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浙江省衢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浙江省衢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浙江省衢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浙江省衢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衢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①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任务进入“最后一公里”的决胜时刻。在这项伟大工程面前,文学没有缺席,也不能缺席。如何完成历史视野下的脱贫攻坚与新乡村书写,也即如何完成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是摆在作家面前的重要课题。②对日新月异的中国来说,乡土中国书写依然是新鲜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论述“文字下乡”的问题时说:“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显然,当下的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早已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字不仅早已下乡,城乡差距正在努力缩小,乡土中国正阔步迈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新时代的中国,已经不再是“文字下乡”的问题,而是要解决如何从历史的视野完成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可谓是“文学下乡”的问题。③如何讲好当代乡土中国故事,真实呈现新乡村的发展变化,文学就必须紧紧抓住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作家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通过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来寻找答案,以文学观照现实,照亮生活。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坐标原点,也是考察乡土中国的晴雨表。实施精准扶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正是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方略之一。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曾作出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是我们的“精神高地”,但他们的经济生活也曾长期处于“洼地”。如何描写和叙述这个反差,分析它的历史原因、过程和结果,准确阐述今昔、世代之间的发展背景、进程和方向,探析解决不平衡发展的路径,以及新乡村的历史性巨变,正是文学需要着力开掘的地方。④贫困是人类社会发展肌体上的一个痼疾,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一种世界现象,不仅发展中国家深陷其中,发达国家也难以规避。如何摆脱贫困?这是整个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而中国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扶贫工作的伟大实践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新时代确立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开辟了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为共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为历史视野下的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提供了无限可能。⑤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中国始终在发展的基础上根据阶段性目标,力所能及地将发展资源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倾斜,推动扶贫工作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引导人民群众既扶贫又扶志,实行“志智双扶”,从根本上医治贫困顽疾。“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文心雕龙·神思》)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显然,脱贫攻坚让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欢天喜地的新气象、新风尚、新人物。因此,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要看到人民群众在摆脱贫困的伟大实践中,不仅“口袋富起来”了,而且“脑袋富起来”了。现在正处于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的过渡期,在这个崭新的历史现场,我们要用文学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现崭新的线索、塑造崭新的人物、记录崭新的实践、讲述崭新的故事,引导新乡村不断向善、向上、向好发展,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⑥新时代的文学,是社会主义文学,是人民的文学。近年来,乡村叙事比较流行。但值得警惕的是,中国当代文学受西方文学和西方价值观的影响,热衷于小我情调、沉醉于私人经验、泛滥于欲望消费。一些作家的乡土中国书写沉浸于顾影自怜、无病呻吟,甚至“挂羊头卖狗肉”,打着非虚构的幌子贩卖营销其虚构的乡土之作。:他们或以微观叙事、口述史、田野调查的名义,编造行政区划根本找不到的村庄或者子虚乌有的人物,夸大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阶段性问题;或念叨西方确立的一套所谓的“标准”,把“别人的故事”移花接木为“我的世界”,再用显微镜放大乡村存在的非主流东西;或把琐碎、落后的个案典型化,别有用心地遮蔽、忽略乡村的发展进步和整体的真善美。