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统编版新教材】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
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目录
第三单元
第9.1课《氓》优秀教案
第9.2课《离骚(节选)》优秀教案
第10.1课《孔雀东南飞》优秀教案
第10.2课《蜀道难》优秀教案
第11课《蜀相》优秀教案
第12课《望海潮(东南形胜)》优秀教案
第三单元研习任务
第9.1课《陈情表》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陈情表》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文经典,晋代李密的名作。
三国魏元帝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
国之臣。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当时东吴尚
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
以减少灭吴的阻力,为稳定局势,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打起
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在此困境中,李密上表陈情,提出终养祖母。先尽孝后尽忠的请
求。于是就有了此千古名篇一一《陈情表》。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熟读全文,掌握稳重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
古汉语句式;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结构思路的缜密、严谨和语言表达的
委婉、畅达;体会文章深挚朴实的感情色彩,理解“忠”“孝”的含
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真挚情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在吟诵中解读作者的“情”字,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2.把握本文陈述的层次及语言特色,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教学难点
在较短时间内把握文意且背诵全文;对“忠”“孝”的理解。
教学方法
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和练习。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图片,制作课件;
2.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
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
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投影《出师表一李密》,
学生会以为老师错了,教师解释)《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出师
一表真名世”,初中学过的诸葛亮的这篇文章的确是名世、传世之作。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
容。《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向蜀汉后主刘禅陈情的奏章。“出师一表真
名世”的下一句是“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千年以来谁可以和他
相比呢?"我不敢举哪个名人去和诸葛亮比较,但就在诸葛亮之后不
足一百年的晋朝,有一篇奏章足以和《出师表》相媲美,它即是李密
的《陈情表》。
二、文本链接
1.作者简介
李密(224—287年),本名李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省
眉山市彭山区)人。西晋初年大臣。
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成人。孝敬甚笃,名扬乡里。师事学者谯
周,博览五经,尤精于《左传》。初仕蜀汉,拜为尚书郎。蜀汉灭亡
后,参见晋武帝,召为太子冼马,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呈递
《陈情表》,竭力推辞。历任温县令、汉中太守,坐事免官。
太康八年,卒于家中。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
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
月就死了父亲,四岁时母亲改嫁。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
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据《晋书・李密传》说:祖母有疾,他
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基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
李密幼时体弱多病,甚好学,师事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
左氏传》,以文学见长。年轻时,曾任蜀汉尚书郎。
李密几次出使吴国,吴大帝孙权问蜀汉兵马多少,回答道:"官
用有余,人间自足。”后来吴大帝和群臣一起讨论道义问题,都说愿
意做弟弟。李密说:"我愿意做兄长。'‘被问道为什么,李密说:“做
哥哥的有更多时间侍奉父母。〃吴国君臣都认为他说的对。
魏灭蜀后,征西将军邓艾敬慕他的才能,请他担任主簿。李密以
奉养年迈祖母为由,谢绝了邓艾的聘请。
李密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在任温县(今河南温县)县令时,
政令严明,政绩显著,刚正见称。过去,中山诸王每过温县,必苛求
供给,当地人民以此为患。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过境仍苛求如故。
李密以理力争,使诸王过境不敢苛求,为百姓办了件好事。
李密本望到朝廷任职,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由于朝中权贵畏惧
他的刚正,故朝中无人推荐。最后只做了汉中太守,一年后罢官归田。
后病卒,终年六十四岁。
2.写作背景
西晋人李密所著,是他写给晋武帝的'奏章。当时时局动荡皇帝
希望李密能出来做官。因为李密是蜀国人在蜀国又以孝著名,当过官
很有名气。所以皇帝希望他能出来做官来服民心。并且希望进一步扩
充领土就更加希望天下人以为晋朝清明来进一步取得他国民心。李密
孝顺同样也有着浓厚的忠君思想所谓“一朝君主一朝臣”但他为了保
全性命就写了这篇表。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
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
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
的代表作之一,有“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三、预习检测
1.四位学生分读全文。读后大屏幕显示易读错字音。
2.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学生回答后,投影:
李密(224-287),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
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
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
病,辞不应征。
(2)向谁陈情?
