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原文林彪同志:新年已经到来几天了,你的信我还没有答复。一那么因为有些事情忙着,二那么也因为我到底写点什么给你呢?有什么好一点的东西可以奉献给你呢?搜索我的枯肠,没有想出一点什么适当的东西来,因此也就拖延着。现在我想得一点东西了,虽然不知道到底于你的情况切合不切合,但我这点材料实是现今斗争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使于你的个别情况不切合,仍是一般紧要的问题,所以我就把它提出来。我要提出的是什么问题呢?就是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我们的行动问题。我从前颇感觉、至今还有些感觉你对于时局的估量是比拟的悲观。去年五月十八日晚上瑞金的会议席上,你这个观点最明显。我知道你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防止的要到来,但你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因此在行动上你不赞成一年争取江西的方案,而只赞成闽粤赣交界三区域的游击;同时在三区域也没有建立赤色政权的深刻的观念,因之也就没有由这种赤色政权的深入与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的观念。由你相信×××式的流动游击政策一点看来,似乎你认为在距离革命高潮尚远的时期做建立政权的艰苦工作为徒劳,而有用比拟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或做到某个地步了,然后来一个全国暴动,那时把红军的力量加上去,就成为全国形势的大革命。你的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我觉得是于中国革命不适合的。你的这种理论的来源,据我的观察,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最后阶段中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一件事认清楚。如果认清了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最后阶段中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那么一,就会明白全个世界里头何以只有中国有这种统治阶级混战的怪事,而且何以混战一天剧烈一天,一天扩大一天,何以始终不能有统一的政权。二,就会明白农民问题意义的严重,因之,也就明白农村暴动何以有现在这样的全国形势的开展。三,就会明白工农政权口号之绝对的正确。四,就会明白相应于全个世界中只有中国有统治阶级混战的一件怪事而产生出来的另外一件怪事,即红军与游击队的存在与开展,以及伴随红军与游击队而来的,成长于四围白色政权中的小块红色政权〔苏维埃〕之存在与开展〔中国以外无此怪事〕。五,也就会明白红军游击队及苏维埃区域之开展,它是半殖民地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也就是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必然走向的形式。六,也就会明白无疑义的它〔红军与农民苏维埃〕是半殖民地无产阶级斗争最重要的同盟力量〔无产阶级要走上去领导它〕,无疑义的它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七,也就会明白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是不能到达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毛式、贺龙式、李文林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方案地建设政权的,红军游击队与广阔农民群众紧密地配合着组织着从斗争中训练着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武装组织从乡暴动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以至于超地方红军的,政权开展是波浪式向前扩大的政策,是无疑义地正确的。必须这样,才能树立对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如苏俄之于全世界然;必须这样,才能给统治阶级以甚大的困难,动摇其根底而促进其内部的分解;也必须这样,才能真正的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重要工具之一。总而言之,必须这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我现在再要说一说我所感觉得的你对于时局估量比拟悲观的原因。你的估量我觉得恰是党内革命急性病派的估量的对面。犯着革命急性病的同志们是看大了主观的力量,而看小了客观的力量,这种估量多半从唯心观点出发,结果无疑的要走上盲动主义的错误道路。你没有这种错误,但你似乎有另一方面缺点,就是把主观力量看得小一些,把客观力量看得大一些,这亦是一种不切当的估量,又必然要产生另一方面的坏结果。你成认主观力量之弱与客观力量之强,但你似乎没有认识下面的那些要点:〔一〕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弱,但立足于中国脆弱的社会经济组织之上的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政权、武装、党派、组织等〕也是弱的。这样就可以解释西欧各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比中国革命主观力量要强得多,但因为他们的统治阶级的力量比中国统治的力量更要强大得许多倍,所以他们仍然不能即时爆发革命,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弱,但因为客观力量也是弱的,所以中国革命之走向高潮一定比西欧快。〔二〕大革命失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剩下的一点小小的主观力量,假设据形式上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但假设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即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它的开展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开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开展的必然性,这在五卅运动及其后的大革命运动已得了充分的证明。我们看事决然的是要看他的实质,而把它的形式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而把那做向导的形式抛在一边,这才是科学的可靠的而且含了革命意义的分析方法。〔三〕对客观力量的估量亦然,也决然不可只看它的形式,要去看它的实质。当湘赣边界割据的初期,有少数同志在当时湖南省委的不正确估量之下,真正相信湖南省委的话,把阶级敌人看的一钱不值,到现在还传为笑话的“十分动摇”“恐慌万状”两句话,就是那时〔前年五月至六月〕湖南省委估量湖南的统治者鲁涤平的形容词。在这种估量之下,就必然要产生政治上的盲动主义。但到了前年十一月至去年二月〔蒋桂战争未爆发前〕约四个月间,最大的第三次会剿临到了井冈山的时候,一部份同志又有“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心出来了。其实那时英、美、日在中国的斗争已经走到十分露骨的地步,蒋桂冯的混战的式子业已形成,实质是反革命潮流开始下落,革命潮流开始复兴的时候。但那时不但红军及地方党内有一种悲观的心理,就是中央那时亦不免为那种形式上的客观情况所迷惑,而发出〔生〕了悲观的论调;二月七日中央来信就是代表那时候党内悲观分析的证据。〔四〕现时的客观情况,还是容易给只观察形式不观察实质的同志们以迷惑,特别是我们在红军工作的人,一遇到败仗,或四面围困,或强敌跟追的时候,往往不自觉地把这种一时的特殊的小的环境,一般化扩大化起来,仿佛全国全世界的形势概属未可乐观,而革命胜利前途殊属渺茫得很。所以有这种抛弃实质的观察,是原因于他对一般悄况的实质未曾科学地了解到。如问中国革命高潮是否快要到来,只有详细地去观察引起革命高潮的各种矛盾是否向前开展才能决定。