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B卷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1页
(人教版2019)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B卷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2页
(人教版2019)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B卷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3页
(人教版2019)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B卷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4页
(人教版2019)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B卷地理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人教版2019)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B卷(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人教版(2019)必修一第一章至第二章第一节。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地球是太阳系(直径1~2光年)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日地距离约为1.5亿千米。2022年,加拿大某研究小组在距地球100光年之外,发现了一颗可能充满液态水的海洋星球,该星球被命名为T0I-1452b。据估计,T0I-1452b的水储量大约占整个星球质量的30%,这说明其表面有极大可能存在生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T0I-1452b星球所处的天体系统是(

)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2.推测T0-1452h星球可能充满液态水的依据是该星球(

)A.体积、质量适宜B.和其所绕转的恒星距离适宜C.公转轨道呈椭圆形D.和太阳系中的太阳距离适宜〖答案〗1.C2.B〖解析〗1.根据材料,已知太阳系直径1~2光年,而加拿大某研究小组在距地球100光年之外,发现了T0I-1452b,结合已学知识,银河系直径10万光年,可知,T0I-1452b星球所处的天体系统不在太阳系,而是在银河系,C对,排除ABD。故选C。2.结合已学知识,行星存在生命的必要条件,即该行星与恒星距离适中,具备适宜的气温;该行星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形成大气层,适合生物呼吸;该行星与恒星距离适中,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液态水能够孕育生命,是必备条件。综上所述,推测T0-1452h星球可能充满液态水的依据是该星球和其所绕转的恒星距离适宜,B对,A错;结合上题分析,T0I-1452b星球所处的天体系统不在太阳系,D错;公转轨道呈椭圆形不是T0-1452h星球可能充满液态水的依据,C错。故选B。2023年5月10日21时22分,搭载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于11日5时16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植心枪后向端口,中国空间站近地点为319.6千米,远地点为346.9千米,下图示意中国空间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天舟六号货运飞船自地面至50千米高空飞行过程中,气温变化是(

)A.一直降低B.一直升高C.先降后升D.先升后降4.中国空间站所在的大气层(

)A.天气变化剧烈B.臭氧含量最大C.氮氨气比重最多D.处于电离状态5.天舟货运飞船选择晚上发射的原因是(

)A.节省燃料B.方便观测C.减少干扰D.顺风飞行〖答案〗3.C4.D5.B〖解析〗3.天舟六号货运飞船从地面到50千米高空飞行过程中,先经对流层,气温随着高度升高而降低,后经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故气温变化是先降后升,C正确。故选C。4.从材料中所知:中国空间站位于319.6—346.9千米高空,位于地球大气的高层大气,天气变化剧烈是对流层,臭氧含量最多的是平流层,低层大气主要成分是氮气,高层大气中80—500千米的高空,处于电离状态,形成电离层,D正确。故选D。5.天舟六号货运飞船选择晚上发射,主要原因是晚间没有太阳光,便于观测,B正确;节省燃料是选择纬度低或海拔高,与白天、夜间无关,A错误;发射场有严格的安保措施,无关人员也无法进入,外来干扰少,C错误;飞船飞行高度很高,并不是只穿越对流层,与顺风、逆风关联性不大,D错误。故选B。下图示意光伏板与日光温室结合的两种模式(高度相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山东、江苏、广东等地成为我国农光互补发电集中区的主要原因是(

)A.光照充足,太阳能丰富B.地形平坦,方便建设C.科技发达,设备较先进D.人口稠密,土地有限7.与模式甲相比,模式乙(

)A.光伏发电量更高B.温室的间距更大C.农作物受影响小D.建设总成本更高〖答案〗6.D7.C〖解析〗6.光伏发电占地面积大,用地成本高,而农光互补的发电模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降低了发电成本,因此这种方式最适宜在人口稠密,土地有限,地价相对较高的地区发展,D正确。山东、江苏、广东等地也不是我国太阳能资源的集中分布区,农光互补的发电模式与地形、设备的先进程度关系不大,故排除ABC,故选D。7.模式乙比模式甲的光伏板面积更小,故发电量应该更低,A错误;模式甲每列的光伏板数量较多,为了使其获得充足的光照,温室之间的距离会更大一些,B错误;但对于温室内的农作物来说,光照削弱的少,农作物受影响小,C正确;同时乙建设成本也更低,D错误。故选C。北京时间2023年4月24日凌晨2时,地球磁场发生强烈扰动,持续两天左右,这是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以来最强的地磁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下一次强地磁暴发生的年份最可能是(