⑦“你若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绝不是虚构的隐喻所能遮蔽和表达的,也不是口口声声以“救赎自己”来为新乡村唱挽歌。当然,对于新乡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必须要正视,因此,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应该像费孝通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不但要在个人的今昔之间筑通桥梁,而且在社会的世代之间也得筑通桥梁,不然就没有了文化,也就没有了我们现在所能享受的生活”。⑧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要紧紧抓住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脱贫攻坚伟大工程的主题、主流,抓住新乡村发展变化的主轴、主体,既要记得住乡愁,又要反映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然,我们的文学就无法阐释中国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伟大变化,就不能跟上新时代的铿锵步伐。(摘编自《光明日报》:丁晓平《从“文字下乡”到“文学下乡”》)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文学不能缺席,作家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完成历史视野下的脱贫攻坚与新乡村书写的问题。B.费孝通笔下的“乡土中国”早已成为历史,当下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早已发生深刻变化,这使得“文学下乡”在今天成为可能。C.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坐标原点,能反映乡土社会的变化。为了解决该矛盾,可以实施精准扶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D.“输血式”扶贫很难让人们“脑袋富起来”,而“造血式”扶贫能以“志智双扶”激发贫困地区群众的内在动力。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为共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贡献,为历史视野下的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提供了可能。B.念叨西方确立的一套所谓的“标准”,把“别人的故事”移花接木为“我的世界”,不符合新时代“文学下乡”的创作要求。C.“文学下乡”要正视新乡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比如热衷于小我情调、沉醉于私人经验、泛滥于欲望消费等。D.记得住乡愁和表现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不冲突,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应该兼顾这两方面的内容表达。3.下列选项,属于“讲好当代乡土中国故事,真实呈现新乡村的发展变化”的作品是(3分)A.鲁迅的《祝福》:从鲁镇“旧历的年底”写起,在准备“祝福”这一“年终大典”的气氛中展开祥林嫂的故事,是呼唤“改造国民性”的力作。B.李英的《群山回响》:“用报告文学的形式,将视线聚焦在浙江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书写迭代升级的“千万工程”引领乡村走向共富的生动实践。C.余华的《山谷微风》:对令作者流连忘返的山谷微风进行了拟人化的描写,并温馨地回忆了他少年时为避暑而寻找穿堂风与“蒲扇风”的故事。D.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叙写了史铁生在地坛公园所观察到的自然景物和人生百态,既有对亲情的深情讴歌,同时也凝结着深刻的人生哲思。4.本文多处使用引用论证,请结合材料分析引用论证的作用。(4分)5.当代作家怎样才能完成新时代乡土中国书写?请根据文本加以梳理概括。(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名人传【2】(日本)中岛敦赵国的首都邯郸,住着一个名叫纪昌的人,立志要成为天下第一的神箭手。他听说飞卫能百步穿杨,百发百中。于是寻访飞卫,拜在他的门下。飞卫对弟子说,要学射就得先学会“不瞬”——不眨巴眼睛。纪昌谨遵师命,两年下来练就了锋利的锥子刺到眼皮都不眨眼的功夫。飞卫得知后说:光是练成“不瞬”还不足以学射。下一步要学的是“视”——看东西的本领。“等你练成了见微如著,再来告诉我吧。”三年过去,他发现虱子已经有一匹马那么大,于是赶紧跑到老师那里去汇报成绩。飞卫高兴不已,毫无保留地将射箭的秘诀传授给了纪昌。纪昌正式学射后,进步神速,令人惊叹。一个月后,他试射连珠箭一百支,“矢矢相属,发发相及”。再也不能从老师那里学到什么东西的纪昌,心里突然冒出一个不良之念——要想成为天下第一的神箭手,就非得除掉老师不可。一天,他在郊外与迎面走来的飞卫不期而遇。刹那间,他便拿定主意,张弓搭箭瞄准飞卫。察觉到一股杀气扑面而来的飞卫,立刻张弓搭箭以应对。飞卫的箭已射完,纪昌手中却还有一支。纪昌恶狠狠地将箭射出,飞卫匆忙间折下路旁的一根荆条,将射来的箭“啪”地一下打落在地。此时纪昌心里却忽然生起一股出于道义的惭愧。而飞卫由于已经转危为安,且对自己的功夫十分满意,也完全忘记对敌人的仇恨。他们奔向对方,在旷野中紧紧相拥,流下了充满师徒情谊的泪水。(这样的事情自然不符合今天的道义观。但当时是个什么样的时代啊。齐桓公想尝尝从未尝过的美味,他的厨师易牙就会将儿子蒸熟了给他吃。在那样的时代,纪昌与飞卫忽而你死我活,忽而师徒情深,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飞卫告知纪昌,自己的本事已经倾囊相授了。“你若想进一步穷尽‘射之道’的奥秘,就得往西而去寻找一位名叫甘蝇的师傅。”纪昌立刻动身西去,然而在山顶上迎接他的却是一个目光温柔、老态龙钟的老头,估计年龄已经超过一百岁了吧。一把白胡子长得吓人,加上他弯腰曲背的,走路时胡子都拖到了地上。纪昌心急火燎地说明了来意,然后立刻解下弓箭。这时空中恰巧飞来一群大雁。弓弦响处,五只大雁被一箭贯穿。“还不错嘛。”老头笑眯眯地说道,“然而;此乃‘射之射’也。想来好汉你尚不知‘不射之射’吧。”老头将他带到了二百步开外的悬崖绝壁上,然后若无其事地走上一块有一半突出于山崖、悬在半空的大石头。他回头说道:“怎么样?到这块石头上来,再次施展一下你的那手功夫吧。”事到如今,纪昌自然也不能畏缩不前。当他踩上那块石头时,悬崖边有一块小石头滚了下去。他将目光追随石块而去,竟不由自主地两腿一软,俯身趴在石上,双脚打战,遍体流汗,再也站不起来了。老头笑着将他接下来,然后自己站上去,说道:“好吧。我就让你看看什么才是‘射’吧。”