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 古代诗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_第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 古代诗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_第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 古代诗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_第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 古代诗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_第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 古代诗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古代诗歌》单元测试卷(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关雎》中的“在河之洲”所指何地,多年来,从教科书到《诗经》的多种版本,均未明确注释。经我们考证,就在黄河中游,乃河南省济源市坡头镇西滩村也。翻阅《中国历史地图集》,在周代的版图上寻觅,便可以看到在万里黄河的中游,有一片像小岛似的滩涂,奔腾的黄河水,其主河道从这里一分为二,围绕着这片滩涂形成南北二水之势。然后,在滩之东端又合二为一,卷起滔滔巨浪,东流入海。这片多达万亩的滩涂,素有“万里黄河第一滩”之称。河南省济源市坡头镇西滩村的人们,世世代代就居住在这片被誉为“河心岛”的滩涂之上。从宏观上看,西滩与《诗经》十五国风“周南”所涵盖的地域有缘。《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是指周南、召南等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关于周南,《辞海》中解释有“《史记·太史公自序》:‘太史公留滞周南’。《集解》谓即洛阳;《索隐》谓陕以东皆周南之地”之语。西滩与洛阳仅一河之隔,应属周南的统治区域。国风中的不少诗篇也都是河南地区的民歌。从微观上说,黄河在古代称“河”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我国江河众多,但在古代尤其是汉代之前,除黄河外,所有的水系都不能称“河”。在周代的版图上,西滩可以说是万里黄河之中唯一人类能够定居的岛屿。多少年来,黄河西滩绿树掩映,农舍点点,瓜果飘香,渔舟晚唱,人们自给自足,民不交皇粮,官不征田赋,不谙水性的兵匪毛贼,轻易不敢越河进滩袭扰。村民们如世外桃源般地在此生息繁衍,创造着自己的历史和文明。尽管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但是西滩从未被洪水淹没过。西滩的形成和存在,自然也为《关雎》一诗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表现诗意的载体也就更加明确。《关雎》中的雎鸠鸟和主人公“窈窕淑女”采摘的植物——荇菜,西滩可觅其踪。荇菜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龙胆科类,今名善菜,别称金莲儿、水荷叶。据《诗经植物图鉴》载:“荇菜分布于中国南北各省以及韩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国,生长于池塘及流动缓慢的溪河中。”1987年,济源中草药资源普查领导小组,在普查过程中,也在济源王屋山区的小溪边和黄河沿岸发现了大量生长的荇菜,当然也就包括西滩了。另外,从唐诗中也可以看出,西滩在古代就曾是古人的游览胜地。唐代诗人温庭筠有《河中陪帅游亭》诗曰:“倚阑愁立独徘徊,欲赋惭非宋玉才。满座山光摇剑戟,绕城波色动楼台。鸟飞天外斜阳尽,人过桥心倒影来。添得五湖多少恨,柳花飘荡似寒梅。”曾在王屋山学道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也有《奉同诸公题河中任中丞新创河亭四韵之作》诗云:“万里谁能访十洲,新亭云构压中流。河鲛纵玩难为室,海蜃遥惊耻化楼。左右名山穷远目,东西大道锁轻舟。独留巧思传千古,长与蒲津作胜游。”如今,随着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国家又在其下游16公里处修建了二坝——形成了一个23平方公里的西霞院反调节水库。昔日宁静的西滩,夹于其间。新西滩成为名副其实的一个小岛,但它无疑是一个充满人文特色的新景点。(摘自姚景强、李立政《〈关雎〉中的“河之洲”在哪儿?》,有删改)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西滩为“河之洲”依据的一项是(3分)()A.西滩应属《诗经》十五国风“周南”的统治区域,且《关雎》中的雎鸠鸟和主人公“窈窕淑女”采摘的荇菜,也可在西滩找到。B.从唐诗中可以看出,西滩在古代就曾是古人的游览胜地。C.在古代尤其是汉代之前,虽然我国江河众多,但除黄河外,其他的水系都不能被称为“河”,黄河在古代称“河”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D.