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小说多有从形式上看来,经过三次重复才能完成的情节,著名的如“刘玄德三顾茅庐”“宋公明三打祝家庄”,等等。这种情节的特点是同一施动人向同一对象作三次重复的动作,取得预期效果,因而笔者称之为“三复情节”。由元明至清末,无论长篇短篇、世情、神魔、英雄传奇、侠义公案等各体各类,中国通俗小说对“三复情节”模式的运用普遍深入而且持久。其意义各自不同。有的妙在“三复情节”本身,有的有调节叙事节奏的作用,有的还可以起到加强组织结构的作用,如《红楼梦》中“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以先秦人最重的卜筮而言,《礼记·曲礼上》简括为“卜筮不过三”,孔颖达疏:“卜筮不过三者,王肃云:‘礼以三为成也。’”“礼以三为成”就是说“三”为成礼之数,过或不及都是非礼的行为。而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礼教的社会,无往而不有礼数,所以“筮不过三”“礼以三为成”实行的结果就是“事不过三”。“事不过三”即是周秦以来中国人生活中一个重要而突出的习惯法则,它表现了中国人处事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作风。中国人“礼以三为成”——“事不过三”的文化传统,也就是一件事可以做三次,并且最多做到三次的观念与习惯,乃是中国小说“三复情节”的生活渊源。“三复情节”合乎美的比例和尺度。亚里士多德《诗学》认为:“戏剧的情节也应有一定的长度,最好是可以让记忆力把它作为整体来掌握。”显然,与定数“三”的绝对量度相联系,“三复情节”最合乎审美在“体积大小和秩序”上的要求。它既不太大,又不太小,对于读者来说,正是有一定长度,又便于“让记忆力把它作为整体来掌握”的那种美感形式。《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三气周瑜”,比“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九伐中原”更脍炙人口的事实,正可以证明“三复情节”形式美的这种优越性。其次,“三复情节”合乎寓变化于整齐、统杂多于单一的美学理想。“三复情节”写一件事重复做三次而成功,故事主要在两个人物(或方面)之间展开,有头、有身、有尾,相对独立,具有单纯和整一的特点;而在高明的作家笔下,情节内部每一重复的内容都有变化深入,使一个可能很简单的情节得以宽展、延长而局面不可预拟,如金圣叹评《水浒传》曰:“三打祝家,变出三样奇格,知其才大如海。”一般情况下,“三复情节”的发展表现为进展→阻塞→进展→阻塞→进展→完成的三段式形态。这种螺旋上升的三段完成模式,强化了矛盾双方的对立,合比例而又有节奏地把故事推向高潮。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这种处理情节的手法推迟了高潮的到来,使读者期待的心弦绷到最紧,而又未至于滥用读者的耐心,在读者急不可待的顶点,恰到好处地呈现结局,这正如筑堤遏流,筑到可以承受的极限突然放开,才能造成水流宣泄的最壮观场面。(摘编自杜贵晨《中国古代小说“三复情节”的流变及其美学特点》)材料二:中国古典小说“以三为法”的最本质的艺术特征是体现了审美简化的原理。小说家运用“三”这个有意味的数字,把复杂的千头万绪的社会现象归结到一种有规律的简明的艺术形式当中。诸葛亮长期隐居隆中,不攀豪强。一旦出山,便与刘备纵谈天下大势,指出了三分天下的总策略。这是整个封建时代中国文人“入世”和“出世”传统心态的反映,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心理结构转化过程的再现,小说家设置了一个三请诸葛亮的情节结构,艺术处理简单而又深邃。“以三为法”的结构叙事艺术是以层次演进来体现自己“结构特征”的简化。三,在古人的眼里本来就是“多”的意思,“以三为法”就要求依据多样而统一的美学命题,把小说主题和题材的统一与情节描写、人物刻画的多样,形成各个部分渐次演进,从而使整个作品处于最简的结构之中,归结为演进美。犹如在一个乐章中不断重复主旋律,但由于每一次重复,音调和节奏不断变化,在给人们新的美感享受时,又强化对主旋律的领悟和理解。《红楼梦》正面描写发丧送葬的重大情节共有三次:即秦可卿之死、贾敬之死和贾母之死。按照他们的身份和地位来说,丧礼得应当一次比一次“体面”,可是恰恰相反。秦可卿死后,着意渲染丧事的豪华和侈糜,其排场之大,挥霍之巨,贾府空前。贾敬丧事的规模与其嫡亲的孙媳妇秦可卿相比,就大为逊色了。贾母的丧事,则是“内囊尽上来”后又被抄家的情况下操办的,整个丧事,“银钱吝啬”。送殡的队伍更是寒伧,连车辆也是叫贾蔷到亲戚家借去的。总之,曹雪芹设计的这三件丧事,从死者的身份、辈份、年龄与其出丧的铺排、规模和气势,不仅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重要的则是形象地表现了一个赫赫扬扬百年望族之家,如何从“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到逐步衰败的历史过程。三代人物,三次发丧,像三个阶段的标志一样昭示着封建贵族不可挽回的败亡的悲剧主题,显示出“以三为法”结构叙事对主题开掘的演进美。(摘编自郑铁生《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结构“以三为法”的文化意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三复情节”合乎周秦以来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法则,也合乎普遍的美学原理,在后世各种小说中一直被普遍应用。B.“礼以三为成”就是一件事情可以重复做到三次,但是不能超过三次,这在主观上就成了“事不过三”。C.中国古代小说情节也有重复三次以上的,但这种情节设计在形式美上不如“三复情节”优越,因而不能取得成功。D.《红楼梦》中秦可卿、贾敬和贾母三人丧事的情节设计,体现了审美简化的原理,在层次演进中表现贾府衰败的进程。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有效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B.“三复情节”这一情节模式,从形式上看来是三次重复,但是在其情节内部则有着变化深入或者层进。C.“三”可以表示基数“三”,如《屈原列传》“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也可以表示“多”,如《谏太宗十思疏》“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D.杜贵晨在别的文章中说“三复情节”表现为“起一中一结”的形态,这与材料一的说法有一致之处。3.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三复情节”的一项是()A.《西游记》: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B.《水浒传》:陆虞候火烧草料场C.《三国演义》: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D.《三国演义》:破关兵三英战吕布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5.“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是《红楼梦》中著名的“三复情节”。请结合《红楼梦》中贾府的变迁,根据两则材料,简析“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这个“三复情节”的作用。〖答案〗1.D2.C3.A4.①材料一整体采用层进式结构。②文章首先提出论题,简述三复情节的特点。③接着概述由元明到清末三复情节的运用情况,然后指出其生活渊源。④最后从三个方面分析其美学特征。5.①“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在小说情节刚刚展开之际,“二进荣国府”在贾府兴盛之时,“三进荣国府”在贾府势败之后。②起到加强组织结构,结构正文框架的作用,同时展现贾府衰败的过程,有助于小说主题的开掘。〖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在后世各种小说中一直被普遍应用”错。材料一是说“由元明至清末,无论长篇短篇、世情、神魔、英雄传奇、侠义公案等各体各类,中国通俗小说对‘三复情节’模式的运用普遍深入而且持久”,选项扩大范围。B.“在主观上”错,根据材料一第三段“所以‘筮不过三’‘礼以三为成’实行的结果就是‘事不过三’”,应为“在客观上”。C.“因而不能取得成功”错。材料一说“‘三复情节’合乎美的比例和尺度”,并没有说重复三次以上的,就不能取得成功。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屈原列传》“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中的“三”是“再三”“多”的意思,《谏太宗十思疏》“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中的“三”表示基数“三”。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与“三复情节”无关。C.“三结义”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个人结义,与“三复情节”无关。D.“三英战吕布”是刘备、关羽、张飞兄弟三人与猛将吕布的殊死战斗,不符合材料一“三复情节”的界定。