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2课祭十二郎文》课文同步练习(时间:60分钟分值:70分)一、基础达标(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世:通“逝”,去世B.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羞:通“馐”,美味食物C.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D.而不克蒙其泽乎 泽:通“择”,选择答案D解析泽:恩泽。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比得软脚病(等到) 遽去吾而殁(急、突然)B.不省所怙(依靠) 辍汝而就(接近)C.其又何尤(怨恨) 抱无涯之戚(忧伤)D.远具时羞(备办、准备) 敛不凭其棺(凭借)答案C解析A项,“比”应解释为“近来”;B项,“就”应解释为“就职上任”;D项,“凭”应解释为“临”。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③其能久存乎 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其无知,悲不几时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⑨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答案C解析分别为:指示代词“那、那些”/人称代词“你的”/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假如/语气助词,表揣测/人称代词“他、他的、他们”。4.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汝殁以六月二日 B.惟兄嫂是依C.其又何尤 D何为而在吾侧也答案A解析A项为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为宾语前置句。5.一位老奶奶与世长辞,殡仪馆收到多副挽联,其中有三副分别是逝者儿子、女婿、侄子送的,均未署名,下列各项,根据其内容署名正确的一项()①我欲招魂,四五日苦雨凄风,问归何处情怜犹子,数十年嘉言懿范,痛想生平②梦断北堂春雨萱花千古恨机悬东壁秋风桐叶一天愁③获选昔乘龙犹记东床惭坦腹游仙今驾鹤那堪北堂仰遗容A.①挽伯母②挽岳母③挽母B.①挽岳母②挽母③挽伯母C.①挽母②挽伯母③挽岳母D.①挽伯母②挽母③挽岳母答案D解析根据①联中的“犹子”,推断该联不是挽母,可排除C项。根据③联中的“乘龙”“东床”可以推断,该联应为挽岳母,可排除A、B两项。二、文本训练(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甲)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乙)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克:能B.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业:继承……的事业C.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 长:成长D.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尤:怨恨答案C解析C项,长:养育。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呜呼:这一语气助词的运用强化了这一段情感发展变化的节奏,也准确地抒发了作者强烈的不愿相信、不能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失去亲人的悲痛感情。B.吾兄:谦辞,常用来称己之兄或兄辈。也可是对友人的尊称。旧时对朋友中的晚辈表客气亦有此称。C.汝:你,多用于后辈。古汉语中表示“你”的称呼还有“尔、公、君、卿、足下”等。D.殁:古代身份和地位不同的人去世后,其称呼也不同。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死称卒,庶人死称死。小孩夭折和病死的,称为殁。答案D解析大夫死曰卒,士死称不禄。8.下列对选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两段选文都以“呜呼”开头,表明作者的感情变得更加强烈。B.甲段写作者初闻噩耗时将信将疑的矛盾心情,语意反复而一气贯通,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C.乙段主要表现作者痛悔、内疚之情,多用整句,情绪激荡,一气呵成,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D.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明作者因受十二郎之死的打击,更因自己身体状况很差,所以已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答案D解析D项,曲解文意,从原文看,乙段中画波浪线句子只是表明作者悲痛至极,并非已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2)我对上不孝,对下不慈,既不能与你相互照顾着生活,又不能和你一块死去。解析(1)“其……其……”,连词,表选择,“是……还是……”。(2)“不孝不慈”,从原文看,应理解为“对上不孝,对下不慈”。三、拓展阅读(19分)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苏辙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蒣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注】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蚤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有删改)【注】黾勉:努力,尽力。(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B.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C.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D.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答案D解析“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表意不完整,故其后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根据前文,动词“比”的主语应是苏轼,即“遂与渊明比”,而非“遂与渊明比辙”,故应在“比”后断开,据此排除B项。(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谪居,指古代官吏被贬谪到外地居住。如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中的“谪居”就与此处意思相同。B.五斗米,指微薄的俸禄。《晋书·陶潜传》载:“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C.子瞻,苏轼的字。古人除了名和字外,还有号。古时人们为表示对人的尊重,一般不直呼其名,而称其字或号。D.冠,古代男子十八岁行加冠之礼,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答案D解析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B.苏辙对苏轼的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而陶渊明本人则“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些经验教训。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拉近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答案C解析“而陶渊明本人则‘性刚才拙’”错误,原文中的“性刚才拙”是陶渊明自评,而不是苏轼这样认为,属于张冠李戴。(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①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效法他的一点(长处)的原因。②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就像湍急的河流刚刚涌来的时候。解析①“此所以深服渊明”省略了主语“我”;“所以”译为“……的原因”;“晚节”译为“晚年”;“师范”译为“效法、学习”等。②“然自其斥居东坡”省略了主语“子瞻”;“斥”根据后面的宾语“东坡”,应译为“被贬谪”;“日”为名词作状语,译为“每天”;“沛然”译为“水势湍急的样子”。【参考译文】东坡先生(子瞻)被贬谪到儋州,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行李过海。