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省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度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辽宁省省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度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辽宁省省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度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辽宁省省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度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辽宁省省六校协作体2021-2022学年度高二年级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慎独"是儒家之为儒家的一个重要思想符号。

"慎独"之"慎",本义是"谨",又有"诚"之义。而

"独"则与群相对,意为孤处。"慎独”强调的是,即使在无

人知晓、没有监督的"闲处",亦即私密情境下,君子依然应

怀有敬畏之心,严格自律,克己复礼。

生活中有群居与独处两种生存场景,这也就带来了两类伦理空

间,前者是群处而公开的(人前),后者则是独处而隐秘的

(人后)。群居空间的公共生活,因有礼法的外在制约,且处

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严密监视下,加之曾子时代,社

会充满"求闻""求名"的冲动,奉法守礼、循规蹈矩之外,

又或"巧言令色",而刻意"著其善";而"闲处”则大为不

同了,礼法未及,"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又未达,这不啻于

一个无拘无束、可恣意妄为的“自由天地",此时君子或会自

律,而小人就恣肆了。曾子所倡导的"慎独",以突出的“闲

居"自持自守,使独处亦如群居一样,这就消解了私人之境的

道德风险,从而化独入众,扬弃群、独之异,又超越两者之

别,消融"群一独"的分裂与异化,弥合公、私伦理空间的冲

突,从而实现“吾道一以贯之”的伦理圆融。

慎独之独,除了上述“闲居"的私处或说私人空间之意外,还

指意念的隐秘之境。在此只有意念自感的隐微之境,曾子亦如

"闲处"一样要求"慎独",其意涵朱子有深切的阐释:”他

人所不及知而已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所谓

"审其几",即不能因己"独知"而忘乎所以,或着意伪饰,

或刻意扭曲。相反,应戒惧审视,精诚其意,一念之际,即必

须存诚而去伪,即如曾子所强调的"欲正其心者,先诚其

意",追求真诚而纯粹,在灵魂深处"正心直内”。

在"独知"之境讲求"慎独",仍然是很难的。因为如果说

"闲居"已属私秘,而"独知"的"念虑"之际,则是更进一

步的"独",是隐之又隐的形而上秘境。它的难以言传,显然

是外界不易窥知的,当然也是很难监察的。因此,这种情境下

的"慎独",相较于"闲居"就难上加难,因为它触及了他人

无法感知的隐微。季札挂剑之动人,正因为他坚决践行自己内

心的许诺,是完全自愿、自觉而自由的,真正表现出绝对的诚

信,充分显现了高度的精神自律和灵魂纯一。曾子的“吾日三

省吾身",以及他的绝对的"守约",就反映并印证了这一精

神自律。

(摘编自马爱菊《曾子的“慎独"》)

材料二:

"慎独”作为儒家对君子修身的道德要求,目的在于“求

道",服务于当时的体制和礼仪规范,带有时代局限性。而主

体性道德人格同样具有时代的特色,并且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和

责任。"主体性道德人格具有彻底消解与根绝封建专制主义的

历史责任……也担负着超越世俗化、商业文化、消费文化、大

众文化的肤浅、平庸、单向度、感官刺激、对精神境界追求的

缺失等的价值追求。"主体性道德人格与"慎独”思想具有高

度的契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道德人格的主体性是人作为道德主体的规定性特征。其中,自

觉性是主体性的首要要求,体现着道德个体在道德认知、道德

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以及道德行为方面的自主性。同

样,"慎独”思想也蕴含着自觉性的要求。《礼记•中庸》说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即要求人在独处时要"慎隐""慎

微",再隐蔽、再细微的地方也要"慎之又慎""无处而不

谨”,能够自觉按照道德要求审慎行事。

(2)..

