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游戏活动的指导第一节幼儿游戏一、学前儿童游戏的种类学前儿童游戏的种类长期以来都未达成定论,不同的研究根据不同的理论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游戏进行了分类,因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游戏分类。
(一)依据儿童认知特点分类
以皮亚杰等为代表的认知学派倾向于将认知发展作为儿童游戏分类的依据。认为游戏的发展是沿着认知发展的线索而展开的,在不同的认知发展水平上,便会出现不同水平的游戏形式。依据儿童游戏的认知特点,可将游戏分为以下四种。
1.感觉机能性游戏
感觉机能性游戏又称为练习性游戏或机械性游戏。它是儿童发展中最早出现的一种游戏形式.其动因来自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快感,由简单的重复运动所组成,比如奔跑、跳跃、攀登、拨浪鼓、骑木马、敲打和摆弄物体等。这类游戏往往以独自游戏或各自游戏的形式发生,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类游戏的比例逐渐下降。
2.象征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是处于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常进行的一类游戏。它是把知觉到的事物用它的替代物来象征的一种游戏形式。儿童将一物体作为一种信号物来代替现实的客体.这就是象征游戏的开始。象征性游戏的初级阶段就是以物品的替代而获得乐趣,如把一根棍子想象成一匹马来骑。随着儿
童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不断丰富,儿童的象征功能也在不断发展。他们会通过使用替代物并扮演角色来模仿真实生活。这时的象征性游戏就进入角色游戏阶段,最常见的“过家家”、“医院”、“商店”、“公共汽车”等游戏,都借助了一些替代物品通过扮演角色并反映种种社会生活、场景和人物。象征性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典型的游戏形式,它对儿童人格和情绪的发展都能发挥一定的功效,基于它的这一功效,现代的游戏治疗也是通过这种游戏形式得以实现的。
3.结构性游戏
结构性游戏又称建构游戏或造型游戏,是指儿童运用积木、积塑、金属材料、泥、沙等各种材料进行建构或构造,从而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这类游戏有三个基本特点:①以造型为基本活动,往往以搭建某一建筑物或物品为动因,如搭一座公园的大门、建一个汽车的模型等。②活动成果是具体的造型物品,如门楼、飞机、坦克、卡通形象等。③它与角色游戏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密切关系。
一般认为结构游戏的发展呈现了如下的顺序:1.5岁左右,儿童开始简单堆叠物体;2~3岁时,儿童往往先动手后构思,主题不明,成果简单、粗略、轮廓化;3~4岁儿童逐渐能预设主题,成果的结构相对复杂,细节相对精细;5岁以后儿童结构游戏中的计划性有所增强,并可以多人分工、合作完成大型的建构;5~8岁时,结构性游戏的比例达到了顶峰。
4.规则性游戏
这是一种由两人以上参加的、按一定规则从事的游戏。规则可以是由成人事先制订的,也可以是按照故事情节要求的,还可以是儿童按他们假设的情节自己规定的。这类游戏一般是4~5岁以后发展起来的。研究表明:幼儿中期的儿童能按一定的规则进行游戏,但是也常常会出现因为自己的兴趣或好恶而忘记或破坏规则的现象。幼儿晚期的儿童,不仅能较好地开展这类游戏,还能较好地理解并坚持游戏的规则,并运用规则约束参加游戏的所有成员。幼儿中晚期经常开展的体育游戏、运动竞赛、智力竞赛等都属于规则性游戏,这类游戏可以一直延续到成年。
(二)依据游戏的社会性特点分类
依据参与游戏的儿童之间所呈现的相互关系这一维度又可将学前儿童游戏分成以下4种。
1.独自游戏
独自游戏指儿童独自玩耍、尚没有玩伴意识时期的一种游戏情形。处于独自游戏阶段的儿童往往旁若无人玩着自己的玩具。独自游戏一般出现在出生后头两年内。儿童摆弄的客体可能反映了客体的功能及社会用途,也可能使客体的外形、位置及其性质等发生变化。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以客体为对象的游戏内容和形式越来越复杂。儿童不仅关心引起客体变化的行为,而且对客体本身也发生兴趣,动作的灵巧性与精确性也不断加强,逐渐能将自我与客体区分开来,以至产生好奇心和探究行为。
2.平行游戏
平行游戏是一种两人以上在同一空间里进行的。以基本相同的玩具玩着大致相同内容的个人独自游戏。在平行游戏中,儿童玩的玩具与周围儿童的玩具相同或相仿,儿童之间相互靠近,能意识到别人的存在,相互之间有眼光接触,也会看别人怎么操作,甚至模仿别人,但彼此都无意影响或参与到对方的活动之中。既没有合作的行为.也没有共同的目的。这类游戏正反映了2~3岁儿童游戏的社会性交往状况。
3.联合游戏
联合游戏又称为分享游戏。它是由多个儿童一起进行同样的或类似的游戏,没有分工,也没有按照任何具体目标或结果组织活动。儿童行为的社会性仅仅是同伴交往关系,而不是游戏合作关系。儿童相互之间可能交换材料,或进行语言沟通,提供和接受彼此的玩具,对他人的活动表示赞赏或否定,甚至攻击。这种游戏从表面上看,儿童之间产生了相互联系,而实际上在涉及到游戏本身的内容时,他们之间却没有共同的意愿,儿童不会使自己个人的兴趣服从小组的兴趣,每个人仍然是以自己的兴趣来游戏的。
4.合作游戏
合作游戏是幼儿后期出现的较高级的游戏形式,是一种有着共同需要、共同计划、共同协商完成的游戏活动。游戏者之间有分工、协作,有领头者,也有随从者。这种游戏具有组织意味,有明显的集体意识.有共同遵守的规则。这种游戏离不开相互的配合,一般要到3岁以上才会产生,5~6岁得到发展.反映了儿童社会性发展日渐成熟的趋势。
