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复合磨削中心 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_第1页
《精密复合磨削中心 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_第2页
《精密复合磨削中心 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_第3页
《精密复合磨削中心 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_第4页
《精密复合磨削中心 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本项目根据中国机械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2021年度第五批团体标准制定计划

(中机标字[2021]32号),对项目编号为CAMS2021048,项目名称为《精密复合

磨削中心》的标准进行制定。主要起草单位: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通用技术集团

机床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第二机床厂有限公司。计划应完成时间为2022年。

2、主要工作过程

起草(草案、调研)阶段:2021年9月,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在上报团体标准

项目建议书后,与通用技术集团机床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北京第二机床厂有限公

司组成了房小艳、汪学栋、黄祖广、芦华、程杰、、张金莲、张春霞、宋治中、谢智

立为成员的标准起草工作小组,确定了工作分配和进度安排,工作小组收集了国内

国外关于精密复合磨削中心的技术资料及相关文献,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了认真仔

细地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标准的起草原则。通过召开多次研讨会,在

反复讨论的基础上,于2021年11月提出了《精密复合磨削中心》(标准草案),经

2021年12月8日召开《精密复合磨削中心》专题讨论会,通过了《精密复合磨削

中心》标准的架构,形成了该标准的征求意见稿,于2022年2月20日上报至机床

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3、主要参加单位和工作组成员及其所做的工作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通用技术集团机床工程研究院有限公

司、北京第二机床厂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房小艳、汪学栋、黄祖广、芦华、程杰、张金莲、张春霞、宋治中、谢智立。

程杰同志为标准主起草人,主要负责标准架构以及标准参数的确定;房小艳、

汪学栋、黄祖广、芦华同志主要负责标准内容和技术审核工作;张金莲同志主要负

责标准文本的制定、编制意见汇总处理和标准编制说明的编写等工作;张春霞、宋

治中、谢智立同志负责标准的试验和验证工作。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

1、标准编制原则

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认真贯彻执行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有关

-1-

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制定修订管理办法,并本着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及如

下原则进行制定工作:

——标准制定内容必须体现先进性、前瞻性、合理性、可操作性;

——符合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与其保持一致;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并将其转化到标准之中;

——在技术内容设置上与相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协调一致;

——按照GB/T1.1-2020等标准的规定进行编写;

2、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

本标准主要共9章,主要规定了精密复合磨削中心的技术条件、精度检验、检

验规则、机床的标志、包装、储运以及随机技术文件等规定和要求。

2.1关于第1章“范围”

本章规定了精密复合磨削中心的型式与参数、技术条件、精度检验、检验规则、

标志、包装、储运和随即技术文件。

本标准适用于最大磨削直径为200~500mm,最大磨削长度为500~1600mm的

工作台移动式精密复合磨削中心制造和检验。

2.2关于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采用注日期引用了16项国家标准和3项行业标准。

2.3关于第3章“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2.4关于第4章“型式与参数”

本章给出了精密复合磨削中心的型式与参数。

2.5关于第5章“技术条件”

本章分为8个方面:一般要求、附件和工具、安全及卫生、加工及装配质量、

机床的空运转试验、机床的负荷试验、工作精度检验磨削规范和直线坐标最小单位

试验.

2.6关于第6章“精度检验”

本章共分4小节,分别为一般要求、几何精度检验、工作精度检验以及定位精

度与重复定位精度检验。

-2-

2.7关于第7章“检验规则”

本章对型式试验和产品检验作了规定。

2.8关于第8章“标志、包装、储运”

本章对机床的标志、包装、储运做了规定。

2.9关于第9章“随机技术文件”

本章对随机技术文件做了规定。

3、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标准涉及的精密复合磨削中心是我国军工、航空、刀具、量具、机床制造等

精密机械工业急需的高精度加工设备,是现代先进制造业超精密级轴类零件精度保

证的重要手段。该类机床可在一次装夹完成包括外圆、端面、锥面、内孔及内锥等

多种型面的磨削加工,经过特殊配置还可以进行螺纹及非圆类零件的加工。精密复

合磨削中心均集中在军工、航天、航空及高端机床制造等重点领域,前景广阔。

精密复合磨削中心最早可以追溯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特别是直驱电机的应用普及,在本世纪最初的5年里国外厂家已经构建了该类型机

