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17植被土壤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_第1页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17植被土壤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_第2页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17植被土壤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_第3页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17植被土壤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_第4页
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17植被土壤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跟踪练17植被、土壤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选择题冰缘带是指位于高山草甸之上、永久雪线以下的植被带,由适冰雪与耐寒旱的植物组成,是山地垂直植被带中海拔最高的。为了适应严酷的环境,植物都比较矮小,花朵甚至朝下开放(如右图所示)。据此完成1~2题。1.冰缘带上的植物开花时花朵朝下的原因是()①防晒伤 ②防风吹③防冰雪 ④引昆虫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2.冰缘带上的植物比较小型且分布不连续,影响的主导因素是()A.土壤 B.热量C.水分 D.风力1.C2.A第1题,高原上大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为避免花朵遭受紫外线的伤害,花朵朝下开放,①正确;垂头植物可以避免雨水对花粉的冲刷,吸引昆虫到来,④正确。故选C。第2题,冰缘带土壤土层浅、石质化强,分布分散,土壤发育困难,且土壤较为贫瘠,不能支持大型植株的生长,因此植株矮小且分布不连续,A正确;冰缘带热量稳定、大致呈带状,不会分布不连续,B错误;接近冰雪带,水分差异小,C错误;冰缘带附近普遍多大风天气,D错误。故选A。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到我国某山区进行土壤野外观察,同学们发现从山顶到低平洼地土壤颗粒物存在明显的变化,并在研学报告中绘制了土壤肥力影响因素示意图(下图)。据此完成3~5题。3.图中数字含义对应正确的是()A.①—时间 B.①—地貌C.②—腐殖质 D.②—成土母质4.从山顶到低平洼地,土壤质地变化最可能是()A.砾质土—壤土—砂土—黏土B.砾质土—砂土—壤土—黏土C.黏土—壤土—砂土—砾质土D.黏土—砂土—壤土—砾质土5.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A.气候 B.地形C.生物 D.人类活动3.D4.B5.C第3题,岩石经过风化变成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是矿物质的主要来源,故②是成土母质,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变为腐殖质,①为腐殖质。故选D。第4题,同一地区,山顶气温较低,水分较少,风化作用较弱,细小风化物容易流失,成土母质颗粒粗;山前平原气温较高,水分较多,风化作用较强,且易堆积细小风化物,成土母质颗粒较细。因此,从山顶到低平洼地,成土母质颗粒在由粗到细变化,土壤类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B正确。第5题,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生物循环使营养物质在土壤表层富集;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C正确。湿润锋是指水分下渗过程中,土壤被湿润的先头部位与干土层形成的明显交界面。水分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运动状态不同,滴灌过程中呈现的湿润锋锋面形态也有差异。据此完成6~7题。6.与壤土相比,沙土滴灌时,滴灌点湿润范围()A.窄而深,锋面倾斜大B.宽而浅,锋面倾斜大C.窄而深,锋面倾斜小D.宽而浅,锋面倾斜小7.沙土灌区滴灌时宜采用大流量、小水量的方式,其目的是()A.减少湿润宽度、增加下渗深度B.增加湿润宽度、增加下渗深度C.减少湿润宽度、减少下渗深度D.增加湿润宽度、减少下渗深度6.A7.D第6题,湿润锋是指水分下渗过程中,土壤被湿润的先头部位与干土层形成的明显交界面,与壤土相比,沙土土壤粒径相对较大,土壤颗粒间的孔隙相对较大,利于水分下渗。因此与壤土相比,沙土滴灌点湿润范围窄而深,且土壤被湿润的先头部位与干土层形成的明显交界面角度较大,所以锋面倾斜大,A正确。第7题,沙土土壤颗粒间的孔隙相对较大,利于水分下渗,采用大流量的方式能够使滴灌的流量更大,所以有利于增加湿润宽度。采用小水量的方式能够使滴灌的水量更小,下渗的水量减少有利于减少下渗的深度,D正确。土壤有机碳是指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研究表明,人类开垦湿地会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右图示意黄河湿地包头段四种地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据此完成8~9题。