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读《伯牙鼓琴》教案+反思+说课_第1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读《伯牙鼓琴》教案+反思+说课_第2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读《伯牙鼓琴》教案+反思+说课_第3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读《伯牙鼓琴》教案+反思+说课_第4页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读《伯牙鼓琴》教案+反思+说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

感受。

4.根据链子期听伯牙鼓琴时的想象,感受音乐之美。【语文要素】

5.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

感受。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哉、巍、弦”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伯牙鼓琴》,并背诵。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

感受。(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播放古筝曲)同学们,我们听到的这支优美动人的曲子,名字叫作《高山

流水》。这支曲子的背后,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

文,来了解这个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师范读,配乐。指导学生注意“少(shdo)选、汤(shang)汤乎、

复为(w6i)鼓琴者”等字的读音。

3.自由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课件出示朗读节奏划

分)

4.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5.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师:课文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我们现在就来读懂其中的意思吧!想想

我们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合作讨论,弄懂课文意思,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课文意思。(课件出示译文)

四'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一)何为“知音”?

1.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从哪里看出铺子期是伯

牙的知音?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2.指名读。

3.师:伯牙鼓琴,镇子期听之。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

(1)伯牙鼓琴。思考:他的琴艺怎么样呢?在文中如何表现出来的?(指名

答)(伯牙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2)锤子期听之。他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到了什么呢?用””在文中画出相关

句子。

课件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明确:“善哉”是表赞叹之意。(教师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这句话表明,伯

牙隐藏在琴声中的想法,锤子期能心领神会。

(3)如果你是链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你眼前仿佛出现了

什么画面?

预设:巍峨的高山;绵亘蜿蜒的高山;滔滔不绝的江水,水流湍急;一望无

际的大海

4.师:大家一起想象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的画面。当伯牙鼓琴志在

清风、志在明月时,锤子期会怎样赞叹?教师引导学生说句子。

示例:“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5.师小结:只有锤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只有他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

表白,这就是一一知音。知音相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

容吗?(喜悦、激动、兴奋……)

6.指导朗读。(自由读、分组读)

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体会到了真正的知音欢聚时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

欢乐!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无奈世事难料,链子期不幸去

世。

(二)知音之死。

课件出示:(锤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

琴者。)

1.镇子期死了,伯牙为什么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锤子期死了,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

“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齐读。(教师指导,要求读出伯牙此时的心情。)

4.引导: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有人说这样做不值得,也有人

说应该这样做。请联系课后“资料袋”,说说你的看法。(学生交流反馈)

5.小结:是啊,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是音乐让两人心意相通,成为了知音。

知音已逝,乐曲似乎也失去了意义。

6.配乐,试背诵全文。

五'教师小结

自古以来,“良朋易求,知音难觅”。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

的知音佳话,至今,仍为世人津津乐道。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

难觅二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轴、曝、锦、矣”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书戴嵩画牛》。

3.能用自己的话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重难点)

一、激情导入

1.出示插图,质疑:图上画了些什么?

2.教师相机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齐读)

3.“书”是什么意思?“戴嵩”是谁?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学生自由

交流)

二'疏通文句,理解内容

1.结合注释,理解内容。

(1)学生对照注释,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圈点批注,标出不懂的地方)

(2)学生自由交流对文章的理解。

(3)(课件出示全文注释)学生对应古文,整体了解故事内容。

2.教师指名概括课文内容。

3.感受人物精神。

(1)默读课文,思考: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的?他的理由是什么?(指

名说)

(2)师:你觉得牧童身上有一种什么精神?(牧童有善于观察、敢于向权

威挑战的精神。)

(3)师:杜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杜处

士是一个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齐读,注意读出牧童的语气)

三'再读课文,领悟主题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课文蕴含的道理?(指名说)

2.归纳: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课件出示: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

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

四、选角色说故事

1.选择一个角色,练习说故事。(点拨:讲故事时可适当增加想象)

