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高三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1页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高三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2页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高三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3页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高三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4页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高三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从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2讲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学说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考情分析1.频率题型:该部分是高考高频考点,主要是选择题,较少涉及非选择题2.情境设计:引用思想家、名人观点主张、文献记载、利用考古发现创设学习情境。如(2023·全国乙卷,24)孟子关于小农经济的观点;(2023·全国甲卷,24)孔子编写《春秋》;(2023·江苏卷,1)晋国和好诸戎;(2022·全国甲卷,24)老者歌体现思想;(2022·山东卷,1)田齐法家主张;(2022·北京卷,1)国字山墓葬;(2022·湖北卷,1)曾侯乙墓;(2022·广东卷,1)表格形式考查史学理论3.核心考向: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华夏认同等整体感知内容导航一梳理必备知识二突破关键能力三链接高考热点四课时精练梳理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1.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列国纷争知识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与政治变革概况“春秋五霸”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先后建立了霸权“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影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2)华夏认同表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2.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农业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工商业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2)商鞅变法①内容经济措施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选官制度军功爵制,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基层治理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地方制度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②成效: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1.拓展·思维点拨战国变法运动与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战国时期,随着各国变法运动的完成,在各诸侯国内部,已经初步形成一套中央集权制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郡县制的产生和发展;二是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2.挖掘·教材信息

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出现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历史现象。(摘自教材)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答案这是诸侯国卿大夫专政夺权运动的高潮,表明奴隶社会及其统治思想已荡然无存,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形成。3.思考·情境问题

答案生产模式:精耕细作。具体表现:注重农业时令、尊重自然规律、重视历法指导、注重施肥。《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两段材料说明我国古代采取哪种农业生产模式?有哪些具体表现?知识点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背景根源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大转型时期经济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小农经济出现并发展阶级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招揽人才,士人颇受重用派别儒家(1)创始人是孔子,春秋后期没落贵族。核心观念是“仁”,主张为政以德,恢复周礼,承认制度改良,教育方面成就显著(2)战国时期代表人物为孟子和荀子。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1)创始人是老子,哲学上认为万物本原是道,主张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是朴素唯物史观,还包含朴素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2)战国时期代表人物是庄子,崇尚逍遥自由派别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墨家代表下层平民利益,代表人物是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性质(1)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影响当时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后世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1.图解·关键知识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2.挖掘·教材信息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摘自教材)这里的所谓“大变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生产工具(铁制农具)和生产技术(牛耕)的改进;新阶级出现(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文化出现繁荣局面(百家争鸣);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民族关系上“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交融(华夏认同)。先秦思想学术的变化(1)西周末年以来,天子权威下降,天命神学遭到普遍怀疑,思想学术从天命神学向诸子学说过渡。(2)春秋时期思想学术的过渡性质体现为:从重“神”向重“人”发展、从“德治”向“礼制”演化、从“天人合一”向“天道”“人道”相分嬗变。返回3.拓展·思维点拨突破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视角1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格局的变化富国强兵——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主题一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从春秋到战国,诸侯国的数量、分布和民族关系发生明显变化。解读阅读春秋战国形势图并提取信息,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基本结论?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政治中心东移。诸侯国数量大量减少,凸显兼并战争激烈,统一趋势明显。(2)民族关系出现明显变化。一方面少数民族内迁融入华夏族,华夏认同观念加强;另一方面与少数民族匈奴族关系紧张,长城大量出现。思考视角2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材料诸侯国人物变法内容秦国商鞅(秦孝公时期)废除井田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推行县制;编定户口赵国公仲连(赵烈侯时期)选能举贤;节财俭用;察度功德齐国邹忌(齐威王时期)举贤人;修法律;鼓励臣下进谏魏国李悝(魏文侯时期)废止世袭贵族特权;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著《法经》,保护变法韩国申不害(韩昭侯时期)实行中央集权;以“术”来任用、监督、考核臣下楚国吴起(楚悼王时期)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裁减冗官;选贤任能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动,带来上层建筑的变化。解读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进行合理解读。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一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要求打破旧的政治格局,掌握政治权力,稳固自身统治;另一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统治者出于富国强兵的需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成为当时的历史潮流,推动了社会转型,中国逐渐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思考1.历史理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影响深化拓展2.唯物史观——春秋战国时期变法的必然性生产力的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是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封建地主与农民这两个新兴阶级孕育成长起来,他们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各国激烈竞争的需要各国新兴地主阶级为了发展封建经济和政治,增强竞争力,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胜出,纷纷在国内推行变法法家思想的推动百家争鸣中,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视角1学者视野——新思想的产生思想解放——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主题二材料