(三)依据儿童行为表现分类
从儿童游戏所倚重的行为表现可分为:语言游戏、动作技能游戏、想象游戏、交往游戏、表演游戏。
1.语言游戏
语言游戏指儿童时期运用语音、语调、词语、字形而开展的游戏,如合着语音、节奏的变化而展开的拍手游戏、绕口令、接龙等。随着儿童对语言规则以及语义的理解,儿童会有用同音、谐音、多义、相关等语言技巧娱乐。这些游戏是一定的语言元认知为前提的,既是一种游戏,也是一种元语言活动。
2.动作技能游戏
动作技能游戏指通过手脚和身体其他部位的运动而获得快乐的游戏活动,既可以是一种户外进行的身体大幅度的运动,如相互追逐、荡秋千、滑滑梯、骑三轮车、攀登等,也可以是在室内桌面上进行的串珠、夹弹子、弹弹子、挑游戏棒、拍纸牌等相对精细的活动。这类游戏可以有简单的规则,也有纯机能性的,纯粹满足动作机能的快感。
3.想象游戏
想象游戏又被称为象征游戏、戏剧游戏、角色游戏、假装游戏、假想游戏。这些名称的含义虽然有细微的差异,但它们常常被互换使用。这类游戏的主要特征就是:儿童将事物的某些方面作象征性的转换,如以玩具或玩物代表实物(用一块积木代表电话、将小板凳当火车等);以某个动作代表真实的动作(张开双臂跑代表飞机在飞、双脚并拢往前跳代表小兔子在跳);以儿童自己或其他儿童代表现实或虚构的角色(扮演妈妈、医生、司机、营业员、小白兔、卡通人物等)。
想象游戏以儿童的想象为转移。随着儿童生活经验和想象力的丰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角色都可能成为儿童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爸爸、妈妈、医生、司机、营业员、动画或卡通形象都是儿童在游戏中乐于扮演的角色。
4.交往游戏
交往游戏指两个以上的儿童以遵守某些共同规则为前提而开展的社会性游戏。这类游戏以参与者之间的行为互动为其特点。在使用游戏材料方面采用协商分配或轮换的形式。交往游戏按交往的性质可分为合作游戏和竞争游戏,对于指导儿童与他人交往方面有很重要的价值。在游戏中儿童常遇到自己与他人的需要或情感相冲突的局面,因而可以发展他们的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技能,还可培养负责任、耐心、愿意分享、合作等品质。
5.表演游戏
表演游戏又称为戏剧游戏,它是以故事或童话情节为表演内容的一种游戏形式。在表演游戏中,儿童扮演故事或童话中的人物,并以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和表情进行活动。这种游戏也是以想象为基础的。但与想象游戏不同的是。在表演游戏中,儿童的想象必须受故事情节的约束,不能过于主观随意。表演游戏是以儿童的语言、动作和情感发展为基础的。一些经典的童话故事往往成为学前儿童常玩不衰的表演游戏,如《拔萝卜》、《小兔子乖乖》、《三只小猪》、《彼德与狼》等。
(四)依据教育的目的性分类
游戏可以是一种儿童自发、自愿的活动,没有任何的功利和目的,但同时,游戏也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利用游戏的手段,达到教育的目的和功效。因此,依据游戏中的教育目的性成分,可以将儿童的游戏分成自发游戏和教学游戏。
1.自发游戏
自发游戏是儿童自己发起的、自愿参加的、自主支配的游戏。它一方面反映了儿童的认知特点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儿童的兴趣爱好。儿童的自发游戏对于儿童创造性的发展是极有价值的。游戏的主题、材料、规则都是儿童自己规定、自己确立的,这些都源于儿童创造性的萌芽和发展。儿童的自发游戏是儿童的权利,应得到尊重。当然儿童的自发游戏有时也需要成人加以适当的引导,使游戏的题材和内容更加健康、有趣、积极。
2.教学游戏
教学游戏是指在学前教育机构中,游戏被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和教育组织形式而加以运用。教学游戏就是根据幼儿园教育大纲和课程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设计和开展的游戏。它是以预先编好了主题情节、预先规定了规则的形式介绍给儿童的。教学游戏追求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游戏一般包括四部分,即游戏的目的、玩法、规则和结果。游戏的目的是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或发展儿童某方面的能力。游戏的玩法是指在游戏中对儿童的要求,玩法要紧密围绕和服从游戏的目的,同时要有趣味性并能吸引儿童。游戏的规则是游戏中关于被允许和被禁止的规定和说明。游戏的结果是儿童在游戏中努力达到的目标。幼儿园的教学游戏有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等。
学前教育机构在运用教学游戏时,应注意维护游戏的纯正性和趣味性,同时不应剥夺儿童自发游戏的权利和机会。对此,美国学者弗罗斯特曾经提醒过人们:“一般大众对儿童游戏的误解已渐渐形成一种趋势,使得一些自然、活泼、迷人的游戏被过度重视科技导向、利用艺术手法和注重结构的游戏所取代。儿童的生活也逐渐被‘成就论’这种错误的观念所操控。成人认为成人可行的事,对儿童也一样可行,这些过度忧心的父母以及误入歧途的行政官僚,正在剥夺儿童游戏的权力,连带也剥夺了他们的乐趣和惊奇感。”