8.图中的四种地被包括自然状态的裸地和芦苇、人工种植的旱柳树和玉米,推测其对应序号依次是()A.①④③② B.①④②③C.④①②③ D.④③②①9.关于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成土母质不同使其表层有机碳含量远大于深层B.受淋溶作用影响,深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大C.地表植被是影响表层与深层有机碳含量的关键因素D.随着深度增加,微生物活性升高,有机碳含量差异变小8.A9.C第8题,根据材料可知,土壤有机碳是指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与其所处环境息息相关。自然状态的裸地地表植被稀少,微生物和腐殖质少,对应曲线①;自然状态的芦苇所处环境较为湿润,属于湿地,微生物、腐殖质在四种地被中最多,对应曲线④;人工种植的旱柳树根系发达,抗风固沙能力强,可以提高表层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对应曲线③;种植玉米的土地,作为耕作土壤,会加快土壤中有机碳的消耗,因而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对应曲线②。故选A。第9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成土母质影响的是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而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微生物、腐殖质相关,A错误;表层土壤受淋溶作用影响大,有机碳含量差异大,B错误;地表植被性质、多少会影响微生物及腐殖质的生成,因此是影响表层与深层有机碳含量的关键因素,C正确;随着深度增加,微生物活性降低,有机碳含量差异变小,D错误。北极草苔原植被群落只出现在土壤水充足、气候寒冷地区,其根系较浅,也被称为多草苔原。苔原生物群落覆盖了地球上大约五分之一的土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地球上最寒冷的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北极圈内。据此完成10~11题。10.寒冷季节积雪较浅的环境下,多草苔原在雪面之上少植物残留的原因是()A.风化作用 B.温度过低C.流水侵蚀 D.风和雪的磨蚀11.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北极草苔原植被群落的演化趋势是()A.逐渐被灌木和针叶林代替B.逐渐被荒漠代替C.草苔原植被群落获得明显优势D.寒冷季节草苔原植被长势喜人10.D11.A第10题,寒冷季节,地表被积雪覆盖,风夹雪对地表植株的侵蚀能力强,植株残留少,D正确。第11题,随全球变暖,高纬度地区呈现出暖湿化,植被演替方向为森林和灌木,A正确。蒸散发指植被蒸腾和土壤蒸发之和,是地球表面水分耗散的主要形式。自然条件下,小时蒸散发量与空气温度和净辐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下图为祁连山东部某亚高山草甸区在6月某日三种不同覆被情况下的小时蒸散发量日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2~13题。12.甲、乙、丙分别表示()A.草地裸地水面B.草地水面裸地C.裸地水面草地D.水面草地裸地13.根据乙、丙覆被下蒸散发量的日变化特征,判断该日的天气状况最可能是()A.全天晴好,空气湿度小B.上午有阴雨,午后转晴C.上午晴好,午后有阴雨D.全天阴雨,空气湿度大12.D13.C第12题,从材料中可知,蒸散发指植被蒸腾和土壤蒸发之和,是地球表面水分耗散的主要形式,甲的小时蒸散发量明显大于乙、丙,说明甲表示水面,乙的小时蒸散发量大于丙,说明乙表示草地,丙表示裸地。D正确。第13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自然条件下,小时蒸散发量与空气温度和净辐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空气温度越高,净辐射量越大,则小时蒸散发量越大,从图中可以看出,在13:00后,乙和丙的小时蒸散发量有明显的下降,说明此时净辐射量下降,有阴雨天气出现,C正确。相对湿度指实际水汽压与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下图为我国南方相同生存环境下灌草丛、灌木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内夏季相对湿度日变化图。森林具有降温和增湿效应,对温度变幅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读图,完成14~15题。14.导致图中相对湿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气温高低 B.降水多少C.蒸发大小 D.植被盖度15.若灌草丛演替为常绿阔叶林,则其内()A.气温升高,湿度变大B.气温降低,湿度变大C.气温、相对湿度季节变化减小D.气温、相对湿度季节变化增大14.A15.C第14题,相对湿度指实际水汽压与相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之比。读图可知,随着气温的日变化,相对湿度曲线也发生明显的日变化,尤其是中午,四条曲线均显著下降,主要是因为温度高,实际水汽压降低,A正确。第15题,根据材料,森林具有保湿作用且对温度变幅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意味着森林能使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幅度以及速度都变小,所以若灌草丛演替为常绿阔叶林,则其内气温、相对湿度季节变化减小,C正确。