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①材料一整体采用层进式结构。②文章第一段“这种情节的特点是同一施动人向同一对象作三次重复的动作,取得预期效果,因而笔者称之为‘三复情节’”首先提出论题,简述三复情节的特点。③第二至三段“由元明至清末,无论长篇短篇、世情、神魔、英雄传奇、侠义公案等各体各类,中国通俗小说对‘三复情节’模式的运用普遍深入而且持久”“中国人‘礼以三为成’——‘事不过三’的文化传统,也就是一件事可以做三次,并且最多做到三次的观念与习惯,乃是中国小说‘三复情节’的生活渊源”,接着概述由元明到清末“三复情节”的运用情况,然后指出其生活渊源。④第四、五、六段“‘三复情节’合乎美的比例和尺度”“其次,‘三复情节’合乎寓变化于整齐、统杂多于单一的美学理想”“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这种处理情节的手法推迟了高潮的到来……”最后从三个方面分析其美学特征。【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第六回是“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耳闻目睹荣府表面上是一派荣华繁盛景象,由此“一进”便正式揭开了《红楼梦》故事的正传,便开始了对现实生活深刻的描写与对封建末期社会的解剖。二进荣国府,则深入到贾府的许多角落,引出了贾府衣,食,住,行玩等各个方面。这次刘姥姥所接触的人物之多,所见的场面之广,感受惊叹之深,都胜过了第一次作者透过刘姥姥的观察、体验、评论,进一步地表现了贾府主子们的享乐与奢侈,既写出了贾府鲜花著锦之盛,又为日后贾府败落巧姐被救埋下了伏笔。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时,贾府已面临家破人亡,一片萧索凄凉。贾府的老祖宗贾母已死,昔日泼辣的凤姐病得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只得把自己的独生女儿托付给这位昔日来打秋风的穷老婆子。结合材料材料一“有的还可以起到加强组织结构的作用,如《红楼梦》中‘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可知,“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起到加强组织结构,结构正文框架的作用,同时展现贾府衰败的过程,有助于小说主题的开掘。(二)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团圆(节选)巴金晚会结束,小刘打手电给我照路,走原路回去。一路上我很兴奋。不仅是王芳的演唱,所有的节目都使我激动。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阔的心灵。我离开军政治部的那天,到王主任的房里辞了行回来,小刘给我打好了铺盖卷,在住室里等我。他要回到原来那个连队去。他向我表示了歉意。他虽然高兴回连队,可是他的讲话和举动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感情。我也不愿意这么匆匆地跟他分别。最后我同他约定过两个月到那个连队去看他。我并不曾失信。可是我去晚了些,已经是好几个月以后了。这中间我到过几个部队。我常常怀念小刘,因为我一直没有得到他的消息。我后来忽然听说小刘在的那个连队打了胜仗,把敌人占据的一个无名高地拿下来了。这些日子为了迎接国庆三周年,为了欢迎第二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各个部队都在打胜仗,到处都听得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迎接亲人。”我听到了许多捷报以后,再得到那个连队的胜利消息,我很难制止想会见小刘的欲望。过了国庆节,我便动身到那个连队去。我们在坑道里见到了连长。他已经得到了通知,又热情又亲切地接待我。我和他交谈了半个钟头的光景,便提起小刘的名字,还说我想见见小刘。“对,对,刘正清,是个好战士!”连长点头说。我连忙说明我跟刘正清很熟,并且把那次分别的情形也讲了。“不凑巧,他回国去了。“连长略略皱起眉毛说。我诧异地问道:“他回国去干什么呢?”我自己马上兴奋地接下去说:“参加国庆节观礼吗?”连长摇摇头说:“他挂了花,送回去了。”“他挂了花?伤重不重?”我愣了一下,惊问道。连长看了我一眼,声音低沉地答道:“两条腿都断了。”我变了脸色,着急地追问:“危险吗?”连长昂起头说:“这个小青年还嚷着要回朝鲜来打美国鬼子呢!”“他能回来吗?”我顺口问了这一句。话出口我才觉察到它是多余的了。连长看了我一眼,激动地说:“要是真依他的话,他一定要回来。那天他跟着我上战场,打到最后,主峰上还有个敌人的大母堡攻不下来,火力猛得很,我们牺牲了几个同志。我十分着急,拿起一包炸药,打算自己冲上去炸掉它。刘正清拉住我的衣服,要求我把任务交给他。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可是他自己满身是血,两条腿都完了。担架员来抬他,他还说‘我要坚持,我要打’。我后来去看他,他皱着眉头,脸上没有一点血色,我却没听见他哼过一声。我告诉他要给他请功,他还说自己没有好好完成任务,应当检讨。”……小刘虽然回国,但是我总算践了约,我在这个连队住下来了。头两三天我睡在炕上,半夜里好像总听见小刘在讲梦话,其实全是我自己在做梦。我本来打算在这里多住些时候,可是忽然接到王主任的电话,说是祖国来的慰问团就要到了,叫我马上回到军政治部去。我到了政治部,还是住在从前住过的地方。我几个月不来,山沟里也有了不小的改变。人多了,路宽了,房屋增加了,树木也茂盛了。沟口用松枝搭了一个牌楼,上面有这样九个字:“欢迎祖国人民慰问团。”走了一段路,见到好些熟人,还隐约听见文工团同志们的歌声。我放好行李就去见王主任。王主任在房里跟王芳谈话,一面在看手里的几张稿纸。他见我进去,跟我握了手,就把稿纸塞到我手里让帮忙修改。我摊开稿纸一看,原来是她写的一首欢迎慰问团的《献诗》。我还看到王主任修改的句子。她看见我不提什么意见,便挑出几个她自己认为不大妥当的句子要我替她解决。这次我总算给她帮了一点忙。她满意地拿回诗稿就向我告辞。我要留住她,她却笑着说:“我还要准备节目,再不回去,我们陈团长可要急死了。下次来吧。”我就说:“那么我陪你走一段吧。”她还要推辞,我却跟着她走出了洞子。出得洞来,我一开口就问起小刘的事情。她听到小刘的名字,马上说:“小鬼有个东西要我交给你!”我连忙问:“什么东西?”她侧过头看了我一眼,脸色马上变了,压低声音说:“笔记本。小鬼还说——”“他怎么说?”我打断了她的话。“他说他等了你几个月,他还以为你回国去了呢!”她答道,埋下头往前走,也不再看我了。我过了半晌,才再问一句:“他伤得怎样?”我心里不好过,我好像又看到小刘那张皮球似的脸,他笑得那么高兴地说:“我一定等着你!”王芳一面走,一面说,好像在自言自语:“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他比我坚强多了。”她一直不讲话,我后来实在忍不住又问一句:“他没有危险吧?”她忽然抬起头,提高声音说:“他一定会活下去,比我们还活得久。他没有腿,也能做许多、许多好事情。”她很激动,不过声音很坚决。但是这以后她又不作声了。我们默默地走到了文工团的住室。我拿到笔记本,马上打开翻看,在第一页上,我看见小刘亲笔写的四行字:“忠于团,就要忠于自己的工作;爱祖国,就要爱自己的同志。”王芳站在我旁边,低声念出了这两句话,然后解释道:“小鬼说他以后不一定能再见到你,请你留下这个做纪念吧。这些字是他入团的时候写的。”我郑重地放好了笔记本,跟王芳紧紧地握一次手,一个人慢慢地走回去。(有删改)文本二:巴金的小说理论是他大量小说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他视创作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主张创作面向读者,“把心交给读者”,和读者进行诚挚的情感交流;同时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肯定情感是创作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技巧只是它的附庸。(摘编自许德《论巴金的小说理论与批评》)〖备注〗1952年3月,以巴金为团长由文学艺术家组成的17人访朝代表团奔赴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战士,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度过了300多天;1961年,巴金根据在朝鲜的真实经历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我”离开军政治部时,小刘作为通讯员的种种表现透露出对“我”这个祖国来的客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依依不舍的深厚情谊。B.为迎接国庆三周年和欢迎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捷报频传,“争取立功,迎接亲人”的口号彰显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革命豪情。C.小说通过写“我”向连长了解小刘的情况和夜里做梦两件事,表现了“我”对小刘的思念之深,也有对他受伤之后的牵挂,更有未能按时赴约的愧疚。D.从写王芳创作欢迎慰问团的《献诗》和请人反复修改稿件的情节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富有才情、做事认真、具有革命热情的文工团青年。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主要采用侧面描写,通过连长和王芳的讲述和“我”的回忆,塑造了小刘的好战士形象。B.小刘两条腿都锯掉了,还是坚信自己能回到前线去,表现出勇敢执着、坚强乐观的人物特征。C.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王芳的胆小懦弱反衬出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D.小说中“我”的形象带有一定的作家自我抒发的色彩,读者可以从中窥测到作家的家国情怀。8.文本一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请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9.文本二中巴金的小说创作理论在《团圆》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6.C7.C8.①增强故事的真实感。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讲述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感染力更强;