如果我们确切认识了国际上帝国主义相互间、帝国主义与殖民地间、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间的矛盾是开展了,因而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需要就更迫切:帝国主义争夺一迫切,帝国主义与整个中国的矛盾和帝国主义者相互间的矛盾,就同时在中国境内开展起来,因此就造成中国统治阶级间的一日扩大一日、一日剧烈一日的混战--中国统治阶级间的矛盾,就越益开展起来;伴随统治者间的矛盾--军阀混战而来的赋税之无情的加重,就促令广阔的负担赋税者与统治者间的矛盾日益开展;伴随帝国主义与中国资本主义的矛盾,即中国资产阶级得不到帝国主义的让步,就即刻开展了中国资产阶级与中国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即中国资产阶级不得不加重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伴随于帝国主义商品侵略,商业资本剥蚀,与赋税负担加重等,对于地主阶级的矛盾,使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越益深刻化,即地租与利钱的剥削越益加重;为了外货的压迫,工农广阔群众消费力的枯竭和政府赋税加重,使国货商人及独立小生产者,日及于破产之途;为了无限制增加军队于粮饷缺乏的条件之下及战争之日多一日,使得士兵群众天天在饥寒奔波伤亡的惨痛中;为了国家赋税加重,地主租息加重及战祸日广一日,造成了普遍全国的灾荒与匪祸,使广阔的农民及城市贫民走到求生不得的道路;因无钱开学,使在学学生有失学之忧;因生产落后,使毕业学生无就业之望;认识了以上这些矛盾,就知道中国是怎样的在一种皇皇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怎样的在一种无政府状态之下,就知道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样的不可防止而且是很快的要到来。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迅速的就要燃成烈火;“星火燎原”的话,正是现时局面的适当形容词。只要看一看各地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士兵哗变、商人罢市,学生罢课之全国形势的开展,就知道已经不仅是“星星之火”,而距“燎原”的时期,是毫无疑义的不远的了。上面的话的大意,在去年四月五日前委给中央的信中就已经说明出来了。那封信上说道:“中央此信〔指二月九日来信〕对客观形势和主观力量的估量,都太悲观了。三次进剿井冈山表示了反革命的最高潮,然至此为止,往后便是反革命潮流逐渐低落,革命潮流逐渐升涨。党的战斗力组织力虽然弱到如中央所云,但在反革命潮流逐渐低落的形势之下,恢复一定很快,党内干部份子的消极态度也会迅速消灭。群众是一定归向我们的;屠杀主义固然是为渊驱鱼,改进主义也再不能号召群众了。群众对国民党的梦想一定很快的消灭。在将来形势之下,什么党派都不能和共产党争群众的。六次大会指示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十分对的:革命的现时阶段是民权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党的目前任务是争取群众而不是马上武装暴动。但革命的开展是很快的,武装暴动的宣传和准备应该采取积极的精神。在大混乱的现局之下,只有积极口号积极精神才能领导群众,党的战斗力的恢复也一定要在这种积极精神之下才有可能。我们感觉党在从前犯了盲动主义的错误,现在却在一些地方颇有取消主义的倾向了。……无产阶级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唯一关键,党的无产阶级根底之建立,中心区域产业支部之创造,是目前党在组织方面的最大任务。但同时农村斗争的开展,小区域苏维埃的建立,红军之创造与扩大,亦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条件。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沈溺于农村游击主义是最大的错误,但畏惧农民势力开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领导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斗争不得工人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开展超过工人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这封信对红军行动策略问题有如下之答复:“中央要我们将队伍分得很小,散向农村中,朱、毛离开队伍,隐匿大的目标,目的在保存红军和发动群众。这是一种理想。以连或营为单位,单独行动,分散在农村中,用游击的战术发动群众防止目标,我们从前年冬天〔一九二七〕就方案起,而且屡次实行都是失败的。因为:〔一〕红军多不是本地人,与地方赤卫队来历不同。〔二〕分小那么领导机关不健全,恶劣环境应付不来容易失败。〔三〕容易被敌人各个击破。〔四〕愈是恶劣环境愈须集中,领导者愈须坚决奋斗,方能团结内部应付敌人。只有在好的环境里才好分兵游击,领导者也不如在恶劣环境时之刻不能离。……”这一段的缺点是:所举不能分兵的理由,都是消极的,这是很不够的。兵力集中的积极理由应该是:集中了才能打破大一点的敌人,才能占领城池。打破了大一点的敌人,占领了城池,才能发动大范围的群众,建立几个县份联在一块的政权。这样才能耸动远近的视听〔所谓扩大政治影响〕,才能于促进革命高潮上发生些实际的效力。如我们前年干的湘赣边界政权,去年干的闽西政权,都是这种兵力集中政策的结果。这是大的原那么。至于也有分兵的时候没有呢?有的。前委给中央的信上说了红军的游击战术,那里面包括了近距离的分兵。大要如下:“我们三年来从斗争中所得的战术,真是和古今中外的战术都不同。用我们的战术,群众斗争的发动是一天一天广阔的,任何强大的敌人是奈何我们不得的。我们的战术就是游击的战术。大要说来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强敌跟追,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很短的时间,很好的方法,发动很大的群众’。这种战术正如打网,要随时翻开,又要随时收拢。翻开以争取群众,收拢以应付敌人。三年以来都是用的这种战术’。这里所谓“翻开”,就指近距离的,或如湘赣边界第一次打下永新时,二十九团与三十一团之永新境内的分兵;第三次打下永新时二十八团往安福边境,二十九团往莲花,三十一团往吉安边界的分兵;又如去年四月至五月之赣南各县分兵,七月之闽西各县分兵,都是适例。至于远距离的分兵,那么要在好一点的环境和在比拟健全的领导机关两个条件之下才有可能。因为分兵的目的,是为了更能争取群众,更能深入土地革命和建立政权,更能扩大红军和地方武装。假设不能这到这些目的,甚至反因分兵而遭失败,削弱了红军势力,如前年八月湘赣边界分兵打郴州一样,那么不如不分的好。如果具备了上述两个条件,那是无疑地应该分兵的,因为在这两个条件下分兵比集中更有利。至于在严重环境下为保存实力防止目标集中而分兵,此点我在原那么上是反对的,前头所引前委给中央的信内业已说明。此外,将来是否有因为经济情况不许可集中而应该分兵工作的时候呢?那也或许会有,但我不能对此下一肯定的断语,因为我们还没有这种情况的具体经验。中央二月来信的精神是不好的,这封信给了四军党内小部份同志以不良影响,即如你也似乎受了些影响。中央那时还有一个通告谓蒋桂战争不一定会爆发。但从此以后中央的估量和指示,大体说来都完全是对的了。对于那个估量不适当的通告〔其实只通告内一部份〕,中央已发了一个通告去更正。对于红军这一信,虽没有形式的更正,但后来的指示,就完全没有那些悲观的精神了,对红军行动的主张也完全与前委的主张一致了。但中央那个信给一部份同志的不良影响是仍存在的。前委覆中央那个信虽然是与中央来信同时在党内发表了;但对于这一部份同志似乎没有发生很大的影响,因为中央那个信恰合了这一部份同志的脾胃,而中央后头许多对于时局估量的正确指示,或反不为这部份同志所注意,注意了或仍不能把从前的那个印象洗干净。因此,我觉得就在现时仍有对此问题加以解释的必要。关于一年争取江西的方案,也是去年四月前委向中央提出的,后来又在雩都有一次决定。当时指出的理由见之于给中央信上的,现录如下:“蒋桂部队在九江一带彼此逼近,大战爆发即在眼前。国民党统治从此瓦解,革命高潮很快的会到来。在这种局面之下来布置工作,我们觉得南方数省中粤湘两省买办地主的军力太大,湖南那么更因党的盲动主义政策的错误,党内党外群众几乎尽失。闽赣浙三省那么另成一种形势。第一,三省军力最弱。浙江只有蒋伯成〔诚〕的少数省防军。福建五部虽有十四团,但郭旅已被击破;陈卢两部均土匪军,战力甚低;陆战队两旅在沿海从前并未打过仗,战力必不大;只有张贞比拟能打,但据福建省委分析张亦只有两团好的;且现完全是无政府,不统一。江西朱培德、熊式辉两部共有十六团比闽浙军力为强,然比起湖南来就差得多。第二,三省的盲动主义错误比拟少。除浙江情况我们不大明了外,江西福建两省党和群众的根底,都比湖南好些。以江西论,赣北之德安、修水、铜鼓尚有相当根底。赣西宁冈、永新、莲花、遂川党和赤卫队的势力是依然仍在的;赣南的希望更是很大,吉安、永新、兴国等县的红军第二第四团有日益开展之势;方志敏的红军并未消灭。这样就造成了向南昌包围的形势。我们建议中央在国民党军阀长期战争期间,我们要和蒋桂两派争取江西,同时兼及闽西、浙西。在三省扩大红军的数量,造成群众的割据,以一年为期完成此方案。此一年中,要在上海、无锡、宁波、杭州、福州,厦门等处建立无产阶级的斗争根底,使能领导浙赣闽三省的农民斗争。江西省委必须健全,南昌、九江、吉安及南浔路的职工根底须努力建立起来”。上面一年为期争取江西的话,不对的是机械地规定着一年为期。至于争取江西,在我的意识中除开江西的本身条件之外,还包含有全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意义,因为如果不相信革命高潮快要到来,便决不能得到一年争取江西的结论。