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1页
《第3课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2页
《第3课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3页
《第3课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4页
《第3课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课文同步练习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课文同步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诲(huì)女人皆仰(yǎnɡ)之后彫(diāo)B.躬(ɡōnɡ)自人能弘(hónɡ)道松柏(bǎi)C.推(tuī)崇大车无·(ní)罹(lí)难D.告诫(jiè)小车无·(wù)坦(tǎn)然答案D解析车兀yuè。2.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B.更也,人皆仰之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答案A解析“彫”通“凋”。3.下列各句中对“而”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表转折)B.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表转折)C.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表承接)D.必不得已而去(表修饰)答案C解析表假设。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古今不同的一项是()A.见小利则大事不成B.自古皆有死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答案C解析然,这样;后,以后。5.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跟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B.其何以行之哉C.于斯三者何先 D.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答案A解析判断句,B、C、D三项倒装句。二、阅读与鉴赏(一)阅读文段,完成文后6~10题。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为:做,担当B.无欲速,无见小利 速:速度C.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足:使……足够,充足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舍:停留答案B解析速:快。7.下列各项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有误的一项是()A.子贡问政(于孔子) B.(子贡)曰:“去兵。”C.民(若)无信不立 D.逝者如斯夫,不舍(于)昼夜答案B解析“子贡”应改为“子”。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可:可是B.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信:信任C.必不得已而去 去:离开D.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立:富足答案B解析A项,可:行得通;C项,去:去掉;D项,立:立足,引申为存在。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所给例句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躬自厚而薄责于人A.杀鸡为黍而食之 B.斯人也而有斯疾也C.必不得已而去 D.夫子莞尔而笑答案B解析B项和例句,连词,表转折,却。A项,连词,表承接,不译。C、D两项,连词,表修饰,不译。10.下列对原文的分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信”不仅是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的为政者维系自己的统治必不可少的德行。B.一个国家治理得好不好,应该看该国百姓是不是富足,军队是不是强盛,为政者是否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拥护。C.一个国家的为政者只要能够设法取得百姓的信任,就能够最终战胜贫苦,抵御外来的侵略。D.文段主要采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答案C解析原文中无此意。(二)阅读文段,完成文后11~15题。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纣既立,不明,淫乱于政,微子数谏,纣不听。及祖伊惧祸至,以告纣。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为!”于是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乃问于太师、少师,曰:“殷不有治政,不治四方。纣沉湎于酒,妇人是用,乱败汤德于下。今殷若涉水无津涯,如之何其?”太师若曰:“王子,天笃下灾亡殷国。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箕子者,纣亲戚也。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纣为淫泆①,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乃被发佯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曰《箕子操》。王子比干者,亦纣之亲戚也。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则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乃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微子曰:“父子有骨肉,而臣主以义属。故父有过,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遂行。其后箕子朝周,过故殷虚墟,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殷民闻之,皆为流涕。太史公曰:“孔子称:‘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节选自《史记·宋微子世家》)【注】①泆(yì):放纵。