封建社会中,知识本为贵族所专有,但因封建制度的渐趋破坏,贵族的后裔降为平民的日渐增加,知识也因而流入民间。加以王室衰微,政治无主,传统的文化渐已不能支配人心,因此独立的思潮开始抬头,这情形在春秋末期已甚显著……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材料从政治、传统及文化范围等层面分析了春秋时期出现新思想的原因。解读根据材料,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封制遭到破坏,学术下移;王室衰微,旧的礼乐文化已不适应时代需要;在争霸战争中,华夏文化不断交融和吸收其他文化。思考视角2理性分析——百家争鸣的真实面貌材料

“百家争鸣”这个词很适合表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主张的多元性以及彼此之间的不同、分歧和冲突……但在彼此的冲突和批评中,不同思想之间的融合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种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的局面在战国后期表现得越加明显。——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一卷)》社会转型期不同思想关系具有复杂性,并非仅有分歧和冲突。解读根据材料,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所呈现的显著特征。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征:主张多元化,彼此分歧、冲突;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思考1.时空观念——诸子百家思想的时代性深化拓展2.历史理解——诸子百家思想的异同点(1)不同点天命观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突出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动性人性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韩非子认为人性本恶治国观法家强调法治;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人生观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提出“天命观”义利观孟子继承孔子思想,把义、利对立起来;荀子冲破儒家义利观藩篱,将义、利与社会现实相联系,认为对利的追求为人的本性,但要有度,用礼制约束欲望社会观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2)相同点①诸子立论的中心议题为如何得到统治者重视从而治理国家,重整社会秩序。②诸子坚持己见,思想具有排他性,主张思想统一为社会秩序稳定的前提。③强烈的托古心态,以古老的传统、先圣先贤的名号,增强本派学说的权威性。④普遍主张立君为民、天下为公,突出强调君主存在的前提在于有助于实现天下苍生的福祉和利益。返回链接高考热点达成应用性(2023·全国乙卷,24)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高考真题悟√1231.学术情境——从史书记载战争规模看先秦社会变化(2023·海南卷,1)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2.历史理解——从战国用人制度看先秦社会转型(2023·湖南卷,2)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123与关东六国多用其宗族及国人不同,秦国的相主要来源于各诸侯国,说明秦国的官员选拔摆脱了宗法血缘关系的束缚,以才能高低作为选相的主要依据,由此可见,当时秦国的官僚体制相对完善,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秦国用人政策的改变,排除B项;战国时期宗法制遭到冲击,六国也用国人为相,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六国所用相的出身及派别,因此“法家人物遭排挤”无法体现,排除D项。1233.史料实证——从思想家治国方略看先秦百家争鸣(2023·全国新课标卷,25)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123“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出自《荀子·性恶》,荀子主张隆礼重法,重视法与罚对人性的规范,而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亦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因此他们思想的共同点在于法治,故A项正确。“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选自《孟子·离娄上》,体现了孟子所主张的“仁政”,B项错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自《论语·为政篇》,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的主张,C项错误;“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选自《道德经》,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D项错误。1231231.[史料文本·新素材]桓公六年,楚师入侵随,季梁对随侯说:“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随侯听取了季梁的话,果然“惧而修政,楚不敢伐”。庄公二十三年,虢国史嚚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春秋时期当权者的这一认识A.反映了民本思想的产生

B.破除了君信于神的局面C.表明了民众地位的提高

D.体现了统治者的功利性√经典模拟练据材料可知,统治者逐渐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以民为本的思想在治国理政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故选C项;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民本思想,排除A项;君主在治国理念中对民的重视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存在对神的认可,排除B项;统治者的功利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1232.[核心深化·新考向]商鞅变法时,令拥有两名以上成年男丁的农户分为小家庭,一“室”变多“户”,原来以“室”为单位的土地、人口由官府析分登记在各“户”之下,农民成为国家课役农。商鞅的这一改革措施A.瓦解了宗族血缘关系

B.推动了社会形态转变C.提高了基层治理能力

D.维护了井田制的稳定√123据题干可知,商鞅变法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小农户数增多,这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形成,进而推动了社会形态转变,故选B项;商鞅变法瓦解的是家庭而非宗族,排除A项;家庭不属于基层组织,排除C项;D项与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不符,排除。1233.[文字表格·新情境]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法家、道家、墨家治国主张的相关论述。这些主张123学派论述法家认为只有通过法律的手段才能达到至德的社会,强调君臣共同守法,在实行耕战的国策中实现民众的利益道家从“法自然”的高度,反对战争,主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在“天”面前,君主和民众是平等的,让有才能的人参政议政,珍惜民力A.具有大一统的政治理想

