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红桥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1页
天津市红桥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2页
天津市红桥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3页
天津市红桥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4页
天津市红桥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带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天津市红桥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1.“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C.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答案】D【解析】【详解】据“……诸族错居……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及所学知识可知,从它提到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是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故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发祥地,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交通问题,故B不符合题意;炎帝和黄帝是人文初祖,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2.下列关于“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的归纳。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是()A.地方势力膨胀,威胁封建统治 B.推行世袭制,皇帝能力低下C.王朝末期统治残暴或朝政腐败 D.没有处理好与犬戎部族的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夏朝最后一位国王桀实行暴政,他建造许多豪华宫室,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平民和奴隶纷纷怠工,反抗桀的暴政,导致桀成了亡国之君。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纣是个有名的暴君,他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公元前1046年,牧野大战中商军在阵前纷纷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商纣自焚而死,商朝灭亡。西周末代君主幽王昏庸无道,为取悦于王妃褒姒,竟烽火戏诸侯。后来,戎族进攻西周,幽王派人点燃烽火,诸侯没来救援,结果,幽王被杀,西周灭亡。故关于“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的归纳,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是王朝末期统治残暴或朝政腐败,C项正确;夏、商、西周是奴隶制时代,不属于封建统治,排除A项;历代王朝都实行世袭制,不能把其做为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排除B项;西周没有处理好与犬戎族的关系,夏朝和商朝不涉及,不是其共同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3.下列文物有助于了解商朝历史的是()A.打制石器 B.司母戊鼎 C.蹴鞠铜镜 D.青花扁壶【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属于青铜文明时期,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因此B项正确;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的特征,A项排除;蹴鞠铜镜是宋朝时期手工业的代表,C项排除;青花扁壶是明代制瓷业发展的代表,D项排除。故选B。4.歌曲《中国字》中唱到:“上中下,人口手,弓车舟,坐立走,中国人写中国字有中国心有中国情……”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中国字”是()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答案】A【解析】【详解】商朝人把文字刻写在龟甲或者兽骨上面,这种文字已经具备汉字结构基本形式,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中国字”被称为“甲骨文”,故选A;金文是汉字的一种书体名称,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故排除B;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国的汉字出现了简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况,秦始皇灭六国后,下令以秦国的“小篆”作为标准,统一全国文字,故排除C;隶书是一种汉字字体,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汉朝的隶书笔画比较简单,是汉朝通行的字体,故排除D。5.在我国出土的文物中,有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如图)。在《战国策.赵策》中有秦国用牛耕田,用河流运粮食的记载。这反映了()A.古代冶炼工艺完善 B.水利灌溉技术成熟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再结合所学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C项正确;图片没有反映冶炼工艺,排除A项;铁制农具是耕地的,排除B项;土地私有制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6.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A.中央集权加强 B.周王室衰微 C.社会和平稳定 D.儒学居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鲁国朝拜当时强国晋国的次数远高于周天子,说明的是当时周王室衰微,B项正确;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A项排除;春秋时期的显著特征是诸侯争霸,C项排除;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D项排除。故选B。7.下图为兴修于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它被誉为分疏治水的成功典范,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是()A.长城 B.都江堰 C.灵渠 D.大运河【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示意图中的信息:“内江、外江、宝瓶口、飞沙堰”可知,这是都江堰的构成部分,都江堰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主要是因为此项工程是一项大型综合水利工程,规模大,综合效益高,历史悠久,同时都江堰作为当时的先进水利工程,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B项正确;A、C、D三项与“内江、外江、宝瓶口、飞沙堰”不符合,排除。故选B项。8.孔子招收学生不受贵贱、贫富、老幼等条件限制,很多学生出身于贫贱之家。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主张是A.有教无类 B.崇尚“自然” C.克己复礼 D.民贵君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孔子招收学生不受贵贱、贫富、老幼等条件限制,很多学生出身于贫贱之家”可知,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A项正确;崇尚“自然”是道家的观点,排除B项;克己复礼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项;民贵君轻是孟子的思想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9.如图中的内容反映的主题是()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实行“仁政”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韩非强调依法治国A.百家争鸣 B.效法古代 C.诸侯争霸 D.