那个建议的缺点就是不该机械地说为一年,因此,影响到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所谓“快要”,也不免伴上了一些机械性和急燥性。但你不相信一年争取江西,那么是由于你之过高估量客观力量和过低估量主观力量,由此不相信革命高潮之快要到来,由此而得到的结论。至于江西主客观条件是很值得注意的。除主观条件仍如前头所说,没有新的意见增加外,客观条件现在可以明白指出的有三点:一是江西的经济主要是封建剩余即地租剥削的经济,商业资产阶级势力较小,而地主的武装在南方各省中又比哪一省都有力。二是江西没有本省的军队,自来都是外省军队前往驻防。外来军队“剿共”“剿匪”,情形不熟,又远非本省军队之关系切身,而往往不很热心。三是距离帝国主义干预的影响比拟小一点,不比广东接近香港,差不多什么都要受英国的支配。我们懂得了这三点,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江西的农村暴动比哪一省要普遍,红军游击队比哪一省要多了。我要对你说的话大致已经说完了。扯开了话匣,说的未免太多。但我觉得我们的讨论问题是有益的,我们讨论的这个问题果然正确地解决了,影响到红军的行动实在不小,所以我很快乐的写了这一篇。末了还有两点须要作个申明。一是所谓革命高潮快要到来的“快要”二字作何解释,这点是许多同志的共同问题。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开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能机械地规定时日。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之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地平线上遥望海中已经看得桅杆尖头了的一支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岭〔巅〕远看东方光辉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燥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二是我说你欲用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不是说你有单纯军事观点和流寇思想。你显然没有此二者,因为二者完全没有争取群众的观念,你那么是主张“放手争取群众”的,你不但主张,而且是在实际做的。我所不赞成你的是指你缺乏建立政权的深刻的观念,因之对于争取群众促进革命高潮的任务,就必然不能如你心头所想的完满地到达。我这封信所要说的主要目的就在这一点。我的不对的地方,请你指正。毛泽东,上杭古田。毛泽东十大军事原那么:①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②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阔乡村,后取大城市先打好打的,确保能胜利。。先打好打的,确保能胜利。③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④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那么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求达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力求防止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消耗敌人力量,到达彼消我长。防止消耗自己有生力量。。消耗敌人力量,到达彼消我长。防止消耗自己有生力量。⑤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eq\o\ac(○,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比照下有胜利的把握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确保每战胜利。。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确保每战胜利。⑥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应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⑦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⑧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那么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胜利的方法:连续性、运动中歼敌、城市攻坚。。胜利的方法:连续性、运动中歼敌、城市攻坚。⑨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壮大自己的力量。。壮大自己的力量。⑩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休整时观察和捕捉胜利时机。。休整时观察和捕捉胜利时机。总结总结:保存力量,防止消耗。每战应总结:保存力量,防止消耗。每战应有准备,力求胜利;胜利的方法。林彪元帅六大战术原那么: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快一慢、四组一队
一点两面:进攻时只攻一点,包围两面〔敞开两面甚至三面〕。
集中兵力于一点上,采取纵长〔点〕与分散〔面〕相配合。那么开始突击时只有两三个排进入战斗,〔形成〕逐次增兵逐次消耗的添油战术、头尖尾巴长,形成后劲最大的尖刀。7/9-8/9的兵力放在点上,2/9-1/9的兵力放在面上;放在点上搞集中兵力的绝对化。集中兵力翻开一个口子,以保证打垮敌人。一点打垮了,其余的就会垮。只搞自己与自己的点与面的兵力比照,只在两面部署兵力,反对四面包围。四面包围是平均主义,缺乏重点是逼敌作困兽之斗。
面的配置:可以一点一面,也可以一点两面,乃至于一点多面,三面,四面。可以有点无面,可以多点多面,可以点中有面,面中有点。中心是为了集中兵力,只讲自己点上`面上兵力比照,把自己兵力集中在一点上。至于同战场上敌军兵力比照,那么可以不占优势。
四快一慢:〔抓住敌人后的〕准备要快,前进要快,扩张战果要快,〔敌溃退后〕追击要快。总攻开始时间要慢。
中心是一个慢字。慢的时间用以侦察地形、敌情、布署兵力、火力,进行政治鼓开工作,休息。不管情况与任务怎样,反正我要准备好了才打,没有准备好就不打。你有千条计,我有老主意。不要害怕由于准备而产生的新困难,一不怕〔因为自己准备而〕敌人工事加强,二不怕敌人增援,三不怕敌人跑了。不能打急了,打急了就不能实现慢字。一开始进攻的时间不准快,只准慢。不管上边怎么催,总是要准备好了再打,没准备好就不打。
攻击准备时间要超过战斗整个时间,如七天。
四快一慢是攻打四平失利的经验总结。攻打四平时侦察敌情不仔细,未识破陈明仁借鉴了日本人的守城战术。另外,林彪认为发动总攻太匆忙了,使许多战士牺牲在坚城之中。
三三制:
步兵班编为三--四个战斗小组,每组3-4人,老战士、新战士、解放战士结合配置。攻击时以小组为单位,呈三角形队形。这样进攻时队形疏散,减少伤亡。
三猛:猛打、猛冲、猛追
猛打、猛冲:必须拼命打,只管拼命打,第一梯队打不下来就换第二梯队打,第二梯队打不下来就换第三梯队打;照原方案硬打下去。猛追:〔追击溃敌时〕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下子拥上去,发扬冒险精神,不要怕情况不清楚,追就是了。以乱对乱,冒险扩张战果,死追、硬追、穷追。一切战术中最重要的战术就是死打。打光就打光,完蛋就完蛋。
三种情况三种打法:
根据敌人三种不同情况〔防御、退却、要退而不退〕,采取三种不同的攻击方法〔不打莽撞仗,要打莽撞仗,半打莽撞仗〕。
一种是敌人守:要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再攻击。
一种是敌人要退不退:如果准备好了再打,敌人会跑掉;不准备就打,又会碰不下来。这时应先将敌人围起来,围而不攻或围而小攻,用一局部和他打,拖住他,使他摆不脱,然后准备好了再大打。
再一种是敌人退:那就要猛追,这时不要等命令,不要怕部队少,也不要怕情况不清楚,追就是了。
四组一队:
以连为单位,设四组--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合起来为一队--突击队。是为了解决攻城战、巷战中的队形问题。同时说明不受四个组的限制,可以灵活运用。