成为一个自由的具有良好道德人格的主体,其前提是人作为独

立个体而存在,不依附于任何外在事物。这种独立不仅表现在

外显的行为,还可以表现为一种内隐的心理活动。道德人格的

独立性指向,要求道德个体能够保持思想自由,能够独立判

断,并为自身的道德选择负责。"慎独”思想亦是如此,无论

是"独处",还是"独知",都强调了道德个体独立观察、独

立审思自身行为和内心活动的要求。

(3)自省视角

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需要道德主体能够自察自省,用批判的

眼光来看待自己,于外时刻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有悖于道德规

范和道德要求,于内反省自己内心是否依然秉持人生价值理

想。"慎独"思想强调"己之所不闻不睹"以及"人之所不闻

不睹”两种情况,我们都要谨慎对待。

(4)自由目标

主体性道德人格和"慎独”思想的最终目标就是达到内心的真

诚自由。当道德规范和要求不再单纯依靠外在的约束,而变成

内化于心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自觉,才能够达到相对的道德自

由。"慎独”思想要求人既要在独处时"慎其闲居之所为",

又要对"人所不知而已所独知之地"谨慎对待,时刻戒慎恐

惧,以防止违道的意念和行为出现。

(摘编自李文丽、孙峰《"慎独"思想与道德人格主体性的培

养》)

【注】季札挂剑: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出使北方,来到徐

国拜访国君,国君对季札的佩剑赞不绝口,流露出喜爱之情。

季札决定在出访任务完成后,将宝剑赠给徐国国君。可是,当

季札的出访行程结束时,徐国国君已经去世。季札来到徐国国

君墓前祭奠,并解下佩剑,将它挂在墓旁的树上。

L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0

(3分)

A.曾子的"慎独”主张,主要是针对在礼法未及、社会舆

论监督又未能到达的"闲处”存在小人恣肆妄为的道德风险。

B.季札挂剑的故事表现出季札在意念深处对修身的追求和

对至善的企慕,显现出高度的精神自律和灵魂纯一,因而动

人。

C."慎独"是儒家的重要理念,它对君子修身提出具体要

求,强调在闲居独处、无人监督时应自觉遵守道德准则。

D.当道德规范和要求不再依靠外在的约束,而是变成内化

于心的人生理想和道德自觉时,人才能够达到内心的真诚自

由。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0(3

分)

A."独知"比"独处"更隐秘,更无法监督,对人的道德

修养要求更高,因而在"独知"中"慎独",是"慎独"的更

高境界。

B."慎独"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追求,虽然世殊时异,它并

没有过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仍具有积极意

义。

C.当代人养成主体性道德人格,可以从朱熹"他人所不及

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的观点中得到借

鉴和启示。

D.主体性道德人格强调道德行为的实践源于内心的真诚,

"慎独”强调心怀敬畏,严格自律,克己复礼,两者的本质是

不同的。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中关于"慎

独”论述的一项是0(3分)

A.《后汉书》记载,有人给杨震送礼,杨震拒收。对方

说:"暮夜无知者。"杨震答日:"天知,神知,我知,子

知。何谓无知!"

B.诸葛亮一生谨慎,可在任用马谡这件事上出现失误,导

致街亭失守,给蜀汉的北伐大业带来了不利影响。

C.明代大学士徐溥自幼天资聪明,在私塾读书时,从来都

不苟言笑"也性格沉稳,举止老成,在朝为官多年,政绩卓

著。

D.鲁迅年少上学时,某日因故迟到,老师寿镜吾先生告诫

他:"以后要早到!"鲁迅便在书桌上刻下一个“早"字来警

醒自己。

4.请仿照材料二第(3)(4)处的小标题,给(1)(2)两处各拟

一个四字短语的小标题。(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口(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采薇(节选)

