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学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与学案_第1页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学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与学案_第2页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学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与学案_第3页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学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与学案_第4页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学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学课件与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学案)2022年课程标准学习目标通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事,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时空观念:观察《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说出郑和下西洋的范围、交往国家和最远到达的地区。历史解释:通过对戚继光抗倭原因的学习,认识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史料实证:搜集相关史料,了解葡萄牙攫取在澳门居住权的史实。家国情怀: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活动一:郑和下西洋设问1:请你阅读教材后,结合书上P72页地图简要叙述郑和下西洋。1.条件: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2.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也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3.概况:─年(明成祖等时期),从江苏太仓出发,郑和七下西洋。先后到达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4.意义: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上的空前壮举;增进了;开创了,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活动二:戚继光的抗倭斗争设问1:在怎样的背景下戚继光抗倭的?说说抗倭斗争的概况和评价?1.背景:明朝中期,东南沿海严重。2.概况:带领在九战九捷,使东南沿海(浙闽粤)倭患基本解除。3.评价:;。活动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设问1:请你阅读教材后,说说葡萄牙对我国的侵略。1.背景:世纪开始,入侵沿海地区(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2.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的居住权。阅读郑和的航海日志,归纳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答案见课件)【总结感悟】构建知识体系构建要求:(1)理清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2)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及时巩固基础知识。(3)熟练展示。知识点一、郑和下西洋1.前提:15世纪初,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成为世界强国。2.目的:明成祖①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②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3.时间: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4.路线: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5.形式:载丝、瓷、茶、漆器等访问当地首领,赠送物品,发展友好关系;开展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6.特点和地位:郑和下西洋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形式多、地域广,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7.意义:①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②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8.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②经济繁荣,国力强盛。③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④积累的丰富的航海经验。⑤统治者的支持。⑥郑和本人的坚毅勇敢的品质和卓越的领导能力。知识点二、戚继光抗倭1.倭寇:元末明初,日本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走私和抢劫,称为倭寇。2.倭患严重原因:①明朝商贸发达,距倭国近;②明朝中期,日本国内动荡加剧;③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④明朝官僚、奸商以及海盗等与倭寇相互勾结。3.抗倭:①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②随后,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4.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知识点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一.选择题(共10小题)1.(2024•梁溪区一模)江苏太仓出土的明代儒医陈良绍墓志记载:“永乐中膺荐使海外诸国。凡所经历触目感怀,辄形诸赋咏。”据此可以判断墓主人曾跟随()A.张骞通西域 B.文天祥抗元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2.(2024•武侯区模拟)2024年,央视春晚创意节目《年锦》选用了中国古代寓意吉祥祝福的代表纹样,把汉、唐、宋、明等不同朝代的汉服汇聚在一起,上演了一场人从画中来的“古代时装大秀”。回顾中国古代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丝绸传到新疆最早是在东汉时期 B.唐初长安城的服装店均在坊内开设 C.宋代北方的棉纺织业比南方发达 D.中国的传统服饰在明朝时传入非洲3.(2024•新吴区一模)“(他)把明朝的铁锚抛扎在诸洋沿岸的港湾,奉行‘以德睦邻’的政策,肩负‘与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重任”。材料中的“他”是()A.玄奘 B.鉴真 C.郑和 D.戚继光4.(2024•新乡一模)明成祖朱棣命郑和下西洋时,曾敕谕告海外诸王,“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这说明郑和下西洋秉持的理念是()A.宣扬国威 B.开疆拓土 C.和平交往 D.互通有无5.(2024•万柏林区一模)据记载因倭寇的兵器实在太过坚韧而使士兵人心惶惶,戚继光就想了一个办法。他取来一颗毛竹在顶端装上铁枪头,两旁枝刺用火熨烫得有直有勾,再往里面灌入令敌人胆战心惊的桐油及毒药。战斗时,没想到居然可以敌得过倭寇的倭刀。这一内容说明()A.戚继光的领导才能非同一般 B.戚继光善于钻研新式武器以克敌人 C.军备的优劣是打仗中的决定因素 D.唯有先进的武器才能战胜倭寇6.(2024•湛江一模)有学者认为:“明政府并不关心中外贸易发展状况,如何‘怀柔远人’,使‘四夷宾服,万国来朝’才是其最为重要的目标。”以下符合该学者观点的史实是()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郑和下西洋 D.平定准噶尔叛乱7.(2024•商水县模拟)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表明郑和下西洋()A.促进了生产新工艺的发展 B.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系C.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D.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8.(2024•长汀县一模)明朝中期大臣刘大夏说:“郑和下西洋废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室而回,于国家何益?”到了明朝后期,《广东通志》记载:“郑和航海后,商品丰富多彩,国用也随之富足。”这说明()A.历史评价可采用不同理论 B.历史评价缺乏科学标准 C.历史事件都无法客观评价 D.背景不同影响历史评价9.(2024•天桥区一模)英国明史学者崔瑞德说:“在这个过程中,他进行了15世纪末欧洲地理大发现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这里的“他所进行的海上探险”是()A.汉武帝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10.(2024•上蔡县一模)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方、庙宇是以“三宝”命名的。如泰国“三宝塔寺”“三宝城”,马六甲“三宝庙”。爪哇“三保洞”“三宝井”,新加坡“三宝山”等。这些都可以用来研究()A.佛教传播史 B.文化交流史 C.经济发展史 D.中外交往史二.材料题(共1小题)11.(2024•平阴县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郑和下西洋的盛况时间1405﹣1433年船数船队最多时有大小船只200多艘人数首次出海27000多人远航次数先后7次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摘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1)材料一表中郑和的远航有哪些特点?