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时作业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时作业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时作业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时作业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时作业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一、选择题1.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A.推行仁政B.以法治国C.规范行为D.监督民众2.与周代相比,春秋时期“民”的地位进一步提升,统治者从对天的崇拜中脱离出来。《左传·桓公六年》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又《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言“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这表明()A.统治阶层对社会治理持理性态度B.民的尊崇与鬼神的崇拜互相交织C.民的地位与鬼神的地位分庭抗礼D.鬼神成为了国运衰落的罪魁祸首3.下表是关于唐代法律案件的相关记载。这说明唐朝()(冯甲在亲丧期间)朝祥暮歌,是亵于礼,以哭止乐,斯慰所怀。诉词既款服终,言讼请依科断敦煌卷子伯2593号柳公绰,长庆中为刑部尚书,京兆府有姑以小过鞭其妇至死,府上其狱,郎中窦某断以偿死,绰曰:“尊殴卑,非斗也,且其子在,以妻而戮其母,非教也。”竟从公绰所议《册府元龟》绛州孝女卫氏……其父为乡人卫长则所杀……及长,以砖击杀之……(唐太宗)嘉其孝烈,特令免罪《旧唐书·烈女传》A.司法呈现礼法结合的特点B.统治者遵循明德慎刑的原则C.国家专注儒学的教化功能D.道德品质是选官的重要标准4.张集馨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说“绅士居乡者,必当维持风化,其耆老望重者,亦当感劝闾阎,果能家喻户晓,礼让风行,自然百事吉祥,年丰人寿矣。”材料说明()A.清代重视基层教化与文化发展B.中国清代乡村实行宗族自治C.清代儒家思想在乡村实现普及D.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受到冲击5.《(安徽太平)仙源东溪项氏族谱》祠规载:“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典也。国有典,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其事殊,其理也。”由材料可以看出()A.家规也具有法律效力B.家规与国典具有同等地位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家规、国典的核心D.家规对维系宗族关系至关重要6.汉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夏五月的诏令中说:“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祸患,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不判死刑),皆上请廷尉以闻。”这反映了()A.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B.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C.“三纲五常”上升到天理高度D.汉代法律制度日益完善7.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铸刑鼎”,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不久,晋国赵鞅也“铸刑鼎”。而在此以前法律不公开,人们不知道他们触犯哪条法律,也不能预测刑罚的轻重。这反映出春秋时期()A.成文法得到普及B.法律教化功能强化C.礼乐制日渐消亡D.社会制度正在转型8.周人由殷商覆亡的教训中体会出天命无常,认为上苍鬼神是否佑助周王朝,并非上苍自己的决定,而是应该凭恃百姓的意志决定。这表明周人()A.萌生尊重祖先的意识 B.具有敬德保民的观念C.否定崇拜先王的行为 D.传承天命无常的思想9.732年,官修的礼仪巨著《大唐开元礼》颁行,舍弃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盛行并为皇室和国家所采用的道教和佛教礼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三教合一”局面的出现 B.理学对朝廷影响日益深入C.儒学的正统地位根深蒂固 D.佛、道盛行导致战乱不休10.清代司法实践中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因时所需,皇帝谕旨、内外条奏均可定为条例,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旧例不断修改,新例不断增加。据此可知,清代司法实践()A.缺乏法律体系的支撑 B.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C.缺少严格的司法程序 D.主要是体现君主意志11.云梦睡虎地秦简的考古发现中,被当时《秦律十八种》的编者集中使用最早、最长的部分几乎都是关于官吏行为的法律、考核官员的方法等。这说明秦律的制定()A.有利于中央决策传输到地方 B.加强了皇帝对官员监督控制C.防止了官僚机构的贪污腐败 D.完善了中央机构的运作体系12.有史学家指出,儒家是出于司徒之官的,司徒是主教之官,所以儒家也最重教化。儒家之言教化,养必先于教,认为如果生活问题没有解决,教化两字,简直无从谈起。这主要说明儒家思想()A.产生于古代的某种官职 B.提倡教化以现实为基础C.认为礼义教化最为重要 D.倡导物质享受忽略道德二、综合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整理材料二大明律的许多条文直接来自《唐律》……由于明代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和各种新兴社会力量的兴起以及大量社会矛盾的出现,使得新生的《大明律》必须以“法”的本来面目出现,以规范各种社会势力激烈斗争的政治局面……清末薛允升曾在《唐明律合编》中对两部法典进行了研究后说:“大抵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唐律》均较《明律》为重,贼盗及有关帑项钱粮等事,《明律》又较《唐律》为重。”