关于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还有很多种。无论哪一种分类,都有一定的标准和依据,以上游戏的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它们之间可能是相互包容的。游戏主要功能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和成长,游戏对儿童的身体、智力、创造力、情感、社会性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游戏能够促进儿童身体的发展
1.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身体活动的需要。由于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在生理上要求不断地变换活动。好动是学前儿童的特点,长时间呆坐不动或保持同一动作、姿势会使他们感觉疲劳和厌烦,所以我们总看到学前儿童在跳跳蹦蹦。在游戏中,学前儿童可自由地变换动作、姿势,可
以多次重复他们所感兴趣的动作而不会受到限制。
2.学前儿童的许多游戏都含有生理活动,这能够锻炼学前儿童的身体,增强其体质,促进其正常的生长发育。游戏对学前儿童的体能发展和各方面的协调有着很大的影响。当学前儿童进行跑跳、攀爬、推拉、骑三轮车等需要大肌肉活动的游戏时,可以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并且增强体力,使他们更为结实、更为健康。而当学前儿童进行拼图、绘画、玩沙、玩水等需要小肌肉活动的游戏时,可以训练手腕、手掌、手指的灵活性,手与眼的协调性,使学前儿童更为灵巧。此外,在游戏中,学前儿童与外界环境进行多方面的接触,接受更多的刺激,因此能迅速地做出反应,从而变得更加敏捷。实验表明.游戏有利于提高儿童体能。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游戏还可以使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调整到最佳水平.使肌体感到舒适和愉快。
(二)游戏能够促进儿童认知和语言的发展
1.游戏从不同方面为学前儿童提供了认识外部世界的途径。在游戏中,学前儿童可以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观察、感知、比较、分类、记忆、想象、思维,通过对各种游戏材料的使用、对各种游戏角色的扮演、对已有知识的更新、对生活经验的重组、对游戏动作和情节的实践,去接触、感受、探索新事物,了解物体(游戏材料)的性能,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学前儿童的感知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发展。同时,由于在游戏中学前儿童需要与同伴沟通、交往。这就为儿童提供了极好的语言交流机会。其语言能力在此过程中也得到了发展。
2.游戏丰富了学前儿童的知识。游戏是学前儿童学习知识最有效的途径,学前儿童在游戏中通过使用材料和器械.从中习得了许多关于周围世界的基本知识和主要概念。学前儿童通过游戏,能更好地认识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性。在游戏中学前儿童无形中会学到很多概念,例如爬攀登架时他会体会到空间和高低,玩水时他会感觉到干和湿的对比,玩积木时他会认识到大小和形状等。
3.游戏是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动力。对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通过游戏,学前儿童开始认识世界,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知识、技能、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游戏时,学前儿童会不断地移动、触摸、聆听、观察,这些感官刺激有助于培养学前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判断力。
4.游戏激发了学前儿童的想象力。象征(假装)、模拟、联想是儿童游戏的普遍特征,游戏为儿童提供了想象的充分自由,因此。想象是构成儿童游戏活动不可缺少的心理成分。游戏时,玩具或材料可以通过以物代物在想象中使用,学前儿童本身也以游戏角色通过以人代人在想象中活动,游戏的情节和场景更是充满了想象的内容。学前儿童可以把一个物体不断变化地代替另一个事物,一个人也可以根据想象不断变化地代替另一个人。在游戏活动中,特别是角色游戏和造型游戏,能够巩固和加深学前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随着扮演角色和游戏情节的发展变化,游戏内容越丰富,想象也就越活跃。角色游戏在发展想象力的同时,有助于发展学前儿童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从而发展学前儿童的智力。
5.游戏发展了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游戏能推动学前儿童去思考和创作,例如在堆积木、绘图画或做手工时。学前儿童自然而然会去思考、去想象,再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一些创作活动。在游戏中,学前儿童也会不断地探索。如果你给他一件新玩具,他可能会作多方面的尝试,去找出玩具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的玩法。这些经验都有助于他去认识环境、去解决问题。在游戏中,学前儿童要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决定:玩什么,怎么玩,和谁一起玩,用什么样游戏的材料和玩具来玩,使学前儿童有机会去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概括和总结,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6.游戏培养了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学前儿童在游戏中,产生了交往的需要,几个学前儿童共同