心有余悸的纪昌感到奇怪,赶紧问道:“可是,您的弓呢?弓在哪儿?”原来老头两手空空,手中既无弓也无箭。“弓?”老头笑道,“要弓的话,那不还是‘射之射’吗?‘不射之射’是既不要乌漆之弓,也不要肃慎之箭的。”此刻空中高高地盘旋着一只鹰。甘蝇抬头望了一眼,便将无形之箭搭在了看不见的弓上,“弓”开如满月,“嗖”的一声,射出了一“箭”。那鹰连翅膀都没拍打一下,就如同石头似的笔直地跌落下来。纪昌战栗不已。他觉得今天才终于得窥“射”之真谛了。从那时起,纪昌在老头的身边一共待了九年。待他下山时,人们惊异地发现他的相貌发生了变化。以前那股子绝不肯服输的强悍劲儿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呆若木鸡的神情。飞卫看到他不由得大声感叹:“这才是天下第一高手啊。我辈岂能望其项背?”名都邯郸沸腾了。人们迎回了天下第一高手,全都期望他在众人面前一展身手。然而纪昌却一点也没有满足大家要求的意思,他甚至连弓都不碰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懒洋洋地微笑着答道:“至为无为,至言去言,至射不射。”“原来如此!”脑袋瓜极其灵光的邯郸士人马上听懂并认同了此话的精神。纪昌越是不碰一下弓箭,他们就越起劲地传扬他的箭法天下无敌。各种稀奇百怪的说法不胫而走。例如:每到夜里三更过后,纪昌家的屋顶上就会响起莫名其妙的弓弦声。据说那是附在纪昌身上的射道之神,在他睡着时脱离了他的肉体,为他驱赶妖魔,彻夜守护着他。就在这云山雾罩似的一片盛名之中,天下第一射箭高手渐渐老去了。他的内心早已没了“射”之念,似乎已经进入枯淡虚静的境界。如同木偶一般的脸上愈发没有表情,还几乎不开口说话。所谓“不知人我之别,不知是非之分。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正是他晚年的写照。纪昌平静地离开了人世,如同一缕轻烟寂然散去。四十年间他绝口不提“射”字,也不再操弓射箭。当然,作为寓言的作者,我是非常想描写一番老名士最后的惊世之举,并以此来挑明他之所以能成为真名士的缘由。但我总不能去篡改古书上的记载吧。因为,在他的晚年,只是一味地“无为自化”而已,除了下面的一则奇闻之外,就再也没有什么流传下来。一天,年老的纪昌应邀去朋友家做客。在那里,他看到了一个器具。他觉得挺眼熟,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这是什么,便询问主人。主人以为他在开玩笑。没想到老纪昌又认真地问了一遍。可对方仍摸不透客人的心思。直到纪昌再次重复这一问题时,主人才面呈惊愕之色。他直勾勾地紧盯着客人的眼睛,等他确信对方不在开玩笑,才突然显得十分惊恐狼狈,结结巴巴地高声惊呼道:“啊,夫子,——古今无双的第一神射手,您竟然连弓都不认识了吗?弓啊。您竟然连弓的名称、弓的用途都忘记了!.”据说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赵都邯郸的画家都藏起了画笔,乐师都扯断了琴弦,就连工匠都不好意思使用圆规和矩尺了。(徐建雄译,有删改)[注]本篇取材于《列子·汤问》篇中“纪昌学射”一节,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此处的“名人”是“顶尖高手”的意思。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纪昌花了五年时间进行针对眼睛的基础训练,正式开始学射后进步神速,可见扎实的基础对提升功力有重要作用。B.甘蝇白髯及地,估计年龄超过一百岁,能在悬崖上用无形之弓射落飞鸟,透露出他是一个近乎仙人、超脱凡俗的人。C.脑袋瓜极其灵光的邯郸士人领会了“至为无为,至言去言,至射不射”的深奥精神,并编造离奇的说法以表达对纪昌的崇拜。D.无论是能够一箭贯穿五只大雁的纪昌,还是能百步穿杨的飞卫,抑或深谙“不射之射”之技艺的甘蝇,都是作者笔下的“名人”。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品在开头就点出了纪昌想要成为天下第一射手的愿望,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后文纪昌与飞卫的决斗情节具有合理性。B.作者善于运用神态描写塑造形象,如“呆若木鸡的神情”“如同木偶一般的脸上愈发没有表情”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C.文章没有交代纪昌在甘蝇身边的九年时间里是如何学习“不射之射”的,这一巧妙的留白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D.小说通篇采用第三人称,按照时间顺序,展现了纪昌从立志成名到衰老离世的人生过程,脉络清晰,叙述语言自然平实。8.小说以战国时期为时代背景,以赵国邯郸为故事发生地,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4分)9.在纪昌的成名之路上,随着他对待弓箭的态度发生变化,纪昌的人生境界也发生了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材料二:余妻之曾大父王翁致谦,宋丞相魏公之后。成化初,筑室百摄于安亭江上堂宇阁敷极幽雅之致题其扁旦世美。嘉靖中,曾孙某以逋官物粥①于人。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倾有黍离之悲。”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囂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不足,则岁质贷。五六年,始尽雠其直。安亭俗些窳②,而田恶。先是县人争以不利阻余,余称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之语以为言。众莫不笑之。庚戌岁,余落第出都门,从陆道旬日至家。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余谓:“得无有所恨耶?”曰:“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长沙张文隐公薨,余哭之恸,吾妻亦泪下,曰:“世无知君者矣。然张公负君耳!”辛亥五月晦日,吾妻卒。实张文隐公薨之明年也。后三年,倭奴犯境,一日抄掠数过,而宅不毁;堂中书亦无恙。然余遂居县城,岁一再至而已。一日,家君燕坐堂中,惨然谓余曰:“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余退而伤之。述其事,以为世美堂后记。(归有光《世美堂后记》,有删节)【注】①粥:通“需”.②些窳:懒惰、贫弱。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筑室百楹A于安亭江B上C堂宇D阁敞E极F幽雅之致G题其扁曰H世美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象笏是象牙制的手板。古代品级较高的官员朝见君主时执笏,供以指画和记事。B.“曾孙某以逋官物粥于人”的“逋”与《陈情表》“责臣逋慢”中的“逋”意思不同。C.