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版)GBT 15314-2024 精密工程测量规范_第1页
(高清版)GBT 15314-2024 精密工程测量规范_第2页
(高清版)GBT 15314-2024 精密工程测量规范_第3页
(高清版)GBT 15314-2024 精密工程测量规范_第4页
(高清版)GBT 15314-2024 精密工程测量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07.040CCSA78代替GB/T15314—1994精密工程测量规范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I V V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1 25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 35.1基本要求 35.2精度等级 45.3控制网设计 56测量标志建造 66.1基本要求 6 66.3高程点标志 76.4平高点标志 76.5上交资料 77精密角度测量 87.1基本要求 87.2精密测角仪器的类型及检验项目 87.3平面控制网角度观测技术要求 87.4精密定向测量 7.5上交资料 8精密距离测量 8.1基本要求 8.2嵌合尺测距 8.3杆尺测距 8.4自动测距仪测距 8.524m因瓦线尺测距 8.6光电测距仪测距 8.7μ-base测距仪测距 8.8成果记录和整理 8.9上交资料 9精密高程测量 9.1基本要求 9.2几何水准测量 9.3静力水准测量 Ⅱ9.4精密三角高程测量 9.5精密竖直传递高程测量 9.6上交资料 10精密准直测量 10.1基本要求 10.2小角度测量法 10.4引张线法 10.5衍射法 10.6激光准直测量 10.7波带板激光准直测量 10.8上交资料 11精密垂准测量 11.2正垂法 11.3倒垂法 11.4光学垂准仪器法 11.5激光垂准仪器法 11.6上交资料 12精密三维测量 12.1基本要求 12.2全站仪测量法 12.3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测量法 12.5激光跟踪仪测量法 12.6GNSS测量法 12.7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法 12.8上交资料 13精密工程测量数据处理 13.1基本要求 13.2平差计算与验后统计分析 13.3精密工程测量数据管理系统 14质量控制与成果管理 14.1基本要求 14.2质量控制 14.3成果管理 附录A(资料性)平面基准点标志 A.1机械传递式倒锤装置 A.2光线传递式标志 A.3刚体支架式标志 附录B(资料性)观测墩标志 ⅢGB/T15314—2024附录C(资料性)平面点照准标志 C.1旋入式杆标照准标志 C.2重力平衡球式照准标志 C.3直插式觇牌标志 C.4埋入式照准标志 附录D(资料性)高程基准点标志 D.1双金属丝标志 D.2双金属管标志 D.3钢管标志 附录E(资料性)高程控制点标志 E.2浅埋式钢管标志 E.3混凝土水准标石 附录F(资料性)高程照准点标志 F.1墙上标志 F.2基础上标志 F.3设备上标志 附录G(资料性)深埋式平高点标志 附录H(资料性)精密距离测量仪器设备略图与测量方法 H.1嵌合尺 H.2杆尺 H.3自动测距仪 H.4μ-base测距仪测距方法 附录I(资料性)精密准直测量的仪器检验和偏离值计算 I.1精密准直测量仪器的检验 I.2精密准直测量观测偏移值的计算 附录J(资料性)引张线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录K(资料性)引张线测线工作拉力(即重锤质量)计算 VGB/T15314—2024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代替GB/T15314—1994《精密工程测量规范》。与GB/T15314—1994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内容变化如下:a)增加了“术语和定义”一章(见第3章);b)将“第4章精密水平控制网”更改为“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并将1994年版第5章的内容纳入(见第5章,1994年版的第4章、第5章);c)更改了“坐标基准”的内容(见4.1、4.2,1994年版的3d)删除了“精度等级”(见1994年版的3.3);e)更改了“仪器检定”的描述(见4.7,1994年版的3.7);f)更改了“提交成果”的描述(见4.9,1994年版的3.8);i)更改了“平面点标志”强制对中装置的精度指标(见6.2,1994年版的6.2.6);j)增加了“平高点标志”的精度k)更改了“精密角度测量”的测角中误差(见7.1.1,1994年版的7.1.1);1)更改了“精密测角仪器的检验项目”(见7.2.2,1994年版的7.2.2);n)增加了“精密定向测量”的具体内容(见7.4,1994年版的7.4);o)删除了“ME5000精密测距仪测距”的内容(见1994年版的8.9.6);q)更改了“几何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和技术要求”的表格内容(见9.2.2.1,1994年版的9.2.2.1);r)增加了“精密三角高程测量”一节(见9.4);s)删除了“几何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和技术要求”的辅助测量内容(见1994年版的9.2.2.6);t)更改了“引张线法”的内容,补充了引张线装置规格和主要部件规格(见10.4,1994年版的v)删除了“光学垂准仪的检验”一节(见1994年版的11.3.4);w)增加了“激光垂准仪器法”一节(见11.5);x)增加了“精密三维测量”一章(见第12章);y)更改了“精密工程测量数据处理”的内容(见第13章,1994年版的第12章);z)增加了“质量控制与成果管理”一章(见第14章);C.3、附录E、附录F,1994年版的附录B的图B.1和图B.2、附录C的图C.3、附录E、附录F);bb)增加了“引张线装置结构示意图”附录(见附录J);(见1994年版的附录I、附录K、附录L、附录M、附录N)。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VGB/T15314—2024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30)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自然资源部测绘标准化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二地形测量队、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自然资源部四川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武汉大学、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广州长地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天津市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1994年首次发布为GB/T15314—1994;——本次为第一次修订。