晋武帝。(投影)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
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
旧臣到洛阳任职。
(3)陈什么情?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
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引同学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密要想说服晋武帝,
是应该先晓之以真情呢,还是喻之以大义?
是的,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境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
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四、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对照注释,自由诵读全文,自行圈点加注。提醒学生注意
“鲜〃"期〃"强〃"洗""有〃等读音变化的字,以及“闵凶〃"见背""祚薄〃"儿
息""逋慢""盘桓〃"希冀〃等词语的解释。
(2)内容与形式梳理。
范读全文,由题目展开思考:为什么要"陈〃?"陈〃什么?如何
“陈〃?
内容梳理:
"陈〃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为官)。
"陈〃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或:
陈述幼时的孤苦及祖孙的相依为命、自己的一片孝心)。
结构梳理:
“陈〃的方法: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或以
情动人)。
(解说:以宽泛的讨论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大意,初步了解本文写
作的内容及意图,感受"情"的魅力。内容、形式梳理可制作成投影片。)
2.具体研习1〜2段
(1)自由诵读第1段。
A.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
(抓住本段的纲)下面哪些内容属于“闵凶〃?
故不能废远(为下文伏笔)
B.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语言特点及作
用是什么?
(解说:把握作者陈述思路,以便于理解、品味和记忆)
提示:
纵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品析:父死母嫁,写"躬亲抚养〃的原因;多病不行,写“躬亲抚
养〃的不易。语言简洁,寥寥数语表现了"躬亲抚养”的艰难、辛酸与
劳苦,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张本。
横的方面:外、内
品析:强调“无(鲜)”字,"儿息〃虽有却"晚",可见“门衰祚薄〃,
祖孙相依为命。"无〃"鲜〃等写出了人丁不旺、两代孤传的特殊关系。
以白描手法见情感的朴素、真挚。
C.哪些语句可见祖孙的相依为命?哪些词语直接写其凄苦?作
用是什么?
提示:
相依为命:零丁孤苦一一靠祖母之悯惜;抚养(照应“臣无祖母
无以……〃);夙婴疾病一一靠孙子侍汤药(照应"祖母无臣,无以……”)。
凄苦: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
作用:生动地表现其孤苦之情状,令人读而生悲。
D.开头以“险畔”“闵凶〃备述孤苦,作用是什么?
提示:层层叙述,极言凄苦,落在"未曾废离"上,为表主旨蓄势。
(解说:教师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参照课文回答,回答同时即
解释重点字词句,为词语理解创造语境,不孤立地、割裂地、僵硬地
解释、记忆。在回答的同时引用、整理、理解、诵读、记忆,并将品
味穿插其中。部分提示可制作投影片。)
(2)自由诵读第2段。
A.本段分几个层次?各自的重点是什么?
提示:二层。第一层叙朝廷征召之殷;第二层写自己进退两难的
境地。
B.前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按时间顺序)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
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赴命〃(就职)?(采追加问的方式)
提示:
表时间:逮、前、后、寻(解释“逮"和"寻〃,积累相关词语)。
表征召:察、举、拜、除、当;孝廉、秀才、郎中、洗马(解释、
积累有关文化常识。"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
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
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
薄西山”)。
C.第二层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和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
"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提示:
事态严重:诏、责、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
处境狼狈:"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可是"供养无主〃,"欲奉诏奔驰",
“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品析:诉说自己辞职不就职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臣之进退,
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
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解说:将词句理解、内容探究、语言品味及背诵记忆融合起来,
做到读在口中,感在心中,记在脑中。因此穿插在讨论中的朗读必不
可少,朗读也成为本课训练的重点。)
五、赏析构思艺术
L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
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
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
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
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
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
的。
身世孤苦悲凉
孝情
祖母情深似海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
揭示矛盾分析矛盾
解决矛盾先尽孝后尽忠
沐清化蒙国恩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忠心
圣朝恩重如山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
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
么要省略这句话?