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与材料二都有“黍离之悲”,两者的含义相同。D.“家君燕坐堂中”的“燕”通“宴”,与“客逾庖而宴”的“宴”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归有光着眼于生活中的细节与琐事,以此刻画人物。如写大母时,以简单的动作和话语,写出大母对归有光寄予厚望,疼爱有加。B.世美堂由归有光之妻王氏的曾祖父修建,虽是陈年老屋,但归有光对此处十分喜爱,坚持己见,多相筹贷,终于买下了世美堂。C.张文隐去世三年后,倭奴侵犯边境,甚至在一天之中掠夺多次,值得庆幸的是,世美堂的房屋和其中的藏书并没有遭到损毁。D.两则材料都以自己的房屋为线索,来串联人物和事件,在对生活琐事平实朴素的叙述中,渗透了对故人深沉真挚的情感。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4分)(2)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余谓:“得无有所恨耶?”(4分)14.归有光曾写道:“吾与吾妻非独伉俪之情,别有世外之交。”说明归有光与妻子不仅有夫妻之情,还有超脱世俗的互相理解。结合材料二,请分析归有光这样说的原因。(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6题。寻西山隐者不遇[唐]丘为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差池不相见,黾勉①空仰止。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②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注]①黾勉:勉力,尽力。②契:惬意。.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两句从隐者的栖身之所写起,既写出了隐者远离尘嚣,也写出了诗人殷勤远访,不惮艰劳。B.诗人走到茅屋外叩门;却没有僮仆应承,窥看室内别无他物,只有桌案和茶几,可见隐者生活简朴。C.“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意外与隐者错过,白白地辜负了一片景仰之情。D.本诗虚实结合,诗人眼见的自然之景是实写,设想隐者乘车出游是虚写。语言以雄浑豪迈见长。16.近代学者曹光甫评价此诗抒写了“此行不遇而遇的欣慰之情”。请结合最后八句,分析“欣慰之情”的具体内涵。(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两句写诗人想象归程情景,船行轻快,微风拂袖,以此表现出摆脱官场、复返自然的舒畅心情。(2)苏轼《赤壁赋》中,客用比喻的手法,感叹人生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3)古人常通过“吟”或“啸”的方式吐露心曲,抒发情怀,古代诗文中对此多有描述,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强对流天气是一种灾害性天气,春夏之季发生概率最大。①大气由于上冷下暖,②对流层中各部分温度不同,③热量传递活动十分活跃,④从而形成空气强烈的垂直运动产生。⑤强对流天气突发性强,⑥移动速度快,⑦破坏性强,⑧然而常伴有雷雨大风、冰雹。从时间尺度看,强对流天气持续时间较短,通常在一两个小时内结束;A,它覆盖范围较小,以北京市为例,在强对流天你可能会看到西边的海淀区暴雨如注,东边的通州区则艳阳高照。因为强对流天气“飘忽不定”,对观测仪器有很高要求,历史数据积累不足,B。从世界范围来看,极端天气风险预警都是一个大难题。那么强对流是不是毫无益处呢?不,它也有优点呢!只不过相对于害处,它的益处不太突出。第一,对作物的栽培、城市蓄水是有利的。强对流引发的雷雨多发生在夏季,而夏季又是庄稼生长最需要雨的时候,降水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水库水量,提升地下水水位;第二,利于农业生产:在雷暴天气里,雷电产生的氮元素随着雨水落下,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提高产量。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19.文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开电车的人开电车。在大太阳底下,电车轨道像两条光莹莹的,水里钻出来的曲蟮,抽长了,又缩短了;抽长了,又缩短了,就这么样往前移——柔滑的,老长老长的曲塔,没有完,没有完……开电车的人眼睛钉住了这两条蠕蠕的车轨,然而他不发疯。如果不碰到封锁,电车的进行是永远不会断的。封锁了。摇铃了。“叮铃铃铃铃铃”,每一个“铃”字是冷冷的一小点,一点一点连成一条虚线,切断了时间与空间。20.请简要分析第一段画线句中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4分).21.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和例句中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每一个“铃”字是冷冷的一小点。A.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B.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我们“国家发明奖”,表彰青蒿素的发现。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给工人做饭吃。D.小二黑好学三仙姑唱“前世因缘由天定”,小芹好学二诸葛说“区长恩典,命相不对”。22.请简要说明下列句子中的“断”字在表意上的不同。(3分)(1)如果不碰到封锁,电车的进行是永远不会断的。(2)那么可以断定去年发现的性状优异稻株是一株“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有时候,我们会因为害怕不完美而犹豫不决,以至于错失机会。其实,恰恰是这些不完美给了我们努力的方向和动力。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材料一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材料二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直指的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让人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里,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的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引诱性最大,人们对它的抵抗力最低,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作诗文的人都依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它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广非我们意料所及。