床的成熟架构,国内自2008年起也着手开始该类型高端机床的研发,时至今日已有

2至3家磨床制造企业有了自己的产品。但长期以来并没有相应的团体标准,生产

厂家只能执行各自的企业标准。为适应国内不断增长的精密复合磨削加工技术需求,

同时保证重点领域的设备自主可控,以国产代替进口,规范和指导国内精密复合磨

削中心的开发和生产,并填补此类标准的空白。

三、主要试验(验证)情况分析

标准起草工作组对国内该类产品和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调研,经过大量查

证并结合实际应用经验,全面总结和归纳出了产品技术指标,主要方法确定依据是

GB/T17421.1—1998《机床检验通则第1部分:在无负荷或精加工条件下机床的

几何精度》和GB/T17421.2—2016《机床检验通则第2部分:数控轴线的定位精

度和重复定位精度的确定》。

本标准为新制定的团体标准,为了验证本标准技术指标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在

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型号为H376、H77的精密复合磨削中心磨床上进行了试验和验

证,其精度允差与实测数据如下表所示,通过对比证实本标准的技术指标能满足产

品验收的要求。

H376规格Ф320×1000,H377规格Ф500×1500

-3-

检验

实测

序验证

检验内容允差mm

号项结

H376H377

目果

a)在1000长度内为合

0.008;1000长度以格

300:300:

上为0.015;

头尾架移置导轨对工作a)0.003a)0.004

b)在1000长度内

台移动的平行度b)0.003b)0.004

1G1为0.008;1000长

a)内侧表面全长:全长:

度以上为0.015。

b)上表面a)0.009a)0.01

各面局部公差在任

b)0.010b)0.012

意300测量长度上

为0.005

砂轮架移动(X轴线)在合

2G20.0080.0060.007

ZX水平面内的直线度格

砂轮架移动(X轴线)对合

3G3工作台移动(Z轴线)的0.010.0070.007格

垂直度

头架主轴回转精度合

a)主轴定心轴径的径向格

跳动a)0.003a)0.002a)0.002

4G4b)周期性轴向窜动b)0.002b)0.002b)0.002

c)主轴轴肩支承面端面c)0.005c)0.003c)0.004

跳动(包括周期性轴向窜

动)

头架主轴锥孔轴线的径合

向跳动a)0.003a)0.002a)0.002格

5G5

a)靠近主轴端部b)0.005b)0.004b)0.004

b)距主轴端部150处

头架主轴回转轴线对工400:合

作台移动(Z轴线)的平a)150测量长度上a)0.004格

行度为0.005(检验棒伸b)0.004

a)在ZX水平面内出端只许偏向砂1200:

a)0.003

6G6b)在YZ垂直平面内轮);a)0.004

b)0.004

b)150测量长度上b)0.004

为0.005(检验棒伸1700:

出端只许向上)。a)0.004

b)0.004

尾架套筒锥孔轴线对工a)150测量长度上2100:合

a)0.005

7G7作台移动(Z轴线)的平为0.006(检验棒伸a)0.005格

b)0.005

行度出端只许偏向砂b)0.005

-4-

a)在ZX水平面内轮);1300:

b)在YZ垂直平面内b)150测量长度上a)0.004

为0.006(检验棒伸b)0.004

出端只许向上)640:

a)0.004

b)0.004

尾架套筒移动(R轴线)合

a)60测量长度上

对工作台移动(Z轴线)格

为0.004;a)0.003a)0.003

8G8的平行度

b)60测量长度上为b)0.003b)0.003

a)在ZX水平面内

0.004

b)在YZ垂直平面内

砂轮架主轴合

a)径向跳动(砂轮安装直a)0.002(两处);a)0.002a)0.002格

9G9

径)b)0.002b)0.002b)0.002

b)周期性轴向窜动

外圆砂轮主轴T1轴线对a)150测量长度上合

工作台移动(Z轴线)的为0.012。格

a)0.008a)0.008

10G10平行度b)150测量长度上

b)0.008b)0.008

a)在ZX水平面内为0.012(检验棒伸

b)在YZ垂直平面内出端只许向上)