鲁迅

这半年来,不知怎的连养老堂里也不大平静了,一部分的老头

子,也都交头接耳,跑进跑出的很起劲。只有伯夷最不留心闲

事,秋凉到了,他又老的很怕冷,就整天的坐在阶沿上晒太

阳,纵使听到匆忙的脚步声,也决不抬起头来看。

然而这不平静,却总是滋长起来,烙饼不但小下去,粉也粗起

来了。养老堂的人们更加交头接耳,外面只听得车马行走声,

叔齐更加喜欢出门,虽然回来也不说什么话,但那不安的神

色,却惹得伯夷也很难闲适了:他似乎觉得这碗平稳饭快要吃

不稳。

十一月下旬,叔齐照例一早起了床,要练太极拳,但他走到院

子里,听了一听,却开开堂门,跑出去了。约摸有烙十张饼的

时候,这才气急败坏的跑回来,鼻子冻得通红,嘴里一阵一阵

的喷着白蒸气。

"大哥!你起来!出兵了「’他恭敬的垂手站在伯夷的床前,

大声说,声音有些比平常粗。

伯夷怕冷,很不愿意这么早就起身,但他是非常友爱的,看见

兄弟着急,只好把牙齿一咬,坐了起来,披上皮袍,在被窝里

慢吞吞的穿裤子。

"我刚要练拳,"叔齐等着,一面说,”却听得外面有人马走

动,连忙跑到大路上去看时一一果然,来了。首先是一乘白彩

的大轿,总该有八十一人抬着罢,里面一座木主,写的是‘大

周文王之灵位’;后面跟的都是兵。我想:这一定是要去伐纣

了。现在的周王是孝子,他要做大事,一定是把文王抬在前面

的。看了一会,我就跑回来,不料我们养老堂的墙外就贴着告

-〃

不...

伯夷的衣服穿好了,弟兄俩走出屋子,就觉得一阵冷气,赶紧

缩紧了身子。伯夷向来不大走动,一出大门,很看得有些新

鲜。不几步,叔齐就伸手向墙上一指,可真的贴着一张大告

示:

"照得今殷王纣,乃用驿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

离遢其王父母弟。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

声,怡说妇人。故今予发,维共行天罚。勉哉夫子,不可再,

不可三!此示。"

两人看完之后,都不作声,径向大路走去。只见路边都挤满了

民众,站得水泄不通。两人在后面说一声"借光",民众回头

一看,见是两位白须老者,便照文王敬老的上谕,赶忙闪开,

让他们走到前面。这时打头的木主早已望不见了,走过去的都

是一排一排的甲士,约有烙三百五十二张大饼的工夫,这才见

别有许多兵丁,肩着九旅云罕旗,仿佛五色云一样。接着又是

甲士,后面一大队骑着高头大马的文武官员,簇拥着一位王

爷,紫糖色脸,络腮胡子,左捏黄斧头,右拿白牛尾,威风凛

凛:这正是“恭行天罚”的周王发。

大路两旁的民众,个个肃然起敬,没有人动一下,没有人响一

声。在百静中,不提防叔齐却拖着伯夷直扑上去,钻过几个马

头,拉住了周王的马嚼子,直着脖子嚷起来道:"老子死了不

葬,倒来动兵,说得上‘孝‘吗?臣子想要杀主子,说得上

X二'吗?……"

开初,是路旁的民众,驾前的武将,都吓得呆了;连周王手里

的白牛尾巴也歪了过去。

但叔齐刚说了四句话,却就听得一片哗啷声响,有好几把大刀

从他们的头上砍下来。

"且住!"

谁都知道这是姜太公的声音,岂敢不听,便连忙停了刀,看着

这也是白须白发,然而胖得圆圆的脸。

"义士呢,放他们去罢!”

武将们立刻把刀收回,插在腰带上。一面是走上四个甲士来,

恭敬的向伯夷和叔齐立正,举手,之后就两个挟一个,开正步

向路旁走过去。民众们也赶紧让开道,放他们走到自己的背后

去。

到得背后,甲士们便又恭敬的立正,放了手,用力在他们俩的

脊梁上一推。两人只叫得一声"阿呀",跄跄踉踉的颠了周尺

一丈路远近,这才扑通的倒在地面上。叔齐还好,用手支着,

只印了一脸泥;伯夷究竟比较的有了年纪,脑袋又恰巧磕在石

头上,便晕过去了。

【注】鲁迅创作于1935年12月,故事的主人公叔齐和伯夷

是商代小国孤竹国的公子,他们在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决定不吃

周朝的粮食,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

文本二:

《故事新编》有哪些不同于其他传奇体小说的特点?这指的是

鲁迅实现传奇体小说艺术特性的创新经验。人物语言须有谈

资,而谈资与场面又相关。《故事新编》善写场面,场面中的

人物就某话题各抒己见,语言的魔力由此发挥。谈资多来自典

籍。比如《理水》写大禹走后,京师日渐好转了,老百姓聚居

在一起谈论大禹功绩、大禹何人,《随巢子》-《古岳读经》

里大禹化为熊、大禹如何捉无支邪等传说成为谈资。人物出场

还带出典籍所属背景,增加信息、丰满情节。如《非攻》中子

夏的徒弟公孙高、学生耕柱子、曹公子、管黔敖、公输般等,

这些人物连带着引出行义、送天下、钩拒、木鹊等历史事件的

背景。还有叙述者对人物的描绘和对现场情境的议论等,也巧

妙借自典籍语汇。如《奔月》中描写后羿拉弓射月形容为"眼

光直射,闪闪如岩下电"。"岩下电"来自《世说新语•容

止》有"裴令公目王安丰,眼烂烂如岩下电"。如果单有浓郁

的古代典籍色彩,至多是古色古香,《故事新编》的奇幻色彩

是在蕴含典籍因素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者语言中,又明显地夹杂

现代语词。如《奔月》中女乙(对后羿)说:"有人说老爷还

是一个战士",女辛说:"有时看去简直好象艺术家"。"战

士"、"艺术家”等是地道的当代人用语,放到传说中的后羿

嫦娥,顿生奇幻感。由此,古代典籍所带有的斑斑锈迹,与充

满现代气息的人物语言的结合产生了奇幻色彩。

(摘编自刘俐俐《鲁迅〈故事新编〉故事与小说的人类学思

考》《文艺理论研究》)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

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就以养老堂的不大平静展开情节,既与下文

伯夷的不问闲事形成对比,又为后文矛盾激化预设了伏笔。

B.叔齐不安的神色让伯夷觉得养老堂的安稳日子即将结

束,表现出一味追求闲适安逸的伯夷的微妙的心理变化。

C.文中写大路两旁的民众不动不响,以静写动,体现出现

场气氛的紧张,为下文叔齐、伯夷拦阻周王做了反衬。

D.鲁迅描写甲士们对叔齐、伯夷前后态度的变化、前后

两次"立正"及"挟""推"等行为,于幽默中显讽刺。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众”在文中多次出现,构成了人物活动的社会环

境,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表现出他们追随周天子伐纣的积极

态度。

B.姜子牙因其二人阻拦周王出兵伐纣而称其为"义

±",从中可以看出姜子牙对周王的出兵伐纣的举措也是不认

可的。

C.鲁迅先生描写的叔齐、伯夷"不食周粟"举动与朱自

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所为,都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

节。

D.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在命名上同刘义庆的"世

说新语"有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隐含了推陈出新的独特意

味。

8.请赏析文本一中的画线句。(4分)

9.文本二指出了传奇体小说艺术特性,请结合文本一进

行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王橄,字巨川,凤翔虢县人。橄性倜傥弱冠举进士不第乃

入终南山读书涉猎孙吴泰和中复下第诣阙上书谕当世急务金主

俾给事缙山元帅府寻用元帅高琪荐,特赐进士出身,授副统

军,守涿鹿隘。太祖将兵南下,橄廛战三日,兵败见执,将戮

之,神色不变,太祖问日:"汝曷敢抗我师,独不惧死乎?"