②有利于故事的展开。小说以“我”对小刘的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情节更加集中连贯;
③有利于表现志愿军战士的形象。通过“我”的视角,直接感受到他们崇高的精神品质,表现我对志愿军战士的亲近感和崇敬之情。9.①在战场的真实经历感染了作者,给了他强烈的创作冲动,让他有了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
②作者把与志愿军的真挚情谊和对志愿军的由衷赞美通过小说诉诸读者,体现了“把心交给读者”;
③小说叙述故事时以顺叙娓娓道来,语言质朴,情感自然,体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C.“更有未能按时赴约的愧疚”说法错误。愧疚之情是在向王芳询问小刘的情况,得知他等了自己几个月后。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用王芳的胆小懦弱反衬出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说法有误。原文只是说“王芳一面走,一面说,好像在自言自语:‘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他比我坚强多了。’”并没有说王芳胆小懦弱,而是通过王芳的赞扬之语正衬小刘的英勇。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叙述第一人称作用的能力。“一路上我很兴奋。不仅是王芳的演唱,所有的节目都使我激动。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阔的心灵”,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讲述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感染力更强。增强故事的真实感。“我也不愿意这么匆匆地跟他分别。最后我同他约定过两个月到那个连队去看他”“头两三天我睡在炕上,半夜里好像总听见小刘在讲梦话,其实全是我自己在做梦”“出得洞来,我一开口就问起小刘的事情”“我心里不好过,我好像又看到小刘那张皮球似的脸,他笑得那么高兴地说:‘我一定等着你!’”“我郑重地放好了笔记本,跟王芳紧紧地握一次手,一个人慢慢地走回去”,小说以“我”对小刘的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情节更加集中连贯有利于故事的展开。“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阔的心灵”“刘正清拉住我的衣服,要求我把任务交给他。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可是他自己满身是血,两条腿都完了。担架员来抬他,他还说‘我要坚持,我要打’。我后来去看他,他皱着眉头,脸上没有一点血色,我却没听见他哼过一声”“我告诉他要给他请功,他还说自己没有好好完成任务,应当检讨”“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他比我坚强多了”,通过“我”的视角,直接感受到他们崇高的精神品质,表现“我”对志愿军战士的亲近感和崇敬之情,有利于表现志愿军战士的形象。【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由文本二“他视创作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可知,在战场的真实经历感染了作者,给了他强烈的创作冲动,让他有了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这也可以从注释“1952年3月,以巴金为团长由文学艺术家组成的17人访朝代表团奔赴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战士,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度过了300多天;1961年,巴金根据在朝鲜的真实经历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得到证明。由文本二“‘把心交给读者’,和读者进行诚挚的情感交流”可知,作者把与志愿军的真挚情谊和对志愿军的由衷赞美通过小说诉诸读者,体现了“把心交给读者”。由文本二“同时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肯定情感是创作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技巧只是它的附庸”可知,小说《团圆》叙述故事时以顺叙娓娓道来,语言质朴,情感自然,体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勾践已灭吴,乃以兵北渡江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已受命号,去还江南。越王还于吴,置酒文台,群臣为乐。大夫种进祝酒,其辞曰:“我王贤仁,怀道抱德。灭仇破吴,不忘返国。赏无所吝,群邪杜塞。君臣同和,福佑千亿。觞酒二升,万岁难极。”台上群臣大悦而笑越王面无喜色范蠡知勾践爱壤土不惜群臣之死以其谋成国定必复不须功而返国也故面有忧色而不悦也范蠡从吴欲去,恐勾践未返,失人臣之义,乃从入越。行谓文种曰:“子来去矣,越王必将诛子。”种不然言。蠡复为书,遗种曰:“吾闻天有四时,春生冬伐。人有盛衰,泰终必否。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惟贤人乎?蠡虽不才,明知进退。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子若不去,将害于子,明矣。”文种不信其言。越王阴谋,范蠡议欲去徼幸。二十四年九月丁未,范蠡辞于王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义一也。今臣事大王,前则无灭未萌之端,后则无救已倾之祸。虽然,臣终欲成君霸国,故不辞一死一生。臣窃自惟,乃使于吴。王之惭辱,蠡所以不死者,诚恐谗于太宰嚭,成伍子胥之事。故不敢前死,且须臾而生。夫耻辱之心不可以大,流汗之愧不可以忍。幸赖宗庙之神灵,大王之威德,以败为成,斯汤、武克夏、商而成王业者。定功雪耻,臣所以当席日久,臣请从斯辞矣。”越王恻然,泣下沾衣,言曰:“国之士大夫是子,国之人民是子,使孤寄身托号,以俟命矣。今子云去,欲将逝矣。是天之弃越而丧孤也,亦无所恃者矣。孤窃有言:公位乎,分国共之;去乎,妻子受戮。”范蠡曰:“臣闻君子俟时,计不数谋,死不被疑,内不自欺。臣既逝矣,妻子何法乎?王其勉之!臣从此辞。”乃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适。(选自《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有删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台上群臣大悦/而笑越王面无喜色/范蠡知勾践爱壤土/不惜群臣之死/以其谋成国/定必复不须功而返国也/故面有忧色而不悦也B.台上群臣大悦/而笑越王面无喜色/范蠡知勾践/爱壤土不惜群臣之死/以其谋成国定/必复不须功而返国也/故面有忧色而不悦也C.台上群臣大悦而笑/越王面无喜色/范蠡知勾践爱壤土/不惜群臣之死/以其谋成国定/必复不须功而返国也/故面有忧色而不悦也D.台上群臣大悦而笑/越王面无喜色/范蠡知勾践/爱壤土不惜群臣之死/以其谋成国/定必复不须功而返国也/故面有忧色而不悦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遗种曰”中的“遗”与《伶官传序》中“此三者,吾遗恨也”的“遗”意思不同。B.“幸赖宗庙之神灵”中的“幸”与《鸿门宴》中“故幸来告良”的“幸”意思相同。C.“国之士大夫是子”中的“是”与《归去来兮辞》中“觉今是而昨非”的“是”意思相同。D.“二十四年九月丁未”中的“丁未”与《登泰山记》中“是月丁未”的“丁未”皆指纪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勾践灭吴后并没有回越国,而是率兵北上与诸侯会盟,在接受了周天子封赐的爵号后离开徐州,又回到吴国。B.在文台宴会上,大夫文种向勾践祝酒,听了文种的祝酒赞词,勾践却不高兴,范蠡对勾践的心理有清醒的认识。C.范蠡为了尽到自己做臣子的道义,跟随勾践回到越国。途中,他两次警告文种所面临的危险,但文种都不相信。D.