)A.2027年B.2030年C.2034年D.2038年9.此次地磁暴发生期间,亚欧大陆高纬度地区(

)A.极夜范围扩大B.可观赏到极光现象C.出现臭氧层空洞D.大气污染程度激增〖答案〗8.C9.B〖解析〗8.结合所学知识,地球磁场发生磁暴现象,主要受太阳活动影响,太阳活动周期大约为11周年,因此,下一次强地磁暴发生的年份最有可能为2034年,C正确,排除ABD。故选C。9.结合所学知识,此次地磁爆发生期间,亚欧大陆高纬度地区可以观赏到极光现象,B正确;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不包括极夜范围扩大,出现臭氧层空洞,大气污染程度变化等内容,排除ACD。故选B。一般而言,太阳黑子数量较少时称为“太阳活动低峰年”,太阳黑子数量较多的时候称为“太阳活动高峰年”,地球上的农业生产经常发生丰收现象。下图表示太阳表面太阳黑子活动黑子面积的素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关于太阳活动说法正确的是(

)A.黑子较多的时候耀斑减少B.黑子是色球层高度旋转的漩涡C.黑子的温度比周边地区高D.黑子数量多标志太阳活动强11.读图可知,2003年附近为太阳活动高峰年,则(

)A.2009年附近为太阳活动高峰年B.2025年附近为太阳活动高峰年C.2014年附近为太阳活动低峰年D.2018年附近为太阳活动高峰年〖答案〗10.D11.B〖解析〗10.黑子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黑子数量多标志太阳活动强,D正确;黑子较多时,耀斑也较多,A错误;黑子发生在光球层,B错误;黑子的温度比周边地区低,C错误。故选D。11.读图分析,2003年附近为太阳活动高峰年,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周年,则2009年、2018年附近大体为太阳活动低峰年,而2014年和2025年为太阳活动高峰年。B正确,ACD错误,故选B。近期,在我国辽宁西部发现的一种细嫩且根系不发达的草本植物化石,被科学家确认为迄今最古老的被子植物化石,命名为“中华古果”,在其化石周边同时也发现了鱼类的化石。下图为“中华古果”化石及复原图,完成下面小题。12.根据材料中信息推测,中华古果的生存环境可能是(

)A.沙漠B.湖泊C.草原D.森林13.中华古果出现的地质年代,(

)A.爬行动物盛行B.哺乳动物盛行C.是重要成矿期D.早期鱼类繁衍〖答案〗12.B13.A〖解析〗12.在“中华古果”化石周边同时也发现了鱼类的化石,鱼类生活在水里,所以中华古果的生存环境可能是湖泊,B正确;故选B。13.根据材料“中华古果”化石是被科学家确认为迄今最古老的被子植物化石,因为是最古老的被子植物,被子植物出现在白垩纪时期,是中生代。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时代,A正确;哺乳动物盛行在新生代,B错误;成矿期在前寒武纪,不是中生代,C错误;鱼类繁盛在古生代,不是中生代。D错误;故选A。大熊猫(下图)已在地球上生存了大约800万年,被誉为“中国国宝”、动物“活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大熊猫在地球上最初出现的地质年代是(

)A.元古代B.太古代C.古生代D.新生代15.大熊猫的存在说明(

)A.古老的生物都应成为“国宝”B.生物不会灭绝C.大熊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D.化石有生命〖答案〗14.D15.C〖解析〗14.根据所学知识,元古代是指5.7亿年前,古生代是在2.5亿年前至5.7亿年前左右,中生代是指6500万年前至2.5亿年前左右,新生代是指6500万年前至今;根据材料可知大熊猫在地球上已至少生存了800万年,应属新生代时期,D正确、ABC错误;故选D。15.根据所学知识,古老的生物大部分已经灭绝,不是所有古老生物都应成为国宝,化石是没有生命的,大熊猫的存在只能说明大熊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C正确、ABD错误;故选C。地球上生命出现后,生物多样性随着地理环境的改变会出现变化。下图示意古生代至新生代生物多样性和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从石炭纪到白垩纪地表温度(