MⅡGB/T15314—2024精密工程测量是采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和专用设备,利用相应的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手段,使测量的绝对精度达到毫米量级及以上或相对精度达到10-以上要求的工程测量工作。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工程、科学研究和设施安装等提供上述精度等级的测量服务的工程控制测量和精密角度、精密距离、用的技术方法和测量设施多样,需根据工程的具体要求和工作环境来选择本文件规定的、适用的通用性测量方法和测量设施设备及其技术要求,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或根据具体工程相关的行业标准对相关方法进行补充完善。很多情况下,可能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采用,则需要根据测量原理进行特殊设计,甚至还需要研制专用的量测设备或配套装置。我国于1994年发布了GB/T15314—1994《精密工程测量规范》,该文件的发布实施已接近30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技术的发展,标准编制要求和精密工程测量技术都发生了较大变化。鉴于此,确有必要修订和完善GB/T15314,以不断适应精密工程测量的新变化和新需求。本文件针对当前精密工程测量所涉及技术方法、内容和要求进行了修订和完善。1GB/T15314—2024精密工程测量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精密工程测量控制网、测量标志建造、精密角度测量、精密距离测量、精密本文件适用于各种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放样、安装调试、变形监测等各阶段的精密测量工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7942国家三角测量规范GB/T17943大地天文测量规范GB/T1831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CH/T2004测量外业电子记录基本规定JJG8水准标尺检定规程JJG100全站型电子速测仪检定规程JJG414光学经纬仪JJG425水准仪检定规程JJG703光电测距仪检定规程JJG(测绘)2101数字水准仪检定规程JJG(测绘)2102因瓦条码水准标尺检定规程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精密工程测量preciseengineeringsurvey采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和专用设备,利用相应的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手段,使测量的绝对精度达到毫米量级及以上或相对精度达到10-⁵以上要求的工程测量工作。3.2精密准直测量precisecollimatingsurvey精确测定点位偏移固定方向上的距离和角度,并对点位进行反复、精确调整,使点位的距离和角度偏移量小于误差要求的测量方法。2GB/T15314—20243.3精密垂准测量preciseplumbingsurvey利用正、倒垂固定或锚固位置作为基准点,或直接应用垂准仪器设备等方法建立或形成铅垂线,并以铅垂线作为竖直基准线,测定相对于竖直基准线水平偏差的测量方法。3.4力高系统dynamicheightsystem由静止水面构成重力位水准面,并使这一水准面成为等高面,即水准面上任一点具有相同的高程值而建立的高程系统称之为力高系统。注:由于同一水准面上的各点在正高或正常高系统中的高程值不同,因而对于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来说,使用很不方便。为了使同一水准面上各点有相同的高程值,可以采用力高系统。力高一般不作为国家的高程系统,只用于解决局部地区有关水利建设的问题。力高高程值等于某点的地球位数与大地纬度为45°处或测量区域平均大地纬度处的正常重力值之比值。根据特定条件,主要用于大型水库工程的区域高程系统建立。3.5锚固点anchoragepoint一种精密工程测量标志,金属锚块的固定位置通常称之为锚固点。3.6一种新型测距仪,其采用偏振调制原理,可以直接测量与反射目标间的距离。注:μ-base测距仪可配合RRR1.5”精密球棱镜,直接精确测量出0m~200m的距离。当测量长度大于200m3.7在一定的环境光条件下,运用投影仪将特定的光学信息投射至目标物的表面,通过摄像机从另一角度获取由目标物造成的光学信息变形的数字影像,利用计算机系统确定目标物的三维形状、颜色和空间位置等信息的全过程。4基本要求4.1精密工程测量的大地坐标系统应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平面坐标系统应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当边长投影变形不满足精度要求时,可采用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以测区平均高程面、主体设备高程面或抵偿高程面为投影面,并应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建立联系。在工程设计基准下,可选用国家控制网(点)中一个点的坐标及一条边的方位角作为精密工程控制网的起算数据。4.2精密工程测量的高程系统应采用正常高系统,高程基准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当工程区域内同一水准面上各点的正常高差大于工程允许误差时,应采用区域力高系统,并进行专业技术设计。4.3精密工程测量以相邻点相对点位中误差或在特定方向上的相对位置精度作为精度指标。同一工程中不同的测量项目,可选用不同的精度指标,同类观测项目中若有不同精度要求的控制点,应采用最高精度指标布设统一的控制网。4.4精密工程测量技术应与工程总体设计协调统一。精密工程测量设计人员应同该项工程的其他专步骤、进度和方法;了解工程总体和局部对测量工作的要求(包括精度、时限等);收集分析已有的测绘资料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水文、气象资料。设计人员应采用优化规划方法结合现场踏勘,设计工程建设各个阶段的最佳测量技术方案。3GB/T15314—20244.5工程放样和设备构件的安装定位,以精密工程测量控制点为基础。宜以最简单、最精确的方法将构件定位标志的设计位置与控制点相联系,若确有困难,宜使控制点靠近构件设计位置。可利用基准线法、弦线支距法、距离或方向交会等方法将构件安装到设计位置。根据放样方法、仪器设备情况,合理地确定放样测量的允许误差,确保目标点的要求精度。构件安装前,应进行控制点检核。最终安装后,应对全部构件进行竣工测量。4.6精密工程建(构)筑物的变形测量,宜采用自动化监测系统连续进行,也可采用周期复测的方法进行监测。复测周期应根据建(构)筑物变形特征、速率、观测精度等因素综合确定。若用户对变形测量精度无特殊要求,可按有关专业的变形测量技术规范要求进行监测。4.7精密工程测量使用的测量杆尺、线尺、水准标尺、经纬仪、水准仪、全站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仪器等测量仪器,应经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合格。辅助使用的物理、气象等计量仪器应按有关规程进行检定、检校,特殊测量设备应进行相关测试与验证。有条件的大型精密工程场所,宜建立基准检校场。