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
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
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
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
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
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
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
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
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
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
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
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
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
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
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
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
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
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
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
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
辑力量。
六、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
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
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引导: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
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
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
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
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
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
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
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
"不从皇命"的难题。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3、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
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
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七、课堂小结
文章简洁生动、真挚朴实。写自己的遭遇和对祖母的感情,如倾
吐肺腑,没有一点藻饰、做作或夸张,于朴实中见至真、至美、至善。
语言形式,骈散交用,多用四字短语表情达意。思路清晰,语言机智
得体,内涵丰富,惟多读方能体会。
第9.2课《项脊轩志》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项脊轩志》是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
中的一篇课文,这一课包括两篇经典文言文:李密对自己坎坷遭遇、
艰难处境的曲折“陈情”,归有光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情追忆,
无不适如泣如诉、哀婉动人,让人读后感受到亲情的美好与动人。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古代散文的特征和感情表达的基本方法,体
会其中的喜怒哀乐,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能够从细节、景物、意象
等入手,准确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能理解语言的深层意蕴,评
价感情的表达效果,提高解读作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
2.学习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
3.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
家庭变迁的感慨。
4.分析归有光散文的一般特点。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提高阅读诗歌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读本文,学习作品通过平常琐事表达内心深
沉感情的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
归有光作品的价值。
文化传承与理解:有意识培养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
教学重点
1.了解细节在感情表达上的作用。
2.学习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直接与间接地表达感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文言文教学三读法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图片,制作课件;
2.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成语,并以这个成语为谜面,猜一明代作家名。
谜面:衣锦还乡。
谜底:归有光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名作《项脊轩志》。
二、文本链接
1.作者简介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项脊生。江苏昆山人。九岁能
属文,以同邑人魏校为师,通经史,善古文。嘉靖十九年中举人。其
后二十余年,八次会试不第。后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生徒
常达数十百人,被称为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始中进士,授长兴知
县。
在文学上,他和王慎中、茅坤、唐顺之合称唐宋派。清朝姚鼎认
为,归有光是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桥梁性人物,他承袭了唐宋
古文运动,开启了清代的桐城派。他反对一味泥古,提倡唐宋古文。
他的基本观点是:以《史记》为代表的秦汉文章虽好,但唐宋间文章
未必不佳,所以他主张"变秦汉为欧曾〃,属文时应"出于意之所诚……
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当然,他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
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散文的特点是:①即事抒情,真切感
人。②注重细节,刻画生动。③篇幅短小,言简意赅。④结构精巧,