)A.持续下降B.波动下降C.持续上升D.波动上升17.恐龙等大批生物灭绝的时期发生在(

)A.甲B.乙C.丙D.丁18.乙时期生物大灭绝最有可能(

)A.与地表升温有关B.与地磁变化有关C.与植物中毒有关D.与陨石撞击有关〖答案〗16.D17.D18.A〖解析〗16.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从石炭纪到白垩纪地表温度呈波动上升的趋势,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17.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恐龙灭绝发生在中生代白垩纪与新生代古近纪之间,对应图中的丁,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18.从图中资料可以看到,乙时期物种大灭绝时期,其地表温度相较之前有很大上升,故乙时期物种大灭绝可能与地表升温有关,A正确;无法获取地磁、植物中毒、陨石撞击的相关知识,BCD错误。所以选A。大屯火山群处于“太平洋火圈”上,是我国台湾省最著名的火山区。大屯山火山口直径360米,深60米,雨季多积水成湖,享有“天池”之称。结合大屯山火山口景观图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9.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①B.②C.③D.④20.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和海洋厚薄不一C.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答案〗19.C20.B〖解析〗19.地球圈层分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的变化,以莫霍界面(地下33千米处)和古登堡界面(地下2900千米处)为界,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读图可知,①是大气圈,②是地壳,③是地幔;④是地核的外核,⑤是地核的内核。岩浆一般认为来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据上分析可知,C正确,ABD错误。故选C。20.据上题可知,①是大气圈,气温随高度的变化是对流层降低,平流层升高,高层大气先降后升,A错误;②圈层是地壳,陆地地壳厚度大,为双层结构,海洋地壳厚度小,为单层结构,陆地和海洋厚薄不一,B正确;③圈层是地幔,横波、纵波都能通过,C错误;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液态,因为横波不能通过,D错误。故选B。自1999年首次开展北极科考以来,我国北极考察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2018年我国第9次北极科考期间,科学家在“雪龙”号科考船上对北极太平洋扇区某一区域(73.5°N~85°N,150°W~170°W)开展了探空观测,研究北极低层大气垂直结构特征。下图示意科考期间84次探空观测平均温度垂直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1.科考期间观测区域近地面状况为(

)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B.大气出现逆温现象C.气温垂直方向保持稳定D.大气对流运动旺盛22.科考期间观测区域对流层高度约为(

)A.2kmB.8kmC.10kmD.17km〖答案〗21.B22.C〖解析〗21.据图分析可知,图中2千米以下存在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属于近地面逆温层,2千米处接近逆温层顶部,A错误;B正确;图中2千米以下存在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2千米以上存在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C错误;图中近地面气温较低,大气对流运动较弱,D错误。故选B。22.据图分析可知,图中2千米以下存在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属于近地面逆温层,2千米处接近逆温层顶部,但仍在对流层,故A项错误;8千米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仍在对流层内部,B错误;10千米以上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说明到达了对流层顶,进入平流层,故C项正确;17千米处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基本保持不变,属于平流层,不是对流层顶,故D项错误。因此本题选C。下列甲图为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图,乙图为某次地震时,M、N、Q三地震台站测得不同的震中距,并以此为半径绘成大小不同的圆。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3.若M台站测得纵波和横波时距差为5分钟,则M台站的震中距最接近(