4.8精密工程测量应编制技术设计书,技术设计书应通过审查后方可实施。4.9精密工程测量工作结束后,应进行检查验收并编写技术总结和竣工报告,及时提交成果。有条件的精密工程测量项目,根据需要宜建立精密工程测量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4.10精密工程测量工作,应根据工程建设的要求和施工环境条件,采用本文件规定的测量方法,及其相应的精度等级与技术要求。4.11当采用本文件未提出的测量方法,或精度要求超过本文件的指标时,在满足工程建设要求的原则下,可采用经过实践检验认可的其他方法和仪器施测,并应在技术设计书中予以明确。4.12在满足工程建设要求的原则下,鼓励采用成熟、满足技术要求的测量新技术和新方法,并应在技术设计书中予以明确。5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5.1基本要求5.1.1同一工程项目建设的不同建(构)筑物或同一建(构)筑物不同工程部位精密测量应建立统一的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5.1.2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布设宜采用固定基准下的独立网,其控制范围应与精密工程建设规模相适应。5.1.3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的精度,应根据精密工程关键部位空间位置的允许误差要求、现有技术装备和实地环境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合理确定。宜以相邻点相对点位中误差或相对变化量和测站高差中误差作为主要技术指标。5.1.4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的等级间可逐级布设或越级发展,各级控制网除要求点位配合外,同一控制网的相对点位精度不受等级约束。5.1.5依据精密工程对平面控制精度需求,可选用相应等级的控制网。平面控制网的图形应根据工程任务、精度要求和实地条件等进行确定,其几何关系应明确,且具有良好图形结构的网形。5.1.6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应与工程设计坐标系进行转换,转换时应保持精度一致。5.1.7平面控制网可采用GNSS测量、三角测量、边角网测量等方式布设,其技术要求应按照相关技术标准执行。5.1.8高程控制网应计算关键部位特定点等测量对象的点间高差或高程的权倒数,按公式(1)求出测站高差中误差,按照表2选定高程控制网的等级。…………4式中:M——拟设高程控制网的测站高差中误差;△F——测量对象F的允许误差;Qp——测量对象F的权倒数,以测站高差中误差作为单位权中误差。5.1.9高程控制网可采用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等方式布设,应布设为附合路线或由闭合环、附合路线构成的结点网,不应布设为支线。闭合环周长和结点间长度根据工程建设的需要确定,其技术要求应符合相关技术标准。5.1.10平面控制点、高程控制点和平高点应布设在稳定可靠、连测方便并能长期保存的地点,应避开5.1.11露天埋设的平面控制点、高程控制点和平高点,应经过一个雨季,冻土地区应埋设在冻土线以下,还应经过一个冻解期。岩层或室内埋设的高程控制点,至少应经过一个月自然稳定后方可进行观测。5.2精度等级5.2.1平面控制网平面控制网以相邻点相对点位中误差作为精度指标,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其精度指标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平面控制网精度等级单位为毫米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相邻点相对点位中误差5.2.2高程控制网高程控制网以测站高差中误差作为精度指标,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其精度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表2高程控制网精度等级单位为毫米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测站高差中误差测站高差中误差m按布网状况进行计算。a)当闭合环的个数超过20个时,按公式(2)计算。式中:m——测站高差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n——计算各w值相应的测站数;N——闭合差个数。………………5GB/T15314—2024b)当闭合环不足20个而网中测段数超过20个时,按公式(3)计算。 (3)式中:d——测段往返不符值,单位为毫米(mm);n——计算d值相应的测站数;N———测段往返不符值个数。c)独立测站变形观测的日均值个数超过20个时,按公式(4)计算。若变形量大于表2规定的2倍高差中误差时,应剔除变形影响,再进行精度统计。式中:n——计算δ值相应的测站数;N——日均值个数;h;——第i日观测高差平均值,单位为毫米(mm)。5.3控制网设计5.3.1资料收集技术设计前应进行资料搜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工程所在区域一定范围内的各种比例尺地形图、交通图、地质构造图、高分辨率影像图、水文资b)工程总体规划图、总体布置图、施工图、进度表及各项有关技术文件,应明确对工程测量提出的精度要求的实质性意义,并通过技术文件予以确定;c)已有控制测量资料,包括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点之记、成果表、重力测量资料、技术总结等。5.3.2技术设计程序5.3.2.1平面控制网平面控制网技术设计程序如下。a)在施工总平面图上或工程设计平面图上,按比例尺展绘出建(构)筑物的主要点、线。b)根据施工现状、技术条件和高程控制点位要求,在图上展绘已有的平面控制点,并选取平面控制点,制作平面控制网图。进行实地踏勘选点时应考虑地质条件、地下水位荷重以及季节性温度变化等影响。c)平面控制网应采用优化设计方法。优化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图形设计、观测方案设计和旧网改造的设计。采用精度优化、可靠性优化、经济性优化和可检验性优化等优化设计的方法,进行多种方案设计比选,从中选择最优设计方案。平面控制网的质量应满足精度要求,还应顾及控制网的可靠性标准、费用标准及监测网的灵敏度标准。d)依据方案设计确定观测等级,明确标墩类型,设计统一的强制对中设备和照准标志。e)大型精密工程根据需要建立平面基准点,数量应不少于3个。f)应根据图上设计和实地选点的结果进行精密工程平面控制测量技术设计。6GB/T15314—2024高程控制网技术设计程序如下。a)在施工总平面图上展绘出工程建(构)筑物的主要点线。若为多层结构工程,应分层展绘。b)在图上展绘已有的和新设计的平面控制点、已有的高程控制点。c)按工程建设需要和高程控制点位要求,在图上选取高程控制点和合适的平面控制点,使其均匀分布在建(构)筑物周围。连结相关控制点,选择并确定观测路线。d)采用增加或减少多余观测的方法,进行多种方案的设计,选择适合测区条件和满足工程精度要求性能的仪器,确定高程控制网布设方案。e)到实地确定点位和采用的标志类型。f)大型精密工程应根据需要建立高程基准点,数量不应少于3个。高程基准点应测定重力,相对于起始重力点的测量中误差应不大于±1mGal。g)应根据实地选点和方案设计的结果进行精密工程高程控制测量技术设计。6测量标志建造6.1基本要求6.1.1各等级平面控制点应建造观测标志。