波折多变。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先批事略》、《思子亭记》、《寒
花葬志》。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一说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
煌,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一说,言
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轩,这里指小屋,即书斋。
2.写作背景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所作的一篇回忆性记事散文。
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
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
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借一轩以记三代之遗迹,睹物
怀人,悼亡念存,叙事娓娓而谈,用笔清淡简洁,表达了深厚的感情。
全文语言自然本色,不事雕饰,不用奇字险句,力求朴而有致,淡而
有味,营造出一种清疏淡雅的感觉。
三、解题与自学
(1)解题
板书课题:项脊轩志归有光
要求学生看注解①,教师补充:《项脊轩志》是散文家归有光的
代表作。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
为什么给书斋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据说有双重意思:一是说它窄小,
如在颈脊之间;一是因作者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
有纪念意义。
归有光于嘉靖十九年(154)考中举人。以后参加八次会试,
都没有考中。后来在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的安亭江边,教书授徒
达二十余年之久。到了嘉靖四十四年(156)才考中进士,任长兴
(今浙江省长兴县)知县。隆庆四年(1570)任南京太仆寺丞,
著有《震川文集》。他善于用疏淡的笔墨,描写生活中常常接触的事
物,以及家人、亲友之间的一些琐碎事情,随笔点染都富于深情,感
染力很强。这篇《项脊轩志》,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抒情散文。
(2)自学课文。
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精读课文(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读;可以与
前后同学交头接耳,也可以拿着课本向教师请教;更欢迎把不能解释
的词语和疑难问题写到黑板上去)。
四、梳理线索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分析: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
的思想感情变化。第一小节先写项脊轩的小、老、破、漏和昏暗,既
而写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宁静和恬适,表现的是作者对项脊
轩的喜爱之情和高尚的志趣、恬淡的心境。"然余居于此,多可喜,
亦多可悲〃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了对家庭生活琐事
的回忆,而这些事又都与项脊轩有关,都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之情:一
是写了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破落,表现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二是
写母亲对子女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三是写
了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
成、辜负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四是写了亡妻生前在
轩中的生活片段和轩以后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情意。作
者正是这样把经过选择的零散的材料集中到一定的空间中来,尽管这
些材料看来互不关联,可它们都发生在项脊轩,作者用这一小屋的历
史把物境、人事、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
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经过滤,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
生内部联系,在"形〃、"神”上都得到和谐的统一。
五、品鉴课文
(1)课文第1段里,写了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字里行
间,透露出作者对小屋的眷恋之情。说说作者这种深挚的感情是怎样
表现出来的。
分析:明人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说,归有光的散文“无意
于感人,而欢愉惨怛("惨怛〃,忧伤,痛苦。“怛〃读d幻之思溢于言
语之外”。究其原因,归有光善于将感情融注在叙事和描写之中,因
此,读他的文章,往往能感受到一种浓重的抒情气氛。
课文第1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略前而详后。项脊
轩原是陈年旧屋,又小,又破,又漏,又暗,简直不堪人居。但作者
对它却很有感情。首先,修葺之时,不但"使不上漏〃,而且“杂植兰
佳竹木于庭,旧时栏媚,亦遂增胜”,着意对书斋周围的环境加以美
化。其次,修葺之后,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
有声〃。满架的书都是"借〃来的,说明作者当时处境之清寒,但他寒
窗苦读,似有无穷乐趣。正因为作者具有高洁的情操,所以他能够从
朴素的环境中看到无穷诗意。白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
至不去〃。在他笔下的庭院显得多么幽静,多么迷人!如是"三五之夜”,
则"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正是诗一样的语言,
画一样的意境。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枝的倩影投落在粉墙上,错
落有致,别具情味。微风过处,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更觉
心旷神怡。这里作者写的是景,但景中含情。从作者笔下那“珊珊可
爱〃之景,读后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项脊轩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
(2)课文第2段记叙了母亲哪几件往事?这些事情是怎样串连
起来的?回忆起这些琐事,为什么会“语末毕,余泣。妪亦泣。〃呢?
分析:这一段里一共记叙了母亲两件琐事:一是母亲当年曾经来
过轩中,二是大姊在老姬怀中呱呱啼哭,母亲闻声赶来问饥问寒的情
景。这两件往事是通过老姬的回忆串连起来的。作者八岁丧母,很早
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但正因为如此,作者对于母亲也怀有更
深的眷恋之情。现在,曾侍候过母亲的老妪来到轩中,常常指指点点,
“某所,而母立于兹";有时,还绘形绘声地描写母亲当年对儿女如何
关怀。母亲早已逝去,然而母亲的遗踪如今仍处处可见,母亲亲切的
话语还响在耳边,这一切怎能不引起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呢?因此,
话语未毕,作者不禁潸然泪下。至于老姬,一则因为“先姬抚之甚厚〃,
二则也有感于母亲一片慈爱之心,所以也随之哭泣。这一笔明写老姬,
实际上进一步赞美了母亲的品德。
(3)第2段里还叙述了作者束发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的一
件佚事。说说祖母的言语举止表露了她怎样的心情?