头架主轴轴线和外圆砂合

轮主轴T1轴线至基准平格

11G11面(由X轴线和Z轴线移动0.100.070.04

构成平面)的等距度(等

高度)

头架主轴轴线和内圆砂合

轮主轴轴线至基准平面格

12G12(由X轴线和Z轴线移动0.020.010.012

构成平面)的等距度(等

高度)

内圆砂轮主轴孔轴线对a)在100测量长合

工作台运动轴的平行度度上为:0.01(只格

a)在ZX水平面内许1较2偏向于

a)0.008a)0.007

13G13b)在YZ垂直平面内砂轮架侧)

b)0.006b)0.006

b)在100测量长度

上为:0.01(只许1

高于2)

内圆主轴孔轴线的径向合

跳动a)0.003a)0.002a)0.002格

14G14

a)靠近主轴端部b)0.005b)0.004b)0.004

b)距主轴端部100处

砂轮架的安装和回转平合

15G15面对ZX平面的平行200长度上为0.020.0130.015格

-5-

工作台移动(Z轴线)的最大磨削长度500、合

直线检验棒长度400:格

a)在ZX水平面内a)0.002;b)0.0025

b)在YZ垂直平面内最大磨削长度750、

检验棒长度600:

a)0.0025;b)0.003

最大磨削长度a)0.002a)0.005

16G16

1000、检验棒长度b)0.002b)0.005

800:

a)0.003;b)0.004

最大磨削长度

1500、检验棒长度

1200:

a)0.005;b)0.006

磨削安装在两顶尖间的长试件:试件:试件:合

圆柱形试件的精度a)0.001Ф60×200Ф63×250格

a)圆度b)l=3150.002a)0.0003a)0.00053

b)直径一致性(在试件l=6300.003b)0.0018b)0.0020

17M1两端和中间测直径的变短试件:试件:试件:

化量)a)l≤150Ф60×50Ф63×250

0.0004a)0.00032a)0.00047

l>1500.0005b)0.0020b)0.0020

卡盘上磨内圆试件的精试件长度25:试件:试件:合

度a)0.0005;Ф60×200Ф60×50格

a)圆度b)0.0015a)0.00041a)0.0058

b)直径一致性(在试件试件长度50:b)0.0030b)0.0032

18M2两端和中间测直径a)0.0005;b)0.002试件:试件:

的变化量)试件长度100:Ф60×50Ф60×50

a)0.0005;b)0.004a)0.00043a)0.00055

试件长度150:b)0.0025b)0.0030

a)0.0007;b)0.005

数控砂轮架X轴线运动合

的单向定位精度和重复格

定位精度

a)单向定位精度A↑或a)0.0015a)0.001130a)0.001003

A↓b)0.001b)0.000766b)0.000791

19P1

b)单向重复定位精度c)0.002c)0.000410c)0.000268

R↑或R↓d)0.0015d)0.0001d)0.000190

c)单向定位系统偏差

E↑或E↓

d)反向差值B

数控工作台Z轴线运动的测量长度<1500测量长度<测量长度≥合

20P2

定位精度和重复定位精a)0.01015001500格

-6-

度b)0.006a)0.004880a)0.007616

a)双向定位精度Ac)0.003b)0.004792b)0.0076485

b)单向定位精度A↑或d)0.008c)0.001008c)0.002085

A↓e)0.005d)0.004144d)0.006185

c)单向重复定位精度f)0.004e)0.004040e)0.006154

R↑或R↓g)0.003f)0.003994f)0.006085

d)双向定位系统偏差测量长度≥1500g)0.000410g)0.001684

Ea)0.012

e)单向定位系统偏差b)0.008

E↑或E↓c)0.005

f)双向平均位置偏差d)0.010

的范围Me)0.008

g)反向差值Bf)0.007

g)0.004

数控砂轮架B轴线回转运合

动的定位精度和重复定格

位精度

a)双向定位精度A

b)单向定位精度A↑或a)5″a)2.28″a)2.32″

A↓b)4″b)2.11″b)2.13″

c)单向重复定位精度c)3″c)1.94″c)1.92″

21P3R↑或R↓d)10″d)0.69″d)0.80″

d)双向定位系统偏差e)4″e)0.44″e)0.45″

Ef)4″f)0.28″f)0.41″

e)单向定位系统偏差g)4″g)0.45″g)0.60″

E↑或E↓

f)双向平均位置偏差

的范围M

g)反向差值B

所有验证结果都为合格。通过试验验证,各主要性能指标均符合本标准规定的

要求,证明设定的指标合理、可行。

四、明确标准中涉及专利的情况

本标准不涉及专利问题。

五、预期达到的社会效益、对产业发展的作用等情况

本标准的创新点在于:规范了精密复合磨削中心的主要规格参数。精密复合磨

削中心采用全新直驱技术的砂轮切换装置,具有高精、高效的特点。标准针对精密

复合磨削中心具有的砂轮切换装置进行了参数规范,制定了性能指标,同时基于数

控机床安全性能提出了安全联锁的具体要求。

本标准主要规范了精密复合磨削中心的技术条件和精度检验方法,规定了相应

-7-

的允差值,不仅可以为精密复合磨削中心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而且真正

开创了国产高档数控复合磨床标准的先例,填补此类标准的空白。

精密复合磨削中心系列产品市场长期被国外品牌占据,国内的相关高端需求涉

及诸多重点部门,本标准的制定及实施可以统一精密复合磨削中心的技术门槛,同

时为国内磨床供应商提供相应的产品设计指导,全面提升该领域国内产品的竞争力。

这对打破进口垄断,保障我国高精尖加工能力具有深远意义。

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情况

本标准没有采用国际标准。

本标准制定过程中未测试国外的样品、样机。

本标准水平为国际先进水平。

七、在标准体系中的位置,与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标准,特别是强制性标

准的协调性

本标准属于金属切削机床标准体系大类。

本标准与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标准相协调一致。

八、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无。

九、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建议本标准批准发布6个月后实施。

本部分的贯彻实施,将统一和规范我国精密复合磨削中心的设计、制造、检验

要求及方法。建议标准正式发布后6个月内,由金属切削机床标准委员会铣床分会

组织召开标准化行业会议或在线上对本部分进行解读和宣贯。

十、废止现行相关标准的建议

无。

十一、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无。

-8-

一、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本项目根据中国机械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2021年度第五批团体标准制定计划

(中机标字[2021]32号),对项目编号为CAMS2021048,项目名称为《精密复合

磨削中心》的标准进行制定。主要起草单位: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通用技术集团

机床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第二机床厂有限公司。计划应完成时间为2022年。

2、主要工作过程

起草(草案、调研)阶段:2021年9月,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在上报团体标准

项目建议书后,与通用技术集团机床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北京第二机床厂有限公

司组成了房小艳、汪学栋、黄祖广、芦华、程杰、、张金莲、张春霞、宋治中、谢智

立为成员的标准起草工作小组,确定了工作分配和进度安排,工作小组收集了国内

国外关于精密复合磨削中心的技术资料及相关文献,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了认真仔

细地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标准的起草原则。通过召开多次研讨会,在

反复讨论的基础上,于2021年11月提出了《精密复合磨削中心》(标准草案),经

2021年12月8日召开《精密复合磨削中心》专题讨论会,通过了《精密复合磨削

中心》标准的架构,形成了该标准的征求意见稿,于2022年2月20日上报至机床

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3、主要参加单位和工作组成员及其所做的工作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通用技术集团机床工程研究院有限公

司、北京第二机床厂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房小艳、汪学栋、黄祖广、芦华、程杰、张金莲、张春霞、宋治中、谢智立。

程杰同志为标准主起草人,主要负责标准架构以及标准参数的确定;房小艳、

汪学栋、黄祖广、芦华同志主要负责标准内容和技术审核工作;张金莲同志主要负

责标准文本的制定、编制意见汇总处理和标准编制说明的编写等工作;张春霞、宋

治中、谢智立同志负责标准的试验和验证工作。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

1、标准编制原则

本标准在制定过程中认真贯彻执行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有关

-1-

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制定修订管理办法,并本着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及如