B.重视自然,无为而治C.体现社会变革时代特征

D.重视法律,以法治世√123学派论述法家认为只有通过法律的手段才能达到至德的社会,强调君臣共同守法,在实行耕战的国策中实现民众的利益道家从“法自然”的高度,反对战争,主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在“天”面前,君主和民众是平等的,让有才能的人参政议政,珍惜民力这些治国主张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的时代特征,面对社会变革,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从本阶级、阶层的立场出发,阐述自己的主张,出现了百家彼此论战辩驳、相互争鸣的盛况,故选C项。123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辉煌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上取得如此辉煌瞩目的成就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导致的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作为这一时期学术思想文化的创造主体——刚刚以独立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的知识分子,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自觉担当起拯救苍生的历史重任,重新构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摘编自周金华《从“百家争鸣”看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个性解放》命题视角拓[材料解读]先秦时期的学术成就与当时社会变革有关,是知识分子个性解放的结果。[命题方向]从唯物史观角度看百家争鸣的背景;从家国情怀角度看先秦诸子的思想主张及其蕴含的社会责任感等。返回课时精练12345678910111213141.(2023·日照二模)春秋时期,因贵族之间政治斗争导致的逃离本国远走异乡的“出奔”成为普遍现象。春秋前期出奔者多为王室和公室成员,基本是因为“庶孽之乱”;春秋中期,因卿大夫间的斗争和倾轧导致的出奔骤然剧增;春秋后期,士阶层开始出现在出奔队伍中。这表明A.兼并战争日趋激烈

B.等级界限日益模糊C.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D.权力中心逐渐下移√选择题15161234567891011121314出奔是因为贵族之间政治斗争,牵连人员一般涉及权力中心,从王室成员到卿大夫再到士阶层的出奔队伍变化,反映出当时权力中心下移的现象,故选D项;战国时期主要是兼并战争,春秋时期是争霸战争,排除A项;春秋时期等级界限仍然明显,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出奔”现象的原因是贵族之间政治斗争,并非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排除C项。选择题1516以上史实反映出当时A.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B.分封宗法制度彻底崩溃C.土地国有原则遭到破坏

D.兼并土地现象日益严重2.(2024·衡阳联考)√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周桓王五年(前715年)郑、鲁两国不经天子同意,互换祊、许两地,天子默许周桓王八年(前712年)周王室以王畿内十二邑作为交换,取田于郑周简王六年(前580年)晋大夫郤至与周王室争夺鄇邑的田地,经过晋侯调解,郤至承认鄇田为王室所有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土地交换现象时有发生,说明王室对土地的最高支配权遭到破坏,故选C项;材料无法反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排除A项;材料与分封宗法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土地兼并,排除D项。15163.(2023·潍坊三模)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以“尊王攘夷”等号召组织同盟,合力对抗他们认定的所谓“夷狄”国家。这一做法反映出A.周王室地位的提升

B.周边少数民族威胁增强C.华夏认同观念发展

D.诸侯对分封秩序的维护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尊王攘夷”典故的原意是尊奉周王为中原之主,抵御夷狄入侵,“尊王攘夷”突出了华夏国家的主权理念与社会整合意识,反映出华夏认同观念的发展,故选C项;春秋时期周王室地位衰微,排除A项;春秋时期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并不是真正因为周边少数民族的威胁,排除B项;“尊王攘夷”的实质是对分封秩序的破坏,排除D项。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4.(2023·日照三模)《左传》记载,公元前676年,虢公、晋侯朝见周王,周王以美酒款待二人,并皆赐给二人玉五毂,马三匹;公元前488年,根据吴国的要求,鲁国以相当于侍奉周天子的规格百牢(即猪、羊各百头)之礼招待前来会晤鲁公的吴王夫差。据此可知A.礼崩乐坏影响政局稳定

B.社会治理秩序亟须重构C.礼制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D.政治经济实力左右礼制√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虢公、晋侯朝见周王,周王以诸侯之礼款待,而吴王夫差去鲁国,鲁国却以周王之礼招待,体现了当时不同的实力会晤时采用不同的礼仪,故选D项;鲁国使用周王之礼招待吴王夫差体现了礼崩乐坏,但材料未体现政局变化,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社会治理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礼制带来沉重经济负担,排除C项。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5.(2023·晋中模拟检测)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并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并”的主张。周襄王派宰孔参加,并赐王室祭祀祖先的祭肉给齐桓公。此后遇到侵犯周王室权威的事,齐桓公都会过问和制止。这反映出当时A.齐桓公致力于恢复传统秩序B.诸侯纷争的局面得到平息C.礼乐制度的社会影响犹存D.周王“天下共主”地位重建√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据材料“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并”“此后遇到侵犯周王室权威的事,齐桓公都会过问和制止”可知,春秋时期,礼乐制的影响力依然存在,C项正确;“齐桓公致力于恢复传统政治秩序”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春秋时期,诸侯纷争不断,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势力衰落,但仍然是“天下共主”,排除D项。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6.(2023·济宁一模)老子认为:“大道废,有仁义”“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孔子则说:“仁者,爱人”“君子义以为上”“闻义不能徙”。这反映了二者A.阶级立场的迥异