在周代的版图上,西滩可以说是万里黄河之中唯一人类能够定居的岛屿,尽管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但是西滩从未被洪水淹没过。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从唐诗中可以看出,西滩在古代就曾是古人的游览胜地”作为西滩为“河之洲”的依据不够充分。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在周代版图上寻觅,便可以看到在万里黄河的中游,有一片像小岛似的滩涂,黄河主河道从这里一分为二,这片滩涂便是西滩。B.西滩素有“万里黄河第一滩”之称,这里农舍点点,绿树掩映,村民们在此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创造着自己的历史和文明。C.唐代诗人温庭筠的《河中陪帅游亭》及李商隐的《奉同诸公题河中任中丞新创河亭四韵之作》说明西滩曾是古人的游览胜地。D.西滩的形成和存在,为《关雎》一诗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表现诗意的载体也就更加明确,没有西滩,也就没有《关雎》诗作。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没有西滩,也就没有《关雎》诗作”说得太绝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迁一生曾游历过许多地方,《史记·太史公自序》云“太史公留滞周南”,再据《集解》《索隐》,他是到过河南的。B.荇菜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龙胆科类;在济源王屋山区的小溪边和黄河沿岸生长着大量的荇菜,它还应该是一味中草药。C.作者考证《诗经·关雎》中“河之洲”所指何地的动因,是多年来从教科书到《诗经》的多种版本,均对此没有明确注释。D.随着“河之洲”考证的落实,加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及西霞院反调节水库的修建,西滩很可能成为旅游胜地。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从最后一段就可以看出,动因还有发展地方经济,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典礼上获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此前数十年间,她挟满腹诗书,遍走中国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而她的伯父叶廷人,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吟诗作词的对象。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令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名)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①”。如果顾随泉下有知,最高兴的肯定是叶嘉莹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别有开发”和“能自建树”。师徒二人在诗词世界里研读的轨迹,也有相似之处。顾随受蔡元培之命学习西洋文学,得益匪浅;而叶嘉莹则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访问交流,在此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理论。叶嘉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便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1979年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从那年起,叶嘉莹便犹如候鸟一般,按照时令奔波于大洋两岸。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叶氏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当年在顾随的课堂上,她埋首苦记,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这是她留给人们的两把钥匙。有了它们,人们要去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去感受中国古典诗词传统的吟诵之美,尽可以循迹而得。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她教书70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词里面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所要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有删改)相关链接我很不喜欢“才女”这两个字,有一个人说过我是穿裙子的“士”。