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范文(15篇)_第1页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范文(15篇)_第2页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范文(15篇)_第3页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范文(15篇)_第4页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范文(1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篇1

【教材简析】

《确定起跑线》是一节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圆

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的。教材设计这个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一方面

让学生了解田径场跑道的结构,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性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

识和方法,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

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运用圆的有关知识计算所走弯道距离的过程,了解

"跑道的弯道部分,外圈比内圈要长",从而学会确定起跑线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

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

感受到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通过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了解田径场跑道的结构,能根据起跑线设置原理正

确计算起跑线的位置。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圆的知识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才采究起跑线位置的设置与什

么有关。

【教学流程】

首先,第一部分:提出问题。

其实我们六年级的学生在经历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历年来的校运动会、

区运动会以来,对于运动员要站在不同起跑线上,已经有了一些朦朦胧胧的意识,

甚至有部分同学已经会跟学习语文一样去预习一下。所以,我打算引导学生,让

他们自己来提出问题。通过百米飞人博尔特参加的两个比赛图片,让学生观察。

发现两个比赛起跑时的不同点,接着老师提出问题:相邻起跑线相差多少米呢?

从而引出课题。

然后是第二部分: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这个部分,我打算分为独立思考、发现规律和验证规律三个环节。

由于这节课的主要目的在于发现、验证、应用规律,而不在于计算,由于书

上所提供的数据计算比较麻烦,学生会在这上面花费大量的时间,从而影响主要

目标的达成。所以在计算时允许让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解决问题第一个环节:独立思考。

先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跑道示意图进行研究,讨论怎样求相邻跑道的长度差。

要解决这个问题,其中学生最容易想到的一种方案是分别求出第一道和第二道的

全长,然后减一减,书上的图二也有提示。但是其实关于跑道周长的计算,在之

前数学书第71页的练习十六中已经出现过了,学生已经发现生活中的跑道其实

是由两个半圆和两条直道构成的,知道如何计算单条跑道的长度。也会出现直接

用相邻跑道的外圆和内圆的周长相减。

解决问题第二个环节:发现规律。

先请学生计算第一和第二跑道起点相差的距离,学生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的

方法。老师有意识地先请第一种解题方案的小组来汇报,并做好记录。在解决这

个问题的过程中,肯定有同学会发现第二种解题方案,也就是书上图三所提示的:

因为各条跑道直道的长度都一样,所以要求前两圈跑道差距,只要计算出第二道

和第一道所在圆周长的差距就可以了。在汇报完第一种解题方案以后,学生就会

提出自己的新方法,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做做小老师,培养他们把内在知识

外化的能力。第三种方案其实是由第二种转化得来的,相邻两个圆周长的差就是

它们的直径差乘n。

至于第四种解决方案,即相邻跑道的差距=2TT道宽。这是这节课重点要发现

的规律,不一定会有学生想到,这时就要看老师怎么引导了。要得出这个规律,

不光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也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算术素养。即在解决问题

的时候,不急着把答案算出来,而是运用代数的知识,符号化的思考,把一些已

知数据先用公式字母代替,合并化简以后再最后求出答案。

比方说这里,在学生介绍第二种解题方案的同时,老师就可以一边记录,一

边引导学生往第三种方案上靠拢。从方案一开始,相邻跑道的差距;第二道全长

-第一道全长,转换成符号化表示:=(2a+TID)-(2a+Trd)=TrD-nd,即第二

道圆周长-第一道圆周长。引导到这里,先让同学把第二种方案介绍完。然后让

大家一起观察,还能不能继续等下去?有没有新的方法?这时,就会有同学说用

乘法分配律=TT(D-d)。那么D-d又是什么呢?部分同学可能已经发现了,

让他们来说说看,如果学生解释不清楚,教师可以再通过课件演示,说明D-d

就是两个道宽,而道宽是什么?就是两条半径之差。然后继续等下去:=2TI(R

-r)=2n道宽。

解决问题第三个环节:验证规律。

得出一个规律,就科学的思考过程而言,还不一定正确,必须要经过验证,

这时可以出示刚才未完成的表格,让同学们先根据第四种解题方案预测一下各跑

道的总长,把直径和全长两栏填完,并再次强化理解每相邻两道的直径各要加上

两个道宽。然后让每组同学任选一个跑道,填一填。

最后是第三部分:拓展应用

研究这节课的目的,不只是仅仅为了解决一个跑道问题,而是要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让学生学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题目:

拓展一:在运动场上还有200米比赛,相邻跑道之间又应该相差多少米?