沿着习惯的去做,总比新创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经验。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摘编自朱光潜《咬文嚼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说“木叶”》中,作者认为与“木”暗示的疏朗形象不同,“树”这一概念的背后是枝叶繁茂,可以引起人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B.《咬文嚼字》中文字直指的意义其实就是字典里的意义,具有固定化、类型化的特点,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就不适合使用这类意义。C.两则材料都谈到了诗歌语言,不同的是,材料一侧重探究语言背后的艺术形象问题,材料二主要讨论文字的联想意义问题。D.作为学术随笔,两文在论证上具有相似之处,都注重论述的形象生动,善于借助具体的文学现象来剖析问题,并得出结论。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树叶”这个意象在诗歌中少见的原因,在于“树”“叶”两者的形象有太多的一致,组合后不会产生更多的新意,反而导致表达上不精简。B.文字联想的意义实际是使用过程中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木叶”的联想意义也是经历代文人及其作品不断丰富、累积得到的结果。C.材料二“点铁成金”是说苏轼将原本确凿的“小龙团”茶替换成了“小团月”,又将水泡茶与泉映月系到一处,产生了丰富新奇的诗歌意蕴。D.人生来有惰性,语言和思想难免会滑向习惯,而语言又是跟着思想情感走的,因此人一旦使用了俗滥语言,他的思想情感也必然是俗滥的。3.下列说法中最符合材料二中对“套板反应”理解的一项是()(3分)A.黄庭坚《登快阁》“落木千山天远大”中“落木”这一意象沿承了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虽也传达了空阔的意境,但不免陷于“套板反应”。B.古诗中大量以“燕然”或“勒燕然”来表示想要或已经在边塞立功的诗句,如“燕然未勒归无计”“只今已勒燕然石”等都是写作者进入套板反应的体现。C.当今也有人在作诗填词,不过有些诗词意象老化,流于套板,如写重阳节,不管有没有见到实景,总会选择黄花、红叶、雁阵、茱萸等意象写入其中。D.“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只要语言做到了发前人之未发、不落俗套,诗歌就能摆脱套板,脍炙人口。4.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选项对表格内信息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吴均诗中的“高木”在概念上就是“高树”,但此处却让人有疏朗空阔的联想,“寒风扫高木”呈现的是叶子被寒风扫过后越来越少的萧瑟意境。B.刘禹锡诗中“万木春”道出经冬的树木在春天到来后蓬勃生长的景象,这里的“木”原本就是凋零枯败意味,只是与“春”连用产生了奇妙的表达效果。C.“芭蕉不展丁香结”一句字面上是写两种植物抽叶、开花时的形态,实际却要表达人的愁眉不展和心思郁结,若不能将两者联想到一处去读,就很难体会其妙趣。D.“永丰柳,无人尽日飞花雪”中“雪”不是指冬天的雪花,而是指在色泽及漫天飞舞上与雪花相似的柳树飞絮,此处文字的联想意义为词句增添了蕴藉之美。5.古人说:“诗无达诂。”诗的含义常常并不显露,对同一首诗,不同的鉴赏者常常会有不同的解释。结合两则材料,说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甲)①三三如一般小孩,换几回新衣,过几回节,看几回狮子龙灯,就长大了。照规矩十五岁的三三,要招郎上门,也应当是时候了。但妈妈有了一点私心,不大相信媒人的话语,所以这碾坊还是只有母女二人。这个夏天,母女两人一吃了晚饭,不到日黄昏,总常常过堡子里一个姓宋的熟人家去,陪一个行将远嫁的姑娘谈天,听一个从小寨来的人唱歌。有一天,照例又进堡子里去,却因谈到绣花,要三三回碾坊来取样子,三三就一个人赶忙跑回碾坊来。快到屋边时,黄昏里望到溪边有两个人影子,有一个人到树下,拿着一根竿子,好像要下钩的神气。三三心想,这一定是来偷鱼的,照规矩喊着:“不许钓鱼,这鱼是有主人的!”②就听到一个人说:“谁说溪里的鱼也有主人?难道溪里活水也可养鱼吗?”另一人又说:“这是碾坊里小姑娘说着玩的。”先说话的一个人就笑了。旋即又听到第二个人说:“三三,三三,你来,你鱼都被人捉完了!”三三听到人家取笑她,声音好像是熟人,心里十分不平。走过去时,才知道那第二回说话的人是堡子里一个管事先生,另外是一个从不见面的年青男人。那男人手里拿的原来只是一个拐杖,不是甚么钓竿。那管事先生认得三三,三三也认识他,所以当三三走近身时,就取笑说:“三三,怎么鱼是你家养的?你家养了多少鱼呀?”三三见是堡子里管事先生,甚么话也不说了,只低下头笑。头虽低低的,却望到那个好像从城里来的人白裤白鞋,且听到那个男子说:“这女孩倒很聪明,很美。”管事的又说:“这是我堡子里美人。”两人这样说着,那男子就笑了。到这时,她猜测男子是对她望着发笑!三三心想:“你笑我干吗?”又想:“你城里人只怕狗,见了狗也害怕,还笑人,真亏你不羞。”她好像这句话已说出了口,为那人听到了,故打量趁此跑去。管事先生知道她要害羞跑了,便说:“三三,你别走,我们是来看你碾坊的。你娘呢?”“娘不在碾坊。”“到堡子里听小寨人唱歌去了,是不是?”“是的。”“你怎么不欢喜听那个?”“你怎么知道我不欢喜?”管事先生笑着说:“因为看你一个人回来,还以为你是听厌了那歌,担心这潭里鱼被人偷尽,所以赶回来看看,好小气!”三三同管事先生说着,慢慢地把头抬起,望到那生人的脸目了,白白的脸好像在甚么地方看见过,就估计:莫非这人是唱戏的小生,忘了擦去脸上的粉,所以那么白?……那男子见三三已不再怕人,就问:“这是你的家里吗?”三三说:“怎么不是我家里?”因为这答话很有趣味,那男子就说:“你住在这个山沟边,不怕大水把你冲去吗?”③三三抿着小小的美丽嘴唇,狠狠地望了这陌生男子一眼,心里想:“狗来了,你这人吓倒落到水里,水就会冲去你。”想着当真冲去的情形,一定很是好笑,就不理会这两个人,笑着跑去了。取了花样子回向堡子走去的三三,在潭边再上游一点,望到那两个白色影子还在前面,故意跟到这两个人身后,慢慢地走着。听到两个人说到城里甚么人甚么事情,又听到说学务局要办学校,因为这两人全都不知道有人在后面,所以自己觉得很有趣味。到后又听管事先生提起碾坊,提起妈妈怎么好,更极高兴。再到后,就听到那城里男人说:“女孩子倒真俏皮,照你们乡下习惯,应当快放人了。”那管事的先生笑着说:“少爷欢喜,要总爷做红叶①,可以去说亲。”三三停顿了一下,把两个指头紧紧地塞了耳朵。