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楷书与其行书的联系探析5600字(论文)】_第1页
【黄道周楷书与其行书的联系探析5600字(论文)】_第2页
【黄道周楷书与其行书的联系探析5600字(论文)】_第3页
【黄道周楷书与其行书的联系探析5600字(论文)】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道周楷书与其行书的联系分析目录TOC\o"1-2"\h\u32699黄道周楷书与其行书的联系分析 17706第一节笔法 131324第二节字法 229606第三节墨法 3258第四节章法 4黄道周作为明代极具创造性的书家之一,黄惇先生曾说:“他的行草书显然与其小楷具有相同的风格特征,清人秦祖永评其‘行草笔意离奇超妙,深得二王神髓’。他虽以二王为宗,个中又糅入许多章草意味,如其所言章草《急就》为法,可‘通于古今’。行笔多用转折,并将这种表现刚健的用笔与圆转巧妙地结合起来,于生辣中见流贯。”黄惇著.《中国书法史·黄惇著.《中国书法史·元明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351页.第一节笔法黄道周的楷书笔法主要取法钟繇,笔法中侧并用,笔力遒劲,用笔多方折。事实上,黄道周在行书上的用笔也是主要取法钟繇。他在《书品论》中说道:“楷法初带八分,以章草《急救》中端的者为准。《曹孝女碑》有一二处似《急就》,只此通于古今,馀或远于同文耳。真楷只有右军《宣示》《季直》《墓田》,诸俱不可法,但要得其大意,足汰诸纤靡也。”黄道周黄道周.《书品论》.《明清书法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第406页.《孝经定本册》成书于崇祯十四年(1641),作为黄道周晚年小楷的代表之作,其中继承了锺繇楷书中的浓重章草意味。黄道周也师承钟繇的笔法,横画中的大幅度倾斜,以及捺画中带有隶意的“波磔”,如“父”(图3-1)、“人”(图3-2)、“之”(图3-3)等字,“思”(图3-4)、“谓”(图3-5)、“门”(图3-6)等笔画中的方折遒劲,再加入章草意味,使得笔到之处方峻浑厚,又圆劲雄强,无不彰显其古拙朴茂之美。黄道周在楷书行笔中多用中锋,这使得笔画变得充实饱满,更能表现出浑厚与雄强的筋骨之力,他也喜欢用侧锋,这样的用笔让字尽显其妍丽之态。中侧并用是黄道周常用的书写方式,方圆兼备之间丰富而有美感,凝神聚力间又道出他了的“遒媚”观念。黄道周的书法主张“遒媚”,“媚”则在于展现其妍丽的姿态,更倾向于表达书法作品中的魅力与韵致,而“遒”则主张表现线条的韧性,着力表达线条的力量感与质感。黄道周的用笔无论行书还是楷书,用笔以中侧并用的优势十分明显。以“屋漏痕”的行笔,凸显扎实而厚重,倾斜含蓄入笔(图3-7),侧锋形成块面,不断调整,中侧并用(图3-8),再加上指腕之力齐发(图3-9),以达到对线质的高质量,在行笔时要运指,类似转锋。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缀法第二十一》也曾说:“圆笔用绞,方笔用翻。”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注》.崔尔平注.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注》.崔尔平注.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第202页.表4黄道周的行书《赠康流兄出大滌山诗轴》(图3-10),其中的笔法与楷书较为相近,灵动而奔放,转折峻峭方健,结字欹侧多变,造型大胆奇崛,气势流畅奔放。点画之间浑圆老辣,尤其浓密而矫健,再加之章草与汉隶的体势与笔意,他的确是独一无二的,在他的作品中为我们展现着吸收了古人之法后的创新意图。《赠康流兄出大滌山诗轴》与《孝经定本册》都是黄道周成熟时期的书法作品,《孝经定本册》可以看到行书与草书也相糅其中,转折处多见方笔,使其险峻与方劲之势尽显。其实,黄道周的小楷中,楷、行、草相互混杂的情况屡见不鲜,在《致郑牧仲札》中也是行草书笔意相糅,《定本孝经册》中,最后更是以行草书来呈现。可见,黄道周已将“屋漏痕”的笔法运用的出神入化。《新唐书》中黄道周曾说:“遒婉,最有识鉴。后来学颜者,但知其遒而不知其婉,所以与魏晋遗法判若鸿沟。苟能观其会通,原是一家眷属。斯皆深知颜书,鲁国有灵,当拊手称快,如沈隐侯之赏读蜺者。”郭尚先.郭尚先.《芳坚馆题跋》,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年,第34页.黄道周的行草书与小楷都曾师法钟繇与索靖,他曾说道:“章草魏晋以下无复佳者,张翼、陆云所存不多。时人唯有云间周思兼备臻妙诣,今久不可得。