下原则进行制定工作:

——标准制定内容必须体现先进性、前瞻性、合理性、可操作性;

——符合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与其保持一致;

——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并将其转化到标准之中;

——在技术内容设置上与相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协调一致;

——按照GB/T1.1-2020等标准的规定进行编写;

2、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

本标准主要共9章,主要规定了精密复合磨削中心的技术条件、精度检验、检

验规则、机床的标志、包装、储运以及随机技术文件等规定和要求。

2.1关于第1章“范围”

本章规定了精密复合磨削中心的型式与参数、技术条件、精度检验、检验规则、

标志、包装、储运和随即技术文件。

本标准适用于最大磨削直径为200~500mm,最大磨削长度为500~1600mm的

工作台移动式精密复合磨削中心制造和检验。

2.2关于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采用注日期引用了16项国家标准和3项行业标准。

2.3关于第3章“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2.4关于第4章“型式与参数”

本章给出了精密复合磨削中心的型式与参数。

2.5关于第5章“技术条件”

本章分为8个方面:一般要求、附件和工具、安全及卫生、加工及装配质量、

机床的空运转试验、机床的负荷试验、工作精度检验磨削规范和直线坐标最小单位

试验.

2.6关于第6章“精度检验”

本章共分4小节,分别为一般要求、几何精度检验、工作精度检验以及定位精

度与重复定位精度检验。

-2-

2.7关于第7章“检验规则”

本章对型式试验和产品检验作了规定。

2.8关于第8章“标志、包装、储运”

本章对机床的标志、包装、储运做了规定。

2.9关于第9章“随机技术文件”

本章对随机技术文件做了规定。

3、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标准涉及的精密复合磨削中心是我国军工、航空、刀具、量具、机床制造等

精密机械工业急需的高精度加工设备,是现代先进制造业超精密级轴类零件精度保

证的重要手段。该类机床可在一次装夹完成包括外圆、端面、锥面、内孔及内锥等

多种型面的磨削加工,经过特殊配置还可以进行螺纹及非圆类零件的加工。精密复

合磨削中心均集中在军工、航天、航空及高端机床制造等重点领域,前景广阔。

精密复合磨削中心最早可以追溯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特别是直驱电机的应用普及,在本世纪最初的5年里国外厂家已经构建了该类型机

床的成熟架构,国内自2008年起也着手开始该类型高端机床的研发,时至今日已有

2至3家磨床制造企业有了自己的产品。但长期以来并没有相应的团体标准,生产

厂家只能执行各自的企业标准。为适应国内不断增长的精密复合磨削加工技术需求,

同时保证重点领域的设备自主可控,以国产代替进口,规范和指导国内精密复合磨

削中心的开发和生产,并填补此类标准的空白。

三、主要试验(验证)情况分析

标准起草工作组对国内该类产品和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调研,经过大量查

证并结合实际应用经验,全面总结和归纳出了产品技术指标,主要方法确定依据是

GB/T17421.1—1998《机床检验通则第1部分:在无负荷或精加工条件下机床的

几何精度》和GB/T17421.2—2016《机床检验通则第2部分:数控轴线的定位精

度和重复定位精度的确定》。

本标准为新制定的团体标准,为了验证本标准技术指标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在

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型号为H376、H77的精密复合磨削中心磨床上进行了试验和验

证,其精度允差与实测数据如下表所示,通过对比证实本标准的技术指标能满足产

品验收的要求。

H376规格Ф320×1000,H377规格Ф500×1500

-3-

检验

实测

序验证

检验内容允差mm

号项结

H376H377

目果

a)在1000长度内为合

0.008;1000长度以格

300:300:

上为0.015;

头尾架移置导轨对工作a)0.003a)0.004

b)在1000长度内

台移动的平行度b)0.003b)0.004

1G1为0.008;1000长

a)内侧表面全长:全长:

度以上为0.015。

b)上表面a)0.009a)0.01

各面局部公差在任

b)0.010b)0.012

意300测量长度上

为0.005

砂轮架移动(X轴线)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