但仍然听到那两人的笑声。她想知道那个由城里来好像唱小生的人还说些甚么,所以不久就仍然跟上前去。那小生说些甚么,可听不明白,就只听那个管事先生一人说话:“做了碾坊主人,别的不说,成天可有新鲜鸡蛋吃,也是很值得的!”话一说完,两人又笑了。三三这次可再不能跟上去了,就坐在溪边的石头上,脸上发着烧,十分生气。心里想:“你要我嫁你,我偏不嫁你!我家里的鸡就是成天下二十个蛋,我也不会给你一个吃。”坐了一会,凉凉的风吹脸上,水声淙淙使她记忆起先一时估计中那男子为狗吓倒跌在溪里的情形,可又快乐了,就望到溪里水深处,自言自语说:“你怎么这样不中用!管事的救你,你可以喊他救你!”(节选自沈从文《三三》,有删改)[注]①红叶,方言,指媒人。(乙)两个水手还正在谈话,潭中那只白鸭却慢慢地向翠翠所在的码头边游来,翠翠想:“再过来些我就捉住你!”于是静静地等着,但那鸭子将近岸边三丈远近时,却有个人笑着,喊那船上水手。原来水中还有个人,那人已把鸭子捉到手,却慢慢地踹水游近岸边的。船上人听到水面的喊声,在隐约里也喊道:“二老,二老,你真能干,你今天得了五只吧?”那水上人说:“这家伙狡猾得很,现在可归我了。”手脚并用地拍着水傍了码头。湿淋淋地爬上岸时,翠翠身旁的黄狗,仿佛警告水中人似的,汪汪地叫了几声,那人才注意到翠翠。码头上已无别的人,那人问:“是谁人?”“我是翠翠!”“翠翠又是谁?”“是碧溪蛆撑渡船的孙女。”“这里又没有人过渡,你在这儿做什么?”“我等我爷爷。我等他来好回家去。”“等他来他可不会来。你爷爷一定到城里军营里喝了酒,醉倒后被人抬回去了!”“他不会,他答应来找我,就一定会来的。”“这里等也不成,到我家里去,到那边点了灯的楼上去,等爷爷来找你好不好?”翠翠误会了那个人的好意,她以为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本来从不骂人,这时正因为等候祖父太久了,心中焦急得很,听人要她上去,以为欺侮了她,就轻轻地说:“你个悖时砍脑壳的!”话虽轻轻的,那男的却听得出,且从声音上听得出翠翠年纪,便带笑说:“怎么,你那么小小的还会骂人!你不愿意上去,要呆在这儿,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④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那黄狗好像明白翠翠被人欺侮了,又汪汪地吠起来。那男子把手中白鸭举起,向黄狗吓了一下,便走上河街去了。黄狗为了自己被欺侮还想追过去,翠翠便喊:“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翠翠意思仿佛只在告给狗“那轻薄男子还不值得叫”,但男子听去的却是另外一种好意,男的以为是她要狗莫向好人乱叫,放肆地笑着,不见了。(节选自沈从文《边城》;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善于抓住特点塑造人物,写城里男人,特别提到“白白的脸”,表现其秀气;写傩送,扣住其动作,“踹水”游近、“拍着水傍了码头”等,展现其生命活力。B.狗、鸡、鱼、白鸭等动物是小说中不可缺少的存在,如两篇选文中的狗,分别是三三用来奚落、作弄城里人的得力帮手,也是翠翠亲密的伙伴、尽职的保护者。C.两文有好几处写到“笑”,这些有关“笑”的文字渲染了轻松、欢快的氛围,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人情、人性的美好。D.两文均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时更有自由性和灵活度,也便于呈现三三和翠翠丰富的内心活动,能使读者更好地感受人物。7.对文中画线问句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借助“穿新衣”“过节”“看狮子龙灯”这三个特定的生活场景,通过三次“几回”的反复写出时间流逝之快,交代了三三长大的事实。B.句子②连续两个问句,写出对方听到三三说“不许钓鱼,这鱼是有主人的!”后的反应,包含了疑惑、惊讶、难以置信的情感,同时也体现了说话者非当地人的身份。C.句子③中的描写非常细腻,“抿”这个动词“狠狠地”这个神态,体现了三三对陌生男子的好感和亲近。D.句子④是翠翠在误解傩送好意后针锋相对的表达,个性化的语言写出了她此时恼怒、赌气的神态,体现了其纯真的性格特征。8.甲文三三跟在管事先生两人身后听闲话的过程中,心绪多有变化,请加以梳理。(5分)9.校文学社组织开展“乡土作家”系列的现代作家作品研读活动,你所在的学习小组打算围绕“沈从文小说中的乡土特色”这一话题参与读书交流环节,请结合以上两则文本,拟写发言要点。(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材料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林,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节选自苏洵《六国论》)材料二秦攻赵于长平,大破之,引兵而归。因使人索六城于赵而讲①。赵王与楼缓计之曰:“与秦城何如?不与何如?”楼缓曰:“王亦闻夫公甫文伯母乎?公甫文伯官于鲁,病死。妇人为之自杀于房中者二八。其母闻之,不肯哭也。相室②曰:‘焉有子死而不哭者乎?’其母曰:‘孔子,贤人也,逐于鲁,是人不随。今死而妇人为死者十六人,若是者,其于长者薄,而于妇人厚?’故从母言之,之为贤母也;从妇言之,必不免为妒妇也。故其言一也,言者异,则人心变矣。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与,则非计也;言与之,则恐王以臣之为秦也,故不敢对。使臣得为王计之,不如予之。”王曰:“诺。”虞卿闻之,入见王曰:“此饰说也。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攻以资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以救矣。”楼缓闻之,入见于王曰:“不然,虞卿得其一,未知其二也。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故不若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慰秦心。”虞卿闻之,又入见王曰:“危矣,楼子之为秦也!夫赵兵困于秦,又割地为和,是愈疑天下,而何慰秦心哉?是不亦大示天下弱乎?且臣曰‘勿予’者,非固勿予而已也。秦索六城于王,王以五城赂齐。齐,秦之深雠也,得王五城,并力而西击秦,齐之听王,不待辞之毕也。是大王失于齐而取偿于秦,一举结三国之亲,而与秦易道也。”赵王曰:“善。”因发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虞卿未返,秦之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逃去。(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三》)【注释】①讲:和解。②相室:古代为卿大夫管理家务的人。