吾乡谢公屿章草亦足名家,晋江黄大司马时亦为之,然多葛龚,不尽合手。”黄道周.黄道周.《黄漳浦集》(卷十四《书品论》).清道光五年刊本,第480页.黄道周极力追寻和推崇这种古意,以至于行书和楷书中的笔法都相继取自隶书中的写法,非常之特别,由钟繇一脉相承的隶书笔意,已经十分常见。“横”与“撇”以及“方折”中所表现出的圆浑和苍涩,再加上二王的清秀雅致,显得更具典雅之气。第二节字法黄道周小楷中的结字也是承袭于钟繇,字形偏方扁,点画之间的摆布也是无意为之,根据字形的不同来来改变姿态,笔画之间的大小也打破了唐楷的均匀对称。在黄道周和钟繇的楷书的对比中,可以发现钟繇的楷书整体趋于平势(图3-5),欹侧并不是主要目的,而黄道周楷书中的字则呈现左低右高,向右上方倾斜严重;钟繇楷书笔画间多伸展,以上松下紧为主,结字萧散,而道周的楷书则是以收紧为主,左右呈收敛之势。此外,黄道周小楷的另一特点为是上宽下窄,犹如高山坠石般奇崛峻险。对钟繇的学习他有自己的新意与处理方式,将整个书体极具朴茂古拙之意。我们还可以看到,黄道周着重在笔画间加强对比,将疏密空间更加夸张地表现出来,长短笔画间的对比也十分明显。有的在竭力打破原字的平稳,使其笔画间可以穿插自如,错落有致,黄道周在字法中有着高超把握重心的能力,打破常规,平淡中求奇崛,浑然天成,独树一帜。表表1笔画间的疏密与夸张表现,如“出”中的横画,其中的欹侧十分明显,跌宕起伏,最后由中间的竖画见平稳。黄道周的结字呈扁势,中宫紧收,“所”字的中宫内敛含蓄,横画也随笔画而伸展、变化,往往使有意想不到的感觉。“天”字中的捺画,又将横画的平稳打破,对比强烈。他善于在字中将笔画长短进行夸张对比,使其结字打破常规却又出其不意,古拙典雅间又伴随着奇崛劲健,有着十分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再者,我们从黄道周的行书中也发现了这样的结字方法,这一现象可以看到其楷书结字与行书结字之间的联系,行书中的这种“欹侧”没有任何牵强之意,更是与他的整体章法交相辉映共同构筑了他独有的奇崛书风。另一方也展现出晚明文化中个性整体遗风对书法方面的影响之大。他对结字的处理不得不说真的是“超然物外,浑然天成”。书于崇祯十七年(1644)的《赠眉仲戴蓬莱即事诗轴》(图3-12)中,又可见其中的章草成分,用笔间以笔锋尖利,非常注重横势,结体呈扁平状。在此作中就已经明显流露出侧锋的盘曲缠绕翻折之势,这更加突出了字的横向体势,率意连绵间的线条起承转合间又变化多端,横画中多见虚势,而竖画则变得更加壮实,撇捺间又在下部逐渐变粗,这样的线型很明显是受钟繇的影响,就像他在《孝经》中楷行草的混杂,字态稳中险峻,不失重心的平稳态势再次呈现。使人感受到他的楷书与行数之间用笔和结字的朴拙欹侧之多姿,一点一横,一捺以撇间,都如高山流水般自然流畅。对比楷书与行书,我们不难看出,黄道周的行草书的结体有着楷书的构架,并且十分注重内部空间的切割排布,每一字都是以险造势,再加以笔画的相互协调,虽有夸张,但不至于失去重心。字形中的长短,笔画之间的相互协调,在字的结构上呈现出一种错落有致、抑扬顿挫的画面,变化中又又有统一,随意率性,毫无造作之感,所以说,多体杂糅的书写,使得黄道周在创作中为我们呈现出结体上的无限可能,也让我们感受到行书与楷书之间的相关性。黄道周的楷书入古出新意,以奇崛之态打破了元明之际的纤靡沉闷的书风,也正是在这种体势下的率意与变幻,也使得整个晚明书坛变的活泼起来,带给人一种全然一新的书法风貌。墨法在用墨上,黄道周的楷书和行书总体上风格都比较丰腴。但是在行书的创作上,用墨又有自己的创新和变化。在黄道周大字立轴的行书作品中,他的墨色变化由浓到淡,由枯到泽的变化就显得极为丰富,虽是墨气浓重,却又泰然自若。黄道周的存世作品中,有大量的诗册用绫合绢来书写。但绫和绢,在材质上对书家的墨色敏感度又有着极高的要求,材质相较与宣纸墨色的变化就比较难以体现,所以在黄道周的小字作品中,其用墨也基本是继承前人。在崇祯十七年(1644)的行书《赠湘芷诸友别苕水诗轴》(图3-13)中,作为立轴书作,黄道周以用笔老辣,浓墨与淡墨相接,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块面效果,可以看出,墨色的相积再到洇墨的变化,整体上的用墨偏浓重,再以淡墨枯笔来弥补墨色少而产生的变化不足,突出了线条节奏感中的强烈反差,整部作品以大尺幅立轴表现出积墨、润墨与洇墨的复杂变幻,在书写之间,使线条的质量以及所流露的情感和魅力,给予作品更加自由奔放的气势,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书于同年的《舟次吴江诗册》(图3-14),作为黄道周的小字行书,虽没有大幅立轴墨色的变化明显,但同样在笔画盘曲连绵之间彰显出不同的映带流动之感,其中第二行的“王”字很明显墨色浓重,诗册中整体墨色在积墨与润墨中变化,线条的缠绕形成小块面,使得整体墨色流畅而丰润,犹如攻城略地般,无丝毫含糊之意。