(1)我乃杜处士,非常喜欢书画……

(2)今天我赶着牛儿去山上吃草,还没出村子,看见……

(3)吾乃苏东坡,听说四川有个杜处士,尤爱书画……

2.组内交流,推荐代表。

3.交流评价,相机点拨。

4.小结:我们尝试选择角色,用自己的话讲了文言故事,同学们讲得很好。

[教学板书]

22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想法绝弦(知音)

।缠子期听领会死

书戴嵩画牛

拊掌大笑尤所爱

牧童——斗牛图——处士

谬矣(掉尾而斗)然之

[教学反思]

为了促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我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对文言文

进行读、思、悟。只要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入理,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

成。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文章内容,进而感受到伯牙与铺子期

之间的真挚情谊,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友情。学生也能从牧童的表

现中体会他善于观察、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尤其是在选角色说故事环节,学生

想象力丰富,课堂效果较好。以“角色转换”的方式进行故事讲述,是对文本语

言理解后的加工和运用,也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测。

《文言文二则》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由两篇文言文

组成。《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

公伯牙与锤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文章篇幅短小,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阅

读。简短如诗般的语言也为读者描绘出了意境深远的景象。《书戴嵩画牛》是北

宋文学家苏轼写的。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平实的手法,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

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揭

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本课选取的是两篇记录中国传统艺术的文言文小故事,富有语言凝练、意蕴

丰富的语言特点,是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佳作。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能从故事中得到启示。

4.理解“伯牙

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结合“资料袋”和

同学交流感受。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能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大意,

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能从故事中得到启示;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

2.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四、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本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情境感悟法、点拨引领法、诵读体悟法。新课标倡导把

学习的主动权

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学习文

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

是朗读。让学生反复诵读,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同时,指导学生

的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

过程中。

五、说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深情描述关于友情、知音的句子,自然地引出第一篇文言文。自激起学生的

阅读兴趣,并根据注释释题,引导学生注意运用结合注释理解文意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读准节奏。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

遍。

2.利用多媒体检查生字和朗读情况。对易读错、难读的句子让学生思考、讨

论解决的办法。这样拓展了学生的识字方法,加深了对生字的印象,同时,在讨

论中也让学生发现了朗读的问题,为后面听范读的环节打下了需求。

3.播放范读,学生先听再跟读,根据范读,划分节奏,读好停顿。

4.学生划分节奏后互相交流,讨论朗读的要点,根据学生的讨论,利用课件

进行展示朗读节奏及注意点。

5.学生练习朗读,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解决学生个体差异带来的问题。

6.最后抽读,学生互相评价,既让学生发现、解决问题,同时使课堂的气氛

活跃。

(三)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在学生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不明白

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组内疏通文意,我就巡视观察,总结共性问题。

学生汇报交流,我根据发现的问题相机点拨。

逐句理解,再连贯起来,整体把握。从词到句,从句到段,层层展开,把握

文章内容。

最后,根据单元学习的要点要求,让学生试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在学

生讲故事的过程中,我同时也注意发现优点和问题,借机让学生回忆巩固复述的

要点,引导展开想象进行描述。用多样的评价语评价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四)研读感悟。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利用引导性提问,启发学生感悟“知音”。