林彪的六条战术原那么?军事高手给详细讲解下,具体是怎样?林彪的六条战术原那么,即:一点两面战术、四快一慢战术、三猛战术、四组一队战术、三三制战术、三种情况三种打法。林彪的六条战术原那么是.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对于防守的敌人,占领了山头、村庄、阵地、工事而且配备了火力的敌人,就不能冒冒失失的赶上去就是一冲,就不能打莽撞仗;对于退却的敌人,就要打莽撞仗,此时不讲战术就是战术;对于退而不退的敌人,完全打莽撞仗不对,完全不打莽撞仗也不对。应领先以一部赶上,其他部队随后赶,先拿一部队伍与他打上并短其退路,等其他火力兵力全部到达并布置好后再攻击歼灭他。NO.2三三制原那么就是每班编三个组,主要是解决攻击时的进攻队形,防止队形密集,增加伤亡,有了三三制,在班长的指挥下,率领各小组根据敌情地形,散开距离不超过班长口令指挥之外。在平时那么与日常生活和管理相结合,展示可以防止队伍散开了抓不拢,由组长负责每个战士,班长掌握组,这样就容易抓拢,也容易散开。不过,在追击战不适用三三制,追击敌人就是要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下子拥上就好。一点两面要和三三制结合起来,一点要求兵力集中,而集中就容易造成伤亡,就是一个矛盾,采用三三制,就解决了队形的问题。所以一点两面三三制并提。NO.3四组一队以连为一战斗单位,连内分四个组。即所谓四组一队。四组即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提出这一原那么主要是提醒部队:突击连队要有分工,小组之间相互掩护,互相配合。这一原那么在打锦州和天津时,起了很大的作用。NO.4三猛战术猛打、猛冲、猛追。指的是野外运动战的战斗动作的原那么。猛打,就是在预先确定的主攻点上,应将各种武器适当配备起来,向敌猛烈开火,反对火力的分散使用。猛冲,就是趁敌人在我猛打下发愣、发慌时,猛烈冲锋,奋然跃进,以刺刀、手榴弹与敌作战,建立刺刀血战的威风和随手榴弹飞出爆炸而猛进的勇气。《孙子兵法》:“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旷弩,节如发机。”古今用兵之法是相通的。NO.5四快一慢战术四快,准备要快,前进要快,扩张要快,追击要快。一慢,对于已完成防御准备的敌人总攻击开始的时机要慢,充分准备后再攻击。四快一慢的原那么,无论是运动战,攻坚、打外围、打前沿都是要掌握的,尤其是打前沿更需要。上级要特别掌握慢的方面,下面着重掌握快的方面。慢,就是出击准备时间,必须超过战斗经过的时间。一慢,是很多兵家的盲点。“四快一慢”才最能表达林彪指挥的风格---谨慎。“四快一慢”的重点在于“一慢”,一定要准备好再打,没准备好上级怎么催促、下级怎么抱怨都不打,宁愿失去战机也不打。林彪是这样说的,也这样做的,打锦州前和主席打了半年的“口水仗”就是表达了这一慢,反正没准备好我不打。这也是林和粟、徐最大的区别了。徐总是一贯“硬着头皮打仗”的,苏家埠、反六路围攻、晋中战役都是打得“没把握”仗,有时候显得“孟浪”,最有名的就是百丈战役。粟总打仗也胆子大,打74师,打豫东战役都是些没把握的仗。这些仗搁东北林彪是不会打的。其实,林既然有打“神仙仗”〔想打就打一下,不想打就退回松花江休整,这还不是神仙仗?〕的条件,那不利用岂不可惜?周亚夫不是也让梁国和七国死拼,皇帝怎么催也不动吗?NO.6一点两面战术一点,就是集中优势兵力于主要攻击点上,反对在各点上平分兵力;两面,就是说必须采取勇敢的包围方法,防止敌之突围逃走。两面是指至少两面,兵力多时可以三面,四面。一点两面就是一点多面,是作战方法和部署原那么,一点,在于打垮敌人;两面,在于把敌人消灭。这条原那么注意的是包围、突破后的全歼。是针对我们的干部不敢彻底集中兵力和不敢勇敢进攻迂回而规定的。中国古代兵法就最讲究避实就虚,主张通过佯动调动敌人,分散敌人兵力,到达局部的绝对优势,故《孙子兵法》云:“故形人而我无形,那么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那么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那么吾之所与战者约矣。。。。。故用兵之法,十那么围之,五那么攻之,倍那么分之”这点在西方现代军事理论里叫重点主义,其中德、日更是超重点主义三猛战术猛打、猛冲、猛追。指的是野外运动战的战斗动作的原那么。猛打,就是在预先确定的主攻点上,应将各种武器适当配备起来,向敌猛烈开火,反对火力的分散使用。猛冲,就是趁敌人在我猛打下发愣、发慌时,猛烈冲锋,奋然跃进,以刺刀、手榴弹与敌作战,建立刺刀血战的威风和随手榴弹飞出爆炸而猛进的勇气。《孙子兵法》:“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旷弩,节如发机。”古今用兵之法是相通的。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那么林彪的“六个战术原那么”\o"军事"军事2010-09-1609:59:14阅读8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那么
十大军事原那么,是人民军队的缔造者毛泽东在解放战争中总结提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指导的十项根本原那么。它是毛泽东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毛泽东于1947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会议上所做《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正式提出的。
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那么是:
①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②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阔乡村,后取大城市。
③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往往需要反复屡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夺取之。
④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在特殊情况下,那么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即集中全力打敌正面及其一翼或两翼,求达歼灭其一部,击溃其另一部的目的,以便我军能够迅速转移兵力歼击他部敌军。力求防止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这样,在全体上,我们是劣势(就数量来说),但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绝对的优势,这就保证了战役的胜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将在全体上转变为优势,直到歼灭一切敌人。
⑤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每战都应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比照下有胜利的把握。
⑥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
⑦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同时,注重阵地攻击战术,夺取敌人的据点和城市。
⑧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那么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
⑨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
⑩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
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那么,是根据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的经验,在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后不久提出的,集中地表达了建立在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根底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战术,是人民解放军彻底打败国民党军队的主要方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十大军事原那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核心是强调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围绕这个核心,毛泽东就作战方针、歼击目标、作战形式、作战方法、作战准备、战斗作风及补充休整等方面的问题,规定了明确的指导原那么。
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那么,科学地解决了以下几个关系:
①打弱敌与打强敌的关系。强敌与弱敌是相互依存并可以相互转化的,选择攻歼目标的基点,一般应放在先打弱敌上。首先歼灭了孤立分散、守备薄弱和据守中小城市之敌,那么集中强大、守备巩固和据守大城市之敌即变弱了,这就为下一步攻而歼之创造了条件。假设先打强敌,那么不仅强敌难以迅速解决,弱敌也会变成强敌,反而使我方陷入被动。当然,有时在确有把握的情况下,也可视机先打强敌。