范蠡在向勾践辞别时,详细说明了自己忍辱未死以及现在离开的原因,勾践恩威并施,假惺惺地进行了挽留。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惟贤人乎?(2)是天之弃越而丧孤也,亦无所恃者矣。14.范蠡劝说文种离开勾践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答案〗10.C11.C12.D13.(1)了解进退存亡之间的关系,而又不违背正直之道,只有贤人才能做到吧?(2)这是上天抛弃越国而要我丧命,我今后也没有什么依靠了。14.①人生有盛衰,“泰终必否”,应知进退存亡;②勾践灭吴成功,功臣已失去利用价值;③勾践可与共患难,不可共安乐。〖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台上群臣无比喜悦,大声欢笑,越王脸上却没有喜悦的神色。范蠡知道勾践贪图土地,并不怜惜群臣的生命,因为他的谋划已经成功,国家已经安定,一定不再需要群臣邀功而回国,所以才面带忧色而不喜悦。“大悦而笑”是偏正结构,不能断开;“越王”是“面无喜色”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AB;“勾践爱壤土”是“知”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C。【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遗”意思不同。赠送;遗留。句意:范蠡又写信送给文种。/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B.正确,“幸”意思相同。都是“幸亏”。句意:幸亏依靠祖先的神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C.错误,“是”意思不同。认为正确,肯定;正确。句意:国内的士大夫都肯定你。/察觉过去的做法是错误的,如今的选择是正确的。D.正确。故选C。【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力。D.“假惺惺”错。原文“越王恻然,泣下沾衣,言曰:‘国之士大夫是子……孤窃有言:公位乎,分国共之;去乎,妻子受戮。’”勾践依靠范蠡才得以打败吴王,越王对范蠡的挽留是真诚的。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知”,了解;“正”,正直之道;“惟……乎?”,只有……能做到吧?(2)“是”,这;“丧”,使……丧命;“恃”,依靠。【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吾闻天有四时,春生冬伐。人有盛衰,泰终必否。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惟贤人乎?蠡虽不才,明知进退”可得出:人生有盛衰,“泰终必否”,应知进退存亡;根据“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可得出:勾践灭吴成功,功臣已失去利用价值;根据“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子若不去,将害于子,明矣”可得出:勾践可与共患难,不可共安乐。参考译文:勾践灭亡吴国之后,便率兵北渡长江、淮河,和齐、晋诸侯在徐州会盟,并敬献供品给周王室。周元王派人赏赐勾践,勾践接受了周元王的爵号后,就离开徐州撤回江南。越王回到吴国,在文台上大摆酒宴,与群臣作乐。大夫文种走上前去祝酒,他的敬辞说:“我们大王贤能仁慈,胸怀道义与美德。消灭仇敌攻破吴国,没有忘记返回越国。奖赏有功毫不吝啬,各种邪恶被堵塞。君臣同心和睦,上天降下千亿福禄。一杯美酒再次高举,祝大王万寿无疆。”台上群臣无比喜悦,大声欢笑,越王脸上却没有喜悦的神色。范蠡知道勾践贪图土地,并不怜惜群臣的生命,因为他的谋划已经成功,国家已经安定,一定不再需要群臣邀功而回国,所以才面带忧色而不喜悦。范蠡本想从吴国就离开,担心勾践还没有回国,自己就先离开有失人臣的道义,于是就跟随勾践一起回越国。走在路上他对文种说:“你该离开啦,越王一定会杀害你的。”文种认为他说的话不对。范蠡又写信送给文种:“我听说天有四时交替,春天生长冬天就要杀伐。人生也有盛衰,通达到了极点就会转为闭塞。了解进退存亡之间的关系,而又不违背正直之道,只有贤人才能做到吧?我范蠡虽然没有才能,也明白何时该进取何时该隐退。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那越王的为人,长长的脖子,鸟喙一样的尖嘴,眼神像老鹰,走路似狼。这种人只可以与他共患难,而不可与他同享乐。可以与他一起处于危境,却不可以与他共享安宁。你如果不离开他,他将会杀害你,这道理是很明白的。”文种不相信他的话。越王暗中谋划,范蠡打算要离去,想侥幸免去灾难。二十四年九月丁未日,范蠡向越王告辞说:“我听说君主有忧愁时,臣子就该劳苦,君主受侮辱时,臣子就该效死,那道义是一致的。如今我侍奉大王,以前不能消灭尚未萌芽的祸端,后来又不能挽救已经降临的祸患。尽管如此,我还是始终想辅助君王成就称霸大业,所以我才把生与死置之度外。我私下一直在思索筹划,因此当年出使到吴国。大王遭受那样的耻辱,而我范蠡仍然没有去死的原因,就怕您被太宰嚭那样的奸臣进谗言,而再出现伍子胥那样的事。所以我不敢早早殉身,暂且苟延残喘地活着,那耻辱之心不可以让它扩大,汗流浃背的羞愧也不可以忍受。幸亏依靠祖先的神灵、大王的威德,所以失败转变为成功,这就好比是商汤、周武王战胜夏桀、商纣王而成就了王业。大王已经完成功业,洗刷了耻辱,这也是我长期在臣位当权的原因,请允许我从此告别吧。”越王听了非常悲伤,眼泪沾湿了衣裳,说道:“国内的士大夫都肯定你,国内的人民都赞美你,我把自己和国君的名号都托付给您,而等候您的命令。现在您却说要离去,而且想马上走。这是上天抛弃越国而要我丧命,我今后也没有什么依靠了。我私下跟您说,您如果继续在位,那我就和您分国而治;如果一定要离开,您的妻子儿女就会被杀死。”范蠡说:“我听说君子等待时机,计策不能多次谋划,这样到死也不会被怀疑,内心也不欺骗自己。我已经要走了,妻子儿女为什么要被惩罚呢?大王您自勉吧,我就此告辞了。”于是就乘了小船出三江,进入五湖,没有人知道他到了什么地方。(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沁园春·泉南作①张野(元)自入闽关,形势山川,天开两边。见长溪漱玉,千瓴倒建,群峰泼黛,万马回旋。石磴盘空,天梯架壑,驿骑蹒跚鞭不前。心无那,恰鹧鸪②声里,又听啼鹃③。区区仕宦谁怜。道有志、从来铁石坚。但长存一片,忠肝义胆,何愁半点,瘴雨蛮烟。尽卷南溟,不供杯杓,得逐斯游岂偶然。天公意,要淋漓醉墨,海外流传。〖备注〗①这首词是作者自北方到南方做官,途经福建泉州南蒲所作。②鹧鸪:鸟名,其鸣声似“行不行也哥哥”。③啼鹃:杜鹃鸟,其鸣声似“不如归去”。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先点明词人置身之处与感发诗情的地理环境,然后从正面进行描写,以拟人夸张手法刻画入闽的艰难。B.“恰鹧鸪声里,又听啼鹃”与“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有异曲同工之妙,渲染了旅途环境的空寂苍凉。C.词人认为,他能有机会游览这奇境绝非偶然,是上天有意要他用文字来描绘这美丽山川,写成佳作流传海外。D.全词写景气势博大,激荡纵横,夸张和浪漫之笔为全词增添了瑰丽色彩,读来令人精神振奋。16.李白的《蜀道难》艺术地再现了蜀道之难,张野的《沁园春·泉南作》也将入闽的艰难险阻描写得淋漓尽致。同样写路途艰险,但两位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其不同之处。〖答案〗15.A16.①李白的《蜀道难》写蜀道之难,意在劝阻友人不要入蜀,警示朝廷对蜀地要加以防范,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②张野的《沁园春·泉南作》写入闽之难,是为下片写自己不畏艰难险阻的雄心壮志和忠肝义胆作铺垫。〖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A.“上片……然后从正面进行描写”错误。“见长溪漱玉,千瓴倒建,群峰泼黛,万马回旋。石磴盘空,天梯架壑”是正面描写,“驿骑蹒跚鞭不前”是侧面描写。故选A。【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李白的《蜀道难》写蜀道之难,意在劝阻友人不要入蜀,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劝人引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警示朝廷对蜀地要加以防范,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张野的《沁园春·泉南作》写入闽之难,自从进入闽关之后,立刻置身于崇山峻岭、悬崖峭壁之间,一入其“形势山川”,即见“天开两边”令人心惊的景象,随着词人步履和月光的渐次深入,山中的奇观异景也逐渐清晰具体地展现在人们眼前,如千瓶倾泻,飞流直下,激石溅玉。“群峰”四句,千峰苍翠如泼黛,群山如万马奔赴,水流山险,道路崎岖,石蹬如悬半空,天梯如架壑巅,极言其陡与险。于是心惊胆战的词人发出“心无那”那无可奈何的感叹!正在惊魂未定,又传来鹧鸪“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和杜鹃“不如归去”的悲鸣,内心的感受通过外物的点化,产生了强烈的表现效果,把入闽的艰难险阻描写得淋漓尽致,是为下片写自己不畏艰难险阻的雄心壮志和忠肝义胆作铺垫。(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_______________”,以神态表明态度。