通过对文中描绘知音的表现的具体句子的研读感悟,让学生感受知音间的心

意相通,并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感悟,体会艺术之美。

以连线的形式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并点拨想象填空,既积累了语言,又感受了

艺术之美、语言之美。

接着让学生代入想象,联系上下文思考:锤子期死后,伯牙会回到怎样的音

乐生活?从而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

原因,感受情谊深重,知音难求。

最后结合“资料袋”的内容,通过后人的评述,加深对伯牙与铺子期之间友

谊的理解,感悟“高山流水”,再次受到珍爱友情,珍惜知己的教育。

一系列的学习铺垫后让学生再谈感悟启示便水到渠成了。学生能顺其自然地

总结出得出的感悟,最后让学生朗读背诵。

(五)学习《书戴嵩画牛》

1.出示《斗牛图》,学生观察,交流发现。

以形象直观的感受入题,让学生看图,和故事中的人物有了联系,拉近了与

文本的距离。有了自己看图的感受,这样在学习文中牧童指出的问题时便有了更

深的印象,更易与人物产生共鸣。

2.初读感知。

按前面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学生练习朗读、理解文意。我随机点拨。在疏通

文意的基础上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帮助理解把握文章内容。在学

生说的同时也引导他们展开想象,丰富描述的内容,体会艺术之美。

3.研读感悟。

围绕故事的主要人物展开,让学生感知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语言、态度的

分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牧童的动作、表情、画上的内容;杜处士

听到牧童的话可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丰富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在把握形象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道理。先从文中的话来

概括,再引导结合生活实际谈启示。由文本到生活,做好大语文的过渡。

(六)课堂总结。

本课由两篇文言文小故事组成。《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

水遇知音的故事。主人公伯牙和铺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之间互

相理解互相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书戴嵩画牛》通过讲述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的《斗牛图》错误的故事,

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

事实出发的道理。同时也告诫人们,要因事求人,不要做凭空想象的外行人。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根据课前确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板书围绕

故事发展进行,提取故事发展中的关键字词进行板书,通过伯牙与镇子期心意相

通的表现,得出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的启示。围绕斗牛图,杜处士和牧童的不同

表现和态度,突出人物形象,得出故事启示。板书串起故事内容,简洁明了,中

心明确。

22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伯牙: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破琴绝弦知音难得

锤子期: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死知己难求

书戴嵩画牛

杜处士尤所爱笑而然之

斗牛图牧童拊掌大笑谬

(掉尾而斗)“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23月光曲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陶醉、霎时间”等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

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4.想象第9自然段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语文要素】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贝多芬弹琴给盲姑娘听,弹完一曲又弹一曲的原因。

2.能想象第9自然段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重点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一、钢琴曲导入,引入情境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共同欣赏一首钢琴曲一一《月光曲》(课件播放《月

光曲》)。大家知道关于这首曲子的美丽传说吗?老师相信同学们通过学习本课就

会有所了解。(教师相机板书:月光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这些词语你们是否都认识了呢?(检查字词)

2.指名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朗

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读音。)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本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起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叙述了贝多芬走进茅屋,为穷鞋匠兄妹俩演奏;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描写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情景;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讲了贝多芬奔回客店,记录曲子。

四'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1.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课件出示问题):

(1)《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

(2)乐曲表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学生勾画出文中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与同桌交流。

4.师:是什么激发贝多芬创作出了《月光曲》?这中间有什么动人的故事?

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重

点)

2.想象第9自然段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难点)

一'引入留疑,激趣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理清了全文脉络。那么,《月

光曲》的背后有着怎样动人的故事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领略《月光曲》的美好

意境。

二'走进课文,品味探讨

1.课件出示一: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弹的正是他的曲子。思考:“断

断续续”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这琴声会引起他的注意?

明确:“断断续续”,说明钢琴弹得不熟练。因为环境幽静,所以贝多芬能听到琴

声。又因为弹的是他自己的曲子,所以才引起贝多芬的注意,为下文做了铺垫。

2.课件出示二: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明确:这句话表明盲姑娘既想听贝多芬的演奏,又不想让哥哥因为这件事而

为难。

3.课件出示三: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

多芬先生吧?”指名读,思考:盲姑娘怎么知道弹琴的人是贝多芬呢?

明确:“纯熟”是说弹奏的技能熟练;“深”是说把曲子里的感情充分表现出

来了。如此高超的演奏技巧,加之贝多芬正在附近旅行演出,所以盲姑娘猜想弹

奏者便是贝多芬。盲姑娘的话说明她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

4.课件出示四:月光照进窗子……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明确:“好像披上了银纱”“清幽”描写出了清亮如水的月光下,茅屋里的美好景

象。这样的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和凄凉。贝多芬“望了望”兄妹俩,寄予深

深的同情。此情此景,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而爱好音乐的人

们,就像清幽的月光照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按起琴键来。

5.课件出示五:月光正照在……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明确:“恬静”,形容盲姑娘被音乐唤起了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

神色。“仿佛”,指哥哥从妹妹的神情中感觉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

光下的大海的想象画面中。

6.课件出示六: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明确:“陶醉”指沉浸在美妙的琴声中,说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十分美妙!