②歼敌有生力量与保守和夺取地方的关系。在敌大我小、敌强我弱条件下,歼灭敌人和夺取地方这两个目标,一般不可能同时到达。只有在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之后,才能最后保守或夺取地方。尤其是在战略防御阶段,即使有些地方一时被敌占领,但只要消灭了敌人,失地就能收复。因此,夺取地方是歼灭敌人的结果。从人民解放军各个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经验来看,战争初期一般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到战争中后期,随着敌我军事力量总比照的强弱转化,那么逐步转变为歼灭敌人与夺取地方并重。就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而言,在某些情况下,由于敌情变化或全局需要,也可实行半歼灭半击溃的方针。
③集中兵力与分散兵力的关系。集中优势兵力,是古今中外一切战争中克敌制胜的普遍法那么,而在中国革命战争中,要战胜国内外的强大敌人,集中兵力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集中兵力实行战役战斗上的歼灭战,才能逐步改善战略形势,粉碎敌之战略进攻,并使自己转入战略反攻或进攻。但集中兵力不是绝对的。通常情况下,往往需要通过必要而主动的分遣使用兵力,为在决战的时间和地点达成集中优势兵力创造条件。例如,为了保证打大歼灭战,须以小部兵力牵制敌之其他局部,以便集中大部歼击一个主要目标。
④运动战与阵地战的关系。二者是正规战的两种主要作战形式,它们互相渗透,相互作用。人民解放军从游击战争转为正规战争之后,作战形式主要是运动战,辅以必要的和可能的阵地战。但随着战争形势的开展,特别是转入战略进攻后,根据夺取敌人据点和城市任务的需要,阵地进攻的地位明显上升。这时,只有提高阵地战的比重,才能大量歼灭敌人,以加快革命战争的胜利进程。当然,大规模的运动战仍是歼灭敌人的重要作战形式,要把大规模的运动战和大规模的阵地战结合起来。
⑤周密的方案和准备与不打无把握之仗的关系。没有事先周密的方案和准备,就不可能做到打有把握之仗。人民解放军不打无准备之仗,也不打只有准备但无把握之仗。因此,一切作战行动预先必须有周密的方案,尽可能有充分的准备;同时,必须预计到最困难最复杂的情况,并把这种情况当作一切部署的出发点。有时,在无把握的情况下,宁可推迟作战时间而不浪战。但又绝不容许以准备为借口消极避战。
⑥补充休整与连续作战的关系。补充休整是为了养精蓄锐、总结经验,更好地连续作战。在战争形势迅猛开展、作战频繁和必须进行连续作战的情况下,部队的人力物力补充和休整等更要同这种客观形势的要求相适应。人民解放军人力物力的补充那么主要强调取之于敌和依靠根据地的支持。利用战役间隙整顿训练部队,提高军政素质,增强部队战斗力,是实行再战的必要条件。但是,为了不让敌人喘息,给敌连续歼击,有时即使在未得到补充休整的情况下,亦须发扬不怕牺牲、不怕疲劳的作风,实现连续作战。
毛泽东的十大军事原那么,来自战争实践并经受了战争实践的检验。它所表达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根本原理和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原那么,将是长期适用的。
★☆★☆★☆林彪的“六个战术原那么”★☆★☆★☆
六个战术原那么
作为中共领袖兼首屈一指的战略家,毛泽东有广为人知的“十大军事原那么”。
作为我军最杰出的将领兼战术家,林彪那么创立了影响深远的“六个战术原那么”。
六个战术原那么是:
1.一点两面。
即集中兵力于主要攻击点突击敌人,同时以局部兵力从另一面或多面钳制并协同歼灭敌人,对敌人形成包围,不让敌人跑掉,打成击溃战。在主攻点上要“采取狭窄的战斗正面和纵深的战斗配备”,使主攻点的部队象尖刀和钻头一样,突破敌人的防线并向纵深开展。这是强调要打歼灭战,并将战术具体化。
2.三三制。
是指一种疏散形的进攻战术。我军每连3排,每排3班。林总指出:战斗时每个步兵班还可以再分为3个战斗小组,每组3、4个战士,在村长的指导下,以疏散机动、小群的战斗队形进行战斗,以减少伤亡,扩大战果。
3.四快一慢。
四快指向敌前进要快,抓住敌人后进行准备工作要快,突破后扩张战果要快,敌人开始溃退后追击时要快。一慢指总攻发动时机要慢。慢的时间要用以侦察地形敌情、布置兵力及火力,政治鼓开工作及休息。林总特别强调一慢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中外兵家未曾注意过的一个盲点。
4.四组一队。
四组是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一队指突击队。同“三三制”一样,这也是说的进攻时的队形问题。林彪提出“四队一组”是为了解决攻城巷战中的战斗队形,并说明这种分组方法不受四个组的限制,不必拘束于教条,可以灵活运用。
5.三猛战术。指猛打、猛冲、猛追。
对于所选定的主攻点上,应将各种机关枪各种炮秘密地尽量接近敌人,适当的配备起来,以便统一向主攻目标射击,并于同时猛然开火。是谓猛打。这种火力用法,是反对零敲碎打,把火力到处分散使用的。
在主攻点上,火力猛然开始射击后,我军突出部队应乘此际敌人一时发愣发慌拿不出主意来不及调整时猛烈冲锋,跃然奋进,以刺刀、手榴弹向前冲击,必须建立刺刀血战的威风和随手榴弹的飞出爆炸而猛进的勇气,迅速打垮敌人的战斗意志。是谓猛冲。
对于已经被我军冲动、开始溃乱的敌人,应实行猛烈追击,要一直压下去,尽量消灭敌人,求取最大战果。是谓猛追。
6.三种情况下三种不同的攻击法。
一种是敌人守,一种是敌人要退不退,一种是敌人退。为了有针对性地最有效地打击敌人,提出三种相应的攻击战法。
如果敌人守,就要经过正式的准备,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后再攻击。如果敌人要退不退,我们准备好了再打,敌人会跑掉;不准备就打,又会被碰下来;这时应先将敌人围起来,围而不攻,或围而小攻,用一局部和他们打,抓住他,使他走不脱,然后准备好再大打出手。如果敌人退,就要猛追,这时不要等命令,不准备就是符合战术,准备了反而不符合战术,不要怕部队少!也不要怕情况不清楚。抓着打就是。当然,战役指挥员应该组织有方案的追击。批判林彪的“六个战术原那么”军事科学院一九七四年六月一日目录一、驳“一点两面战术”二,驳“四快一慢战术”三,驳“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四,驳“三猛战术”五、驳“三三制战术”和“四组一队战术”,六、结语批判林彪的“六个战术原那么”毛主席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我党制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服从于这一政治路线的军事路线,提出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那么。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主席就提出了“十六字诀”的军事原那么;到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时,又提出了“诱敌深入”的方针;在战胜敌人的第三次“围剿”以后,红军的全部作战原那么就已形成,其中包括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那么。随着革命战争的开展,根据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初期的经验,在战略反攻阶段,毛主席又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那么”。我军的全部战争史证明,毛主席的无产阶级军事路线及其战略战术原那么,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反革命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在中国革命战争的许多关键时刻,总是对抗毛主席的军事路线及其战略战术原那么。解放战争期间,他在东北先后提出的“一点两面”、“四快一慢”、“三种情况三种打法”、“三猛”、“三三制”、“四组一队”的所谓“六个战术原那么”,就是其中的一例。一九六0年以后,林彪擅自把他的这一套战术原那么定为全军战术训练的根本内容。特别是九届二中全会前夕,林彪反党集团大肆吹嘘“六个战术原那么”,说它是“战争学,是军事学”①,是“非凡的天才”,“杰出成就”②,“今后战争,这些原那么是不会变的”③,等等,作为他们阴谋发动反革命政变,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的舆论准备之一。林彪的所谓“六个战术原那么”,是其右倾时机主义路线的产物。它对抗毛主席、党中央的战略总方针及其“十大军事原那么”,否认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破坏我军的优良传统,是一套典型的在战争问题上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东西。