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课件_第1页
第6章 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课件_第2页
第6章 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课件_第3页
第6章 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课件_第4页
第6章 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

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一节循环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组成: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功能:物质的运输及交换。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一、心(一)心的位置、外形及构造位置:位于胸腔的中纵隔内,前方对胸骨体和2-6肋软骨,后方对5-8胸椎,2/3居矢状面左侧。外形:倒置的圆锥体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构造:心内膜心肌:普通心肌细胞、特殊分化心肌细胞心外膜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二)心腔1.右心房2.右心室:三尖瓣3.左心房4.左心室:二尖瓣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三)心的传导系统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浦肯野纤维房室结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四)营养心脏的血管冠状动脉心静脉系统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二、血管分类及特点动脉弹性贮器血管分配血管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毛细血管交换血管静脉容量血管(静脉瓣)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组织细胞O2CO2主动脉全身(除肺泡)上、下腔静脉及其分支毛细血管冠状窦体循环

(大循环)左心室右心房左心房右心室肺循环

肺静脉肺泡毛细血管肺动脉(小循环)O2CO2肺泡动脉血静脉血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二节心肌的生物电现象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①工作细胞(非自律细胞):心房肌、心室肌

特点:有收缩性,兴奋性、传导性,无自律性②特殊传导系统(自律细胞)

特点:有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无收缩性。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一)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1.

静息电位(RP)静息电位约为–90mV,阈电位约为-70mV离子基础:是K+的平衡电位。2.动作电位(AP)分为5个时期。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K+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小结:◄0期(去极化期):1)Na+快速内流;2)快反应细胞:心房肌、心室肌、浦肯野纤维;◄1期(快速复极初期):1)K+外流2)可被四乙基胺、4-胺基吡啶阻断◄2期(缓慢复极期、平台期):1)K+外流Ca2+内流2)被Mn2+、钙拮抗药阻断3)区别于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主要特征。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3期(快速复极末期):K+外流加快(正反馈)◄

4期(静息期)Na+—K+泵、Na+—Ca2+交换体,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最大舒张电位:自律细胞复极化达最大值的电位。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浦肯野细胞(快反应细胞)1)形成机制:

4期:递增性Na+内流递减性K+外流。2)特点:(1)0期速快,幅度大。(2)4期速度比窦房结慢,故自律性低。3)注:Na+通道:3期-60mV开始激活、-100mV充分激活,0期-50mV失活。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慢Na+通道与快Na+通道比较:1.阈电位不同:慢Na+通道-60mV,快Na+通道-70mV

2.阻断剂不同:慢Na+通道为铯(Cs),快Na+通道TTX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窦房结动作电位的特点:◄分期为0、3、4期。◄最大舒张电位-70mV,阈电位-40mV◄0期去极化速度慢、幅度小、时程较长◄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快2窦房结(慢反应细胞)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0期:激活慢钙通道→Ca2+内流Ca2+Ca2+0期阈电位零电位按任意键显示动画1、2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3期:Ca2+内流↓+K+外流↑

K+Ca2+3期按任意键显示动画1、2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4期:K+外流↓

+Na+内流↑+Ca2+内流→缓慢自动去极化K+具“自我”启动→“自我”发展→“自我”终止的离子流现象。Na+Ca2+4期按任意键显示动画1、2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形成机制:0期去极化:

Ca2+内流3期复极化:

Ca2+内流停止,k+外流4期自动去极化:机制较复杂,是多种离子流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认为主要有两种离子流:1.k+外流进行性衰减,形成背景内向电流2.T型钙通道激活,Ca2+内流,激活L型钙通道,又产生一次动作电位。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二、心肌的电生理特性(一)兴奋性

1.决定和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1)静息电位的水平(2)阈电位的水平(3)Na+通道的状态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静息电位(最大舒张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差值

RP绝对值↑→距阈电位远→需刺激阈值↑→兴奋性↓RP绝对值↓→距阈电位近→需刺激阈值↓→兴奋性↑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2)阈电位水平阈电位水平上移→RP距阈电位远→需刺激阈值↑→兴奋性↓阈电位水平下移→RP距阈电位近→需刺激阈值↓→兴奋性↑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3)离子通道的性状

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2.一次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变化

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心室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周期变化对应膜电位机制产生新AP的能力有效不应期

去极任意强大的刺激

绝对不应期:↓

Na+通道处于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复极-55mV

完全失活状态局部反应期:↓

Na+通道

强刺激下产生

-60mV刚开始复活

很小的局部去极化相对不应期↓Na+通道阈上刺激能产生

-80mV大部复活动作电位

超常期↓Na+通道基本

稍低于阈值的刺激

-90mV恢复到备用状态能产生动作电位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局部反应期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对不应期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超常期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3.心肌兴奋性的特点:

1)有效不应期长。

生理意义:不发生强直收缩,实现心脏泵血功能。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2)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期前收缩:心脏受到窦性节律之外的刺激,产生的收缩在窦性节律收缩之前,称为期前收缩。代偿间歇:一次期前收缩之后所出现的一段较长的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二)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定义:心肌细胞在无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1.心脏的起搏点

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称窦性心律。其它自律组织起传导作用,称潜在起搏点。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2.窦房结对潜在起搏点的控制方式◆抢先占领(夺获)◆超速驱动压抑(超速抑制)

被动兴奋>固有兴奋具有频率依从性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抢先占领超速抑制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3.影响自律性的因素◆最大舒张(复极)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差距◆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

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0.06s0.10s0.06s(三)传导性

心肌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称传导性。

1.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和特点(1)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2)心脏内兴奋传导的特点及生理意义

传导时间

心房内---房室交界---心室内(0.06s)(0.10s)(0.06s)特点:

1.

心房、心室传导速度快:

2.房-室延搁:意义:保证心室在心房后收缩,利于心室的充盈和射血。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1)结构因素细胞直径(2)生理因素1)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大,传导快

2)邻近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兴奋性正常,兴奋才能正常地传导通过。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三、体表心电图

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一)心电图的波形及其意义Q-T间期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PQ间期Q-T间期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三节心脏的泵血功能

右心:泵血入肺循环;左心:泵血入体循环。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一、心肌收缩的特点(一)同步收缩(全或无式收缩)

(二)不发生强直收缩

(三)对细胞外Ca2+的依赖性

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二、心动周期与心脏的泵血过程(一)心动周期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脏的机械活动周期。

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心缩期:心室的收缩心舒期:心室的舒张特点:①心动周期时程的长短与心率有关②心率快慢主要影响舒张期③心率加快,不利于心肌休息和心室充盈心率心动周期心缩期心舒期0.351.151.50.81500.40.300.500.250.15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心室压力心室容积房室瓣动脉瓣血流方向时间0.80s1.等容收缩期2.快速射血期3.减慢射血期4.等容舒张期5.快速充盈期6.减慢充盈期升高升高下降下降下降下降不变缩小缩小不变增加增加关闭关闭关闭关闭开放开放关闭开放开放关闭关闭关闭无射入动脉射入动脉无流入心室流入心室0.06s0.10s0.14s0.08s0.11s0.21s(二)心脏泵血过程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三、心脏泵功能的评定(一)心脏的输出量1.每搏输出量及射血分数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一次收缩所射出的血液量。生理意义:心功能的基础参数。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舒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生理意义:评价心脏射血能力。

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

每分输出量:

心指数:安静和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生理意义:用于评定不同个体的心功能。(二)心脏做功量动能和压强能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

×心率等长自身调节异长自身调节‖‖前负荷、后负荷、心缩能力↓四、心脏泵功能的调节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前负荷对博出量影响-异长自身调节

剩余血量:心缩力↓→剩余量↑前负荷V血回流速:大V压>房压→回流速、量↑充盈时程:心率↓→舒张期↑→充盈量↑

前负荷↑→心肌初长度↑→肌缩力↑→搏出量↑异长自身调节:

这种不需要神经和体液因素参与,只是通过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变化而引起心肌细胞收缩强度的变化过程。特点:调节范围小生理意义:

能精细调节每搏输出量。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2.后负荷对博出量影响临床:动脉血压持续升高→心肌收缩↑→心肌肥厚(失代偿)→泵血功能↓→左心衰竭心室剩余血量↑搏出量↓射血期缩短,射血速度↓后负荷↑(大动脉压)后负荷↑→搏出量↓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3.心肌收缩能力对博出量影响-等长自身调节等长自身调节:指心肌在前、后负荷不变,而改变肌缩程度、速度和张力等方面,实现调节每搏输出量的内在特性。★受神经、体液及药物的影响如:收缩能力↑:去甲肾上腺素+β受体→心缩力↑。收缩能力↓:乙酰胆碱+M受体→心缩力↓。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4.心率的调节

心率最适宜时,博出量最大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五、心脏泵功能的储备最大输出量:心脏每分钟射出的最大血量心泵功能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又称心力储备意义:反映心脏的健康程度、心脏泵血功能。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六、心音和心音图心音心动周期中,由于心肌收缩和舒张、瓣膜启闭、血流冲击心室壁和大动脉壁等因素引起的机械振动所产生的声音称为心音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心音图: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心音的组成和特点第一心音第二心音