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条件是什么?材料二:观点一:郑和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跨越了半个地球,把明帝国的声威最大限度地远播到海外。在这个过程中,他进行了15世纪末欧洲地理大发现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剑桥中国明代史》观点二:明王朝遣使西航(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并没有和民间对外贸易利益有效的结合起来。“厚远薄来”,用大量物质财富换取海外诸国形式上的藩属关系。结果开支浩繁,“库藏为虚”,被后来任事者视为耗民伤财之举。此后明朝政府无力也不愿再开展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活动。——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2)你同意表中的哪种观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0小题)1.【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根据材料“永乐中膺荐使海外诸国”及所学知识,永乐年间,明朝政府派遣郑和下西洋。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联系,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1405年﹣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排除A项;文天祥是南宋时期的著名抗元将领,兵败被俘后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最后被杀害,排除B项;戚继光抗倭平定了东南沿海的倭患,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要求具备阅读、理解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运用的能力。2.【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对外关系,要求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开创了西太平洋到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这一时期中国的传统服饰也传入非洲地区,D项正确;丝绸之路是西汉时期开辟的,“丝绸传到新疆最早是在东汉时期”说法错误,排除A项;坊是居住区,市是商业区,因此唐初长安城的服装店均在市内开设,不是坊内,排除B项;北宋至南宋初,植棉地区尚限于广东和福建,因此宋代北方的棉纺织业比南方发达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朝对外关系,要求具备阅读、理解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运用的能力。3.【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识记郑和下西洋相关知识。【解答】A.玄奘是唐朝时期的人,排除A项。B.鉴真是唐朝时期的人,排除B项。C.根据题干“(他)把明朝的铁锚抛扎在诸洋沿岸的港湾,奉行‘以德睦邻’的政策,肩负‘与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重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他”是郑和。明朝时期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C项正确。D.戚继光在明朝中期抗击倭寇,与奉行‘以德睦邻’的政策,肩负‘与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重任”题干不符,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关键信息是“(他)把明朝的铁锚抛扎在诸洋沿岸的港湾,奉行‘以德睦邻’的政策,肩负‘与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重任”。4.【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根据材料“谕告海外诸王”“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可知,郑和船队远航的使命是和平的传播,因此理念是和平交往,C项正确:国力的宣扬是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之一,但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开疆拓土不是郑和下西洋的使命,排除B项;材料“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没有体现互通有无,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戚继光抗倭。题干关键信息“因倭寇的兵器实在太过坚韧而使士兵人心惶惶,戚继光就想了一个办法。他取来一颗毛竹在顶端装上铁枪头,两旁枝刺用火熨烫得有直有勾,再往里面灌入令敌人胆战心惊的桐油及毒药。战斗时,没想到居然可以敌得过倭寇的倭刀”。【解答】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据题干关键信息“因倭寇的兵器实在太过坚韧而使士兵人心惶惶,戚继光就想了一个办法。他取来一颗毛竹在顶端装上铁枪头,两旁枝刺用火熨烫得有直有勾,再往里面灌入令敌人胆战心惊的桐油及毒药。战斗时,没想到居然可以敌得过倭寇的倭刀”可知,这一内容说明戚继光善于钻研新式武器以克敌人,B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6.【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朝的对外关系,重点掌握郑和下西洋等知识。【解答】根据“明政府并不关心中外贸易发展状况,如何‘怀柔远人’,使‘四夷宾服,万国来朝’才是其最为重要的目标。”可得出材料强调的是明朝政府的朝贡贸易,展示国威;根据所学,明成祖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故C项正确;AB项是针对外来侵扰以及维护国家主权的,与主旨无关,且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在清朝,排除AB项;平定准噶尔叛乱在清朝,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郑和下西洋等知识。7.【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郑和下西洋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根据题目材料“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故B正确;郑和下西洋是航海活动,与生产新工艺的发展无关,故A错误;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并没有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故C错误;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的是新航路的开辟,而不是郑和下西洋,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郑和下西洋以及历史意义。8.【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郑和下西洋的评价,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内容。【解答】根据题干可知,明朝中期时大臣刘大夏对郑和下西洋持批评的态度,认为郑和下西洋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于国家没有多大的益处;到了明朝后期,《广东通志》对于郑和下西洋持称赞的态度;认为郑和航海后,商品丰富多彩,国用也随之富足。故题干材料说明历史背景不同,影响历史评价,故D符合题意;题干没有体现历史评价可采用不同理论,排除A;题干没有体现历史评价的科学标准,排除B;历史事件都无法客观评价,表述错误,排除C。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郑和下西洋的评价。9.【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结合所学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比较分析作答。【解答】根据材料“明史”“欧洲地理大发现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及所学知识,1405年﹣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比欧洲人开辟新航路开辟早半个多世纪,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没有郑和下西洋航海规模大,排除A项;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与海上探险无关,排除B项;戚继光抗倭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维护了边疆稳定,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要求具备阅读、理解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运用的能力。10.【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解答】A.郑和下西洋没有涉及佛教传播,故A项错误;B.文化交流史不能概括材料的主旨,故B项错误;C.材料展示的是对外交往,不能反映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D.根据材料展示的用“三宝”命名的地区和国家。结合所学可知,郑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被称为“三宝太监”,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1405—1433年七次出海,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往来。用“三宝”命名,表明当地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