一、驳“一点两面战术”“一点两面战术”,是林彪一九四五年十二月正式提出来的,其实质是主张击溃战,反对歼灭战。林彪说:“一点两面是我们战术中最主要的东西”④。因此,批判“一点两面战术”是批判林彪“六个战术原那么”的重点。〔一〕林彪欺骗党中央,掩盖和坚持“一点两面战术”的错误,对抗毛主席的战略战术指示。林彪一九四六年二月十日给部队的所谓指示中,解释“一点两面战术”的主要内容是:“所谓一点,就是要选择敌人一个最薄弱点,将主要的兵力集中使用于这一点上”;“所谓两面,就是不应当将突击队与箝制队统用在正面”。毛主席对林彪的“一点两面战术”向来就是不同意的。一九四六年九月十五日,毛主席质问林彪:“你们所说一点两面的战法,是什么意思?”第二天,即九月十六日,毛主席向各战略区发出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指示。这个指示,科学地总结了我军近二十年的作战经验,并根据解放战争的情况,明确规定了我军根本的战役、战术原那么。这个指示,实际上也是对林彪“一点两面战术”的否认和批判。林彪在接到毛主席的质问后,竟对毛主席、党中央采取欺骗的态度。他在九月十九日答复说:“所谓一点,就是说,要集中优势兵力于主要的攻击点上”;“所谓两面,就是说,必须采取勇敢包围方法,防止敌之突围逃走,两面是指至少两面,兵力多时也可以是三面四面”。在这里,林彪把他以前发给部队指示中所说的集中主要兵力改为集中优势兵力”,并增添了“勇敢包围”、“也可以是三面四面”等字句,但对部队并没有作同样的更正。这显然是以阳奉阴违的手法,对抗毛主席的指示,掩盖“一点两面战术”的错误。尽管林彪对“一点两面战术”作了种种粉饰,但仍然可以看出:林彪所说的集中兵力,同毛主席指示的集中优势兵力,完全是两回事。毛主席的“十大军事原那么”指出:“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而林彪所说的集中兵力,不是同战场敌人比照的,是只讲自己方面把主力集中于一点。这决不是真正集中优势兵力。既然没有几倍于敌的优势兵力,那么林彪所谓的“勇敢包围”、“三面四面”,就更是一句假话。毛主席关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指示下达后,林彪不但不贯彻执行,反而在一个多月内,接连在他下发的《指挥要那么》和《战役指挥问题》两个文件中,继续鼓吹“一点两面战术”,对抗毛主席的作战原那么。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毛主席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这篇光辉著作中,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那么”,并指出,这些原那么“就是人民解放军打败蒋介石的主要的方法”。但是,在这之后,林彪给部队的所谓指示中,根本不提“十大军事原那么”,却说“战胜敌人的根本条件”,“就靠能实行一点两面、三三制和四快一慢战术”⑤。林彪在东北的三年中,先后屡次在中、高级军事干部会上专门讲战术问题,顽固坚持他那一套所谓“六个战术原那么”,对抗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及其作战原那么。〔二〕“一点两面战术”,反对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第一,“一点两面战术”反对在战役、战斗部署上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从而取消了歼灭战的先决条件。毛主席在《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指示中指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法,不但必须应用于战役的部署方面,而且必须应用于战术的部署方面。”林彪拒不执行毛主席这一指示,制造种种借口,反对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他胡说什么:“集中优势既受兵力比照的限制,又受技术水平和组织水平的限制”⑥。一九四六年十月三十日毛主席指示:“南满方面敌很分散,我须集中十几个主力团一起行动,每次歼敌一个团左右,打几个好仗转变战局。”南满部队执行了毛主席的指示,一九四六年十一月二日在新开岭全歼敌一个师。十一月九日,毛主席又指示林彪和南满部队:“以后作战,凡打大一点的仗,总要集中十团八团兵力,最好能集中十二个团打,以期必胜。”但林彪公然对抗,他在十二月二十四日给南满部队的所谓指示中说:“东北我军由于群众条件的不成熟,我甚难秘密的接近敌人,所遇敌又较强,非一打即垮,又由于敌铁道汽路太繁,增援甚快,故甚难求得通常优越条件各个击破的歼灭战”。毛主席早就指出:“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中国革命战胜的战略问题》〕。在”十大军事原那么中又进一步说明:“在全体上,我们是劣势(就数量来说),但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绝对的优势,这就保证了战役的胜利。”〔《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但林彪却提出“在战役上或战术上,〔尖刀战术〕以少胜众”⑦。林彪主张在一点上实行“纵长的配备”⑧,采取头尖尾巴长的部署,他说:“两个师并肩突击,两个师各级都作三线配备,那么突击时仅有两三个排进入战斗”⑨。显然,这是假集中,真分散,是形式上的优势,实际上的劣势。这种假集中,除了林彪自己用来壮胆之外i,对于歼灭敌人是无用的。其格木战斗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一九四七年一月的其塔木战斗,我军以一个师,打敌一个营,兵力本来是绝对优势。但是按照林彪的“一点两面战术”部署兵力,把两个团放在主攻方向,只有一个团在前边。这个团也采取头尖尾巴长的部署,前边只用一个连攻击。这个连伤亡大了,再上去一个连,一个营伤亡大了,另换一个营,逐次增兵,把优势兵力变成了劣势。而敌人那么由于没有受到四面围攻,得以在内线机动兵力,集中对付我之主攻点。结果,我伤亡一千一百多人,打死打伤敌五百五十余人,残敌二百多还跑掉了,造成得不偿失。这完全是林彪推行“一点两面战术”的结果。〔附图一〕其塔木战斗后,参战部队总结经验教训时提出:虽然“我之兵力九倍于敌,占绝对优势,但在兵力布置上又形成劣势”,“把绝对优势总兵力,变为局部进攻的劣势兵力”〔东野第三师:《其塔木战斗之经验教训》〕。林彪对上述意见极为恼火,他训斥部队说:“其塔木战斗检讨中,对一点两面战术同样地作出了模糊的有害的说法”,“今后皆必须坚决改正”[林彪:《应认真实行集中兵力的作战原那么》〔一九四七年三月五日〕]。但实践作出的结论,是林彪怎样蛮横压制也改变不了的。第二,“一点两面战术”,反对四面包围敌人,从而否认了歼灭战的部署原那么。毛主席指出:“歼灭战和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包围迂回战术,同一意义。没有后者,就没有前者。”〔《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四面包围是歼灭战的部署原那么,否认了四面包围敌人,就是否认了歼灭战。林彪的“一点两面战术”,不是四面包围敌人,而是留出空子,把敌人放走。他说:所谓“一点两面战术”,就是在兵力部署上“主张主要方向用九分之七甚至九分之八,次要方向用九分之二甚至少到九分之一”[林彪:《关于“四快一慢”的补充报告》〔一九四八年二月十七日〕],甚至“可有‘点’无‘面’”[林彪:《论战术思想与战斗作风》〔一九四七年四月十九日〕]。这种只攻一点,敞开三面的部署,就根本谈不上把敌人包围歼灭。在通常情况下,只有集中比敌人多数倍的优势兵力,实行四面包围,有重点的多路攻击,才能迷惑、分散敌人,便于我军在主要攻击方向上顺利突破,进行穿插分割,各个歼灭敌人。而林彪的“一点两面战术”实际上是一面平推,这就使敌人无后顾之忧,可以随时调整部署,集中兵力火力抗击我之进攻。结果就会使敌人的薄弱点变成强点,使我之进攻受阻。即使能够突破,由于没有四面包围和穿插分割,单靠一面平推,也会同敌人顶牛,形成啃硬骨头,充其量只能击溃和赶走敌人,而不能将敌人一口一口地吃掉。因此,用“一点两面战术”进攻敌人,既不能全歼,也不能速决,完全是打击溃战、消耗战的战法。四平攻坚战就是典型的例子。一九四七年六月的四平攻坚战,林彪虽在四平周围地区掌握有二十四个师的兵力,但按照他的“一点两面战术”的部署,仅以七个师攻城,没有超过四平守敌的一倍,既没有造成攻城兵力的绝对优势,更没有四面包围的部署,而是一面平推,让敌人自由机动兵力兵器进行顽抗。结果打了半个月,我付出很大代价,仍未能攻克,因而撤出战斗。〔附图二〕四平攻坚战后,参战部队在总结经验教训中提出:“如果我军在野战以四比一对付敌人,而攻巩固较大的城市那么应以六比一”;“比照拟大的城市〔小城市在外〕,至少须选择两个突破口和突击方向,否那么不能造成敌人腹背受击,因而也不能分散敌人之兵力,争夺敌人炮兵阵地,使敌调集全部的预备队及所有〔炮火〕对付我主攻的一个方向”;“在纵深战斗中,战斗动作上设法采用局部的包围分割敌人,以求一块一块消灭敌人”〔东野第一纵队:《四平战役初步战术经验总结》〕。这是对林彪“一点两面战术”的有力批判,又一次说明它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三〕东北野战军各部队打的许多歼灭战,都是贯彻执行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及其“十大军事原那么”而取得的。