三、再读想象,体会意境

1.(指名读第8自然段)思考:月光怎么清幽?茅屋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

人物的形象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学生自由交流)

2.师:月光是这样的清幽,但是盲姑娘却看不见。贝多芬的琴声给这对穷兄

妹带来了什么呢?课文上没有写,但是我们可以从哪儿知道?

预设: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

3.(音乐起,课件出示图片)齐读第9自然段,思考:

(1)这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的情景真的是皮鞋匠亲眼见到的吗?

月亮的升起、升高,海面由微波粼粼变得波涛汹涌,真的是刚才发生的事实吗?

(2)哪些句子所写的内容是联想?哪些句子所写的内容是写实?请在文中

分别用“”和“--------”画出来。

4.交流反馈:

(1)指名读写实的部分: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照着她

睁得大大的眼睛。

(2)指名读联想部分,体会情境。

①想象第一幅画面:月光照耀下的微波粼粼的海面。

②体会第二幅画面:月亮越升越高……轻纱似的微云。

③随着音乐体会第三幅画面: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想一想皮鞋

匠听了琴声,仿佛觉得大海卷起了巨浪,贝多芬在怎样弹琴?琴声是怎样的?(贝

多芬越弹越激动……节奏也越来越快。)

5.小结: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你认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引导体会联想在文章中的作用

师:这个故事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与文章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教师指导: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

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

就会更加深刻。

[教学板书]

贝[听到琴声一走进茅笔

筵鬻言臂:月光光邮

刀\巧遇知音f冉弹一曲;

激/上▼

/波涛汹涌

情感卷巨浪联想

成就展现

经典波粼粼魅力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情景氛围,让学生听着《月光曲》的片段谈感受。在

让学生自由讲述画面内容时,我及时给予学生积极肯定的反馈,师生互动活跃,

教学效果较好。

文章意境优美,描写联想到的画面时,语调是变化的。而我对这一部分的朗

读指导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月光曲》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月光曲》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课。教材的编排按

专题组织单元,本文是单元主题为“艺术的魅力”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德

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

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

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

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

挚的情感。文章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

二、说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月光曲》优美的意境,感受贝

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3.能够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发的联想,体会两者

结合的作用,借皮鞋匠的联想,感悟《月光曲》的意境。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的内容。

2.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本身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

标,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设计过程中不仅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

与,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本

课,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感情变化交织在一起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运用“以读代讲”、“语境

创设”、“引导点拨”等方法。

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终

身受益的需要。为此我先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尝试自主感悟、自主探究

的方法,然后合作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在反复品

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感悟文章丰富的内涵,渗透“读”、“思”、“议”、“悟”、

“勾”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氛围,激发学生情感。

讲课伊始,我应用情景教学,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

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随后播放贝多芬的《月

光曲》,伴随乐声简介贝多芬,让学生明确贝多芬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他为人

民创作,为人民演奏。

人民对他十分爱戴和敬仰。创设出浓郁的情景氛围,使学生进入情景,既激

发了学生兴趣,又暗示了课文的内容中心,引出课题。

(二)倡导合作学习,培养问题意识。

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

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

千千万,起问是一点,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就在每事问。”

显而易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相当重要。在本课教学中,我让

学生初读悟文后,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影响。让学生质疑提问,

教师梳理学生懂或不懂的内容,以学定教。这一步,体现了尝试教学法的“自练”;