B.治世理念的分歧C.道德修养的高低

D.所处时代的不同√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老子认为抛弃观念中的仁义,百姓就能恢复孝顺仁慈,而孔子强调仁义道德的重要性,说明他们两个在治世理念上存在分歧,故选B项;老子和孔子都是先秦时期的贵族,不存在阶级立场上的差异,排除A项;理念的差异不能判定道德修养的高低,排除C项;老子和孔子都是春秋时期的人,排除D项。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7.(2023·广州阶段训练)读图:据此可知,当时A.区域经济联系进一步增强B.战争方式发生根本改变C.游牧与农耕文明融合加速D.区域性大国间冲突加剧√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春秋战国时期战争行军年度平均距离统计图根据图片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时期,区域性大国长距离行军显著增加,体现出区域性大国之间冲突加剧,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区域经济联系增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战争方式,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融合,排除C项。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8.(2024·扬州模拟)战国时期各国大多先于边地设郡,齐国却始终没有设郡,而是将全国划分为五都;各国的官僚机构基本都走上了“官分文武”的道路,但楚国仍沿袭春秋旧制,以令尹为最高官职,其他官职设置更加五花八门,异多于同。这一现象反映了各国A.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求同存异谋发展的趋势C.民族交往交融程度不一

D.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战国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建立,各诸侯国经济基础的变化存在不平衡性,这使各国在政治制度的变化上也存在不平衡性,故选A项;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并非“求同存异谋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制度不同与民族交往交融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排除D项。15169.孔子曾经倡言:“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孔门弟子子夏进而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命题;孟子也指出,东夷之人的舜和西夷之人的周文王,均以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事功“得志行乎中国”。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A.以德治国思想的新发展

B.“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C.文化认同已进至新境界

D.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材料“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得志行乎中国”体现的是春秋时期的华夏认同观念加强,说明文化认同已进至新境界,C项正确;材料与以德治国思想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大一统”思想无关,排除B项;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是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排除D项。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0.(2023·蓉城高三联考)据下图可知,战国时期水利工程的兴修A.引发了人口聚集进程B.显示了国家动员能力的增强C.决定了大国争霸结局D.导致了南北经济地位的转变√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各国兴修大规模水利工程和水利灌溉区,这需要组织和协调大量人力物力,表明国家动员组织能力增强,故选B。当时江淮地区水利工程的兴建有利于居民点的发展,推动人口聚集,但不是“引发”人口聚集进程的原因,A错误。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霸权的消长取决于综合国力的变化,而不是兴修水利工程这一单一因素,C错误。战国时期江淮地区的水利工程促进了该地区经济发展,但其经济水平没有超过中原地区,D错误。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1.(2023·唐山高三联考)对于战国诸子而言,“无君”的状态是无法忍受的,君主权力的存在被看成是“治”的前提,甚至上升到文明存续的前提。这折射出战国时期A.诸子思想差异逐渐消失

B.君主专制成为士人共识C.宗法观念具有深刻影响

D.人们渴望稳定社会秩序√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战国诸子认为君主权力的存在可以保证社会安定,而不是天下大乱,这折射出当时人们渴望稳定社会秩序的现实,故选D项;战国时期诸子主张各有不同,差异很大,排除A项;“共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题干信息强调的是君主权力存在的意义,而不是宗法观念的深刻影响,排除C项。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2.(2024·三明高三联考)《史记·商君列传》中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鞅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废除贵族的等级爵制

B.破坏宗法血缘的关系C.抑制宗族贵族的势力

D.扩大政府的人才来源√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商鞅的这一变法措施为在秦国实行军功爵制,调整等级爵位制的方法,按军功授予相应的爵位,这抑制了宗族贵族的势力,故选C项。1234567891011121314选择题13.(2023·枣庄一模)大量战国简帛的出土,为研究诸子百家提供依据,其中郭店简中,可看到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混同;上博简中,可看到儒家思想与墨家思想混同;马王堆帛书中,可看到道家思想与法家思想混同。这表明这一时期A.儒家思想融合诸子百家的思想B.诸子百家思想趋同性逐渐加强C.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已经出现D.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1516选择题题干内容中所述及的时间是“战国”,结合题干内容可知,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诸子百家思想融合的现象,故选C项;根据题干内容,不能判断出“儒家思想融合诸子百家的思想”,排除A项;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诸多思想主张的“趋同”,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D项。12345678910111213141516选择题14.(2023·襄阳高三模拟)下图所示为战国时期主要流行的货币样式。这可以反映当时A.政治格局的发展状况B.区域之间商品交换活跃C.秦国经济的优势明显D.诸侯争相开展变法运动1234567891011121314√1516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据材料“战国时期主要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