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可以看出来。(3)在《庖丁解牛》中,写庖丁解牛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最后一阶段进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状态。〖答案〗(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2)夫子哂之吾与点也(3)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赶大集办年货”是颇具仪式感的重要传统。一元复始,“黄河大集”春节季正在山东各地①地展开。到大集上逛一逛,吃的穿的用的应有尽有,再加上摩肩接踵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共同汇聚成了生机勃勃的人间烟火气,也为人们带来了最熟悉的年味儿。另外,时代在变,赶大集的形式也在②。乘着互联网和数字化东风,山东适时推出“好客山东贺年会”云端购物节、山东省非遗年货购物节等“黄河大集”春节季系列活动,推介“好客山东,好品山东”新年货。近日,《山东“黄河大集”四季整体实施方案》的出台,对打造“黄河大集”品牌进行长远规划,探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文化与旅游、好品、传播相融合。冬季“年货大集”、春季“春游大集”、夏季“手造大集”、秋季“丰收大集”,③的“黄河大集”活动令人期待,也让“山东好品”的社会认同度、美誉度得到进一步提升。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如火如荼②与时俱进③丰富多彩19.示例:近日出台的《山东“黄河大集”四季整体实施方案》,对打造“黄河大集”品牌进行长远规划,探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文化与旅游、好品、传播相融合的模式。〖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语境,填入成语是形容“黄河大集”开展的比较热烈和旺盛。可以填入“如火如荼”。“如火如荼”,原形容军容之盛。后用来形容气势旺盛或热烈。第二空,从后文“乘着互联网和数字化东风,山东适时推出‘好客山东贺年会’云端购物节”可知,填入成语是形容“黄河大集”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变化,以符合时代的需要。可以填入“与时俱进”。“与时俱进”,与时间一起前进。指不断进取,永不停滞。第三空,从前文“冬季‘年货大集’、春季‘春游大集’、夏季‘手造大集’、秋季‘丰收大集’”可知,填入成语是形容“黄河大集”形式的多样和丰富,可以填入“丰富多彩”。“丰富多彩”,形容内容丰富,花色繁多。【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①搭配不当,“出台……进行长远规划”主谓搭配不当,应将“《山东“黄河大集”四季整体实施方案》的出台”改为“近日出台的《山东“黄河大集”四季整体实施方案》”。②成分残缺。“探索”后缺少与之搭配的宾语中心词,应在“融合”后添加“的模式”。正确表述为:近日出台的《山东“黄河大集”四季整体实施方案》,对打造“黄河大集”品牌进行长远规划,探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文化与旅游、好品、传播相融合的模式。(二)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冷冻一般指将食物放入冰箱冷冻区保存,而速冻则是指快速地把食品温度降低到远低于水的冰点(通常在-18℃以下)。速冻和冷冻都会影响食物的口感吗?事实证明会影响,但是冷冻相较于速冻,①。如果速冻,食物中的水分则会进入一个“过冷”的状态。此时食物中形成的冰晶很小,②,因此食物细胞中的各种物质不会从细胞中流出。所以,速冻能够最大程度保证食物的营养及口感。但是对于冷冻来说,因为食物温度降温慢,即使能降到冰点以下,食物中的水也会形成大块冰晶,从而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再者,因为家庭制作条件所限,会存在一定的微生物污染。而且,因为家用冰箱还装有其他食物,可能存在交叉污染。相较而言,速冻食品在原料、加工、运输等步骤都必须符合卫生规范,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污染并减少营养成分的流失。另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冷冻食品如果经过反复解冻、冷冻,③,危害人体健康。比如研究人员曾经将同一块鲜肉反复解冻、冷冻了4次,并在每次解冻后进行采样,分别检测样品中的菌落总数。结果发现,经过解冻、冷冻的鲜肉菌落总数竟然达到了最初的15倍。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下列句子中的“交叉”和文中加点处的“交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可以说,梁山港正是瓦日铁路与京杭大运河的黄金交叉点。B.他穿着一身工装,正面坐着,双臂交叉,看上去神态疲倦。C.此次降雨是南下的冷气流与北上的暖气流交叉碰撞的结果。D.核酸、抗原检测交叉进行,可以发挥两种手段各自的优势。22.请结合文本向大家科普家用冰箱冷冻食品的常识,要求表达简洁清晰,不超过30个字。〖答案〗20.①对口感的影响更加明显②不会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③则会产生大量的细菌21.C22.①速冷优于冷冻,能保持好的口感;②不要反复冷冻、解冻,避免造成污染。〖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速冻和冷冻都会影响食物的口感吗?事实证明会影响,但是冷冻相较于速冻”可知,这是就冷冻和速冻对食物口感的影响而言的,并且将冷冻和速冻的影响进行比较。根据“速冻能够最大程度保证食物的营养及口感”可知,冷冻对食物口感的影响更明显,所以可填“对口感的影响更加明显”。②根据后文“但是对于冷冻来说,因为食物温度降温慢,即使能降到冰点以下,食物中的水也会形成大块冰晶,从而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可知,速冻不会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所以可填“不会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③根据“比如研究人员曾经将同一块鲜肉反复解冻、冷冻了4次,并在每次解冻后进行采样,分别检测样品中的菌落总数。结果发现,经过解冻、冷冻的鲜肉菌落总数竟然达到了最初的15倍”可知,冷冻食品如果经过反复解冻、冷冻,就会滋生大量细菌,可填“则会产生大量的细菌”。【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文中的“交叉”指不同事物之间融汇在一起相互影响。A.“交叉”指两个或多个事物交会;B.“交叉”指两个或多个事物交会;C.“交叉”指不同事物之间融汇在一起相互影响;D.“交叉”指事物或事情间隔穿插交替。故选C。【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概括要点的能力。一二两段是在说冷冻和速冻对于食品口感的影响,冷冻和速冻都会影响食物的口感,但是速冻优于冷冻,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食物的口感。三四两段是就食品污染而言的,冷冻食品如果经过反复解冻、冷冻,会产生大量的细菌,所以不要反复冷冻、解冻,避免造成污染。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鲁迅曾在杂文《最先与最后》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材料二:信仰比生存重要,品格比外貌重要,成长比成功重要,过程比结果重要,……而不知轻重者,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有时候影响结果的,又看似很轻,其实很重。所以我们唯有在不断自省中知轻重,才能知急缓进退。看清孰轻孰重,是一种大智慧。上述材料反映出人们对“轻与重”的不同认识,能给人以很深的启示,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与人生发展谈谈你对“轻与重”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小说多有从形式上看来,经过三次重复才能完成的情节,著名的如“刘玄德三顾茅庐”“宋公明三打祝家庄”,等等。这种情节的特点是同一施动人向同一对象作三次重复的动作,取得预期效果,因而笔者称之为“三复情节”。由元明至清末,无论长篇短篇、世情、神魔、英雄传奇、侠义公案等各体各类,中国通俗小说对“三复情节”模式的运用普遍深入而且持久。其意义各自不同。有的妙在“三复情节”本身,有的有调节叙事节奏的作用,有的还可以起到加强组织结构的作用,如《红楼梦》中“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以先秦人最重的卜筮而言,《礼记·曲礼上》简括为“卜筮不过三”,孔颖达疏:“卜筮不过三者,王肃云:‘礼以三为成也。’”“礼以三为成”就是说“三”为成礼之数,过或不及都是非礼的行为。而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礼教的社会,无往而不有礼数,所以“筮不过三”“礼以三为成”实行的结果就是“事不过三”。