分析:这件事情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一次,作者在轩中读书,祖
母前来探望。一见面,祖母就说:"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
在此,大类女郎也?〃话语中既含疼宠之情,又有赞许之意。"比去,
以手阔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这一段
描写,细致入微地写出了老祖母复杂的内心活动。临走的时候,轻轻
阖门,生怕屋外有什么动静会干扰孙儿读书。一个小小的动作,表露
了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同时一,看到孙儿如此发愤,想见将来必有
成就,喜悦之情不能自己,因此哺哺自语,又想到自己年岁大了,怕
等不到孙儿获取功名那一天,激动之中,又稍带有几分伤感。"顷之,
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希望孙儿取得功名,荣宗耀祖,这无疑有其庸俗的一面,但通过一个
细节,几句话语,就把祖母对孙儿的勉励、期待之情摹写得十分真切,
在写作上也还有借鉴的价值。
(4)课文第5段通过哪几个生活片断来抒写作者当年与其妻的
亲密感情的?
分析:作者撰写(项脊轩志)一文之后,又有其妻来归一段情事。
项脊轩中原是作者一人独居,或"啸歌",或"兀坐〃,以诗书自娱。“后
五年,吾妻来归〃,这时的项脊轩中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其妻“时至轩
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有问即有答,有学即有教。从字里
行间,我们似可以听得见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再说,作者安
贫乐道,他的妻子问的是大事,学的是书法,志趣既然相近,伉俪间
感情之融洽自可想见。这一层从正面写。接着,作者又指出一件琐事,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表面
看来,这一句话突然冒出,似与上文全不相关,然而细细体味,文脉
似断而实连。"吾妻''转述的是诸小妹的话。诸小妹怎么会问起"阁子〃
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缘故。那么"吾妻〃为什
么会经常提起“阁子〃呢?上面“时至轩中……〃那一句话就是答案。可以
想见,"吾妻”经常在诸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而且还有阁
子中的人,他们在阁子中柔密无间的生活。这一层从侧面写,对前一
层既是补充,又是深化。“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这一层,交待了
妻子亡故之后的一些事情。句句记实,字字含情。第一句,说“其后
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项脊轩原先是既窄小,又破旧,作者"稍
加修葺〃,再作美化,独居陋室,自有无穷乐趣。现在呢?因为“吾妻
死",室坏也不想修了。作者没有说妻子亡故以后自己如何悲痛,如
何怀念。但读者从前后的对比中自能体会到作者对妻子那种真挚的感
情和深切的怀念。二、三两句写两年以后重修项脊轩等事。妻子亡故,
已有时日:但复葺旧室,全然不见当年的热情。这一段记叙,语言平
实,而无限伤感溢于言外。
六、学习写法
这篇课文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分析:文章结尾,贵有余味。这篇课文的结尾,可说是"言有尽
而意无穷〃。"庭有批把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
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
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
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
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这一句话,托物寓情;同
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七、写作特色
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色?
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色是多有白描手法,不着任何色彩,
这一点是本文和《阿房宫赋》最明显的区别。《阿房宫赋》多用排比、
夸张、比喻,对宫殿、宫中的人、珍宝等极尽铺叙夸饰之能事,用词
华美艳丽;而《项脊轩志》中作者对一事一物一人尽皆平实说来,“不
事雕饰",用语极为清新淡雅。但正是这“不事雕饰""而自有风"。例如
写老祖母来看望和勉励“我”的场面中,作者无意于雕琢,只是依次将
事情如实道来,却十分真实感人。一见面,老祖母说:"吾儿,久不
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语气亲切而又恢谐,贴切
地传达出老祖母对孙子的关切、疼爱的心情。临去,"以手阖门,自
语日:,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个轻轻的关门动作,
几句自言自语,细致地透露出祖母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对孙子殷切的
期望。倾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寥寥几笔,平淡
之至,但感人至深,“令人长号不自禁”;同时也准确地勾勒出一位慈
祥、平易的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的老者的形象。
八、拓展延伸
作者写本文时,原是不分段的。而现在的各种选本里,都给它划
分了段落,但划分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如“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
多可悲〃一句,课文中划在第2段里,有的选本则放在第1段末尾。
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哪一种划分的方法比较合理,为什么?