我身体是女性,但是我的品格是士大夫的“士”,有中国儒家传统的“士”的品格和操守。(选自《叶嘉莹:我是穿裙子的中国“士”》,有删改)【注】①马祖即马祖道一,是禅宗洪州宗的祖师,师承南岳怀让禅师。4.下列对传主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学贯中西。她在北美访问交流期间,系统地学习了西方文学理论,并将这些理论运用到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中。B.诗词研究自成一派。她师承名家,对诗词的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中西,别有开发,能自建树。C.注重人才培养。她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时,出资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来鼓励后学。D.个性鲜明。她身为女性,饱读诗书,却不喜欢别人称呼她“才女”,而喜欢别人说她是“穿裙子的‘士’”。答案A解析文中只说叶嘉莹在北美访问交流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理论,并没有说她系统地学习了西方文学理论,所以“系统地学习了西方文学理论”的说法于文无据。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叶嘉莹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为讲授古典诗词奔波于大洋两岸,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B.叶嘉莹出身于书香门第,很早就开始吟诗作词,后又得到名师指点,这些对她日后成就的取得有一定的影响。C.叶嘉莹治学极有特点,她借鉴西方文学理论来推进中国词学研究,这在海内外是独一无二的。D.叶嘉莹成为古典诗词研究大家,得益于她年轻时的埋头苦读,教书时的不断积淀以及自身善于融合中西文化的创新精神。答案C解析C项,“这在海内外是独一无二的”错。原文中陈洪评价叶嘉莹,说的是“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这只能说明叶嘉莹在用西方文学理论来推进中国词学研究方面成效极大,并不能表明在这方面她是“独一无二”的。6.作为一代大家的叶嘉莹,对诗词研究有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理论研究上,引入西方文学理论,在古典诗词研究上有所创新。②培养人才上,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奖掖后学。③继承推广上,整理出版了恩师顾随的讲课实录;托人录下的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④学术成果上,留下了丰富的讲课、讲演录音资料,且正在整理成书。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明确答题重心,然后锁定区域,筛选答案。分析叶嘉莹在诗词研究方面的贡献,要根据文章内容筛选出传主为此所做的努力和相关事迹。如文章第三段讲述了叶嘉莹对古典诗词研究有所创新,即将西方文学理论引入中国古典诗词中;第四段讲述其奔波于大洋两岸教书的过程,并设立奖学金和学术基金培养人才;第五段讲述其为继承推广古典诗词所做的两件大事;第六段讲述其保留至今的学术成果等。再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即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一支队伍路过乔家屯乔迁队伍来到乔家屯的时候,正是年根,眼瞅着就要过年了。这天,天色刚刚泛白,屯子还笼罩在一片灰白之中。乔家屯的乔老六最先看到队伍,应该说是碰到的。他一大早被尿憋醒,急忙爬起来,迷迷糊糊地蹿出屋就往房后的树趟子跑。一钻进树趟子便一头撞在了一个人身上。乔老六头也没抬嘟囔了一句,话音未落,他的肩膀便被牢牢抓住了。他挣扎了一下,没挣开,骂了一句:“瞎闹啥!”抬头一瞧,立马清醒了,面前黑压压耸着一群人,个个手里都拿着家伙什儿,能打响的那种。他虽没摸过,但是见过,百八十里地外的拉哈镇他去过,有扛枪站岗的。乔老六差点儿没把尿整到裤兜子里,神色紧张地看着这群带枪的人。把着他肩膀的人口气和蔼地问了他一句:“你是这屯子的?”乔老六忙点下头。那人就笑了一下说:“兄弟,你别怕,我们是抗联,屯子里来没来外人?”乔老六赶紧摇头,磕巴着说了一句:“我们这地儿偏,没人来。”那人便说:“我姓王,是队长。你能带我去见一下屯子里主事的人吗?”王队长说话的语气一直和蔼可亲,乔老六便不那么紧张了。他苦着脸说:“能让我把尿先撒了吗?快憋不住了。”王队长笑了笑,拿开了手。走出树趟子,乔老六说:“我带你们去找我四哥,他是主事的,我们屯儿大事小情都由他做主。”王队长回头对队伍说:“你们在这里等着。”这会儿,乔家屯主事乔金贵已经起来了。他每天起得都很早,琢磨着该做的活儿,派谁干着合适。乔老六把王队长带到他面前时,他怔了一下,目光盯在了王队长挎的盒子枪上。乔老六说:“四哥,他说他是抗联的。”王队长就上前一步,冲乔金贵伸出手说:“你好,我姓王……”乔老六突然在后面一把抱住了王队长,急切地冲乔金贵喊道:“四哥,快,拿绳子!他们人老多了,都在房后的树趟子里呢,他是头儿。”