⑩/②⑦/③⑤/④⑥⑨/⑧C.①⑥/②④⑧/③⑤/⑦⑨/⑩ D.①⑩/②⑦/③⑥⑨/④⑤/⑧3.按照文言句式特点分类,下列句子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③信义安所见乎④请买其方百金⑤兵挫地削⑥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⑦合抱之木,生于毫末⑧举贤以自佐⑨敏于事而慎于言⑩单于子弟发兵与战A.①⑥/②⑤/③⑧/④⑩/⑦⑨ B.①⑧/②⑤/③⑥/⑦⑩/④⑨C.①⑥/②⑦/③⑤/④⑩/⑧⑨ D.①⑧/②⑦/③⑩/④⑥/⑤⑨二、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传统媒体的价值诉求当中,理性是第一位的。新闻专业精神的核心理念是“客观性新闻”,作为保持客观和展示“专业精神”的一部分,记者的“情感表达受到编辑的严格监管和约束”。不仅在新闻实践行业,研究学者们也认为,新闻专业精神是“解释性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专业新闻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因此,传统媒体时代传播基本上是单向的,面向抽象的公众而不是具体的个体。而大众媒介的实质本身是对人的传播活动的发展和强化,它应人的需要而产生、为人的服务而存在,“为人并有利于人,是它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也暗合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王阳明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要“致良知”,其实就是要从人的本心出发来感受世界。随着融媒体的不断发展,不少研究者认为,真正的数字化新闻将导致新闻业的“共同化”,使受众得以更充分地参与新闻过程。技术平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能赋予受众权力,这使得受众对新闻价值的理解更加灵活、可移动以及更具参与性。不可否认,技术确实在新闻范式的情感转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闻制作借鉴并进一步发展了游戏和健康传播等其他领域的情感驱动技术,使其成为日常新闻内容制作的一部分。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的H5作品《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吸引亿万受众参与,央视频利用8K+VR进行冬奥会报道,再到沉浸式新闻的场景式体验,无不是围绕着受众进行传播,调动了用户更多的感知器官,用更加个性化的融媒体新闻作品影响人、塑造人、感染人。在这里,情感再次成为完美的起点。近几年,新闻业情感的新兴研究领域受到情感驱动的新闻创新浪潮的支持,例如沉浸式新闻。具体而言,沉浸式新闻通过讲故事的情感风格来吸引用户参与,通常以创造同理心为明确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沉浸式新闻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它是沉浸式技术、互动和叙事选项的融合,在用户之间创造了一种存在感,其结果是增加了情感参与。数字环境中日益增加的竞争压力意味着新闻从业人士需要更加认真地对待他们的受众,这包括对实际用户传播实践的反馈检查,以及对观众在观看新闻时获得的情感满足。(摘编自李晓鹏、范静涵《媒介深度融合下新闻传播的“理性─情感”共融范式》,有删改)材料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人民日报》评论以“在理性权威中诉诸感性表达”的方式,引领了主流媒体重大事件主流舆论传播新潮流。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在疫情期间,《人民日报》理性权威类评论总量大于诉诸感性类评论,但在疫情防控期,诉诸感性类评论占比高于理性权威类;进入复工复产期后,诉诸感性类评论占比明显下降,恢复了往日以理性权威为主的舆论引导模式。总体而言,一系列评论员观察凸显了系列化新闻言论写作中感性与理性交织的独特魅力。从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角度切入,以感性与理性交织的方式评述,力求提升社会感性认识,引发情感共鸣,通过情感交流帮助受众形成理性认知,吸纳多层次受众群体,扩大了自身影响力。《人民日报》在主流媒体理性权威的优势之上,贯穿注入感性因素,以高频采用情感词汇、平实的话语风格诉诸感性表达,激发群众情感共鸣,构筑价值认同,形成了强有力的主流舆论传播主阵地,为主流媒体在重大事件中主流舆论传播树立了优秀典型。从统计结果来看,疫情防控期转载量top5的评论文章里有4篇重视情感表达,高频情感词汇主要有“团结”“坚决”“力量”“生命”等,说明这一时期感性词汇高频出现的评论公众认可度较理性类评论更胜一筹。另外,复工复产期的评论虽逐步恢复往日理性权威为主的评论风格,但转载量top5的评论里仍有3篇内容呈现明显诉诸情感话语的特征,高频情感词汇主要有“努力”“生命”“力量”“积极”等,说明这一时期诉诸情感表达较之纯理性引导更能激发社会共情。