分析:按照林纾的说法,这篇课文"有峰F字为主人翁,则人事变
迁,家道坎凛,皆归入此轩,作睹物怀人写法〃。(《春觉斋论文》)它
记的是物,写的是情。如果说项脊轩是谋篇布局的一根明线的话,那
么作者对项脊轩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自己亲人深挚的感情,像一根
伏线贯穿全文。文章前半篇主要写作者在轩中读书之乐趣;后半篇转
为怀旧,主要写"可悲〃之事。因此,"然余居干此,多可喜,亦多可
悲〃一句,承上启下,以“然〃字作转折。
这句话放在第1段末尾不妥。因为既已用"然"字作转折,那么这
句话的重心在开启下文。换句话说,这句话跟下文的关系比跟上文的
关系更为密切。
顺便说一下,有的选本以“枢亦泣〃为界,将“可悲”的事再分为两
段:这样,上述那句话就应该独立成为一段,因为它管的范围至少要
到"令人长号不自禁”为止。
九、课堂小结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过对项脊轩前后变化的记述,写出了
对于它的亲切感情,也写出了对于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对自己的书
斋项脊轩的无限眷恋的感情,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无论写景、叙
事或抒情,看来似乎信手拈来,散漫无章,但实际上都与项脊轩息息
相关,由状物而怀人而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做到了形散神不散,这
是本篇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一大特点。或喜或悲之情,作者均善于
通过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曲尽其妙。作者用家常语叙家常事而
情意缠绵动人,尤其善于用简朴生动的人物对话、口语,尽传人物的
神情、仪态。
第10.1课《兰亭集序》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兰亭集序》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的一
篇课文,《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
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
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全文
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
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
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
静、闲适的。
教学目标
1.掌握“次”、“修”、“与”、“因”等重要的文言词语;积累一
些写景的句子。
2.提高诵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语感;学会比较,质疑与思考。
3.体会认识作者的人生观,提高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水平。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字词,
提高阅读文言文阅读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
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尝作者笔下景物的清雅朴素之美,体会作者
对生命的认识是教学的重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练习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引导启发。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图片,制作课件;
2.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
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
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
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
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
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
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万古,
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一一《兰亭序帖卷》,我们从这精美
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
古雅与优美。)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文学家。字逸少。会稽(今浙江
绍兴)人。祖籍琅邪(今山东临沂)。初为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引为参
军,累迁长史。后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复授护军将军,迁右军将
军,会稽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
自娱。以寿终。世称王右军。原有集10卷,已佚。张溥辑有《王右
军集》2卷,见《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相传王羲之7岁学书,12岁读前人笔论。少时曾学卫钱,自以为
学得不差。后渡江北游名山,见到李斯、曹喜、锤繇、梁鹄等著名书
法家的书迹,又在洛阳看到蔡邕书写的石经及张昶《华岳碑》,开始
意识到自己不及。于是遍学众碑,从此书艺大进。王羲之所处的时代,
楷书逐渐成熟,草书得到发展。他在此基础上,又博采众长,一变汉、
魏以来质朴淳厚的书风,而创造了妍美流便的新风格,把草书推向全
新的境界。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说他的
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由于他
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2.王羲之逸闻
王羲之,字逸少,琅珊临沂(山东临沂)人。著名书法家,亦能
诗文。都鉴派人到丞相王导家造女婿,王家子弟知道后都显得拘谨,
只有王多之坦腹躺在东床上,毫不在意,于是被选中。《世说新语•雅
量》:“都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王导)书,求女婿。丞相语
都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鄱曰:'王家诸郎,亦皆可
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鄱公云:'此正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王羲之曾看到一个老大娘卖竹扇,就在竹扇上写了五个字。结果
扇价骤增,人人争买。过了几日,老大娘又拿扇来,王羲之笑而不答。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尝在聚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
之书其扇,各为五字。老姥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
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
答。”
王羲之曾写《黄庭经》,换取山阴道士的好鹅。何法盛《晋中兴
书》:“山阴道士养群鹅,羲之意甚悦。道士云:'为写《黄庭经》,当
举群相赠。'乃为写讫,笼鹅而归。”按,《晋书•王羲之传》说王羲
之写的是《道德经》。
有人把王羲之《兰亭集序》比作石崇《金谷诗序》,又把他与石
崇并论。王听说后颇有喜色。《世说新语•企羡》:“王右军得人以《兰