对日:"臣以布衣受恩,誓捐躯报国,今既债军,得死为

幸!"帝义而释之,授都统,佩以金符。从大军破紫荆关,军

次雄州。

甲戌,授宣抚使,兼行尚书六部事。从太傅猛安率兵南

征,下古北口,攻蓟、云、顺等州,所过迎降,得汉军数万,

遂围中都。乙亥,中都降。橄进言日:"国家以仁义取天下,

不可失信于民,宜禁虏掠,以慰民望。"时城中绝粒,人相

食,乃许军士给粮,入城转索,故士得金帛,而民获粒食。

时河间、清、沧复叛,帝命横讨之,复命驸马李秃分蒙古

军、汉军三千属橄,遂复河间,得军民万口。字秃恶其反复,

欲尽诛之,橄解之日:"驱群羊使东西者,牧人也,羊何知

哉!歼其渠魁足矣。释此辈,迁之近县,强者使从军,弱者使

为农,此天之所以畀我也,何以杀为「’俱得全活。

帝命总括归附工匠之数,将俾大臣分掌之。太师阿海具列

诸大名以闻,帝日:”王室抚可任是职。"遂命撤掌之。时都

城庙学,既毁于兵,橄取旧抠密院地复创立之,春秋率诸生行

释菜礼,仍取岐阳石鼓列房下。

癸巳,奉命持国书使宋。至宋,宋人甚礼重之,即遣使以

金币入贡。橄前后凡五往,以和议未决,隐忧致疾,卒于南。

宋人重赠之,仍遣使归其柩,葬于燕。

(节选自《元史•王橄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橄性倜傥/弱冠举进士/不第乃入终南山读书/涉猎孙吴/

泰和中/复下第/诣阙上书/谕当世急务/金主俾给事缙山元帅府

/

B.橄性倜傥/弱冠举进士不第/乃入终南山读书/涉猎孙吴/

泰和中/复下第/诣阙上书/谕当世急务/金主俾给事缙山元帅

府。

C.橄性倜傥/弱冠举进士/不第乃入终南山/读书涉猎孙吴/

泰和中/复下第/诣阙上书谕/当世急务/金主俾给事缙山元帅

府。

D.橄性倜傥/弱冠举进士不第/乃入终南山/读书涉猎孙吴/

泰和中/复下第/诣阙上书谕/当世急务/金主俾给事缙山元帅

府。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

项是(3分)

A.县,地方行政区划名。始于春秋时期,秦统一六国

后,确立郡县制,县隶属于郡。

B.布衣,代指平民。"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古代平

民只能穿布制衣服,不能穿丝绸衣服。

C.乙亥,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法是中国传统纪年方

式。干支是天干地支的总称。"甲戌"也属于该种纪年法。

D.释菜礼,是我国古代学生和老师初次见面时的一种礼

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拜师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橄视死如归,得到重用。身为金国副统军,他与元太

祖激战三天,后兵败被俘,临死神色不变,言辞慷慨;元太祖

欣赏他的忠义,任命他为都统。

B.王橄积极进言,造福民众。他曾进言应对百姓施行仁

义,禁止抢掠,又以有效的措施解决了百姓缺少粮食的问题。

C.王撤宅心仁厚,为民担保。驸马季秃认为河间民众反复

无常,收复河间后想要将那里的人全部杀死,王橄劝阻并立下

文书做担保,使百姓得以存活。

D.王橄重视教育,为国捐躯。他曾修复在战争中毁坏的文

庙学校;奉命出使南宋时,因议和未果多次往复于宋、元间,

终因过度劳累,死于南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时城中绝粒,人相食,乃许军士给粮,入城转案,

故士得金帛,而民获粒食。(4分)

(2)驱群羊使东西者,牧人也,羊何知哉!歼其渠魁足

矣。(4分)14.作为元廷的使臣,王橄受到了南宋人的礼遇

敬重,这种礼遇敬重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江城子①

苏轼

前瞻马耳九仙山②。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③,真个是

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

年。莫忘使君④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注)①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冬天。之前苏

轼因与变法派政见不合自求外放到杭州做官,后又请求调任密

州,此词是他于密州为官两年即将离任时所作。②马耳、九仙

山:密州(今山东诸城)周围风景秀丽的山峰。③高台:旧称北

台,后来苏轼改其名日"超然台"。④使君:指作者自己。

15.下例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开头"前瞻"三句,描写的是眼中实景,写作者登

台远望,马耳山九仙山连绵起伏,耸入云间。

B.本词下片"小溪”三句写了这样的场景:溪畔鸥鹭安静

地聚在一起,偶或翩翩飞离,犹如点点轻烟。

C.词的结尾"垂柳下,矮槐前”两句描写的是作者曾经娱

乐歌笑之处,含蓄地表达了虚度光阴的懊恼。

D.本词是作者在即将离任密州时所作,既有对密州风物的

描写,同时也寄寓了词人的人生感慨。

16.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通过比喻和侧面烘托表现

月光洁白明亮的诗句是:

(2)《将进酒》中""两句是诗人酒后的狂言,

也是酒后的真言;是诗的豪放,更是诗人的愤激。

(3)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

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小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0题。(9分)

泪水抱怨化解不了愁苦,伤春悲秋翻越不过泥泞,与其困

顿挣扎,不如心向阳光,冲出阴霾。有些抵达,难免艰险,有

些风浪,难免迂回,历尽波折终会停泊靠岸,唯有直面才能扬

帆远航。无数次奔跑,无数次跌倒,唯有此次让我倍感坚强;

无数次出发,无数次归家,唯有此次让我热泪盈眶。万家灯火

总有一盏给我温暖,浩瀚星河总有一颗予我希望,感动于心,

感激于情。

我们祈祷和平,幸运的是,我们生在一个和平的时代;我

们崇尚伟大,可贵的是,我们生在一个伟大的国家。成长在改

革开放时期的我,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

和中国人民是如此伟大,全体同胞数十年如一日地艰苦奋斗,

让我们的祖国走向繁荣富强,人民迈向共同富裕,为世界的和

平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感谢亲爱的祖国,感谢党和政府,

()O

感谢亲爱的家人们,与我一起经历风雨,见证岁月,安放

我所有的是你们的遥遥相伴,陪我越过层层山丘;是你们

的默默守护,带我跨出丛丛荆棘。感谢亲爱的伙伴们,有一种

浪漫叫并肩作战,有一种纯粹叫全力以赴,有一种果敢叫奋不

顾身,回首此间,满是静水流深的情义和雷霆万钧的担当。感

谢亲爱的同事们,虽然分别已久,你们的真挚鼓励和持续坚

守,让我们始终—,艰难征程—,赤诚初心感谢所有关

心我的你和你们,就算素未谋面,你们的浓浓情意、切切问候

和深深祝福,如一道彩虹,斑斓了坎坷路途上的一隅天空。

----孟晚舟回国感言节选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喜乐苦悲休戚与共波澜壮阔地久天长

B、世态炎凉风雨同舟波澜不惊历久弥坚

C、喜乐苦悲风雨同舟波澜壮阔历久弥坚

D、世态炎凉休戚与共波澜不惊地久天长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语序不当,请改成对偶句,最恰当的

一项是()(3分)

A、有些风浪,难免迂回,唯有直面才能扬帆远航;有些

抵达,难免艰险,历尽波折终会停泊靠岸。

B、有些风浪,难免艰险,唯有直面才能扬帆远航;有些

抵达,难免迂回,历尽波折终会停泊靠岸。

C、有些抵达,难免迂回,历尽波折终会停泊靠岸;有些

风浪,难免艰险,唯有直面才能扬帆远航。

D、有些抵达,难免艰险,历尽波折终会停泊靠岸;有些

风浪,难免迂回,唯有直面才能扬帆远航。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正是那一抹绚丽的中国红,照亮我人生的至暗时刻,

燃起我心中的信念之火,引领我回家的漫长路途。

B、燃起我心中的信念之火,引领我回家的漫长路途,照

亮我人生的至暗时刻,正是那一抹绚丽的中国红。

C、正是那一抹绚丽的中国红,燃起我心中的信念之火,

照亮我人生的至暗时刻,引领我回家的漫长路途。

D、燃起我心中的信念之火,照亮我人生的至暗时刻,引

领我回家的漫长路途,正是那一抹绚丽的中国红。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小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1------22题(11分)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修身",他主张并践行的做人要

做君子、不做小人,成为儒家对后世的遗嘱。只要是中国人,

即使不通文墨,甚至目不识丁,①—,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

小人。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

嘱。

其实,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是"②,但一辈子下来,治

国、平天下的目标不但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

弹琴。十余年奔走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并无成效。回来一

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最后,他唯一能

抓住的,只有修身。因此,他真正实践了的可让别人信赖的结

论,也只有这一条。"修身"本是他规划的起点,没想到,竟

变成了终点。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是永恒的终点。

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③

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它使多数

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然后见贤思齐,产生对

高山景行的向往。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身"、锻铸人格的过

程,而“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肯定名不副实。

总之,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及现代青年一代思想品德教

育具有深远意义的包含个人修身的具体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儒家

文化不可或缺的孔子的修身之道是一套完整科学的儒学思想体

系。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

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

分)