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殷若涉水无津涯 津:渡口B.国治身死不恨 恨:遗憾C.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 御:侍奉D.乃被发佯狂而为奴 被:同“披”答案C解析御,占为己有。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eq\b\lc\{(\a\vs4\al\co1(箕子伤之,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B.eq\b\lc\{(\a\vs4\al\co1(遂隐而鼓琴以自悲,阙秦以利晋))C.eq\b\lc\{(\a\vs4\al\co1(殷民闻之,皆为流涕,不足为外人道也))D.eq\b\lc\{(\a\vs4\al\co1(殷有三仁焉,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答案C解析A项,于是,就;B项,连词,相当于“而”,表目的;D项,句末语气词;C项,因为/对,向。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子对纣王昏庸、政治腐败的状况十分担忧,而纣王自以为帝王之命是上天赐予的,对微子的多次劝谏置若罔闻。太师劝微子为治国而暂时离开。B.箕子在纣王第一次使用象箸时,便敏锐地看到这种做法如不加以制止,将会使国家面临危机。殷朝灭亡后,他以《麦秀之诗》来抒发深沉的感伤之情。C.王子比干认为,君主有了过失,做臣子的应以死谏争,否则,百姓将受害,而百姓是没有罪过的。他直言劝谏纣王,竟被纣王残忍地杀害。D.微子离去,箕子成了奴隶,比干因直谏而死。在孔子看来。虽然他们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但都是仁者。司马迁实际上认同了孔子的这个评价。答案A解析太师劝他离开不是“为治国”,而是因为“终不得治”的绝望,离开也非“暂时”。1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于是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见参考译文。【参考译文】微子开是殷朝帝乙的长子,帝纣的庶兄。纣王即位以后,昏昧荒淫,政治紊乱。微子屡次进谏,纣王不听。等到祖伊忧惧祸患将至,把此事告诉纣王。纣王却说:“我生有命,难道不是在天吗?这能把我怎么样呢?”于是,微子料定纣王最终不会听进谏言,想以死殉国。便跑去问太师箕子和少师比干,说:“我们殷朝没施行修明的政治,不能治理四方的人民。纣王沉醉于酒宴,听信妇人的话,破坏汤王的德政。如今我们殷朝好像要渡过一条大河,却没有渡口,又没有边岸一般,应当怎么办呢?”太师回答他说:“王子啊,老天重重降下灾难,来灭亡殷朝。现在,如果真能救治殷朝,那么,国家治理好了,即使死也没什么遗憾。但假如自己死了,国家还得不到治理,那就不如远走他乡。”箕子,是纣王的亲戚。纣王第一次使用象牙筷子时,箕子便叹息道:“他既然使用象牙筷子,便一定要用玉杯了;既然用了玉杯,那一定想把远方的稀世珍宝占为己有。从此,将逐渐讲究车马的舒适和宫室的豪华,国家不可振兴了。”纣王放纵无度,箕子进谏,纣王不听。有人劝他说:“可以离开不管了。”箕子说:“做臣子的向君主进谏,君主不听臣子就离他而去,这是彰显君主的过失而取悦于人民的行径,我不忍心这么做。”于是,箕子披头散发,假装疯癫做了奴隶。后来,他就隐居不出,常常抚琴而独自悲伤。后世流传他的曲子,称其为《箕子操》。王子比干,也是纣王的亲戚。他见箕子进谏,君主不听,箕子去做了奴隶,就说:“君主有了过失,做臣子的不以死谏争,百姓将受害,那百姓有什么罪过呢?”于是,直言劝谏纣王。纣王大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窍,真的有吗?”于是就杀了王子比干,挖出他的心来看。微子说:“父子有骨肉之亲,而君臣以道义相结合。因此,父亲如果有过错,儿子屡次劝不听,就会继之以号哭;人臣屡次劝不听,那么在道义上可以离开不管了。”于是,微子就远行了。后来箕子朝拜周天子时,经过故都殷墟,感伤于宫室毁坏,禾黍丛生,箕子十分悲痛,就作了《麦秀之诗》来抒发内心的感情。殷朝遗民听到了,都因此泣下。太史公说:“孔子有言:‘微子离去,箕子为奴,比干谏死,殷朝有三位仁者。’”三、文化经典专栏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15、16题。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①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②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③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论语·子张》)【注】①抑:但是,不过。表示转折。②倦:疲倦。③诬:诬陷、欺骗。15.子游认为何为“末”?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洒水扫地,陪客说话,迎送尊长等日常小事。解析答题时,只要能根据“末”字的提示,找出“洒扫应对进退”。然后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即可。16.针对子游的质疑,子夏做出了怎样的辩驳?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子夏认为,“道”如草木,草木要区别不同的种类,教育的内容也应有先后次序:先要教授基本的,易于掌握的,然后再教难懂、高深的大道理(即循序渐进)。解析子夏的观点是“言游过矣”,而支撑他这一观点的理由应当是之后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君子之道”有先后之序,二是“君子之道”不可“诬”。在这两个理由之后,子夏还对自己的理由做了总结,即“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答题应立足原文内容,将这两层意思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四、表达与交流1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B.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C.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D.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答案B解析A项,“失陪”,客套话,表示不能陪伴对方,这里用错了对象。B项,“璧还”,敬辞,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用于此处正确。C项,“寒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句子中称别人的家,不得体。D项,“千金”,敬辞,称别人的女儿。此处用于说自己的女儿,不得体。18.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