政权并立【答案】A【解析】【详解】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其中,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墨子是墨家创始人,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所以图中的内容反映的主题是百家争鸣,A项正确;图片内容反映的是百家争鸣,不是效法古代、诸侯争霸、政权并立,排除BCD项。故选A项。10.下图为秦朝的政治建示意图。据此可知,秦朝中央政府为加强对地方统治采取的措施是()A.推行分封制 B.实行郡县制 C.实施“推恩令” D.采取“独尊儒术”【答案】B【解析】【详解】图中显示的是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包含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地方上的郡县制度,B项正确;秦朝是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分割王国的实力,排除C项;汉武帝加强思想统治措施是“独尊儒术”,排除D项。故选B项。11.下图是我国统一货币秦半两钱。下列对它的叙述正确的是()A.半两形制沿用至今B.“半两”字体是草书C春秋战国各国通用D.促进交流巩固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如图是我国统一货币秦半两钱。对它的叙述正确的是促进交流巩固统一。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D项正确;半两形制没有沿用至今,排除A项;“半两”字体是小篆,排除B项;秦半两钱是在秦朝时期统一使用,排除C项。故选D项。12.历史课堂上,张老师提示“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等关键词,同学们能立刻联想到()A.黄巾起义 B.陈胜、吴广起义 C.李自成起义 D.黄巢起义【答案】B【解析】【详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据“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等关键词可知,同学们能立刻联想到陈胜、吴广起义,B项正确;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时期,排除A项;李自成起义发生在明朝,排除C项;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排除D项。故选B项。13.作为语言精华存在的成语,其蕴含的历史信息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对历史教学也有特殊的价值。下列成语与刘邦、项羽楚汉相争史实有关的是()A.四面楚歌 B.破釜沉舟 C.围魏救赵 D.退避三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在刘邦项羽争霸过程中,项羽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符合题意要求,故选A项;项羽与秦兵打仗,领兵过河后就把锅打破,把船凿沉,表示不胜利不生还,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项;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项;晋文公遵守以前的诺言,把军队撤退九十里,与题意不符,故排除D项。14.《汉书景帝纪》:汉兴,扫除繁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躬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易风移俗,黎民醇厚,(西)周云(说)成康,汉言文景,美矣!这段盛世是()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汉武帝大一统 D.秦统一全国【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汉兴,扫除繁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称赞的是文景之治。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体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宮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A项正确;根据材料“汉言文景”可知与光武、汉武帝、秦统一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15.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汉武帝针对封国势力强大的状况(下表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表),采取的措施是()内容类别人口(万)郡(个)中央45015封国85039A.分封制 B.推恩令 C.察举制 D.屯田令【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央的实力弱于封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推恩”的建议,B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排除A项;察举制是西汉汉武帝元光元年开始推行的一项官吏选拔制度,排除C项;屯田令是曹操谋求霸业颁布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16.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大一统王朝,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有①铸造五铢钱②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③统一度量衡④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武帝时期,为了巩固大一统王朝,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有铸造五铢钱,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和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①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统一度量衡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的措施,③不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17.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执行职权。由此导致A.百家争鸣出现 B.东汉走向衰亡 C.民族政权并立 D.藩镇割据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外戚和宦官专权导致东汉的衰亡,故选B;百家争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民族政权并立是在宋辽时期,排除C;藩镇割据是在唐朝末年,排除D。18.图中物品(技术)交流主要得益于()A.丝绸之路开通 B.班超经营西域C.海外贸易的发展 D.文成公主入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漆器以及开渠、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西域的的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乐器、歌舞等传入中国,A项正确;班超经营西域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海外贸易的发展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排除C项;文成公主入藏发生在唐朝,排除D项。故选A项。19.以下示意图反映出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D.统一趋势不断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分析图片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它主要控制北方地区;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它主要控制西南地区。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主要控制东南地区。266年,司马炎(晋武帝)建立西晋,都城洛阳。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所以示意图反映出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符合题意;ABC项概括不全面,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的相关史实。20.在我国南方各省,分布着数以百万计的客家人。史学界普遍认为客家人是历史上渐次南迁的中原汉族人。