①②③

22、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长句改成四个短句,要求用"孔子

的修身之道"作为首句的开头,保持原意,语句通顺,语意连

贯,符合逻辑,可以调整语序,增删个别词语。(5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

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怜悯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

个人只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助共存。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

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l.D(3分)(依据材料二,”不再依靠外在的约束"过于

绝对。)

2.D(3分)("两者的本质是不同的"有误。)

3.A(3分)(B谈的是用人失误;C是总体介绍;D说的

是鲁迅接受老师批评,坚决改正缺点。)

4.(4分)(1)自觉要求(2)独立指向(超字的零分。

每点2分,第一点关键词"自觉"第二点关键词"独立"。

5(6分)①首先明确"慎独"的内涵;②然后将“群居"

与"闲处”进行对比,阐述慎独的意义;③接着更进一层,把

"闲处"拓展到"独知",论证"独知"之境中慎独的价值。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

6.B(B项,说伯夷"一味追求闲适安逸”是夸大其词,曲

解了人物形象)

7.D(A项,作者并没有在文中表现民众积极伐纣的态

度。B项,姜子牙称其为义士并不能推出他反对周王出兵这个

结论。C项,本文所表现的并非夷齐的民族气节,而是表现两

人的不知变通)

8.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叔齐的率性而为;(2

分,手法1分,分析1分)通过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叔齐

的心直口快、忠勇(义)。(2分,手法1分,分析1分)

9.①《采薇》善写场面,场面中的人物就某话题各抒己

见,语言的魔力由此发挥。《采薇》中伯夷和叔齐拦截周王的

场面描写中,叔齐质问周王伐纣的行为是否符合"仁"和

"孝"发挥了语言的魔力,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②人物出场带出典籍所属背景,增加信息、丰满情节,

《采薇》中伯夷和叔齐的出场连带着引出周王伐纣等历史事件

的背景。

③叙述者的语言巧妙借用典籍语汇,如"上谕"、"恭行

天罚"、"木主”等词即是典型的典籍语汇(举一例即可)。

④在蕴含典籍因素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者语言中明显地夹杂现代

语词,如"借光""立正""白蒸汽"等词语(举一例即

可)。(6分,答出三点就可。每点2分,指出艺术性,并且

结合文本一加以佐证)

10.B;"不第"指科举考试不中,"举进士不第"表意完

整,应在其后断开,排除A、C两项。"入终南山""读

书",是王橄落第后的行动,二者的主语都是“王橄"且同时

发生,而"涉猎孙吴"是王橄"入终南山"后读书的具体内

容,故应该在“读书"后断开,排除D项。

11.B"平民终身只能穿布制衣服,不能穿丝绸衣服"说法

不准确。据汉朝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

后衣丝。"可知汉朝平民百姓活到八九十岁时可以穿丝绸衣

服,但在这以前,只能穿布衣。

12.C或者D或者CD都给满分;"终因过度劳累,死于

南宋"说法错误。由原文可知,王橄离世的原因是"和议未

决,隐忧致疾"。

13.(1)当时,中都城中粮食断绝,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

于是(王橄)允许军士供给粮食,进城转卖,因此军士获得金

钱,而百姓获得粮食。

(2)驱赶群羊使它们向东向西(移动)的,是牧羊人,羊知道

什么呢!处死河间地方的首领就足够了。

(1)相食:人吃人。给:供给。果:卖粮。

(2)东西:方位名词做状语,向东向西。渠魁:首领。判

断句:驱群羊使东西者,牧人也。

14.①王橄奉命持国书到达南宋后,南宋朝廷当即派遣使臣

携带金币入朝进贡;②王橄死后,宋人为他妥当安排后事,除

了送葬的礼品,还专门派遣使臣将他的灵柩送回燕京埋葬。

(答出一点2分,两点3分)