行笔间以尖墨入,利墨而驰,润墨而收,处处用尽指腕之力,使其墨色润而厚重,又有清新典雅之感。与《定本孝经册》(图3-15)中沉实而温润的墨色所展现的古拙相比,欹侧精劲之间又给人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紧张与刺激感。明末清初著名鉴藏家孙承泽曾在《庚子销夏记》中说道:“石斋于崇祯辛巳自诏狱过刑,初拜杖,血肉淋漓乃据一败几,日书孝经凡百余本,每本系之以跋,无一语重复,当时人得一本,侈为奇宝……先生云:‘看孝经如食米稻’。”清·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98页.无论是行书中的墨色渲染与律动,还是楷书线条中的古拙与沉实,两者都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联系。黄道周在书写时对墨色浓淡干枯的考究,使得无论是行书还是楷书,对于墨色中浓墨中所要表现出的厚重气息依然通达流畅,还巧妙避免了墨色中的“死滞”感,而是在放浪多姿中又有含蓄收敛之感。所以,黄道周的书法作品,远眺间奇丽典雅,近观凝视间又摇曳生姿,其中线条节奏的明快,也使得墨色带有强烈的情感宣泄,这也是他的创新,更是打破了前人书写中对情感表达的约束。第四节章法黄道周楷书与行书的章法中的联系也十分密切,可谓是独具匠心,别出心裁,相较于一般行草书的纵势而取隶势,以横势伸展,有横无列,欹侧间笔画紧凑而内敛,再加上古拙老辣的笔意,一气呵成,给人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与冲击感。这种跌宕起伏,奇险峻峭的强悍,是黄道周所独有的书法风格。章法,作为书法艺术的整体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书法形式的展示中有着不可替代的视觉魅力。孙过庭曾在《书谱》中说:“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只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孙过庭孙过庭.《书谱》载《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第130页.黄道周书于隆武元年(顺治二年1645)的《致祖台札》,字距仅而行距疏,此作中行与行之间空白处更多,却不显得古板,展现着黄道周独有的奇险与方峻之感,同时也抒写着他的内在情感与个性品质。此外,他还着意夸张字势,使字形收放自如,使整体章法的氛围生动了起来,将观者带入一个超然物外的欣赏空间。行笔间的走势处也作特别处理,笔触从上到下保持一致,紧密间毫无凝滞之感,也使整件作品的气氛更加活跃。章法气息连贯,韵律生动,以及饱满的精气神使得黄道周的楷书与行书产生独有的奇险氛围。《致祖台札》(图3-16)虽是黄道周的晚年楷书之一,但结字与章法间,都十分天真与自然。虽然在他晚年生活几乎是痛苦而艰辛的,但是他的楷书却是精彩异常,其中的清逸稳健,丰腴中的遒媚之态,美轮美奂使人超脱于世。可以看到黄道周在书写时中展现的不仅是对晋唐师承高古的典雅气格,更将自己晚年的内心与气节直接融入书法中,肆意挥洒间,我们看到了他的气壮山河和无畏洒脱的家国情怀。相比较大幅立轴的书写形式,我们可以看到在黄道周的小字行书一般以五行为主,偶有四行,大量的空白在行与行之间似乎要吞没了黑色部分的样子,使得黑字部分不得不变得有所挤压与紧缩,给人以一种紧张与压迫感。所以说黄道周在行距上,无论是横式还是竖式,行书与楷书的行距都大于前人,尤其是黄道周楷书中的行距之大就显得十分罕见,产生这样大的行距,与他欹侧奇特的结字方法是分不开的,再加之字势的横势伸展、倾斜,不得不加大行距,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字势伸展牵引之间,展现出夸张的张力。所以,即使行距再小也不会产生局促与杂乱的感觉,放眼通篇,整体上的章法如环环相扣般紧紧环抱四周,含蓄内敛却又有迸发的张力,疏朗宽博的行距黑白间相互牵制,整体给人以连贯气势与畅快淋漓之感,打破了前人台阁体中单调呆板的程式化的特点,为其中增添了几分遒劲与典雅,可以说,黄道周在章法布局上可谓是迈出了创新的一步。黄道周行书章法中的布局宽阔,仍然源于钟繇的《荐季直表》,取法钟繇的行距,也充分展现出了他遒劲的笔力。以黄道周书于弘光元年(1645)的《赠倪献汝叔侄诗》(图3-17)为例,其中三竖行的形式居多,偶有两行与四行的形式出现,单看其竖行,结字扁平开阔,横短列多,单字的字内空间繁密,笔画间牵丝的虚实相连又增加了线条的质感,字与字之间随形布局,字内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