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唐诗五首》学历案-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3课《唐诗五首》学历案-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2页
第13课《唐诗五首》学历案-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3页
第13课《唐诗五首》学历案-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4页
第13课《唐诗五首》学历案-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3课《唐诗五首》一、课前预习1.解释词语意思。①东皋:薄暮:徙倚:采薇:②悠悠:晴川:历历:萋萋:乡关:③使至塞上:问边:征蓬:归雁:④大荒:月下飞天镜:怜:故乡水:⑤水面初平:云脚低:暖树:2.文学常识、写作背景(1)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唐代诗人。出身官宦世家,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盛唐诗人的代表,祖籍山西祁县,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有“诗佛”之称,擅书画,通音律,多才多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唐玄宗任命王维以检查御史身份奉使凉州(今甘肃武威),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本诗是作于出塞途中。(4)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这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借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5)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现存诗近3000首。代表作品有《卖炭翁》《钱塘湖春行》等。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也就是他任职时所作。3.文体知识自学本课课后补白【关于律诗】律诗结构框架起——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人、事、物,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承——颔联,紧承首联意思,或写景,或叙事,是首联的延续和延伸;转——颈联,诗意转折变换,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别开生面;合——尾联,以议论、抒情为主,点明题旨,收束全诗。4.内容感知和梳理(1)大声朗读,注意诗歌节奏,扫清文字障碍,尝试背诵。(2)借助注释和写作背景,疏通诗意,初步理解诗人情感,准备课堂交流。二、课堂学习【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领略律诗的韵律美,背诵五首诗。2.疏通诗意,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3.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学习诗歌表达技巧。第1课时【学习过程】(一)【评价任务1——针对目标1】大声诵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与韵味,领略律诗的格律美,并背诵五首诗。评价符合标准基本符合标准诵读诗歌读音准确,停顿标准,读出韵律美。读音准确,朗读美感有待提高。背诵诗歌能准确流利地背诵五首诗歌,并正确默写。能背诵和默写,但有5处以内的错误。学习活动一:朗读诗歌,熟读成诵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名朗读。教师指导:一定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领略诗歌的韵律美。2.熟读成诵,同桌互相检查,教师指名背诵,并要求默写五首诗。(二)【评价任务2——针对目标2】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了解写作背景,疏通诗句,理解诗意,概括诗歌内容,品味分析,体会诗人情感。评价符合标准基本符合标准疏通诗句,理解诗意能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能在教师指导下基本疏通诗句,理解诗意。概括诗歌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完整地概括出诗歌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基本概括出诗歌内容。品味分析,体会情感能够自己通过具体词语或诗句等分析诗人情感。能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具体词语或诗句等简单分析诗人情感。学习活动二: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请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和预习中的写作背景介绍,疏通诗意,说说诗句的含义。1.《野望》(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明确】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2)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明确】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3)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4)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2.《黄鹤楼》(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明确】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2)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这两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了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生2:我也喜欢这两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两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3)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4)尾联中的“烟波”一词妙在哪里?【明确】“烟波”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它与“日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5)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这首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来游黄鹤楼的所忆所见,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和游子的思乡之愁。三、课后拓展延伸1.用自己的话说说后面三首诗的诗意。2.从每首诗中任选一首说说你喜欢的诗句,并分析该句的表达技巧。第2课时3.《使至塞上》(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明确】(我)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命出使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恰似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行程迢迢,终于到达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问才知都护竟在(离此还很远的)燕然!(2)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有什么作用?【明确】点题并交代地点及事由,衬托出诗人形只影单的孤寂、惆怅。(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在写法上有何特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背景链接: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了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明确】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诗人用“征蓬”“归雁”比喻自己,透露出内心的寂寞孤独和飘零之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幽微难言的怨愤、抑郁以及思乡之情。(4)试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千古名句。赏析角度示例:一炼字(大、孤、直、圆等);二写景(画面、构图、色彩等);三情感(情景结合等)。(5)本诗的末尾写到的“燕然”,暗用一个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明确】汉将窦宪大胜匈奴于燕然山,刻石记功以还。诗句一则歌颂守边将士为国奋勇杀敌之功,二则暗示自己为国建功立业之心。表现出诗人的达观以及慷慨悲壮的情感。4.《渡荆门送别》(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明确】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出现并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2)《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3)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明确】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4)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明确】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5)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明确】——拟人。不是,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6)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明确】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诗人欣喜、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思乡之情。5.《钱塘湖春行》(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明确】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阳光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2)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做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明确】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3)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明确】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4)颔联中“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5)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明确】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和诗人的喜悦心情。(三)【评价任务3——针对目标3】反复朗读诗歌,品味诗句,找出诗歌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通过分析写景的诗句,学习诗歌表达技巧。评价符合标准基本符合标准品味诗句,感受意境之美能够在朗读诗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意象,说出诗歌的意境。能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分析意象,简单说出诗歌的意境。分析写景诗句,学习表达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每首诗的写景诗句,明确诗歌表达技巧。能够至少分析出两首诗歌的表达技巧。学习活动三:感受诗歌意境,学习表达技巧1.《野望》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意境?【明确】这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