“事不过三”即是周秦以来中国人生活中一个重要而突出的习惯法则,它表现了中国人处事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作风。中国人“礼以三为成”——“事不过三”的文化传统,也就是一件事可以做三次,并且最多做到三次的观念与习惯,乃是中国小说“三复情节”的生活渊源。“三复情节”合乎美的比例和尺度。亚里士多德《诗学》认为:“戏剧的情节也应有一定的长度,最好是可以让记忆力把它作为整体来掌握。”显然,与定数“三”的绝对量度相联系,“三复情节”最合乎审美在“体积大小和秩序”上的要求。它既不太大,又不太小,对于读者来说,正是有一定长度,又便于“让记忆力把它作为整体来掌握”的那种美感形式。《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三气周瑜”,比“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九伐中原”更脍炙人口的事实,正可以证明“三复情节”形式美的这种优越性。其次,“三复情节”合乎寓变化于整齐、统杂多于单一的美学理想。“三复情节”写一件事重复做三次而成功,故事主要在两个人物(或方面)之间展开,有头、有身、有尾,相对独立,具有单纯和整一的特点;而在高明的作家笔下,情节内部每一重复的内容都有变化深入,使一个可能很简单的情节得以宽展、延长而局面不可预拟,如金圣叹评《水浒传》曰:“三打祝家,变出三样奇格,知其才大如海。”一般情况下,“三复情节”的发展表现为进展→阻塞→进展→阻塞→进展→完成的三段式形态。这种螺旋上升的三段完成模式,强化了矛盾双方的对立,合比例而又有节奏地把故事推向高潮。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这种处理情节的手法推迟了高潮的到来,使读者期待的心弦绷到最紧,而又未至于滥用读者的耐心,在读者急不可待的顶点,恰到好处地呈现结局,这正如筑堤遏流,筑到可以承受的极限突然放开,才能造成水流宣泄的最壮观场面。(摘编自杜贵晨《中国古代小说“三复情节”的流变及其美学特点》)材料二:中国古典小说“以三为法”的最本质的艺术特征是体现了审美简化的原理。小说家运用“三”这个有意味的数字,把复杂的千头万绪的社会现象归结到一种有规律的简明的艺术形式当中。诸葛亮长期隐居隆中,不攀豪强。一旦出山,便与刘备纵谈天下大势,指出了三分天下的总策略。这是整个封建时代中国文人“入世”和“出世”传统心态的反映,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心理结构转化过程的再现,小说家设置了一个三请诸葛亮的情节结构,艺术处理简单而又深邃。“以三为法”的结构叙事艺术是以层次演进来体现自己“结构特征”的简化。三,在古人的眼里本来就是“多”的意思,“以三为法”就要求依据多样而统一的美学命题,把小说主题和题材的统一与情节描写、人物刻画的多样,形成各个部分渐次演进,从而使整个作品处于最简的结构之中,归结为演进美。犹如在一个乐章中不断重复主旋律,但由于每一次重复,音调和节奏不断变化,在给人们新的美感享受时,又强化对主旋律的领悟和理解。《红楼梦》正面描写发丧送葬的重大情节共有三次:即秦可卿之死、贾敬之死和贾母之死。按照他们的身份和地位来说,丧礼得应当一次比一次“体面”,可是恰恰相反。秦可卿死后,着意渲染丧事的豪华和侈糜,其排场之大,挥霍之巨,贾府空前。贾敬丧事的规模与其嫡亲的孙媳妇秦可卿相比,就大为逊色了。贾母的丧事,则是“内囊尽上来”后又被抄家的情况下操办的,整个丧事,“银钱吝啬”。送殡的队伍更是寒伧,连车辆也是叫贾蔷到亲戚家借去的。总之,曹雪芹设计的这三件丧事,从死者的身份、辈份、年龄与其出丧的铺排、规模和气势,不仅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重要的则是形象地表现了一个赫赫扬扬百年望族之家,如何从“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到逐步衰败的历史过程。三代人物,三次发丧,像三个阶段的标志一样昭示着封建贵族不可挽回的败亡的悲剧主题,显示出“以三为法”结构叙事对主题开掘的演进美。(摘编自郑铁生《中国古典小说叙事结构“以三为法”的文化意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三复情节”合乎周秦以来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法则,也合乎普遍的美学原理,在后世各种小说中一直被普遍应用。B.“礼以三为成”就是一件事情可以重复做到三次,但是不能超过三次,这在主观上就成了“事不过三”。C.中国古代小说情节也有重复三次以上的,但这种情节设计在形式美上不如“三复情节”优越,因而不能取得成功。D.《红楼梦》中秦可卿、贾敬和贾母三人丧事的情节设计,体现了审美简化的原理,在层次演进中表现贾府衰败的进程。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有效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B.“三复情节”这一情节模式,从形式上看来是三次重复,但是在其情节内部则有着变化深入或者层进。C.“三”可以表示基数“三”,如《屈原列传》“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也可以表示“多”,如《谏太宗十思疏》“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D.杜贵晨在别的文章中说“三复情节”表现为“起一中一结”的形态,这与材料一的说法有一致之处。3.根据材料一,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三复情节”的一项是()A.《西游记》:孙行者三调芭蕉扇 B.《水浒传》:陆虞候火烧草料场C.《三国演义》: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D.《三国演义》:破关兵三英战吕布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5.“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是《红楼梦》中著名的“三复情节”。请结合《红楼梦》中贾府的变迁,根据两则材料,简析“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这个“三复情节”的作用。〖答案〗1.D2.C3.A4.①材料一整体采用层进式结构。②文章首先提出论题,简述三复情节的特点。③接着概述由元明到清末三复情节的运用情况,然后指出其生活渊源。④最后从三个方面分析其美学特征。5.①“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在小说情节刚刚展开之际,“二进荣国府”在贾府兴盛之时,“三进荣国府”在贾府势败之后。②起到加强组织结构,结构正文框架的作用,同时展现贾府衰败的过程,有助于小说主题的开掘。〖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在后世各种小说中一直被普遍应用”错。材料一是说“由元明至清末,无论长篇短篇、世情、神魔、英雄传奇、侠义公案等各体各类,中国通俗小说对‘三复情节’模式的运用普遍深入而且持久”,选项扩大范围。B.“在主观上”错,根据材料一第三段“所以‘筮不过三’‘礼以三为成’实行的结果就是‘事不过三’”,应为“在客观上”。C.“因而不能取得成功”错。材料一说“‘三复情节’合乎美的比例和尺度”,并没有说重复三次以上的,就不能取得成功。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屈原列传》“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中的“三”是“再三”“多”的意思,《谏太宗十思疏》“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中的“三”表示基数“三”。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与“三复情节”无关。C.“三结义”是刘备、关羽、张飞三个人结义,与“三复情节”无关。D.“三英战吕布”是刘备、关羽、张飞兄弟三人与猛将吕布的殊死战斗,不符合材料一“三复情节”的界定。故选A。【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①材料一整体采用层进式结构。②文章第一段“这种情节的特点是同一施动人向同一对象作三次重复的动作,取得预期效果,因而笔者称之为‘三复情节’”首先提出论题,简述三复情节的特点。③第二至三段“由元明至清末,无论长篇短篇、世情、神魔、英雄传奇、侠义公案等各体各类,中国通俗小说对‘三复情节’模式的运用普遍深入而且持久”“中国人‘礼以三为成’——‘事不过三’的文化传统,也就是一件事可以做三次,并且最多做到三次的观念与习惯,乃是中国小说‘三复情节’的生活渊源”,接着概述由元明到清末“三复情节”的运用情况,然后指出其生活渊源。④第四、五、六段“‘三复情节’合乎美的比例和尺度”“其次,‘三复情节’合乎寓变化于整齐、统杂多于单一的美学理想”“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这种处理情节的手法推迟了高潮的到来……”最后从三个方面分析其美学特征。【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第六回是“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耳闻目睹荣府表面上是一派荣华繁盛景象,由此“一进”便正式揭开了《红楼梦》故事的正传,便开始了对现实生活深刻的描写与对封建末期社会的解剖。