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路南段改造提升工程-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大成路南段改造提升工程-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大成路南段改造提升工程-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大成路南段改造提升工程-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大成路南段改造提升工程-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PAGEPAGE8上阶段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1、缺海绵城市专篇及相关设计说明.回复:按审查意见补充。2、补充现状管线情况,论证改建的必要性。回复:按审查意见补充。一.工程概况本次工程为大成路南段改造提升工程,位于成都市新都区。大成路南段改造道路起于现状南丰大道交叉口,止于现状大成路,全长456.938米,道路规划红线宽20米,为改建道路。车行道宽度13米,两侧分别设置3.5m人行道。1.污水设计起点(南丰大道)~设计终点(大成路)段,设计dn500污水管由南向北顺坡敷设于道路东侧车行道上,排入大成路现状污水管。2.雨水设计起点(南丰大道)~设计终点(大成路)段,设计dn600~dn800雨水管由南向北顺坡敷设于道路西侧车行道上,排入大成路现状雨水管,最终排入现状河道。二.设计依据(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21);(2)《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17);(3)《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50289-2016);(4)《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5)《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6)《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7)《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8)《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2015);(9)《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10)《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50788-2012);(11)《检查井盖》(GB/T23858-2009);(12)本道路初步设计审查会专家组意见;(13)本道路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14)1:500带状地形图及物探资料;(15)《球墨铸铁可调式防沉降检查井盖》(DB510100/T203-2016);(16)相关道路施工图设计文件。三.主要技术指标1、雨水系统计算采用成都市暴雨强度公式:式中:q-降雨强度(L/s·ha);t-雨水流行时间(min);t=t1+t2;t1-集水时间:根据距离远近,取10(min);t2-管渠内雨水过流时间,(min)。2、标准路段雨水设计重现期采用P=3年,综合径流系数:ψ=0.65;3、污水最高日最大时面积比流量:1.0升/秒•公顷。四.设计概况(一)平面设计1.污水设计设计起点(南丰大道)~设计终点(大成路)段,设计dn500污水管由南向北顺坡敷设于道路东侧车行道上,排入大成路现状污水管。具体详见《污水汇水面积总图》、《排水管道平面布置图》等相关设计图纸。2.雨水设计设计起点(南丰大道)~设计终点(大成路)段,设计dn600~dn800雨水管由南向北顺坡敷设于道路西侧车行道上,排入大成路现状雨水管,最终排入现状河道。具体详见《雨水汇水面积总图》、《排水管道平面布置图》等相关设计图纸。(二)横断面详见《道路横断面管位排列图》。五.管材及附属构筑物(一)管材、基础1)d300雨水进水管采用II级钢筋混凝土企口管,360度混凝土满包基础。2)管顶覆土小于1.0m,或管道过河时,采用II级钢筋混凝土企口管,360°C25混凝土满包基础。3)管顶覆土1.0m≤H≤4.5m时,采用钢筋混凝土II级承插管(GB/T11836-1999),180°砂石基础,作法见国标图集06MS201-1第11页。4)管顶覆土4.5m<H≤7.0m时,采用III级管钢筋混凝土承插管(GB/T11836-1999),180°砂石基础,作法见国标图集06MS201-1第11页。