标志心室收缩开始心室舒张开始

主要成分房室瓣关闭音主动脉瓣关闭音最佳听诊部位心尖部心底部

特点低、长高、短

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一、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一)血流量与血流速度1.血流量:在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横断面的血量,也称为容积速度。2.血流速度: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线速度,即一个质点在血流中前进的速度。第四节血管生理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二)血流阻力总外周阻力: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遇到的各种阻力之和。外周阻力:血液在小血管(主要指小动脉和微动脉)内流动时遇到的阻力。血流阻力=8Lη/πr4,L为血管长度,η为血液粘滞性,r为血管半径(三)血压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血壁的侧压力。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动脉血压的形成

二、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一)动脉血压①血管内有足够量的血液充盈(物质基础)②心脏射血(条件)1/3动能、2/3势能③外周阻力动力>阻力④大动脉弹性贮器作用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动脉血压及正常值(以肱动脉血压为准)

正常值:收缩压:100-120mmHg(13.3-16.0kPa)

舒张压:60-80mmHg(8.0-10.6kPa)

脉搏压

=收缩压-舒张压正常值:

4.0~5.3kPa(30~40mmHg)

平均动脉压

=舒张压+1/3脉搏压正常值:13.3kPa(100mmHg)

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每搏出量↑→血压↑→收缩压↑(明显)收缩压反映搏出量(2)心率↑→血压↑→舒张压↑(明显)(3)外周阻力↑→血压↑→舒张压↑(明显)舒张压反映外周阻力(4)大动脉管壁弹性↓→脉压↑(5)循环血量/血管容积的比例改变

3.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小结: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收缩压舒张压脉压Bp搏出量(明显)心率(明显)外周阻力(明显)大A弹性(明显)有效血量(明显)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二)动脉脉搏动脉脉搏:

随着心脏的舒缩,大动脉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的波动,这种压力变化可引起动脉管壁起伏搏动,称之为动脉脉搏。动脉脉搏是能量传递的表现而非血流速度。

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动脉脉搏的波形(视描记的方法和部位不同而异)一般包括两个组成部分:(1)上升支:

心输出量、射血速度、外周阻力、大动脉的可扩张性(弹性)(2)下降支:分为前段、降中波(降中峡)、后段下降支的形态可大致反映外周阻力的高低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三、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静脉的舒缩可有效地调节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一)静脉血压1)外周静脉压:各器官或肢体的静脉血压2)中心静脉压:胸腔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中心静脉压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心脏射血能力↑中心静脉压↓静脉回流速度↑中心静脉压↑

测量中心静脉压意义:1.反映静脉回心血量和心脏功能状态2.控制补液量与补液速度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静脉回流血量↑(2)心肌收缩力心缩力↑→静脉回流量↑(3)体位改变卧----立→静脉回流量↓(4)骨骼肌的挤压促进血液回心(5)呼吸运动促进血液回心

(二)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四、微循环(一)组成微A后微A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二)微循环的血流通路

名称血流通路血流特点作用迂回通路微A→后微A→Cap.前括约肌血流缓慢物质交换

直捷通路微A→后微A→通血Cap.血流速较快利血回流

A-V短路微A→A-V吻合支→微V随温度变化调节体温→真Cap.网→微V主要场所→微V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五、组织液和淋巴液组织液是细胞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中介。(一)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回流)血浆组织液(生成)

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有效滤过压=生成压-回流压

=(毛细血管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有效滤过压>0→组织液生成(动脉端)有效滤过压<0→组织液回流(静脉端)

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二)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主要因素生成量回流量例症毛细血管压↑↑↓炎症、充血性心功不全等所致的水肿血浆胶体↑↓营养不良、肾炎等渗透压↓血浆蛋白↓所致水肿淋巴回↑↓丝虫病、癌症等流受阻使受阻部位远端水肿毛细血管↑↓过敏、细菌感染通透性↑所致的局部水肿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三)淋巴液及其回流

组织液中的10%进入毛细淋巴管,即成为淋巴液。淋巴回流的重要生理意义:1.回收血浆蛋白;2.可协助消化管吸收营养物质;3.调节体液平衡,清除组织异物,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等。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五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一、神经调节(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1.心脏的神经支配(1)心交感神经:兴奋心交感神经: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β-受体结合,可导致正性变时作用、正性传导作用、正性变力作用。(2)心迷走神经:抑制心迷走神经:递质为乙酰胆碱,M-受体结合,导致负性变时作用、负性传导作用、负性变力作用。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2.血管的神经支配(1)缩血管神经纤维(交感神经纤维)