200米只有400米的一半,只要跑一个半圆和一个直道就行了,因此,刚才的

三种方案者B要一2。相令B跑道的差距=(a+nD/2)-(a+Trd/2)=TrD/2-nd/2=

(D/2-d/2)TT=(R-r)TI=TI道宽。

拓展二:我们学校有一个200米的运动场,道宽1米,如果要进行男子400

米比赛的话,起跑线应该怎么设置?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篇2

一、说教材及学情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在这一单元中,《分

数的意义》十分重要,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

以及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奠定坚定的基础。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

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

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

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

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编排情况,我确立该

课如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

的名称及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

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

生活的联系。

教学的重点:建立单位"V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的难点:建立单位"V的概念。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

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

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学生发展

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

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

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

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在

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

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

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

全课以"实践导入,唤醒已知一动手操作,创造分数一媒体演示,揭示产生"

三大主线贯穿全课。

三、说教学流程: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做"说一不二”游戏

(1)2块橡皮泥:1+1=?错了!一块橡皮泥再加一块橡皮泥等于一块。

(2)5块糖:你猜2+3=?

2+3怎么等于1呢?(5块糖放进一个袋子里,不是一袋糖了吗?)

(3)50+50=?反应太快了!怎么等于"1"呢?这100个苹果不是就是

筐苹果吗?

(4)谁也举一个说一不二的例子呢?

通过游戏导入,使学生在出乎意料的答案中产生对学习分数的兴趣,调动了

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对分数单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为后面突破难点

奠定基础。

(二)动手操作,创造分数

1、动手操作,感知意义

学生四人一组为单位,每组有一套学具,8颗棋子、2块糖、10粒豆子、一

幅熊猫图等,然后让学生选一种或几种学具自己动手创造分数,并提出要求:在

创造分数的过程中,你可以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

体,你是怎样分的,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分数。学生操作、汇报交流展示的是学生

把不同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创造的分数。(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及许多物

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

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意义的基础上,采用师生互动的形式,借助多媒体课件,帮

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意义。互动分为两次,第一次借助小旗图,(课件)以教师首

创了一个分数1/2为例,激活学生的思维,"还是这幅图,你能创造不同的分数

吗?”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学生动手操作一定会创造出不同的分数如(课件)。

第二次出示熊猫图的辨析题课件敢师引题"当我们把6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

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由于教师给出了三个答

案,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辩解、交流中,知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

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课件)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入

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深化整体,总结意义

在上一环节成功教学之后教师小结"刚才我们把8面小旗,6只熊猫分别看

作了一个整体。"从而再一次揭示了一个整体,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明确单位

"1"可以是一个圆、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由此拓展

"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学生自由回答,有的可能会说"我把一张

饼看作一个整体,把4个棋子看作一个整体,把全班50套桌椅看作一个整体,

把全校师生看作一个整体等等,从而深刻体验了一个整体的含义,进而引出单位

"1"0最后借助一组练习题,通过对1/2、3/5两个分数意义的理解,逐步总

结出分数的意义,即把单位"V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

叫做分数。进而揭示课题,完成板书。

4、巧妙练习,强化意义

比如为"1/4”这一分数配图(课件)教师提出要求“大家看这里有一个分

数,你能试着给它配几幅图吗?配出一幅的是达标,2幅以上的是良好,3幅以

上的是优秀。"借助激励性的语言,学生们一定会跃跃欲试,可能会出现许多不

同的作品。那么同是分数1/4,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不同的作品呢?那是因为学

生假设的整体不同,也就是单位"1"不同,因此所配出来的图是不一样的。借

助为分数配图这一环节,从另一个侧面进一步强化了分数的意义。

(三)媒体演示,揭示产生

其内容就是分数的产生过程,其目的就是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感受数

学文化。(课件)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学生是在一种自主、自动

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了先进教育思想与现

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

(四)反馈练习,拓展创新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

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

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2、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对吗?为什么?

以上两道题是基本练习题,目的是: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深化对分数

意义的理解。

3、游戏"夺红旗"

男、女各一队,派代表到前面夺红旗,但要听老师指挥,拿对了红旗归这一

队,错了机会自动转给下一队,老师当发令员,其他同学当小小裁判员。女同学

代表到前面拿走全部的2/11、男同学拿走剩下的1/9、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4、

男同学拿走剩下的2/3、女同学拿走剩下的1/2,剩下的一面奖给全班。

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学

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五)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

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

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篇3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平面图形的

周长。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

数学第五册plOO〜P10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新课标里提到"数学是人

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

泛应用的过程",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本课时的知识、

能力、情感目标分别为:

1、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能指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结合具情境,通过观察、度量及比较、归纳能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

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

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

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

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的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我给这个课时的

教学重点定为两个:

1、周长的认识。

2、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能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等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树叶图片。

(二)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

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

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三)教学过程:

一、探索对比,引入概念。

在生活中,学生更多的遇到的是具体图形,而特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会出现

得比较少,所以在第一个层次我采取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教学模式。以常见的树叶

为例抽象出周长的概念。首先创设一个具体情境:为了迎接五城会的到来,小瓢

虫星星积极开始了体育锻炼,每天都会到青叶操场上跑步。用多媒体演示小瓢虫

星星在青叶操场上两次不同的跑步路线,让学生观察跑步路线是否相同,分小组

讨论不同在哪里,在矛盾形成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势而涨,当学生观察得

出结果:一次沿着青叶的边沿从树根出发最后跑到终点刚好跑完一周,另一次还

是沿着树叶的边沿从树根出发但是最后没有跑回树根,离一周还差一点。在此同

时教师揭示周长的概念:刚才星星第一次跑的是树叶一周的长度,也就是树叶的

周长,我们把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通过两次不同爬行过程

的比较,学生的脑中形成了周长完整的表象。在这一教学层次中不是把周长的概

念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比较,合作交流,

为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提供感性材料,最后再水到渠成的揭示周长的概念。

二、动手操作,落实概念。

在学生的具体观察,比较后,教师揭示了周长的概念,学生对周长有初步认

识之后,出示多种具体图形,让学生动手自己在手中的卡片上描一描这些图形的

周长,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类化使学生体会到概念是对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具

体内容的概括: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

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周长了之后,通过描一描周长这一操作

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了周长的意义。

三、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

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

实现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在学生对周长有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分小组讨论要求出这

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讨论估计有三种情况:①用绳子量套在图形上,在把绳子

拉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②把图形简下来在直尺上滚动③量出各条边,再把各条

边相加。我们可以发现各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用绳子量不方便,存在误

差;滚动剪下来的小实物可以,大实物、画在黑板上或是固定的图形就不行;最好

的方法是先量出组成该图形各条边的长度,把各条边相加得出该图形的周长。但

是量几条边呢?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边都量出来,相同长度

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了。

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求出了这些图形的周长,

这时再出示图形中较特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厘米

3厘米

让学生求出他们的周长,这对于计算出以上具体图形的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信

手拈来的简单。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有以下几种

做法:

长方形的周长:

①4+2+4+2=12(厘米)

②4x2+2x2=12(厘米)

③(4+2)x2=12(厘米)

正方形的周长:

①3+3+3+3=12(厘米)

②3x4=12(厘米)

在学生展示出不同算法之后,进行讨论,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

算方法,新课标提倡算法的多样法,而现实生活中正正规规给出长宽求周长的例

子少之又少,为了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运用与生活实际,学生讨论出的方法不唯一,

不总结公式。

四、解决实际问题。

1、每小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图形,并通过测量移动等方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教师结合多媒体展示边线移动的过程,直观地说明每组题中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

长,让学生直观的感觉到图形的周长和图形大小无关,只和组成图形的边长有关。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2、伍校长想在咱们学校周围修上一堵新围墙,你能帮伍校长算算围墙要修

多长吗?

新课标里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学生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让学

生求出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

的兴趣。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并会分析、解答简单的两步应用题;

2、能力目标:学会用学习到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情意目标: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两步应用题结构的把握以及数量关系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应用题,你知道哪些有关应用题的知识?

你还想对应用题有哪方面的了解?

二、游戏激趣、明白结构

那么,让我们来做个游戏,你们看老师手中有很多花,现在给第一个学生2

朵,给第二个学生3朵,你能说出老师手中花的朵数吗?如果老师说,比第一个

学生多8朵呢?或说,是两学生的花的总数呢?你能说出来吗?

师生共同领会:一道完整的应用题要有:条件、问题和数量关系。

三、师生互动、学习新知

国庆节就要到了,我们来做些花布置教室吧!出示黄花25朵,紫花18朵,

请学生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并解答。

如果添上“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做了多少朵红花?”请同

学们四人一小组讨论:这一题中知道些什么,求的是什么;用你们小组最喜欢的

方式把题意表示出来。[手势、图形、线段];请你们互相说一说,题中哪句话最

能表示出问题和条件的联系;学生尝试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四、尝试创造、加深理解

小组协作、师生合作,改变题中的第三个条件即"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

总数少3朵"你们能编出怎样的应用题,请试试看;学生汇报创造的成果。

五、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完成课后"做一做";同桌合作互相分析其中一道题。

六、阅读课本、学会发现

请你们阅读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新发现。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篇5

教学内容:

13-15页图示和例1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

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同学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

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60个小木棍。

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同学数,并口答。)

2、假如要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

多少?(同学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身分的方法合解雇。

4、假如不分小木块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能?