精密工程测量标志按其用途分为平面点标志、高程点标志6.1.2在埋设标志之前,应仔细研究工程区域内有关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气象等资料,依据地基的荷载、单位面积上的压力以及建(构)筑物运营期间的动荷载等信息,确定标志的埋设深度。6.1.3各种标志的类型和规格应根据观测目的和工程区域内的地质条件来确定。埋设的标志应稳固6.1.4各类标志应根据具体工程的需要和具体工程条件进行设计、制作和安装,其规格、材料以及相应埋设的技术要求,应按照相关技术标准执行。6.1.5埋设精密工程测量控制点锚固点的深度遵循以下原则:a)平面点或高程点的锚固点宜埋设在基岩或稳定的持力层上,应在土壤压缩深度以下,并靠近恒b)若恒温层位于压缩深度的下边线或边线以上,则高程点埋设锚固点的深度则应是土壤压缩深度的边线;c)选择埋设地锚深度时,还应顾及土壤水位及其季节性的变化,以使控制点地锚埋在水位变化范围之外。6.1.6在建造标志前后,应编制标志明细表,说明所采用标志的类型和规格等情况,并绘出埋设图,埋6.2平面点标志6.2.1平面点标志包括深埋式标志、观测墩及照准标志等。6.2.2精密工程测量的平面基准点标志宜采用深埋式标志,深埋式标志可选用倒锤式装置、双金属标、光线传递式标志或刚体支架式标志等。深埋式标志的结构示意图见附录A。6.2.3深埋式标志建造时,其技术要求应按照相关技术标准执行。6.2.4观测墩可选用混凝土、花岗石、青石及钢管等材料建造。观测墩的结构示意图见附录B。7GB/T15314—20246.2.5观测墩上应安装强制对中装置。强制对中装置的对中误差应不大于±0.1mm。6.2.7照准标志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旋入式杆标照准标志、重力平衡球式照准标志、直插式觇牌标志和埋入式照准标志等。各种标志的结构示意图见附录C。6.2.8照准标志应符合图像反差大、图案对称、有明显几何中心或轴线、相位差小和本身不变形等上标志等。6.3.2高程基准点标志宜采用深埋式标志。根据具体工程的需要和工程条件,深埋式标志可选用深埋式双金属丝标志、深埋式双金属管标志或深埋式钢管标志等。深埋式标志的结构示意图见附录D。6.3.3深埋式标志的建造应符合下列要求:a)深埋式标志埋设地点的选择考虑该地区的地质构造,深埋式标志不受工程或建(构)筑物的压b)在建筑区内的埋设深度大于邻近建(构)筑物基础的深度;c)在建(构)筑物内部的埋设深度大于地基土压缩层的深度。6.3.4各等级高程控制点的标志可采用岩层标志、浅埋式钢管标志或混凝土水准标志。各种标志的结构示意图见附录E。6.3.6大型设备构件的安装调整、垂直位移观测等,应在设备构件或建(构)筑物上设置适宜的高程点标志。高程点标志的类型可选用墙上标志、基础上标志或设备上标志。标志的结构示意图见附录F。6.4.2深埋式平高点标志的结构示意图见附录G。观测标志和照准标志应符合平面测量和高程测量6.4.3平高点标志的埋设可按照6.1、6.2及6.3中的有关规定执行。6.4.4照准标志同一点重复安装的空间位置偏差应小于±0.5mm,水平方向的重复安装偏差应小b)测量标志建造关键工序照片;c)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8GB/T15314—20247精密角度测量7.1基本要求测量和精密定向测量等根据其工程精度要求,采用相应等级的精密角度测量。各级精密角度测量的测角中误差应不大于表3的规定。表3精密角度测量精度等级单位为秒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测角中误差7.1.2角度测量应在目标成像清晰稳定的有利观测时间进行。一级、二级角度测量应在可控环境中进行。视线距周围障碍物应大于0.5m。7.1.3观测过程中应始终保持照准部水准气泡居中,有倾斜补偿器的应开启补偿功能。7.1.5在仪器测站点和目标照准点上应使用强制对中装置。7.1.6使用光学经纬仪时,应编制观测度盘表,使水平角观测各测回均匀地分配在度盘和测微器的不同位置上;使用电子经纬仪时,应使水平角观测各测回均匀地分配在度盘的不同位置上。7.2精密测角仪器的类型及检验项目7.2.1精密角度测量可采用DJ05、DJ07、DJ1、DJ2级光学经纬仪、电子经纬仪和全站仪。特殊情况下,根据具体工程需要,可采用专门设计的能满足精度要求的精密测角仪器,但应进行相关的测试与验7.2.2刚出厂或新使用的精密测角仪器,作业前应对仪器进行检定。光学经纬仪的检验与测定方法,应按照JJG414的有关规定执行。精密电子经纬仪与全站仪的检验与测定方法,应按JG100的有关规定执行。7.2.3根据工程需要和环境要求,可增加检验项目和缩短检验周期。7.3平面控制网角度观测技术要求7.3.1水平角观测一般采用方向观测法。当方向数不大于3个时,可不归零。必要时,亦可采用全组合测角法或其他能满足精度要求的观测方法。若采用测角的方法不能满足精度要求时,亦可采用精密7.3.2方向观测法一测回的操作程序应按照GB/T17942的相关规定执行。7.3.3当方向总数超过6个时,可分2组观测。每组至少应包括2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其2组共同方向角值之差不应大于相应等级测角中误差的2倍。分组观测最后结果,按等权分组观测进行测站平差。7.3.4方向观测法各项限差不应超过表4的规定。9表4方向观测法各项限差要求单位为秒仪器类型光学测微器2次重合读数差电子经纬仪2次照准读数差半测回归零差一测回内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DJ05484DJ0711595DJ111696DJ233897.3.5全组合测角法一测回的操作程序应按照GB/T17942的相关规定执行。7.3.6全组合测角法各项限差不应超过表5的规定。表5全组合测角法各项限差要求单位为秒仪器类型二次照准目标读数互差上、下半测回角值互差同一角度各测回角值互差DJ053DJ07354DJ1465DJ2687.3.7各等级三角控制网水平角观测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的规定。表6各等级三角控制网水平角观测技术要求等级方向观测法测回数全组合测角法方向权P三角形最大闭合差DJ05DJ07DJ1DJ2DJ05DJ07DJ1DJ2二9三69四235746注:P=m×n。n为方向数,m为测回数。7.3.8各等级导线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7的规定。表7各等级导线水平角观测的技术要求等级测回数方位角闭合差二三69四69注:n为测站数。7.3.9水平角观测成果的重测与取舍的相关要求如下。a)凡超出本文件规定限差的结果,均应进行重测。因对错度盘、测错方向、读记错误、碰动仪器、气泡偏离过大以及其他原因未测完的测回,重新观测时,不算重测。b)一测回中2C互差超限或化归同一起始方向后,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最小值的测回。c)零方向的2C互差超限或下半测回的归零差超限,应重测整个测回。d)方向观测法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所测方向总数的1/3时(包括观测3个方向有1个方向重测),该测回应重测。e)采用方向观测法时,每站基本测回重测的方向测回数不应超过全部方向测回总数的1/3,否则整站重测。f)方向观测法重测数的计算:在基本测回观测结果中,重测一个方向算作一个方向测回,因零方向超限而重测的整个测回算作(n—1)个方向测回。每站全部方向测回总数按(n—1)m计7.4.2采用天文方位角测量的作业技术要求应按照GB/T17943的相应规定执行。7.4.3采用精密陀螺定向方法作业的相关要求如下。a)陀螺仪标称定向精度应根据工程需要选择适合精度的仪器,应不低于±10”。