下列有关中原人口南迁的说法正确的是A.西汉末年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B.自然灾害频繁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C.中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D.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北方战乱,南方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大批南迁,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不仅为南方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故选项C符合题意;西晋后期开始出现大批中原人口南下现象,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北方战乱是中原人口南迁的主要原因,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并未引发南方社会动荡不安,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21.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吸收汉魏诸家之精华,集书法之大成,时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下列书法作品中,最能体现王羲之行书风格的是A.《兰亭集序》 B.《张猛龙碑》 C.《颜氏家庙碑》 D.《九成宫醴泉碑铭》【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代表性的行书作品,A项正确;《张猛龙碑》是北魏时的作品、《颜氏家庙碑》是唐颜真卿的作品、《九成宫醴泉碑铭》是唐欧阳询的作品,排除BCD项。故选A项。22.公益书屋是城市文明的一道美丽风景,丰厚了城市的文化内涵,新华书店赠给公益书屋枣庄漫谷书屋的一批图书将要归类上架。下列涉及农业技术类的是()A.《水经注》 B.《伤寒杂病论》 C.《齐民要术》 D.《论语》【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著有《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名著,C项正确;《水经注》是地理学著作,排除A项;《伤寒杂病论》是医学著作,排除B项;《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排除D项。故选C项。二、材料解析题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遗址中的历史】(1)上图中A、B两处涉及三个古人类遗址。结合所学知识,按其所处年代的先后顺序,写出遗址名称。(2)与图2和图3相关的原始居民已经进入了农耕时代,请你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传说中的历史】材料“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需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墨子尚贤》(3)材料的内容记载了我国原始社会哪一种推选联盟首领的制度?了解历史的途径有很多,除了以上材料所示的三种途径外,请再举出一例。【答案】(1)元谋人遗址;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2)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3)禅让制;参观博物馆、上网查询资料等。【解析】【小问1详解】古人类遗址:根据图1,A处位于云南,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在云南发现了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遗址,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所以A对应的古人类遗址是元谋人遗址。B处位于北京附近,结合所学知识,在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发现了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所以B涉及的古人类遗址是北京人遗址;山顶洞人遗址。【小问2详解】说明:根据图片并根据所学知识,图2猪纹陶钵出土于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他们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会挖水井。图3人面鱼纹彩陶盆出土于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小问3详解】制度:根据材料“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需泽,尧得之服泽之阳”,结合所学知识,尧舜禹之间推选联盟首领的制度是禅让制。途径:结合所学知识,了解历史的途径很多,可以参观博物馆、上网查询资料、观看纪录片等,举出一例即可。24.改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商君治秦,……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战国策秦策一》(1)材料一中秦国“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与变法中的哪条措施的实行有着直接关系?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诸侯畏惧”秦国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三南北朝时期,中国民族观念经过民族冲突与交融的长期实践,产生了巨大进步。特别是他在统治范围内雷厉风行推行汉化,使得一大批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基本不存在差别,同时奠定了隋唐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思想基础,为执行更开放的民族政策、更大范围内的民族交融提供了经验。(2)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三所述内容与哪次改革有关?并说明此次改革作用。(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改革的相同点(两点即可)。【答案】(1)废除贵族世袭特权;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2)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3)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都遇到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都巩固了政权。【解析】【小问1详解】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中推行的措施有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触动了贵族的利益,所以“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原因:根据材料二“道不拾遗,民不妄取”说明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大为增强,而“兵革大强”说明商鞅变法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所以“诸侯畏惧”秦国的原因是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小问2详解】改革:根据材料三“南北朝时期,中国民族观念经过民族冲突与交融的长期实践,产生了巨大进步。特别是他在统治范围内雷厉风行推行汉化,使得一大批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基本不存在差别”,结合所学知识,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所以材料三所述内容孝文帝改革有关。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小问3详解】相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确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统治,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所以两次改革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所以两次改革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都巩固了政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