鉴于此,面对重大突发事件,主流媒体应重视情感因素在主流舆论传播中的应用,顺应受众情感化阅读倾向,深入挖掘报道素材中的感性因素,力求评论报道既能理性权威、晓之以理,又能传递温暖、动之以情,以此达到通过主流媒体发布的主流舆论既能保持意识形态的旗帜导向、又能形成深入人心的价值认同的目标,在确保舆论方向不出错的前提下,以理性逻辑魅力交织感性话语表达的方式,提升自身舆论影响力。(摘编自刘明洋、吴洁《在理性权威中诉诸感性表达》,有删改)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众媒介强化人的传播活动,其产生、存在都是以“人”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但这一特点在传统媒体时代被弱化。B.沉浸式新闻是一种融合,通过讲故事的风格来吸引用户,以创造同理心为目的,在用户之间创造存在感,增加情感参与。C.新闻要引发关注、激起共鸣,不仅要具有新闻价值和理性思考,还要从感性视角出发,重视理性基础上的情感注入。D.在媒介深度融合的时代,媒体更加注重受众情感的交流与表达,因此诉诸感性类评论的公众认可度高于理性类评论。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与传统媒介时代的“客观性新闻”相比,融媒体环境下的“参与性新闻”塑造了新闻新的风格和实践,应当摒弃前者。B.材料一第二段中引用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学思想,是为了论证追求本心是人生的一种至高的境界。C.新闻从业者只要认真对待受众,对传播反馈检查,使观众在观看新闻时获得情感满足,就能减轻在数字环境中的压力。D.两则材料都谈及新闻“情感表达”,但同中有异,材料一立足于新闻传播的本质,材料二则是侧重新闻话语的表达。6.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在理性权威中诉诸感性表达”这个观点的一项是()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立论与驳论相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别了,“不列颠尼亚”》报道了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着重描述了三次降旗和一次升旗,记者将昂扬的民族情怀和个人情感融入对场景的选择和刻画之中。C.《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以事实为基础,既表现出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又彰显了科学抗疫的理性思考;“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等诗句使文章表达更动人。D.《包身工》以时间为序,真实再现了包身工晨起与做工时的悲惨状况,字里行间饱含同情,散发出博爱情怀,像一把手术刀,解剖着那个残酷时代的“脓疮”。7.技术发展在新闻范式的情感转变中发挥着哪些重要作用?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8.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要求,要“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新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平凡的世界(节选)路遥一九七七年元月中旬,孙少平要在原西县高中毕业了。①在最后的几天里,所有的毕业班都处在一片混乱之中。同学们互赠礼物,整理自己的东西;单个照相,集体合影;要好的朋友也纷纷聚在一起照一张留念照。县照相馆干脆专门抽出几个人到中学来为同学们服务。许多手头宽裕的学生,都一群一伙到街上的国营食堂去聚餐——那里的桌子板凳这几天都让这些年轻人占据了。这样的时候,同学们心里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复杂感情。进校时盼着毕业的一天,可临近这一天的时候,又都有些依依不舍。更主要的是,所有的人都认识到,他们的少年时代也就随之而结束了。现在大学不直接在应届高中生中选拔,这就意味着大家从此不得不走向社会,开始过另一种生活:城里的同学除过个别情况特殊者,都要到附近的农村去插队;乡里的学生得各回各家,开始自己的农民生涯。②别了,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少平和同学们的心情一样。他对终于能离开这学校而高兴,同时又有一种说不出的惆怅。是的,再过几天,他就要回双水村了。从这点上来说,他内心里隐隐地充满了烦恼。说心里话,他虽然不怕吃苦,但他从小在那里长大,一切都非常熟悉。他现在觉得,越是自己熟悉的地方,反倒越没意思。他渴望到一个陌生的世界去!他读过不少书,脑子保持着许多想象中的环境。他甚至想:唉,我在这世界上要是无亲无故、孤单一人就好了!那我就可以无牵无挂,哪怕漫无目的地到遥远的地方去流浪哩……当然,这只是一种少年的可笑幻想罢了。他超越不了严峻的现实,也不可能把一种纯粹的唐·吉诃德式的浪漫想法付诸行动——他其实又是一个冷静而不浮躁的人。孙少平热爱自己家里的每一个亲人。但是,他现在也开始对这个家庭充满了烦恼的情绪。