王队长既没动,也没挣扎,微笑着说:“我们是咱穷苦百姓的队伍……”乔老六叫道:“别蒙人了,拉哈镇我去过,警察贴着告示说你们抗联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谁要是发现你们,报告了有赏钱,抓住赏钱更多呢!”王队长说:“那些警察都是日本人的汉奸走狗,专门帮日本人祸害咱老百姓的。”乔老六喊道:“我们这从来没来过队伍,谁知道哪个好哪个坏的!”“松开!”乔金贵冲乔老六喝道。“四哥……”乔老六不撒手。“松开!”乔金贵厉声喝道,口气不容置疑。乔老六迟疑着慢慢地松开了手,目光紧紧盯着王队长的手,怕王队长伸手去摸枪。乔金贵冲王队长一抱拳:“来的都是客!不知贵客有何吩咐?”王队长忙道:“我们要去火烧沟,昨天晚上八成是走错了路,跑到了这里,能否找个认路的给带个路?”乔金贵没吭声。乔老六看王队长被松开后并没掏枪,依旧和蔼亲切地说话,心中颇有好感,便说道:“我认识路,我带你们去。”乔金贵迟疑了一会儿,点了下头。王队长说:“能否再给弄点儿吃的,一天一宿没吃东西了。”说着,从兜里掏出两块钱,递给乔金贵说:“只有这些了,日后一定来补上。”乔金贵面容抽动了一下,摆手说道:“不用!王队长去把队伍带进来吧,我立刻安排人做饭。饭菜不好,但是热乎,管饱。”王队长连声感谢,转身去带队伍。队伍吃饱后,要走,王队长跟乔金贵告辞,一个战士过来,牵着一匹健壮的大黑马,对王队长说:“队长,咱们用一下老乡的这匹马吧,伤员走得太慢了。”王队长立刻喝道:“不行!抬着伤员走。”那个战士无奈地松开了马缰绳。乔金贵喊乔老六:“你带他们走小路,送到就回来。把大黑马牵上,驮着伤员走。”乔老六转身要走,乔金贵说道:“带上干粮和水。”乔老六说:“不用,送到后,我骑大黑马有个把小时就回来了,大黑马跑得快。”乔金贵眼一瞪说:“带上!”乔老六只好进屋去拿了干粮和水。贴近晌午的时候,乔老六便回来了。乔老六跳下大黑马时,乔金贵说了一句:“骑回来了?”乔老六边拴马边对乔金贵说:“不骑回来我还能再牵着走回来!非得让我带干粮,我都说了大黑马跑得快,晌午饭都没耽误的。给,王队长非得让我交给你的。”乔老六伸过来的手里是乔金贵没要的那两块钱。乔金贵嘴唇抖动了好几下,伸手摸着大黑马的脖子,哽咽着说了一句:“这支队伍,能行!”这时,远远的屯子里依稀传来爆竹声,一声高,一声低……(有删改)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一支队伍路过乔家屯”为标题,只是简洁地交代故事的主要内容,而有意隐藏主题及作者情感,这样处理反而能引起读者的注意。B.乔老六见过警察贴的悬赏告示,所以故意把王队长带到乔金贵家,想抓王队长去领赏,小说这样写表现了当地老百姓对抗联队伍的不了解。C.小说善于用细节表现人物,乔金贵让乔老六带上干粮和水,说明他并不完全信任抗联队伍;乔老六回应说“不用”,则可见他的心直口快。D.小说借助结尾的爆竹声,写出了乔家屯人安宁如常的生活,巧妙反驳了文中警察对抗联队伍的污蔑,从侧面表现了抗联队伍的人民性。答案B解析“所以故意把王队长带到乔金贵家,想抓王队长去领赏”错误。结合小说内容可知,乔老六把王队长带到乔金贵家,是因为王队长要找屯子里主事的人,而乔金贵正是主事的人。8.小说中乔金贵说“这支队伍,能行”,“这支队伍”有哪些“能行”的表现?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不欺不霸,纪律严明。王队长对乔老六、乔金贵态度和蔼,拿出仅有的两块钱,希望乔金贵可以“弄点儿吃的”。②不贪不占,坚持原则。队伍主动归还了大黑马,并坚持把两块钱饭钱转交给乔金贵。③不畏艰难,作风顽强。队伍为了赶路连夜行军;一天一宿没吃饭,吃完饭又马上出发。解析“能行”是文中乔金贵对抗联队伍的评价。这个评价,是从队伍进入乔家屯到离开后的种种表现中得出来的,据此可以从抗联队伍对人、对财物的态度及自身作风等角度分析。从王队长对人(乔老六、乔金贵)的态度看,王队长没有依仗人多势众、拥有武器就盛气凌人,而是一直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由此可看出抗联队伍不欺不霸,纪律严明。从抗联队伍对财物的态度看,抗联队伍在征得村民的同意后才借走村民的牲畜,并主动归还,同时坚持给饭钱,由此可看出抗联队伍不贪不占,坚持原则。从抗联队伍自身的作风看,抗联队伍连夜赶路,吃完饭又马上出发,由此可看出抗联队伍不畏艰难,作风顽强。9.小说把叙事写人的场景聚焦在“乔家屯”,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可以集中笔力描写发生在特定场景中的事件,省去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集中。②可以在具体场景中描写抗联战士的言行举止,使抗联队伍的形象更具体丰满,并能以小见大地表现抗联队伍的精神品质。③可以把乔家屯人的反应与抗联战士的表现结合在一起,真实表现当时的军民关系,使小说的主旨更丰富。解析把叙事写人的场景聚焦在“乔家屯”属于构思技巧,这样处理的好处可以从人物塑造、情节叙述、主旨表现等角度分析。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将抗联战士放到“乔家屯”这个具体场景中,可以通过他们的行为举止以小见大地表现这支队伍的精神品质;从情节叙述的角度看,将故事场景集中在“乔家屯”,可以使情节更加集中;从主旨表现看,聚焦在“乔家屯”可以把村民和抗联战士结合起来,有利于表现军民关系,丰富小说主旨。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时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亲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答案A解析解答客观型文言断句题,要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辨析断句正误。