5)管顶覆土7.0m<H≤9.0m时,采用III级管钢筋混凝土企口管,180度混凝土基础。180度混凝土基础作法见国标图集06MS201-1第19、22页,采用混凝土基础的管道,每隔20~25m设现浇混凝土套环柔性接口,作法见国标图集06MS201-1第35~37页。6)管顶覆土H>9.0m时,采用III级管钢筋混凝土企口管,360°C25混凝土满包基础,每隔20~25m设现浇混凝土套环柔性接口,作法见国标图集06MS201-1第35~37页。7)柔性接口管道采用的橡胶密封圈应满足JC/T946-2005标准要求。8)钢筋砼承插管或企口管,其接口采用柔性接口,接口处混凝土基础分缝,缝内填2cm厚沥青木板。当雨、污水支管与排水主管间垂直净距小于0.15m时,对交叉处的排水主管采用砼满包。钢筋混凝土管管材应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GB11836-2009)》的技术要求。(二)管道接口采用砂石基础的管道接口采用橡胶圈接口,详06MS201-1/23、25,为提高钢筋砼管的防水密封性,另外在管道接口处增加无毒性双组份聚硫密封胶,具体做法详见《CECS217-2006聚硫、聚氨酯密封胶设计、施工及验收规程》。采用混凝土基础的钢筋混凝土管管道接口采用钢丝网水泥砂浆抹带接口,详06MS201-1/29。采用混凝土基础的管道,每隔20~25m设柔性接口,用06MS201-1/36中180°混凝土基础现浇混凝土套环柔性接口。管道基础应置于密实的未扰动的原状土层上,要求地基承载力≥0.10MPa。若遇流砂、淤泥、松散杂土及回填土等软弱地基时应采取换土回填砂砾石等加固措施,使之达到设计要求的地基承载力。换填深度根据现场情况由建设、监理、施工以及设计院等单位有关人员共同商定。(三)检查井雨、污水检查井均采用钢筋砼检查井,详见20S515。根据施工工期及其他原因可采用预制装配式钢筋砼排水检查井。当管道直径400≤D<1000时,采用圆形检查井,井径按20S515“排水检查井尺寸表”确定;当管道直径1000≤D≤1500(污水)或2000(雨水)时,采用矩形或扇形检查井,详见20S515。设在车行道下的检查井,在检查井周边宽1.0m范围内回填采用5%水泥稳定碎石,并分层夯实。当管道覆土8.0m>H≥D+6.0m时,检查井井室纵向钢筋增大一级,超深部分水平钢筋增大一级。H≥8.0m时超深检查井另行设计。根据施工工期及其他原因排水检查井可采用预制装配式排水检查井。井室周围的回填,应与管道沟槽的回填同时进行;当不便同时进行时,应留台阶形接茬;井室周围回填压实时应沿井室中心对称进行,且不得漏夯;回填材料压实后应与井壁紧贴。当井内有支管接入管顶与管顶的落差h≥1.2m时应设竖槽式跌水井,采用06MS201-3国标图集。当井内有支管接入管顶与管顶的落差0.5≤h<1.2m时可用C30混凝土垫层加固,厚20cm,以防冲刷。检查井盖须符合《检查井盖》(GB23858-2009)的要求:车行道下检查井盖采用新型防沉降、防盗、防坠落等“五防”球墨铸铁井盖,并符合《球墨铸铁件》(GB/T1348-2009)的相关要求,等级不低于D400级。材质符合国家QT500-7的要求,检查井球化率大于90%,球化级别达三级以上,含磷量<0.08,含硫量<0.05,变形率按照GB/T23858-2009标准,当采用弹簧臂锁定或特殊设计的安全措施时,允许残留变形为≤2.13mm球;防震胶条符合GB/T531要求,氯丁胶含量40%以上的硫化氯橡胶条,硬度=75±5大道邵氏级;胶条嵌入槽检查井盖应设置倒梯形嵌入式安装槽;开启度0°~180°。位绿化带的检查井采用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检查井盖,等级采用B125型,还应符合《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检查井盖》(CJ/T211-2005)和四川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城市道路高分子复合材料检查井盖、水箅技术规程》(DB51/5057-2008)的要求。位于人行道上的检查井盖采用球墨铸铁方形井盖,方形井盖需具备C250的承载力及耐久性,同时还应具有轻质、易开启、防盗、防响动的性能。井盖材料应采用球墨铸铁,应符合国标QT500-7及GB/T1348-2009的规定,球化率不小于80%,球化等级不低于三级。井盖表面可根据景观要求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图案花纹进行表面装饰;井盖表面可采用与井盖周边铺装材料颜色相近的装饰涂层;位于盲道位置的井盖表面应采用粘贴或涂刷树脂等方式与盲道顺接。方形井盖表面样式最终以景观设计为准,污水需设透气孔。同时检查井井盖必须满足《球墨铸铁可调式防沉降检查井盖》(DB510100/T203—2016)之规定。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规范允许范围内的最小井盖。