抗日战争胜利后,毛主席、党中央及时正确地决定建立稳固的东北根据地,从各解放区抽调老部队十一万余人,另外还有两万多干部,挺进东北,加上东北抗日联军,以这些为骨干,组成了东北民主联军,即后来的第四野战军。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和我军的荣耀传统,在东北野战军广阔指战员中是有着深厚根底的。在毛主席、党中央的领导下,东北野战军广阔指战员,运用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及其作战原那么,打了许多歼灭战,例如秀水河子战斗、新开岭战役,怀德战斗等。特别是毛主席亲自部署和指挥的辽沈战役,全歼了东北蒋匪军,取得了解放东北的伟大胜利。林彪胡说秀水河子等战斗是按照“一点两面战术”打的,这完全是骗人的鬼话。一九四六年二月,七旅和一师进行的秀水河子战斗,根本不是按照林彪的“一点两面战术”打的,而是按照我军传统战法,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四个团打敌立足未稳之四个营,采取了四面包围、各个歼灭敌人的部署,一夜之间,速战速决,取得了歼敌一千五百余人的胜利。〔附图三〕一九四六年十月三十一日至十一月二日,第四纵队进行的新开岭战役,按照毛主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和力求在运动中歼敌的原那么,集中了八个团,打敌第二十五师〔三个团〕,采取了四面包围、各个击破的战法,取得了全歼该敌七千余人的重大胜利。〔附图四〕一九四七年五月,第二纵队进行的怀德战斗,以七个团的绝对优势兵力,攻击怀德守敌两个多团五千多人,西面和西南方向各用两个团担任主要突击,北面、东面、南面三个方向各用一个团的兵力担任助攻,四面围攻,又有重点,因而到达了全歼速决的目的。〔附图五〕事实证明,东北野战军各部队所进行的许多歼灭战,没有一次是按照“一点两面战术”打的。连林彪自己当时也不得不成认:“一点两面战术开会时多少都讲到过,但往往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直到现在,这一思想并未打通,并未成为群众性的思想”[林彪:《论战术思想与战斗作风》〔一九四七年四月十九日〕]。在实践中行不通,广阔指战员不接受,这就是历史给“一点两面战术”所作的结论。二、驳“四快一慢战术”林彪在一九四七年夏,提出了一个以“慢”为中心的所谓“四快一慢战术”。他的解释是:“准备要快,前进要快,扩张战果要快,追击要快”;“总攻击开始的时间要慢”。并说,这个战术是鉴于“打德惠、打四平都是性急打得过早”[林彪:《关于总攻击开始时间问题的指示》〔一九四七年夏〕]而提出来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四平没有打下,是林彪推行“一点两面战术”所造成的;德惠没有攻克,是因为林彪惧怕敌人增援,而强令部队中途撤出战斗。这两仗都不是“性急打得过早”的问题,因而得不出要“四快一慢”的结论。“四快一慢”的实质是坐失战机,不顾全局,消极避战,是林彪右倾时机主义思想在作战指导上的反映。〔一〕“四快一慢战术”否认战机、放弃战机,是右倾怯战的战术。正确的作战指导,必须基于敌我双方各方面的情况,审时度势,灵活地运用战术,使自己的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毛主席指出:“这里有时机、地点、部队三个关节。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不得于部队之情况,都将不能取胜。例如进攻某一运动中之敌,打早了,暴露了自己,给了敌人以预防条件;打迟了,敌已集中驻止,变为啃硬骨头。这就是时机问题。”〔《论持久战》〕因此,战机依赖于敌我双方行动这个客观根底,而“四快一慢战术”却是离开这个根底,主观地决定这个“快”、那个“慢”,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同时,战机还依敌我双方情况的变化而存在,又依敌我双方情况的变化而消失。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不失时机。而林彪却强调:“四快一慢,其实是一个慢字。”这完全是违背作战规律的。战役、战斗的速决战,是我军作战的根本要求。我军在查明情况,作好准备,荫蔽地接近敌人以后,就要不失时机地发起突然而猛烈的攻击。只有迅速行动,才能乘敌之隙,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敌措手不及。而敌人一旦觉察其处于不利态势时,必将采取一切措施,弥补其弱点,改变其被动地位。我军的任何缓慢都会失去稍纵即逝的有利战机。因此,我们在战争中要做到力争主动,力避被动,必须审时度势,善择时机。战机未到而轻举妄动,是“左”倾蛮干;战机已到而按兵不动,是右倾保守。“四快一慢”就是右倾怯战的战术。〔二〕“四快一慢战术”同“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的原那么是完全对立的。我们要求每战力求有准备和有把握,是以积极歼敌为指导思想的;而“四快一慢战术”那么是以消极避战为出发点的。准备,就是在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的根底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优势与主动;把握,就是到达主客观一致,具备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准备和把握的统一,最终要表现在适时发起攻击并歼灭敌人。而“四快一慢战术”却是以“慢”作为战机的标准,以“准备”作为不打的借口,给敌以时间去弥补弱点,改变其不利态势,以致坐失良机,失去了有把握的条件。林彪说什么:“只要记住四快一幔,包打胜仗”[林彪:《关于攻坚战的战术问题》〔一九四八年四月十九日〕],“不要害怕由于准备所产生的新的困难,即敌兵力增加、工事增加与敌退走。”[林彪:《在军事干部会议上的结论》〔一九四七年二月十三日〕]这完全是骗人的鬼话。敌人增援和加强工事,正是为了改变其被动地位和不利态势。按照林彪一味强调的“慢”去做,就必然使自己丧失主动、优势和战斗的突然性。而使运动之敌,变为驻止之敌;使立足未稳之敌,变为有准备之敌;使分散之弱敌,变为集中之强敌。总之,使好打之敌,变为难打之敌;使有把握之仗,变为无把握之仗;使本来可以打胜的仗,变为败仗。〔三〕“四快一慢战术”反对服从全局,破坏集中统一的战场指挥。毛主席指出:“共产党员必须懂得以局部需要服从全局需要这一个道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但林彪却说:“当下级的要掌握四快一慢的原那么”[林彪:《关于攻坚战的战术问题》〔一九四八年四月十九日〕],“上级是上级的事”,“没准备好不执行命令,不打是对的”[林彪:《关于“四快一慢”的报告》〔一九四八年二月〕]。他还说:“如果为了配合作战,其他方面都已打起来了,自己未准备怎么办呢?这时可用第二梯队的一部兵力来佯攻”[林彪:《关于攻坚战的战术问题》〔一九四八年四月十九日〕]。这是公然煽动不服从毛主席、党中央的作战命令,鼓励打滑头仗。按林彪这种做法,对敌人来说,是无关痛痒的“佯攻”,使其有可乘之隙;对自己一方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欺骗。这样做的结果,就必然打乱整个作战部署,破坏协同一致的作战行动,增加自己的困难,甚至使作战失利。林彪的这些主张,完全是剥削阶级军队的一套恶劣作法,同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毫无共同之处。〔四〕东北野战军广阔指战员,对“四快一慢战术”同样进行了抵抗,当时就提出了许多反对意见。例如:一九四七年十月二十日,第三纵队关于威远堡奔袭战斗总结中说:“不分具体情况的等待炮兵到达和一切布置好了再行攻击约六小时之久,结果敌人占领了工事,布置了兵力,延长了战斗时间,增大了伤亡。”〔东野第三纵队:《以优势兵力对分散守备之敌运用渗透战的几点初步检讨》〕一九四九年十月,第四十九军在《关于在界岭歼敌七军战役检讨》中说:由于“四快一慢的作风,每次攻坚准备时间很长,失去了许多攻击时机”。特别是一九四八年夏季练兵中,第三纵队的干部提出:“往往因一慢而缓慢了动作”,“这样是否会被作战消极的指挥员钻空子,以此来作借口,而延误攻击时机失去战机”,〔四野《训练总结材料》〕。这对林彪的“四快一慢战术”真是一针见血的批判!三、驳“三种情况三种打法”“三种情况三种打法”,是林彪一九四七年四月提出的。他说:“通常在三种不同的情况下有三种措置:第一种情况,对于防御的敌人,……就不能打莽撞仗。第二种情况,对退却的敌人,就要打莽撞仗。第三种情况,对要退而未退的敌人,……完全打莽撞仗不对,完全不打莽撞仗亦不对”[林彪:《论战术思想与战斗作风》〔一九四七年四月十九日〕]。这就是所谓“三种情况三种打法”的战术原那么。〔一〕林彪所谓的“三种情况”,不符合战场实际,是主观片面的东西。战斗的根本形式是进攻和防御。在战役、战斗中,攻防是相互转化、相互为用的,战场情况也是复杂多变的。怎么能设想我们所遇到的敌人,只有防御、退却、要退未退三种情况,而无其他〔例如进攻、还击、伏击、遭迂等〕情况呢?就是对防御之敌的进攻,也要区分敌人是运动防御还是阵地防御等具体情况,而采取不同的打法。尤其是“三种情况”没有涉及敌人的行动企图,而只是零碎地抓几个外表现象。