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四首》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完整版)_第1页
《词四首》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完整版)_第2页
《词四首》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完整版)_第3页
《词四首》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完整版)_第4页
《词四首》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完整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秋瑾同学们,从这几句词中,你是否感受到词人远大的抱负?感受到词人壮志难酬的无奈?今天让我们走进词作,一起感受词人为国为民的远大抱负吧!12词四首教学目录01学习目标02必备知识03字词清单04

课文分析05课堂小结06课后习题07拓展延伸01渔家傲·秋思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工于诗词散文。其文章多指陈时弊,直抒怀抱。词传世仅五首,风格较为明健。有《范文正公集》传世。背景链接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积弱积贫之势益加明显,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范仲淹到延州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处于守势,不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但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孤城闭”三个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态势。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千嶂()里

燕()然不寐()

羌()管zhàng文言知识积累重点字·注意字音。yānmèiqiāng···将军白发征夫泪()文言知识积累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生白发;流泪··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朗读指导初读课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译文:西北边境秋天的风景十分奇异,大雁向衡阳展翅飞去,毫无留恋之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各种边塞特有的声音随着号角一起响起,层峦叠嶂之间,长烟直上,落日斜照着紧闭的孤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译文:饮一杯浊酒,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但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之日无法预计。羌笛声悠扬,夜深霜重,征人夜深不能入睡,将军和战士都已满头白发,无不因这种痛苦而落泪。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的语境,对这首词中的名句进行赏析。感情怀赏名句析手法预习思考问题这首词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2导思1导思3关键词:爱国带着问题读课文导思课文初读感知读法指导朗读上阕时语调要平稳、悠长,略带凄凉感;朗读下阕时语调要低沉,表现出苍凉的心境。课文初读感知层次结构上阕:写景,描写边塞秋景,表现了边塞秋季风光的奇异独特,渲染出边塞的萧条肃杀、荒凉寂寥。下阕:抒情,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苍凉悲壮中蕴含着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课文整体感知简要概括课文主旨。《渔家傲·秋思》描写了塞下奇异的景象,表现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苦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心情,也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宋王朝不修武备、消极御敌的愤懑不平。板书设计渔家傲·秋思雁去边声千嶂景异长烟落日孤城思乡忧国建功立业情真浊酒归无计羌管人不寐白发征夫泪课文细读品味1.“塞下秋来风景异”一句中的“异”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一是气候异:天气极寒冷。二是声音异:充满边塞特有的各种声音。三是景色异:烟雾弥漫,孤城的城门紧闭。作用:渲染边塞孤寂荒凉的环境氛围,点明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课文细读品味2.“燕然未勒归无计。”这句话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典故:《后汉书•和帝纪》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北匈奴单于,出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作用:抒发爱国之情,表现了词人为国立功的远大抱负,并以此激励戍边将士。课文细读品味3.“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将士们因功业未成难以归家而不能入睡、哀伤流泪的情景,抒发了词人壮志未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之情,也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典型考题1.根据提示默写诗词名句。(1)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两句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戍边将士们虽思乡心切,但战事未平、功名未立、归家无期的复杂心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未勒归无计燕然2.选出对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A.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了地点、季节,一个“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B.上阕后三句里,边声、号角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从视觉角度展现出一种悲凉肃杀之气。C.下阕前两句写出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自己与征人们还未建立军功,还乡之计无从谈起的矛盾心理。D.这首词表面上写出作者的英雄气概和战士们生活的艰苦,其实是对宋王朝消极防御政策所造成严重后果的反映。B【解析】“边声、号角声”写的是声音,所以上阕后三句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展现出一种悲凉肃杀之气。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简介背景链接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熙宁八年(1075),密州蝗旱灾害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又不断袭扰边境。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近不惑仍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驰骋疆场,为国效力。这首词是这年冬天苏轼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诗、文、词、书、画等领域,均取得了极大成就。散文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诗文集《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等传世。代表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等。擎()苍貂裘()鬓()微霜qíng文言知识积累重点字····diāoqiúbìn1.持节云中()2.会挽雕弓如满月()文言知识积累古今异义·古义:符节,古代朝廷使者出使时所持的凭证;今义:节日古义:终将;今义:见面,会见·锦帽貂裘()文言知识积累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锦帽,穿着貂裘···江城子·密州出猎苏