在儋州,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建的房屋,每天吃的是苦菜和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子瞻平日没有什么特别喜欢的,只是把图史当作园林来游览,把文章当作乐曲来欣赏,到了这里以后也全都停下来了。他只是喜欢写诗,其诗精美有文采,并未显出老年人的那种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这时,我(苏辙)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模拟古人的风格或题材而写作的作品,却没有唱和古人的作品。唱和古人的作品,便从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外表朴质而内蕴绮丽,外在清瘦而内里丰腴。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唱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多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留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述下来。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我)对于他的为人,也确实是有很多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而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世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继续下去,一定会留下祸患,于是尽力隐居避世,致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而自己却没有早早知道,做了半辈子的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效法他的一点(长处)的原因。”唉!陶渊明不肯为了五斗米而穿戴整齐去拜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监狱中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晚年时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虽然是这样,子瞻做官,或升官或贬官的原因还是可以考究出来的。后世的君子,一定会从中总结出一些立身处世的教训来。我(苏辙)年轻时没有老师,子瞻成年以后,学问也有成就了,先父便要我向他学习。子瞻曾经称赞我的诗具有古人的风格,我自己认为比不上古人。然而子瞻自从被贬谪(到黄州)住在东坡之后,他的学问日益长进,就像湍急的河流刚刚涌来的时候。他的诗和杜子美、李太白比起来,是要超过他们的,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我即使奔跑着追赶他,也总是落在他的后面。对于他唱和陶渊明的诗,我也跟着写了一些。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9分)古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体现在“义”“利”之辩中。管子是中国古代________的政治思想家,对人的发展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管子认为,物质生活的改善是一个社会政治安定和道德进步的前提和基础,而物质生活满足后,人们就要讲究礼节规范,追求高尚的道德行为。另外,管子认为人性就是________的,人们追逐物质利益也是________的,这是人的天性使然。管子是从寻求人们经济活动的根源中探讨并发现了人性及人的发展问题的,因而认为这是一切“治乱”的根源。()孟子讲仁义,坚持人性的本质是善的。仁、义、礼、智是四个“初始”,被视为孟子的“四端说”,这是其性善论的直接理论依据。从“人性本善”的观点看,孟子显然是追求精神第一,而不是物质取向第一。在他看来,在人的发展中,仁义是________,物质财富本身不能成为人的活动的动因。可见,管子强调功利主义和人的利益原则,从物质取向的角度论述了人的发展问题;而孟子则注重人的精神追求,强调人的道义原则,从精神需求的角度论述了人的发展问题。两者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中国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形成“重义轻利”思想。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深谋远虑见利忘义无可厚非中流砥柱B.出类拔萃见利忘义天经地义中流砥柱C.深谋远虑趋利避害无可厚非大本大宗D.出类拔萃趋利避害天经地义大本大宗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出类拔萃”,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申为聚集。意思是超出同类之上。②“深谋远虑”指计划得很周密,考虑得很长远。③“趋利避害”趋向有利的一面,避开有害的一面。④“见利忘义”意思是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⑤“天经地义”,经:规范,原则;义:正理。天地间历久不变的常道。指理所当然,不容置疑的问题。也指理所当然的事。⑥“无可厚非”表示没有可过分责难的。意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⑦“大本大宗”,本:根本;宗:本,主旨。指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⑧“中流砥柱”指就像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第一空据文意,强调管子地位突出,应填“出类拔萃”,排除A、C两项;第四空据文意,强调仁义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应填“大本大宗”。排除B项。故答案选D项。1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不同于管子的人性理论,孟子则否定追求物质利益的人性。B.与管子的人性理论不同,孟子则否定人性是追求物质利益的。C.孟子则否定追求物质利益的人性,不同于管子的人性理论。D.孟子则否定人性是追求物质利益的,与管子的人性理论不同。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管子在前,孟子在后,排除C、D项,孟子否定的是人性“追求物质利益”的特征,而不是否定人性本身,排除A项。故答案选B项。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管子是在寻求人们经济活动的根源中发现并探讨了人性及人的发展问题的,并认为这是一切“治乱”的根源。B.管子是在寻求人们经济活动的根源中探讨并发现了人性及人的发展问题的,因而认为这是一切“治乱”的根源。C.管子是从寻求人们经济活动的根源中发现并探讨了人性及人的发展问题的,因而认为这是一切“治乱”的根源。D.管子是从寻求人们经济活动的根源中探讨并发现了人性及人的发展问题的,并认为这是一切“治乱”的根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从……中”可搭配“发现”,但不可搭配“探讨”;“发现并探讨”符合逻辑顺序;“因而”不当,前后没有因果关系。故选A项。14.日常生活中,讲究措辞文雅和形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词语或句子。(5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路路基施工方案
- 行政值周工作总结
- 大型活动安全保卫工作方案与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 2023年达州市达川区公立医疗机构引进笔试真题
- 成都市某立交桥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公司制定的裁员方案
- 银行关于XX有限公司质押物监管方案
- 一般公司财务管理制度
- 桥梁工程测量方案
- 第二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课件
- 商务风流体渐变年终总结公司介绍PPT模板
- GB/T 3354-1999定向纤维增强塑料拉伸性能试验方法
- Integrated skills 【基础梳理+随堂演练】 高一英语精讲课件(译林版2020必修第二册)
- 爆破作业单位安全检查
- 作文技巧:中心明确上课(余映潮板块式)复习进程
- 奶牛蹄病及治疗课件
- 医学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培训课件
- 简单柴油购销合同范本(3篇)
- 洁净厂房监理实施细则
- 北师大版高二英语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二课文及翻译(中英文Word)
- 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初探论文(共14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