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秦以其力A攻B其所不能C取D倦而归E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F攻G以资之H是助秦自攻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与韩愈《师说》“小学而大遗”中“小”的用法相同。B.举:全,都,与《阿房宫赋》“函谷举”和《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中的“举”含义均不同。C.厚:优待,看重,与《烛之武退秦师》“邻之厚,君之薄也”中的“厚”含义不同。D.对:回答,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率尔而对曰”中的“对”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赂秦,此举不仅使贿赂者国力亏损,也让没有贿赂的国家失去强大的盟友,贻害无穷。B.材料一把赂秦的土地比作“薪”,把秦国的贪欲比作“火”,“薪不尽,火不灭”生动表明,贿赂只会助长对方的侵略气焰。C.楼缓援引公甫文伯的典故,目的是打消赵王对自己的猜疑,从而更好地为赵国出谋划策,使得赵国在与秦国打交道时立于不败之地。D.材料一观点鲜明,有理有据,行文气势充沛,颇具说服力;材料二人物语言生动,情节发展一波三折,很有可读性。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2)夫秦赵构难,而天下皆说,故不若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慰秦心。14.虞卿认为不能“以地事秦”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5~16题。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忠武侯李觏齐霸燕强旧有基,当年管乐易为奇。何如新野羁栖后,正值曹公挟帝时。指画二州收汉烬,安排八阵与天期。才高命短虽无奈,犹胜隆中世不知。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蜀相》首联“柏森森”三字既实写武侯祠周围的环境,也展现了祠堂附近的庄严肃穆,有着渲染气氛的作用,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崇敬之情。B.《蜀相》尾联表现出对诸葛亮事业未竟、抱恨而殁的痛惜之情,其中的“泪满襟”的“英雄”既包括诗人,也包括一切致力于匡扶社稷的仁人志士。C.《忠武侯》首联引用管仲和乐毅让齐国称霸、燕国强盛的典故,表明他们的成功与两国原本雄厚的基础密不可分,为诸葛亮的出场做了铺垫。D.《忠武侯》颔联“何如”二字有对照意味,指出诸葛亮出山时面对的形势比管、乐二人当年要艰难许多,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褒贬之意。16.这两首诗对诸葛亮的评价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劝学》用木材受墨变直和金属刀具磨后变锋利这两个事例打比方,目的在于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做人的道理。(2)《扬州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草木繁茂反衬荒凉破败的景象,与《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有异曲同工之妙。(3)古典诗词中经常用到“小楼”这个意象,作者以此寄寓落寞、思念或闲适等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当代文艺创作中屡见不鲜的议题,近年来各类“返乡题材”作品更是①,在“乡关何处”的感喟中抒发着种种乡愁与乡怨。不过与时下流行的“返乡剧”相比,《我的阿勒泰》更有一种文化乡愁的意味。它将风土人情编码为深沉的历史与记忆,表达着游牧民族的身份焦虑与群体认同。值得肯定的是,在讨论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时,《我的阿勒泰》体现出多元包容的立场。当苏力坦以传统为名拒绝托肯携子女改嫁时,李文秀反驳道:“没有什么是②,只有一直变化才是不变的。”这句话可谓题眼。《我的阿勒泰》从自由、平等的生命观出发作为价值判断的基点,表现出个体选择的尊重。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使文段语意完整连贯。(4分)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19.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请修改,使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明月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谷子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①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依旧只有②蓝天明月黑魑魅的山,歌声可是缭绕不散。(节选自茅盾《风景谈》)20.下列各句中的“给”与文中“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中“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刘爷,您可真有个狠劲儿,给拉拢这路事!(《茶馆》)B.去年他曾寄给我有关这个问题的一篇论文。(《物种起源》)C.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百合花》)D.她知道得给我一点儿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我与地坛》)21.文学作品讲究炼字之妙,请任选文中带点的“长”或“飘”,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22.文中两处划线句意思相近,是不是可以互换位置?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5分)四、作文(共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黑格尔说过:“我们可以学习到许多知识和技能,可以成为循例办公的人员,也可以成为专门的技术人员。但人们,培养自己的精神,努力从事于高尚、神圣的事业,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而且我们可以希望,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内心中应该激励起一种对于高尚、神圣事业的追求,而不应仅仅满足于外在知识的草芥。”