轼老夫/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朗读指导初读课文典故一【亲射虎,看孙郎】“看孙郎亲射虎”。孙郎,指孙权。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孙权曾经“亲乘马射虎”。作用:词人以孙权自喻,表示勇武可用。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头戴锦缎帽子,身穿貂皮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典故二【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朝廷什么时候派遣冯唐到云中来赦免魏尚呢?云中,古郡名,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载:汉文帝时,云中郡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却因为上报战功时多报了六颗首级而获罪削职。冯唐为之向文帝辩白此事,文帝即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复为云中郡守。作用:词人以魏尚自许,表示可以为国戍边。典故三【天狼】星名。传说天狼星“主侵掠”(《晋书·天文志》)。《楚辞·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作用: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译文:我喝足了酒,胸襟开阔,胆气豪壮。鬓角稍白,又有什么关系呢?朝廷什么时候会像派遣冯唐到云中来赦免魏尚一样赦免我呢?我终将拉开饰以彩绘的弓,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的语境,对这首词中的名句进行赏析。感情怀赏名句析手法预习思考问题这首词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2导思1导思3关键词:爱国带着问题读课文导思课文初读感知读法指导朗读上阕时声音要洪亮,语调要昂扬;朗读下阕时要显现出豪迈、激昂的情绪。课文初读感知层次结构上阕: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下阕:抒发了词人立志报效国家的情怀。课文整体感知简要概括课文主旨。《江城子·密州出猎》描写了太守出猎的盛大场面,表达了词人为朝廷效命的坚定决心,也委婉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板书设计出猎盛况江城子·密州出猎动作:牵黄擎苍场面:千骑倾城场面壮观雄心壮志抒发壮志胸胆开张鬓霜何妨挽雕弓射天狼课文细读品味1.分析“狂”字的表达效果。“狂”字总领全篇,塑造了意气风发、尽显狂态的人物形象,奠定了全词的基调,借以抒写词人雄健豪放的磊落之气。一“聊”一“狂”,既突出了词人潇洒豪放、不受羁绊的气势和姿态,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课文细读品味2.上阕引用孙权的典故有什么作用?据《三国志》记载,孙权曾亲自乘马射虎,马被虎伤,他镇定地在马前杀死了老虎。此典故和出猎之事相吻合,和首句中“少年狂”相呼应。以孙权自比,表现了词人出猎时情绪高昂、精神抖擞的状态。课文细读品味3.苏轼在这首词中如何表现出“狂”这个字的?苏轼在这首词中表现出了四狂:一是狂行:牵黄擎苍、锦帽貂裘。二是狂言:亲射虎、看孙郎。三是狂气:酒酣畅,胸宽胆壮。鬓微霜,又何妨!四是狂志:西北望、射天狼。课文细读品味4.作者在下阕引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有什么作用?作者以汉代魏尚自许,希望朝廷派遣像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希望朝廷能够重用自己,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课文细读品味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1.根据提示默写诗词名句。(1)苏轼在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借用典故,以魏尚自许,希望得到朝廷重用。(2)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他杀敌报国的远大抱负。持节云中典型考题会挽雕弓如满月何日西北望遣冯唐射天狼2.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写了“老夫”苏轼“少年”“轻狂”的表现,上片侧重表现“心狂”,下片侧重表现“形狂”。B.“千骑卷平冈”,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卷”极言行走之快。C.“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其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仍能跃马疆场。D.本词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是他在艺术创作上一次大胆的尝试,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A【解析】“上片侧重表现‘心狂’,下片侧重表现‘形狂’”理解有误。词的上片中“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等描写表现的是“形狂”;下片中“鬓微霜,又何妨”“会挽雕弓如满月”等句子表现的是“心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简介背景链接本词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陈同甫(1143—1194),名亮,婺(wù)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他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辛弃疾寄给他的。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他的词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意境雄奇阔大、气势磅礴,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善用典故,托古喻今,多用比兴手法,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力,使宋词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著有《稼轩长短句》。代表作品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麾()下