植被群落的稳定性是指其抵抗干扰以及在干扰消除后恢复的能力,一般与物种的多样性、种间竞争有关。黄土高原植被多样性丰富,从东南向西北依次为落叶阔叶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荒漠带、荒漠带。如图示意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带中草地群落的稳定性指数,指数越大,稳定性越高。据此完成16~18题。16.黄土高原形成多种植被带,主要是因为该区域()A.纬度跨度大 B.干湿度差异大C.相对高度大 D.土壤类型多样17.与森林草原带相比,森林带中草地群落稳定性较弱,主要是因其()A.植物多样性丰富B.植物物种竞争强C.水热条件较差D.人类活动干扰强18.降水基本不变,随着气候变暖,黄土高原稳定性增强的草地群落最可能位于()A.森林带 B.森林草原带C.草原带 D.草原荒漠带16.B17.B18.A第16题,黄土高原地处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位置,东南部降水较多,西北部降水较少,植被带依次呈现森林—草原—荒漠的更替,形成多种植被带,主要原因是该地水分差异引起的干湿度差异大,B正确。第17题,如果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则植物多样性会降低;若种间竞争减弱,则植物多样性提高。森林带比森林草原带水热条件好,林下草地群落生长条件好,群落内种间竞争强,少数草类植物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导致草类植物多样性较低,群落稳定性相对较弱,B正确。第18题,降水基本不变,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黄土高原蒸发加剧,森林带可能向森林草原带演替。读图可知,森林草原带中的草地群落稳定性强于森林带中的草地群落,故其稳定性增强的草地群落最可能位于森林带,A正确。二、非选择题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东北是我国水稻主产区之一,过去农田过量施肥现象普遍,导致黑土层受到破坏。近年来,东北部分地区摒弃人工撒明肥的做法,引进侧深施肥技术,即在水稻插秧的同时将缓释肥以条状施于土下5cm、秧苗侧3cm处。下表为东北三省单季稻产区部分生产数据。省份黑龙江吉林辽宁每公顷氮肥使用量/(kg/hm2)142.8162.8243.7每公顷水稻地上生物量/(t/hm2)14.916.117.7每公顷产量/(kg/hm2)7629.48185.79411.9施肥时间4月下旬、5月上旬5月中上旬5月中上旬插秧时间5月中上旬5月中上旬6月中上旬(1)分析东北水稻产区化肥需求量大的主要原因。(2)判断东北三省中辽宁省的氮肥使用效率高低,并分析原因。(3)说明侧深施肥技术对保护东北黑土的积极作用。解析:(1)东北农业生产规模大,化肥需求量大;东北地区农业对土地使用强度大,连续种植单一农作物,土地肥力消耗大;水田难以使用机械,人工撒明肥,对化肥的利用率低。(2)辽宁省氮肥使用效率较低。辽宁省纬度较低,气温较高,且降水较多,化肥易挥发,易流失,氮肥使用效率较低;由材料可知,辽宁省每公顷水稻地上生物量最大,因此水稻生长过程消耗较多养分;由材料可知,施肥时间在三个省份当中最晚,距离插秧时间长,肥料流失多。(3)侧深施肥将肥料施于土下5cm、秧苗侧3cm处,肥料距离作物根部较近,便于农作物吸收利用,减少土壤有机物质、养分的消耗;与撒明肥相比较,肥料埋藏于地下,减少挥发流失,施肥量减少,减轻化肥对土壤的污染和土地板结;肥料埋于土壤中,不易被挥发,在土壤中缓慢分解,可以持续供应养分,减少频繁施肥对土壤的扰动,减轻破坏土壤结构。答案:(1)生产规模大,化肥需求量大;连续种植单一农作物,地力消耗较快;人工撒明肥,利用率低。(2)辽宁省氮肥使用效率较低。纬度较低,气温较高,降水较多,肥料易挥发流失;地上生物量较大,水稻生长过程消耗较多养分;施肥时间距离插秧时间长,肥料流失多。(3)肥料距离作物根部较近,便于吸收利用,减少土壤养分的消耗;肥料埋藏于地下,减少挥发流失,施肥量减少,减轻土壤污染和土地板结;肥料在土壤中缓慢分解,可以持续供应养分,减少频繁施肥对土壤的扰动。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澳大利亚西北部干湿季分明,干季漫长,易出现极端高温干旱现象,湿季降水集中,多风暴,典型自然带为热带稀树草原带。热带稀树草原带内部也存在植被种类、植被覆盖度等分异规律。该区域可划分出长达1000km的样带,使其成为研究热带稀树草原带内部分异的“天然实验室”。研究表明,澳大利亚西北部南北方向植被分异更多表现为水分差异,而非纬度变化带来的热量差异。下图示意澳大利亚西北部的降水量分布。(1)简述澳大利亚西北部成为研究热带稀树草原带内部分异“天然实验室”的条件。(2)澳大利亚西北部南北方向植被分异更多表现为水分差异而非热量差异,对此做出合理解释。(3)推测图示区域南北向植被特征的差异。解析:(1)澳大利亚西北部区域可划分出长达1000km的样带,热带稀树草原面积广大,研究空间大;据图中等降水量线分布可知,南北方向水分条件差异大,有递变规律,内部植被种类、植被覆盖度等分异规律明显;西北部地形平坦,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小,植被分布典型;西北部地广人稀,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小,植被保护完好。(2)澳大利亚西北部纬度较低,地处低纬地区,总体上热量条件较好,热量南北差异小;澳大利亚西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