参考译文

王橄.字巨川,凤翔虢县人。王橄天性洒脱不拘.20岁考

进士不中,于是进入终南山读书,涉猎孙子、吴起兵法。泰和

年间,考进士再次落榜,到朝廷上书,论说当时国家的紧要事

务。金朝皇帝让王橄到缙山元帅府供职。不久因元帅高琪的推

荐,(朝廷)特别赐予他进士出身,任命他为副统军,让他守

卫涿鹿隘口。太祖率军南下,王橄激战三天,战败被捕,准备

处死他,王械神色不变,太祖问他:"你怎么敢抗拒我军,难

道不怕死吗?"王橄回答说:"我以一介布衣受皇上恩惠,发

誓以死报效国家,如今既然已经战败,能够死是我的荣幸!"

太祖认为他忠义有气节而释放了他,任命他为都统,佩戴金

符。随大军攻破紫荆关,军队驻扎在雄州。

甲戌年,朝廷任命王橄力宣抚使,兼管尚书省六部事务。

随从太傅猛安率军甫征,攻下古北口,进攻蓟州、云州、顺州

等地,所经过的地方都迎接并归降朝廷,获得汉军数万人,于

是包围中都。乙亥年,中部投降。王橄上书奏请皇帝说:"国

家用仁义取天下,不可失信于百姓,应当禁止抢劫掠夺,以抚

慰百姓的期望。"当时,中都城中粮食断绝,出现人吃人的现

象,王橄于是允许军士供给粮食,运进城中转卖,因此,军士

得到了钱财和绸帛,百姓获得了粮食。

当时.河间、清州、沧州又反叛朝廷,太祖命令王械去讨

伐,又命驸马季秃分派蒙古军、汉军三千人归王橄调用,于是

收复了河间.俘获军民一万人。字秃憎恶河间百姓变化无常,

想要把俘虏全部杀掉,王橄劝解说:"驱赶群羊使它们向东向

西的,是牧羊人,牛羊知道什么呢!处死他们的首领就足够

了。放过这些人,将他们迁到我们附近的县,身体强壮的让他

们从军,身体瘦弱的让他们务农,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为什

么要杀掉他们呢!"那些俘虏便都活下来了。

太祖命令登记归顺的工匠人数,准备派大臣分别管理他

们。太师阿海列出诸位大臣的姓名上奏,太祖说:"王宣抚可

以担任这个职务。"于是命令王橄管理这些工匠。当时都城的

庙学都被战乱毁坏,王橄选取过去枢密院的旧址童新建造了庙

学,春秋两季率领儒生举行释菜礼,并运来岐阳石.鼓分列两

边厢房廊下。

癸巳年,奉命持国书出使宋朝旷到宋朝,宋朝人非常礼遇

敬重他,当即派遣使臣携带金币入朝进贡。至橄先后总共五次

出使柬朝.因和议未能达成,暗自忧愁致病,死在南方。宋朝

人厚赠送丧礼品,并派遣使臣送回王橄的灵柩,埋葬在燕京。

15.C"垂柳下,矮槐前”点出的是作者要离别此地,这里

处处都曾带给他快乐和美好,体现了词人留恋不舍之情.

16.(1)眷恋不舍之情。"莫忘"三句写虚景中再添嘱托

之语,希望故人不忘旧人,表达了作者对密州的眷恋。

(2)人事凄凉之情。"人事"两句是作者的直接感慨,

数十年的沧桑往事尽纳入其中。

(3)超然旷达之情。”真个是超然"一语双关,在点出

词人登临之处是超然台的同时,也抒发了词人的超然情怀。

(感慨时光流逝也可以给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

可)

17.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钟鼓馔玉不足贵,但

愿长醉不复醒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18.C喜乐苦悲:欣喜快乐痛苦悲伤。世态炎凉:指有钱有

势,人就奉承;无钱无势,人就冷淡。休戚与共:彼此之间忧

喜祸福都共同承受,形容同甘共苦。风雨同舟:比喻共同经历

患难。波澜壮阔:比喻声势浩大,规模宏伟。波澜不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