因此,在这个根底上提出的“三种打法”,就不可能是“认识了敌我双方的情况,找出了行动的规律,解决了主观和客观的矛盾的结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而只能是主观主义想当然的东西。〔二〕“三种打法”是用荒唐的概念和死板的公式代替灵活地使用和变换战术。我军战术思想的根本要求之一,就是灵活机动,按照实际情况活用原那么。毛主席指出:“依据敌我部队、敌我地形的情况,及时地恰当地给以变换,是灵活性的指挥之重要任务”〔《论持久战》〕。这就告诉我们,在作战指挥上,要根据情况灵活地使用和变换兵力的分散和集中、分进和合击、攻击和防御、突击和箝制、包围和迂回、前进和后退种种的战术或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转变敌我形势,争取主动,取得战斗胜利。而林彪的所谓“三种打法”,却用什么不打莽撞仗、要打莽撞仗、半打莽撞仗这种不伦不类、似是而非的荒唐概念和死板公式,代替灵活使用和变换战术,完全是骗人的假道理。〔三〕“三种情况三种打法”,同样是右倾时机主义路线在作战指导上的反映。毛主席指出:“我们不许可任何一个红军指挥员变为乱撞乱碰的鲁莽家;我们必须提倡每个红军指挥员变为勇敢而明智的英雄,不但有压倒一切的勇气,而且有驾驭整个战争变化开展的能力。”〔《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林彪的所谓“三种打法”,是完全违反毛主席上述指示的。林彪在“三种打法”中提出的“不打莽撞仗",是“四快一慢”的同义语。林彪说:“一九四六年底提出不打莽撞仗,……去年夏季四平进攻战后又把它提出成为四快一慢,……是一个意思”[林彪:《关于“四快一慢”的报告》〔一九四八年二月〕],是“根据三种不同的情况采取三种不同程度的慢”[林彪:《歼灭运动之敌和临时防御之敌的原那么》〔一九四八年一月十七日〕]。这就是说,所谓“不打莽撞仗”是幌子,实际是消极避战。林彪在“三种打法”中,主张打莽撞仗和半打莽撞仗,就是不问敌情、地形、天候等情况的乱打乱冲,是鲁莽的指挥员的一种错误的行动。例如,林彪说:“对退却的敌人,就要打莽撞仗”[林彪:《论战术思想与战斗作风》〔一九四七年四月十九日〕],“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打”[林彪:《关于“四快一慢”的报告》〔一九四八年二月〕]。完全不考虑退却之敌有各种情形:可能是溃退,也可能是调整部署,还可能是佯动诱我就范。必须透过敌人退却的现象看本质,定下正确的决心。否那么,就是乱撞乱碰的鲁莽行为。“三种情况三种打法”根本没有揭示战斗行动的客观规律,更没有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法。它的特点是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对敌情的片面和外表的认识,作战指导的忽左忽右,就必然走向要么不敢打,要么就乱打这两个极端。因此,“三种情况三种打法”是地地道道的军事保守主义和军事冒险主义的大杂烩。四、驳“三猛战术”“三猛战术”,是林彪一九四六年九月提出的,其实质就是把猛打、猛冲、猛追的战斗口号当作战术原那么,以“猛”代替战术,把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歪曲为拼命主义。〔一〕“猛打、猛冲、猛追”,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北伐军中我党领导的部队首先提出的。当时敌我双方火力均不强,敌人的工事构筑较差,特别是北洋军阀部队,腐败无能,一触即溃。因此,北伐军猛打、猛冲、猛追,长驱直进,取得了很大胜利。但在汀泗桥附近战斗中,敌人凭借险要地形和巩固工事顽抗,北伐军猛打猛冲,未能奏效,以后采取迂回包围战术,并进行近迫作业,才攻克该地。这说明,猛打、猛冲、猛追不是林彪创造的,是早就有的。在北伐战争的具体条件下,作为一种战斗口号,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但就在那样情况下,如果作为普遍的战术原那么,也是不行的,汀泗桥附近之战就是证明。〔二〕毛主席的“十大军事原那么”指出:“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毛主席还指出:“在战争中提倡勇敢牺牲英勇向前的精神和动作,是在正确的作战方案下绝对必要的东西”〔《论持久战》〕。没有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没有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作风,一切技术和战术就不能得着最好的根底去发挥它们应有的效力。因此,不管过去、现在或者将来,都应发扬猛打、猛冲、猛追的战斗精神。勇猛必须与战术、技术相结合,而不能象林彪所鼓吹的,不问敌情、地形等条件,不要战术、技术,只要猛打、猛冲、猛追就行。例如:在火力运用上,应当根据敌情、地形、任务、我军武器弹药的性能和数量等情况,周密方案,正确组织,密切协同,既要猛烈,又要准确,首先集中火力消灭对我前进威胁最大之目标,并根据情况开展,灵活地调整火力和组织配合。而林彪鼓吹的“猛打”,却是不强调目标和效果的乱打,其结果是浪费弹药,暴露企图。在冲锋时,应该是有既定目标的、能掌握时机的、有组织有指挥的迅速动作。既要勇猛,敢于拼刺刀,又要善于利用地形地物,灵活运用战斗队形和战斗动作,周密地组织火力支援和协同动作,坚决果敢地进行冲击。而林彪所鼓吹的“蛮干精神”[林彪:《军事干部会议上的结论》〔一九四七年二月十三日〕]的“猛冲”,就是不讲战术,不讲队形的乱冲乱撞。在追击时要首先查明敌人的企图和退却方向,既要追得猛,又要边追、边侦察、边掌握部队,迅速切断敌人退路,以包围歼灭敌人。而林彪却鼓吹“不管三七二十一”[林彪:《关于“四快一慢”的报告》〔一九四八年二月〕],“以乱对付乱”[林彪:《关于总攻击开始时间问题的指示》〔一九四七年夏〕]的乱追。因此,林彪的“三猛战术”,就是乱打、乱冲、乱追,这是完全错误的。〔三〕林彪的“三猛战术”把革命英雄主义歪曲为拼命主义。我们提倡的猛打、猛冲、猛追,是在正确的路线指导和同战术技术相结合的条件下,建立在广阔指战员阶级觉悟根底上的一种革命英雄主义的行动。而林彪却把它歪曲为拼命主义,说什么“完蛋就完蛋”[林彪:《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五九年九月十一日〕]。这是悲观失望和拼命主义的论调,是对我军勇敢战斗,不怕牺牲的优良战斗作风的不可容忍的歪曲。〔四〕东北野战军广阔指战员对林彪拼命主义的“三猛战术”,当时就提出过不同看法。特别是在其塔木战斗和四平攻坚战以后,许多部队正确地指出,在敌人固守工事,而我军在暴露的地形上,按照林彪的方法猛冲是不能成功的。例如:第三师提出:“不组织火力掩护制压,……仅凭勇气和以密集队形向敌碉堡来冲锋,以求得胜利,这是愚蠢的指挥员”,“结果在敌人交叉火力射击下”,“遭受了伤亡,也未成功”〔东野第三师:《其塔木战斗之经验教训》〕。第十六师提出:“没有组织火力与爆破,认为一冲就可歼敌:……结果一次一次被还击下来”〔东野第十六师:《攻四平经验》〕。林彪在“三猛战术”中提倡拼命主义,和他在“四快一慢战术”中提倡消极避战,是他的右倾时机主义思想的两种不同的表观形式。五、驳“三三制战术”和“四组一队战术”〔一〕“三三制战术”是林彪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七日提出的。一九四六年一月,林彪还专门发出关于“三三制”的所谓“命令”。一九四七年二月,林彪又规定:三三制是战术动作的部署”[林彪:《在军事干部会议上的结论》〔一九四七年二月十三日〕]。所谓“三三制战术”的三角队形和战斗小组的编成,并不是林彪的创造。在历史上,随着兵器的开展,军队作战为了发扬火力和减少伤亡,战斗队形大体经历了方阵、横队、纵队、线式、散兵与纵队结合、疏散队形〔包括三角队形〕等开展演变过程。我军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就已采用了小群疏散战斗队形。解放战争时期,各野战军都曾从实践中总结出班以下编成三至四个小组,采取老战士、新战士、解放战士混合编组的方法,既是战斗组织,又是团结教育稳固部队的组织。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旅游宣传册印刷服务合同3篇
- 新媒体账号代运营协议范本样文3篇
- 排水招投标技巧3篇
- 新版制作合同样本3篇
- 农村纪念馆建设施工合同
- 船舶维修短期施工合同
- 美食APP厨师长招聘合同样本
- 会议室装饰改造工程分包合同
- 摄影棚租赁协议范文
- 教育设施临时设施施工合同
- 风光储储能项目PCS舱、电池舱吊装方案
- 《军队征集和招录人员政治考核规定》
- 住宅小区视频监控清单及报价2020
- 作文互改互批互评探究课题研究方案
- 四川内江城市文化介绍宣传PPT
- 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方案PPT模板
- 中华迟氏通谱字辈排行
- 调试单位调试大纲
- 2输变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表式(变电工程土建专业)
- 交换机安装调试记录表实用文档
- 提高床头交接班执行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