二进荣国府,则深入到贾府的许多角落,引出了贾府衣,食,住,行玩等各个方面。这次刘姥姥所接触的人物之多,所见的场面之广,感受惊叹之深,都胜过了第一次作者透过刘姥姥的观察、体验、评论,进一步地表现了贾府主子们的享乐与奢侈,既写出了贾府鲜花著锦之盛,又为日后贾府败落巧姐被救埋下了伏笔。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时,贾府已面临家破人亡,一片萧索凄凉。贾府的老祖宗贾母已死,昔日泼辣的凤姐病得骨瘦如柴,神情恍惚,只得把自己的独生女儿托付给这位昔日来打秋风的穷老婆子。结合材料材料一“有的还可以起到加强组织结构的作用,如《红楼梦》中‘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可知,“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起到加强组织结构,结构正文框架的作用,同时展现贾府衰败的过程,有助于小说主题的开掘。(二)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团圆(节选)巴金晚会结束,小刘打手电给我照路,走原路回去。一路上我很兴奋。不仅是王芳的演唱,所有的节目都使我激动。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阔的心灵。我离开军政治部的那天,到王主任的房里辞了行回来,小刘给我打好了铺盖卷,在住室里等我。他要回到原来那个连队去。他向我表示了歉意。他虽然高兴回连队,可是他的讲话和举动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感情。我也不愿意这么匆匆地跟他分别。最后我同他约定过两个月到那个连队去看他。我并不曾失信。可是我去晚了些,已经是好几个月以后了。这中间我到过几个部队。我常常怀念小刘,因为我一直没有得到他的消息。我后来忽然听说小刘在的那个连队打了胜仗,把敌人占据的一个无名高地拿下来了。这些日子为了迎接国庆三周年,为了欢迎第二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各个部队都在打胜仗,到处都听得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迎接亲人。”我听到了许多捷报以后,再得到那个连队的胜利消息,我很难制止想会见小刘的欲望。过了国庆节,我便动身到那个连队去。我们在坑道里见到了连长。他已经得到了通知,又热情又亲切地接待我。我和他交谈了半个钟头的光景,便提起小刘的名字,还说我想见见小刘。“对,对,刘正清,是个好战士!”连长点头说。我连忙说明我跟刘正清很熟,并且把那次分别的情形也讲了。“不凑巧,他回国去了。“连长略略皱起眉毛说。我诧异地问道:“他回国去干什么呢?”我自己马上兴奋地接下去说:“参加国庆节观礼吗?”连长摇摇头说:“他挂了花,送回去了。”“他挂了花?伤重不重?”我愣了一下,惊问道。连长看了我一眼,声音低沉地答道:“两条腿都断了。”我变了脸色,着急地追问:“危险吗?”连长昂起头说:“这个小青年还嚷着要回朝鲜来打美国鬼子呢!”“他能回来吗?”我顺口问了这一句。话出口我才觉察到它是多余的了。连长看了我一眼,激动地说:“要是真依他的话,他一定要回来。那天他跟着我上战场,打到最后,主峰上还有个敌人的大母堡攻不下来,火力猛得很,我们牺牲了几个同志。我十分着急,拿起一包炸药,打算自己冲上去炸掉它。刘正清拉住我的衣服,要求我把任务交给他。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可是他自己满身是血,两条腿都完了。担架员来抬他,他还说‘我要坚持,我要打’。我后来去看他,他皱着眉头,脸上没有一点血色,我却没听见他哼过一声。我告诉他要给他请功,他还说自己没有好好完成任务,应当检讨。”……小刘虽然回国,但是我总算践了约,我在这个连队住下来了。头两三天我睡在炕上,半夜里好像总听见小刘在讲梦话,其实全是我自己在做梦。我本来打算在这里多住些时候,可是忽然接到王主任的电话,说是祖国来的慰问团就要到了,叫我马上回到军政治部去。我到了政治部,还是住在从前住过的地方。我几个月不来,山沟里也有了不小的改变。人多了,路宽了,房屋增加了,树木也茂盛了。沟口用松枝搭了一个牌楼,上面有这样九个字:“欢迎祖国人民慰问团。”走了一段路,见到好些熟人,还隐约听见文工团同志们的歌声。我放好行李就去见王主任。王主任在房里跟王芳谈话,一面在看手里的几张稿纸。他见我进去,跟我握了手,就把稿纸塞到我手里让帮忙修改。我摊开稿纸一看,原来是她写的一首欢迎慰问团的《献诗》。我还看到王主任修改的句子。她看见我不提什么意见,便挑出几个她自己认为不大妥当的句子要我替她解决。这次我总算给她帮了一点忙。她满意地拿回诗稿就向我告辞。我要留住她,她却笑着说:“我还要准备节目,再不回去,我们陈团长可要急死了。下次来吧。”我就说:“那么我陪你走一段吧。”她还要推辞,我却跟着她走出了洞子。出得洞来,我一开口就问起小刘的事情。她听到小刘的名字,马上说:“小鬼有个东西要我交给你!”我连忙问:“什么东西?”她侧过头看了我一眼,脸色马上变了,压低声音说:“笔记本。小鬼还说——”“他怎么说?”我打断了她的话。“他说他等了你几个月,他还以为你回国去了呢!”她答道,埋下头往前走,也不再看我了。我过了半晌,才再问一句:“他伤得怎样?”我心里不好过,我好像又看到小刘那张皮球似的脸,他笑得那么高兴地说:“我一定等着你!”王芳一面走,一面说,好像在自言自语:“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他比我坚强多了。”她一直不讲话,我后来实在忍不住又问一句:“他没有危险吧?”她忽然抬起头,提高声音说:“他一定会活下去,比我们还活得久。他没有腿,也能做许多、许多好事情。”她很激动,不过声音很坚决。但是这以后她又不作声了。我们默默地走到了文工团的住室。我拿到笔记本,马上打开翻看,在第一页上,我看见小刘亲笔写的四行字:“忠于团,就要忠于自己的工作;爱祖国,就要爱自己的同志。”王芳站在我旁边,低声念出了这两句话,然后解释道:“小鬼说他以后不一定能再见到你,请你留下这个做纪念吧。这些字是他入团的时候写的。”我郑重地放好了笔记本,跟王芳紧紧地握一次手,一个人慢慢地走回去。(有删改)文本二:巴金的小说理论是他大量小说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他视创作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主张创作面向读者,“把心交给读者”,和读者进行诚挚的情感交流;同时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肯定情感是创作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技巧只是它的附庸。(摘编自许德《论巴金的小说理论与批评》)〖备注〗1952年3月,以巴金为团长由文学艺术家组成的17人访朝代表团奔赴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战士,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度过了300多天;1961年,巴金根据在朝鲜的真实经历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我”离开军政治部时,小刘作为通讯员的种种表现透露出对“我”这个祖国来的客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依依不舍的深厚情谊。B.为迎接国庆三周年和欢迎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捷报频传,“争取立功,迎接亲人”的口号彰显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革命豪情。C.小说通过写“我”向连长了解小刘的情况和夜里做梦两件事,表现了“我”对小刘的思念之深,也有对他受伤之后的牵挂,更有未能按时赴约的愧疚。D.从写王芳创作欢迎慰问团的《献诗》和请人反复修改稿件的情节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富有才情、做事认真、具有革命热情的文工团青年。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主要采用侧面描写,通过连长和王芳的讲述和“我”的回忆,塑造了小刘的好战士形象。B.小刘两条腿都锯掉了,还是坚信自己能回到前线去,表现出勇敢执着、坚强乐观的人物特征。C.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王芳的胆小懦弱反衬出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D.小说中“我”的形象带有一定的作家自我抒发的色彩,读者可以从中窥测到作家的家国情怀。8.文本一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请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9.文本二中巴金的小说创作理论在《团圆》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6.C7.C8.①增强故事的真实感。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讲述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感染力更强;
②有利于故事的展开。小说以“我”对小刘的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情节更加集中连贯;