)A.2000kmB.3000kmC.4000kmD.4500km24.依据M、N、Q三地震台测得的震中距判断,此次地震震中位于(

)A.①B.②C.③D.④25.不能穿越地核的波是(

)A.W1B.W2C.W1和W2D.W1或W2〖答案〗23.B24.B25.A〖解析〗23.据图可知,震中距为3000km时,纵波、横波到达时间差约为5分钟,B正确;震中距为2000km时,纵波、横波到达时间差约为3.5分钟,A错误;震中距为4000km时,纵波、横波到达时间差约为5.5分钟;震中距为4500km时,纵波、横波到达时间差约为6分钟。综上所述,故B正确,ACD错误。24.地震时,M、N、Q三地震台站测得不同的震中距圈交汇之处,应是震中所在地,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②地为三站测得的震中距圈交汇之地,因此此次地震震中位于②地。B正确,ACD错误,故选B。25.地核指从地下2900km古登堡界面以下向内到地心的地球核心部分。图中W2到达距离震中距5000km用时较少,波速更快,应该是纵波,W1是横波;外核呈液态,不能传播横波、纵波波速明显下降,因此不能穿过地核的波是W1,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Ⅱ卷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材料一太阳能发电分为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光热发电是通过吸热装置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再将热能转换为电能的技术。材料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部边缘,祁连山脉中吾农山(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南侧。德令哈市建设了我国首座商业化运营的50MW塔式太阳能光热电站(如图1),且已并网发电。该电站是国家首批光热发电示范项目之一,采用的是太阳能熔盐塔式光热发电技术(如图2),先利用熔盐(硝酸盐)储存太阳能热能,再根据需要用高温熔盐加热水产生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储存2万吨熔盐能保证24小时发电。(1)与太阳能光伏发电相比,分析当前太阳能光热发电的优缺点。(10分)(2)根据材料分析德令哈市建光热发电站的优势区位条件。(10分)〖答案〗(1)优点:受日照波动影响小,发电连续性好,输出电力稳定。缺点:转化率较低;对水的依赖较大;投资成本高;占地面积大。(2)地处青藏高原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广人稀,土地价格低;柴达木盆地硝酸盐资源丰富,储热原料丰富;附近有高山冰雪融水,水资源较多。〖祥解〗本大题以“太阳能发电”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太阳能光热发电的优缺点、德令哈市建光热发电站的优势区位条件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详析】(1)根据材料一可知,与光伏发电相比,光热发电是先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再将热能转换为电能,发电的连续性好,日照波动对其影响较小,发电较稳定,输出电力稳定;但是太阳能转化为热能、热能再转换为电能,使得转化率较低。结合材料二可知,光热发电需要加热水产生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对水的依赖较大。读图1可知,光热发电的投资成本高、占地面积大。(2)根据材料二可知,德令哈市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部边缘,地处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资源丰富;德令哈市地广人稀,经济欠发达,土地价格低;柴达木盆地的硝酸盐资源丰富,为光热发电提供了丰富的储热原料;德令哈市位于祁连山脉中吾农山南侧,有高山冰雪融水提供水资源。27.材料南漳—远安动物群是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之一,是揭示早三叠纪海洋生物复苏和海生爬行动物起源与演化的关键窗口。近年来,湖北鳄、鱼龙和始鳍龙等多种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相继在该地区发现。下图是卡洛董氏扇桨龙化石照片及素描图。(9分)[问题探究](1)推测卡洛董氏扇桨龙生活时期的地理环境。(3分)(2)推测卡洛董氏扇桨龙反映的当时生物演化特征。(6分)〖答案〗(1)处于海陆交汇处。(2)动物从海洋向陆地发展,两栖动物向爬行动物进化。〖祥解〗本大题以“卡洛董氏扇桨龙化石照片及素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生物演化及生活的地理环境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详析】(1)据材料“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之一”可知卡洛董氏扇桨龙即是海生生物,故可以生活在海洋,又是爬行动物,因此又可以生活在陆地,故卡洛董氏扇桨龙生活在海陆交汇处。(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动物的进化由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由水生生物到陆生生物,植物的进化由藻类植物到被子植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所以卡洛董氏扇桨龙反映的当时生物演化为动物从海洋向陆地发展,两栖动物向爬行动物进化。2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1分)臭氧层是大气层中臭氧浓度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距离地面约20一30千米的高空。据科学家研究,大气中的臭氧含量每减少1%,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就增加2%。(1)指出臭氧层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主要位置及其作用。(12分)(2)人类生产生活主要在对流层。说明对流层的特点。(9分)〖答案〗(1)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作用:能吸收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2)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复杂多变。〖祥解〗本题以大气垂直分层及臭氧层为材料,涉及大气垂直分层位置、作用及特点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详析】(1)从材料可知,臭氧层位于距地面约20千米∼30千米的高空,此处位置在图中可以看到应为平流层。臭氧其作用主要是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由于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2)从图中可以看到,在对流层中,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对流层中,近地面气温较高,高空气温较低,大气对流运动显著;对流层中由于对流活跃,此处天气复杂多变,近地面的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空输送,在升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容易成云致雨,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人教版2019)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B卷(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人教版(2019)必修一第一章至第二章第一节。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地球是太阳系(直径1~2光年)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日地距离约为1.5亿千米。2022年,加拿大某研究小组在距地球100光年之外,发现了一颗可能充满液态水的海洋星球,该星球被命名为T0I-1452b。据估计,T0I-1452b的水储量大约占整个星球质量的30%,这说明其表面有极大可能存在生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T0I-1452b星球所处的天体系统是(