分布:绝大多数血管(几乎所有血管平滑肌都受交感缩血管N支配,绝大多数血管只接受交感缩血管N的单一支配)。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受体:α(主)、β作用:α受体→血管缩>β受体→血管舒特点:①调节血压作用大②持续发放紧张性冲动: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2)舒血管N

交感舒血管N副交感舒血管N脊髓背根舒血管N

分布骨骼肌血管软脑膜、消化腺

递质AChAchP物质或组胺受体MM作用血管舒血管舒局部血管舒特点①不参与血压调节①不参与血压调节轴突反射②平时无作用②参与调节局部血流③与情绪、运动有关外生殖器血管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二)心血管中枢1.延髓最基本中枢2.延髓以上中枢大脑小脑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压力感受器反射(1)动脉压力感受器

部位:颈A窦和主A弓血管外膜下。适宜刺激:血压改变时对血管壁的牵张。(2)传入神经

①窦神经(加入舌咽神经)。②主动脉神经(加入迷走神经)。(三)心血管反射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3)反射效应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窦弓反射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4)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生理意义:使动脉血压保持相对稳定。反射特点:①是负反馈调节过程。(双向)②经常起作用;对血压迅速变化敏感。

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性反射适宜刺激:血液中缺O2、CO2分压过高、H+浓度过高、失血、动脉血压过低。传入神经: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特点:a.平时主要调节呼吸运动,对心血管活动不起明显的调节作用。b.升压,无降压效应。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3.心肺感受器反射机械牵张:血压↑、血容量↑化学物质:PG、缓激肽、药物(藜芦碱)↓心肺感受器兴奋↓血压↓意义:维持体液量相对稳定。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二、体液调节(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释放机制:肾血压降低;小管液Cl-、Na+浓度降低生理作用:ATI:不具有活性ATII:收缩血管促进醛固酮释放促进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强渴觉,导致饮水行为ATIII:缩血管:效应仅为ATII的10~20%促进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和释放醛固酮效应强于ATII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来源肾上腺髓质

肾上腺髓质对心脏的作用与β1受体结合心率↑心缩力↑心输出量↑与β1受体结合心缩力↑心输出量↑但在整体通过减压反射使心率↓对血管的作用与α受体结合皮肤、内脏血管收缩与β2受体结合骨骼肌血管舒张血流重新分配与α受体结合除冠脉外全身各器官血管收缩外周阻力↑、血压↑临床应用强心剂升压药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三)血管升压素(VP)1.合成和储存:合成: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储存:经下丘脑-垂体束到达垂体后叶贮存,必要时释放入血2.作用

1)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2)收缩血管3)提高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敏感性

正常情况下,血管加压素在血压调节中不起重要作用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四)血管活性物质1.舒血管物质:前列环素(PGI2)内皮舒张因子(NO)2.缩血管物质内皮缩血管因子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五)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

血浆激肽释放酶高分子量激肽原缓激肽氨基肽酶低分子量激肽原赖氨酰缓激肽(胰激肽或血管舒张素)腺体激肽释放酶血管舒张素和缓激肽的作用:强烈的舒血管作用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六)心钠素合成:由心房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多肽释放刺激:心房壁受牵拉作用:抑制肾对钠的重吸收,有强大的排钠利尿作用抑制肾素及醛固酮的分泌直接舒张血管降低心搏出量和心率(七)阿片肽

b-内啡肽:通过中枢作用,使交感神经活动减弱,

心迷走神经活动增强

阿片肽:可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和降低心肌收缩力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八)组织胺由肥大细胞释放作用:强烈的舒血管作用增加毛细血管和微静脉的通透性

(九)前列腺素在多数组织中,前列腺素能舒张血管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一、冠脉循环(一)解剖特点心肌的血液供应来自左右冠状动脉小分支垂直穿入心肌,在心内膜下层分支成网(这种分支方式使冠脉血管在心肌收缩时易受压迫)毛细血管十分丰富(毛细血管数:心肌纤维数=1:1)冠脉侧支较细小(易致心肌梗死)第四节器官循环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6章循环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途径短,血流快血压较高血流量大(中等体重的人,总冠脉血流量约为225ml/min,占心输出量的4~5%)平静时动-静脉血含氧量差大(动脉血流经心脏后,65~75%的氧被心肌摄取)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