螺观测站应选择在施工影响区域外,定向边边长应大于60m,视线距周围障碍物的距离应大c)定向测量应采用“已知边—定向边—已知边”的测量程序。已知边、定向边的陀螺方位角测量每次应测三测回,测回间陀螺方位角较差不应低于相应等级的角度测量测回较差。已知边宜选择较长的边。d)测定仪器常数时已知边应与定向边的位置尽量接近,应进行子午线收敛角改正。测前、测后各三测回测定的陀螺仪常数平均值的较差应小于15"。e)测量前应检查陀螺仪器常数的稳定状态。每次陀螺仪、铅垂仪组合定向应在3d内完成。应按照相关标准执行。精密角度和精密定向测量工作结束后,应提交下列资料:GB/T15314—20248精密距离测量单位为毫米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边长测距中误差0.050.10等因素综合分析,对照表8的规定选取。相适应的专用仪器设备。8.1.4精密距离测量宜采用强制对中装置。轴套和插轴的公差宜小于0.025mm。照准标志十字丝刻8.1.5精密距离测量所使用因瓦线尺的读数设备,采用放大倍率为10~20的读数显微镜,测微器的格度计采用不小于0.2℃刻度的通风水银温度计。8.1.6用于周期性观测的仪器,在各个观测周期中,应采用同样的检定方法、安置方式和检定设备检定。8.1.7作业前应对仪器设备进行检验与校正,确保在整个作业过程中,仪器设备保持良好状态。应选择最有利的时间进行丈量。8.1.8精密距离测量中,应及时整理和检查观测成果,确认观测成果全部符合规范要求后,再进行计算。8.2.1应根据工程定位的要求配置不同长度的嵌合尺。测距精度应达到0.030mm~0.050mm。嵌合尺结构示意图见附录H中的图H.1。a)在与嵌合尺设计距离相应的两个端点上钢丝拉紧;8.3.1根据待测的长度,设计制作相应长度的杆尺使待测长度为杆尺的整倍数,对于精密距离测量精度要求,用2m以内的杆尺丈量时,应不大于3个尺段,用2m~4m的杆尺丈量时,应不大于2个尺段。杆尺结构示意图见附录H的图H.2和图H.3。GB/T15314—20248.3.2利用杆尺丈量时,应使待测边长位于同一高程面上。边长应往返丈量。8.3.3利用杆尺丈量直伸三角形的高时,要配置专用的引张设备,用0.2mm直径的钢丝,标定三角形长边的方向。观测边长在30m~50m内时,气流对钢丝的侧面速度不应大于0.1m/s,边长在30m内不大于0.2m/s。8.3.4杆尺在丈量前、后应进行尺长检定,尺长检定中误差不应大于0.01mm,测前、测后标定值之差不应大于0.02mm。8.3.5利用两端点设有分划尺的杆尺精密丈量时,分别在前后标志、分划尺上,用读数显微镜各照准4次并读数4次,分划尺4个不同的位置上应各照准1次,读数1次,读记杆尺温度为一测回,观测2个测回。利用一端点分划尺的杆尺精密丈量时,在前标志、分划尺上,用读数显微镜各照准4次,读数4次,读记杆尺温度为一测回,观测二测回,测回间将标志的强制对中轴柱旋转180°。每尺段的距离由公式(5)或公式(6)计算。两端点设有分划尺的杆尺:S(h)=(a₁—b₁)—(a₂—b₂)+sk十△t (5)一端点设有分划尺的杆尺:S(h)=(a₁—b₁)十sk十△t…………(6)式中:S(h)———每尺段距离;a1、b₁——前标志上读数显微镜分别在标志十字丝交点上和在分划尺上的相应读数;a₂、b₂后标志上读数显微镜分别在标志十字丝交点上和在分划尺上的相应读数;Sk——杆尺分划间的检定长度;△t——杆尺温度改正数。8.3.6杆尺量距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9的规定。表9杆尺量距的技术要求杆尺类型作业尺数一测回读数次数测回数一测回读数间互差mm测回间互差mm估读取位温度取位℃往返边长互差mm往返两端点设有分划尺14220.0600.0400.0010.150一端点设有分划尺14220.0400.0300.0010.1508.3.7一测回读数间互差超限时,应再观测2次,舍去最大和最小值后,若仍超限,应重新观测该测回。测回间互差超限时,重新观测二测回。往返测边长互差超限,应分析原因后重新观测。8.3.8采用测回间互差按公式(7)计算测距中误差。式中:m——测距中误差,单位为毫米(mm);d——观测值与均值之差,单位为毫米(mm);n——d的个数。8.4自动测距仪测距8.4.1用自动测距仪精密测量距离时,在被测距离的两端安置专门规格的基准标志,标志的中心宜采GB/T15314—2024用直径为30mm的柱孔,并截取被测距离等长的因瓦线尺。自动测距仪结构示意图见附录H的图H.4。8.4.3观测长度L按公式(8)计算。L=x+L。+(x+Lo)α(t—to)+(x+L₀)β(t²—t²)L——观测长度;x——仪器探头读数值;L。——因瓦线尺的检定长度;t——作业时温度;8.4.4自动测距仪精密丈量的作业要求如下。4次。b)作业时温度要求在t₀±5℃以内,t。为检定时温度。每测回读记温度1次,读取温度时,温度计宜与因瓦尺同高并靠近因瓦尺,气流对因瓦尺的侧面速度不应大于2m/s。c)作业前后对所用的因瓦线尺应进行长度检定,检定误差不应大于0.5×S(μm),前后两次检定之差不应大于1×S(μm),[S为因瓦线尺的长度,以米(m)为单位]。8.4.5自动测距仪精密丈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0规定。表10自动测距仪精密丈量的技术要求单位为微米等级作业尺数测回数一测回读数次数读数取位温度取位一测回读数间互差测回间互差往返边长互差备注往返1224对中≤10二1224对中≤20注:S为边长,单位为米(m)。8.4.6超限时重测的要求应按8.3.7执行。8.4.7精度评定应按8.3.8执行。8.524m因瓦线尺测距8.5.1因瓦线尺应选择一等基线尺,刻划线粗为15μm~20μm,任何一根刻划线相对于零分划线的位8.5.2滑轮装置按照不同的丈量距离、精度等级,可采用常规的滑轮装置或精密滑轮装置。精密滑轮装置采用双轴承滑轮或刃口轴承滑轮。重锤应满足10kg±3g,在丈量前应检校1次。所用的重锤、滑轮应与检定尺长时一致。8.5.3选择有足够高度和适宜重量的稳定、坚固的轴杆架。安置轴杆架时,应使两相邻轴杆架的高差不大于0.2m,各轴杆架的2个脚架尖应与测线平行,第3个脚尖交替于测线两侧。8.5.4露天作业时,对场地应进行清理和概量,边长总的坡度应不大于1/300,轴杆架上的读数显微镜GB/T15314—2024要精确安置在边长方向上,两相邻的读数显微镜不应偏离边长方向3mm~4mm,读数显微镜之间的距离为24m±(1cm~2cm)。丈量时两读数显微镜应打伞。8.5.5距离丈量应采用不同温度线膨胀系数的2条一等基线尺,分别往返丈量,返测时观测员互换位置。丈量前基线尺应不加重锤引张晾尺不小于30min,作业时基线尺的横向风速不应大于3m/s,每尺段读取温度,温度计应尽量靠近基线尺。作业时的温度与检定温度之差不应大于10℃。8.5.6轴杆架之间高差的测定,应使用不低于DS1型水准仪及有正副尺的1m轻便水准尺进行。水准仪在使用前应进行校正,高差的测定应往返观测,往测在丈量前,返测在丈量后。仪器设在距两相邻轴杆架大致相等的位置上,由一站读取的轴杆架不应超过4个,轴杆架的高差依正副尺测定,正副尺读数差不超过1mm,正副尺所得的高差之差应小于1.5mm,高差中数的中误差应小于0.4mm。在测定两端点与相邻轴杆架之间的高差时,应将水准尺立于读数显微镜顶端,其他尺段,可直接测定轴杆头间的高差。8.5.7端点之间的距离宜为24m的倍数,不足时可使用补尺,使用补尺应符合以下要求:a)使用的因瓦补尺经过严格的检定,测距的精度不大于±0.030mm;b)使用补尺的地方平坦,相邻轴杆头的高差小于0.1m。8.5.8端点标志中心至显微镜中心的距离,观测4次,将标志旋转180°再测定4次,取8次中数为l,l-4mm即为端点标志中心至显微镜中心的距离。为消除显微镜零点差,两端点应使用同一读数显微镜。8.5.9基线尺在丈量前后进行检定,时间应在丈量前后一个星期以内,尺长检定中误差不应大8.5.10丈量距离按照公式(9)进行计算。