体现了学法“读”“议”“悟二

(三)直奔文章重点,体会乐曲意境。

本篇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的内容,而文章并没有描写《月

光曲》的琴声、节奏及旋律,而这一内容文章是通过皮鞋匠听音乐时的联想表现

出来的,为此,我让学生勾画出皮鞋匠听音乐时联想的文字,合作学习,初步体

会乐曲的三层变化,再用多媒体施放月色海天的图画,即“月亮升起,海面平静”

“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浪涌”。并配与月色海天图画相对映的

《月光曲》的三具乐段,即轻松舒缓的、渐强发展的、高昂激越的。教师再用富

于感情的语言朗读三层文字。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情景、以语言

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音乐、美术、语文三门学科成为水乳交融不

可分割的整体,深深地撼动了学生的心灵,从而突破了重点,并让学生分辨了事

物和联想。这一步,体现了学法“勾”和“议”。

(四)追溯作曲根源,了解人物心境。

如此美好的乐曲,贝多芬是在怎样的心境和激情中创造出来的呢?我让学生

尝试自学后,出示插图,师生共同讨论得出贝多芬作曲的根源:夜深人静,听到

琴声;走进茅屋,引起同情;遇见知音,非常激动;环境清幽,创作名曲。让学

生明白兄妹贫穷的现状与贝多芬憎恶社会的激情,使得贝多芬的心情在变化,而

穷兄妹俩,特别是对爱音乐又懂音乐的盲姑娘的深切同情和对她求知若渴心理的

理解,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感情基础,从而让学生体会了贝多芬的卓越才

华,和她对劳动人民的关心、热爱。

(五)突破文章难点,解决“两境”统一。

为理解本课难点“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我让学生连贯全文,

体会贝多芬散步时心里平静,正像第一乐段轻松舒缓,也如皮鞋匠听到音乐联想

的第一层文字描写,当贝多芬听到琴声和兄妹的谈话十分感动,正象第二乐段节

奏渐强发展,也如皮鞋匠联想的第二层文字描写,当第一曲完了,盲姑娘认出贝

多芬,贝多芬更加激动,正像第三乐段高昂激越,也如皮鞋匠联想的第三层文字

描写,从而解决了文章难点“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六)释放情感欲望,强化朗读训练。

进入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已经充分意识到读书感悟在小学语文课

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读书是课堂训练的主线。为此,在教学中,我贯穿了多

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齐读、分读、品读、读句、读层等,通过读使学生入情

入境,产生共鸣,受到启迪并释放了自己的情感,进一步体现了“以读代讲”

“以读悟情”“以读达情”。

(七)重视想象能力,拓展创新意识。

在作业设计上,为了让学生化知为能,迁移应用,我出示文中联想的语段,

并提问“这一幅美妙绝伦的月色海天图,兄妹俩真的看到了吗?”进而抓住“好

像”“仿佛”引导学生进一步分辨事物和联想,并体会写作时应用联想的条件和

好处。之后出示两幅图画,并配以音乐,让学生领会美妙的音乐给我们带来的无

限遐想,给我们带来美的熏陶和享受,从而丰富和提高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再让

学生发挥想象,练习写作,力求读写结合,课外延伸。

六、说板书设计

23月光曲

触动----感动----激动

舒缓一一明快一一激昂

24*京剧趣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有哪些艺术特色。

2.想象马鞭和亮相在京剧舞台上的运用,体会京剧艺术的魅力。【语文要素】

3.学习课文,了解京剧更多的奥秘,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培养

鉴赏京剧艺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有哪些奥秘及艺术特色。体会课文表达的条

理性。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充分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谈话导入,作者简介

在课前,大家已经搜集了一些关于京剧的资料,你了解到了哪些?(提示:

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胡琴、锣鼓;中国国粹;梅兰芳)

你认为京剧有哪些艺术特色和奥秘?谈谈你的认识和体会。(学生畅谈,教师指

导。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二、检查预习,认读字词

1.指名读。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并反复认读:

驰骋尴尬彻底虚拟纳鞋底仆人突显戛然而止

2.小组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

3.教师抽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自主阅读《京剧趣谈》这篇课文。阅读结束后,请简要说一

说课文介绍了京剧的哪两个方面。(京剧的道具和表演方式)

2.师:马鞭和亮相在京剧艺术中有何妙用?请结合课文,列举相关语句自由

交流。(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第广3自然段一一介绍马鞭的内容。

(1)师:中国古人时常要骑马,可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原因是什么?