一家人整天为一口吃食和基本的生存条件而战,可是连如此可悲而渺小的愿望,也从来没有满足过!在这里谈不到诗情画意,也不允许有想象的翅膀——一个人连肚子也填不饱,怎么可能去想别的事呢!他从此以后,就要开始这样生活:他每天要看的是家里人的泪水、疾病、饥饿和愁眉苦脸。他将没有住处,在家里喝两碗稀汤饭后,继续到金家湾那边找地方睡。当然,第二天还要早起,因为要返回田家圪崂这面的一队来劳动。毫无疑问,他将再没有读书的时间——白天劳动一天,晚上一倒下就会呼呼入睡。再说,到什么地方去找书呢?报纸可以到村里的小学去看,但《参考消息》再也看不成了。他将不可避免地又一次和外面广大的世界隔绝。如果他当初不知道这世界如此之大也罢了,反正双水村和石圪节就是他的世界。但现在他通过书本,③已经“走”了那么多地方,他的思想怎么再会仅仅局限于原来的那个小天地呢?但不论他怎样想,现实终究是现实。几天以后,铺盖一卷,他就得动身回家。当然,眼下他还要正常地在学校度过这最后的几天……在离校的两天前,所有的公事和私事基本都完结了。他把自己的一点零七碎八收罗在一起,就一个人出了校门。他想在离别之时,再到县城转一转。他不是去逛商店,也没有什么具体事可办。他是到自己曾熟悉的那些地方去走一圈。这些“熟地方”有的在城里,但大部分在城外。有些地方是他经常去寻觅吃食的山野;有些地方是他读过书的土圪崂;也有他曾饿着肚子睡过觉的小草窝。当然,他也没忘了来到原西河畔,在他因最初的失恋而落过泪的地方,再一次伤感地追忆当初的情景……当他立在原西河边的时候,他也想起了他的好朋友金波。金波已经当兵去了青海——他来信说在师部的文工团吹长笛;还说他们住在藏民区,附近有一个军马场……他很羡慕金波,什么时候能像他一样去远方闯荡一回呢?他想,下一次征兵的时候,他能不能也去当兵?临近吃下午饭的时候,少平已经把“该走的地方”都走过了,于是就返身回学校。④冬日西沉的残阳余晖在原西河对面的山尖上留了不多的一点。原西河两岸的河边结了很宽的冰,已经快在河中央连为一体了。寒风从河道里吹过来,彻骨般刺冷。少平很快地进了破败的城门洞,走到街面上。街上冷冷清清,已经没有了多少行人。城市上空烟雾笼罩,远远近近灰蒙蒙一片。县广播站高杆上的信号灯,已经闪烁起耀眼的红光。从不远的体育场那里,传来人的喊叫声和尖锐的哨音……所有这一切,现在对少平来说,都有一种亲切感。他在这里生活了两年,渐渐地对这座城市有了感情——可是,他现在就要向这一切告别了。再见吧,原西。记得我初来之时,对你充满了怎样的畏怯和恐惧。现在当我要离开你的时候,不知为什么,又对你充满了如此的不舍之情!是的,你曾打开窗户,让我向外面的世界张望。你还用生硬的手拍打掉我从乡里带来的一身黄土,把你充满炭烟味的标志印烙在我的身上。老实说,你也没有能拍打净我身上的黄土;但我身上也的确烙下了你的印记。可以这样说,我还没有能变成一个纯粹的城里人,但也不完全是一个乡巴佬了。再见吧,亲爱的原西……孙少平怀着愉快而又伤感的情绪,用脚步,用心灵,一个下午回溯了自己两年的历程。(有删改)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开头部分简要介绍了时间和事件,这一简单朴实的开篇立即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让人想要了解更多。B.孙少平毕业时想起了金波,希望能像他一样去远方闯荡,是因为他厌恶贫困的、与外面世界隔绝的农村生活。C.节选部分的文字介绍了孙少平毕业时的情景,正是学习改变了孙少平,使他成为一个不甘平庸的理想主义者。D.文本细腻地展示了孙少平毕业时内心的矛盾与苦闷,和《老人与海》一样,都大量运用了内心独白的手法。10.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混乱”既指原西县高中生毕业生活的忙碌,又指毕业生们心绪的纷乱。B.句子②中“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是孙少平的高中学习时光,也是他的理想生活。C.句子③中的“走”,是学习的意思,孙少平通过书本开拓了视野,深化了思想认识。D.句子④暗含时间概念,与下文的“刺冷”“耀眼的红光”等景物描写暗示时间推移。11.“街上冷冷清清,已经没有了多少行人”这个段落,写出了孙少平多重的身心感受。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12.《平凡的世界》被誉为“现实主义畅销书”的代表作品,请结合文本分析其现实主义的创作特点。三、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孟子曰:“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节选自《孟子·离娄章句上》)材料二: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圣王有百,吾孰法焉?曰:文久而灭,节族①久而绝。故曰: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故曰: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欲知上世则审周道,欲知周道则审其人所贵君子。故曰: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节选自《荀子·非相》)材料三:法不可以轻变也,亦不可以苟因也。苟因,则承敝袭舛,有颓靡不振之虞;此不事事之过也。轻变,则厌故喜新,有更张无序之患;此太多事之过也。