式中:L---丈量距离,单位为米(m);7——丈量尺段数;——温度改正(计算时应顾及温度膨胀系数的三次项);——基线尺测前、测后2次检定尺长改正数的平均值;BD——表示后端,其中B代表后;FD——表示前端,其中F代表前;——后端点标志中心至相应读数显微镜中心的距离,单位为毫米(mm);-—基线尺毫米以上前端读数减后端读数之和;∑(F—B)——显微镜测微器前端读数减后端读数之和;(l—4)FD—--前端点标志中心至相应读数显微镜中心的距离,单位为毫米(mm);分别为高差、悬链线不对称、分划尺倾斜、重力变化的改正值。8.5.1124m因瓦线尺精密丈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1的规定。利用精密滑轮或常规滑轮按二级精度丈量,当边长小于100m或80m时,读数间限差可放宽40%。GB/T15314—2024表1124m因瓦线尺精密丈量技术要求等级最长距离m作业尺数丈量总次数读定次数估读取位温度取位℃定线偏差mm读数间互差mm尺段高差互差mm经各种改正后各尺全长互差mm备注2440.00150.060.15精密滑轮2440.00150.060.15常规滑轮二2440.00150.060.30精密滑轮2440.00150.060.30常规滑轮8.5.12读数间互差超限时,再读二次读数,舍去最大和最小值后若仍超限,应重新测定4次读数。经各项改正后全长较差超限时,用2根线尺在一方向上各丈量1次,舍去最大和最小值后,若仍超限,应重新用2根线尺往返丈量全长。8.5.13精度评定可按公式(10)计算测距中误差 (10)式中:m——测距中误差;d———2根尺往返丈量中数的互差,单位为毫米(mm);n——互差个数。8.6光电测距仪测距8.6.1根据光电测距仪标称测距精度,按表8确定其适用范围。8.6.2对于刚出厂或新使用且无检验资料的光电测距仪,作业前应对仪器进行检定。光电测距仪的检验与测定方法,应按照JJG703的有关规定执行。8.6.3光电测距的作业要求如下。a)作业人员应对仪器各部件的性能、作用及操作程序、方法、技术要求等全面了解后,方能独立作业,作业中,作业人员不得离开仪器或棱镜。b)仪器应放置稳固,有专人保管,避免振动。c)测距前,应预先将仪器、气压表、温度计打开,静置应不小于30min,使其与外界条件相适应。d)温度计宜采用通风干湿温度计,刻划应不大于0.2℃,气压表宜选用空盒气压表。e)在测回始末,分别在测线两端点上测定温度和气压数据,温度读至0.1℃,气压读至0.1hPa,读取气象元素时,气压表应置平,防止指针搁滞,温度计应悬挂在离地面约1.5m或与测距仪近似同高,不受阳光直射、受辐射影响小和通风良好的地方。测回始末所测测站、镜站的气象元素的各自互差,干湿温度不应大于1℃,气压不应大于1hPa。f)测距边两端点的高差,用二等水准测量或相当精度的其他方法测定。g)仪器高和棱镜高应量取2次,读至毫米,互差应不大于1mm。h)距离测量时,应在大气稳定和成像清晰的气象条件下进行,在雷雨前后、大雾、大风(4级以i)测距时,测线或测线延长线上不应有其他的反光镜,不应使用无线电设备。GB/T15314—2024j)在晴天作业时,应给测距仪、棱镜打伞,不应将仪器照准镜头对向太阳。8.6.4光电测距仪精密距离测量的技术要求如下。a)光电测距仪精密距离测量采用往返或二光段观测,往返或每光段应各观测二测回。一测回照准目标1次,读数4次。测回间应重新照准目标。b)光电测距仪观测的各项限差应符合表12的规定。c)当一测回中读数互差超限时,整测回重测。测回间互差超限时,重新观测二测回,往返测或光段间互差超限时,应分析原因后,重测单方向的距离,重测超限时,应重新观测往返两个方向的距离。表12光电测距仪观测各项限差一测回读数次数测回数测回读数间互差单程(或每光段)测回间互差mm同一水平面上往返测或光段间互差往\每光段返\每光段433a+b×D×10-62(a+b×D×10-⁶)注1:小于0.5km,读数间及测回间限差仍按0.5km的限差执行。注2:a为固定误差,b为比例误差系数,D为单程距离。8.6.5按往返观测之差进行测距边的精度评定。a)单位权中误差按公式(11)计算:式中:μ——单位权中误差;p——各边距离测量的先验权,令p=1/o²;d——各边往返测距离之差;n——测距边数。b)任一边的实际测距中误差按公式(12)计算:式中:m;——测距中误差;μ——单位权中误差;p;——第i边距离测量先验权。c)如网中的边长相差不大,可按公式(13)计算平均测距中误差:8.6.6倾斜边长的计算。a)气象改正值计算,可按公式(14)计算:式中:△D,气象改正值;S——观测距离,单位为米(m);…………(11)…………(12)…………(13)…………(14)GB/T15314—2024n。--—仪器气象参考点上的折射率,由仪器设计给出;ng--——作业气象条件下实际的群折射率,按仪器说明书指定的公式计算。b)频率改正值计算,按公式(15)计算:…………(15)式中:f₀测距仪的标称(或显示)测距频率,单位为赫兹(Hz);fe———频率计测定的测距频率,单位为赫兹(Hz);S——观测距离,单位为米(m)。c)仪器加常数、乘常数的改正值应根据仪器检测结果进行。d)周期误差的改正值按公式(16)计算: (16)式中:φo——周期误差的初相角,单位为度λ——测距仪精测调制波长,单位为米(m);S——观测边的距离,单位为米(m)。8.7μ-base测距仪测距8.7.1技术要求a)μ-base测距仪测距时,利用角隅棱镜反射装置测量的直线距离不超过160m;b)测距前,预先将仪器、气压表、温度计打开,静置时间不少于30min,使仪器与外界环境温度保持相对稳定状态;c)测距开始时,进行仪器零点偏移补偿;d)测距过程中,密切关注各气象元素的变化,及时测量测站点、目标站点、测线中间点的各项气象元素,实时对观测量进行修正;e)测量时测距信号强度不低于150,采用高精度球型反射棱镜;f)具有测距仪器相配套的仪器操作系统与数据处理软件系统;g)技术方案中明确观测数据成果质量检查的方法或方案。8.7.2作业要求μ-base测距仪测距的作业要求如下。a)μ-base测距仪测距应充分考虑测量区域的环境条件,如:通视条件、气候与温度变化等因素,应在外界环境条件稳定并满足相关要求时进行测量。b)测距时,应采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和设备进行气象元素(温度、气压、湿度)观测,用于气象修正。c)当测量长度小于160m时,可采用墩外设站法,具体测量方法见H.4.1墩外设站法。d)当测量长度大于160m时,可采用墩内设站法,具体测量方法见H.4.2墩内设站法。e)观测目标为地面标志点时,在被测距离两端点上配置脚架,脚架上安置水平基座,基座上应带GB/T15314—2024有可连接μ-base测距仪的连接杆。采用两台互成90°方向的经纬仪将地面标志精确投影到连接杆上。设站应遵循墩内与墩外设站法。f)高差测量时,采用高精度全站仪直接测定测站与目标站的高差。当测段起末点都为固定观测墩时,可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测量观测墩之间的高差。8.8成果记录和整理8.8.1观测成果可采用电子手簿或手工记录手簿。所有原始观测值和记录事项均应在现场直接记录于手簿中。对超限或其他原因划去的成果应注明原因和重测成果所在的页数。8.8.2当采用电子外业手簿记录时应符合CH/T2004的有关规定。8.9上交资料精密距离测量工作结束后,应呈交下列资料:a)水平控制网略图,点之记或点位说明;c)长度观测手簿,轴杆头水准观测手簿(需要时);d)原始观测数据,原始气象元素记录资料(需要时);9精密高程测量9.1基本要求9.1.1精密高程测量的等级与精度应符合表2的规定。9.1.2精密高程测量宜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也可采用液体静力水准测量、精密三角高程测量、精密竖直传递高程测量或其他精密的高程测量方法。9.2几何水准测量9.2.1.1各等级精密高程测量使用的仪器应符合表13的规定。