游戏。互相之间会有语言的沟通和交流。通过交谈,促进了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通过游戏,学前儿童扩大了词汇量。加深了对词义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也随之得到了发展。
(三)游戏能够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1.游戏为学前儿童提供了充分的创造性想象的发展空间,有助于学前儿童创造个性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因此。游戏对于学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学前儿童对游戏充满了兴趣,在游戏中,学前儿童能够无拘无束地玩耍。产生许多新颖的想法和独特的行为,激发了创造性的萌生和发展。
2.游戏过程中的心理氛围是宽松、自由的。而学前儿童的创造性只有在自由、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才能产生,游戏则恰恰为学前儿童提供了这种心理氛围。在游戏中,学前儿童的神思遐想、奇异行为,不但不会受到教师批评、指责,反而还能得到接纳、赞赏,而这又会成为一种信息反馈,强化学前儿童的创造思想和行为。
3.游戏,尤其是以学前儿童自己的意愿和想象来进行的创造性游戏,让学前儿童拥有自由想象的空间,能够无拘无束地玩耍,在愉悦的游戏环境中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经验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引发出多种联想,产生许多新颖的想法和独特的行为,从而促进了学前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游戏可以激发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而好奇心和探究欲是学前儿童创造性的“火花”,游戏则是点燃“火花”的最佳“引信”,可以使之“熊熊燃烧”。
4.游戏可以激发学前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学前儿童创造性的重要表现,在游戏中,学前儿童能变换各种方式来对待物体,通过对同一游戏材料做出不同的设想和行为,或对不同的物体做出同一种思考和动作,就能扩大学前儿童与游戏材料相互作用的范围,增加相互作用的频率,使求异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
5.游戏提高了学前儿童的创造性水平。象征游戏是学前期儿童的典型游戏,也是学前儿童最喜爱的一种游戏.学前儿童进行这种游戏,对其创造力水平的提高有直接的影响,这已被一些研究(如邓斯克等人的研究)所证明。
(四)游戏能够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
1.学前期是个体情绪情感发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游戏在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它不仅能满足幼儿表达自己情感的需要.而且还能使学前儿童的良好情感得到发扬光大,不良情感得到控制和矫正。游戏可以平衡学前儿童的情绪。他们在游戏中可以发泄剩余的精力,无拘无束地玩,尽情地表达个人的感受和情绪,从而忘掉烦恼,心情舒畅。游戏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交往方式,有助于学前儿童建立健康的性格。
2.游戏使学前儿童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情感。儿童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都能在游戏中完全、妥当地表现出来。在日常生活中,学前儿童可能遇到不高兴或不顺利的事情,又或者感到束缚,未能自由地表达个人的意愿。但在游戏中,学前儿童表达个人的内心情绪是社会所能接受的。游戏对儿童的情感发展至关重要,可以说,儿童获得游戏的机会,甚至就是一种心理保健的机会。游戏能使儿童进行情感宣泄。“游戏治疗”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表明,游戏是学前儿童发泄自己不良情绪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游戏,使学前儿童的情绪变得平静、缓和,有利于抑制、降低消极情绪的负面作用。
3.学前儿童喜欢游戏,游戏是由快乐原则所支配的,游戏能使学前儿童充分体验到快乐之情。游戏时。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地活动,在快乐的气氛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游戏任务,从而产生成功的愉悦和满足,给学前儿童带来极大的欢愉。