结合同学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6+3=2

60+3=20

6、试一试。(同学独立完成)

80+460+2

(1)口算写出结果。

(2)说说口算方法。

二、教学例1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考虑,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同学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6+3=2600+3=200

3、试一试。

360+6640+8

三、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

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考虑,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同学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

这样算24+3=8240+3=80

四、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17页1.2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篇6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

坐下。)今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

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课件播放图片。)太

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

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假如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

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课件出示)。

①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与规范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1.8千克。

④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

量"。(补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表示

转走6人(板书:+6-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

可以省略不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篇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已有的口算乘法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建构,使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让每一个学生在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经历整数乘法口

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热身:

160x40230x4019x3180x40140x7

2、竖式笔算:

45x23=

85x30=

二、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课件示信息窗图,学生观察,你发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2、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3、解决问题:买114袋谷子要花多少钱?

你会计算吗?学生自己试着在本上做,做完后小组交流,主要交流每一步计

算的过程。两生板演。

4、学生班上交流计算过程,特别是要重点让学生说清楚用第二个因数的十

位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个位时,积的末位应写在哪一位上,并说明理由。如果学生

讲不清楚,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交流清楚。

5、小练习:321x12209x18

三、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1、学生独立解决:买340袋玉米要花多少钱?

两生板演,学生做完后同位俩交流。在学生做之前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两

位数乘两位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应注意什么?

2、学生根据板演讲解计算过程,如果学生列的算式有简便算法的,师可引

导学生试着比较这两种算法哪种简便然后再强调当因数末尾有0时应注意写简

便算法。

3、学生小组讨论:怎样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四、课堂检测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采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2、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确定等量关系,正确用方程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利用恰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弄请已知量与未知量的联系,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P107)

1、找出下列应用题的等量关系。

①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

②梨树比苹果树的3倍少15棵。

③做8件大人衣服和10件儿童衣服共用布31.2米。

④把两根同样的铁丝分别围成长方形和正方形。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小结)

我们今天就复习运用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解题。(板书: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新授内容

1、教学例3、

(1)、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

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甲乙两站的铁路

长多少千米?

①。读题,学生试做。

②。学生汇报(可能情况)

(90+75)x4

提问:90+75求得是什么问题?再乘4求的是什么?

90x4+75x4

提问:90x4与75x4分别表示的是什么问题?

(由学生计算出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2)、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

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

经过多少小时相遇?

(先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①、660+(90+75)=?

②方程

解:设经过x小时相遇,

(90+75)xx=660或者,90xx+75xx=660

让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和解题的思路

教师小结(略)

(3)、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

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货车每

小时行多少千米?

(先用算术方法解,再用方程解)

①、(660—90x4)-4=?

②、方程

解:设货车每小时行x千米

90x4+4x=660或者(90+x)x4=660

让学生说出等量关系和解题的思路

教师小结(略)

让学生比较上面三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比较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三、巩固反馈。(P109—1题)

1、根据题意把方程补充完整。

(1)张华借来一本116页的科幻小说,他每天看x页,看了7天后,还

剩53页没有看。

_________=53

__________=116

(2)妈妈买来3米花布,每米9.6元,又买来x千克毛线,每千克73.80

元。一共用去139.5元。

_________=139.5

__________=9.6x3

(3)电工班架设一条全长x米长的输电线路,上午3小时架设了全长的

21%,下午用同样的工效工作1小时,架设了280米。

_________=280x3

2、(P110----4题)解应用题。

东乡农业机械厂有39吨煤,已经烧了16天,平均每天烧煤1.2电乘!]下

的煤如果每天烧1.1吨,还可以烧多少天?

小结:根据同学们的不同方法,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哪种方法简

便就用哪种方法。

3、思考题。

甲乙两个港相距480千米,上午10时一艘货船从甲港开往乙港,下午2时

一艘客船从乙港开往甲港。客船开出12小时后与货船相遇。如果货船每小时行

15千米。客船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PH0—5题)不抄题,只写题号。

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

等量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3:一列火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

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甲乙两站的铁路长

多少干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篇9

许多教育者都有这样的教学感受,好的教学预计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

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阑重要作用。现低教学理念

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

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或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

如何使用教法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

想,激励参与,主动探索,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合理地分析教学内容

一节数学课教学的成败,教学内容的呈现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教师必须能

多样地、灵活地呈现教学内容。

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对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的分析,就是希望教师不仅

考虑本节课所教的知识,更要考虑到本节课后蕴涵的潜能。如小学数学中知识的

迁移:由刚开始的表内乘法T多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

乘法计算;整数乘法一小数乘法一分数乘法一百分数乘法,每个知识点之间都存

在紧密的联系.