具体作答时可先排除选项中完全相同的断句点,然后对有区别的断句点进行对比分析。如“不肯云”与“不肯/云”,“不肯”是说李氏不愿意投降,“云”是说话的标志,下文是李氏的话,显然“不肯云”的断法不合情理,由此排除B、C两项;“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与“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憙”即“赵憙”,从意思上来看,赵憙是赵氏的孤孙,“孤孙憙”中间不应断开,由此排除D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答案B解析结合文意和积累的文化知识来解题,逐一审读选项,从而发现对古代文化知识解读不准确之处。B项,“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错,这是对“考”字的误解,这里的“考”通“拷”,是“拷问”之意。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憙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B.赵憙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C.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D.赵憙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可采用题文对照的方式,将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相对照,发现不对应的地方。C项,“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错,从文中来看,只是把这些人“移置颍川、陈留”,并没有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2)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解析在弄懂大意的基础上,按照直译的要求逐字对译,然后通读,看句意是否通顺。特别要注意关键实词的翻译,如(1)中的“奉(奉行)”“枉(违犯)”“欲(要求)”等,(2)中的“蝗(出现蝗灾)”“有年(丰收)”“歌(歌颂)”等。【参考译文】赵憙字伯阳,是南阳宛县人。年轻时有节操。堂兄被人杀害,没有儿子,赵憙十五岁,时常想着报仇。于是带着兵器,集结门客,而后就前去报仇。但仇人们全都生病了,没有人抵抗他。赵憙认为趁别人生病报仇杀人,不是仁爱的人所应做的事,就暂且放弃而离开了。他回头对仇人们说:“你们如果病好了,就远远地躲开。”更始帝即位,舞阴的大户人家李氏占据县城不肯投降,更始帝派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投降,说:“听说宛县赵氏有个孙子赵憙,以信义闻名,我愿意向他投降。”更始帝于是召见赵憙。赵憙年纪不到二十岁,被引见后,随即被任命为郎中,代理偏将军事务,(更始帝)派他去舞阴,李氏就投降了。光武打败王寻、王邑时,赵憙受伤,有战功,回朝后被任命为中郎将,被封为勇功侯。邓奉在南阳造反,赵憙一向与邓奉交好,几次写信严厉斥责他,而造谣的人就说赵憙与邓奉合谋,皇帝怀疑这件事。等到邓奉失败,皇帝搜查到赵憙写给邓奉的书信,于是惊讶地说:“赵憙真是一位长者啊。”后来被封为怀县县令。大户人家李子春先前担任琅邪相,强横而狡猾,百姓害怕他。赵憙刚到任,听说他的两个孙子杀人的事没有被揭发,立即追查他们的恶行,逮捕拷问李子春,他的两个孙子自杀。京城中有几十人替李子春说情,最终赵憙没有听从。当时赵王刘良生病将死,皇上亲自去看望赵王,问他想说什么。赵王说:“我平素与李子春交情深厚,如今他犯了罪,怀县县令赵憙想杀他,希望能留住他的性命。”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这一年,赵憙升迁为平原太守。当时平原有许多盗贼,赵憙与各郡一起声讨追捕,斩杀他们的头领,有几千余党受株连应判罪。赵憙上书说:“惩罚坏人应只限于他本人,可将这些人全部搬迁到京城附近的郡。”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将这些人都转移安置在颍川、陈留。于是提拔荐举有义行的人,诛杀铲除奸恶的人。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二十七年,拜任太尉,赐予关内侯的爵位。当时南单于降服,乌桓、鲜卑一起来朝拜,皇帝命令赵憙主管边塞事务,考虑作长远打算。建初五年,赵憙生病,皇帝亲自前去探视。等到他病逝,皇帝亲自去吊祭。享年八十四岁。谥号正侯。(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14、15题。古歌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这三句写秋风萧瑟,诗人愁情满怀,出入难安,无计摆脱。B.“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何人”“谁不”表明除了诗人以外,座中其他人都不忧愁。C.