)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2.推测T0-1452h星球可能充满液态水的依据是该星球(

)A.体积、质量适宜B.和其所绕转的恒星距离适宜C.公转轨道呈椭圆形D.和太阳系中的太阳距离适宜〖答案〗1.C2.B〖解析〗1.根据材料,已知太阳系直径1~2光年,而加拿大某研究小组在距地球100光年之外,发现了T0I-1452b,结合已学知识,银河系直径10万光年,可知,T0I-1452b星球所处的天体系统不在太阳系,而是在银河系,C对,排除ABD。故选C。2.结合已学知识,行星存在生命的必要条件,即该行星与恒星距离适中,具备适宜的气温;该行星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形成大气层,适合生物呼吸;该行星与恒星距离适中,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液态水能够孕育生命,是必备条件。综上所述,推测T0-1452h星球可能充满液态水的依据是该星球和其所绕转的恒星距离适宜,B对,A错;结合上题分析,T0I-1452b星球所处的天体系统不在太阳系,D错;公转轨道呈椭圆形不是T0-1452h星球可能充满液态水的依据,C错。故选B。2023年5月10日21时22分,搭载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于11日5时16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植心枪后向端口,中国空间站近地点为319.6千米,远地点为346.9千米,下图示意中国空间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天舟六号货运飞船自地面至50千米高空飞行过程中,气温变化是(

)A.一直降低B.一直升高C.先降后升D.先升后降4.中国空间站所在的大气层(

)A.天气变化剧烈B.臭氧含量最大C.氮氨气比重最多D.处于电离状态5.天舟货运飞船选择晚上发射的原因是(

)A.节省燃料B.方便观测C.减少干扰D.顺风飞行〖答案〗3.C4.D5.B〖解析〗3.天舟六号货运飞船从地面到50千米高空飞行过程中,先经对流层,气温随着高度升高而降低,后经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故气温变化是先降后升,C正确。故选C。4.从材料中所知:中国空间站位于319.6—346.9千米高空,位于地球大气的高层大气,天气变化剧烈是对流层,臭氧含量最多的是平流层,低层大气主要成分是氮气,高层大气中80—500千米的高空,处于电离状态,形成电离层,D正确。故选D。5.天舟六号货运飞船选择晚上发射,主要原因是晚间没有太阳光,便于观测,B正确;节省燃料是选择纬度低或海拔高,与白天、夜间无关,A错误;发射场有严格的安保措施,无关人员也无法进入,外来干扰少,C错误;飞船飞行高度很高,并不是只穿越对流层,与顺风、逆风关联性不大,D错误。故选B。下图示意光伏板与日光温室结合的两种模式(高度相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山东、江苏、广东等地成为我国农光互补发电集中区的主要原因是(

)A.光照充足,太阳能丰富B.地形平坦,方便建设C.科技发达,设备较先进D.人口稠密,土地有限7.与模式甲相比,模式乙(

)A.光伏发电量更高B.温室的间距更大C.农作物受影响小D.建设总成本更高〖答案〗6.D7.C〖解析〗6.光伏发电占地面积大,用地成本高,而农光互补的发电模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降低了发电成本,因此这种方式最适宜在人口稠密,土地有限,地价相对较高的地区发展,D正确。山东、江苏、广东等地也不是我国太阳能资源的集中分布区,农光互补的发电模式与地形、设备的先进程度关系不大,故排除ABC,故选D。7.模式乙比模式甲的光伏板面积更小,故发电量应该更低,A错误;模式甲每列的光伏板数量较多,为了使其获得充足的光照,温室之间的距离会更大一些,B错误;但对于温室内的农作物来说,光照削弱的少,农作物受影响小,C正确;同时乙建设成本也更低,D错误。故选C。北京时间2023年4月24日凌晨2时,地球磁场发生强烈扰动,持续两天左右,这是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以来最强的地磁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下一次强地磁暴发生的年份最可能是(