京剧表演中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

(2)为什么说马鞭可以漂亮地解决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的问题?请结

合课文举例说明。(学生合作交流后发言)

(3)作者介绍马鞭是实在的道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为什么还要介绍京

剧中一些虚拟的道具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与本课的第一个小标题一

一马鞭,是否冲突?(指名说)

明确: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京剧的表演艺术,与马鞭这种实在的道具

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因而与小标题不冲突。

(4)通过《马鞭》,我们知道了京剧表演中善于运用虚拟的场景让人想象到

真实画面,也就是“虚实相生”。(板书:虚实相生)

2.自由朗读课文第4飞自然段一一介绍亮相的内容。

(1)静态的亮相是如何体现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的?请结合具体事例说一

说。(学生合作交流后发言)明确:课文第4自然段便是通过具体事例来印证京

剧艺术的高妙之处的,同时作者通过俗语和古诗,进一步论证静态的亮相的妙处。

(2)京剧中动态的亮相有何高妙之处?作者是怎样论述的?(指名说)

明确:课文第6自然段便是具体论述动态的亮相的高妙之处的,作者通过动

态的亮相的具体表现,引出杂技表演的艺术,以此印证动态的亮相不愧是京剧艺

术的高妙之处。

(3)小结:通过学习《亮相》,我们发现京剧表演艺术还有着动静结合的特

点。(板书:动静结合)

五'拓展延伸

搜集有关京剧表演艺术的资料,或观看一些京剧戏曲视频,了解更多有关京

剧的知识和奥秘。同学之间进一步交流。

[教学板书]

24*京剧趣谈

《马鞭》《亮相》

,虚实相生《

真实静态

动静结合

虚拟动态

[教学反思]

京剧的艺术特色有很多,作者通过对马鞭和亮相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京剧

的一些艺术特色。在《马鞭》一节中,马鞭在京剧表演艺术中到底有哪些功用?

解决了哪些问题?实际的道具和虚拟的道具起着什么作用?这些是我们探究的

主要问题。在《亮相》一节中,作者通过京剧表演上的具体事例,向我们展示了

静态的亮相和动态的亮相在京剧艺术上的高妙之处。举例典型,论证有力,也是

我们学习的重点。不足之处在于,文本是“趣谈”,而我的“趣教”体现得不够

明显。

《京剧趣谈》说课稿

一、说教材

《京剧趣谈》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第

七单元以让学生体会艺术之美为主题编排课文,而本课就向学生介绍了我国京剧

艺术中“马鞭”和“亮相”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作者徐北城用通俗幽默的语言

将这些奥秘娓娓道来,不仅介绍了关于京剧的知识,也流露了作者对于京剧的喜

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这篇课文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京剧艺术的独特魅

力。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文中的描述展开想象,体会京剧的魅力。

3.能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常识及艺术特色,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能借助文中的描述展开想象,体会京剧的魅力。

2.能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关于京剧的常识及艺术特色,接受京剧文化的熏陶。

四、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提倡启发

式、讨论式教学。本文语言通俗,生动幽默,能较好地吸引学生阅读。六年级的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

读感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师生、生生互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同时围绕文中的重点句子,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发挥想象,联系实际,理解句

子的内涵。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会学。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基本的自主学习方法,所以本课重点渗透两种学习

方法:读(课文)、思(问题)、(划)重点、(悟)感受;二是从阅读的内容想开

去,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发挥想象,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展开去,

由课文内容想象画面,体会艺术的魅力。

五、说教学过程

(-)图片导入。

以京剧的画面导入,让学生对京剧有一个形象感知。从而自然地引入课题。

同时教师简介关于京剧的知识,为课文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简单补充关于作者徐北城的资料,为学生课后的学习探究点明方向。