“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两句,描写了北方边地的树木被狂风吹得枝叶干枯,给人以萧疏之感。D.“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两句表明诗人离家越来越远,乡愁越来越重,因而日渐消瘦,衣带渐宽。答案B解析B项,“座中其他人都不忧愁”有误,“何人”“谁不”表明座中之人均怀满腔忧愁,更加衬托出诗人愁情之重。15.这首诗中“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两句堪称写愁妙笔,请简要赏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悲苦难以言表,就像车轮在肠中不停地转动,深切表达了浓重的思乡愁绪,以鲜明生动的形象表达抽象的情感,令人震撼。诗歌鉴赏首句直抒胸臆,“秋风萧萧愁杀人”将主人公心头的万缕愁绪,化作萧萧秋风。“出亦愁,入亦愁”刻画了主人公忧愁难以趋避、无可摆脱的情状。“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写出了愁之深广。“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两句看似写景,实亦写愁,正与上文“秋风萧萧愁杀人”相应,将满腹的忧愁“外化”了。诗人巧妙地运用“衣带”之“日趋缓”,反衬主人公的日渐消瘦,写得含蕴不露而哀情深长。“肠中车轮转”这一奇喻,用滚滚车轮在肠中的转动,深切表达了浓重的思乡愁绪,以鲜明生动的形象表达抽象的情感,令人震撼。(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诗经·氓》中,女主人公用桑叶凋零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起兴作比,感叹自己年华逝去,容颜憔悴。(2)屈原《离骚》中,诗人用反问句表达自己即使受挫甚至粉身碎骨也不会改变原来志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于谦《石灰吟》中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有异曲同工之妙。(3)《归园田居》一文中诗人运用比喻、对偶的手法,表达渴望摆脱束缚,对田园生活眷恋和向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桑之落矣其黄而陨(2)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9分)科学素养与媒介素养,一个属于自然科学领域,一个属于人文社科领域,两者的字面意义似乎有着________。然而,科学素养与媒介素养其实是一体两面的。科学理论与技术在作用于社会时,();而媒介素养如果脱离了科学基础,就难以养成对社会面貌形成客观认知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有许多共通性。比如,科学与传播都需要________精神。如果受众看到食品安全的信息,都能细究事实和依据,就不会助推谣言的再传播,更不至于被谣言蒙蔽。食品安全谣言来势汹汹,有的历经反复辟谣,依然在某些情况下________。一个谣言传播的时间越久、范围越大,彻底消除其危害的难度就越大。每一个公民都有阻止谣言传播的责任,尤其在新媒体时代,加强对网络信息的辨识能力,明白谣言和言论自由的________,不助长谣言传播的气焰,提高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应当成为现代公民最基本的角色认知。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大相径庭质疑甚嚣尘上界线B.天壤之别置疑满城风雨界限C.大相径庭置疑满城风雨界线D.天壤之别质疑甚嚣尘上界限答案D解析“大相径庭”和“天壤之别”都有“相差很远”的意思。但“大相径庭”常含有“彼此矛盾”的意思;“天壤之别”仅强调差别极大。根据语境应选“天壤之别”。质疑,谓心有所疑,提出以求得解答;置疑,表示怀疑。多用于否定。根据语境应选“质疑”。满城风雨:城里到处刮风下雨。原形容重阳节前的雨景,后比喻某一事件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甚嚣尘上:原形容军中正忙于准备的状态。后来形容消息普遍,议论纷纷。现多指反动言论十分嚣张。根据语境应选“甚嚣尘上”。“界限”所适用的对象一般是抽象事物;“界线”所适用的对象往往侧重于具体事物。根据语境应选“界限”。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才牵涉到传播方法和路径,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B.就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牵涉到传播方法和路径C.才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牵涉到传播方法和路径D.就牵涉到传播方法和路径,直接关系到公众媒介素养答案D解析括号内句子和括号前的句子是承接关系而非条件关系,所以A、C两项都不恰当;材料在分析科学素养与媒介素养两个概念时内容是相互呼应的,据此排除B项。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