)A.2027年B.2030年C.2034年D.2038年9.此次地磁暴发生期间,亚欧大陆高纬度地区(

)A.极夜范围扩大B.可观赏到极光现象C.出现臭氧层空洞D.大气污染程度激增〖答案〗8.C9.B〖解析〗8.结合所学知识,地球磁场发生磁暴现象,主要受太阳活动影响,太阳活动周期大约为11周年,因此,下一次强地磁暴发生的年份最有可能为2034年,C正确,排除ABD。故选C。9.结合所学知识,此次地磁爆发生期间,亚欧大陆高纬度地区可以观赏到极光现象,B正确;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不包括极夜范围扩大,出现臭氧层空洞,大气污染程度变化等内容,排除ACD。故选B。一般而言,太阳黑子数量较少时称为“太阳活动低峰年”,太阳黑子数量较多的时候称为“太阳活动高峰年”,地球上的农业生产经常发生丰收现象。下图表示太阳表面太阳黑子活动黑子面积的素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关于太阳活动说法正确的是(

)A.黑子较多的时候耀斑减少B.黑子是色球层高度旋转的漩涡C.黑子的温度比周边地区高D.黑子数量多标志太阳活动强11.读图可知,2003年附近为太阳活动高峰年,则(

)A.2009年附近为太阳活动高峰年B.2025年附近为太阳活动高峰年C.2014年附近为太阳活动低峰年D.2018年附近为太阳活动高峰年〖答案〗10.D11.B〖解析〗10.黑子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黑子数量多标志太阳活动强,D正确;黑子较多时,耀斑也较多,A错误;黑子发生在光球层,B错误;黑子的温度比周边地区低,C错误。故选D。11.读图分析,2003年附近为太阳活动高峰年,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周年,则2009年、2018年附近大体为太阳活动低峰年,而2014年和2025年为太阳活动高峰年。B正确,ACD错误,故选B。近期,在我国辽宁西部发现的一种细嫩且根系不发达的草本植物化石,被科学家确认为迄今最古老的被子植物化石,命名为“中华古果”,在其化石周边同时也发现了鱼类的化石。下图为“中华古果”化石及复原图,完成下面小题。12.根据材料中信息推测,中华古果的生存环境可能是(

)A.沙漠B.湖泊C.草原D.森林13.中华古果出现的地质年代,(

)A.爬行动物盛行B.哺乳动物盛行C.是重要成矿期D.早期鱼类繁衍〖答案〗12.B13.A〖解析〗12.在“中华古果”化石周边同时也发现了鱼类的化石,鱼类生活在水里,所以中华古果的生存环境可能是湖泊,B正确;故选B。13.根据材料“中华古果”化石是被科学家确认为迄今最古老的被子植物化石,因为是最古老的被子植物,被子植物出现在白垩纪时期,是中生代。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时代,A正确;哺乳动物盛行在新生代,B错误;成矿期在前寒武纪,不是中生代,C错误;鱼类繁盛在古生代,不是中生代。D错误;故选A。大熊猫(下图)已在地球上生存了大约800万年,被誉为“中国国宝”、动物“活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大熊猫在地球上最初出现的地质年代是(

)A.元古代B.太古代C.古生代D.新生代15.大熊猫的存在说明(

)A.古老的生物都应成为“国宝”B.生物不会灭绝C.大熊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D.化石有生命〖答案〗14.D15.C〖解析〗14.根据所学知识,元古代是指5.7亿年前,古生代是在2.5亿年前至5.7亿年前左右,中生代是指6500万年前至2.5亿年前左右,新生代是指6500万年前至今;根据材料可知大熊猫在地球上已至少生存了800万年,应属新生代时期,D正确、ABC错误;故选D。15.根据所学知识,古老的生物大部分已经灭绝,不是所有古老生物都应成为国宝,化石是没有生命的,大熊猫的存在只能说明大熊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C正确、ABD错误;故选C。地球上生命出现后,生物多样性随着地理环境的改变会出现变化。下图示意古生代至新生代生物多样性和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6.从石炭纪到白垩纪地表温度(