(五)游戏能够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1.游戏大多需要他人的配合,这就为学前儿童提供了大量交往的机会,使学前儿童逐步学会了认识自己和同伴,并能正确地处理自己和同伴之间的关系,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提高,加快了学前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可以说,游戏是学前儿童进行社会交往的起点。在游戏中学前儿童作为集体成员,需相互适应,服从共同的行为规则.掌握和学习轮流、协商、合作等社交技能。游戏有助于克服学前儿童的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是学前儿童的一种非社会行为,有效地控制这种行为是学前儿童与同伴进行交往的基础.游戏对于学前儿童学习克制自我中心有明显的效果。
2.游戏可以培养学前儿童的合群行为。有些儿童比较孤僻,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不爱与别人交往,喜欢独自一个人进行活动,显得不合群,游戏能为学前儿童提供与同伴相互作用的机会,使儿童感受到“大家一起玩”真开心,用集体的欢乐来温暖孤独的心,使之变得合群起来,为将来成功地走向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3.游戏可以提高学前儿童的交往技能。游戏扩大了学前儿童的社交范围,增加了学前儿童的社交频率,使学前儿童掌握了与人交往的技能和艺术,社交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4.游戏可以发展学前儿童遵守规则的能力。在游戏中,学前儿童作为集体的一员,要受到集体规则的制约。按照集体的意志去行动,否则,他就会被这个游戏集体所淘汰。特别在社会性角色游戏中,学前儿童有机会学习扮演社会角色,使自己处于他人的地位,体验别人的情感和态度,学习成人社会各类社会角色应有的行为方式,从而理解成人世界,理解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和学习并遵守社会生活准则。
5.游戏锻炼了学前儿童顽强的意志。在游戏中,学前儿童能够克服困难,坚持把事情做到底,毅力、耐心、坚持性得到了发展。第二节幼儿各年龄阶段的游戏特点不同年龄的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和所使用的方式会有所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
一、3岁前儿童游戏的发展水平及游戏预设(一)游戏的发展水平
3岁前儿童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在生命的最初三年,儿童从每天只能躺着到会抬头、翻身、坐、爬、站、走,儿童动作的发展是游戏发生发展的条件之一。此阶段儿童主要以感觉运动性游戏为主,如大运动类游戏、用手的游戏、感觉游戏等,伴有象征性游戏的萌芽,此阶段儿童喜欢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亲子游戏是两岁前儿童游戏的主要形式,在儿童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儿童对同龄伙伴的意识的发生,儿童的伙伴游戏也逐渐发生发展。
(二)游戏的预设
3岁前是孩子接触社会的最初阶段,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至关重要,应经常对孩子说话、讲故事、唱歌。给他们听柔和的音乐、玩色彩鲜艳的玩具,为他们创设一个安全、温馨、幸福、和谐的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鼓励儿童大胆的探索行为,引导他们参与到游戏当中来,使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变得自信、主动、大胆,为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幼儿初期儿童游戏的发展水平及游戏预设(一)游戏的发展水平
幼儿初期的儿童处于象征性游戏初期,此阶段儿童的象征性游戏内容和情节都比较简单,常常重复同一动作,而且游戏主题不稳定,常随外部条件和自己情绪的变化而改变。受思维水平的限制,他们对游戏规则的理解较差,自我控制的水平较低.。此阶段儿童所进行的角色游戏比较简单,角色的种类不多,大都是独自充当角色或平行充当同一角色。这个时期幼儿游戏的一个明显特点是由独自游戏向联合游戏过渡。他们不再喜欢独自玩耍,而是喜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让我们荡起双桨
- 成人先天性巨结肠护理
- 2024年二手车交易项目申请报告范文
- 2023年阆中市考调工作人员考试真题
- 2024年光导纤维导光环项目提案报告
- 白酒企业风投方案
- 音乐活动小人书你别哭
- 白杨文化特色课程设计
- 2023年百色市右江区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考试真题
- 科研创新开题报告
- 校长竞聘笔试试题及答案
- 晶须硫酸钙行业报告
-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测试卷及答案
-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数学课堂作业多元化设计
- 物权法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 室颤学习课件
-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 GB/T 24608-2023滚动轴承及其商品零件检验规则
- 2024年世界的变局
- 儿童缺铁性贫血护理查房课件
- 危重患者护理查房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