炙()huī文言知识积累重点字·zhì·可怜白发生()文言知识积累古今异义·古义:可惜;今义:值得怜悯·朗读指导初读课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译文:夜深人静,带着几分醉意,忍不住又挑亮灯光,看着宝剑,梦中回到响着号角声的军营。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军中的乐器演奏着悲壮粗犷的军乐,这是秋天在战场上检阅军队。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译文: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同雷鸣一般使人心惊。替君主完成了收复北方失地的大事,博得了生前和死后为国立功的美名。可惜的是,壮志未酬,我已白发丛生。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典故【八百里】指牛,这里泛指酒食。《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kǎi)有良牛,名“八百里驳”。王济与之比射,以此牛为赌物,恺输,杀牛作炙。【的卢】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驮他脱险。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的语境,对这首词中的名句进行赏析。感情怀赏名句析手法预习思考问题这首词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2导思1导思3关键词:爱国带着问题读课文导思课文初读感知读法指导朗读描写军旅生活、战斗场面的部分时,节奏要明快,声音要洪亮,气势要豪迈;最后一句应读出悲愤、失落之感。课文初读感知层次结构上阕:描写军营生活,表达了词人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功立业的情怀。下阕:描写战斗场面,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课文整体感知简要概括课文主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对军旅生活和战斗场面的追忆,抒发了词人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也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板书设计上阙赋壮词以寄之破阵子·为陈同甫下阙追忆往事豪情满怀杀敌报国壮志难酬雄心壮志报国无门课文细读品味1.赏析句子“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运用对偶,描写了士兵们分吃酒食,军中奏起战斗乐曲的场面,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容和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课文细读品味2.“沙场秋点兵”中“秋”字有什么作用?“秋”字交代了点兵的时间,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课文细读品味3.在上阕作者都梦到了什么?为什么要写梦境?上阕:词人梦到了昔日军旅生活的情景,表明他现在虽不在军中,但仍想念军中生活,希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功立业。课文细读品味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两句所展现的画面。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这两句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将士们冲锋陷阵、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震撼人心。课文细读品味5.“可怜白发生!”一句流露了作者的什么感慨?有何作用?“可怜白发生”这五个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另一方面感慨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这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词人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1.根据提示默写诗词名句。(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选取快马、强弓两个典型事物,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再现紧张激烈战斗场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新疆中考)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作的卢飞快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典型考题弓如霹雳弦惊(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运用对偶及典故写军营豪壮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作者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引出对梦中情景的回忆,表达对军旅生活的怀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2.下列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是辛弃疾写给志同道合的朋友陈同甫的,“壮词”即豪放之词。B.这首词上下两片共十句,节奏紧凑,绘声绘色,形象生动。C.上片实写军旅生活。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D.下片一、二句写马快弦急,战斗激烈,从侧面衬托了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从气氛上向人们预示着战事的胜利。C【解析】结合“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可知,“看宝剑”是实写,“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作者的回忆,是虚写。

满江红作者简介背景链接《满江红》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当时作者与丈夫寓居北京,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却无动于衷。中秋节,秋瑾与丈夫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后虽由友人出面调解,但秋瑾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第二年,她便东渡日本留学。秋瑾(1875—1907),字璿(xuán)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秋瑾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个性豪侠,工诗文,好骑马击剑。她积极投身革命,后被捕,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秋瑾的词具有丰富的时代性,悲叹淋漓,慷慨激昂,闪烁着绚丽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光辉,风格雄浑豪放。著有《秋瑾集》。蛾()眉

莽()红尘é文言知识积累重点字·mǎng·朗读指导初读课文满江红秋

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译文:我暂时居住在北京,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四面的歌声渐歇,汉军最终打败了楚军,结婚八年以来只思念自己的故乡浙江。老天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女子,我很不甘心啊!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译文:我虽不是男儿身,不能加入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却比男子的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真诚的心,常因关心他人而热情高涨。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总是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人世之中,哪里才能找到知音呢?(想到这些,)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典故【四面歌残终破楚】《史记·项羽本纪》载:公元前202年楚汉交兵时,楚军被围在垓(gāi)下(今安徽灵璧东南),项羽夜闻四面汉军都唱楚歌,以为楚地尽失,丧失信心,引兵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而死。后用“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的语境,对这首词中的名句进行赏析。感情怀赏名句析手法预习思考问题这首词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2导思1导思3关键词:爱国带着问题读课文导思课文初读感知读法指导朗读上阕时语速要放慢,读出力度和内心的坚定;朗读下阕“身不得……男儿烈”时,语速较快,语调高昂;“俗子胸襟谁识我”“莽红尘何处觅知音”要读出苦闷惆怅之感;“青衫湿”缓缓读出,读出余味未尽之感。课文初读感知层次结构上阕: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的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下阕: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课文整体感知简要概括课文主旨。《满江红》通过层层表述,抒发了词人对无聊生活的厌倦和对冲破封建束缚、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而奋斗的强烈向往,表达了词人匡扶天下、救民于水火的凌云壮志。板书设计挣脱束缚奋起自救满江红凌云壮志知音难觅匡扶天下救民水火课文细读品味1.如何理解“为篱下黄花开遍”这句话的作用?此句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词句,以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幽怨之情。课文细读品味2.赏析“四面歌残终破楚”这句话的表达效果?词人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既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的牢笼,又哀叹清王朝面对帝国主义的“豆剖瓜分”时束手无策、一退再退、软弱腐败的窘态。家事国事交织,不禁感慨万千。课文细读品味3.如何理解“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几句话。“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一组三字短句斩截有力,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鉴湖女侠”的“竞雄”精神。课文细读品味4.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引用唐代白居易《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意,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抱负难以施展的感慨。1.根据提示默写诗词名句。在国家风雨飘摇之际,秋瑾在《满江红》(小住京华)中高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__________”,表现出巾帼英雄的英勇气概。男儿烈典型考题2.下列对《满江红》(小住京华)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秋容如拭”,是写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但这明丽的秋景却不能抹去词人的国难心愁,乐景反增悲哀。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三字短句斩截有力,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C.“青衫湿”指因悲叹无知音而落泪。此处为用典,语出白居易诗《琵琶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