二、合理地分析学生情况

教学设计必须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学习

困难,学习兴趣及学习方式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会事倍功半或无法收

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老师不能用自己的视界来衡量学生的视界。要想真正了解

学生不仅仅依靠经验,有时还需要一定的调研,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做出合理

的选择。

三、合理地确定教堂目标

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看这种教学目标有没

有价值,能否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某种积极的变化,是否真正符合学生的

个性需要。所以说教学目标是为学生的"学”而设计的,教师的"教"是为学生

的学习目标达成而服务的。《教学课程标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

民价值等几方面规定了学生应达到的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也要体现数学

教育的多方面价值,教学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为此,判断教学有

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是否有新的收获,而不是教师是否完成了任务。

四、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

在设计活动时,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基本情况,对教学进行差异化处理。教

师:导入T提问T探究(组织学习、交流)学生:动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一

练习等,准备:教具、学具、课件等,要注意的是教学活动是为了完成和达到教

学目的而设计的,为此,必须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

五、合理地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和再学习活动,是对个人本自身的教学进行批判

和反省的过程,一节课下来,静心反思,及时记下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思考再交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教学,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

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了个新的境界和高度。更重要的是,

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避免无效性教学。

通过教师合理地设计、安排,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一分耕耘,一分

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住,

再接再励,把教学工作搞得更好,更出色!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篇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

知道"1分=60秒"。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

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

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二、教学重难点

借助丰富的活动,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

活的联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四、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

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

的单位一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

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

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

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

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

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

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

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

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

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2.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

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

以1分=60秒。

3.练习体验1分钟

Q)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一秒)有了秒针,计时就

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四)巩固练习

⑴完成"练习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

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到书包里,

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五)作业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用

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2.通过学生合作、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3.使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

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

5.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从不同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解决问题,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欣赏几张图片,大家想一想这是什么活动中的呢?

(运动会开幕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所熟悉的情境引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师:看,同学们在干什么?在运动会开幕式上表演团体操,整齐吗?(出示

P99页情景图)

师: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3个方阵一共多少人?

老师有点看不懂这幅图,哪里才叫一个方阵?(请同学在屏幕上指一指)那

另外两个方阵在哪里?(屏幕不够大,照片没有照出来)。

那这道题除了"有3个方阵”这个条件外,你还能找出其他的条件吗?

生:(每行10人,每个方阵有8行。)

师:那么我们想一想如何根据这些条件来解决这个问题?大家讨论讨论。学

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生汇报。板演。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情境呈现给学生信息,培养了学生在

具体生动的情境中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不仅调动了学生研究的积极性,

而且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从而初步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

意识。)

方法一:先求出每个方阵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的人数。

10x8=80(人)表示什么意思?

80x3=240(人)又表示什么意思?

列出综合算式10x8x3=240(人)。

方法二:先求出3个方阵一行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8行的人数。(把3

个方阵横着并在一起,先求出一大行的人数,再求出8大行的人数。)

10x3=30(人)表示什么意思?30x8=240(人)又表示什么意思?列出

综合算式10x3x8=240(人)

方法三:先求出3个方阵一列的人数,再求出3个方阵10列的人数。

(把3个方阵竖着并在一起先求出一大列的人数再求出10大列的人数。)

8x3=24(人)表示什么意思?

24x10=240(人)又表示什么意思?

歹I」出综合算式8x3x10=240(人)。

小结:观察这三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点:最后结果相同,都连续用了两次乘法,是两步计算应用题

不同点:方法不一样。

师:真了不起!,同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采用不同的方法来

解决。但是,无论思路如何,都是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

所学的用连乘的方法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连乘

(设计意图:多种算法的展示,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了学生

的学习热情,而且使孩子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用连乘的方法来解决的实际问题,下面我们一起

来看几个。

做一做: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呢?

练习1:它坚持锻炼身体,每天跑两圈。跑道每圈400米,他一个星期(7

天)跑多少米?

练习2:我们算一算这个场所可同时接待多少位客人?

练习3:他已经游了多少米?

拓展4:钢笔问题(方法最优化,解决问题)

为了杜绝浪费粮食现象,学校准备举行节约资源教育活动,并准备购买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