表13各等级精密高程测量使用的仪器要求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仪器类型DSZ05/DS05DSZ05/DS05DSZ05/DS05DSZ1/DS19.2.1.2光学水准仪的检校项目限差和方法应按JJG425的规定执行,其配套水准标尺的检校项目限差和方法应按JJG8的规定执行;数字水准仪的检校项目限差和方法应按JJG(测绘)2101的规定执行,其配套因瓦条码水准标尺的检校项目限差和方法应按JJG(测绘)2102的规定执行。用于一、二级精密高程测量的水准仪宜在室内或选择气温稳定的阴天进行检校。9.2.1.3新购置或经过修理的仪器、标尺,应全面进行检验。每期工程测量开始前与结束后以及作业中GB/T15314—20249.2.2几何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和要求9.2.2.1几何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应按表14的规定执行。表14几何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一级二级三级四级视线长度/m独立路线数/条4422前后视距差/m前后视距累积差/m视线高度/m基辅分划高差之差/mm注:独立路线数为4,表示双路线往返观测;独立路线数为2,表示单路线往返观测。9.2.2.2使用气泡式水准仪或单摆位自动安平水准仪观测时,当前后视标尺基本分划面观测完毕后,应变更仪器高度(不小于5mm),再进行辅助分划面的观测。9.2.2.3采用数字水准仪观测时,各级水准测量重复测量次数均应不少于3次,同一标尺3次读数差不设限差,各次读数所测高差之差应不大于表14中相应等级基辅分划高差之差的限差要求。当视线长度小于4m、视线高度大于2.8m或地面震动较大时,应随时增加重复测量次数。9.2.2.4当工作环境的工业磁场强度大于地球磁场2倍或者地面震动使自动安平水准仪和电子水准仪不能照准时,应采用气泡式水准仪。9.2.2.5一、二级精密工程水准测量除应按GB/T12897有关规定执行,其他相关要求如下:a)标尺宜置于同一高度的固定转点,仪器应置于仪器墩或可移动的仪器台上;b)露天观测时,宜选择在阴天进行或在每天日出后1h~2h之间和日落前2h~1h之间进行,水准仪及其脚架应置于阴影下避免阳光直接照射,中天前后1h不应观测;c)应在水准点或其他控制点上结束观测;d)可根据工程规模和地形变化情况,在水准点上进行重力测量,其技术要求按照GB/T12897有关规定执行。9.2.2.6三、四级精密工程水准测量应按GB/T12897中分别相应于一、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9.2.3.1往返测高差不符值、环闭合差和检测高差互差应不超过表15的规定。表15水准测量限差要求单位为毫米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测段、路线同方向观测高差不符值测段、路线往返测高差不符值0.2.n环闭合差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互差注:n为测站数。GB/T15314—20249.2.3.2测段、路线同方向观测高差不符值超限时,应立即重测。往返高差不符值超限时,先就可靠性较差的单程进行整测段重测,再分情况进行处理:a)若重测高差与同方向原测高差超过往返测不符值限差,但与另一单程高差的不符值不超出限b)若同方向两高差不符值未超出限差,且其中数与另单程高差亦不超出限差,则取同方向中数作为该单程高差;c)若a)中的重测高差或b)中两同方向高差中数与另一单程的高差不符值超出限差,应重测另一d)若经两次或多次重测后,出现同向高差接近而异向高差超限的分群现象,且同方向高差不符值小于1/2限差时,则取原测的往返测高差中数作为往测结果,取重测的往返测高差中数作为返测结果。9.2.3.3若路线往返不符值、环闭合差超限时,应就观测条件较差的某些测段进行重测。若重测高差与原测高差之差超过表15中的检测限差时,应对该测段相邻的测段进行检测,确定两端点的可靠性。9.2.3.4检测路线连接点的观测精度要求,按连接路线的最低等级实施。检测时,先单程检测一测测点作为连接点。9.2.4.1几何水准观测成果可采用电子记录或手工记录。所有原始观测值和记录事项应在现场直接记录于手簿中。记录应采用规定的格式。记录项目应按照GB/T12897有关规定执行。9.2.4.2观测手簿中,任何原始记录不应擦改。原始记录中的米、分米和说明性文字有误时,应以单线划去,在其上方写出正确的数字与文字,并注明原因。作废的观测成果应以单线划去,并注明原因及重9.2.4.3观测读数及计算小数位按表16的规定执行。表16观测读数及计算小数位要求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中丝观测读数测微器最小分化的十分之一测微器最小分化的十分之一测微器最小分化测微器最小分化测站距离/m测段距离/km0.010.010.010.01测站高差/mm0.0010.0010.010.01测段高差/mm0.010.01精度计算/mm0.010.010.010.01水准点高程/mm0.010.019.3静力水准测量9.3.1静力水准测量适用于特殊要求下的精密高程测量,也适用于通道窄小、光线昏暗以及有超量辐射、爆炸危险或有严重污染环境中的精密高程测量。9.3.2静力水准测量可采用固定式或移动式仪器。9.3.3固定式静力水准仪适用于竣工后构筑物的变形观测。安装仪器的各个观测墩,宜尽量设在同一GB/T15314—2024水平面上,最大高差不得超过仪器的量程。固定式静力水准测量,应计算整点值、日均值,五日均值,取至0.001mm。并绘制各监测点变化速率图。9.3.4移动式静力水准测量,可按照几何水准测量的格式进行手簿记录并编算高差表。9.4精密三角高程测量9.4.1基本要求9.4.1.1精密三角高程测量适用于受工程环境条件限制,难以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式施测,且路线长度不大于0.8km的精密高程测量。当路线长度大于0.8km或采用其他精密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时,应按有关技术标准执行,且应在技术设计书中明确。9.4.1.2精密三角高程测量路线应布设为符合线路或闭合环。9.4.1.3精密三角高程测量应采用2台不低于DS1级全站仪,并应在仪器的把手上安装原厂的测距圆棱镜,且棱镜中心应位于仪器中心垂线上。应配置固定长度的棱镜杆,长度1.5m左右为宜。9.4.2观测时间9.4.2.1野外观测时,在日出前后30min内与日落前后30min内以及太阳中天前后2h内不应进行观测;风力过大或雾天不应进行测量。9.4.2.2室内观测时,全天均可进行观测。9.4.3观测方法和要求9.4.3.1观测时应测记各测站仪器到目标的斜距、天顶距或垂直角。并于测段两端点上测定温度和气压数据,温度读至0.1℃,气压读至0.1hPa,读取气象元素时,气压表应置平,防止指针搁滞,温度计应悬挂在离地面约1.5m或与测距仪近似同高,不受阳光直射、受辐射影响小和通风良好的地方。测回始末所测测站、镜站的气象元素的各自互差干湿温度不应大于1℃,气压不应大于1hPa。9.4.3.2测段起末水准点上应架设同一定长的棱镜杆,圆棱镜安置在棱镜杆的位置应固定,以保证棱镜中心到棱镜杆底端的长度保持不变。9.4.3.3应使用同一台全站仪对测段起末水准点上所立棱镜进行测量,仪器到测段起末水准点的距离以10m~20m为宜。9.4.3.4测段中间2台全站仪同时对向观测时,应交替向前推进。当1、2两站观测结束后,测站2不动,测站1搬到测站3的位置,测站2和测站3上的全站仪同时对向观测,以此类推。精密三角高程测量示意图见图1(图中A、B为起末水准点;VA和VB为棱镜杆高度,且VA=Vp;V;为全站仪仪器高)。