③有利于表现志愿军战士的形象。通过“我”的视角,直接感受到他们崇高的精神品质,表现我对志愿军战士的亲近感和崇敬之情。9.①在战场的真实经历感染了作者,给了他强烈的创作冲动,让他有了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
②作者把与志愿军的真挚情谊和对志愿军的由衷赞美通过小说诉诸读者,体现了“把心交给读者”;
③小说叙述故事时以顺叙娓娓道来,语言质朴,情感自然,体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C.“更有未能按时赴约的愧疚”说法错误。愧疚之情是在向王芳询问小刘的情况,得知他等了自己几个月后。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用王芳的胆小懦弱反衬出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说法有误。原文只是说“王芳一面走,一面说,好像在自言自语:‘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他比我坚强多了。’”并没有说王芳胆小懦弱,而是通过王芳的赞扬之语正衬小刘的英勇。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叙述第一人称作用的能力。“一路上我很兴奋。不仅是王芳的演唱,所有的节目都使我激动。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阔的心灵”,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讲述发生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感染力更强。增强故事的真实感。“我也不愿意这么匆匆地跟他分别。最后我同他约定过两个月到那个连队去看他”“头两三天我睡在炕上,半夜里好像总听见小刘在讲梦话,其实全是我自己在做梦”“出得洞来,我一开口就问起小刘的事情”“我心里不好过,我好像又看到小刘那张皮球似的脸,他笑得那么高兴地说:‘我一定等着你!’”“我郑重地放好了笔记本,跟王芳紧紧地握一次手,一个人慢慢地走回去”,小说以“我”对小刘的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情节更加集中连贯有利于故事的展开。“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阔的心灵”“刘正清拉住我的衣服,要求我把任务交给他。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可是他自己满身是血,两条腿都完了。担架员来抬他,他还说‘我要坚持,我要打’。我后来去看他,他皱着眉头,脸上没有一点血色,我却没听见他哼过一声”“我告诉他要给他请功,他还说自己没有好好完成任务,应当检讨”“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他比我坚强多了”,通过“我”的视角,直接感受到他们崇高的精神品质,表现“我”对志愿军战士的亲近感和崇敬之情,有利于表现志愿军战士的形象。【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由文本二“他视创作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可知,在战场的真实经历感染了作者,给了他强烈的创作冲动,让他有了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这也可以从注释“1952年3月,以巴金为团长由文学艺术家组成的17人访朝代表团奔赴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战士,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度过了300多天;1961年,巴金根据在朝鲜的真实经历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得到证明。由文本二“‘把心交给读者’,和读者进行诚挚的情感交流”可知,作者把与志愿军的真挚情谊和对志愿军的由衷赞美通过小说诉诸读者,体现了“把心交给读者”。由文本二“同时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肯定情感是创作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技巧只是它的附庸”可知,小说《团圆》叙述故事时以顺叙娓娓道来,语言质朴,情感自然,体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勾践已灭吴,乃以兵北渡江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已受命号,去还江南。越王还于吴,置酒文台,群臣为乐。大夫种进祝酒,其辞曰:“我王贤仁,怀道抱德。灭仇破吴,不忘返国。赏无所吝,群邪杜塞。君臣同和,福佑千亿。觞酒二升,万岁难极。”台上群臣大悦而笑越王面无喜色范蠡知勾践爱壤土不惜群臣之死以其谋成国定必复不须功而返国也故面有忧色而不悦也范蠡从吴欲去,恐勾践未返,失人臣之义,乃从入越。行谓文种曰:“子来去矣,越王必将诛子。”种不然言。蠡复为书,遗种曰:“吾闻天有四时,春生冬伐。人有盛衰,泰终必否。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惟贤人乎?蠡虽不才,明知进退。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子若不去,将害于子,明矣。”文种不信其言。越王阴谋,范蠡议欲去徼幸。二十四年九月丁未,范蠡辞于王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义一也。今臣事大王,前则无灭未萌之端,后则无救已倾之祸。虽然,臣终欲成君霸国,故不辞一死一生。臣窃自惟,乃使于吴。王之惭辱,蠡所以不死者,诚恐谗于太宰嚭,成伍子胥之事。故不敢前死,且须臾而生。夫耻辱之心不可以大,流汗之愧不可以忍。幸赖宗庙之神灵,大王之威德,以败为成,斯汤、武克夏、商而成王业者。定功雪耻,臣所以当席日久,臣请从斯辞矣。”越王恻然,泣下沾衣,言曰:“国之士大夫是子,国之人民是子,使孤寄身托号,以俟命矣。今子云去,欲将逝矣。是天之弃越而丧孤也,亦无所恃者矣。孤窃有言:公位乎,分国共之;去乎,妻子受戮。”范蠡曰:“臣闻君子俟时,计不数谋,死不被疑,内不自欺。臣既逝矣,妻子何法乎?王其勉之!臣从此辞。”乃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适。(选自《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有删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台上群臣大悦/而笑越王面无喜色/范蠡知勾践爱壤土/不惜群臣之死/以其谋成国/定必复不须功而返国也/故面有忧色而不悦也B.台上群臣大悦/而笑越王面无喜色/范蠡知勾践/爱壤土不惜群臣之死/以其谋成国定/必复不须功而返国也/故面有忧色而不悦也C.台上群臣大悦而笑/越王面无喜色/范蠡知勾践爱壤土/不惜群臣之死/以其谋成国定/必复不须功而返国也/故面有忧色而不悦也D.台上群臣大悦而笑/越王面无喜色/范蠡知勾践/爱壤土不惜群臣之死/以其谋成国/定必复不须功而返国也/故面有忧色而不悦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遗种曰”中的“遗”与《伶官传序》中“此三者,吾遗恨也”的“遗”意思不同。B.“幸赖宗庙之神灵”中的“幸”与《鸿门宴》中“故幸来告良”的“幸”意思相同。C.“国之士大夫是子”中的“是”与《归去来兮辞》中“觉今是而昨非”的“是”意思相同。D.“二十四年九月丁未”中的“丁未”与《登泰山记》中“是月丁未”的“丁未”皆指纪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勾践灭吴后并没有回越国,而是率兵北上与诸侯会盟,在接受了周天子封赐的爵号后离开徐州,又回到吴国。B.在文台宴会上,大夫文种向勾践祝酒,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物业清洁与维护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检测领域咨询服务协议精简版版
- 2024年协议离婚合作的艺术与法律框架3篇
- 2024事业单位青年英才招聘合同3篇
- 2025营业执照抵押合同范本格式
- 2024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投标书范本合同3篇
- 2025年开封货运上岗资格证模拟考试
- 洛阳师范学院《包装材料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房地产销售顾问聘用合同样本
- 环保产业授权经营的管理办法
- Minitab培训教程课件
- 技术需求信息表
- 乐山大佛介绍课件
- 血透室运用PDCA循环降低血透病人长期深静脉留置导管的感染率品管圈成果汇报
- 云南省昆明一中2024年高二上数学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网络安全攻防演练防守方方案
- 教育政策与法规全套完整教学课件
- 关注心灵快乐成长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
- 数胎动那些事儿胎动与胎儿安全孕妇学校课件PPT
- 冲刺高考主题班会
- 小型谷物烘干机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