读了上面的材料,作为时代青年的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B【解析】B项“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就不适合使用这类意义”表达有误。原文中说“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而没有说直指的意义不适合在文学作品(包括诗歌)中使用。2.D【解析】D项“因此人一旦使用了俗滥语言,他的思想情感也必然是俗滥的”话语过于绝对。原文中说“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并没有流露“一旦……就……”的主张倾向。3.C【解析】A项“不免陷入了‘套板反应’”表达臆断,化用前人诗句不等于陷入“套板”。B.“燕然”“勒燕然”作为典故使用,只要恰当即可,“都是写作者进入套板反应的体现”失于片面。D.“只要……就”的表达过于绝对。4.B【解析】B项“万木春”中的“木”是作为“树”的概念,“原本就是凋零枯败意味”“与‘春’连用倒是产生了奇妙的表达效果”理解有误。5.①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这使得诗歌形象丰富多彩、含蓄蕴藉,诗人把概念中的意义与隐藏在概念背后的潜在力量组合在一处使用,不是显性呈现;②诗歌语言具有联想意义,这使诗歌不只是客观精确、固定类化的书写,而具有更多游离、个性甚至模糊的表达,含混中又不乏丰富精妙;③每个阅读者的生活阅历、个性喜好等都不相同,因而面对具有暗示性和联想意义的诗歌语言时候产生的体会和理解也会因人而异。(每点2分,满分6分。其余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6.B【解析】B项“作为三三用来奚落、作弄城里人的得力帮手”理解不恰当,三三只是想象,而未实际奚落、作弄,那么狗也就不能说是“用来奚落、作弄城里人的得力帮手”了。7.C【解析】C项理解成为“好感和亲近”不妥。8.①先是因为没有被对方察觉自己跟在后面听到了谈话而觉得有趣、得意;②接着又因听到妈妈被夸奖而心生高兴/骄傲愉悦;③在听到管事先生说年青男人可以让总长当媒人说亲后,感到害羞;④又对两人的谈话内容尤其是那个城里人还说些什么,怀有好奇;⑤最后因管事先生设想年青男人说亲成功后的生活以及两人的笑而羞恼/害羞、气恼(生气)。(每点1分,其他合理的也可加分。)9①人物上,主人公均来源乡土社会。三三是碾坊的孤女、翠翠是渡船的孙女,两人身上都体现了十几岁少女的烂漫纯粹,展现出自然、蓬勃的生命活力。②环境上,都反映了淳朴美好的乡村社会。不管是三三母女去堡里即将嫁女的人家里聊天、听小寨来人唱歌,还是边城中端午赛龙舟、抓鸭子等细节都是对日常生活场景的再现,呈现了当地友善、温暖的风土人情。③情节上,选择以日常生活中的日常事件作为主要情节,不追求离奇。两文分别围绕三三与城里男子、翠翠和傩送的首次会面展开,情节冲淡平和、具有生活化。④主题上,旨在展现山野乡村、边陲小城即乡土社会中和谐友爱的人情之美、率真质朴的人性之美和恬静美好的风物之美。如《三三》中关于溪鱼的对话、《边城》二老的邀请等都体现了对主题的达成。⑤语言上,具有浓郁的乡土色彩和口语气息。如“红叶”“悖时砍脑壳”等体现了语言的地方性特质;人物对话的语言直白口语,呈现出扎根生活、贴近生活的活泼自然。(每点2分,共6分;写出任意三点即可。其余答案,言之成理,也可得分)10.DEH11.B【解析】B项“举以予人”中的“举”意为动词“拿”。12.C【解析】C项“从而更好地为赵国出谋划策,使其在与秦国打交道的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错误,楼缓想以此打消赵王对自己的猜疑,从而更好地为秦国谋利。13.(1)六国因贿赂而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丢失的土地相比较,那实际上也多达百倍。(关注“亡”和“其实”等词。)(2)如今秦国和赵国结怨,天下人都很高兴,所以还不如尽快割地向秦求和,而使天下产生疑虑,让秦国的贪心得到满足。(关注“构难”“亟”“疑”“慰”等词。)14.①用土地贿赂秦国相当于帮助秦国来攻打自己;②让其他诸侯更加产生疑虑,也不可能满足秦国的贪欲;③向天下人昭示赵国弱小,日后将难以立足。(一点1分。)15.D【解析】D项“褒贬之意”错误,诗歌并没有批评、贬抑管仲和乐毅。16.相同点:①两首诗都充分肯定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蜀相》写到他为先主擘画天下之计,并称其为“英雄”;《忠武侯》认为他比著名的智谋之臣管仲和乐毅更了不起,并赞扬他的“八阵图”精妙无比;②两首诗都对诸葛亮英年早逝,未能实现抱负而感到遗憾,这从《蜀相》尾联的“泪满襟”和《忠武侯》尾联的“无奈”等词中都能看出。不同点:《蜀相》不仅肯定了诸葛亮的才能,还高度赞扬了他的忠贞,“两朝开济老臣心”,他对蜀汉基业既有开创之功,又有维持之力,居功至伟,且能始终坚守臣道,忠心不二,令人感佩;《忠武侯》认为诸葛亮虽然才高命短,但能够建功立业,留名青史,比隐居隆中,才华不为世人所知要好,这样更能实现人生价值。(相同点分析一点2分,共4分,不同点分析一点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17.(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18.①风行一时(风靡一时)层出不穷②一成不变(每空2分,共4分,其他意思接近的也可)19.《我的阿勒泰》以自由、平等的生命观作为价值判断的基点,表现出对个体选择的尊重。或者:《我的阿勒泰》在价值判断上从自由、平等的生命观出发,表现出对个体选择的尊重。【解析】第一处语病“以……作为……基点”与“从……出发”句式杂糅。第二处语病,成分残缺,在“个体选择”前要加介词“对”。每处2分,共4分。20.C【解析】C项和文中的“给”都是介词,表被动。A项,介词,意思是“替,为”,后面省略了“他们”。B项,介词,用在动词后面,表示交与,付出。D项,动词,使对方得到某些东西或某种遭遇。21.(示例一)“长”字用得极为传神。①写出动态之美,写出耕牛从山脊后转过来的过程;②反映出种地人晚归情景与黄昏景色之协调,姗姗归来的耕牛给黄昏恬静的山野增添了诗意和生机,给读者以艺术的美感。(答出1点给2分,答出2点给4分)(示例二)“飘”字用得极好。①写出歌声的嘹亮动听,把读者引入迷人的境界中;②化抽象为具象,把无形的歌声写得更加形象传神;③写出唱歌人内心的轻松愉悦,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答出1点给2分,答出2点给4分)22.不能互换位置。理由:①第一处是描述性文字,上下文是环境描写,连用三个偏正结构短语,相比较第二处,更加突出画面的色彩,使得背景富有诗意。②第一处比第二处多用顿号,行文节奏更缓慢,与前面文人们“姗姗”而归的情境相协调。③第二处把“黑魅魅的山”放到最后,紧跟着上下文的“山顶”和“山坳”,使之成为“歌声”的背景,语意贯通,浑然天成。(答出“不能互换”得1分,后面每点2分,如果没有理由,即使答出“不能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