图1精密三角高程测量示意图9.4.3.5测段往测高差按公式(17)确定。1,;sinαi+1,)+DnB·sinαnB………(17)GB/T15314—2024式中:Q测站与棱镜间的垂直角,单位为度();n--—测站数。测站测回数按表17的规定执行。表17测站测回数规定测回数(二级)2468测回数(三级)24限差按表18的规定执行。当边长小于30m时,垂直角观测测回较差和指标差较差放宽至2倍。表18限差规定等级垂直角观测边长测回较差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附合路线闭合差环闭合差指标差较差测回较差二级322三级543注:k为测段长度,单位为千米(km);L为附合路线长度,单位为千米(km);F为环线长度,单位为千米(km)。9.5精密竖直传递高程测量9.5.1精密竖直传递高程测量适用于竖直构筑物(建筑物)上、下特征位置(点)之间的精密高程传递测量作业。精密竖直传递高程可采用悬挂钢尺(丝)法和全站仪电磁波测距法。9.5.2精密竖直传递高程测量应包括地面近井水准测量、高程传递测量以及地下近井水准测量。9.5.3测定近井水准点高程的地面近井水准路线,应附合在地面高等级水准点上。近井水准测量,应按9.2有关技术要求执行。9.5.4采用在竖井内悬挂钢尺(丝)的方法进行精密竖直传递高程测量时,作业步骤和相关技术要求应a)地上和地下安置的两台水准仪同时读数,地上水准仪读取地面近井水准点立尺和悬挂钢尺(丝)的读数,地下水准仪读取地下近井水准点立尺和悬挂钢尺(丝)的读数,并在钢尺(丝)上悬挂与钢尺(丝)检定时相同质量的重锤;较差小于3mm;c)高差进行温度、尺长改正,当井深超过50m时进行钢尺自重张力改正。9.5.5采用全站仪电磁波测距法进行精密竖直传递高程测量时,作业步骤和相关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GB/T15314—2024规定。a)使用的全站仪满足测角中误差±1”,测距中误差1+1×10-⁶×Dmm的要求,距离测量值进行常数改正和气象改正。b)在井上设置的托架上放置棱镜,使棱镜反射面向下。c)利用水准仪或者全站仪测量棱镜中心与地面近井水准点的高差。d)托架下方安置全站仪,使全站仪望远镜垂直向上,瞄准棱镜进行测距。全站仪与棱镜垂直偏差小于10mm。e)测量全站仪中心与地下近井水准点的高差。f)全站仪高程传递采用盘左、盘右独立进行三测回,测回间注意检查仪器气泡的偏离情况,气泡偏离超限时重新整平。测回间变动仪器高,三测回测得地上、地下水准点间的高差较差小于9.6上交资料精密高程测量工作结束后,应提交下列资料:a)高程控制网略图,点之记或点位说明;c)水准测量手簿、水准点上重力测量资料;d)外业高差改正数计算资料,外业高差表,变形监测资料;10精密准直测量光准直测量等方法。精密准直测量等级与精度应根据准直对象安装、检验、变形观测的精度要求,按表19的规定选取。表19精密准直测量的等级与精度规定单位为秒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角度偏移中误差10.1.2精密准直测量的标志规格应根据地质条件按下列规定执行:a)基准线的端点和中间检验点均应根据需要埋设观测墩,墩高应高出地面0.8m以上,墩标的底板应埋设在最大冻土深度线以下1m处,观测墩上应预埋仪器与觇牌通用的强制对中装置,强制对中装置误差不应大于0.025mm;b)基准线的端点应埋设在变形区域之外,中间检验点应沿基准线均匀分布,间距可根据准直对象的结构特点确定。10.1.3采用精密光学准直方法进行准直测量时,其相关规定如下:b)待测点之间的水平距离测量精度应不小于1/2000。10.1.4观测过程中应及时整理和检查观测成果,确认观测成果全部符合规定要求。GB/T15314—202410.2小角度测量法10.2.1小角度测量应采用DJ1型及以上经纬仪或全站仪,角度测量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20的规定。表20角度测量的技术指标等级基准线长度m测回数半测回互差测回间互差往返一级44二级22注:测回间互差为往返分别比较。10.2.2固定觇牌应采用在白色或黄色底面上绘制单线或双线的黑色标志,觇牌应具备整平和照明装置。单线标志最佳宽度、双线标志最佳缝隙宽度应分别按公式(18)、公式(19)确定。式中:l——标线宽度;μ——十字丝夹角值,单位为秒(");p———206265";b——十字丝单丝宽度,单位为毫米(mm); (18) (19)10.2.3小角度测量准直法应按下列要求进行:a)角度测量的一测回由上、下半测回组成,由仪器分别照准2个觇牌,用目镜测微器读取的夹角为上半测回,变换测微器位置5~7分划后读取的夹角为下半测回;b)测量半数测回后,将仪器、觇牌的强制对中轴旋转180°观测剩余的测回数;c)半测回互差超限时,重新观测上、下两个半测回,舍去最大和最小值若仍超限,重测该测回;测回间互差超限时,重测全部往测(或返测)测回。10.2.4同一个待定点往返测量偏移值互差和成果取位应符合表21的规定,待测点至基准线的往、返测量偏离值和平均偏移值分别按公式(20)、公式(21)计算,往返偏离值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该点全部成果。……………(21)式中:i——往测或返测,1为往测,2为返测;S₁、S₂———分别为仪器至待测点往、返观测的水平距离,单位为米(m);p——206265”。GB/T15314—2024表21同一个待定点往返测量偏移值互差和成果取位规定单位为毫米等级同一个待定点往返测量偏移值互差成果取位一级0.01二级0.01注:S₁、S₂分别为往、返观测的水平距离,单位为米(m)。10.3.1活动觇牌应具有精密读数装置,应根据视线长度按照10.2.2的要求设计、制作,觇牌读数尺上的最小分划宜为1mm,游标最小分划宜为0.1mm,估读应至0.01mm。10.3.2精密视准仪或精密经纬仪望远镜的放大倍率应为40倍~60倍。精密视准仪水准器灵敏度应不大于2”,经纬仪应采用DJ1型及以上精密经纬仪,照准中误差应不大于0.4"。10.3.3活动觇牌使用前应进行零位置测定,零位置测定应按下列要求进行:a)零位置测定时照准标志的对称轴与对中装置中心线重合;b)活动觇牌零位置的测定首先在一定距离的两个观测墩上分别按照安置仪器和固定觇牌进行定向,定向后取下固定觇牌换上活动觇牌,并将活动觇牌的照准标志移至仪器十字丝上进行往测,读数不小于6次,读数互差小于0.3mm;c)将仪器与觇牌对调,按照a)、b)的要求进行返测;d)往返观测互差小于0.2mm,取往返测的平均值作为活动觇牌的零位置;e)往返观测互差超限则重新进行观测。10.3.4作业时仪器的视准轴和纵轴应位于通过强制对中装置中心的垂直平面内,觇牌照准标志的对称轴应垂直且与觇牌的旋转轴重合。备等因素,分别选用整条基准线、基准线分段和逐次推进基准线的观测方式,各项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2的规定。表22活动觇牌法准直测量技术要求等级二级三级四级观测方式逐次推进逐次推进整条、分段基准线长度m400~1000400~1000200~400待测点个数一测回数往2222返2222读定次数4444估读至mm0.010.010.010.01GB/T15314—2024表22活动觇牌法准直测量技术要求(续)成果取位测回内读数互差测回间读数互差同一点往返互差注:S₁、S₂分别为往、返观测的水平距离,单位为米(m)。a)在基准线两端点分别安置仪器与固定觇牌进行定向;b)定向完成后依次在每个待测点上安置活动觇牌观测2测回,每1个测回包括活动觇牌从正向和反向移动各读取2次数值,读数时移动活动觇牌使照准目标标志位于仪器十字丝上;c)测回间将仪器、觇牌的强制对中轴旋转180°进行重新定向。10.3.7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