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己敌石崇,甚有欣色。”
王羲之和谢安共登冶城,王举夏禹王和周文王的勤于政务,批评
当世的虚谈废务,浮文妨要。谢却有高世之志,反对其说,认为秦二
世而亡,并非清谈所致。
许询就宿于丹阳尹刘候处,床帐新丽,饮食丰美。刘、许两位名
士乐此安逸,言语中俗情流露。王羲之讥讽说:“如果上古高士巢、
许通稷、契,当不会有此类话。”二人听了都有愧色。
谢安曾对王羲之说中年后对哀乐很敏感,与亲友别,常数日不快。
羲之谓人至晚年,自然如此,正要靠音乐陶冶性情。《世说新语・言
语》:“谢太傅语王右军曰;'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
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欣乐
之趣。
王徽之放达不羁,在官而不理政务。有次桓冲叫他料理官务,他
却拿着药悠闲地看西山云气。
3.写作背景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初渡浙还有终焉之志”的
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
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
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这天天气很好,名士们分
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他们做曲水流殄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
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
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五十一岁
的王羲之,用蚕茧纸、鼠须笔,兴乐而书,完成一篇“兴于诗叙”的
妙文。手稿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写得既遒媚,又飘逸,各个
字势纵横变化,如花乱飞,但转左侧右,无一处相抵触,好比以线穿
珠,大小参差,而不失其重心,特别是「之」字,写了二十多个不同
的样子,达到艺术的多样与统一。
王羲之写这篇叙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
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稿本
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
世南、欧阳询、褚怀良等临写了几本。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
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
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
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
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
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
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欢饮,自作《秋风辞》:“横中流兮
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奈老何!”魏
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叙在与吴质等人宴乐之后:“乐往哀来,怆
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西晋石崇《金
谷诗叙》亦在与众人宴乐之后说:“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
可见从汉魏以来,人们因欢聚由乐生悲的感慨是屡见不鲜的。俗话说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大家难得一聚,是快事、乐事;但有聚就
有散,分离诀别更容易使人伤怀!再说相聚是困难的、短暂的,分散
是容易的,也是长久的。本来这种聚散两依依的情形已使人感慨万端,
再由此使人联想到人生无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从中来。
虽然文中流露出很浓重的“修短随化”的消极情绪,但作者能够
驳斥“一死生”“齐彭殛”的虚妄,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
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揭示生老病死的自然和必然,抒写
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这在东晋老庄思想泛滥的时
代是较为难得的,《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
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4.文体“序”简介
序,亦称“叙”,或称“引”,又名“序言”、“前言”、“引言”,
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
它的内容,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
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序言是介绍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序,也叫做“叙”,
或称为“引”,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旨意、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
内容的文章,也包括对作家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明。古代多
列于书末,称“跋”,也叫做“后序”。二者体例略同,因此合称序跋
文。
三、预习检查
(1)读准字音
癸丑(gui)会稽(kuNji)禊事(xi)少长(shaozhang)流
觞曲水(shGng)游目骋怀(chVng)相与(yu)形骸(hoi)趣舍(q
u)若合一契(qi)嗟悼(jiQdio)彭殛(shang)
(2)文言实虚词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在)
引以为流觞曲水(介词,把)
不知老之将至(结构助词,主谓间取独,不译)
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往、到达)
向之所欣(之:音节助词,不译)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介词,因为)
茂林修竹(高)
列坐其次(旁边)
足以极视听之娱(穷尽)
信可乐也(确实,实在)
夫人之相与(结交)
或取诸怀抱(兼词,相当于“之于”)
悟言一室之内(通“晤”,面对面)
或因寄所托(依、随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修:寿命长;期:至,及)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痂为妄作(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
把……等同起来)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思想情趣)
四、文章讲析
这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语言清新洒脱,注意文章中的景语与情
语;文章不论记叙还是议论都颇有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晋时期,
玄学风行,在山水游记中体悟、探讨人生道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哲
学思想。
讲析第一段:(修禊)之乐。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
兰亭盛会的?