(二)初读感知。

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难理解的词语。

我再利用多媒体检查生字词及朗读情况。指导正音。对易读错的字学生交

流识记方法,帮助识记。难读的句子反复读、听,读熟读通。

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马鞭”和“亮相”,主要讲了哪些内容?根

据文中的两个小标题,引导学生分别概括内容。

(三)品读感悟,体会交流。

1.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汇报交流。

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搜集资料,理解内容,

展示交流。

2.分组汇报。

根据内容,让学生按顺序汇报。

汇报中教师视情况点拨指导。引导学生理解京剧中的“马鞭”是如何产生的?

有怎样的魅力?

学生圈画、朗读相关句子,指导结合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

创设情境,引导表演朗读,想象感悟马鞭及京剧中虚拟道具的艺术表演特点

及艺术魅力,体会艺术之美。

引导学生理解京剧中的“亮相”的表现形式及艺术特点和魅力。

学生关注、朗读重点段落,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引导理解“亮相”的表现形

工I0

图片展示京剧中的亮相,创设情境,引导表演朗读,想象、感悟亮相的特点

及魅力,在亲身实践中体会亮相表演的妙处。

3.总结。

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朗读体验出发,感受文章语言及写法的特点,学习本文通

俗幽默的语言、生动传神的描写。从阅读感受中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作者对京

剧的喜爱之情和祖国传统文化的强烈自豪感。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一些关于京剧的知识,从中体会到了京剧的独特魅力。作为

“国粹”的京剧,有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永久的艺术光芒,值得我们在为之自豪,

相信大家在对它的逐步了解中也会更加喜爱京剧。

六、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谈谈我的板书,本次板书抓住文章的主要描写内容“马鞭”“亮相”

展开,分别概括了文章关于这两部分的主要内容,层次结构清楚,突出艺术特点,

帮助学生理解。

24*京剧趣谈

产生作用魅力

马鞭虚拟道具的妙处

京剧趣谈

亮相静显示武艺高强

显示必胜的信心

动凸显人物的英雄气概

口语交际:聊聊书法

[教学目标]

1.能围绕有关书法的话题展开交流,分点说明,有条理地表达。

2.能对感兴趣的话题深入交谈。

[教学重难点]

交流时,能分点说明,有条理地表达,并能对感兴趣的话题深入交谈。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兰亭集序》的相关资料,做介绍前的准备。(如,带照片或实物,还

可以提前写一写发言提纲,画思维导图等。)

2.确定自己想要交流的某一方面的话题,搜集相关资料。

3.按照交流内容,自由组合小组,4~6人为一组。

一、激发兴趣,导入话题,有主动表达的欲望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书法是我国的国粹,它散发着艺术的魅力,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视。

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学过书法,五年级时,我们就接触了欧阳询和颜真卿的作品,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聊聊书法吧!

2.畅所欲言,主动表达。你今天打算和大家交流有关书法的什么内容?

预设:书法家的故事;书法作品鉴赏;我的书法之路;练习书法的好处。

二'以《兰亭集序》为例,讨论如何生动而有条理地交流

1.出示《兰亭集序》,说说这是谁的作品。(王羲之)

2.有关《兰亭集序》,同学们课前都查阅了相关资料,谁愿意来介绍一下?

预设:介绍作者王羲之;介绍《兰亭集序》的美;补充王羲之的故事。

3.讨论怎样表达更有条理,更生动。

(1)梳理同学们的发言内容,重新排顺序,交流表达更有条理的方法。(先

介绍作者王羲之,然后介绍《兰亭集序》的写作背景,最后品鉴作品,介绍作品

特点。)

(2)讨论如何可以更加生动地表达。

预设:可以提前准备《兰亭集序》的照片;可以补充介绍有关王羲之的小故

事等。

4.结合学生发言,梳理出可以让发言更有条理的好办法。

(分点说明;画思维导图,让大家听得更明白。先说观点再举实例。)

