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标题解读回答,回复司马光,时任右谏议大夫书信作者简介人物概况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学,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刚劲(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sù)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对手简介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司马光人物概况背景资料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实行变法,新法的实行,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利益,激起了他们的强烈反对。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多次写信给王安石,要求他停止变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先是简短地复了一信,对来信所责难的诸点不一一置辩,随后想到彼此交往多年,友谊深厚,信札来往不宜草率简慢,就又写了这封答信。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文本解读某:代指本人名字。见+动词,被动句式。翻译方式:①动词+我;②被+动词。窃:私下,私自。操:持。术:方法、主张。强聒:唠叨不休。辨:同“辩”,分辩。厚:优厚。具:详细。所以:……的原因。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文本解读二人私交甚好直陈分歧所在,彰显君子坦荡气度。言辞诚恳而理性文本探究1、《答司马谏议书》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一段阐明写信原因和目的。①“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政见不合②“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变法不被理解③“具道所以”写信目的:回应司马光的抨击,陈说推行新法的缘由,希望得到理解。文本探究2、措辞有何特点?①措辞彬彬有礼(蒙教,上报,见恕……)3、体现了王安石什么样的形象?有礼节、有风度、有风骨的政治家形象。②语调含蓄委婉(强聒,不宜卤莽,冀君实或见恕也)③暗藏锋芒(终必不蒙见察、不复)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则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文本解读盖:代句首语气词。名实:名,名称,此处可理解为“罪名”。实,实际。得:明白,清楚。以为:认为。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则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文本解读抓住问题本质,确立逻辑基础确定反驳目标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与王介甫书》中对王安石的批评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四十余人使行新法于四方。所遣者虽皆选择才俊,然其中亦有轻佻狂躁之人,陵轹州县,骚扰百姓者,于是士大夫不服,农商丧业,谤议沸腾,怨嗟盈路。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詈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资料链接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文本解读人主:君主。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吏。举:施行。辟:批驳。壬人:巧言谄媚、惑众取宠的人。固:本来。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文本解读总结,本段的论证方式:先立后破。受、议、修、授:变法名正言顺,程序合理遵循古代先王圣君的德政,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征利出发点正确批驳邪说,排斥佞人早有意料,不值一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怨谤固前知其如此也(不值一驳)名名称形式

实实际内容名实之争文本探究3、第二段中王安石的辩驳有何特点?②抓住问题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在驳斥的同时指责司马光忤逆“人主”旨意,违背“先王”之政,不愿为天下兴利除弊,将司马光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扣帽子】①思路清楚、逻辑明晰【辩论高手】③言辞锐利,气势逼人,锋芒毕露(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固前知其如此)【咄咄逼人】司马光的言辞攻击、指责非难守中有攻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文本解读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恤:顾念,考虑。量:考虑。汹汹:大吵大闹。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文本解读天下怨谤的原因:社会风气不思进取,因循守旧。揭示变法受阻的深层原因。“天下怨谤”并非变法的过错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文本解读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特:仅仅,只是。度:计划。dùduó是:认为正确。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文本解读论证手法:举例论证思考:王安石以盘庚为例,意在证明什么问题?盘庚迁都,反对者既有“民”也有“士大夫”。但是盘庚尚且没有退缩,当下的改革就更无退缩之理了。这充分表明了自己不会为怨诽之多而退缩的坚定态度,体现出一名改革家的刚毅不屈的精神意志。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文本解读膏泽:恩惠。这里用作动词。事:动词,做。知:知道,这里是领教的意思。不任:不胜。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文本解读先退一步语气委婉以退为进再进一层态度坚决文本探究第三段结构层次分析原因1.指出士大夫的现状2.举“盘庚西迁”的史实论证3.以退为进反驳态度坚决文本探究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习于苟且”人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此”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怨谤”天下众“汹汹然”他们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思考:本文作为一篇优秀的驳论文有何特点?文本解读(一)行文简洁、结构严谨。全文除开头和结尾段用几句酬答的礼貌语言以外,紧紧扣住对方的论点进行驳斥,只驳论点不涉及其它事情,结构非常严谨,驳斥时针对其要害,言简意明,使文章短小精悍。文本解读(二)反驳的方法多种多样。直接反驳对方观点。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反驳对方立论的根据。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变法受命于皇帝,是朝廷议过的法度,合理合法的。列举史实进行反驳。以盘庚迁都为例,论证表示自己不以流言蜚语而动,既委婉地反驳了怨诽之多的责备,又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坚强决心。文本解读(三)态度坚决,语气委婉。态度坚决: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擅于排比、反语(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语气委婉: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则某知罪矣;则非某之所敢知。既考虑到了两人私交深厚,又做到了坚持原则,寸步不让,全力维护变法的立场。主题思想在本文中,王安石通过辩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逐条驳斥了司马光的指责,揭露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明了自己坚持改革、敢想敢为、决不为流言蜚语所动的决心。作文素材【适用话题】媚俗同流与坚持自我:墨守成规与因时而变:追求理想【运用示例】纷繁世界,有太多的非议和质疑在阻挠着人们坚守自己的内心与理想。但回溯历史的长河,我看见王安石不会因为士大夫们的非议而停下他变法的步伐;看见他受到盘庚迁都精神的鼓舞,“故前知其如此”,临众人“汹汹然”之怨诽,“而不见可悔故也”。为了实现“膏泽斯民”的政治理想,他受命人主,变革法度,兴利除弊,却遭到了守旧势力的非议和责难。但这些流言和质疑并不能成为阻碍他的绊脚石,因为他对于自己的治国理念是如此坚定,就如同千年前不改其度的盘庚一样。他们无视流言,不惧非议,不肯媚俗,只坚持自己内心深处的理想与信条,开辟自己的路。解释下列多义词1.难①辟邪说,难壬人(动词,排斥)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形容词,困难,与“易”相对)③毁家纾难(名词,灾难、祸殃)解释下列多义词2.见①终必不蒙见察(表被动)②冀君实或见恕也(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③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动词,看见、看出)解释下列多义词3.修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动词,修正)②邹忌修八尺有余(名词,身高)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动词,修饰)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动词,修理、修建)⑤讲信修睦(动词,培养)解释下列多义词4.是①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动词,认为正确)②吾何快于是(代词,这)③觉今是而昨非(形容词,正确)④唯命是听(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古代文化常识积累练习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B.王安石,字临川,谥号“文”,人称“临川先生”“王文公”,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临川先生文集》。C.谏议大夫,官名。秦代始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隋唐时有左、右谏议大夫,唐代规定,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D.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世称涑水先生。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被任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著有《资治通鉴》。答案B解析B项,“临川”是王安石的籍贯,不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