第一句: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
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
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
十个字,"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
戍、亥这十二个字。纪年的方法,从"天干"中的"甲"开始,配"地支"
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
等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六十花甲二这种"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
年为一周期。
如:2001年是庚辰年;2002年是辛巳年;...
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季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
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
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的得意门生曾点将春
禊视为其志,得到孔子的赞赏。"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
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论语•先进》)
三国魏以后春禊定在三月三,活动内容也改为在水边宴饮、赋诗等。
第二句:与会者
第三句:兰亭周围地形环境
带:名词动用,像衣带一样围绕
第四句:宴饮之乐
(1).流觞曲水:也称为"曲水流觞",春禊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引溪水进入弯曲的水渠,人们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
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觞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
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两边
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
行。
曲:使动,使(水)弯曲
(2).次:旁边
(3).一:一些,一点
(4).幽情:深藏内心的感情
第五句:天气
第六句:作者的主观感受。
(D.仰观,俯察:古人观照自然、人生的两种方式。
(2).所以:用来
(3).游目骋怀:纵展眼力,开阔胸怀。
(4).极:穷尽
(5).娱:乐趣
⑹.信:实在,诚
朗读第一段
2)、讲析第二段:(死生)之痛。思考:本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是如何逐层阐述的?
第一句:眼前聚会盛况,引起人生感悟。
(1).与:结交,交往
(2).俯仰:社会人事周旋应酬
第二句:两种生活态度:"晤言一室"与"放浪形骸"
(1).或:有的人
(2).晤言:对面交谈
(3).因:就着
(4).放浪:放纵无拘束
第三句:两种生活感受:"快然自足"与"感慨系之"
(1).趣:通,,趋”,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水利工程砂石供应及售后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度高品质房产与土地权益转让合同3篇
- 2024年度知识产权许可合同:某专利技术国内外许可使用3篇
- 2024年度书画展览策划合同
- 2024版出境旅游文化体验深度游合同3篇
- 2024年度荒山健康养生园开发承包合同3篇
- 2024版二手房提前交房物业费缴纳及使用协议3篇
- 2024年度高端二手住宅出售全权委托服务协议3篇
- 2024年民间借贷合同法律风险防范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度食品加工厂供应协议3篇
- 注塑作业指导书范本
- 五年级体质健康数据
- 真空蒸镀中部分金属熔点及不同气压下蒸发温度
- 中日标准件对照表
- (完整版)密闭式静脉输液技术操作评分标准
- 《贲门失弛缓症》PPT课件课件
- 汽车连杆加工工艺规程及夹具设计毕业论文 (1)
- RP90型吉他综合效果处理器操作手册
- 外研版小学英语(三起)五年级下册单词表(含音标)
- 小化肥生产原理及过程
- 安全工作总结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