排水系统检查井应安装防坠落设施,所有污水检查井需设透气孔,车行道下检查井井周1m范围内井底至井顶采用5%水泥稳定碎石加强处理。设于车行道下的检查井井盖顶面与路面齐平,位于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下的井盖顶面与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齐平。设于绿化带下的检查井井盖顶面应高于地面0.20m。(四)雨水口雨水口采用预制混凝土钢筋砼,为提高雨水口收水能力,雨水篦子采用球墨铸铁。道路竖曲线最低点及道路交叉口附近的雨水口在实施时应调整至实际路面的最低点,以保证有效的收水,在道路交叉口处雨水口设置如与道路交叉口竖向设计雨水口位置有出入,则以交叉口竖向设计雨水口位置为准。雨水口连接管采用d300管径,雨水口串联超过两个后连接管采用d400,i≥0.01,支管接入检查井方向与道路纵坡保持一致。单箅雨水口有效井深H=1.2m,双篦雨水口有效井深H=1.4m,雨水口加深0.3m用于沉泥、沉渣。雨水口篦子顶部应比相连接的道路路面低15mm,并与周边道路路面平顺连接。安装于有路沿石处的雨水口采用偏沟式雨水口;其他采用平地式雨水口。雨水箅子采用新型防沉降、防盗“三防”球墨铸铁篦,要求符合《球墨铸铁件》(GB/T1348-2009)及《市政排水管道工程及附属设施》(06MS201)中的相关要求。雨水篦子材质采用球墨铸铁,其标准符合国家QT500-7的要求,球化率达三级以上;承压等级满足C级250KN;防震胶条符合GB/T531要求,氯丁胶含量40%以上的硫化氯橡胶条,硬度=75±5大道邵氏级;胶条嵌入槽检查井盖应设置倒梯形嵌入式安装槽;雨水篦子支撑面需要设置“U”型凹槽卡“C”型胶条;开启度0°~180°。(五)预留支管(井)在道路每隔120m左右预留支管以便两侧地块的排水接入道路市政排水管网,预留支管雨水采用i=0.001的d500管,预留支管污水采用i=0.001的d400管。预留支管检查井预留于道路红线或市政控制宽度线外侧1m处。为便于管道的接入预留支管检查井的需安装排水管至检查井井壁外0.5m,管道用砖封堵(水泥砂浆抹面)。六.海绵城市专篇(一)采用技术规范(1)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住建部2014年10月试行);(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3)《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T50596-2010);(4)《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2010);(5)《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2009);(6)《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190-2012);(7)《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2012);(8)《城市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9)《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82-2012);(10)《成都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技术规定》(试行)(2017.05);(11)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二)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LID)建设归根结底就是要逐步恢复雨水在自然界与城市中的自然循环,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城市绿地、水系、可渗透路面等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对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理解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要求城市建设和发展更够与自然相协调,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更要提升生态质量。从排水管理的角度,要求顺应自然,在确保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上,最大限度的实现降雨的积存、渗透、净化,并充分加以利用。