)A.持续下降B.波动下降C.持续上升D.波动上升17.恐龙等大批生物灭绝的时期发生在(

)A.甲B.乙C.丙D.丁18.乙时期生物大灭绝最有可能(

)A.与地表升温有关B.与地磁变化有关C.与植物中毒有关D.与陨石撞击有关〖答案〗16.D17.D18.A〖解析〗16.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从石炭纪到白垩纪地表温度呈波动上升的趋势,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17.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恐龙灭绝发生在中生代白垩纪与新生代古近纪之间,对应图中的丁,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18.从图中资料可以看到,乙时期物种大灭绝时期,其地表温度相较之前有很大上升,故乙时期物种大灭绝可能与地表升温有关,A正确;无法获取地磁、植物中毒、陨石撞击的相关知识,BCD错误。所以选A。大屯火山群处于“太平洋火圈”上,是我国台湾省最著名的火山区。大屯山火山口直径360米,深60米,雨季多积水成湖,享有“天池”之称。结合大屯山火山口景观图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9.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①B.②C.③D.④20.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和海洋厚薄不一C.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答案〗19.C20.B〖解析〗19.地球圈层分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的变化,以莫霍界面(地下33千米处)和古登堡界面(地下2900千米处)为界,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读图可知,①是大气圈,②是地壳,③是地幔;④是地核的外核,⑤是地核的内核。岩浆一般认为来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据上分析可知,C正确,ABD错误。故选C。20.据上题可知,①是大气圈,气温随高度的变化是对流层降低,平流层升高,高层大气先降后升,A错误;②圈层是地壳,陆地地壳厚度大,为双层结构,海洋地壳厚度小,为单层结构,陆地和海洋厚薄不一,B正确;③圈层是地幔,横波、纵波都能通过,C错误;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液态,因为横波不能通过,D错误。故选B。自1999年首次开展北极科考以来,我国北极考察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2018年我国第9次北极科考期间,科学家在“雪龙”号科考船上对北极太平洋扇区某一区域(73.5°N~85°N,150°W~170°W)开展了探空观测,研究北极低层大气垂直结构特征。下图示意科考期间84次探空观测平均温度垂直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1.科考期间观测区域近地面状况为(

)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B.大气出现逆温现象C.气温垂直方向保持稳定D.大气对流运动旺盛22.科考期间观测区域对流层高度约为(

)A.2kmB.8kmC.10kmD.17km〖答案〗21.B22.C〖解析〗21.据图分析可知,图中2千米以下存在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属于近地面逆温层,2千米处接近逆温层顶部,A错误;B正确;图中2千米以下存在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2千米以上存在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C错误;图中近地面气温较低,大气对流运动较弱,D错误。故选B。22.据图分析可知,图中2千米以下存在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属于近地面逆温层,2千米处接近逆温层顶部,但仍在对流层,故A项错误;8千米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仍在对流层内部,B错误;10千米以上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说明到达了对流层顶,进入平流层,故C项正确;17千米处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基本保持不变,属于平流层,不是对流层顶,故D项错误。因此本题选C。下列甲图为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图,乙图为某次地震时,M、N、Q三地震台站测得不同的震中距,并以此为半径绘成大小不同的圆。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3.若M台站测得纵波和横波时距差为5分钟,则M台站的震中距最接近(

)A.2000kmB.3000kmC.4000kmD.4500km24.依据M、N、Q三地震台测得的震中距判断,此次地震震中位于(

)A.①B.②C.③D.④25.不能穿越地核的波是(

)A.W1B.W2C.W1和W2D.W1或W2〖答案〗23.B24.B25.A〖解析〗23.据图可知,震中距为3000km时,纵波、横波到达时间差约为5分钟,B正确;震中距为2000km时,纵波、横波到达时间差约为3.5分钟,A错误;震中距为4000km时,纵波、横波到达时间差约为5.5分钟;震中距为4500km时,纵波、横波到达时间差约为6分钟。综上所述,故B正确,ACD错误。24.地震时,M、N、Q三地震台站测得不同的震中距圈交汇之处,应是震中所在地,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②地为三站测得的震中距圈交汇之地,因此此次地震震中位于②地。B正确,ACD错误,故选B。25.地核指从地下2900km古登堡界面以下向内到地心的地球核心部分。图中W2到达距离震中距5000km用时较少,波速更快,应该是纵波,W1是横波;外核呈液态,不能传播横波、纵波波速明显下降,因此不能穿过地核的波是W1,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Ⅱ卷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材料一太阳能发电分为光伏发电和光热发电。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光热发电是通过吸热装置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再将热能转换为电能的技术。材料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部边缘,祁连山脉中吾农山(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南侧。德令哈市建设了我国首座商业化运营的50MW塔式太阳能光热电站(如图1),且已并网发电。该电站是国家首批光热发电示范项目之一,采用的是太阳能熔盐塔式光热发电技术(如图2),先利用熔盐(硝酸盐)储存太阳能热能,再根据需要用高温熔盐加热水产生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储存2万吨熔盐能保证24小时发电。(1)与太阳能光伏发电相比,分析当前太阳能光热发电的优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