三'小组内聊聊书法

1.确定分组。

2.明晰评价标准。

3.在小组中交流书法。

(1)每人轮流讲,听者根据标准评价。再推荐小组代表,参加班级交流会。

(2)小组共研,帮助发言人丰富交流内容,使发言更有条理,更生动。

四、全班交流,聊聊书法

1.各小组代表轮流讲,先由推荐人进行推荐,然后发言人开始交流,发言后

听者根据标准评价。

2.鼓励发言人与听者就感兴趣的话题深入交谈。(提问;补充资料、补充故

事等;谈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3.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都接触过书法,也了解过一些书法作品,二年级时学习

了硬笔书法,三年级开始对软笔书法有所了解,五年级时接触了颜真卿和欧阳询

的书法作品。本次的提升点是培养学生生动而有条理地表达,能对感兴趣的话题

与同学们深入交谈。

针对有关“书法”问题,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交流“书法”方面

的知识,发表对“书法”问题的看法。通过全班展示,学生评议,多数学生明白

了交流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和掌握的法则,如交流时要进行有条理地表达,并学会

观察对方的表情等。课堂气氛热烈,学生通过交流,提高了口语交际的能力。不

足之处在于小组交流时,有的同学滔滔不绝,但重点不突出;有的同学不发言或

发言过于简短。这是由于准备不充分或没按要求时间准备发言材料,在今后的口

语交际课中,课前布置任务时应更加明确、细化。

习作七我的拿手好戏

[教学目标]

1.仿照例子列提纲,写自己的拿手好戏,语句通顺。

2.能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写之后能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重难点]

1.仿照例子列提纲,写自己的拿手好戏,语句通顺。

2.能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写之后能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课时]

1—2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主题

1.游戏激趣:姓名、本领对对碰。

今天,我们的习作主题是“我的拿手好戏”,“拿手好戏”就是最擅长的本领,

一说到某个本领,我们就能想出某个人的名字。现在,我们先来玩个小游戏,我

来说某个人物的拿手好戏,看大家能否迅速说出他的名字。

(1)教师说出小说中或某个领域的人物的“拿手好戏”,学生抢答。

小说中人物:七十二变(孙悟空)书画界人物:画牛(戴嵩)舞蹈界人物:

孔雀舞(杨丽萍)

(2)教师说出某个方面的本领,学生说出班上同学的名字。

写作文英语口语书法跳高讲笑话

2.引出本次的习作主题。

二、习作指导

1.学生阅读第一小节文字,引导发现拿手好戏可以包括哪些方面。

教师相机作大致归类,以拓宽学生思路。比如:

体育类:打篮球、踢足球、游泳……

娱乐类:讲笑话、模仿秀、变魔术……

其他类:编程、DIY技术……

2.和同桌说说你都练成过哪些拿手好戏。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说,消除他们对本次习作的畏难情绪。

3.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把自己的拿手好戏介绍给大家,并和同学们分享

其中有趣的故事。

(1)梳理要点:一是写拿手好戏的练习过程;二是写围绕拿手好戏发生的

趣事。

(2)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细化习作内容。如,围绕拿手好戏发生的趣事,

可能表现在哪些地方?

三、仿照例子,列出提纲

1.(课件出示列提纲的例子)学生根据自己的习作设想列提纲。

2.如学生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是唱歌。提纲范例如下(课件出示):

,点明自己的拿手好戏是唱歌。

,鹿行.’筒单介绍:是怎样练成唱歌这个拿手好戏的。

:'三里:j参加学校开展的唱歌团体活动。

’、详细介绍:有关自己唱歌的趣事获得“校园唱歌十大高手”的称号。

I在市级文艺演出中获得大奖。

四、学生撰写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1.学生根据自己所列的提纲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2.课件出示修改对照表,让学生对照标准自评自改,再互相评价。

[教学反思]

本次习作要求同学们写一写自己的拿手好戏,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

“十八般武艺,样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