从防洪减灾的角度,要求城市能够与雨洪和谐共存,具有“弹性适应”环境保护与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方案论述1)设计控制目标根据《成都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技术规定》(试行),最大程度的减小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达到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的目标要求。成都市年径流总量与设计降雨量的对应关系如下表:7本项目为新建市政工程,根据《成都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技术规定》(试行),项目规划区内市政道路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达到70%的要求,对应设计降雨量为21.2mm。2)进水量计算径流总量计算公式:式中:W——径流总量(m3);Ψzc——雨量综合径流系数;hy——设计降雨量(mm);F——汇水面积(hm2)。计算参数选取3)渗透量计算:渗透设施渗透量计算公式:式中:W——渗透量(m3);α——综合安全系数,一般取0.5~0.6;;K——土壤渗透系数(m/s);J——水力坡度,一般取1;As——有效渗透面积(m2);ts——渗透时间(s),一般可取2h。4)有效调蓄容积计算:Vs=W-Ws采用不同断面时,其渗透设施、调蓄设施规模由有效调蓄容积进行确定。本项目所需调蓄容积由于本项目为市政道路工程,其周边规划建设用地设计、实施时应严格按LID理念及各项标准执行,使其径流控制率满足70%的要求。针对本项目性质,本项目径流总量控制仅考虑后排有绿带的路段,后排没有绿带的路段可不对径流总量进行控制。根据前述计算参数及本道路周边地块用地性质布局,后排有绿带段计算结果如下表:沥青路面透水铺装(人行道)绿地面积(hm2)雨量径流系数面积(hm2)雨量径流系数面积(hm2)雨量径流系数1.250.850.270.20.150.15总汇水面积(hm2)F1.67综合径流系数φzc0.68设计降雨量(mm)hy21.2径流总量(m3)W241.47渗透量(m3)Ws0有效调蓄容积(m3)Vs241.47所需调蓄容积计算表:经计算所需调蓄容积241.47m3。(四)方案设计针对本项目道路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达到70%的要求,本次海绵城市设计方案如下:透水人行道铺装人行道铺装结构下的土基性质通常受当地区域地质条件和填料性质的影响,对于土基位于膨胀土、水源保护区或采用渗透性不好的粘性土填料时,水的进入会影响土基的承载能力、稳定性及周边水源安全性,因此,人行道铺装层的渗水不能直接进入土基,称之为半透水型结构;而对于位于渗透性较好的区域或采用砂性土等材料为填料时,人行道铺装层的渗水可以快速渗透,不影响土基承载力和稳定性,称之为全透水型结构。所以在选择透水性人行道铺装结构型式时,应充分考虑土基条件。传统的非透水人行道铺装存在以下问题:A雨水通过漫流方式经雨水收水井排放。人行道的积水则易使行人湿鞋,影响行人行走的舒适性。B缺乏对城市地表温度、湿度的调节能力,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C阻止了地下水补给路径,不利于植物的生长。透水人行道铺装结构理论及构造是让雨水在铺装面上短暂积存,然后慢慢渗入路床或排入附近土壤或水系,从而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后的直接利用和可持续水循环,有效控制雨水径流总量,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改善城市水环境。根据本项目地质特点,结合城市LID开发理念人行道铺装建议采用透水型结构方案。具体结构见道路路面结构设计图。绿化带道路两侧规划绿地统计表本次道路海绵化设计将道路两侧的绿化带作为消纳与滞留雨水的调蓄设施,人行道铺装及机动车道排水均排向绿化带,结合道路雨水管网分布现状与降雨情况,进行合理布局。达到源头削减、滞留和调蓄雨水的目的,多余的雨水通过溢流设施进入市政雨水管道。道路绿化带下凹深度为0.2m,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雨水可通过横坡汇至绿化带中。机动车道雨水通过路缘石开孔排至绿化带内,在长条绿化带内最低处设置溢流式雨水口,雨水口高度低于车行道0.05m,高于绿化带下凹处0.15m,当随雨量增加,达到绿化带蓄水容积上限后,多余的雨水通过溢流式雨水口排至市政雨水管道。项目海绵城市专项设计文件计算成果根据5.5计算得所需调蓄容积241.47m³。该区域海绵设施调蓄水量不应小于241.47m³。绿化带面积1500㎡。绿化带总蓄水容积为Q’=1500x0.20=300m³。绿地总蓄水容积300m³>241.47m³,满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的要求。