——摘编自徐晓庄《〈大明律〉之特点琐谈》材料三中华民国时期曾经致力于建立健全的法规体系,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却往往是根据形势和统治需要来制定方针政策,经常出现以政策代替法律,或据一时的政策而提炼为法律条文的情况。——据韦庆远、柏桦著《中国政治制度史》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疏议》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明朝立律侧重点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析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一、选择题1.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A.推行仁政B.以法治国C.规范行为D.监督民众解析:根据“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可得出孔子强调要身正。根据“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可得出韩非子强调要遵守法律。二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要求人们要遵守规则,规范行为,C项正确;A项是孟子的,B项是法家的,排除A、B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C项。2.与周代相比,春秋时期“民”的地位进一步提升,统治者从对天的崇拜中脱离出来。《左传·桓公六年》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又《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言“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这表明()A.统治阶层对社会治理持理性态度B.民的尊崇与鬼神的崇拜互相交织C.民的地位与鬼神的地位分庭抗礼D.鬼神成为了国运衰落的罪魁祸首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民”的地位进一步提高,统治阶层从对天的崇拜中脱离出来更注重民的作用,重视了“民”的作用,这表明统治阶层在对社会治理中认识到了百姓的作用,体现了理性的态度,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对鬼神的崇拜,故B排除;材料中没有提到民的地位与鬼神的地位分庭抗礼,故C排除;材料主旨是对“民”的作用和地位的提高的认知,不是表明鬼神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3.下表是关于唐代法律案件的相关记载。这说明唐朝()(冯甲在亲丧期间)朝祥暮歌,是亵于礼,以哭止乐,斯慰所怀。诉词既款服终,言讼请依科断敦煌卷子伯2593号柳公绰,长庆中为刑部尚书,京兆府有姑以小过鞭其妇至死,府上其狱,郎中窦某断以偿死,绰曰:“尊殴卑,非斗也,且其子在,以妻而戮其母,非教也。”竟从公绰所议《册府元龟》绛州孝女卫氏……其父为乡人卫长则所杀……及长,以砖击杀之……(唐太宗)嘉其孝烈,特令免罪《旧唐书·烈女传》A.司法呈现礼法结合的特点B.统治者遵循明德慎刑的原则C.国家专注儒学的教化功能D.道德品质是选官的重要标准解析:根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对亲丧期间“朝祥暮歌”此类违礼而不违律的不孝行为进行处罚;在审判实践中,出现了柳公绰以礼改判,以礼折狱的案例;对烈女卫氏此类血亲复仇屈法而伸情,这些案例均反映出唐代司法实践中礼法结合的特点,A项正确;明德慎刑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国家不仅注重儒学的教化,也维护法律威严,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官吏选任,排除D项。故选A项。4.张集馨在《道咸宦海见闻录》中说“绅士居乡者,必当维持风化,其耆老望重者,亦当感劝闾阎,果能家喻户晓,礼让风行,自然百事吉祥,年丰人寿矣。”材料说明()A.清代重视基层教化与文化发展B.中国清代乡村实行宗族自治C.清代儒家思想在乡村实现普及D.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受到冲击解析:古代乡绅是地方管理的核心,代表着一方的风气和文化,他们在乡间承担着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责任,同时参与地方教育和地方管理,“礼让风行”说明清代政府重视文化建设,故A项正确;古代皇权不下县,实行的是乡绅治理,故B项错误;地方实行乡绅治理,并不是儒家思想在乡村实现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政府对于地方治理措施,并不是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受到冲击,故D项错误。5.《(安徽太平)仙源东溪项氏族谱》祠规载:“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典也。国有典,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其事殊,其理也。”由材料可以看出()A.家规也具有法律效力B.家规与国典具有同等地位C.“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家规、国典的核心D.家规对维系宗族关系至关重要解析:材料中“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典也”把家规比作国典,旨在强调家规的重要性,对家族中人起到约束的作用,符合材料中“寓劝惩以训子弟”,即材料指出家规与国典在道理上一致,家规对于维系宗族的作用与国典是一致的,故D项正确;家规不具有法律效力,排除A项;家规与国典在精神方面是一致的,但是地位不同、作用也不同,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诉求,排除C项。6.汉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夏五月的诏令中说:“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祸患,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不判死刑),皆上请廷尉以闻。”这反映了()A.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B.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C.“三纲五常”上升到天理高度D.