二者,法之所禁也,而且犯之,又何暇责其能行法哉?去二者之过,而一求诸实,法斯行矣!执事发策,考荀、孟之异论,稽国家之旧章,审沿革之所宜,求综覈②之实效。愚尝伏而思之:夫法制无常,近民为要;古今异势,便俗为宜。孟子曰:“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荀卿曰:“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是俗儒也。”两者互异,而荀为近焉,何也?法无古今,惟其时之所宜,与民之所安耳。时宜之,民安之,虽庸众之所建立,不可废也;戾于时,拂于民,虽圣哲之所创造,可无从也。后王之法,其民之耳而目之也久矣;久则有司之籍详,而众人之智熟,道之而易从,令之而易喻。故曰:法后王便也。(节选自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二)》)[注]①节族:音乐的节奏。族,通“奏”。②综覈:亦作“综核”,综合考核事物名称和实际是否符合。13.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略法先王A而足B乱C世术D不知E法后王而一F制度G是俗H儒也。1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指《诗经》,为“五经”之一,内容上分为“风、雅、颂”。B.胜,指尽,与《鸿门宴》“刑人如恐不胜”中的“胜”词义相同。C.法,指效法,与《苏武传》“羝乳乃得归”中的“乳”用法不同。D.喻,指知晓、明白,与成语“不言而喻”中的“喻”词义相同。1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统治者想要让百姓受到恩泽、政治成为后世的模范,那么施行先王的治国之道要比拥有仁爱之心更为重要。B.荀子认为由隐微可知显明,想知道上古情况就要研究周朝治国之道,想要研究周朝治国之道就要审察他们尊重的君子。C.孟子和荀子主张侧重不同。孟子认为管理政事要遵循先王之道;荀子认为后王的事迹是圣王中最显著的,要效法后王。D.张居正认为法制不能轻易改变,否则就是没事找事,如果一个人连这种禁忌都敢犯,那么要求他执行好法令是很难的。16.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舍后王而道上古,譬之是犹舍己之君而事人之君也。(2)苟因,则承敝袭舛,有颓靡不振之虞;此不事事之过也。17.张居正支持荀子“法后王”主张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临江仙·次韵尚书兄送别①李弥逊枝上子规催去旆,柳条偏系离情。片云留雨锁愁城。不堪明月夜,寂寞照南荣②。莫作东山③今日计,风雷已促鹏程。功成来伴赤松④行。却寻鸿雁侣,尊酒会如星。[注]①李弥逊,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进士。“尚书兄”指其兄李弥大。②南荣,南方之地。③东山,东晋谢安早年隐居东山。④赤松,即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1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多用拟人手法,如以子规“催去施”、柳条“系离情”等表达离别之愁。B.上片情景交融,如“片云留雨锁愁城”,于景物描写中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C.“不堪明月夜,寂寞照南荣”一句是虚写,想象与兄长分别之后的孤独寂寞。D.“鸿雁侣”指漂泊无定的朋友,暗示了时代动荡,国家破碎,百姓流离失所。19.有人评说此词虽写送别,却格调昂扬。请结合词下片简要分析。(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颜渊》中,孔子认为一个人若能做到约束自我,自觉遵守“礼”,那么所有人都会称赞他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赋予了月亮与潮水活泼的生命,“_____________”写出了月光洒满江面,牵动着离人的别愁。(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引用《尚书》中的“满招损,谦得益”,总结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4)《过秦论》中,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军事”上对内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对外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5)小明在整理古代诗歌笔记时发现,古人常在诗歌中使用意象来表达自己情感。请写出运用“铁马”这一意象来表情达意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语言文字运用(7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那个月夜,是我迈向人生自立的开端,向往浪漫,却没有浪漫,也不懂得浪漫,虽然手里攥着爱尔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