七.施工要求(一)施工放线图中管线定位,根据道路桩号及《道路横断面管位排列图》中管线与路中线距离进行定位;特殊节点及道路交叉口节点根据坐标定位。为了避免截断管材和浪费,检查井井位可沿道路纵向移动前后调整不超过1.5m,但不允许将检查井调整至道路车行道下。(二)施工准备施工前应首先核对与本工程相交(或相接)的外部道路排水管平面位置与高程,确保管线衔接平顺。施工前应了解、探测清楚现状管线位置,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避免施工时对其它已有管线产生破坏。施工前应实测既有管道位置及标高是否与设计相符后方可施工。下管前必须按管材产品标准逐节进行外观检验,不合格者严禁下管敷设。下管方式应根据管径大小、沟槽形式和施工机具装备情况确定人工或机械将管材放入沟槽。下管时必须采用可靠吊具,平稳下沟,不得与沟壁、槽底碰撞,吊装时应设两个吊点,严禁穿心吊装。(三)管槽开挖管道采用开槽法施工。当土(石)方用机械开挖时,应保留0.2m应用人工清槽,不得超挖,如果超挖应进行地基处理。有地下水时,应进行施工降水以保证干槽施工,当降水不利地基被扰动应进行地基处理。沟槽开挖的宽度、边坡坡度、分层开挖每层深度应根据施工规范并结合实际清况确定。开挖高度大于6.0m地段基坑支护工程应符合《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要求或根据地勘建议放坡进行。基槽开挖前,应对拟开挖场地地下管网及其它构筑物的情况进行调查,以避免施工对其它市政设施及地下管道的破坏。沟槽临时开挖边坡坡率根据现行《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第4章的有关规定执行。沟槽开挖宽度的确定按GB50268-2008第4.3.2条的要求执行。对于位于填方区域的排水管道,应按道路路基要求要求回填至管顶以上100cm后,再按规范要求开挖沟槽。人工挖槽时确保堆土安全,堆土高度不应超过1.5m,且距槽口边缘不宜小于0.8m,地面堆积荷载不得大于10KN/m2。开槽达到设计标高后,应及时会同有关方面进行验槽。验槽后应即时组织施工进行回填确保沟槽施工安全,避免坍塌。对于深基坑开挖,需严格按照《成都市建筑工程深基坑施工安全管理暂行办法》成建委发[2009]494号相关要求执行。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做相应的专项方案,并按审查合格后的专项方案施工。(四)管基及检查井回填管道基础应落在有一定承载能力(fak≥120Kpa)的原状土层上或经开槽后处理回填密实的地基上,如开挖沟槽至设计标高为淤泥、耕植土等不良状况,必须清理至原土后,回填中砂至设计标高后再做管道基础,沟槽回填按《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中有关规定执行。在填方路段按路基要求回填至管顶以上1.0m时方可开挖管槽,施工管道;待管道施工回填压实后再分层回填压实至设计道路高程。在高填方段管道基础应超挖1.0m,超挖部分回填砂卵石或级配碎石,再施工管道基础。在管道设计土弧基础范围内的腋角部位,采用最大粒径<25mm的中砂回填密实,回填范围不小于180°,回填密实都应达到95%以上。从管底基础至管顶以上0.5m范围内沟槽回填材料采用粒径小于25mm的天然砂砾石。管道基础中在接口连接部位的凹槽,宜在敷设管道时随敷随挖。凹槽长宽深度按接口尺寸确定。接口完成后立即用级配砂石回填密实。沟槽回填土要求见如下:沟槽回填密实度标准:管顶以上50cm为重型击实,以下为轻型击实。为防止检查井及雨水口周边地面不均匀沉降,在检查井井周1.0m及雨水口周边0.5m范围内采用5%水泥稳定碎石回填至路面层,回填深度为检查井底至路面结构层以下。(五)闭水试验管道按《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的有关要求作闭水试验。施工须按膨胀土地区对污、雨水管道需经严密性试验合格后方能投入运行。(六)抗震设计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11-2010版)(2016年版)、《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D18306-2015)查证,该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特征周期0.45s。根据《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采取以下抗震措施:(1)各种材质的埋地预制圆形管材,其连接接口均为柔性承插接口。(2)检查井采用钢筋混凝土材质,混凝土等级C30。(3)钢筋混凝土排水管材,混凝土等级≥C25。(4)钢筋砼排水管采用橡胶圈承插式柔性连接。(七)后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