汉代法律制度日益完善解析:材料所述为法律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即法律儒家化的现象,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A项正确;B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属于理学内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汉代法律制度完善的过程,排除D项。7.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铸刑鼎”,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不久,晋国赵鞅也“铸刑鼎”。而在此以前法律不公开,人们不知道他们触犯哪条法律,也不能预测刑罚的轻重。这反映出春秋时期()A.成文法得到普及B.法律教化功能强化C.礼乐制日渐消亡D.社会制度正在转型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鼎”是周天子地位与权力的象征,而春秋时期的郑国、晋国也可以“铸刑鼎”,说明周天子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而法律的公开,也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反映出政治制度即将发生深刻的变化,故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郑国、晋国两个国家实施法律的情况,不能说明成文法得到普及,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法律教化功能强化”,故B项错误;材料与礼乐制无关,故C项错误。8.周人由殷商覆亡的教训中体会出天命无常,认为上苍鬼神是否佑助周王朝,并非上苍自己的决定,而是应该凭恃百姓的意志决定。这表明周人()A.萌生尊重祖先的意识 B.具有敬德保民的观念C.否定崇拜先王的行为 D.传承天命无常的思想【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周人认为天命无常,百姓的意志才会影响统治,说明其具有敬德保民的观念,故选B项。9.732年,官修的礼仪巨著《大唐开元礼》颁行,舍弃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盛行并为皇室和国家所采用的道教和佛教礼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三教合一”局面的出现 B.理学对朝廷影响日益深入C.儒学的正统地位根深蒂固 D.佛、道盛行导致战乱不休【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大唐开元礼》舍弃道教和佛教礼仪,实行儒家的礼仪,是因为儒学的正统地位根深蒂固,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大唐开元礼》舍弃道教和佛教礼仪,实行儒家的礼仪,与“三教合一”无关,排除A项;理学产生于宋朝,与材料时间“732年”(即唐朝)不符,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10.清代司法实践中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因时所需,皇帝谕旨、内外条奏均可定为条例,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旧例不断修改,新例不断增加。据此可知,清代司法实践()A.缺乏法律体系的支撑 B.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C.缺少严格的司法程序 D.主要是体现君主意志【解析】根据材料“因时所需”“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可知,清代的司法实践不断调整,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司法的与时俱进,不能反映出司法实践缺乏法律体系的支撑,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司法程序,排除C项;根据材料“内外条奏均可定为条例”可知司法实践并不是主要体现君主的意志,排除D项。11.云梦睡虎地秦简的考古发现中,被当时《秦律十八种》的编者集中使用最早、最长的部分几乎都是关于官吏行为的法律、考核官员的方法等。这说明秦律的制定()A.有利于中央决策传输到地方 B.加强了皇帝对官员监督控制C.防止了官僚机构的贪污腐败 D.完善了中央机构的运作体系【解析】材料“使用最早、最长的部分几乎都是关于官吏行为的法律、考核官员的方法等”体现了皇帝对官员的监督控制,故选B项。12.有史学家指出,儒家是出于司徒之官的,司徒是主教之官,所以儒家也最重教化。儒家之言教化,养必先于教,认为如果生活问题没有解决,教化两字,简直无从谈起。这主要说明儒家思想()A.产生于古代的某种官职 B.提倡教化以现实为基础C.认为礼义教化最为重要 D.倡导物质享受忽略道德【解析】“儒家也最重教化”说明儒家思想重视教化,“如果生活问题没有解决,教化两字,简直无从谈起”表明儒家思想提倡教化以现实为基础,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礼义”,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倡导物质享受忽略道德”,排除D项。二、综合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整理材料二大明律的许多条文直接来自《唐律》……由于明代社会各阶层的分化和各种新兴社会力量的兴起以及大量社会矛盾的出现,使得新生的《大明律》必须以“法”的本来面目出现,以规范各种社会势力激烈斗争的政治局面……清末薛允升曾在《唐明律合编》中对两部法典进行了研究后说:“大抵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唐律》均较《明律》为重,贼盗及有关帑项钱粮等事,《明律》又较《唐律》为重。”——摘编自徐晓庄《〈大明律〉之特点琐谈》材料三中华民国时期曾经致力于建立健全的法规体系,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却往往是根据形势和统治需要来制定方针政策,经常出现以政策代替法律,或据一时的政策而提炼为法律条文的情况。——据韦庆远、柏桦著《中国政治制度史》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疏议》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明朝立律侧重点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简析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